监管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对T+0交易设置了限制或禁止,投资者需要了解并遵守这些法规。

admin 39 0

T+0 交易简介

T+0 交易是一种证券交易,其中交易在交易当天结算。这与更常见的 T+2 结算形成对比,后者要求交易在交易后的两个工作日内结算。

监管风险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 T+0 交易设置了限制或禁止。这是因为 T+0 交易会增加以下风险:

  • 结算失败风险:T+0 交易需要在交易当天结算,这给结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结算系统无法处理大量交易,可能会导致结算失败,从而使投资者面临损失。
  • 市场波动风险:T+0 交易允许投资者在短时间内多次交易同一只证券。这可能会加剧市场波动,从而使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潜在损失。
  • 操纵风险:T+0 交易可能被用来操纵市场价格。例如,投资者可以通过多次购买和出售同一只证券来人为抬高或压低其价格。

监管措施

为了减轻 T+0 交易带来的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以下监管措施:

  • 禁止或限制 T+0 交易:一些国家和地区完全禁止或限制 T+0 交易。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禁止在大多数股票中进行 T+0 交易。
  • 设置交易限制:一些国家和地区为 T+0 交易设置了交易限制。例如,中国证监会对 T+0 交易的交易数量和频率进行了限制。
  • 加强监管: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 T+0 交易的监管。例如,香港证监会要求 T+0 交易参与者遵守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

投资者注意事项

如果投资者考虑进行 T+0 交易,他们应该了解以下事项:

  • 遵守当地法规:投资者必须遵守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监管要求。如果 T+0 交易在当地被禁止或限制,投资者不得进行此类交易。
  • 了解风险:投资者必须了解 T+0 交易相关的风险。他们应该只在充分理解这些风险的情况下进行 T+0 交易。
  • 谨慎交易:投资者应该谨慎进行 T+0 交易。他们不应该过度交易或进行高风险的投机。

结论

T+0 交易既有潜在收益,也有潜在风险。投资者在进行 T+0 交易之前,必须了解并遵守当地法规,并且必须了解相关的风险。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投资者可以降低 T+0 交易的风险,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潜在收益。


区块链如何区别风险(区块链如何区别风险和风险)

可以从哪些角度判断一个区块链项目的好坏呢?

从行业角度来说,这一年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熟悉的一些项目,在一段时间内都快速地切入了市场。 但是从整体来看,市场上对于区块链项目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判断一个区块链项目好不好呢?

1.落地的节点数量

从数据上来看,目前使用比特币做区块链的公司有很多,这些公司的核心成员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但是他们仍然在不断地创新,在区块链行业中探索出了新的方向和方法,实现区块链行业的快速发展。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是因为在比特币之外,他们还研发出一些新事物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这是一种创新和冒险精神,也是整个区块链行业发展下去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一个项目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 而在现在大多数行业中已经不具备这种能力了,但有的团队却还在不断地投入研发、更新技术、改进系统。 所以在这个方面是要重点考察的。

2.项目方的资金实力

对于一个项目而言,盈利模式在哪一年、收入多少、利润如何、有多少盈利等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而且,我们需要了解到项目的创始人对这个项目拥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资源倾向,以及资金如何投入到这个项目当中去。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们想要看一个区块链项目是否有实力做它融资之前需要了解其创始人是否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来支撑这个项目的发展。

3.生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在去选择一个项目时,我们还需要对这个项目所在的生态资源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分析。 比如:生态资源里面有哪些人、哪些资源比较重要。 目前在做项目团队是否具备项目落地经验、核心团队是否具备非常强的业务能力、团队中是否有人才、团队有没有非常好的发展规划等等。

4.社区氛围怎么样,用户体验如何

社区氛围可以说是一家公司是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公司之外还有社区。 社区是一个好项目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一个项目如果没有社区作支撑,它最终也只会是个空壳公司。 如果一个项目本身就是由普通用户组成的社区,那么它在未来发展中也只会是这个样子。 一个项目想要成功,必须要有用户的支持和拥护!

区块链范式下的风险控制:降低战略风险,可预见型风险

马尔科·扬西蒂(MarcoIansiti)卡里姆·拉哈尼(KarimLakhani),《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7年1月,《区块链真相》一文

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消除在技术、政府管控、组织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障碍,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区块链革命。 若不清楚区块链将如何占领高地,贸然开始区块链创新就是个错误。

系统性风险。 说到系统性风险,就不得不提及像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的信贷紧缩这样的全球经济戏剧性衰退。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那是一个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 全球监管者重塑了金融世界,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其战略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增强了中央对手方(CCP)的角色。 CCP是在一项金融交易中插入交易双方中间的一个实体。 在双方都同意进行交易之后,CCP就成为对任意买方的卖方和任意卖方的买方。 在此过程中,CCP通过结网降低交易对手信用和流动性的风险暴露,减少了当一方违约时交易双方的直接接触的风险,但这么做的风险仍然集中。 CCP的主要角色是:1.管理结算运行任务,降低结算风险;2.通过会员身份批准和实行保证金(最初的和变化的)监控个人的信用风险,提供透明的风险管理;3.处理违约方;4.监督市场上的系统风险。

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管理的金融市场中,许多CCP的原则可能会被淘汰。 可以设想到的是,CCP的功能1和2将会被智能合约替代。 DAOs的设计使交易双方发生关系,一旦植入在智能合约中的某些条款被触及,应收款项就能自动从一方转到另一方。 CCP的功能3和4也可以被区块链技术提高,但它不太可能完全实现自动化,因为其对定向性程度和大型场景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相关区块链创业公司如DigitalAssetHolding和D-Pactum正在与CCP展开合作,在不改变最近法律法规给予CCP的角色基础上,朝着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的方向重新设计他们的技术。 这可能会发展成为增加金融系统复原力的根本性措施。 在分布式账本上,可以设计出透明、标准化的交易流程,资本和保证金的相互关系可以自动发生,因此降低了中间管理者的风险负担。 通过把各个参与方签订智能合约编码,管理危机事件的规则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确定性。

网络风险。 这是我们要分析的最后一个外部风险,但并非最不重要。 的确,对于网络风险或关键基础设施故障(如控制系统、能源、交通、电信和金融基础设施)相关风险的不理解或不重视,有可能对国家经济、多个经济部门和全球企业造成深远影响。 进行风险评估和设置风险管理系统的责任现在落在了每个企业身上,但它们内部实践和流程千差万别,风险管理系统不成熟的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更易遭受网络攻击。

区块链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吗?毫无疑问。 数字货币的发展延伸了密码学的安全使用,并且创造了一种商业模式,针对网络攻击有了新型的复原力。 在分布式账本上的一套完整系统可以提供比公司标准防火墙技术更高级别的网络安全。 因为分布式账本是自动化的,并且由于信息共享的原则和共识协议的鲁棒性,账本历史是无所不在且无法更改的。 因此在该系统中,高科技网络攻击可以在发生之前被阻止。

然而,在分析外部风险的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货币的出现第一次创造了一种与国家、跨国政府决策或是任何实体经济都不相关的流通货币。 实际而言,数字货币价值的波动幅度巨大,但其方向和时间与市场不同,从而保持了与某国货币或股票市场非相关性。 因此,比特币被称为“数字黄金”,和黄金一样,数字货币已被用作避险资产,限制宏观经济风险的影响。

总之,在深入挖掘区块链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惊人效用之前,要明白区块链不是万能解药。 它应该被看作是构建下一代风险管理基础设施的众多技术之一。

如何检测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风险等级高低

随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脚步的加快,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物流、司法等众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催生了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也产生了很多安全问题,因而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测评作为监管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很多区块链研发厂商和应用企业的关注热点。 本文就大家关心的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谈谈我们做的一点探索和实践。

一、区块链技术测评

区块链技术测评一般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评。

1、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是对底层区块链系统支持的基础功能的测试,目的是衡量底层区块链系统的能力范围。

区块链功能测试主要依据GB/T.10-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GB/T.51-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51部分:就绪可用软件产品(RUSP)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等标准,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满足相关测试标准要求。

区块链功能测试具体包括组网方式和通信、数据存储和传输、加密模块可用性、共识功能和容错、智能合约功能、系统管理稳定性、链稳定性、隐私保护、互操作能力、账户和交易类型、私钥管理方案、审计管理等模块。

2、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为描述测试对象与性能相关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而实施和执行的一类测试,大多在项目验收测评中,用来验证既定的技术指标是否完成。

区块链性能测试具体包括高并发压力测试场景、尖峰冲击测试场景、长时间稳定运行测试场景、查询测试场景等模块。

3、安全测评

区块链安全测评主要是对账户数据、密码学机制、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价。

区块链安全测评的主要依据是《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 也可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参考《JR/T0193-2020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JR/T0184—2020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等标准。

区块链安全测评具体包括存储、网络、计算、共识机制、密码学机制、时序机制、个人信息保护、组网机制、智能合约、服务与访问等内容。

二、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

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一般包括“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三类。

1、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主要依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1月10日发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参考区块链国家标准《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

《规定》旨在明确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和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健康发展,规避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风险,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规定》第九条指出: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是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牵头,浙江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编写的一项建设和评估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能力的国家标准。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规定了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满足的安全要求,包括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保障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评估方法,适用于指导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和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建设。 标准提出的安全技术要求、保障要求框架如下:

图1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要求模型

2、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主要依据包括《GB/T-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的应用系统同样属于等级保护对象,需要按照规定开展等级保护测评。 等级保护安全测评通用要求适用于评估区块链的基础设施部分,但目前并没有提出区块链特有的安全要求。 因此,区块链安全测评扩展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

根据市经信委有关规定,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在项目验收时需出具安全测评报告。 区块链应用项目的验收测评将依据上海市最新发布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开展。

三、区块链安全测评探索与实践

1、标准编制

上海测评中心积极参与区块链标准编制工作。 由上海测评中心牵头,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七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墨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编写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上海测评中心参与编写的区块链国标《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同时,测评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同济大学牵头编写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初级和中级教材,负责编制“测试区块链系统”章节内容。

2、项目实践

近年来,上海测评中心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区块链安全测评实践,包括等级保护测评、信息服务安全评估、项目安全测评等。在测评实践中,发现的主要安全问题如下:

表1区块链主要是安全问题

序号

测评项

问题描述

共识算法

共识算法采用Kafka或Raft共识,不支持拜占庭容错,不支持容忍节点恶意行为。

上链数据

上链敏感信息未进行加密处理,通过查询接口或区块链浏览器可访问链上所有数据。

密码算法

密码算法中使用的随机数不符合GB/T-2016对随机性的要求。

节点防护

对于联盟链,未能对节点服务器所在区域配置安全防护措施。

通信传输

节点间通信、区块链与上层应用之间通信时,未建立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

共识算法

系统部署节点数量较少,有时甚至没有达到共识算法要求的容错数量。

智能合约

未对智能合约的运行进行监测,无法及时发现、处置智能合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服务与访问

上层应用存在未授权、越权等访问控制缺陷,导致业务错乱、数据泄露。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编码不规范,当智能合约出现错误时,不提供智能合约冻结功能。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没有与外部隔离,存在外部攻击的风险。

3、工具应用

测评中心在组织编制《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时,已考虑与等级保护测评的衔接需求。 DB31/T1331中的“基础设施层”安全与等级保护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等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协议层安全”、“扩展层安全”则更多体现区块链特有的安全保护要求。

测评中心依据DB31/T1331相关安全要求,正在组织编写区块链测评扩展要求,相关成果将应用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具——测评能手。届时,使用“测评能手”软件的测评机构就能准确、规范、高效地开展区块链安全测评,发现区块链安全风险,并提出对应的整改建议

区块链安全需要评估哪些点?

区块链技术安全都需要了解哪些问题

区块链技术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在区块链技术安全领域都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下面就开始今天的主要内容吧。 目前,企业内部进行的大多数区块链项目都是所谓的“带权限的私有链”。 与公有链不同的是,私有链只能由选定的用户组访问,这些用户有权在该账本上进行输入、验证、记录和交换数据。 当然,对于一个从未获准加入的“局外人”而言,这样的网络几乎不可能被攻陷的。 但随着私有链的出现,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了提高隐私性和安全性,我们真的需要舍弃去中心化吗?来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TechnologyReview)的MikeOrcutt写道,私有链系统“可能会让它的所有者感到更安全,但它实际上只是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控制权,这意味着无论其他网络参与者是否同意,他们都可以进行更改。 ”这类系统需要提出平衡机制,为不同的用户组授予不同级别的权限,并对验证者进行身份检查,以确保他们是自己所声称的那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公司都在寻找两者兼备的方法——公有链的去中心化和私有链的额外安全性。 由IBM、Corda、Ripple等主要厂商开发的联盟链,目前看来似乎是好的安全选择。 简而言之,它们为企业提供了访问集中式系统的权限,且系统本身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加密可审计性和安全性。 其他企业也在考虑如何通过调整公有链来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 例如,以太坊区块链已经提供了一些机制,可以利用这些机制来确保网络参与者的隐私,包括环签名、隐身地址和存储公有链的私有数据。 总的来说,区块链领域正在朝着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网络定义技术粒度隐私层的新解决方案稳步发展。 IT培训发现各家公司正在积极调查和修补已知漏洞,并采用新的机制来确保各方都受到保护,任何恶意的骇客都无法攻破并利用账本中的漏洞。

区块链的安全法则

区块链的安全法则,即第一法则:

存储即所有

一个人的财产归属及安全性,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财产的存储方式及定义权。 在互联网世界里,海量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平台方的服务器上,所以,这些数据的所有权至今都是个迷,一如你我的社交ID归谁,难有定论,但用户数据资产却推高了平台的市值,而作为用户,并未享受到市值红利。 区块链世界使得存储介质和方式的变化,让资产的所有权交付给了个体。

拓展资料

区块链系统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外部实体的攻击,也可能有来自内部参与者的攻击,以及组件的失效,如软件故障。 因此在实施之前,需要制定风险模型,认清特殊的安全需求,以确保对风险和应对方案的准确把握。

1.区块链技术特有的安全特性

●(1)写入数据的安全性

在共识机制的作用下,只有当全网大部分节点(或多个关键节点)都同时认为这个记录正确时,记录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网认可,记录数据才允许被写入区块中。

●(2)读取数据的安全性

区块链没有固有的信息读取安全限制,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信息读取,比如把区块链上某些元素加密,之后把密钥交给相关参与者。 同时,复杂的共识协议确保系统中的任何人看到的账本都是一样的,这是防止双重支付的重要手段。

●(3)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攻击抵抗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赋予其点对点、多冗余特性,不存在单点失效的问题,因此其应对拒绝服务攻击的方式比中心化系统要灵活得多。 即使一个节点失效,其他节点不受影响,与失效节点连接的用户无法连入系统,除非有支持他们连入其他节点的机制。

2.区块链技术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1)网络公开不设防

对公有链网络而言,所有数据都在公网上传输,所有加入网络的节点可以无障碍地连接其他节点和接受其他节点的连接,在网络层没有做身份验证以及其他防护。 针对该类风险的应对策略是要求更高的私密性并谨慎控制网络连接。 对安全性较高的行业,如金融行业,宜采用专线接入区块链网络,对接入的连接进行身份验证,排除未经授权的节点接入以免数据泄漏,并通过协议栈级别的防火墙安全防护,防止网络攻击。

●(2)隐私

公有链上交易数据全网可见,公众可以跟踪这些交易,任何人可以通过观察区块链得出关于某事的结论,不利于个人或机构的合法隐私保护。针对该类风险的应对策略是:

第一,由认证机构代理用户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用户资料和个人行为不进入区块链。

第二,不采用全网广播方式,而是将交易数据的传输限制在正在进行相关交易的节点之间。

第三,对用户数据的访问采用权限控制,持有密钥的访问者才能解密和访问数据。

第四,采用例如“零知识证明”等隐私保护算法,规避隐私暴露。

●(3)算力

使用工作量证明型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都面临51%算力攻击问题。 随着算力的逐渐集中,客观上确实存在有掌握超过50%算力的组织出现的可能,在不经改进的情况下,不排除逐渐演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针对该类风险的应对策略是采用算法和现实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用资产抵押、法律和监管手段等进行联合管控。

如何检测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风险等级高低

随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脚步的加快,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物流、司法等众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催生了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也产生了很多安全问题,因而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测评作为监管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很多区块链研发厂商和应用企业的关注热点。 本文就大家关心的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谈谈我们做的一点探索和实践。

一、区块链技术测评

区块链技术测评一般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评。

1、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是对底层区块链系统支持的基础功能的测试,目的是衡量底层区块链系统的能力范围。

区块链功能测试主要依据GB/T.10-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GB/T.51-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51部分:就绪可用软件产品(RUSP)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等标准,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满足相关测试标准要求。

区块链功能测试具体包括组网方式和通信、数据存储和传输、加密模块可用性、共识功能和容错、智能合约功能、系统管理稳定性、链稳定性、隐私保护、互操作能力、账户和交易类型、私钥管理方案、审计管理等模块。

2、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为描述测试对象与性能相关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而实施和执行的一类测试,大多在项目验收测评中,用来验证既定的技术指标是否完成。

区块链性能测试具体包括高并发压力测试场景、尖峰冲击测试场景、长时间稳定运行测试场景、查询测试场景等模块。

3、安全测评

区块链安全测评主要是对账户数据、密码学机制、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价。

区块链安全测评的主要依据是《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 也可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参考《JR/T0193-2020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JR/T0184—2020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等标准。

区块链安全测评具体包括存储、网络、计算、共识机制、密码学机制、时序机制、个人信息保护、组网机制、智能合约、服务与访问等内容。

二、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

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一般包括“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三类。

1、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主要依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1月10日发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参考区块链国家标准《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

《规定》旨在明确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和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健康发展,规避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风险,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规定》第九条指出: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是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牵头,浙江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编写的一项建设和评估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能力的国家标准。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规定了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满足的安全要求,包括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保障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评估方法,适用于指导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和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建设。 标准提出的安全技术要求、保障要求框架如下:

图1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要求模型

2、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主要依据包括《GB/T-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的应用系统同样属于等级保护对象,需要按照规定开展等级保护测评。 等级保护安全测评通用要求适用于评估区块链的基础设施部分,但目前并没有提出区块链特有的安全要求。 因此,区块链安全测评扩展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

根据市经信委有关规定,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在项目验收时需出具安全测评报告。 区块链应用项目的验收测评将依据上海市最新发布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开展。

三、区块链安全测评探索与实践

1、标准编制

上海测评中心积极参与区块链标准编制工作。 由上海测评中心牵头,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七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墨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编写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上海测评中心参与编写的区块链国标《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同时,测评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同济大学牵头编写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初级和中级教材,负责编制“测试区块链系统”章节内容。

2、项目实践

近年来,上海测评中心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区块链安全测评实践,包括等级保护测评、信息服务安全评估、项目安全测评等。在测评实践中,发现的主要安全问题如下:

表1区块链主要是安全问题

序号

测评项

问题描述

共识算法

共识算法采用Kafka或Raft共识,不支持拜占庭容错,不支持容忍节点恶意行为。

上链数据

上链敏感信息未进行加密处理,通过查询接口或区块链浏览器可访问链上所有数据。

密码算法

密码算法中使用的随机数不符合GB/T-2016对随机性的要求。

节点防护

对于联盟链,未能对节点服务器所在区域配置安全防护措施。

通信传输

节点间通信、区块链与上层应用之间通信时,未建立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

共识算法

系统部署节点数量较少,有时甚至没有达到共识算法要求的容错数量。

智能合约

未对智能合约的运行进行监测,无法及时发现、处置智能合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服务与访问

上层应用存在未授权、越权等访问控制缺陷,导致业务错乱、数据泄露。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编码不规范,当智能合约出现错误时,不提供智能合约冻结功能。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没有与外部隔离,存在外部攻击的风险。

3、工具应用

测评中心在组织编制《DB31/T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时,已考虑与等级保护测评的衔接需求。 DB31/T1331中的“基础设施层”安全与等级保护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等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协议层安全”、“扩展层安全”则更多体现区块链特有的安全保护要求。

测评中心依据DB31/T1331相关安全要求,正在组织编写区块链测评扩展要求,相关成果将应用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具——测评能手。届时,使用“测评能手”软件的测评机构就能准确、规范、高效地开展区块链安全测评,发现区块链安全风险,并提出对应的整改建议

区块链安全性主要通过什么来保证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记录技术,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和分布式存储,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保证区块链的安全性:

1.加密技术:区块链采用的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可以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

2.分布式存储:区块链的数据不是集中存储在单一节点上,而是分散存储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这有效防止了数据的篡改和丢失。

3.共识机制:区块链通常采用共识机制来确认交易的合法性,这有助于防止恶意交易的发生。

4.合约机制:区块链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来自动执行交易,这有助于防止操纵交易的发生。

区块链技术在实现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区块链的安全性可能受到漏洞的攻击,或者因为私钥泄露而导致资产被盗。 因此,在使用区块链技术时,还需要注意身份认证、密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区块链的安全性。

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也可能受到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受到审查和限制,这也可能会对区块链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主要通过加密技术、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和合约机制等方式来保证,但是还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挑战和影响因素。

区块链如何保证使用安全?

区块链项目(尤其是公有链)的一个特点是开源。 通过开放源代码,来提高项目的可信性,也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 但源代码的开放也使得攻击者对于区块链系统的攻击变得更加容易。 近两年就发生多起黑客攻击事件,近日就有匿名币Verge(XVG)再次遭到攻击,攻击者锁定了XVG代码中的某个漏洞,该漏洞允许恶意矿工在区块上添加虚假的时间戳,随后快速挖出新块,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谋取了近价值175万美元的数字货币。 虽然随后攻击就被成功制止,然而没人能够保证未来攻击者是否会再次出击。

当然,区块链开发者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一是使用专业的代码审计服务,

二是了解安全编码规范,防患于未然。

密码算法的安全性

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将会给现在使用的密码体系带来重大的安全威胁。 区块链主要依赖椭圆曲线公钥加密算法生成数字签名来安全地交易,目前最常用的ECDSA、RSA、DSA等在理论上都不能承受量子攻击,将会存在较大的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能够抵抗量子攻击的密码算法。

当然,除了改变算法,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提升一定的安全性:

参考比特币对于公钥地址的处理方式,降低公钥泄露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作为用户,尤其是比特币用户,每次交易后的余额都采用新的地址进行存储,确保有比特币资金存储的地址的公钥不外泄。

共识机制的安全性

当前的共识机制有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PoW)、权益证明(ProofofStake,PoS)、授权权益证明(DelegatedProofofStake,DPoS)、实用拜占庭容错(PracticalByzantineFaultTolerance,PBFT)等。

PoW面临51%攻击问题。 由于PoW依赖于算力,当攻击者具备算力优势时,找到新的区块的概率将会大于其他节点,这时其具备了撤销已经发生的交易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也只能修改自己的交易而不能修改其他用户的交易(攻击者没有其他用户的私钥)。

在PoS中,攻击者在持有超过51%的Token量时才能够攻击成功,这相对于PoW中的51%算力来说,更加困难。

在PBFT中,恶意节点小于总节点的1/3时系统是安全的。 总的来说,任何共识机制都有其成立的条件,作为攻击者,还需要考虑的是,一旦攻击成功,将会造成该系统的价值归零,这时攻击者除了破坏之外,并没有得到其他有价值的回报。

对于区块链项目的设计者而言,应该了解清楚各个共识机制的优劣,从而选择出合适的共识机制或者根据场景需要,设计新的共识机制。

智能合约的安全性

智能合约具备运行成本低、人为干预风险小等优势,但如果智能合约的设计存在问题,将有可能带来较大的损失。 2016年6月,以太坊最大众筹项目TheDAO被攻击,黑客获得超过350万个以太币,后来导致以太坊分叉为ETH和ETC。

对此提出的措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智能合约进行安全审计,

二是遵循智能合约安全开发原则。

智能合约的安全开发原则有:对可能的错误有所准备,确保代码能够正确的处理出现的bug和漏洞;谨慎发布智能合约,做好功能测试与安全测试,充分考虑边界;保持智能合约的简洁;关注区块链威胁情报,并及时检查更新;清楚区块链的特性,如谨慎调用外部合约等。

数字钱包的安全性

数字钱包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安全隐患:第一,设计缺陷。 2014年底,某签报因一个严重的随机数问题(R值重复)造成用户丢失数百枚数字资产。 第二,数字钱包中包含恶意代码。 第三,电脑、手机丢失或损坏导致的丢失资产。

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确保私钥的随机性;

二是在软件安装前进行散列值校验,确保数字钱包软件没有被篡改过;

三是使用冷钱包;

四是对私钥进行备份。

股市t0什么时候推出

股市T+0交易制度推出的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股市T+0交易制度的推出,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考量。 首先,交易所需要对此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改变不会对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交易造成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市场的成熟度、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以及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因素。 因此,具体的推出时间取决于上述因素的准备情况和市场的整体状况。

对于股市T+0交易制度的推出,市场普遍抱有期待。 这种制度允许投资者在交易日内进行股票的买入和卖出操作,有助于增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 同时,这种交易模式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和策略选择,活跃市场的交易氛围。 然而,这也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因为交易次数的增加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增多。 因此,推出T+0交易制度需要慎重考虑市场实际情况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至于具体的推出时间,由于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和评估过程,目前尚无法给出确切的时间表。 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需要持续关注相关政策和市场动态,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 虽然推出时间尚未确定,但可以预见的是,推出股市T+0交易制度的进程将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准备。 在此过程中,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做好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的调整。

总的来说,股市T+0交易制度的推出时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和市场状况。 虽然目前无法给出确切的时间表,但我们可以关注相关政策和市场动态以获取最新的信息。 当这一制度最终推出时,投资者应理性对待,充分了解其风险和机会,做好投资策略的调整。

标签: 0交易设置了限制或禁止 监管风险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T 投资者需要了解并遵守这些法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