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交易:由于T+0交易的便利性,投资者可能会过度交易,增加亏损的可能性。

admin 2 0

引言

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中,T+0交易机制的普及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在同一天买卖股票,无需像传统T+1交易那样等待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这种便利性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隐患:过度交易。本文将详细探讨T+0交易中过度交易的成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T+0交易与过度交易

T+0交易机制是指投资者可以在同一天内买卖同一只股票,不受交易日限制。与传统的T+1交易相比,T+0交易的便利性在于投资者可以更灵活地调整仓位,抓住短线波段机会。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过度交易。由于投资者可以随时买卖,他们可能会过于频繁地操作股票,陷入频繁交易的陷阱。

过度交易的成因

导致过度交易的主要因素包括:心理因素:投资者可能受情绪影响,在市场涨势时过度追涨,在市场跌势时过度抛售。信息不对称:投资者获取的信息可能不全面或存在时滞,导致决策失误,增加交易频率。交易成本降低:T+0交易机制下,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使投资者更容易频繁交易。平台便捷性:如今的股票交易平台操作便捷,增加了过度交易的可能性。

过度交易的危害

过度交易不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还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包括:交易成本增加:频繁交易会产生大量的佣金、印花税等交易成本,侵蚀投资者收益。决策失误:投资者过度交易时,往往缺乏冷静思考,容易做出冲动决策,导致亏损。机会成本:过度交易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投资者错过其他潜在的投资机会。心理压力:频繁交易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应对过度交易

为了避免过度交易,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交易计划:在进行交易之前,制定明确的交易计划,包括交易策略、目标和风控措施。控制交易频率:设定交易频率限制,避免频繁操作。注重价值投资:专注于基本面分析和长期投资,避免追逐短线机会。管理情绪:控制情绪,避免在市场波动时做出冲动决策。寻求专业建议:必要时,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建议,帮助控制交易频率和提升投资策略。

结论

T+0交易机制虽然为投资者提供了灵活性和便利性,但也有过度交易的风险。投资者需要意识到过度交易的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通过制定交易计划、控制交易频率、注重价值投资、管理情绪和寻求专业建议等方式,投资者可以规避过度交易的隐患,提升投资收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策。


期权市场不可不知的四大风险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

期权风险分类

结合G30小组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分类,期权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 作为金融衍生品,期权与期货存在相同的风险,如市场波动风险、信用风险。 同时,在期权上,部分风险又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如市场操纵风险。 风险案例中,许多场外期权交易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法律风险,可以通过集中、统一的交易和清算来避免。 对于场内期权交易而言,重点是对市场风险和营运风险的管理。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指由标的资产价格变动引起衍生品价格变动的风险。 根据影响范围的不同,市场风险可分为单一衍生品的价格波动风险和整个金融市场受影响的系统性风险。

(一)单一品种价格波动风险

在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方面,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小麦、铜等品种均出现过快速上涨或下跌的行情。 在期货价格大幅波动的同时,期权价格同样出现了快速上涨或下跌的行情。 交易所采用调整涨跌停板幅度、制定涨跌停板调整机制、调整保证金等方式予以应对。

(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期权、期货等各类衍生品共同面对的风险,美国期权市场同样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 需要提出的是,危机过后,在出台新的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美国监管机构也通过提高经纪会员净资本金的方式,将客户保证金逐渐集中于几家大的、资本雄厚的期货公司,提高了期货公司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由衍生品合约某一方违约引起的风险。 根据违约主体的不同,信用风险可分为会员信用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

(一)会员信用风险

会员违约主要表现在违规使用客户资金方面,其在期权和期货市场表现一致。 2011年曼氏金融挪用客户资金、2012年百利金融挪用客户资金等,对市场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 美国监管机构及交易所通过明确规范经纪会员使用客户资金的范围、制定客户资金余额对比机制等方式,应对上述风险问题。 国内市场上,保证金监控中心同样对会员和客户的资金情况进行监管。

(二)客户信用风险

客户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发生亏损时出现单方面违约。 该风险多发于场外市场,如2008年深南电公司在场外原油期权结构性产品上违约。

三、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指在期权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期权正常交易的风险。 根据主体的不同,营运风险可分为交易所的营运风险、经纪会员的营运风险以及客户的营运风险。

(一)交易所的营运风险

交易所的营运风险可根据风险性质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三类。

其一是违规风险,包括市场操纵等行为。 期权市场操纵事件的特点是并非直接操纵期权市场,而是通过操纵期权标的物市场来影响期权价格,进而牟利。 如2010年韩国股指市场操纵案、2007年伦敦铝市场疑似操纵案。 产生此类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无限仓制度或未对实际控制关系账户进行合并限仓。 在伦敦铝市场的案例中,某基金持有40%以上的期货头寸和70%以上的现货仓单。 在期权市场上,与防范期货市场操纵风险的方式一致,均应建立基于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管理上的限仓制度管理。

其他期货市场操纵案例还包括引发美国期权交易第二次禁令的1932年小麦市场操纵案、2008年美国白银市场疑似操纵案、1996年伦敦铜市场操纵案、2000年美国期权市场操纵结算价案等。

其二是异常交易风险,包括过度投机等行为,如2006年宝钢权证遭恶炒。 交易所可采取加强实时监控的方式予以应对。

其三是突发事件风险,包括经纪公司倒闭、系统故障、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风险等。 此类风险与防范期货市场突发事件风险的方式一致。

(二)客户的营运风险

客户的营运风险主要是内控风险、欺诈风险及适当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的员工进行了未经授权的交易,进而造成重大损失。 这种风险在期货和期权市场都存在。 如1996年日本住友铜事件、2005年国储铜事件。

欺诈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者被虚假宣传欺骗或误导而遭受损失。 美国两次禁止期权交易都是由于市场上欺诈行为泛滥。 如引起美国期权交易第三次禁令的1978年伦敦期权欺诈案、引起美国期权交易第一次禁令的特惠权欺诈案。

适当性风险主要表现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客户进行复杂的期权结构性产品交易,进而造成重大损失,如2004年中航油事件、2008年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东方航空事件、2008年深南电事件、2008年星展银行事件。 对于此类风险,客户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避免参与场外期权交易的方式得以规避。 在国内期权上市准备中,也可通过研究建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加强对投资者的培训,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市场风险。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合约在法律上无效、合约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等原因,给期权市场参与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该风险多发于场外交易。

国际期权市场风险案例汇编

一、市场风险案例

(一)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案例——2008年美国小麦价格快速上涨事件

受小麦库存大幅下降及美元贬值的影响,美国三个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在2008年年初呈现“幅度大、速度快”的上涨行情。

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小麦3月合约由2008年年初的10.36美元/蒲式耳涨至2008年2月末的24美元/蒲式耳,涨幅达132%。 其中,该合约于1月出现10个涨停板,于2月出现连续11个涨停板。 在此时间段,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3月合约由8.85美元/蒲式耳涨至11.99美元/蒲式耳,涨幅达35%。 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小麦3月合约由9.13美元/蒲式耳涨至12.57美元/蒲式耳,涨幅达38%。 此外,上述三家交易所小麦品种其他月份合约也有一定程度的涨幅。 2008年2月25日,上述三家交易所小麦各月份合约全部涨停,2月26日大部分合约涨停。

与期货价格快速上涨趋势一致,上述三家交易所小麦3月合约各期权系列也出现快速上涨行情。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上述三家交易所采取了两项措施。 其一是扩大涨跌停板幅度。 小麦期货交易涨跌限制由30美分/蒲式耳提高至60美分/蒲式耳。 其二是制定涨跌停板放宽机制。 如果在一个交易日内,同年交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麦期货合约达到涨跌停限制,那么下一交易日所有月份小麦期货合约的涨跌停限制将在原有基础上递增50%。 如果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没有小麦合约达到涨跌停限制,那么将重回60美分/蒲式耳。

(二)系统性风险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事件

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又称次贷危机,起源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抵押贷款风险。 该风险浮出水面后,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进而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央行数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未能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场金融危机于2008年9月开始失控,并导致包括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在内的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CFTC于2009年5月8日宣布,拟大幅提高对期货佣金商(FCMs)和介绍经纪人(IBs)的经调整净资本的监管要求。 其中,对FCMs的最低经调整净资本监管要求由25万美元提高至100万美元,对介绍经纪人IBs的最低经调整净资本要求由3万美元提高至4.5万美元。

CFTC明确提出,为满足新的监管标准,FCMs需要大幅增加资本金。 该机构同时也预测,FCMs的数量将减少,客户保证金将逐渐集中于少数资本雄厚的FCMs手中。

二、信用风险案例

(一)会员信用风险案例——2011年曼氏金融挪用客户资金事件

由于持有63亿美元的欧洲国家主权债券,在2011年10月25日财务报表公布后,曼氏金融被多家评级机构下调信用评级,进而导致其股价下跌、融资困难。 为保护公司客户利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CFTC要求曼氏金融出售其经纪业务。 在出售经纪业务的过程中,曼氏金融被发现挪用客户近6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其自营业务,并由于经营决策失败而亏损。

鉴于上述情况,SEC和CFTC要求曼氏金融立即破产。 曼氏金融于2011年10月31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成为自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破产案。

2011年12月5日,CFTC颁布了期货经纪商和清算所使用客户资金的新规则。 其中,允许经纪公司使用客户资金投资本国公债、机构债、公司债和商业票据等证券;禁止经纪公司使用客户资金投资外国政府主权债券,或者利用内部回购协议在不同交易部门之间交换客户资产,如确需投资海外政府债券,则须向监管当局提交豁免申请。

(二)客户信用风险案例——2008年深南电违约事件

2008年3月,深南电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与美国高盛集团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下称杰润公司)进行原油期货期权结构性产品交易。 上述协议签订后,2008年3月至10月期间,由于原油期货价格处于高位,深南电公司每月都能从杰润公司获得收益,共计240万美元。 而2008年11月开始,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下跌,深南电公司仅在11月便需向杰润公司支付193万美元的费用,后续可能还要支付巨额费用。

2008年11月,深南电公司宣布终止与杰润公司签订的协议,并将其全资子公司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的核心资产出售。 虽然杰润公司要求深南电公司支付损失7996万美元及利息373万美元,但由于深南电公司已将海外资产空壳化,即使杰润公司在海外通过司法途径获胜,也无可处置的资产。 此外,海外司法判决需经中国法院的重新确认,才可以在中国境内执行,判决执行难度较大。

三、营运风险案例

(一)交易所的营运风险案例

1.违规风险案例——2000年美国期权结算价操纵事件

P—tech期权合约是在纽约期货交易所(NYFE)上市的数支小期权合约之一,其有成交结算价和无成交结算价由NYFE制定。 结算委员会中,有三名委员各自负责计算并对外发布3个期权合约的结算价,但并未建立相互复核机制。 其中一名叫Eisler的委员,既是NYFE的结算委员会委员,又是FirstWest公司的主席。 而Eisler既负责计算P—tech期权合约结算价,又通过FirstWest公司大量持有P—tech期权合约。 在上述利益冲突的背景下,Eisler没有遵循NYFE结算价计算原则,而是在计算期权合约结算价时,人为输入虚假的隐含波动率,使得期权结算价向对FirstWest公司有利的方向变动,使FirstWest公司在交易所的权益严重高估。

2000年5月15日,Eisler委托其他委员使用预先设定的参数P—tech期权合约结算价,但该委员察觉计算结果异常后,使用正确的隐含波动率进行重新计算,P—tech期权合约结算价被操纵的丑闻才被曝光。

在P—tech期权合约结算价恢复正常后,FirstWest公司由于无法追加超过600万美元的保证金而宣布破产。 其经纪公司Klein公司无法承受该项损失,也宣布破产。

根据美国《商品交易法》的规定,当交易所未能执行法律、CFTC规则及交易所规章,如果进行交易的主体因此发生了实质上的损失,交易所对此负有责任。 经纪公司Klein公司据此对NYFE提起诉讼。 由于NYFE未能维护一个公平的结算价,确实间接导致了Klein公司的破产,但法院最终裁定,经纪公司Klein公司作为清算会员参与市场的行为,不包含在《商品交易法》所规定的交易范围内,Klein公司无权就其损失向NYFE索赔。 虽然交易所得以免责,但美国期货业协会等机构都表示对Klein公司的支持。 该丑闻也对交易所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上述丑闻曝光后,CFTC在对丑闻细节展开调查的同时,也对此案的缘由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交易所、清算所及清算会员的风险管理情况发布了报告。

一是建议清算会员加强对持仓特殊风险的了解。 除了市场价格变动风险外,期权价格也受到期货价格预期波动率,即隐含波动率的影响。 此外,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会带来较大的风险,保证金标准制定中通常假设持仓可以在当日被平掉,但在流动性差和单个客户持仓占比较高的市场,持仓并不能以当时的盘面价平掉。

二是建议交易所和清算所加强对清算会员资金的监管,了解其持仓的风险暴露情况。 期权风险衡量有两种方法,分别是期货相当算法和理论价格算法。 前者算法较为简单,但在深虚值期权转变为平值期权的过程中,其delta变化较大,造成该算法误差较大。 因此,CFTC建议交易所和清算所计算期权理论价值,以便在压力测试时能更好地衡量期权风险。

三是其他方面,包括经纪公司要保证资本充足、交易所和清算所应维护结算价的准确性、对清算会员风险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等。

2.异常交易风险案例——2006年宝钢权证遭恶炒事件

我国上市首支股票期权“宝钢JTB1”权证曾遭投机者爆炒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宝钢JTB1”权证于2005年8月上市交易,行权价为4.5元。 该权证在上市初期即遭投机者爆炒,而在即将作废的2006年8月初,该权证价值已几乎为零,但由于受到资金炒作,价格重新大幅攀升。 之后,“宝钢JTB1”权证的最后一个交易日——2006年8月23日,几乎成为废纸的“宝钢JTB1”权证出现暴跌,幅度达85.78%,换手率高达1164.77%,创下最高成交量纪录。

针对上述风险情况,上证所于2006年8月15日限制了某涉嫌炒作账户的盘中交易权限,并于2006年8月17日发布《关于“宝钢JTB1”权证到期的风险提示》。

3.突发事件风险案例——2011年曼氏金融破产事件

由于挪用巨额客户资金,曼氏金融于2011年10月31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

在曼氏金融申请破产后,CME立即宣布暂停其清算会员资格,并表示将协助客户进行交易持仓的转移。 对于已经找到新的担保方的客户,如果客户有移仓要求,那么CME清算所将按照上一结算价对客户进行移仓。 同时,CME降低了部分账户的保证金要求,以减弱曼氏金融破产对期货市场造成的影响。 CME于11月1日进一步根据紧急资金情况原则,允许此前账户中没有亏损的客户解除曼氏的担保关系,其账户可以转移至其他清算会员处。

(二)客户的营运风险案例

1.内控风险案例——2005年国储铜事件

刘其兵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也是国储调节中心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交易账户的指令下单人。 在国际铜价由1999年5月1360美元/吨上涨至2004年3月3057美元/吨的过程中,刘其兵通过境内外期铜套利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随着2004年年初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国内需求大幅下降,刘其兵开始看空国际铜价,并通过直接建立期货空头头寸以及卖出看涨期权的方式,持有20万至30万吨期铜空单。 然而,LME期铜价格在由2004年3月的3057美元/吨小幅上涨至2004年年末的3133美元/吨后,开始加速上涨,2005年9月达到3865美元/吨,2005年12月达到4575美元/吨,2006年5月达到8790美元/吨。

LME期铜价格的暴涨导致刘其兵在LME操作的交易账户出现巨额损失。 国储调节中心曾以“刘其兵并非其员工,其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刘其兵提供伪造的交易授权书”为由,拒绝承担上述损失。 经晟恒期货、英国标准银行等多家经纪公司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谈判,最终协定为各自承担一半授信额度的损失。

2.欺诈风险案例——1874年特惠权欺诈事件

19世纪后期,一种叫做特惠权的农产品期货期权交易雏形在芝加哥兴起并盛行,其主要是农产品期货的期权。 由于缺乏专门监管机构,特惠权交易十分混乱。 大量投机商涌现,诱惑客户参与交易,随后带着骗来的权利金跑掉,并在其他地方继续进行同样的诈骗。

1874年,依利诺斯州立法禁止了所谓的特惠权交易,但依利诺斯州的禁令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交易者仍选择在美国其他地区开展特惠权交易。 这是美国期权历史上三次禁令中的第一次禁令,属于禁止区域性期权交易的禁令。

3.适当性风险案例——2004年中航油事件

2004年,在看空原油价格的情况下,中航油作为买家,与高盛新加坡杰润公司签订了基于WTI原油价格的结构性期权产品——展期三项式,用于对其原油库存的套期保值。

该展期三项式由三项式部分和展期部分构成。 三项式部分由三个期权合约组成,包括中航油买入行权价格为33美元/桶的看跌期权、中航油卖出行权价格为31美元/桶的看跌期权以及中航油卖出行权价格为36美元/桶的看涨期权。 上述三个期权的综合效果为:当原油价格低于33美元/桶时,中航油的收益为33美元/桶减去原油价格,收益上限为2美元/桶;当原油价格高于36美元/桶时,中航油的损失为原油价格减去36美元/桶,无损失上限;当原油价格在33—36美元/桶时,中航油无收益也无损失。 展期部分是一个期权合约,即杰润公司在三项式部分到期后有权决定三项式部分是否延期。

2003年年底,原油价格处于低位,中航油通过签订展期三项式,相当于持有原油空头头寸200万桶,稍有盈利。 2004年年初原油价格上涨,中航油于第一季度末出现580万美元的亏损。 为避免盘面亏损转为实际亏损,中航油选择推迟合约到期日并扩大头寸的挪盘方式,并随着2004年原油价格的上涨多次挪盘,头寸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四次挪盘,2004年第三季度末中航油相当于持有5200万桶原油空头头寸。 最终,由于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中航油资金链断裂,其持有的头寸被逐步平仓,累计损失5.54亿美元,并于2004年11月29日申请破产保护。

为什么散户炒股99%是亏钱的?

散户炒股99%亏钱的原因有多个,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散户对于股市的投资了解有限,并且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往往只凭直觉、听信传言或者跟风炒作,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2. 情绪控制能力差:散户在投资过程中常常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贪婪和恐惧所驱使。 当股票价格上涨时,贪婪会使他们追高买入,而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恐惧会使他们盲目卖出。 这种情绪的控制不仅容易导致频繁交易,还会错失长期投资机会。 3. 信息不对称:散户炒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挑战。 相对于机构投资者和专业人士,散户往往无法获取到同样的信息或者以同样的速度获取到信息。 这使得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处于不利位置,并且容易受到市场操纵的影响。 4. 过度交易:散户炒股常常存在过度交易的问题,频繁进出市场。 这样的交易策略容易导致交易成本的累积,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长期以来,统计数据显示,过度交易的散户往往比较难以盈利。 5. 缺乏风险管理:散户在投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 他们往往没有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和风险控制策略,不懂得如何控制投资风险和分散投资,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6. 缺乏长期视野:散户炒股往往缺乏长期视野,追求短期的高收益。 他们希望通过投机炒作迅速赚取利润,而忽视了股票投资的本质是长期价值的投资。 这种短视的行为容易导致过于频繁的交易和盲目跟风,从而增加了亏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散户炒股99%亏钱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情绪控制能力差、信息不对称、过度交易、缺乏风险管理和缺乏长期视野。 希望散户能够加强自己的投资知识和技能,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合理控制风险,从而提高投资成功的概率。

《超简交易》连载7&8:风险管理(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莫顿(Robert C. Merton)曾说,货币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前几年席卷全球的以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为主体的金融危机,更是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而代价惨重的风险课。

金融创新五花八门,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投资者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日益关注事物的另一面——风险,并意识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彼得·伯恩斯坦更是在其金融学巨著《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中宣称,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甚至“超越了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方面取得的进步”。

风险管理并非完全消灭风险,恰如俗语常说的那样,风险与机会同在,拒绝了风险也就等于关上财富的大门。 举例来说,风险管理就是车辆的刹车,应时刻准备在灾难或紧急情况发生前踩下,但并不在平时驾驶时一踩到底,彼时确实没有风险了,但车辆却也寸步难行,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故而,风险管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如何精明地承担风险,并在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水平上获取最高的收益。 而要对风险进行精明的管理,那就要从风险的概念讲起。

一、风险的概念

风险(risk),这个词源于意大利语risicare,意为“害怕”。 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与其说是一种命运,不如说是一种选择。 我们“害怕”采取行动——它依赖于我们做选择时有多大自由度和所掌握的信息有多少。

风险是关于生活的,而生活则是指向明天、指向未来的,指向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 走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做出决策和决定。 我们要选择和谁交朋友,到哪个医院看病,过马路要不要闯红灯。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关于未来的问题,却从不知道确切的答案。 无论是经济学教授,还是你的父母、朋友,都不能告诉你,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

(一)风险的含义

什么是风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理解风险的概念是: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而导致不利的结果或损失。

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1927-)、夏普(William F. Sharpe,1934-)等人把风险看成是事件期望结果的变动。 注意:结果或期望结果的变动不一定是变得不利,也包括非常有利情况的发生。

风险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定义不符合现代风险管理的要求,会造成对明星部门、明星交易员的放任,巴林银行的倒闭也有部分原因是源于这样的认知。 因此,风险含义中既包括了不希望发生的结果,也包括了希望发生的结果。

(二)相关的概念

下面通过几个与风险相关的概念,来加深对风险定义的理解。

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也称为随机性,它是确定性的反义,是指事件的结果存在多种可能状态,并且事先不能通过控制条件,来确定何种结果将最终出现。

2.波动性

波动性是不确定性的具体形式。 波动性也称不稳定性,波动程度大小在统计上是可以测量的。 讲风险与波动性相关联,体现了可以通过测量波动程度来量化风险程度的可能性。 因此,实际应用中,人们经常用“方差”(variance)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来度量风险的大小,

3.损失性

损失与风险密切相关,但损失不等同于风险。 虽说没有损失就没有风险,但损失发生后就不存在风险了,再大的损失也只是损失,皆与风险无关,因为它丧失了风险中的“不确定性”这个前提条件。 同理,损失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只是对损失的处置而已,也与风险管理概念不同。

总之,风险是一个事前概念,而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 当风险事件成为现实,损失实际产生以后,事件就处于一种确定的状态,风险反而不存在了。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风险和损失是不能并存的两种状态。

4.危险性

因为风险同时具有损失性与危险性,故而许多人将风险视为容易发生的危险。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风险与危险互换使用,但在风险管理中,将风险简单地理解为危险是不恰当的。

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以是坏的方面,又可以是好的方面,因此,风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而危险是单侧的,侧重于坏的方面,是带有贬义色彩的。

5.风险暴露(risk exposure)

风险暴露是指受到风险因素影响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或称为暴露风险中的头寸的规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风险的定义是:

风险是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概念,这种不确定性既包含了损失或危害的可能性,也包含了过大获益波动招致的不利后果。

(三)投资风险的定义

投资风险是风险现象在投资过程中的表现。 具体来说,就是从作出投资决策开始到投资期结束这段时间内,由于不可控因素或随机因素的影响,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相偏离。

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既有前者高于后者的可能,也有前者低于后者的可能,或者说既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也有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它们都是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二、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要降低风险就必须把握客观变化规律,对其主要因素加以控制,以减轻风险。 但要完全消除风险也是不现实、不客观的。

2.突发性

风险的产生往往是突发的,使人不知所措。 其结果加剧了风险的破坏性。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研究。

3.多变性

风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时变化,从而使风险在其性质、破坏程度等方面也呈现出动态多变的特点。

4.复杂性

风险的多变性和突发性决定了风险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我们要应用系统理论、概率,定性、定量地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全面掌握风险和控制风险。

三、风险的类型

(一)按风险形成的原因划分

1.自然风险。 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规则变化给投资主体造成的风险,如地震、洪水和台风等。

2.社会风险。 指由于不可预知的个人行为或团体行为给投资主体带来的风险,如欺诈、盗窃、玩忽职守等。

3.经济风险。 指投资活动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市场因素变化而引起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或通货膨胀风险。

4.技术风险。 指由于技术设计及管理不周而产生的风险,如系统故障、工程质量不达标或技术失泄密等引发的风险。

5.政治风险。 由于政治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成为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不稳定、法律不完善。 这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大环境,作为个人投资者难以左右。

(二)按风险涉及的范围划分

1.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

系统风险,指随机事件发生后对系统内所有投资对象都将发生影响的风险。 如利率的变化对整个债券市场都有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整个股市都有影响。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也称为投资分散理论),该风险是一种不可分散的风险。

2.非系统风险(un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风险,指系统风险之外的偶发性风险。 它源于某些独特事件,比如特定公司的一场火灾、一场罢工等等。

非系统风险也称为“特殊风险”(unique risk)。 特殊风险是能够通过“投资组合”方式分散的风险。

(三)按投资主体的承受能力划分

1.可接受风险

可接受风险,指投资主体按经济能力大小能承受的风险。 任何投资主体都存在一个承受风险或损失的限度,低于这个限度的风险是可接受的风险。

2.不可接受风险

不可接受风险,指超过投资主体经济能力限度的风险。 投资主体超过其能力限度去承受风险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理性的投资者都会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

(四)按风险内容划分

从投资风险的具体内容看,投资过程中存在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

直接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需直接面对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两部分。

间接风险是指与实际投资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通过间接方式影响投资主体收益的风险。 间接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

市场风险是指投资决策或投资工具随市场参数变化波动所产生的风险。 这些市场参数包括:价格、汇率、利率、股指指数、隐含波动率等。

哪里有可以交易的市场,哪里就自然存在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与固有现象,因此是投资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

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所面对的、能分析的、能把握的主要是市场风险,这也是本书讨论研究的重点。

相关案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先后形成四次大的金融风波,这些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从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的半年时间里,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达30%~50%,贬值幅度最大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 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 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受汇市、股市暴跌的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2.信用风险(credit risk)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相关案例:2015年“ST湘鄂债”违约

2015年4月7日,中科云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云网”)在深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无法按时、足额筹集资金用于偿付ST湘鄂债应付利息及回售款项,导致当天回售日到期的ST湘鄂债出现实质违约。 ST 湘鄂债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单本金违约的公募债券。

资料显示,ST湘鄂债是中科云网(原名“湘鄂情”)于2012年4月发行的“3+2”期限无担保公司债,发行规模为4.8亿元,票面利率6.78%,存续期限为5年,附第3年末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2015年4月7日(原为4月5日,因节假日递延)为本期债券付息日及回售资金到账日,回售金额为3.99亿元。

中科云网在违约公告中称,虽自2014 年下半年启动出售资产及追收应收预付款项等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资金到账情况不甚理想,资金流转吃紧的局面并未得到缓解,进而构成对ST湘鄂债的违约。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投资者面临两种类型的流动性风险:一是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相关,另一种与投资者投资活动的总体资金状况有关。

前者是指由于不充足的市场深度或由于市场的中断,投资者不能够或不能轻易地以从前的市场价或与之相近的价格“变现”或“对冲”某一项资产头寸的风险;后者是指投资者不能在清算日履行付款义务或支付保证金的风险。

相关案例:2008年贝尔斯登事件

贝尔斯登公司成立于1923年,是华尔街一家拥有85年历史的投资银行,是美国第五大的投资银行和主要的证券交易公司,创造了连续83年盈利的记录。

200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贝尔斯登旗下的两支次贷相关对冲基金陷于困境,预计亏损15 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和债权人开始出现恐慌。 2007年11月,标普将贝尔斯登的信用评级从AA降为A,预示着资本市场有可能对其关闭。 面对市场不断发出的警告,贝尔斯登管理层一直没有做出有效的融资行动。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贝尔斯登股票狂泻47%至每股30美元收盘,公司市值只剩下30多亿美元,而它账上的资产亦然超过3000亿美元,杠杆率已飙升至100倍以上!面对急剧增加的风险,投资者们纷纷企图撤资,出现了客户挤兑潮。 贝尔斯登公司可用于支付的款项从180亿美元骤降至2亿美元,遭遇了流动性危机。

很明显,它已经无法在星期一正常开门营业,摆在它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宣布破产,或寻找买家。 最终,2008年5月,贝尔斯登以总价约22亿美元被摩根大通收购。

4.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

操作风险(也称运营风险)是一项与投资操作过程相关的风险,主要是指操作过程中由于人员失误、外部事件或内部流程及控制系统发生不利变动所导致的风险。

金融界中,将交易员因操作失误而导致大盘失控的事故称为“肥手指综合征”(fat-finger syndrome),即交易员或经纪人在输入指令时敲错键盘。

操作风险不便于直接度量,但是,由于操作风险经常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操作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为了减少操作风险,将投资过程分为几个程序,并分别授权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案例:2005年“肥手指综合征”事件

2005年12月8日,上午开盘后不久,日本瑞穗证券公司一名经纪人接到一位客户的委托,要求以61万日元(约合4.19万人民币)的价格卖出1股J-COM公司的股票。 然而,这名交易员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把指令输成了以每股1日元的价格卖出61万股。 这条错误指令在09:30发出后,J-COM公司的股票价格便快速下跌。 等到瑞穗证券公司意识到这一错误,55万股股票的交易手续已经完成。

为了挽回错误,瑞穗发出了大规模买入的指令,这又带动J-COM股票出现快速上升,到8日收盘时已经涨到77.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3万元)。 回购股票的行动使瑞穗蒙受了至少270亿日元(约合18.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四、风险的应对

风险永远做不到被全面消灭或禁止,更通俗的说法是:风险管理的目的并非最小化风险,而是精明地承担风险(take smart risks)。 在当前投资交易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承担风险。

在投资交易实践中,分散、保险和对冲都是投资者经常采用的方法,这三种风险管理方法尽管对不同的投资者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风险管理,但是,从理论上分析,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分散(diversification)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的篮子里”(Not putting your all eggs in a basket),就是怕车倾篮翻一篮子鸡蛋被打光,遭到倾家荡产、难得翻身的风险。

分散投资,组合选择,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在投资组合(portfolio)内实现自然对冲。 这种策略只对消除非系统风险有效,对消除系统风险无效。

2.对冲(hedge)

对于投资中的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冲的方法转移风险。 对冲是通过构筑一项反方向的头寸来保护现有的某些资产(负债)头寸的价值。

套期保值就是一种典型的对冲,不过在减少风险暴露的同时,也放弃了可能获利的机会。 一般来说,套期保值更侧重于保值,而不是获利。

3.保险(insurance)

通过支付保险费来完全避免损失,是一种直接的转移风险方法。

比如,投资者在投资股票时知道全够购买股票时有风险的,理论上可能损失全部投资,为了防范超过一定水平的潜在风险,他可以考虑既投资股票,又购买该股票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如此就可以保障投资组合到期价值处于某特定值之上。 也就是说,购买股票的看跌保险,不仅用来锁定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还不损失股票价格上涨的利益。

通过分散、对冲与保险的方式来控制投资风险,仍然可以看做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J.P.摩根公司推出了一种风险价值VAR方法。

VAR(Value at Risk)一般被称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例如,在持有期为1天、置信水平为99%的假定下,如某项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经计算得出的值为100万元,则表明该资产组合在未来1天中的潜在损失有99%的把握不会超过100万元,或者说,只有1%的可能损失超过100万元。 100万元这一数字概况了该资产组合的最大风险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下,投资业务日益复杂,交易品种日趋多样化。 在变化日趋迅速、复杂的今天,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使投资者积极作为,对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事件先制定应对方案及应急预案,在损失发生前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而在损失发生后,使其严重性(severity)最小化。

揭露交易本质,奋斗财富自由。

更多精彩(金融、交易、股票、技术分析…)内容欢迎关注知道日报作者/微信公众号:超简交易

标签: 增加亏损的可能性 0交易的便利性 由于T 过度交易 投资者可能会过度交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