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4、邓爷爷搬砖的故事
你还读过哪些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列举一二,简要地把阅读感受写下来.
方志敏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坚持赣东北地区的革命武装斗争与政权建设。
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断然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革命而死,虽死尤荣!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文稿。
方志敏在狱中留下文稿中字里行间所表露的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眷恋,一字一句,拳拳赤子的自然告白……那些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语言,不仅令学生时代的我们热血沸腾,而且永远是我们精神财富中的经典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知名校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名,驻外大使400余名,参赞1000余名,部长、副部长近百位。新华社国际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记者及驻外首席记者、从中国大陆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高级译员均是北外培养的高级外语人才。 政治家
吴红波,联合国副秘书长
陈健,原联合国副秘书长、现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金永健,原联合国副秘书长
李铁映,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李贵鲜,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宋健,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恩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韩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查培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阎明复,原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
杜起文,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裘援平,中共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叶小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赵洪祝,浙江省委书记
郭业洲,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陶驷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现中国禁毒基金会理事长
刘结一,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宦国英,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艾平,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李成仁,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蔡方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赵少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李干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保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孙振宇,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
金立群,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银行副行长,现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
马毓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马振岗,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夏道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张昌平,福建省常务副省长
程幼东,黑龙江省副省长
孙永波,黑龙江省副省长
李金柱,陕西省副省长
宋北杉,山西省副省长
阮孟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副总理
刘仲容,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薛捍勤,国际法院法官
吴建民,国际展览局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德广,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
夏堃堡,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现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
陈昊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凌青,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梅兆荣,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冯佐库,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章含之,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乔冠华之妻
鄂洁,国际击剑联合会竞赛总监, 前中国女子花剑队长
军事家
刘玉堤,中将,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周伯荣,少将,解放军海军原副参谋长
尹卓,少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院原综合所所长
外交家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外交部部长、副部长及部长助理名录职务姓名任期部长李肇星 2003年—2007年 副部长 崔天凯 2009年— 李保东2013年—傅莹 2009年— 翟隽 2009年— 吕国增 2006年—2012年 何亚非 2008年—2010年 武大伟 2004年—2010年 李辉 2008年—2009年 张业遂 2003年—2008年 刘古昌 2002年—2003年 杨文昌 1998年—2003年 张德广 1995年—2001年 王英凡 1995年—1998年 姜恩柱 1991年—1995年 周南 1984年—1990年 王海容 1974年—1979年 部长助理 吴海龙 2009年— 胡正跃 2008年—2011年 刘结一 2007年—2009年 吴红波 2007年—2009年 孔泉 2006年—2007年 沈国放 2003年—2005年 赵进军 2002年—2003年 马灿荣 1999年—2001年 武东和 1998年—1999年 陈健 1996年—1998年 唐龙彬 1986年—1988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大使不完全名录国家 任期 姓名 国家 任期 姓名 联合国 1985年—1990年 李鹿野 英国 1991年—1995年 马毓真 1993年—1995年 李肇星 1995年—1997年 姜恩柱 2000年—2003年 王英凡 1997年—2002年 马振岗 2010年—2013年 李保东 2002年—2007年 查培新 2013年—今刘结一2007年—2010年 傅莹 美国 1985年—1989年 韩叙 1998年—2001年 李肇星 加拿大 1992年—1997年 张毅君 2010年—今 张业遂 1996年—1998年 查培新 德国 1988年—1997年 梅兆荣 1998年—2005年 梅平 2002年—2009年 马灿荣 2008年—2010年 兰立俊 2009年—2012年 吴红波 2010年—今 章均赛 法国 1990年—1998年 蔡方柏 日本 1998年—2001年 陈健 1998年—2003年 吴建民 2001年—2004年 武大伟 2003年—2008年 赵进军 2007年—2010年 崔天凯 俄罗斯 2001年—2003年 张德广 欧盟 2001年—2008年 关呈远 2014年—今杨燕怡2003年—2009年 刘古昌 联合国(副) 1990年—1992年 金永健 2009年—今 李辉 1992年—1994年 陈健 芬兰 2002年—2006年 张直鉴 1981年—1981年 周南 西班牙 1998年—2002年 汤永贵 1994年—1997年 王学贤 2003年—2009年 邱小琪 1997年—2001年 沈国放 2009年—今 朱邦造 世贸组织 2002年—2010年 孙振宇 葡萄牙 2006年—2010年 高克祥 印度 1991年—1994年 程瑞声 2010年—今 张备三 2004年—2007年 孙玉玺 瑞士 1987年—1990年 蔡方柏 菲律宾 1988年—2000年 王英凡 1992年—1996年 辛福坦 2004年—2005年 吴红波 2004年—2008年 朱邦造 2009年—2012年 刘建超 意大利 1999年—2005年 程文栋 韩国 1998年—2001年 武大伟 2008年—2010年 孙玉玺 2010年—今 张鑫森 2010年—今 丁伟 印度尼西亚 2005年—2008年 兰立俊 希腊 1992年—1996年 吴家淦 2008年—2011你 章启月 1996年—2000年 杨广胜 新加坡 2007年—2010年 张小康 2007年—2011年 罗林泉 泰国 1994年—1997年 金桂华 荷兰 1986年—1990年 王桂新 1997年—2001年 傅学章 1994年—1995年 吴建民 2004年—2008年 张九桓 1996年—1998年 朱曼黎 缅甸 1987年—1990年 程瑞声 1998年—2001年 华黎明 赤道几内亚 2010年—今 王士雄 2001年—2003年 朱祖寿 马来西亚 2010年—今 柴玺 2003年—2008年 薛捍勤 柬埔寨 2006年—2010年 张金凤 奥地利 1989年—1994年 胡本耀 伊朗 1999年—2002年 孙必干 1994年—1997年 王延义 以色列 2000年—2003年 潘占林 2000年—2007年 卢永华 沙特阿拉伯 2007年—2011年 杨洪林 澳大利亚 1976年—1978年 周秋野 文莱 2010年—今 闵永年 1990年—1993年 石春来 斯洛伐克 1993年—1996年 唐湛清 2004年—2007年 傅莹 纳米比亚 2007年—2010年 任小萍 2007年—2010年 章均赛 土耳其 2008年—今 宫小生 新西兰 1998年—2001年 陈文照 中非 1986年—1990年 周贤觉 2001年—2005年 陈明明 1990年—1991年 赵惠民 巴西 2009年—2012年 邱小琪 1998年—2001年 崔永乾 阿根廷 1992年—1997年 汤永贵 南非 1995年—1997年 顾欣尔 1997年—2000年 徐贻聪 1997年—2001年 王学贤 2000年—2003年 张沙鹰 2007年—今 钟建华 墨西哥 1987年—1990年 石春来 埃及 1991年—1993年 朱应鹿 1990年—1994年 黄士康 1998年—2001年 安惠侯 1994年—1996年 张沙鹰 叙利亚 1999年—2002年 时延春 古巴 2010年—2011年 刘玉琴 肯尼亚 1996年—2000年 安永玉 文学家
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谌容,《人到中年》作者
顾子欣,作家、翻译家
翻译家
黄志良,翻译家,原中国驻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大使
丁祖馨,中国英语翻译界泰斗级人物之一
刘习良,中国翻译协会会长
何其莘,《新概念英语》作者
孙家孟,西班牙语翻译家,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堂吉诃德》译者
李笠,瑞典语翻译家,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作品译者
施燕华,外交部英文专家,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马爱农,《哈利·波特》译者
马爱新,《哈利·波特》译者
王建斌,德语口译专家
董纯,法语翻译家
邓蜀平,俄语翻译家
教育家
许国璋,《许国璋英语》作者
王佐良,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陈乃芳,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周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安永玉,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赵进军,外交学院校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
吴建民,外交学院校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
沈石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傅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伊莎白·柯鲁克,加拿大人,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
丁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马细谱,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理事
陈慧瑛,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德语教育家
张建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纳忠,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
董燕生,西班牙语教育家、《现代西班牙语》主编、《堂吉诃德》译者
杨立民,英语教育家、《现代大学英语》总主编
吴冰,英语教育家、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校长
陈琳,翻译家、大学英语教材编者
卢永建,英语教育家、英汉词典编撰者
张中载,英语教育家
梅仁毅,英语教育家
穆大英,法语教育家
王福祥,俄语教育家
郭聿楷,俄语教育家
蔡毅,俄语教育家
赵士钰,西班牙语教育家
余章荣,阿拉伯语教育家
郅溥浩,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
岑容林,泰语教育家
张铁英,缅甸语教育家
李梅,捷克—斯洛伐克语教育家
刘飞,斯洛伐克语教育家
易丽君,波兰语教育家
王军,意大利语教育家
吴守贤,天文学家
张贵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
吴青,吴文藻、冰心之女,英语教育家
傅敏,傅雷之子,特级英语教师 徐烈均,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总裁
姚越灿,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俞渝,当当网总裁
李青原,中国证券市场创始元老
董忠心,中粮集团副总裁
刘二飞,美林中国区主席和亚太区投资银行部主席
高志凯,香港电讯盈科中国地区执行董事 媒体人
周南,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朱灵,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齐平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国图公司总经理
杨澜,阳光卫视主持人
许戈辉,凤凰卫视主持人
何炅,湖南卫视主持人
邵文光,凤凰卫视欧洲台台长
梁洪,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主持人
韩乔生,中央电视台体育播音员
石凉,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演员
刘洪悦,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马晓霖,博联社创办者,原新华社国际部国际观察编辑室主任
邵云环,新华社记者,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时以身殉职
许杏虎,《光明日报》记者,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时以身殉职
演员
吴宏厚,演员
刘婧荦,配音演员
歌手
谭晶,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刘美含,影视演员、歌手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偏爱长子,42岁病逝,临终前呼唤:“贤娃儿”
(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公元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邓家老院子”的一所传统的三合院里,一个男婴“呱呱”降生的啼哭声,传向世间。
这个婴儿有着邓家人惯有的圆鼻头、宽额圆脸、稀淡眉毛、白晰皮肤。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婴儿后来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人物。
父亲给他取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儿”这个邓家孩子就是后来的邓公邓小平。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善持家,经营祖上留下的土地外,还先后兴办了碾米、推粉、酿酒和缫丝等小型实业加工厂,在广安算得上是一户殷实人家。
到了邓小平的父亲这一代,仍然保留推粉和缫丝制作。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1886年—1936年), 毕业于成都政法学校。是一个有着侠义心肠的文人,又参加过一些“场面上的事情”,在当地有些名气。 邓绍昌似乎对农家的经营不感兴趣,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邓小平的祖母戴氏和母亲淡氏主持。
邓小平生前是一个谨言慎行之人。不说私语、不说闲话。有关于母亲他说过一句满怀深情的话:当时那个家能维持生活,全靠母亲。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姓名,只有这样一个姓氏的称呼。
中国祖辈的母亲们,她们的一生为家庭、男人们和 社会 做出牺牲,把名字都省略了,只留下爱心和奉献。淡氏就是其中之一。
淡氏(1884年—1926年)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望溪乡淡家坝小有名气的“淡家牌坊”,称得上是较为富有的家庭。
淡氏在家居长,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旧时的女子一般很少读过书,她虽然不识字,但却有良好的家教,知情懂理。
16岁那年,淡姑娘经人作媒嫁给邓绍昌。从父母疼爱的女儿成为另一个家庭的主妇,身份在不知不觉中转换,她默默承担着生活中的琐事家务和人情世故。
淡氏来到邓家几年生下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小平,二子邓垦,三子邓蜀平,小女邓先珍。
在那个动荡的年岁里,幼年的邓小平生活在一个安宁和睦的大家庭里。
家里没有男劳动力,淡氏将田地租给乡亲们耕种。家里的粗活细活如:喂猪、养蚕、织布以及洗衣、煮饭等等,都由淡氏和婆婆亲手来做。每天从黎明开始,淡氏就在屋里屋外忙碌,放下这样,拿起那样。
淡氏年纪轻轻,性格宽厚,在家中她尊老爱幼,对村里的穷苦乡亲,施以恩惠。淡氏信奉 “逢恶不怕, 逢善莫欺” 的古训, 宽厚待人。
一次,邓家一位佃户遇到难处,一时间全家衣食无着,最后他十分为难地找到淡氏求助。淡氏二话没说,马上腾出一间空房,让他们暂时搬到自己家中。
一天繁忙的家务完成后,淡氏总会抽空陪伴着孩子们。邓小平和弟弟妹妹们簇拥着母亲,坐在三合院围成的小平坝中,听她讲故事摆龙门阵。
她总是说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邓小平盯着母亲慈爱的面容,张着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在多年以后,那种温馨感,任然历历在目。
邓家在邓小平父辈以上三代单传,作为长子长孙的邓小平,就更加受到家庭的重视,父亲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要求比较严格。
父亲平素在家的时候也不多,幼年的邓小平同父亲比较疏远,和祖母、母亲有特别深的感情。
5岁以前的邓小平在祖母和母亲形影不离。入私塾以后,也还是由祖母带着睡觉的。尽管受到百般疼爱,邓小平却并没有大户人家的少爷习气,他既爱学习还懂事体贴。
那时他在读初小,放学回家后,他不是背着竹篓去采桑叶,就是帮着捉小蚕,总是忙个不停。入夜了,就在桐油灯下读书写字,母亲再三催促小平先去睡觉,但他总是坚持到最后,和母亲、姐姐把所有的活儿干完了,才肯去睡。
据邓小平的舅父淡以兴回忆当年他和邓小平的孩提生活时曾说:
11岁时,邓小平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每天吃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母亲经常给他一点零用钱,让他在城里买点自己需要的东西,但他从不乱花这些钱,总是在回家的时候,给祖母、母亲和姐妹们买点乡下不容易见到的东西带回来。
对如此聪颖懂事的长子,淡氏自然视为掌上明珠。
邓小平回忆说:
邓垦后来也回忆说:
1918年夏天,14岁的邓小平从广安县小学堂毕业, 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 读书。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希同胞转相劝勉, 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 而图救我国危局。” 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生。
这一年,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建立,邓绍昌决定让邓小平到重庆读书,然后赴法国留学。这对一个仅有十几亩田地,家境并不宽裕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邓绍昌对此始终坚定如一。
对于父亲的主张,邓小平十分兴奋,他梦想着到大洋彼岸,汲取更多的见识学习更多的救国本领。
淡氏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坚决不同意邓小平去法国。才15、6岁的孩子,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叫做母亲的如何放心!
邓小平理解母亲的爱子之心,他一遍遍地试图去说服母亲。母亲依然不松口,
邓小平只有以母亲的爱来对抗自己的委屈。
他跑到家里的一个很矮的过道间里,进去后把门一关,不喝水、不吃饭。大概有一两天时间,母亲心里慌了、心疼了,怎么办呢,这样就让步了,她掩面而泣,就这样很勉强地同意邓小平去了。
离别的前一夜,淡氏在儿子的床边坐了一宿,她是多么的不舍啊!
1919年,邓小平离开家乡,去往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全家人都舍不得他走。母亲收拾了包裹,塞足了盘缠,迈着一双小脚流着泪送他一程又一程。
小船扯起白帆,载着邓小平沿江而下,可怜的母亲如何也想不到淡氏,这是母子俩的诀别,儿子此去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1920年9月10日,是邓小平去法国的前一天。邓绍昌提前来到学校为儿子送行,这一次母亲没有来,旧 社会 的女子不宜出远门。她只能嘱托丈夫带去对儿子的一遍遍叮咛,“注意安全,照顾好身体,常给家里写信,早一些回来”母亲的碎碎念道出的是浓浓的爱。
父亲打开随身带的提篮,拿出母亲和祖母为邓小平做的香喷喷的家乡菜,让他趁热吃了。
邓小平一边吃着饭菜,一边问父亲:“听校长说,到法国留学,最少需要300个大洋,咱们家可没有这么多钱啊!”
邓绍昌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口袋,放在桌上。“孩子,钱的事情,你不用操心,这是300个大洋。”
邓绍昌接着说:“中国要富强,只有让每个青年都掌握本领。你在外一定要好好学习本领啊!”
邓小平坚定地点了点头。
邓绍昌又从身上取下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三双布鞋。“孩子,这是你母亲一针一线给你做的三双布鞋,一双能穿一年,等这三双鞋子穿坏了,你就回来了。” 邓小平看到母亲做的鞋子,如同看到了母亲,他又一次忍住了眼泪。
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先要为生计打算,他曾在饭馆当过招待;在火车站、码头运送货物,搬运行李;在建筑工地推砖、搬瓦、找水泥;他还做过清洁工,清扫垃圾等等。
16岁的邓小平面对工作中的劳累和困苦,硬是咬牙坚持着。
1922年6月,18岁的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把娃儿弄到那么远,怎么忍心啊?邓小平走后,淡氏一次次地念叨。每当逢年过节团圆之际,饭菜端上桌时,她已泪流满面。
1926年淡氏病故,终年42岁,临终一直呼唤她的“贤娃儿”。据邓家后代们讲,淡氏最疼爱的是邓公,后来他一去不复返,有时音讯全无,使她十分挂念。有人说,她是想大儿子想死的。劳累加上心伤,是她早逝的双重原因。淡氏再也没有见到她梦魂萦绕般思念的儿子。
母爱伟大,伟人的母亲尤其伟大,因为她不仅培育出自己的优秀子女,更是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的优秀儿女。
在每一位伟人的丰功伟绩中,母亲居功至伟。 邓小平同志的母亲,是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个优秀母亲的杰出代表。
“儿行千里,母担忧”然而,他一走就是78年,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回过自己的家。这一切,无不印证着他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优秀的母亲和优秀的儿子,高山仰止,万众来仪。
感谢您看完文章。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 历史 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读 历史 生智慧,读 历史 长学问,读 历史 明事理。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蓝色 标题或移步 @文乎 主页查看
周恩来罕见对妻子发火,珍藏了34年的爹爹遗像,是他心里一生的痛
刘少奇的母亲鲁氏:47岁守寡,偏爱小儿子,临终前喊着:“满崽”
毛主席的儿女婚嫁,他都送了什么彩礼和嫁妆?送给毛岸青的最奢华
邓爷爷搬砖的故事
“文革”期间的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城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三年多。每天搬砖、喂猪,过着非人般的日子,一过就是4年。这段时间也被邓小平视为“人生最痛苦的时期”。
1969年10月,那是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里,时值“文革”高潮,邓小平同志在林彪发出的“第一号命令”后,被打成“党内第二大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受到错误批判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被用专机秘密押送离京,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邓小平劳动车间”即是当年小平同志参加生产劳动的车间。
期间,小平夫妇被安排在位于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南昌步兵学校(现南昌陆军学院)内的将军楼居住,此为上世纪50年代末仿苏式建筑建造的两层小洋楼,两处之间相距约1500米。
每天,小平夫妇早早起床,从将军楼出发,每天步行20多分钟,沿着一条弯弯小路来到工厂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用双脚在本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小道,后来人们把这条留下了一代伟人对中国未来改革开放思考的小路亲切地称为“小平小道”。
在三年零四个月的艰难漫长岁月里,小平同志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平易近人的革命风范,赢得了工人师傅们的衷心爱戴。1973年2月,邓小平恢复工作后,离开了工作生活3年零4个月的新建县。
扩展资料:
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曾有过“三起三落”的危难历程,其中两次危难历程都是在江西度过的。
在江西期间,邓小平夫妇被安排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半天。邓小平被分配做钳工,这是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干过的老本行,没想到几十年以后又派上了用场。重操旧业,他干得仍然是那么认真、那么熟练。
他的妻子卓琳则被分配做拆洗线圈的工作。邓小平因为是“党内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所以每天上工都由人持枪押送,在工厂也是被实行“不许乱说乱动”的监督劳动。尽管如此,对他们来说,这总是长期与世隔绝以后得到的与外界、与社会、与群众接触的机会。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邓小平卓琳下放江西的日子
中国新闻网:探访南昌“邓小平旧居”:曾被下放在此劳动
百度百科——邓小平江西南昌旧居
《契诃夫》的书谁翻译的好?
应该是 汝龙先生
汝龙先生是我国翻译契诃夫小说的专门家,是自学成才的著名翻译家,甚至是个体单干户翻译家。他的英文和俄语都是自学的。他最大的成就是以个人之力,花费毕生精力,翻译了契诃夫的全部小说以及戏剧。汝龙先生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俄国文学的翻译,正如巴金所说:“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契诃夫身上,他使更多的读者爱上了契诃夫,。。。他的功劳是介绍了契诃夫”。
汝龙先生翻译契诃夫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成绩最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在不容易也算相当幸运。其实,在汝龙先生之前,已经有许多人翻译过契诃夫。包括把契诃夫当作最为喜爱的作家之一的鲁迅先生本人以及周作人,瞿秋白,耿济之,曹靖华,金人,张友松,赵景深,王西彦,彭惠,徐培仁,荆斯勋和华林一等人,其中,金人和鲍群,张友松,赵景深还都出版过《契诃夫小说选》,金人同鲍群是直接从俄文翻译的,而张友松和赵景深则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特别要提的是赵景深,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翻译了多达162篇的契诃夫短篇小说,出版了8卷《契诃夫小说选》,并成为当时阅读契诃夫小说的主要版本。当然,近几年,又先后有磊然,乌兰汗,沈念驹,李鹤龄,杨衍松,刘若,冯加和邓蜀平等人直接根据俄文翻译了一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