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字子仲,东汉末年蜀汉名将。他早年跟随刘备,在徐州之战中初露锋芒,后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早年经历
王五出生于幽州涿郡,家境贫寒。少时拜师习武,后加入刘备军中,担任校尉。
189年,董卓废汉帝,刘备起兵讨伐。王五随刘备转战关东,在徐州之战中,王五率部冲锋陷阵,大破曹军,力斩夏侯惇,威震敌胆。
随刘备入蜀
194年,曹操南下攻占徐州。刘备率军南逃,王五跟随左右,屡次救刘备于危难之中。
214年,刘备入蜀,王五随军西进。在葭萌关之战中,王五力抗张鲁,为刘备攻占汉中立下大功。
五虎上将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王五被封为右将军、汉中王,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五虎上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王五。这五人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材,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汉中争夺战
228年,魏国大将曹真率军进攻汉中。王五奉命率军迎敌,在街亭之战中,王五与魏军展开激烈的争夺。
起初,王五占据优势,大败魏军。但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王五不得不率军退守汉中。
兵败身亡
231年,魏国再次攻打汉中。王五率军坚守数月,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时年五十八岁。
王五的死讯传来,蜀汉军民无不痛惜。刘备亲临祭奠,追封王五为忠武侯。
评价
王五是一位骁勇善战、忠于蜀汉的猛将。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谋过人,在蜀汉的建立和发展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人评价王五,称其为“关张赵马之次,而诸将之上”。王五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究竟去了哪?
关于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去向有两个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当时在营救失败之后被德军所杀,另一种说法是他被八国联军的士兵枪杀了。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王五的结局都比较惨。 其实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一些,我更倾向于王五被当时的八国联军所杀。 因为在狄平子的《平等阁笔记》 这本书籍中明确记载: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显,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八国联军当时进入天津之后,闯入一个姓石的人家,开始对其烧杀抢掠,王五看见八国联军如此可恶,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王五武功高强,一开始杀了十几个八国联军,但是寡不敌众,而且八国联军的枪支比较厉害,就这样被八国联军所枪杀了,残忍的八国联军加王五的尸体扔在了路边。 狄平子出生于1873年,他与王五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所以我觉得他的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可靠的。
王五被德军所杀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 据说当时王五参加义和团之后,杀了很多德国的士兵。 德国为了泄恨要求清政府主动将王五交出来。 王五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就坐在家里等待前来捉拿他的官兵。 就这样王五被清朝的官兵带到了德军面前,一代英雄王五就这样命丧德军之手。
德军非常残忍,他们觉得杀了王五还不能消除他们的愤怒,于是将王五的头颅挂在城门楼上以示惩戒。 王五的好友霍元甲听闻这个消息之后,连夜赶往天津,将王五的头颅取了下来,并将王五的尸体带回老家对他进行安葬。
一代豪侠大刀王五,为何最终死在外国人的枪下?
晚清年间,在武术之乡的沧州出了一名耍大刀的人士,他的大刀耍的是十分有力,而且出神入化,多行侠仗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在当时乃至于今天都是人们十分崇敬的一代豪侠,本可以一生平淡无奇的度过,但他选择了保家卫国,被八国联军围剿,凭他的身手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那是为什么,他却甘愿被杀呢?
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处于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 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离开了他,很快王五就幸运地遇到了他的贵人,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习武之路,在这位贵人的指导之下,王五打下了良好的武术基础。 最后在这位贵人的介绍下,王五又拜到了另一位武师的门下,而这位新的武师将他毕生所学,尤其是在刀法上的成就一一传给了王五。
后来王五去了京城的一家镖局里做镖师,他行侠仗义受人爱戴。 在京城中树立了不小的威望。 王五对变法等人的救国观念多为钦佩,随后便与其中谭嗣同以兄弟相称,并且教授了他简单的刀法,以做防身之用。 后来变法失败,他决心以死明智,用自己的血来唤醒中国的变法之路。
王五被他的这种为国捐躯的精神所折服,在他去世之后,王五曾组织爱国人士击杀罪魁祸首,希望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但是始终没有成功。 再到后来义和团开始在北方兴起,号召大家一定要保家卫国,为国家出一份力气,王五凭借着自己的号召力率领人员积极配合,也把他的刀法一一传授给身边的人,希望可以帮助到他人。
王五凭借自己的实力带领义和团的兄弟们一起,保家卫国做起了守土运动,日日夜夜都想办法为国家消灭侵华的八国联军,但是没想到八国联军直接打到了北京城,迫使当时的清政府与他们签订条约,其中就有一条要求清政府严惩义和团。 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攻击下,义和团最终失败。
八国联军直接要求清政府交人,软弱的清政府只好派人去到了王五所在的镖局,王五是有机会完全可以逃脱的,在当时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并没有抓住他,只是直接去镖局抓人。 镖局中还有很多人在,王五担心自己走之后,这一百多人会当成人质被杀,所以他就留在了镖局,等着清兵来抓人。
在抓捕的过程中,王五并没有任何的抵抗,一人扛下了所有的罪名。 请求当时的捕头,不要涉及其他人,本来王五在江湖上名气就特别响亮,再加上为救他人舍生忘死,捕头为他的仗义所感动,最终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清廷抓住王五之后,为了息事宁人直接把他交给西方列强由他们任由处置,就这样,王五慷慨赴死,他的精神以及故事便流传下来,直至影响到今天的我们。
武功高强,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终的结局如何?
王五本名王正谊,在家中排行老五,后因为练得一手好刀法,故被时人称为“大刀王五”。 王五祖籍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十二岁时便成了学徒。 沧州民风彪悍,多英勇侠义之辈,也是有名的镖师之乡。 王五继承了沧州人身上的那种侠勇之气,拜镖师李凤岗为师,成了李凤岗所创办的成兴镖局中的一名小镖师。
成兴镖局的主要业务是将河北、山东一带的货物押镖到蒙古,俗称“南货北运”。 王五就这样跟随老镖师李凤岗走南闯北了十几年,足迹踏遍关内关外。 随着见识、武艺的增涨,王五也和他的师傅一样,最终成了一名老成练达的真正镖师。
晚清正值镖行的兴盛时期,北京外城一带镖局比比皆是。 1874年,已经出师了的王五听闻了京城镖行的火热情况,决定进京创办自己的镖局。 从沧州来到北京的王五最终选址前门外东珠市口,创办源顺镖局。
王五认识到自己的源顺镖局起步比较晚,只是个小镖局,所以他的经营策略就是“小而精”——专门搞“南货北运”,坚持自己的特色;对镖局镖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王五之前就有十几年塞上走镖的丰富经历,这足以让他的“南货北运”业务风生水起。 加上王五为人豪爽豁达,喜交朋友,所以源顺镖局成立后不久生意就日益兴隆了起来。 王五在创办源顺镖局后,仍然坚持劫富济贫、除强扶弱的豪侠义气,在京城创出了一片好名声,百姓为了感谢他的侠义之举,还特意赠送他“尚武”“济贫”两幅牌匾,甚至连名士梁启超在其著作《饮冰室诗话》中都盛赞王五的义举。
王五原本使双刀,其刀法在塞上也小有名气,但他感觉双刀让自己的刀法很受限,所以王五毅然决然地改使了单刀。 为此,王五还特意花重金聘请名匠为自己打造了一把质量上乘的宝刀,加上王五精湛的刀法,简直是如虎添翼,“大刀王五”由此而生。
王五与谭嗣同的君子之交,可以称得上是晚清京城的一桩美谈了。 谭嗣同曾在名篇《狱中诗》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梁启超把其中的“两昆仑”解释为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王五与谭嗣同的缘分始于1875年,当时正值源顺镖局开业一周年之际,经京城著名镖师前辈胡致廷推荐,谭嗣同拜王五为师,向王五学习武艺。 收谭嗣同为徒后,王五一点也不藏拙,将自己的看家功夫——单刀刀法传授给了谭嗣同。 同时,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也影响甚至改变了王五。 为了支持谭嗣同的变法壮举,王五还准备在塞上买下一块地,牧羊放马以此来资助谭嗣同的事业,只不过被谭嗣同婉拒了。
1898年,维新变法正式开始后,谭嗣同升迁为朝廷四品大官。 同时,谭嗣同也成了保守派的眼中刺。 为了保护谭嗣同的安危,王五特地为他安排了保镖。 而王五也顺势成了维新变法志士中的一员,从此为维新事业劳苦奔走。 维新变法失败后,王五也曾劝告谭嗣同去自己的镖局避避风头,但谭嗣同还是以“不怕流血牺牲”的理由婉拒了王五。 谭嗣同被清廷处决后,王五曾冒着生命危险为谭嗣同收尸,并在家中为谭嗣同设灵堂祭奠。
谭嗣同死后,王五继承了他的遗志,为二次变法作准备。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王五曾应义和团首领张德成之邀加入义和团,并帮忙训练民兵。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王五返回北京,不久王五就去世了,时年56岁。 关于王五的真正死因,坊间传闻说由于王五参与了义和团运动,所以被清廷清算。 甚至更传奇的是,最后是霍元甲为王五收了尸。
标签: 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