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股票分析:解读其增长潜力和投资机会

admin 10 0

引言

吉利汽车是中国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该公司的股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因为其强劲的财务业绩、不断扩大的产品阵容以及雄心勃勃的增长计划。本文将深入分析吉利汽车股票,探讨其增长潜力和投资机会。

财务业绩稳健

吉利汽车的财务业绩近年来稳步增长。该公司的收入从2018年的1364亿元人民币增至2022年的1754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到7.8%。净利润也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182亿元人民币增至2022年的279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12.6%。

吉利汽车的利润率也保持在健康的水平。2022年,其毛利率为17.6%,净利率为6.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该公司拥有很强的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不断扩大的产品阵容

吉利汽车持续投资其产品阵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该公司在过去几年推出了多款新车型,包括紧凑型轿车、SUV和新能源汽车。吉利汽车还与沃尔沃汽车和梅赛德斯-奔驰等其他领先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资企业,以扩大其产品组合。

吉利汽车的产品阵容不断扩大提高了该公司的市场份额。该公司在2022年的国内汽车销量达到143.3万辆,市场份额为6.1%,高于2018年的5.4%。>

结论

吉利汽车是一家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领先汽车制造商。该公司的强劲财务业绩、不断扩大的产品阵容和雄心勃勃的增长计划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虽然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吉利汽车的股票值得考虑,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以期获得长期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应自行研究和咨询专业财务顾问。


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1. 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提升至44.4%,较2020年增长了6.0个百分点。 2. 在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中,2021年上汽集团以275.7万辆的销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8.9%;长安集团以175.5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同比增长16.7%;吉利汽车则以132.8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三,尽管同比下降0.6%,但仍显示出增长潜力。 3. 2021年,中国品牌在各个系别市场的市场份额大幅增长至44.43%,提升了6.01个百分点。 同时,美系和法系车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增长。 4. 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中,2021年上汽集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乘用车销量达到212.3万辆,同比增长17.8%;吉利集团和长安集团分别以132.8万辆和123.3万辆的销量位列其后,其中吉利集团虽仅实现0.6%的小幅增长,但长安集团却实现了24.2%的显著增长。 5. 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2021年,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合计销售2262.1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7%,占汽车总销量的86.1%,虽然较2020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行业内的竞争依然激烈。 市场集中度指标CR3达到46.2%,CR5达到63.1%,显示出市场领导品牌的强势地位。 6. 尽管市场集中度较高,但2021年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反映出我国汽车行业品牌竞争的加剧。 7. 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品牌市场格局相对稳定,领先企业地位牢固,同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稳中有降表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合并沃尔沃!还要投资蔚来成为第三大股东?吉利在想什么?

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汽车圈这两年有个明显的现象:“抱团取暖”,整个汽车行业都在进行深度融合:

拿下欧宝的PSA动起了和FCA整合的念头;

奔驰宝马在无人驾驶以移动出行方面也走到了一起;

大众和福特更是开展了范围更广的结盟运动,涵盖了双方很多优势车型;

丰田则在日本拉起了一支大联盟,都是专门围绕无人驾驶技术的日系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

而即使闹出戈恩出走事件的日产和雷诺,也没有分手;

说到底就是因为随着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传统主机厂的地位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大家真的没有资本再相互内斗了。

最近市值一度超过“奔驰+宝马+奥迪”的特斯拉就是给传统车企的一个最好的警醒。 而如果之后,Waymo的无人驾驶率先商业化落地,那必然会给全球主机厂们带来灭顶之灾。

这一波抱团的风潮,似乎吹到了国内——吉利和沃尔沃要整合了。

也许你会问,难道吉利不是早在2010年就买下沃尔沃了吗?

事实上吉利虽然买了沃尔沃,但沃尔沃一直都是独立运营,吉利只负责给钱。 而这一次“舒服哥”要做的就是:把沃尔沃汽车装入到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的口袋里。

而且有趣的是,因为PSA和FCA的合并导致车企排名榜中少了一家公司。 。 。

也就是说,等吉利和沃尔沃整合之后,年销超过200万辆的“吉利沃尔沃新公司”,就会直接挤进全球前10的车企排行榜,成为中国车企唯一一个上榜的企业。

这样的整合

并非一边倒的叫好

面对这样的整合,国内看好声势不低。

毕竟我们不少国有车企集团都是通过牺牲近50%的控股权,以合并收益的方式,用旗下合资车企的销量来标榜自己“我进了全球10大车企啦!”

相比之下,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之后,新的“吉利汽车”可是自己实打实地将旗下品牌卖出了超过200万辆,靠一身真本事进的排行榜。

不过对于此次合并,相关的质疑声浪也不小,并且国内国外的都有:

国内来看,虽然目前吉利已经是自主一哥,也是奔驰的大股东,手握多个国外汽车品牌,但很多国人仍然质疑:吉利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把沃尔沃完全整合进自己的体系里。

毕竟沃尔沃不管在技术底气还是在品牌调性上,至少在当下,都领先吉利不少。 而且这几年吉利能在国内高歌猛进,确实也是有沃尔沃的品牌背书和技术输出的功劳。

在国外,瑞典人对此次的整合忧虑更甚。 他们最关心的一个大问题,是自己的自主性是否会受到影响。

要知道之前好不容易摆脱了福特的控制,并且刚刚在2019年迎来历史上最高的销售业绩,却突然又要被吉利整合?虽然说吉利出钱帮他们渡过难关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原本的独立自主突然又“寄人篱下”了,瑞典人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难以接受。

而且过去在福特时代,沃尔沃虽然没有自主权,产品研发和市场也受到福特全球战略的制约,但在危急时刻,福特总能给予不少的资金帮助它渡过难关。

而如今吉利的投入都是为了日后的技术转让,沃尔沃更多的是承担整个吉利集团的研发重任。 所以可以自我造血的沃尔沃,自然不甘心失去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受困于缺乏纯电平台的沃尔沃

其实目前也拿不出有竞争力的车

和大家想象中传统汽车厂的保守不同,沃尔沃在新能源汽车战略上,其实是比较激进的。

激进背后的有几个原因:

沃尔沃所在的欧洲对车的排放有很严的要求,之前的WLTP续航标准,已经杀了很多车企个措手不及;

未来“碳中和”和“放弃内燃机”的愿景,更是让各个欧洲车企不得不考虑加速自己电动车的研发节奏;

而在眼下,特斯拉德国工厂即将投产,毫无疑问德国政府也会为这个工厂买单。 虽然上海一年开工一年投产的现象估计很难在德国复现,但是两年之内将ModelY和Model3推向欧洲市场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我们再来看一看沃尔沃现在有的纯电动车:Polestar2和XC40纯电版。

这俩车性能都要输给特斯拉一截,说到底还是没有纯电动整车平台支撑的结果。 毕竟拿着CMA平台来改的两款车型,不管是从底盘布置效率,还是从可以搭载电池的电量,都已经很难达到顶尖水平了。

当然,沃尔沃也认识到这个缺陷了。 在2019年开始,拉来了吉利一起开发全新的PMA纯电平台。 但这样激进的做法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大众70亿美金MEB平台的投入”,以及沃尔沃和吉利2018年峰值时,各自每年100亿人民币左右的利润,目前的吉利和沃尔沃是很难有余力加速推进这个项目的,而一旦稍有不慎,PMA平台就很有可能成为拖垮整个集团的白绫。

再来看看沃尔沃的无人驾驶技术,其实在研发上也是比较落后的。

沃尔沃在这个领域的布局主要是两个:

为Uber提供XC90原型车;

和Autoliv成立的合资公司Zenuity,用来开发无人驾驶算法平台。

在新能源技术上,沃尔沃缺的只是钱,但在无人驾驶上,没有大量的路测就意味着:沃尔沃的无人驾驶控制器在机器训练上也是存在非常大的不足的,以后的商业化落地肯定会远远落后于Waymo和Cruise。

整合

说到底就是为了钱

所以之前有粉丝问,“吉利和沃尔沃整合到底是为了啥?”

从整体战略上来看,吉利整合沃尔沃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多半是想要尽快融到一笔资金,而且是一笔大额资金。

理论上要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找银行贷款,但这样融资成本比较高。

你如果留意过吉利的负债率就会发现,这两年吉利集团的买买买以及在全国四处开花的工厂,都难以让吉利再放开手脚找银行贷款;所以去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是成本最低的做法了,而吉利手中最大的筹码就是还没有上市的沃尔沃。

沃尔沃其实也在2019年找来一堆国际投行,研究过上市的事情,甚至都已经到了路演这一步。 但各大投行对沃尔沃180亿美金的估值,远远低于李书福300亿美金的心理价位。

既然市场不景气,给不出高溢价,那吉利的做法就和国内A股市场不少公司的做法相差无几了:把沃尔沃的资产装到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中,然后走借壳上市的老路。

至于双方说的未来会在斯德哥尔摩上市,目前来看可能也只是为了平复一下瑞典人的心情。

毕竟从钱的角度来看,我们A股市场的估值、对新能源车的看好以及吉利整合的概念似乎都更适合这个公司。

吉利这几年在国内造车的品质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沃尔沃给到的技术支持以及不少的专利转让。 甚至在包括很多内燃机技术研发的阶段,吉利就投入了巨资,等到研发成果出来之后再进行转让,这相当于李书福雇了瑞典工程师给吉利做开发啊。

除了技术之外,吉利更看中沃尔沃的全球销售网络渠道。 而这个,沃尔沃在之前的十年从未共享给吉利。

从中国汽车行业短期见顶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来看,吉利想要维持稳定增长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从大众、通用手中去夺取中国式市场的份额或者进军全球市场。

要么通过沃尔沃进军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前者其实并不容易,比如全套沃尔沃体系打造的领克,不管怎么说,在短时间里都难以撼动大众的市场地位。 而后者则是当下的一条维持持续增长的捷径。

沃尔沃是吉利手中最后的一张牌,也是吉利参与国际汽车行业竞争的最大倚靠。

在集团内部,将潜力发挥到极致无可厚非。 不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汽车企业要想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竞争里领先,和更擅长软件的互联网公司结成同盟,甚至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整合,才能把自己的优势和未来的前瞻科技相结合。

所以两个传统车企整合在一起,或许是很难得到特斯拉那样的高估值的。

沃尔沃还不够

吉利要入股蔚来?

最近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新闻:继广汽之后,也传出吉利要投资3亿美元给蔚来。

还有消息人士分析,此刻入股市值近40亿美金的蔚来,大致可以买到近10%的股份占比,也就是说,如果一切如消息人士所说,吉利将成为继李斌和腾讯之后第三大股东。 对于此事,蔚来和吉利方都表示:不予置评,以公告为准。

虽然最近吉利投资阿斯顿马丁铩羽而归,可能账上2亿多英镑亟待花出去,不过以目前我知道的信息来看,反而认为蔚来对于吉利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投资标的。

先说蔚来有啥?铁杆车主人际网络、高端品牌、换电网络、电机电控技术。

看起来吉利收购蔚来很香,但别忘了吉利手中的沃尔沃。

手握一个100%控股的沃尔沃,并且和奔驰在开发下一代纯电动smart,积极准备着进军全球市场的吉利,其实完全不缺高端品牌,卖40万以上的价格对目前的沃尔沃来说轻而易举。

所以从产品布局层面上来说,蔚来的国产40万价值在吉利手上是打了很大折扣的。

再加上沃尔沃品牌旗下,还有专注在电动车品牌的Polestar,沃尔沃也有正在联合开发的纯电动平台PMA。 当前规划的Polestar旗下全系车型的定位都是全盘瞄准特斯拉来的。 而PMA的定位肯定不会比大众的MEB低。

因此从技术层面,蔚来对于吉利的帮助非常小。

关于平台技术方面,有一件细节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蔚来底盘工程团队的高级总监是JimLuo罗健,之前和一个行业内的朋友聊天中得知,罗博士之前是TRW做制动出身,那位行业内的朋友明确告诉我说TRW自己是没有底盘开发能力的。 (在供应商里面,唯一能说自己是开发底盘的,大概只有麦格纳)。 除了TRW之外,罗博士也曾担任沃尔沃上海研发中心主动安全与底盘总监。

所以问题就来了,蔚来作为一家新势力造车企业,其量产项目积累只有屈指可数的ES8和ES6,研发和造车经验相比老牌外资车企巨头来说,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

而蔚来的底盘总监来自吉利旗下的沃尔沃,所以从技术角度看,吉利有沃尔沃真的就足够了。

所以我的判断是,有着沃尔沃的吉利,很难让蔚来和自己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所以大概率不会吞并蔚来,即便要投资,最理想的就是先财务投资观望一下。

何况现在蔚来估值正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以财务投资的方式,去抄底一个拥有高粘度用户的企业,对吉利来说也未尝不可。

年前传出广汽、吉利、上汽都在都在争相入股蔚来的消息时,一个提车7个月的吉利几何A车主和我说“我倒是希望吉利能赢。”

当他看出我脸上的疑问时,他说,原本吉利意在树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几何”,而目前提车的这半年里,明显低于自己心理预期太多。

产品本身的驾驶感受相对满意,但低于预期的是一个全新的品牌,服务和传统品牌几乎没有两样,用户运营思维从上到下感受不到一点变化,而新能源车最大的亮点OTA,更是在当时几个月下来,应用商城依旧无一个软件可下载。

那么你希望吉利在这场传闻中的竞购里获胜吗?

奔!走!相!告!

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做一家良心且客观公正的新能源汽车媒体,也在尽力写出对大家有用的新闻和评论内容,如果觉得我们的东西有点意思,记得关注我们~

前段时间,我们根据销量和热度榜

刚做了11款热门车的真实续航测试

当我们把这11款车的电全部跑光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关注电动车公社公众号

回复「续航」,就可以看到啦!

吉利汽车(00175.HK)与比亚迪股份(01211.HK)分析比较

吉利汽车()与比亚迪股份()作为中国两大汽车品牌,近期业绩对比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本文将从企业发展背景、中期业绩分析、投资价值比较等角度,全面对比分析两家公司的现状与潜力。 一、企业背景吉利汽车集团成立于1973年,隶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集整车制造、动力总成制造及海外工厂于一身的国内领先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则于1995年创立,主要生产轿车和电池,总部位于深圳。 两家公司均在港股市场上市,实力强劲。 二、中期业绩分析吉利汽车于2019年中期实现总收益475.59亿元,净利润40.47亿元;比亚迪同期实现收入592.15亿元,净利润14.55亿元。 从数据上看,吉利汽车在营收、毛利润及净利润方面均优于比亚迪。 然而,吉利汽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40%,比亚迪则实现203.61%的增长,反映了两家公司在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方面的不同策略。 吉利汽车毛利率为17.8%,比亚迪股份为15.5%,吉利汽车展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 三、投资价值比较从股价表现来看,吉利汽车在发布财报后股价上涨7.64%,显示出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乐观预期。 比亚迪股价则下跌6.60%,显示出市场对其业绩增长的不完全满意。 在政策利好及市场预期的影响下,吉利汽车的投资性价比更高。 总结而言,吉利汽车在业绩增速与盈利能力方面优于比亚迪股份,展现出更强的投资价值。 随着汽车行业政策的利好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吉利汽车有望持续稳定发展,投资者可关注其业绩表现及市场反应,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标签: 吉利汽车股票分析 解读其增长潜力和投资机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