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钢材行业的股票投资指南:了解潜在增长和收益

admin 37 0

简介

特种钢材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专注于生产满足特定性能要求的高端钢材。与普通钢材相比,特种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热性。它们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能源和医疗等具有严格材料要求的行业。

行业趋势和增长前景

航空航天行业的需求增长:随着航空旅行的复苏和空中交通量的增加,对用于飞机结构和发动机的轻质耐用钢材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汽车业的电气化: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推动了对磁性钢材的需求,这些钢材用于电动机和发电机中。

江阴兴澄特钢的股票代码是什么

江阴兴澄特钢没有上市,无股票代码;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隶属中信特钢集团,由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于一九九三年投资成立,现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会长单位,中国首家4A级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江苏省十佳节能减排示范企业。

扩展资料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的炼钢、轧钢、检测等主要装备设施均从国外引进,生产过程均采用国际先进工艺,现已成为国内生产高标准轴承钢、高级齿轮钢、合金弹簧钢、合金管坯钢、高级系泊链钢、易切削非调质钢和电渣钢等优特钢的主要基地;

主要产品都获得国际质量认证,多种高等级产品的产销量在国内多年领先,其中∮1000mm的连铸圆坯填补了世界空白。公司有1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2个产品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

43个产品获江苏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称号,拥有54项国家专利,主持及参与起草修订多项国家及冶金产品技术标准,承担两项国家冶金课题的攻关项目。

大冶特钢收购兴澄特钢是控股合并还是吸收合并

江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7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9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28万美元。

江阴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44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552:428,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江阴市民营经济注册资金亿元,增长183%。 其中私营企业亿元,增长207%;个体工商户369亿元,增长286%。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80%,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56%。 上缴税金1817亿元,增长86%。 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8069亿元,增长15%。 工业

江阴市全年工业用电量2121亿千瓦时,增长02%。 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下降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亿元,下降27%。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产值亿元,增长09%;重工业实现产值亿元,下降41%。 在江阴市跟踪统计的15种重点产品中,有4种产品的产量实现增长。

江阴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下降36%;产品销售率974%,下降0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276亿元,增长23%;利润3537亿元,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66%,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亏损额179亿元,比去年增加35亿元。

江阴市百强企业中,三房巷集团、华西集团、海澜集团、阳光集团、兴澄特钢、新长江实业等6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法尔胜集团、双良集团、西城三联、澄星实业、远景能源、华宏实业等6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10家企业超50亿元,8家企业超30亿元,16家企业超20亿元,28家企业超10亿元。 47家工业百强企业利税总额超亿元,其中超10亿元12家。 百强企业贡献继续增大。 江阴市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利税3924亿元,分别占江阴市规上工业总量的703%和744%。

农业

全年粮食总产量198万吨,下降09%;油料总产量2876吨,增长381%,其中油菜籽总产量2025吨,增长53%;茶叶总产量11吨,增长100%;水果总产量79万吨,增长9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12千公顷,增加0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46千公顷,增加01千公顷;水果种植面积35千公顷,增加04千公顷。

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42万吨,下降47%,其中猪牛羊肉27万吨,下降36%;禽蛋总产量10万吨,下降57%。 奶牛存栏06万头,下降18%。 全年水产品产量27万吨,增长31%。

建筑业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营业收入1308亿元,增长105%;实现增加值673亿元,增长93%。 全年共获无锡市工程质量小组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无锡市“太湖杯”优质工程奖9项,无锡市建筑装饰优质工程6个,3家施工企业和2家监理企业获得无锡市建筑业优秀企业称号。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102%。 分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07亿元,下降172%,第二产业投资4786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投资5567亿元,增长176%。 分注册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1247亿元,增长440%,三资经济投资1144亿元,增长478%,其他经济投资8069亿元,增长28%。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69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67%;新增固定资产653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25%。

房地产市场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89亿元,增长406%;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增长256%,房屋新开工面积5438万平方米,增长27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83万平方米,下降 446%。 商品房销售面积1905万平方米,增长27%,其中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582万平方米,增长30%,住宅496万平方米,增长91%;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1322万平方米,增长26%,住宅1149万平方米,增长27%。 商品房销售成交总额1262亿元,下降31%;其中住宅销售额1013亿元,下降38%。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1亿元,增长113%。 其中,城镇零售额4654亿元,增长121%;乡村零售额1777亿元,增长91%;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069亿元,增长11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61亿元,增长83%。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家具类增长13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1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05%,中西药类增长93%。

开放型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2230亿美元,增长115%,其中出口1302亿美元,增长202%;进口928亿美元,增长13%。 江阴市32个出口企业品牌列入2014-2016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县级市及无锡各板块领先地位。

江阴市新批外资项目49个,其中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7个;完成到位注册外资86亿美元,增长56%,完成比例位居无锡各板块首位。

全年完成服务外包业务合同金额122亿美元,增长352%;完成业务执行金额101亿美元,增长36 1%;完成离岸业务合同金额73亿美元,增长369%;离岸业务执行金额61亿美元,增长418%。

外经合作步伐加快。 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超5亿美元,投资规模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我市被认定为无锡市“走出去”改革试点地区。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年末全社会拥有车辆419万辆,其中汽车32万辆,增长116%。 私人汽车快速发展,年末达27万辆,比上年增加35万辆,增长149%。

全年完成客运量7490万人次,下降366%;完成货运量3874万吨,下降191%。 江阴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增长37%。

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248亿元,下降18%;发送函件1407万件,下降271%。 城乡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5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04万户,比上年增加51万户。

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入境游客58万人次,下降73%;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增长65%。 旅游总收入达2186亿元,增长89%。 江阴市拥有A级景区8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家,国家3A级景区2家,国家2A级景区4家,农业旅游点35个。 年末江阴市星级宾馆达1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4家。 江阴市拥有旅行社40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3家。

城市建成区面积122平方公里,市政道路长度4251公里;市政排水管道密度49公里每平方公里,供水管道长度1525公里,供水总量7074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100%,其中城市液化气供气总量04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万立方米。

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5692亿元,增长16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7亿元,增长101%;基金收入1984亿元,增长417%;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701亿元,增长33%。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73亿元,增长94%;基金支出1961亿元,增长40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亿元,增长79%;城乡居储蓄存款余额9433亿元,增长76%。 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增长93%。 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亿元,比年初增加110亿元;中长期贷款7231亿元,比年初增加1038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44亿元,增长51%。 其中财产险收入177亿元,增长133%;人寿险收入266亿元,增长03%。 保险赔款支出107亿元,增长79%。

江阴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86万户,下降145%。 证券机构交易金额亿元,增长828%。 江阴市共有35家上市公司,36只股票,其中境外上市12家,创业板2家,中小板11家,主板10家。 首发融资186亿元,合计融资(包括再融资)484亿元。 募集资金总量在全国县级市中继续保持前列。 至2014年年底,“江阴板块”市值超过1880亿元。 “江阴板块”成为该市领跑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十二连冠的“功臣”。

江阴市以资本市场促经济转型,后备上市企业达100家。

因为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购买泰富投资等持有的兴澄特钢控股权,大冶特钢()股票自2018年12月25日起停牌。 1月2日晚,大冶特钢公告称,拟作价亿元,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泰富投资、江阴信泰、江阴冶泰、江阴扬泰、江阴青泰及江阴信富合计持有的兴澄特钢8650%股权,发行价格为10元/股。

本次交易前,大冶特钢控股股东为新冶钢,实际控制人为中信集团,交易对方泰富投资是大冶特钢实际控制人中信集团控制的其他法人。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为中信集团。

大冶特钢所属行业为特种钢铁行业,主要生产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钢、高速工具钢等特种钢材,拥有1800多种品种、规格,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开采等行业和领域。 大冶特钢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9月分别实现净利润293亿元、395亿元和38亿元。

作为本次收购的标的,兴澄特钢是高度专业化的特钢生产企业,通过采购-生产-销售-研发联动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沿江沿海战略布局,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兴澄特钢2017年实现净利润1384亿元,2018年1-10月实现净利润3157亿元。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6年12月,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推进原材料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快调整先进基础材料产品结构的重点任务。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特钢产品占钢材总量比例较低,且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特钢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逐步深化,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以核电工业、高速铁路及汽车工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将迎来快速、可持续发展,有望进一步拉动中高端特钢的需求。

如果本次交易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大冶特钢的特钢产能将达到1300万吨,将会拥有3000多个钢种,5000多个规格,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产品规模最全的专业化特钢生产企业,体现现有特钢品牌的聚合效应,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特钢产能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在特钢行业的领导力与话语权。

同时,通过本次交易,兴澄特钢将作为控股子公司纳入大冶特钢的合并报表范围之内,从而大幅减少大冶特钢与兴澄特钢之间的关联交易,并将有效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潜在同业竞争问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本次交易,中信集团特钢板块的资产在A股实现整体上市,在A股的资产证券化水平将大幅提升。 未来大冶特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行业整合。

今日,大冶特钢复牌交易。 早盘,大冶特钢以涨停价格开盘,但是很快就打开涨停板。 截至e公司记者发稿时止,大冶特钢报于953元,上涨076元,涨幅为832%。

25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2023年“中教杯”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大赛征稿中

全国中教杯大赛征稿通知

广告

向股民伸手!今日凌晨的三大消息开始行动!

财经小志哥

11评论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增资项目

权易汇

打开微博APP

股市:突然公告,五家公司吸收合并、签署重大协议等重大公告!

小地瓜聊财经

每天9点教你选3只股,只谈股票不分成,每天教你选3支股!

钱坤

广告

看更多热点资讯

河南省到底是穷还是不穷?

2005年,河南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结果好于预期,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和突破。 2005年河南省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一、2005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成为全国第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3.04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539.3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2.83亿元,增长12.6%。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达到元。 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2005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3.9%、14.3%、14.4%,全年增长14.1%,季度累计增幅波动在1个百分点以内。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化加速趋势日益明显,2005年全省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2.5%,“十五”期间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半壁江山”,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比“九五”末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 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5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7.6%。 其中,夏粮产量2609.21万吨,增产3.5%;秋粮产量1972.79万吨,增产13.4%。 夏、秋油因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种植面积、总产分别获得较大增长,全省油料总产量达到449.60万吨,增产10.0%。 棉花生产增幅较低,受2004年比较效益下降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7.9%,但由于单产水平较上年提高23.6%,全省棉花总产量为67.70万吨,增产1.5%。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年肉类、牛奶总产量分别达到689万吨和104万吨,增长7.2%和39.6%。 “禽流感”给部分地区的禽蛋产品价格和销售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全年禽蛋产量375万吨,增长7.8%。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加强。 全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一免三补”政策使全省农民净获益44.54亿元。 两个基地建设步伐加快,17个县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继续实施,24个产粮大县得到重点支持,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收获面积达到403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4.3%。 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其中群众安全饮水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等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农村投资850.4亿元,增长28.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使全省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5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30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农民获得较大实惠。 (三)工业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工业生产效益快速增长。 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4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28.23亿元,增长23.3%,增速居全国第4位,首次进入全国前列。 在生产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达到1202.39亿元,其中利润达到667.95亿元,分别增长52.2%和64.5%。 轻重工业竞相发展。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290.62亿元,增长21.0%,拉动工业增长15.0个百分点,仍是带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2005年以来轻工业增速持续快于重工业,且增幅差距由年初的3.1个百分点扩大到7.8个百分点,呈逐月拉大之势,全年轻工业增加值937.61亿元,增长28.8%。 优势产业不断做强做大。 食品、纺织、铝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快速增长。 2005年,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分别增长33.4%和26.5%;畜肉制品、速冻米面食品产量分别增长24.4%和41.0%;电解铝、氧化铝和铝材产量分别达到194万吨、353.3万吨和97.3万吨,增长20.7%、31.8%和59.0%。 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省92%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86%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主辅分离,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年底实现全部出中心,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了50.3%,但资产总额、净资产分别增长了18.1%和15.2%。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 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439.91亿元,增长37.0%,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4.1%,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百户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5年百户重点企业总资产达到34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实现销售收入3207.4亿元,增长30.1%;实现利税总额403.1亿元,增长21.3%;实现利润总额184.3亿元,增长21.5%。 (四)投资需求强劲拉动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78.69亿元,比上年增长41.3%,投资率达到41.6%。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28.29亿元,增长44.9%,月度增幅基本保持在42%以上高位平稳运行,全年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 投资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全年民间投资1653.21亿元,增长85.8%,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8%,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到46.9%,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首次低于50%,降到46.2%;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1.7%,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预算内资金共占21.3%,比上年降低5.9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投资继续加强。 2005年,城镇工业投资完成1668.16亿元,比上年增长53.9%。 其中,煤炭、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支柱行业投资增速均保持50%以上。 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278.05亿元,增长26.8%。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19.2%,文教卫生占13.0%,公路和电力投资占60.3%。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15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660亿元,增长23.6%,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到18.7%。 全年新增高速公路912公里、新增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一大批能源交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的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内外贸易快速发展 内贸市场稳中趋旺。 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5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消费市场呈现四个明显特征:一是增速快。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4%,是8年来增速最快的年份。 从规模和增速来看,全省消费市场跃上了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二是城乡市场差距依然明显。 2005年,城市的零售额达到1805.21亿元,增长16.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3.8%,同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城市市场作用更加突出;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553.22亿元,增长11.5%,与城市增幅差距虽然在逐步缩小,但依然慢于城市市场5.3个百分点。 三是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中,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汽车、电子出版及音像制品等反映居民住、行、娱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5.0%、139.9%、28.7%和57.8%。 商品房销售面积1724.82万平方米,增长63.4%。 四是生产资料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中,九大类生产资料销售额1020.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其中,煤炭、木材、石油、化工及制品类销售增幅均在29%-42%之间。 农资方面,化肥类和种子饲料类销售分别增长40.6%和132.6%。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 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77.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0%。 其中,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逐月回落,全年出口总额51.02亿美元,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回落17.9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共出口49.68亿美元,依然是对外贸易的主体。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8%和3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和8.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14.77亿美元,增长3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 进口增幅回落较多,波动明显。 2005年全省进口总额26.35亿美元,增长8.1%,比上年回落32.3个百分点。 承接全球和东部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利用外资继续快速增长。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5家落户中原;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0亿美元,增长40.7%;引进省外资金达到503.5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多亿元。 (六)财政金融实力明显增强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县级财政支撑增强。 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 其中,中原城市群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4.1%,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44.5%,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和13.6个百分点;有66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其中35个县(市)超2亿元,巩义超过10亿元。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5.5亿元,增长26.8%。 其中,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263亿元,比上年增加66.1亿元,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 金融存贷总量平稳增长,各项贷款增幅不均。 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96亿元,比年初增加1313.05亿元,同比多增296.81亿元。 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488.55亿元,比年初增加881.02亿元,同比多增193.21亿元。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434.53亿元,比年初增加784.27亿元,同比多增59.06亿元。 从各项贷款结构看,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票据融资增加较多。 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47.24亿元,同比少增12.72亿元,其中,短期工业贷款比年初减少9.40亿元,同比少增82.87亿元,而短期农业贷款由于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新增170.80亿元,同比多增31.68亿元。 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28.47亿元,同比少增51.04亿元。 票据融资比年初增加206.99亿元,同比多增128.81亿元,弥补了一部分短期工业贷款的不足。 (七)价格走势平稳回落 市场物价总体走势平稳,结构性变动特点明显。 200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 从总体上看,全年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分月涨幅基本在3%以内的温和区间波动。 从结构上看,消费价格结构性变动特点明显。 在所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中,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衣着类等商品价格下降;居住、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商品价格上涨明显,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居住类价格受水、电、燃料等价格上涨的拉动全年上涨6.8%,食品类中的蔬菜价格自年初以来一路走高,特别是四季度涨幅更加明显,10月、11月和12月当月涨幅分别达到35.7%、46.0%和42.1%,全年平均涨幅达到18.5%。 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给低收入群体造成一定影响。 生产领域价格平稳回落。 2005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当月涨幅自7月份达到7.4%后逐步回落到12月份的4.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3%,涨幅比1月份回落了2个百分点。 购进与出厂价格差距已由1月份的4个百分点缩小到12月份的2.2个百分点。 农资价格维持较高水平,粮食价格缓慢走低。 从月度涨幅看,2005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维持在10%以上,自7月份以后开始逐月回落,12月当月回落到2.5%,但农资价格全年平均依然上涨7.9%。 粮食市场价格缓慢走低,全年小麦均价下跌5.4%,玉米均价下跌6.7%。 农资涨和粮价跌的双向挤压,使农民种粮收益下降。 (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支保持较高增幅。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67.97元,实际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2870.58元,实际增长7.5%。 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6038.02元,实际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达到1891.57元,实际增长10.9%。 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 综上所述,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活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国际上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30%,投资率保持在35%以上,经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元,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40%以上,标志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二、市场供求环境的变化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从2005年的市场供求环境分析看,煤炭、石油、氧化铝和贵金属价格高涨,导致原材料、燃料、购进动力类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居高不下,对河南省经济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总的看有利因素居多。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析看,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主要产品成为河南省工业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2005年工业企业新增利润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采矿业,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饮料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76.9%。 利润总额前40名工业企业占全省利润的32.5%,其中,煤炭、原油、氧化铝、钼、钢铁等18家上游企业占前40名企业利润总额的69.5%。 同时,市场活力增强,供需衔接良好,小型企业利润贡献率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实现利润342.28亿元,增长103.6%,对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66.5%。 但受上游行业价格上涨的影响,个别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9%,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加工及相关企业、火力发电、电解铝等行业,而在这些行业又集中在一些较大的企业。 16家大型亏损企业亏损额17.69亿元,增长121.9%,占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的36.1%;151家中型亏损企业亏损额17.86亿元,比上年下降2%,占36.5%;而686家小型亏损企业亏损额13.43亿元,仅增长0.7%,占27.4%。 亏损额前40名工业企业占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的63.5%,其中,石油加工(2家)、火电(20家)、电解铝(2家)等24家企业占前40名亏损企业亏损额的71%。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受市场需求减少的影响出现亏损。 展望2006年市场供求环境,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国的需求总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会略低于2005年,而供给能力的增长会相对较快,供求矛盾可能以新的形式出现,资源紧张态势虽未终结,但宏观调控使投资品和一些基础原材料的过度需求受到初步抑制,部分产业产能继续加速释放,即产能过剩会从消费品逐步向基础产品扩展。 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更多的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能力增加过快。 从河南省价格水平变化看,2006年总体价格走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仍可保持当前基本正常的格局。 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仍会对居民消费价格构成向下的压力,由于中央的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食品价格的变动幅度有限;在一些生产要素价格和涉及民生的基础性、资源型商品和服务价格方面调整上升的可能性大,但政府的价格调控管制依然很强,预计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仍将呈温和上涨势头;煤电油运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一些重要基础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正在改变,上下游价格涨幅可能继续回落,但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 从个别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看,对河南省2006年经济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 目前,全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等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行业存在潜在产能过剩。 这些行业中,相当一部分是河南省目前生产和效益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因此,2006年受需求增速减缓及新增供给能力的不断释放,生产过剩发展的结果是价格和利润的下降,进而影响生产意愿、投资意愿和企业自有资金供给的进一步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河南省经济增长。 煤炭供求将稳中偏紧。 从河南省煤炭供应看,由于重新核定生产能力、部分煤炭企业技改和新矿井投产,预计2006年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将有所增加,但总量增长有限;从煤炭需求看,由于2006年新投产火电机组较多,全省发电用煤将新增1500万吨以上,预计河南省煤炭需求将比2005年有较大增加;从全国供求形势看,2006年煤炭产量将会稳步增加,煤炭主产区调出量会相应增加,但随着电煤价格取消政府干预和降低能耗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会抑制不合理需求,增加进口,加上电力需求减缓,2006年全国煤炭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需。 据此预测,2006年煤炭供应总的趋势以稳中偏紧为主调,平均价格维持在目前水平,与以往持续全面紧张相比,将更多的表现为时段性、区域性、品种性供应紧张,过剩地区和短缺地区并存,过剩煤种和短缺煤种同时存在,煤炭企业仍是河南省工业生产和效益的重要增长点。 电力供应将出现盈余,增供扩销将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5年10月以后,河南省电力供应明显出现“拐点”,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 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是一批电解铝企业减产或停产和钢铁行业用电量明显下滑。 2006年,河南省预计新增发电装机600万千瓦,年末全省装机容量将达到3460万千瓦。 预计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以上;省网最大用电负荷在夏季可能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2005年为1766万千瓦),增长14%左右。 据此测算,2006年河南省电力供应将得到可靠保证,冬夏两季负荷高峰期供需基本平衡,略显盈余,其他时间盈余较多,最大盈余在秋季约为400万千瓦。 电力生产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将是全省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明显下降。 因此,河南省电力工作的着力点将由电力紧张时期的“如何供上电”向供需矛盾缓解时期的“如何供好电”转变。 加快电网发展,开拓电力市场,努力增供扩销将成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钢铁盈利的空间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从国内钢铁市场看,由于产能集中释放,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钢材价格自2005年4月开始呈下滑之势,部分建筑用钢材价格已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最大跌幅达每吨1000元左右。 2006年钢铁行业继续面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价格还将下滑。 从河南省钢铁供应看,目前全省钢铁企业共167家,绝大部分企业产量不足100万吨, 2005年生铁产量973万吨、钢材1337.4万吨。 2006年,河南省将重点加快建设安钢千万吨级优质钢和舞钢世界级宽厚板基地,新增炼钢200万吨、轧钢300万吨,使特种钢以及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按新近出台的《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河南省有一部分中小钢铁企业将被淘汰,2003-2005年新建设投产的一批小钢铁项目由于市场和成本原因,开始出现亏损,有一部分已经停产。 因此,2006年河南省钢铁产量增长将出现回落,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钢铁行业对整个工业效益的影响将不会太大。 铝工业产业链条延伸,电解铝行业将面临转机。 从电解铝供求看,2005年全国电解铝生产能力已达1030万吨,超过市场需求260万吨。 2005年河南省电解铝产量19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增长20.7%。 在宏观调控中,河南省先后淘汰了60千安自焙槽和80千安以下预焙槽等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电解铝生产线,目前河南省电解铝企业平均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出现全行业亏损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上游氧化铝价格的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 煤-电-铝-铝加工是铝工业企业的理想产业链条。 2006年,随着焦作万方等电解铝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势互补、上下游企业协作,伊川、新安电力集团、中铝河南公司等企业的铝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和部分企业氧化铝项目的投产,河南省铝工业产业链条将进一步拉伸,电解铝企业严重亏损的局面将有所好转。 总体来看,这些行业的变化对2006年全省工业生产和效益都将产生一定影响,但食品、纺织、化工、资源型产业等一些重要行业对河南省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会有大的改变,河南省经济仍有可能延续今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三、下一步政策建议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伴随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河南省经济发展也进入了转型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继续稳定政策、用好机遇,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活力,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要立足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稳定政策,强抓机遇,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近年来,河南省正是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才实现经济的快速良好发展。 在国家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环境下,河南省经济发展既面临量的扩张又面临质的提高。 河南省应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稳定保持投资拉动力度,加速经济转型,转变增长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等现行政策;抓住机遇,优化环境,提高承接东部和国外产业转移能力;明确定位,努力争取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政策措施的最大支持,确保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应通过制定强有力的资源保护、节约和监督措施、完善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机制、建立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节约制度,倡导全社会科学消费和发展的理念,确保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跟踪全国和河南省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特别是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 重点关注电力、煤炭、钢铁、电解铝、建材等行业的运行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关注国家政策的调整,密切监测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继续扩大河南省消费和投资需求,加强运行调节力度,保证这些行业的平稳运行,防止这些行业运行波动对全省经济运行造成大的冲击。 抓好重点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加强对亏损大户、新增亏损企业、连续性亏损企业的监测和分析,分类提出对策措施。 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倒逼”作用,加速资源整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三)继续强化“三农”政策措施,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在近两年农业增产和支农政策的支撑下,农民收入增加较多,受基数抬高和政策释放空间缩小的限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加。 因此,在继续落实好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同时,继续推进粮食市场改革,落实对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价收购政策;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防止农资价格过度上涨,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继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投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标签: 了解潜在增长和收益 特种钢材行业的股票投资指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