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股股票:投资者的宝库,把握中国经济增长

admin 42 0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其股市也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华股股票因其高成长潜力和充满活力的经济背景而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流入。本文将深入探讨华股股票的投资价值,以及如何把握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机遇。

华股股票的优势

  • 高速增长潜力: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为华股股票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预计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这将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 多元化的行业格局:华股股票涵盖了金融、科技、消费、制造等多个行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合适的股票进行投资。
  • 流动性强:中国股市交易量巨大,流动性强,投资者可以随时买卖股票,避免了资金被长期锁定的风险。
  • 政府支持: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股市的发展,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持续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铁路、桥梁等,这将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 消费升级: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这为消费类股票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涌现出众多创新企业,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科技革命的机会。
  • 对外开放:

文化产业的当今现状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对其进行大力扶持、深入开掘,逐 渐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 基于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国近 年来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投入,对此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但是,应当 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众多难题亟待厘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从学科建设方面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尚需深入探 讨。 关键词: 关键词:中国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随着经 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 21 世纪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一大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却始终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 对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 建议中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紧抓历 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 速提升。 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了 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 2010 年全 国共出版图书 32.8 万种,总印张 604.7 亿印张;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 制业总产出为 亿元,实现增加值 3503.4 亿元。 2010 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 681 万小时、 电视节目 274 万小时, 生产电视剧 集, 国产动画产量超过 22.05 万分钟,电影产量 526 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 2302 亿元,电影综合 效益达到 157.21 亿元。 2010 年我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达 1694 亿元,成为世界 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 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达到 349 亿元。 同时, 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 成为文化产业领 域的领军力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产、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 文化要素市场逐步完善。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 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 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 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 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产业在调结 构、促增长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一)文化产业生长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 27 年,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今后将进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长率计算, 十一五” GDP 总量将超过 26 万亿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 2000 美元;2015 年将达到 3000 美元,提前实现小康; 到 2020 年将达到 5000 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文化消费将成为拉动消费 结构升级的主力军。 近两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居民消费已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下一轮消费 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等等。 “十一 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约居民消费 支出的因素将进一步减少,消费升级的速度将更快,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 大的市场空间。 (二)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总结,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经验开始向方针政 策转化。 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 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 将履行入世承诺放开准入和加强规范结合起来,将完善管理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 原则和方式方法,宏观思路更加清晰,方法举措更 加配套,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使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到有 序推动的阶段。 “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已有大约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区和直辖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有关国家机关 和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 力量调配等方面,也在着重加强宏观管理能力 的建设。 监管方式不断改进,审批事项和程序得以简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对文化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有效探索。 试点地区政府部门的职能转 变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将逐步显现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 色的文化资源,这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国 家发展思路上看,已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将发 展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着力点。 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已成为国家超越传统产业更替的重要战略选择, 将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超过 1000 美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 开始进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活跃,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并力求走 出去。 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间,文化消费刚刚起步, 这些地区注重利用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面向全国市场,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 (四)“三网”融合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与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传 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 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相应的 技术标准即将出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新媒体产业凭借多媒体的综合优势快速 成长。 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后,“家庭互动娱乐平台”战略浮出水面,内 容领域涉及电影、音乐、游戏、在线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多方面,昭示着广电业和 电信业共同的发展方向。 传播形态正在酝酿着革命性变革。 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媒体信息几乎无 处不在;传受双方主客易位,受众变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变单纯接收为双方甚至 多方互动交流,播出内容的安排也将变供给主导为需求主导。 这些变化将促使传 播内容向分众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牵引。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 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已被国家“十一五”规 划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大的政策已经明确,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格局的打破也 将为时不远。 这种发展和改革,将促进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重 组,在促进文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需要。 纵观当今发达国 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越高。 根据需求结构 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 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构建结构合理、 门类齐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创意、 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 按照结构优、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 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 数字出版、 移动多媒体、 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二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 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对产业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是着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 加大 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 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 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 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借鉴其他领域发展成果,进行技术研发 和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消费终端,提升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业产品以及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开 发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艺术品位等举措,提升产品和服务的 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 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通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直营、控股、 参股等多种形式,牢牢把握决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文化领域的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 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 支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条件,依法加强服务和监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 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 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专、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 入新鲜血液,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 的新形态,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是推 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 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等的研 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是要大力推动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 力和感染力,实现式样和载体的极大丰富,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 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三是要健全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战略联 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四)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扩大 文化消费尤其是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 一是 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 求,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 增加学校文化艺术课程安排,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习惯和艺术欣赏水平。 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 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 的地方要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培育文化消费潜在市场。 二是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 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 要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文化 消费渠道和平台,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消 费。 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拓展国际市场。 扩大文化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 三是积 极发展文化旅游。 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 源,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 进作用。 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两位一体, 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后来的三大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又到了四位一体的阶段,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认为把文化摆到“四位一体”的位置已经 很合适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及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讲 得很清楚了,关键是要把这些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 年 9 月 (2) 《文化产业概论》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2010》 2011 年 中国经济出版社

自考08版的“毛邓三”第六章课后思考题: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实践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和中国人民把握历史时代发展规律的科学选择。 第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它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基本政策,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领域,其中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对外经济关系是整个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为主体,带动其他方面的对外交流,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绝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还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邓小平纵览全球,站在历史的角度,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揭示了当代世界的重要特征。 1.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使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使生产社会化向生产国际化发展,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2.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的发展必然要求市场扩大,要求打破地区封锁,由分割的区域市场,发展到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而突破国界,发展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本国范围发展成为世界范围。 3.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地大物博,科学技术和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掌握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生产本国所需的所有产品。 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重要观点。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从明朝中叶开始,我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全面落后的局面,遭受列强宰割的百年屈辱。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 但在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 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 致使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又扩大了。 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第一、 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第二、 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第三、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 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 各国科学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 纵观历史表明,所有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同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我国是文明古国,曾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国,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 后来,由于长期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我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应该学习世界各国积累起来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我国相当长时期处于封闭状态。 “文化大革命”期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作“崇洋媚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知识,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来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科学技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管理知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对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 他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 并强调说,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吸收和借鉴国外成果要充分认识到: 一是优秀的文明成果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 有些东西,如科学技术、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和管理方法,没有阶级性,我们可以利用。 二是有些经济范畴和经济形式,如商品、货币以及股份公司、股票等,它在不同经济条件下采用不同的经济关系,我们也可以利用;有些东西,如某些生产管理方法,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也可以利用,不过,利用时要采取措施,保护劳动者,抑制其消极作用。 三是有些东西即使反映私有制,甚至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如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发展,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当然,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三、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在对外开放中,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四、正确对待开放政策一、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针对开放政策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某些疑虑,邓小平明确指出,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首先,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 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但这不可怕,因为这比起开放带来的积极因素要小得多。 我们有办法克服。 其次,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 我们引进的外资有限,它占的份额很小,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 二、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和消极因素的措施 最后,有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和消极因素的措施。 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消极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可归纳为: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并对开放中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保持高度警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3.采用法律和教育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 邓小平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惩治腐败。 另一方面,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识别和抵制资产阶级腐朽东西的能力。 总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可放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决不可听任各种腐朽,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

股票的买点跟卖点的基本计算方法

市盈率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 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资价值,或者用该指标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间进行比较。 市盈率通常用来作为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标。 然而,用市盈率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质地时,并非总是准确的。 一般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具有泡沫,价值被高估。 然而,当一家公司增长迅速以及未来的业绩增长非常看好时,股票目前的高市盈率可能恰好准确地估量了该公司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市盈率比较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时,这些股票必须属于同一个行业,因为此时公司的每股收益比较接近,相互比较才有效。 截止到2007年7月3日沪深两市A股市盈率为85.19。 【计算方法】每股盈利的计算方法,是该企业在过去12个月的净收入除以总发行已售出股数。 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资者能够以较低价格购入股票以取得回报。 假设某股票的市价为24元,而过去12个月的每股盈利为3元,则市盈率为24/3=8。 该股票被视为有8倍的市盈率,即每付出8元可分享1元的盈利。 投资者计算市盈率,主要用来比较不同股票的价值。 理论上,股票的市盈率愈低,愈值得投资。 比较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时段的市盈率是不大可靠的。 比较同类股票的市盈率较有实用价值。 【决定股价的因素】股价取决于市场需求,即变相取决于投资者对以下各项的期望:(1)企业的最近表现和未来发展前景(2)新推出的产品或服务(3)该行业的前景其余影响股价的因素还包括市场气氛、新兴行业热潮等。 市盈率把股价和利润连系起来,反映了企业的近期表现。 如果股价上升,但利润没有变化,甚至下降,则市盈率将会上升。 一般来说,市盈率水平为:0-13:即价值被低估14-20:即正常水平21-28:即价值被高估28+:反映股市出现投机性泡沫【股市的市盈率】股息收益率上市公司通常会把部份盈利派发给股东作为股息。 上一年度的每股股息除以股票现价,是为现行股息收益率。 如果股价为50元,去年股息为每股5元,则股息收益率为10%,此数字一般来说属于偏高,反映市盈率偏低,股票价值被低估。 一般来说,市盈率极高(如大于100倍)的股票,其股息收益率为零。 因为当市盈率大于100倍,表示投资者要超过100年的时间才能回本,股票价值被高估,没有股息派发。 平均市盈率美国股票的市盈率平均为14倍,表示回本期为14年。 14倍PE折合平均年回报率为7%(1/14)。 如果某股票有较高市盈率,代表:(1)市场预测未来的盈利增长速度快。 (2)该企业一向录得可观盈利,但在前一个年度出现一次过的特殊支出,降低了盈利。 (3)出现泡沫,该股被追捧。 (4)该企业有特殊的优势,保证能在低风险情况下持久录得盈利。 (5)市场上可选择的股票有限,在供求定律下,股价将上升。 这令跨时间的市盈率比较变得意义不大。 计算方法利用不同的数据计出的市盈率,有不同的意义。 现行市盈率利用过去四个季度的每股盈利计算,而预测市盈率可以用过去四个季度的盈利计算,也可以根据上两个季度的实际盈利以及未来两个季度的预测盈利的总和计算。 相关概念市盈率的计算只包括普通股,不包含优先股。 从市盈率可引申出市盈增长率,此指标加入了盈利增长率的因素,多数用于高增长行业和新企业上。 【何谓合理的市盈率】没有一定的准则,但以个股来说,同业的市盈率有参考比照的价值;以类股或大盘来说,历史平均市盈率有参照的价值。 市盈率对个股、类股及大盘都是很重要参考指标。 任何股票若市盈率大大超出同类股票或是大盘,都需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而这往往离不开该公司未来盈利料将快速增长这一重点。 一家公司享有非常高的市盈率,说明投资人普遍相信该公司未来每股盈余将快速成长,以至数年后市盈率可降至合理水平。 一旦盈利增长不如理想,支撑高市盈率的力量无以为继,股价往往会大幅回落。 市盈率是很具参考价值的股市指标,容易理解且数据容易获得,但也有不少缺点。 比如,作为分母的每股盈余,是按当下通行的会计准则算出,但公司往往可视乎需要斟酌调整,因此理论上两家现金流量一样的公司,所公布的每股盈余可能有显著差异。 另一方面,投资者亦往往不认为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得出的盈利数字忠实反映公司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获利能力。 因此,分析师往往自行对公司正式公式的净利加以调整,比如以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之利润(EBITDA)取代净利来计算每股盈余。 另外,作为市盈率的分子,公司的市值亦无法反映公司的负债(杠杆)程度。 比如两家市值同为10亿美元、净利同为1亿美元的公司,市盈率均为10。 但如果A 公司有10亿美元的债务,而B公司没有债务,那么,市盈率就不能反映此一差异。 因此,有分析师以“企业价值(EV)”--市值加上债务减去现金--取代市值来计算市盈率。 理论上,企业价值/EBITDA比率可免除纯粹市盈率的一些缺点。 【 不同市场市盈率横向比较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市盈率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指标,考虑到可比性,对同一指数不同阶段的市盈率进行比较较有意义,而对不同市场的市盈率进行横向比较时应特别小心。 ★(1)综合指数的市盈率与综合指数的市盈率比,成份指数的市盈率与成份指数的市盈率比。 综合指数的样本股包括了市场上的所有股票(沪深市场上PT股除外),市盈率一般比较高,而成份指数的样本股是精挑细选的,通常平均股本较大、平均业绩较好,所以其市盈率比较低一些。 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国外股票时常的市盈率大多是成份指数的市盈率,如果将它们与我们综合指数的市盈率相比较,则犯了概念性错误。 ★(2)市盈率应与基准利率挂钩。 基准利率是人们投资收益率的参照系数,也反映了整个社会资金成本的高低。 一般来说,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基准利率的倒数与股市平均市盈率存在正向关系。 如果基本利率低,合理的市盈率可以高一点,如果基准利率很高,合理的市盈率就应该低一些。 目前我国央行再贴现率为2.97%,一年期储蓄存款收益率为1.80%,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 1.75%,美联储再贴出率为1.25%,中美基准利率差别不大,但纵向看,中国目前的基准利率是很低的。 另据权威部门研究显示,根据我国目前物价水平及国家未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货币政策取向,中国存在再次调低利率的可能。 ★(3) 市盈率应与股本挂钩。 平均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都有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平均市盈率就会越高(思腾思特管理咨询中国公司,2001),反之,就会越低,中西莫不如此。 据统计,2001年10月16日中国沪深市场770只样本股(剔除了PT股、ST股、亏损股和2001年中期每股收益低于0.05元股票)算术平均市盈率为29.43倍,其中,总股本最小的100家上市公司算术平均市盈率为42.74倍,而总股本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算术平均市盈率只有19.82 倍,前者是后者的2.16倍。 在美国,小盘股的平均市盈率也高于大盘股平均市盈率的好几倍,NASDAQ市场市盈率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市盈率,部分地与股本因素有关。 因此,看一个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还应考虑到这个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如果是以小股本公司为主的市场,它的合理市盈率就应高一些。 如果不考虑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本构成,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即使原有上市公司价格水平不变,只要上一个中石化,若再上中石油、中移动、中海油,就会把平均市盈率降下十几倍,就会把市盈率降到所谓的“合理区域”。 事实上,2001年12月 31日上证A股指数市盈率降为37.59倍,如果中石化尚未上市,这一数字将戏剧性地升为43.31倍。 ★(4)市盈率应与股本结构挂钩。 市盈率跟股本结构也有关系。 如果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 原因在于,如果上市公司的总价值不变,股份分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资产的流动性会增加资产的价值(流动性溢价),从一般意义上说,流通股的每股价格自然要高于非流通股的价格,非流通股的价格越低,流通股的价格就越高,其结果就必然是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高于非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 流通股在中股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小,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差异越大,流通股的平均市盈率就越高。 目前的中国市场,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三分之二,在它们没有流通的情况下,流通股的市盈率较高,也是正常的。 ★(5)市盈率应与成长性挂钩。 同样是20倍市盈率,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7%的市场就要远比上市公司平均每年利润增长3%的市场有投资价值。 根据经典的股票内在价值评估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V为股票内在价值,D。 为在未来无限时期支付的每股股利,k为到期收益率,g为股利每期固定的增长率。 从式(1)可以看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成长性对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对市场价格和平均市盈率影响巨大。 V= D。 (l+g)K – g (1)举个简化的例子,假设上市公司净利润与经济同步增长,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7%,,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那么中国股票的平均内在价值就是美国的2.42倍,中国股市的合理市盈率也是美国的2.42倍。 从成长性这个角度看,NASDAQ指数的市盈率比较高,新兴市场国家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比较高,都是有道理的。 ★(6)市盈率与一些制度性因素有关,居民投资方式的可选择性、投资理念、一国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外汇管制等制度性因素,都与平均市盈率水平有关。 ★(7)中国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 1997年以前,参照当时中国的利率水平,管理层对股票初次发行定价控制得比较严,一般初次发行市盈率不得超过15倍,为了照顾边远地区,像西藏金珠这样的股票才发到20倍左右的市盈率。 后来为了推进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对发行定价的控制渐渐放松了,闽东电力2000年发行时达到了88倍的市盈率,一般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也维持在四五十倍的水平。 发行市盈率四五十倍都可以,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四五十倍怎能说不正常?从理论上说,发行市盈率越高,筹集的资金越多,上市公司潜在的发展、盈利能力就越强,上市公司帐面资产的含金量也就越高,而这一点从静态的市盈率指标中是看不出来的。 既然静态市盈率指标中没有充分反映近年来发行市盈率较高的影响,那么目前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比以前年份稍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 市盈率指标评判股票市场投资价值的缺陷 】市盈率指标用来衡量股市平均价格是否合理具有一些内在的不足:★(1)计算方法本身的缺陷。 成份股指数样本股的选择具有随意性。 各国各市场计算的平均市盈率与其选取的样本股有关,样本调整一下,平均市盈率也跟着变动。 即使是综合指数,也存在亏损股与微利股对市盈率的影响不连续的问题。 举个例子,2001年12月31日上证A股的市盈率是37.59倍,如果中石化 2000年度不是盈利161.54亿元,而是0.01元,上证A股的市盈率将升为48.53倍。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中石化亏损,它将在计算市盈率时被剔除出去,上证A股的市盈率反而降为43.31倍,真所谓“越是亏损市盈率越低”。 ★(2)市盈率指标很不稳定。 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会大起大落,这样算出的平均市盈率也大起大落,以此来调控股市,必然会带来股市的动荡。 1932年美国股市最低迷的时候,市盈率却高达100多倍,如果据此来挤股市泡沫,那是非常荒唐和危险的,事实上当年是美国历史上百年难遇的最佳入市时机。 ★(3)每股收益只是股票投资价值的一个影响因素。 投资者选择股票,不一定要看市盈率,你很难根据市盈率进行套利,也很难根据市盈率说某某股票有投资价值或没有投资价值。 令人费解的是,市盈率对个股价值的解释力如此之差,却被用作衡量股票市场是否有投资价值的最主要的依据。 实际上股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用市盈率一个指标来评判股票价格过高或过低是很不科学的。 【正确看待市盈率】在股票市场中,当人们完全套用市盈率指标去衡量股票价格的时候,会发现市场变得无法理喻:股票的市盈率相差悬殊,并没有向银行利率看齐;市盈率越高的股票,其市场表现越好。 是市盈率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吗?其实不然,这只是投资者没能正确把握对市盈率的理解和应用而已。 1.市盈率指标对市场具有整体性的指导意义2.衡量市盈率指标要考虑股票市场的特性3.以动态眼光看待市盈率市盈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增长潜力的认同,不仅在中国股市如此,在欧美、香港成熟的投票市场上同样如此。 从这个角度去看,投资者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科技板块的股票市盈率接近或超过100倍,而摩托车制造、钢铁行业的股票市盈率只有20倍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股票的市盈率越高就越好,我国股市尚处于初级阶段,庄家肆意拉抬股价,造成市盈率奇高,市场风险巨大的现象时有发生,投资者应该从公司背景、基本素质等方面多加分析,对市盈率水平进行合理判断。 【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标】除了市盈率外,衡量一个股市整体是否存在泡沫或是具有投资价值,还有如下指标。 (1)红利支撑股价水平。 (2)平均股价。 (3)平均市销率。 (4)平均市净率(5)市场成本。 动态市盈率、静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其计算公式是以静态市盈率为基数,乘以动态系数,该系数为1/(1+i)n,i为企业每股收益的增长性比率,n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存续期。 比如说,上市公司目前股价为20元,每股收益为0.38元,去年同期每股收益为0.28元,成长性为35%,即i=35%,该企业未来保持该增长速度的时间可持续5年,即n=5,则动态系数为1/(1+35%)5=22%。 相应地,动态市盈率为11.6倍�即:52(静态市盈率:20元/0.38元= 52)×22%。 两者相比,相差之大,相信普通投资人看了会大吃一惊,恍然大悟。 动态市盈率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即投资股市一定要选择有持续成长性的公司。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资产重组为什么会成为市场永恒的主题,及有些业绩不好的公司在实质性的重组题材支撑下成为市场黑马。 市盈率=市价/每股收益你第一个问题如果通过上面的公式可以机械地回答成为目标价和每股地收益成正比。 一般地教科书都是这样教的。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只要深入问一下这个市盈率的公式,我们就知道这个公式本身就存在问题:首先市价采用当前的股票价格,但是每股收益采用的是什么呢?上市公司一年公布一次年报,你今年知道的只是它去年的收益,那你用现在的价格除以去年的收益,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现在可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买的钢铁股为什么市盈率很低,但是不涨呢?就是因为钢铁行业从2003年就开始处于景气周期的高峰,所以近几年来的收益很好,大幅度拉低了市盈率。 那是不是市盈率低就代表你的股票一定涨呢,未必。 因为股票炒的就是预期,是股票的未来,大家都预期钢铁行业景气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很难维持这么高的盈利,所以现在你用去年每股收益计算出来的静态市盈率,说明不了问题。 而其他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的确相差很大,例如一般高科技股票的市盈率很高,因为大家对他的未来增长预期比较好,而一些传统周期行业例如金属钢铁,相对比较低。 市盈率其实很多时候用在一个互向比较的情况下多一点,因为国内不同行业很难比较,所以和国外比较,参考不同价值体系下面的定价标准就比较有意义。 例如在国外钢铁平均市盈率是13,那中国平均是8,所以普遍认为价值低估。 但是是否低估了呢?这个就是个人判断和价值观的问题了。 最后,每股净资产和市盈率无关。 和市净率有关,等于市价除以每股净资产。

标签: 华股股票 把握中国经济增长 投资者的宝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