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股票:投资界的新秀,引领金融市场的未来之路

admin 1 0

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神州股票凭借其创新的理念、前瞻性的战略和稳健的业绩,迅速崛起为投资界的耀眼新星。作为一匹叱咤风云的黑马,神州股票正引领着金融市场的未来之路,为投资者创造着无限的可能和丰厚的回报。

一、创新的理念,引领行业变革

神州股票始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不断突破传统金融模式的束缚。公司率先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赋能投资决策,优化交易机制,打造了全新的投资体验。

  • 大数据赋能:神州股票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海量数据中的规律和洞察,帮助投资者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 人工智能优化:公司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市场行情进行实时分析,预测未来走势,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的交易辅助,提升投资效率和收益率。
  • 区块链保障:神州股票依托区块链技术,打造了安全、透明、高效的交易平台,保障交易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让投资者安心交易。

二、前瞻性的战略,把握市场机遇

神州股票对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公司顺应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重点布局科技金融、智能投顾和财富管理等新兴领域,把握市场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 科技金融布局:神州股票积极参与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通过与科技巨头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科技赋能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结语

神州股票作为投资界的新生力量,以其创新的理念、前瞻性的战略和稳健的业绩,迅速崛起,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司正在引领着金融市场的未来之路,为投资者创造着无限的可能和丰厚的回报。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神州股票将继续发挥领军作用,推动金融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吴晓求人物介绍

吴晓求吴晓求,江西余江人,1959年2月生。 著名经济学家,金融证券研究专家。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他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证券教学和教材体系的重要开拓者,是中国最早培养证券研究博士生的导师。 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 中国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设计者和政策制订的重要参与者。 在提出“金融中心漂移理论”的基础上,于2001年系统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中文名:吴晓求外文名:WuXiaoqi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余江出生日期:1959年2月职业:经济学家毕业院校:江西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主要成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代表作品:《证券投资学》《变革与崛起—探寻中国金融崛起之路》《中国证券公司现状与未来》现任职务:名师学院领域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物经历1959年2月,吴晓求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 父亲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母亲是一位医生。 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父亲以对内严格要求、对外宽以待人而闻名,从小在家排行老大的吴晓求就身处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母亲的殷殷期望之下,而这也是他多年不断进取的原动力。 吴晓求的儿童及少年时光都是在余江县春涛乡快乐度过的。 1965年,年仅6岁的吴晓求,开始跨进学校的大门。 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开始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读书开始成为他的爱好和兴趣,已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年2月,吴晓求进入江西省余江县春涛手工业联社,开始了中国传统的木工学徒生涯。 一年多木工学徒的生涯,使吴晓求深切了解到中国最低层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境况,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 一年后,吴晓求正式留城参加工作,成为余江县商业系统的一名职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从最基层的营业员、收购员干起,一直到商业局机关办公室秘书、宣传干事。 1979年9月,吴晓求以较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开始了他人生的崭新一页。 求知若渴的吴晓求,大学四年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度过。 1982年,大学三年级的吴晓求完成了他的处女作《试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诸因素》,并在《江西财经学院学报》上发表。 这样一篇9000字论文的发表,更加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门学科。 1983年9月,本科毕业的吴晓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师从知名经济学家胡乃武教授,攻读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与控制理论研究方向。 1986年7月,在著名经济学家董辅_先生的主持下,答辩委员会通过了他的洋洋12万字的题为《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硕士论文答辩。 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吴晓求留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一年后考取我国著名投入产出分析专家钟契夫教授和知名经济学家胡乃武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 1990年7月,其25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供求分析》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年10月,吴晓求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6月,再度破格晋升为教授,时年34岁,是我国当时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之一;1994年10月由于工作需要和研究兴趣的转移,吴晓求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原财政金融系(后更名为财政金融学院)任金融专业证券研究方向的教授。 1995年10月被聘为我国金融专业证券投资方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1996年12月在原证券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担任所长至今。 1997年5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1998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中国资本市场年度人物,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华十大经济英才,2005年被评为中国证券市场年度人物,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20周年之际,被评为最具影响力人物等。 2007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 个人简历现任职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兼任职务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委员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杭齿前进独立董事曾任职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副教授(1990.7-1993.5)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1993.6-1994.9)、教授(1993.6-1994.10)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1994.10至今)、博士生导师(1994.10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1994.10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1997.5-2002.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2.7-2006.8)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7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6.8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秘书长(2006.12至今)北京银行外部监事徽商银行独立董事兴业证券独立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用友网络独立董事所获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中国资本市场十大年度人物首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中国证券业年度人物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学术活动2016年8月1日出席二十国集团智库(T20)会议,做主旨演讲。 2016年7月30日出席2016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并表示五年以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出席2016年6月18日-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庆典”并发表演讲。 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暨资本市场创新——中国新三板创新层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出席2016年5月29日由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商会、前海国际资本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深圳)第二届“创互联网金融无限未来”高峰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参加2016年4月23日人民银行召开的“金融十三五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并提出意见建议2016年3月22日出席2016博鳌亚洲论坛并做专题演讲2016年1月23日出席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新三板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2016年1月8日至9日,作为主办方之一,出席由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中国证券报》、华融证券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2016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并发布“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2016中国资本市场主报告《股市危机:逻辑结构、多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2014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四讲专题讲座,题目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张德江委员长主持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作为主讲人发表演讲。 2019年10月17日-18日,吴晓求出席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并发表了演讲,表示中国没有滞胀的基础但也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精彩语录1、从深层次上看,要把发展资本市场,放在中国金融改革战略的高度,放在金融体系,现代化、国际化以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高度,这样我们才会去爱护它,要爱护它,2、新增资金从哪里来,增加QFII规模,但这个规模非常小,而且进展慢,远水解决不了近渴,不能使中国市场复苏,所以需要更大的资金,包括社保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大学基金。 3、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哪件事情都要齐心发展,采取相对优惠的政策,否则是发展不起来的,资本市场也一样。 4、A股市场正在严重偏离中国经济基本面,中国经济并没有到这么忧心的地步,是我们的参照系出了问题。 5、中国资本市场是黎明前的黑暗,离天亮已经不远了。 6、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放在中国金融改革的高度,放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中心的战略高度去爱护这个市场,培育市场投资功能,否则就会至投资者利益不顾。 ”7、如果都没有一个相对严格和专业的机构来负责股票发行信息审核,中国资本市场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8、管理层修改制度要慎重,风险警示股过去采取涨跌幅5%,已经是一个有差别的退市规则,还要再弄一个不对称,有点多余而且也不适当。 9、我还是不主张左右摇摆、出尔反尔的政策。 管理层出台之前就要想透,不要出台以后又再改,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除非有些规则被实践证明确实有问题,否则就会被人认为规则在多变。 10、养老金入市要从恐吓口号中摆脱出来,应当鼓励适当比例的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入市。 11、把大家的“养命钱”投入股市无疑是“羊入虎口”。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如果把大量的资金都存在银行,得到的回报也许还抵不上通胀对资产的侵蚀,再加上管理养老金付出的成本,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12、对于一家优质企业来说,即使恶意做空也是非常短暂的,等公司基本面好了之后,它还是会回到应有的价位上,那最终吃亏还是恶意做空者。 书籍论文著作:2009,《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梦想之路——吴晓求资本市场研究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证券法篇.海外证券市场案例(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五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四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证券投资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金融:理论、政策、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金融:市场、机构、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公司并购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资本市场解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吴晓求演讲访谈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海外证券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证券业务规范文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公司设立与改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证券市场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证券市场操作性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市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投资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市场法律与法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市场部门规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投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证券上市与交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证券发行与承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公司购并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公司的设立与改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财政金融与证券(修订)》,群众出版社2000,《海外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经济学的沉思——我的社会经济观》,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紧运行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材:2004,《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世纪证券系列教材》(13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2002,《证券投资分析》1-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论文:2011,《中国创业板市场:现状与未来》,《财贸经济》第4期2010,《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美、日经验与中国模式之选择》,《人大学报》2010-03-01刊2010,《曲折向前二十年扬帆已过万重山》,《光明日报》,2010-11-09刊.2010,《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金融研究》,2010-08-01刊2010,《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人大学报》,2010-06-01刊.2009,HowtheFinancialCrisisIsChangingtheWorld:TenIssuesSurroundingtheFinancialCrisis,《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第8期2009,《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第7期2009,《金融高杠杆何去何从》,《现代审计与经济》第2期2009,《关于金融危机的几个问题》,《金融与经济》第2期2009,《金融危机使宏观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但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某种结构性问题》,《新金融》第1期2009,《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资本市场》第1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2008,《资本市场,在困难和曲折中前行——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同胞》,《资本市场》第6期200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与政策转型》,《财贸经济》第4期2008,《资本市场的战略价值》,《新经济导刊》第2期2008,《如何认识当前的资本市场》,《中国财政》第2期2008,《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当代财经》第2期2007,《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2007,《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转型》,《财贸经济》第1期2006,《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2006,《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金融研究》第6期2006,《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中国金融》第4期2006,《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兼谈股权分置改革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2006,《股权分置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财贸经济》第2期2006,《股权分置改革催生全新资本市场》,《中国证券报》第1期2005,《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9期2005,《股权分置改革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经济分析报告》第8期2005,《商业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新金融》第8期2005,《短期融资券市场推进金融体系的宽度和厚度》,《中国货币市场》第7期2005,《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变迁的金融契约理论考查(B)》,《财贸经济》第6期2005,《我有一个梦想》,《金融与经济》第4期2005,《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证券报》,2005-01-15刊2005,《现代金融:天堂和地狱的交汇口》《武汉金融》第1期2004,《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2004,《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上海证券报》,2004-07-28刊2004,《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的治本之策》,《金融时报》,2004-06-29刊2004,《股权流动性分裂的八大危害(B)》,《财贸经济》第5期2004,《两地资本市场互动对汇率压力有限》,《中国证券报》,2004-04-07刊2004,《渐进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良性互动》,《中国证券报》,2004-04-06刊2004,《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并购重组的途径与风险》,《并购重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04,《中国券商的未来之路》,《经济导刊》第4期200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逻辑》,《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第3期2004,《中国证券业:现状与未来之路》,《中国证券业研究》第3期200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证券报》,2004-02-16刊2004,《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需走全流通之路》,《证券日报》,2004-02-01刊2004,《构建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B)》,《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2004,《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B)》,《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2004,《中国上市公司投机性重组行为及解决对策(C)》,《中国金融》第1期2003,《走出混沌:中国资本市场谋变之路》,《证券日报》,2003-10-14刊2003,《关于重新设立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B)》,《财贸经济》第10期2003,《中国证券业盈利模式路在何方》,《中国证券报》,2003-09-29刊2003,《资本市场的六个混沌》,《证券市场周刊》第8期2003,《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关联性分析(B)》,《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2003,《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理论框架与现实分析》,《中国证券业研究》第6期2003,《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经济经纬》第6期2003,《激励机制与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国实证(B)》,《管理世界》第6期2003,《中国需要金融文化》,《国际融资》第5期2003,《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杂志》第4期2003,《现代金融要建立转移风险的机制》,《中国审计》第4期2003,《发展资本市场促进银证合作》,《湘财证券研究》第3期2003,《资本市场理论认识》,《科学时报》第2期2003,《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C)》,《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第2期2003,《优化股权完善法律》,《中国证券报》,2003-01-10刊2003,《金融的过去、今天和未来(B)》,《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2003,《中国资本市场在危难中找出路》,《财经窗》第1期2002,《美国资本市场的波动说明了什么(上、下)》,《证券导刊》第11期2002,《寻找流动性与效率的平衡点》,《证券时报》,2002-09-22刊2002,《民企香港上市:利多?弊多?》,《中国经济快讯》第9期2002,《不要让社会公众投资者一家输》,《券市场周刊》第9期2002,《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着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财贸经济》第9期2002,《银行资金对接资本市场》,《证券日报》,2002-08-26刊2002,《银证合作对银行至关重要》,《经济日报》,2002-08-24刊2002,《银证合作:中国金融大趋势》,《金融研究》第8期2002,《四大银行上市可增加资本市场厚度》,《现代商业银行》第8期2002,《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新的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2002,《现代金融体系核心的选择》,《上海证券报》第4期2002,《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资本市场(香港)》第1期2002,《现代金融是21世纪经济运行的轴心》,《中国审计》第1期2001,《国有股减持的思路与原则》,《求实》第7期2001,《我国金融体系面临革命性变化》,《中国证券报》,2001-06-01刊2001,《谁来发现蓝筹股》,《新经济导刊》第6期2001,《资本市场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2001,《新金融体系向我们走来》,《人民日报》,2001-04-14刊2001,《金融的变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2001,《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市场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2001,《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上海证券报》,2001-04-01刊2001,《B股市场对内开放的政策效应分析》,《中国外汇管理》第4期2001,《改革公司董事会》,《证券日报》,2001-04-01刊2001,《关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争论的若干问题》,《经济导报》,2001-03-01刊2001,《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人民日报》,2001-02-24刊2001,《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研究》,《金融研究》第2期2001,《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怎么看怎么管》,《法制日报》,2001-01-01刊2001,《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证券报》,2001-01-01刊2000,《现代金融与新经济时代》,《金融时报》,2000-05-20刊2000,《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时报》,2000-04-29刊2000,《中国资本市场若干发展战略问题》,《香港商报》,2000-04-29刊2000,《中国资本市场十大政策评析》,《资本市场评论》第4期2000,《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

2020,创业别学贾跃亭

2019年的最后一天,曾经创业板的明星贾跃亭受到深交所最严厉的处分——终身不得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职位,国内悬挂在贾跃亭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

十年轮回。

2010年8月12日,乐视网创业板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视频网站,由此开启了乐视生态的蒙眼狂奔。

2015年,乐视网最高市值1700亿。 乐视生态整体估值超3000亿。

2016年,贾跃亭身家最高达到420亿,胡润中国IT富豪榜第8位,中国富豪榜第31位。 乐视生态模式不但成为各大商学院和MBA研究和探讨的成功案例,贾跃亭更因此成为诸多创业者的偶像。

今天,贾跃亭身无分文并负债200多亿元。 4年时间,600多亿财富灰飞烟灭……乐视生态也在转眼间成为业内分析的失败案例,贾跃亭也因此从创业者的偶像跌落,在坊间留下继“下周回国贾跃亭”后又一个“创业别学贾跃亭”的另类揶揄。

2020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高悬挂在贾跃亭头上,如果贾跃亭正在美国推进的破产重组不能成功,未来将是一片灰暗。

曾经的他,居庙堂之高,繁华尽享;如今的他,处江湖之远,落魄无归。 10年,成就了贾跃亭从孤寂无名到声誉鹊起;10年,也成就了贾跃亭从山崩地裂到大厦将倾。

熬过了2017年的冰与火,2018年的管理层背叛,2019年的生死斗,但他还能熬过未知的2020年吗?

乐视没把海洋煮沸,反被巨浪吞没

乐视的崩塌,始于那封著名的《乐视的海水与火焰:是被巨浪吞没还是把海洋煮沸?》公开信。

2016年11月,贾跃亭发出的这封《海水与火焰》信中,主动向外界揭露了乐视的问题,并进而引发连锁反应一步步将乐视推向深渊。

对于贾跃亭当初主动揭盖子的问题,许多人不解。 其实,当时公司内部争议也颇大,但贾跃亭坚持己见。 当时在乐视大厦17层大会议室参与总裁会议的一位知情者透露,最先向贾跃亭开炮的是乐视移动负责供应链的一位副总裁。

会议上,这位副总裁向贾跃亭抱怨,乐视移动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数额已经非常巨大,需要紧急资金援助。 当时的背景是,乐视移动旗下的乐视超级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1000万台,而支持这个庞大出货量的背后是乐视移动采用了非常激进的低于成本价出售的方式,这种以“硬件免费、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导致在产品抢占市场、大量铺货的前期,手机卖的越多,亏损越大。

有了第一位诉苦者,其他生态的负责人也纷纷向贾跃亭抱怨,甚至有的业务线总裁表示一个月内如果不能解决资金问题将主动辞职。 在这样的背景下,促使贾跃亭萌发了向供应链和合作伙伴写公开信的念头。 贾跃亭说,他希望通过这封信向大家解释一下当前遇到的困境,希望员工、高管、投资人、合作伙伴能与乐视共度时艰。

如果“冰与火”是贾跃亭在当时面对内外压力下的一个错误选择,那接下来的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关键时刻的抽贷及超额度冻结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媒体报道,招商银行当时超20倍冻结了贾跃亭近百亿资产,原因只是乐视迟交了一笔数额3000万元的贷款利息,这一下让乐视接近枯竭的资金流彻底断流。 正是因为这个超倍冻结,导致乐视无法自救,瞬间猝死。

而与此同时,坊间传闻某友商开出2亿元的公关预算进行专项打压、抹黑乐视,真正让贾跃亭体会到了信中所写的“身处冰火两重天中,在煎熬中颠覆前行。”

值得思考的一个背景是,2019年7月,银监会向各地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了《关于做好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有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做好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有关工作,并对债委会做出相关定义,同时要求债权银行不得随意抽贷。 与此同时,重庆市一家上市公司资不抵债,重庆市政府召集地方金融办及相关银行机构债权人等,成立该企业“债委会”,要求银行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

无独有偶,2020年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意见》严格禁止超标的查封和乱查封。 其中第7条规定,不能超标的冻结上市公司股票,应当以债权额为限计算出需要冻结的股票数量。 在计算时,每股股票的价值以冻结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为基准,一般在不超过20%的幅度内确定。

同袍未偕行,白衣惹尘埃

《海水与火焰》公开信发出后,贾跃亭开始了乐视生态史上的第一次战略投资引入,进行自救。 乐视虽然遇到了危机,但当时贾跃亭的选择仍然很多,其中包括国内诸多知名互联网公司及财团均有意愿投资。

孙宏斌投资乐视,起于贾跃亭将北京世茂工三项目出售。 当时,孙宏斌在中间人的介绍下与贾跃亭一见如故,双方从下午六点到凌晨1点,畅谈了6个小时。 当天谈完后孙宏斌就带整个融创团队开了项目启动会,并且亲自带队连续尽调1个多月,孙宏斌表示“这是唯一一次有巨大投资冲动”。

孙宏斌为表示诚意,在合同未签订的情况下便将诚意金打到了乐视的账上。 贾跃亭被孙宏斌的大度感动了,从而接受了孙宏斌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对是否接受孙宏斌的投资,公司部分高管是持反对票的。

2017年1月,双方在北京金宝街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召开了一场“同袍偕行乐创未来”的发布会。 因为这次150亿投资,孙宏斌在互联网圈也得到了一个“白衣骑士”的称号,但不料半年之后双方分道扬镳。

双方矛盾的发生始于一个小故事。 当时,乐视急需一笔5000万的资金填补缺口,而这笔资金,贾跃亭与孙宏斌早已谈好,并且孙宏斌答应按照约定日期打到乐视的账上。 但到了该打款的日子,孙宏斌反悔了,表示打款的条件之一是贾跃亭辞去乐视网CEO职位。 正在美国出差的贾跃亭对此措手不及,双方沟通到凌晨4点才达成协议。 8个小时后,贾跃亭在美国发布了“辞去乐视网CEO,尽责到底”的微博。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孙宏斌对贾跃亭说,“你放心去美国造车吧!乐视就交给我来管理,等你造车成功后,我再把乐视还给你”。 贾跃亭又一次相信了孙宏斌,而据孙的团队事后表示,进入乐视的孙宏斌团队发现整个公司财务管理混乱,再次加剧了双方矛盾。

最终的结局是贾跃亭从乐视网彻底出局,孙宏斌拿到了乐视生态最有价值的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乐视金融等业务,还获得了乐视在上海、重庆等地产和土地。

事后,孙宏斌对外说“愿赌服输”。 而贾跃亭一直在“尽责到底”,其个人债务处理小组两年多时间通过资产抵债和出售资产等方式已偿还乐视网上市公司关联债务27亿,尚余19.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欠款属于当初乐视系关联公司之间的经营债务,并不是贾跃亭个人拖欠上市公司的债务。

同袍未偕行,白衣惹尘埃。 谁输谁赢,自有评论。

海阔鱼难跃,造车梦难飞

被迫放弃乐视网的贾跃亭原以为亲自赴美造车将会一帆风顺,却没想到自由的美利坚也难以承载他的造车梦,不但遭遇高管背叛,还与投资方(恒大)发生了生死纠葛,这两起事件差点让他失去FF。

FF公司管理层的背叛,出乎贾跃亭的意料。 当时,担任FF公司CFO职位的StefanKrause与其他高管为了排挤贾跃亭,利用贾跃亭的信任大肆接见、会谈了30多家投资机构,当有投资机构对FF感兴趣时,StefanKrause便私下试图说服投资人与他单独合作,将贾跃亭清除出FF,让他当CEO。 如果潜在投资机构不愿意,他便用多种手段阻扰投资机构的尽调及深度了解公司的行为,并告诉投资机构FF不值得投资,甚至直接告诉投资机构FF管理混乱等等诋毁公司的行为,促使有意向的投资人在初期便放弃投资FF的念头。

“直到StefanKraus的阴谋被发现后,贾跃亭还在对其进行挽留,希望StefanKraus能够认识到错误、回心转意,但StefanKrause早已在外面重新布局,盗用FF的技术、人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FF内部一位高管表示,StefanKrause从FF离职后,迅速与另一位高管UlrichKranz以及部分核心员工在外成立了一家名为Evelozcity电动车公司,并拉到了一笔投资。 据传投资方正是曾经看上FF,随后被StefanKrause“截胡”,投资了他刚刚创立的公司。

上述FF高管表示,因为StefanKraus的不道德行为,导致FF融资进展至少耽误了半年。 公司开除了StefanKrause后,在美国人生地不熟的贾跃亭被迫亲自带领团队重新展开融资谈判。

当时,FF的资金流已经接近枯萎。 如果没有投资者进入,贾跃亭即使再坚强也可能熬不过2018年。 然而,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贾跃亭,恒大集团许家印的进入,帮助FF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贾跃亭的未来之路看起来又有了生机。

然而现实并没有像童话故事这么美好,商业世界中也没有温情。 蜜月之后,因恒大要求贾跃亭辞去FF公司CEO,双方的关系顿起波澜。

因为有了与孙宏斌的前车之鉴,这次贾跃亭不但没有辞去CEO,反而发起了一场蚂蚁与大象之间的斗争。 因初衷和理念不同,在这起FF控制权之争中,无法判定双方谁对谁错,最终的“和平分手”或许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分手后的许家印展开了买买买的造车路径,而贾跃亭再次回归到煎熬之旅,资金流紧张到只能发半薪度日。

分手一年后,在国内某新能源车行业论坛上,一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按现在恒大花费近2000亿造车的路径来看,最终能收回五分之一的投资就算成功了。 如果当初继续投资FF,以FF技术、产品优势加上恒大在国内庞大的销售体系和强大的执行力,或许早已打开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这也将是唯一一家能与特斯拉竞争的车企。

而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初双方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恒大投资FF后不能再涉及汽车相关产业和推出其他品牌,所以双方出现矛盾后只能以“和平分手”来结束前期合同。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解除了排他性合同后的恒大其实可以两头并进。 恒大目前依然是FF股东,而FF产品和技术依然非常领先,如果恒大愿意再拿出一笔不算多的资金,完全可以助力FF91实现量产,实现其双品牌战略。 比如,恒驰面向大众市场,FF则面向高端市场,像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样,其中吉利负责与大众、一汽等厂商在大众市场上竞争,高端品牌层面则让沃尔沃与宝马、奔驰和奥迪竞争。

债权人逼迫,贾跃亭命悬一线

在接连而至的负面声音中,贾跃亭已经从他人仰望的神坛跌落。 即使是一个自媒体和任意一个债权人,都能让贾跃亭灰头土脸。 比如顾颖琼等人,比如韬韫资本温晓东等人。 虽然赢得了与顾颖琼的官司,但他依然无法去掉“骗子”称号。

贾跃亭是骗子吗?正如王朔在2019年的年终小结中所言:“贾跃亭欠几十个亿还在美国执着造车,我觉得他一定不是骗子,骗子没这么轴。 ”在众说纷纭的嘈杂声中,王老师能对贾跃亭有这样的一句点评,不说代表了一个阶层的意见,最少也代表了一个圈层的意见。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外如是。

贾跃亭终于活着熬到了2020年,只是这次他的命运已经被债权人紧紧扼住。

在生死陷于一线的2019年,贾跃亭做了一个最大胆的抉择,他主动选择了个人破产重组。

这个在他看来是偿还所有债权人债务的方案,却遭到了懒财、奇成等少数债权人的阻扰。 据媒体相关报道,懒财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韬蕴资本温晓东。 而韬蕴资本因易到与乐视控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债务关系。 因此,懒财阻扰贾跃亭个人破产重组的进行,其实是韬蕴资本在背后希望低价拿到贾跃亭所持有的FF股权。

目前贾跃亭的个人破产重组正在美国法庭审理中,双方似乎打成平手。 美国东岸时间12月18日下午两点半,特拉华州破产法庭正式决议:宣布批准贾跃亭个人破产重组在加州中区继续推进,并驳回上海懒财、奇成及极少数债权人方提出破坏所有债权人共同利益的撒消该破产重组计划的动议。

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表示,鉴于更好更快地推进重组方案的执行,最大化FF资产价值,更好让每一位债权人公平公正地得到偿债以及审理便利性等因素的考量,支持将该重组方案转至加州中区继续进行的决定。 并将与所有债权人一起共同努力,尽快推动重组方案的顺利完成。

其中一位律师当庭表示,支持懒财动议的债权人奇成等三四家债权人基本都是在美国起诉贾跃亭并获得优先受偿权的,这样对绝大多数债权人来说将会丧失平等受偿的机会,而且懒财方代表的债权金额仅为1.8亿美金,而正式提交动议反对懒财的债权人代表的债权金额超过9.5亿美金,这一悬殊比例也很好地证明了绝大多数债权人是支持贾跃亭的破产重组方案。

由于明显的利益冲突,奇成、懒财这两家“债权人”已经与其他多数债权人走到了明显的对立面上。 目前贾跃亭需要尽快调和分歧,因为如果由于阻挠而不能尽快就破产重组方案跟债权人达成一致,一方面FF公司的B轮融资会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债权人也会血本无归。

然而,在“懒财们”看来,贾跃亭破产重组的根本目的是让债权人放弃债权。 他们希望加州法院重启对贾跃亭资产的审查程序,最终支持将贾跃亭名下FF股权用于偿债。

而这对于仍处在B轮融资中的FF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结局。 此前贾跃亭在回应美国联邦托管人办公室提问时曾表示,在提交破产重组方案后,关于FF融资的谈判已经暂停,“投资人在等待我个人破产重组的完成”。

2019年12月30日,担任FF全球CEO职务4个月时间的毕福康在北京接受采访表示,债权人以前对贾跃亭和FF有诸多误解,他们在亲身体验了FF91后,很多人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在FF总部举办的债权人的会议上,其中就有两位债权人表示,他们愿意继续相信贾跃亭,愿意继续投资FF。

贾跃亭能赢得这场生死博弈吗?

自救者,人恒救之

即使贾跃亭顺利破产重组,横亘在他面前的还有一条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FF怎样才能得到8.5亿美金让FF91量产上市?

坊间称,每一次快死的时候,贾跃亭都有自己的贵人相救从而转危为安。经历了个人信誉破产的贾跃亭,还能迎来他的贵人吗?

2020年,FF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将迎来更惨烈的竞争。 其中,特斯拉在中国上海的超级工厂已经量产,蔚来也发布了自己的第三款车型,理想也推出了自己的预订计划……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车企也都在自己的新能源造车路上稳步前行。

自救者,人恒救之。 没有退路的贾跃亭,现在能救他的只有自己。 在外界看来,FF91的技术和产品是决定他能否自救成功的最后希望。 从FF目前披露的消息来看,国内仍有许多资本愿意投资FF,只是前提是贾跃亭顺利完成破产重组,解决掉投资机构的后顾之忧。 显然,FF91虽然因资金的问题而导致上市一再延后,但通过预先的战略规划保证了FF91的技术仍然领先当前市场销售车型。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去年底FF从FF91产品在美小批量量产的计划调整为规模化战略,并计划在中国实现落地和生产。

“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决定强化FF91规模化量产战略。 FF91作为FF首款旗舰产品实现了多维度的颠覆和变革,是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 即使是与特斯拉ModelS和ModelX相比,FF91的配置依然具有绝对超强的竞争力。 ”FF一位技术高管自信的认为,FF91的出现将成为科技奢华电动车的引领者,如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会显著改善量产前三年的现金流,增加投资资本的长期回报率。

FF新任CEO毕福康表示,他担任FF全球CEO职务4个月来已经两次来到中国。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与中国投资机构、中国车企和地方政府洽谈FF91在中国量产和融资事宜。 据他介绍,目前FF已初步与国内的某地方政府以及车企进行了商谈,进展良好。 融资方面,公司也有信心在2020年一季度完成。

但这一切仍需等待。 如果万一重组失败并融资无果,那么真的如《海水与火焰》信中所写,“一个轮回,一场传奇;一轮颠覆,一次新生。 没有哪家公司有这样的经历,一次次在冰与火中淬炼。 ”

知名媒体人秦朔曾用一幅画面来描述贾跃亭:在没有谁不绝望的时刻,有个人吊在悬崖上,下面是深谷,周围是狂风呼啸,他却就是不松手,而且面目表情和常人没什么两样。 他不因自己的失败而自我贬损,也不因别人的滔滔非议而放逐自己,他就吊在那里,荡在那里,做能做的动作,向偶遇者求助,但也不乞求。 也许是这样的心态,才做了那么多的事,才犯了那么多的错。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企业家精神,或者怎么定义这种精神,只知道,我们绝大部分人早就松手以求解脱了。 一个因为幼稚愚笨的犯错而吊在那里,一个不知靠什么力量就是不放弃的身影,刻在我的脑海里,摇曳飘荡,无以名状。

不久前,贾跃亭在致债权人一封信中写道:“面对创业路上的灾难、面对梦想的破灭,活着,就能继续梦想。 活着是一种责任,活着就有百万种可能,活着你的故事就没有结束,就能还债、就能回国、就能把FF做成。 ”

贾跃亭的2020,是彻底梦碎,还是涅槃重生?贾跃亭的创业经历又能给新创业者哪些警醒?在不确定的2020年,“创业别学贾跃亭”看来并非一句玩笑话。

系统思考之正反馈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应用分析

系统思考之正反馈的应用分析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说,正反馈通过目标与结果之间的相加来增加输入,从而使结果不断增加。 正反馈模型可以用于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分析,此处给出管理学上比尔盖茨的正反馈理论和经济学上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它们的本质都是正反馈模型。 比尔盖茨在他的书《未来之路》中详细论述了他是如何使用正反馈理论打败所有对手,从而成为操作系统的行业标准,正反馈也使他成为了世界首富。 金融家索罗斯在他的书《金融炼金术》中论述了反身理论,并且举了很多他在金融市场中的例子来论证反身理论,也在书中对于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经济学不仅只包含均衡,还包含非均衡。 而均衡是系统思考的负反馈模型,非均衡是正反馈模型,负反馈和正反馈模型是系统思考最基本的2种模型。 1 )正反馈应用于比尔•盖茨的正反馈模型 内容提要: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介绍了他是如何通过正反馈理论打败所有竞争对手,使微软系统成为行业标准的。 微软系统的低价策略使得比其他竞争对手卖出更多产品,而卖出的产品多,给他做兼容软件的厂家就多,从而增加了微软系统的影响,进而促进更多人购买微软系统,形成正反馈效应。 比尔•盖茨通过正反馈理论击败苹果操作系统,UNIX等众多实力强大的对少,使微软系统称为行业标准,自己也成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在他的书《未来之路》中写道:“事实标准常常通过经济机制在市场上发生演变,这种经济机制与推动商业成功的正向螺旋的概念十分相似,它使一个成功推动另一个成功,这一概念叫做正反馈,它说明事实标准之所以常常出现在人们寻求兼容性的时候的原因。 在一个发展的市场上,只要存在一种稍微优于竞争对手的做法,这时正反馈循环就开始了。 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下面这种高技术产品上,这种产品可以大量制造,而成本却很少增长,其一部分价值来源于他们的兼容性。 家用录像游戏系统就是一个例证。 这是一种有特殊目的的计算机,安装有一张供特殊目的用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形成了游戏软件平台。 兼容性的重要性,还在于可利用的应用程序(例如这里的游戏程序)越多,则机器本身对用户来说就越有价值。 同时,用户购买的机器越多,软件开发者就会为它开发越多的软件。 一旦一台机器的推广到达了一个高水平,销售量就会不断上升。 这时,正反馈循环就开始了。 计算机行业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是,计算及对其用户的价值大小取决于质量和可供计算机使用的各种应用软件。 但是最初的IBM个人计算机实际上可以选择装入3个操作系统——即我们的PC-DOS,CP/M-86和UCSD Pascal P-System。 我们知道三个系统中只有一个能够成功,从而成为标准。 我们需要向VHS录像带推入每一个录像带商店那样的同一类的力量,使MS-DOS也成为一个标准。 我们看到有三种方法使MS-DOS名列前茅。 第一种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 第二种就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 第三种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 我们和IBM做了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即只交低廉的一次性费用,就使该公司在所销售的许多计算机上使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 这就使得IBM有了动力去推广MS-DOS,廉价地销售它们。 我们的策略成功了。 IBM以大约450美元的价格出售UCSD Pascal 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出售MS-DOS。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从IBM那里赚钱,而是要从出售MS-DOS特许权赚钱,有的计算机公司想要提供或多或少的与IBM个人计算机兼容的机器,我们就把MS-DOS的特许权出售给这些公司。 IBM可以免费的使用我们的软件,但是它对未来的升级版软件并不能享有独占使用权和控制权。 这使得微软公司做起了把软件平台的特许使用权出售给个人计算机工业的生意。 结果IBM放弃了UCSD Pascal P-System和CP/M-86的升级版本。 用户们充满信心的购买IBM个人计算机,在1982年,软件开发者们开始抛出在这一DOS下运行的应用程序。 每一个新的应用程序都增加了IBM个人计算机作为潜在的工业界的事实标准的实力。 一个正反馈的循环开始趋动个人计算机市场。 一旦开了头,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出现了。 不计其数的公司开始制造内置卡或“附件卡”,这些卡扩展了个人计算机的硬件能力,软件和硬件的珠联璧合所带来的好处使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远远超了IBM的预期销量——成百上千万地增加。 正反馈循环为IBM循环出数十亿美元。 有好几年,所有商用个人计算机中的半数以上是IBM的产品,其余的大多数产品也与它兼容。 在三年内,几乎所有的个人计算机竞争标准都消失了,唯一的例外是苹果公司的苹果二型(Apple II)和Mac机(Macintoch)。 惠普,DEC,德州仪器和施乐公司,尽管在技术声望和用户方面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在80年代初期的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均告败北。 原因在于它们的机器缺乏兼容性,而且没有对IBM内部结构提供足够的重大改进。 ”分析逻辑: 1)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详细的介绍了微软利用正反馈原理打败所有的其他操作系统而成为行业标准,所以比尔•盖茨的模型就是正反馈模型。 2)比尔·盖茨的正反馈思路是当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市场上有较多一些份额,就会有较多的软件开发者为微软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软件,这样微软的操作系统的价值就会提高,就会有更多的人购买微软的操作系统,然后又有更多的软件开发者为微软系统编写应用程序,增加微软系统的价值,从而又再促进销售。 最后形成正反馈,打败所有其他对手,成为行业标准。 3)比尔·盖茨提出三种方法来增加微软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的方法:“第一种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 第二种就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 第三种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 ” “我们和IBM做了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即只交低廉的一次性费用,就使该公司在所销售的许多计算机上使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 这就使得IBM有了动力去推广MS-DOS,廉价地销售它们。 我们的策略成功了。 IBM以大约450美元的价格出售UCSD Pascal P-System,以175美元出售CP/M-86,而以60美元出售MS-DOS。 ”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合外力决定成果”。 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是消费者购买的动力B,价格是消费者购买的阻力C,二者的合外力B-C决定了销售量这个成果Q,合外力的转化率为K。 Q=K(B-P)是《可以量化的经济学》中提出的需求定律。 微软使用了4种方法来增加销售量Q(如图3-14所示)。 “第一种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 第二种就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 ”这两种方法增加了消费者购买MS-DOS系统的利益B,第1种是微软自身完善软件而增加的消费者利益,第2种是兼容软件增加的消费者利益B,通过Q=K(B-P)可知,增加B会而使销量Q增加。 “第三种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 ”第3种方法降低价格,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成本P,通过Q=K(B-P)可知,降低P会而使销量Q增加。 通过与IBM这个巨头合作,获得了全世界的推广,增加盈余转化率K,通过Q=K(B-P)可知,增加K会而使销量Q增加。 微软作为初创公司,负担不起全球推广这样巨大的营销费用。 如果最开始微软没有和IBM进行合作,那么占据初始优势而最后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公司就不会是微软了。 微软允许IBM以很低的费用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从而使IBM有动力去推广微软的操作系统而不是其他家的。 而由于IBM在个人商用电脑上的巨大成功,使微软的操作系统成为了行业标准。 微软通过将操作系统的特许权出售给其他IBM的兼容机厂商赚钱。 4)比尔·盖茨绘制的正反馈框图。 在这里作者以系统框图来分析微软的正反馈,并且介绍一条作者要在经济学中讲的重要原理:消费者盈余决定购买数量;而不是价格决定购买数量。 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价格。 消费者利益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利益,也就是商品价值。 消费者盈余与购买数量正相关,消费者盈余越多,购买数量越多(如图3-15所示)。 比尔·盖茨提出的增加销量的第一种方法是“就是要使MS-DOS成为最好的产品”,即增加操作系统带给消费者的利益,从公式: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价格可以看出,当价格不变时,增加消费者利益会增加消费者盈余,从而增加销量。 第二种方法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 帮助其他公司编写与微软系统兼容的软件会提高微软系统的价值,即提高了消费者的利益,从公式可以推出,消费者盈余增加,购买量增加。 第三种方法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 ”在消费者利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价格会提高消费者盈余,从而增加销售量。 而比尔·盖茨的三种方法都用了,则消费者盈余会变的很大,购买量会增加很多,从而推动MS-DOS成为了行业标准。 在这3中方法中,微软允许IBM以很低的价格在其计算机上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促使电脑界的巨人有动力去推广微软的操作系统,借着IBM的成功,而使自己的操作系统迅速成为行业标准,从而打败所有其他的操作系统。 苹果系统,UNIX系统和其他操作系统的失败都是因为他们的兼容性不好,甚至于苹果公司自己的系统都不兼容,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利益。 2)正反馈应用于索罗斯的反身理论 内容提要: 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是一个正反馈模型,索罗斯使用反身理论,狙击英格兰银行,引发亚洲金融危机,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投机大师。 主流预期是投机者购买的合外力,合外力决定了金融产品的价格涨跌,而金融产品价格的涨跌又影响主流预期,二者相互加强,形成正反馈效应。 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所谓“反身理论”。 简单来说,反身理论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与投资者的关系是: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 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人掌握到完整资讯,再加上投资者同时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到其认知,令其对市场产生“偏见”。 在现实中,股票价格上升,购买量也上升,需求定律无法解释,并且供需曲线也并没有如均衡价格曲线那样达到一个均衡点,而是处在非均衡的状态。 金融家乔治·索罗斯通过反身定理和金融经历对经济学的均衡模型提出了挑战。 经济学上用羊群效应来解释股票市场的价增购买量增多,并且认为是不理性的行为(与人是自利的假设冲突),这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缺乏解释力。 经济学家也试图通过将股票市场的价升需求量上升定义为不理性的行为来回避与需求定律价升需求量应下降的矛盾。 羊群效应是指不去思考的从众效应,而金融投机者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思考投机哪只股票,以及何时投机。 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提出反身理论来解释这种非均衡现象,并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质疑。 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是第一个提出完整理论来挑战经济学的均衡,并通过股票和外汇等金融市场的实例来支持其理论的人。 所以为了理解的方便,此处将对索罗斯的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其内容来自于他的著作《金融炼金术》。 “参与者的偏向 参与者的思维和所参与的情境之间的联系可以分解成两个函数关系,我将参与者理解情境的努力称为认识的或被动的函数,把他们的思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称为参与的或主动的函数。 在认识函数中,参与者的认识依赖于情境;在参与函数中,情境受参与者认知的影响。 可见,这两个函数从相反的方向发挥其功能,在认识函数中自变量是情境,而在参与函数中自变量是参与者的思维。 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时,它们相互干扰。 函数以自变量为前提产生确定的结果,但在这种情境下,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一个函数的因变量。 确定的结果不再出现,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相互作用,其中情境和参与者的观点两者均为因变量,以致一个初始变化会突然同时引起情境和参与者观点的进一步变化,我称这种相互作用为“反身性”。 运用简单的数学,反身性可以表述成一对递归函数: y=F(x)认识函数 x=Φ(y)参与函数 所以 y=F[Φ(y)] x=Φ[F(x)] 这就是我的方法的理论基础。 两个递归函数不会产生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在那里,一组事件跟随另一组事件,不受思维或认知的干扰(尽管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引入了不确定性)。 当一个情境包含思维参与者时,事件的因果联系不再是由一组事件直接导向下一组事件,相反,它以一种类似鞋袢的模式将事实联结于认知,认知复联结于事实,由此,反身性概念产生了一种历史的“鞋袢”理论。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 我就用另外两个主张取代了“市场永远正确”的迷信: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 在此我将引进第二个简化概念。 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绝非一成不变。 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把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 这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请读者回忆一下前边提到的两种函数关系: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 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情境。 在股票市场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 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 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 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 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 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如图3-16所示)。 1)梳理索罗斯的逻辑。 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影响股票价格,而股票价格反过来也影响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 假设市场中的主流偏向认为某一股票的价格会上涨,投机者会进行购买,从而引起股票的进一步上涨,导致更多的投机者购买,价格继续上涨;当投机者认为股票不会继续上涨后,会停止购买,股票价格会停留或下降;当投机者认为股票会下降时,会出售股票,导致股票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降,导致更多的投机者出售股票,导致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投机者购买股票的动机是希望在股票上涨趋势中低价购买,高价卖出,获得利益;在股票下降趋势中出售是希望在高价出售,减少损失。 2)绘制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模型。 反身理论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股票价格的上升(下降)对未来股票价格的上升(下降)是一个促进作用。 其分析框图如下图所示(如图3-17所示)。 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影响投机者对股票的购买和出售。 假设现在的主流趋势认为股票价格会上涨,他们会购入股票;由于他们购入股票,股票的价格上涨,从而加强了投机者认为股票会上涨的主流趋势,从而使投机者增加了对这只股票的购买(投机者希望在股票上涨的趋势前期低价购入股票,在股票价格下降前出售股票,赚取差额)。 而进一步的股票购买会使股价进一步上升,从而又对投机者认为股票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一个加强的作用。 从而完成股票价格上升的正反馈过程。 由于股票的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股票价格和基本趋势会减弱投机者认为股票会上涨的主流趋势,最终导致主流趋势的逆转,主流趋势开始认为股票价格会下跌,开始出售股票,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降会增强投机者认为股票价格下跌的趋势,从而出售更多的股票,导致股票的价格进一步的下跌。 从而完成股票价格下跌的正反馈过程。 股票的价格会对投机者有2个反馈作用,其中一个是正反馈作用,增加投机者的投机趋势。 一个是负反馈作用,减少这个趋势,符合需求定律的价格升高减少购买。 当股票价格上升时,价格的正反馈会使投机者认为股票价格会进一步上升,从而有增加购买的趋势。 而当股票价格上升时,获得同样股票的代价上升,股票的相对价值下降,会对投机者的购买有减弱的趋势。 投机者是在价值和投机上做权衡取舍,而大多数时候,投机行为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3)增加必要的其他因素。 除了价格和投机者行为的互相影响之外,外部环境也会影响投机者的行为。 比如传媒舆论对某只股票的评价,就会影响投机者的行为。 甚至有时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舆论评价,只是提到这支股票,也会影响投机者的投机行为。 金融市场非常敏感,任何小的扰动都可能产生较大的结果(如图3-18所示)。 4)分析其他人的理解。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J·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中也着重介绍了正反馈理论,他将其称之为‘反馈环’,庞氏骗局就是一个反馈环。 希勒写道:“放大机制是通过反馈环(feedback loop)工作的。 反馈环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庞氏过程——过去价格的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及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抬升股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种循环不断进行下去,因此造成对原始因素的过激反应。 ……在反馈环理论中,最初的价格上涨导致了更高的价格水平的出现,因为通过投资者需求的增加,最初价格上涨的结果又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 第二轮的价格上涨又反馈到第三轮,然后反馈到第四轮,以此类推。 因此诱发因素的最初作用被放大,产生了远比其本身所能形成的大得多的价格上涨。 这种反馈环不仅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而且也事关个人投资的盛衰,当然两者可能在细节上会有差异。 ……不管哪一种反馈环理论在起作用,投机性泡沫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也不可能永远扩大,当这种需求停止时,价格上涨也会停止。 ” 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和希勒的反馈环理论本质上都是正反馈理论。 这个理论也可以通过需求定律公式Q=K(B-P)来解释,投机与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价格上涨P会导致需求B增加。 当某种因素导致价格P上涨时,投机者希望抓住股票的上涨趋势,进行购买,而在价格下降前抛出,获得贱买贵卖的利益。 股票价格P上涨导致了股票的需求量的增加,投机利益B增加。 开始时的投机利益B的增加大于价格P的上涨,导致B-P>0,购买量一直增加,形成股票上升的正反馈过程。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投机利益B的增加减小,而价格P还在增加,B-P=0,此时的购买量为0。 当主流趋势发现付出的价格P过高时,开始发生需求反转,需求量开始下降,投机利益B开始下降,B-P <0,股民开始抛售股票,导致投机利益B减少,供给量增加进一步使价格P下降,导致下一轮的抛售股票,从而产生股票下降的正反馈过程。 摘自《可以量化的管理学》

标签: 神州股票 引领金融市场的未来之路 投资界的新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