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它会侵蚀货币的购买力,从而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飙升。
有多种因素会导致通货膨胀,其中之一就是股票市场爆发。当股票市场表现良好时,企业可能会提高利润,而不是将这些利润投资于提高生产力或降低成本。这可能会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
有证据表明,股票市场爆发确实会导致通货膨胀。例如,在 20世纪 70 年代,股票市场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牛市。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经济陷入滞胀。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市场爆发并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如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货币供应增加,也可能发挥作用。
了解股票市场爆发与通货膨胀之间可能的联系非常重要。投资者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涨时采取适当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例如将资金投资于对冲通胀的资产,例如黄金或商品。
防止通货膨胀
政府和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防止通货膨胀,包括:
- 通过提高利率来收紧货币政策
- 减少政府支出
- 出售国债以吸收流动资金
如果通货膨胀失控,这些措施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因此,政府和央行在实施这些措施时必须谨慎。
结论
通货膨胀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可能会对企业和消费者造成重大影响。股票市场爆发可能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投资者应了解这一潜在风险。政府和央行可以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来防止通货膨胀,但这些措施也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中国股市出现过几次牛市熊市?分别有什么特点?
中国股市20年间有八次牛市,七次熊市。
牛市
第一次
行情特点: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内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而当时股票交易前先手工填写委托单,被编到号的人才有资格拿到委托单,能买到股票等于中了头彩,因为没人愿意抛出。
这使得沪指从90年12月开始计点,一路上扬,造就了第一次牛市。 92年5月21日,上证所取消涨停板,将牛市推至顶峰,当日指数狂飙到1266.49点,单日涨幅105%,这一记录至今未破。
第二次
行情特点: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坎上,资本市场既有5 21的暴涨又有8 10暴动,但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有关股市未来怎么发展的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而他讲话里最重要的是“坚决地试”这四个字。
11月17日,天宸股份人民币股票上市,沪指完成最后一跌,第二轮牛市启动。 三个月内快速上涨,301%的涨幅至今为股民津津乐道。
第三次
行情特点:1993年至1994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偏热并引发紧缩性宏观调控,同时A股实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容,使得大盘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证券市场一片萧条,94年7月29日大盘创下325.89的最低点。
7月30日(周六)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94年8月1日沪指跳空高开,第三次牛市启动。 井喷行情随即展开,市场在不到30个交易日的时间上涨至1052.94点。
第四次
行情特点:1993-1995年,我国为了推进与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开设了国债期货市场,立即吸引了几乎90%的资金,股市则持续下跌。
1995年2月,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在期货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资金短线大规模杀入股票市场,掀起了一次短线暴涨。 第四次牛市仅3个交易日,是A股史上最短的一次牛市,股指却从582.89涨到926.41。
第五次
行情特点:经过连续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终于开始走稳,最低点已经探明512点,新股再次发行困难,管理层被迫停发了新股,而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各路资金也开始对优质股票进行井井有条的建仓。
第五次牛市启动,崇尚绩优开始成为主流投资理念。 火爆行情非同寻常,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亦未能阻止股指上扬,直到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税由3‰上调至5‰。
第六次
行情特点:第六次牛市俗称5 19行情。 由于管理层容许三类企业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的筹码已经相当多了,市场对今后将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报有很高的期望,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投资者踊跃入市。
2000年2月13日,证监会决定试行向二级市场配售新股,资金空前增加,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推动沪指创下2245的历史最高点。
第七次
行情特点:第七次牛市起点来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展开,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
而之后伴随着基金的疯狂发行和市场乐观情绪,在5 30调高印花税都没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轨迹,一路冲高至6124点。 此轮牛市曾被媒体称为全民炒股的时代。
第八次
行情特点:伴随着四万亿投资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大牛市,股价从1664点涨至3478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大涨109%。 3月3日后的逼空上涨性质能与06年和07年的超级疯牛相媲美。 即使IPO重启这样特大利空也未能改变牛市的前进。
直到09年7月29日第一只大盘股上市和紧缩的宏观政策才阶段性结束了第八轮牛市。
熊市:
第一次
行情特点:沪指在第一轮牛市冲上1429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 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但发生了当时震惊全国的8 10风波,刺激沪深两市大幅下挫。
为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 这次熊市仅仅半年时间,股指跌幅却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
行情特点:199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1993年为276亿元,1994年为99.78亿元,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 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进入真正的低迷期,第二次熊市来临。
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但沪指在3月10日击破700点,4个月后跌到全年最低325点。
第三次
行情特点:第三次熊市时,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沪指1个半月涨幅达200%。 但政策刺激是短暂的,随后A股进入第三次熊市。
而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 但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
第四次
行情特点:短暂的第三次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 为抑制投机,1995年6月15日,管理层下达55亿的95年额度,同时20家历史遗留问题股票也被开始安排上市,沪指再下一城。
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 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地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
行情特点: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 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 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
行情特点:2001年上半年,沪指突破2000点,这让当时的中国股民为之欢呼雀跃。 1个千点似乎预示着一个千年,点数的攀升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然而在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消息冲击下,2000点很快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险峰,从此之后,我们经历了长达4年多的调整,指数拦腰一半最低打到2005年的998点。 第六次熊市是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
第七次
行情特点:随着市场的亢奋,监管部门不断提示风险,07年10月16日见到6124的历史高点后,在中国的通胀持续升温、基金暂停发行、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石油上市后大幅下和大小非的减持等利空影响下,引发了第七轮熊市,在下跌过程中一个个整数关口被轻易攻破。
直到1664点止跌,后迎来四万亿投资政策,才结束了第七次跌幅惊人的超级大熊市。
扩展资料
导致牛市和熊市的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①企业盈利状况。 盈利是企业红利(股息)的来源,企业盈利多,可供分配的红利多,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增加,股票价格就看涨,形成牛市;相反,企业盈利少,可供分配的红利少,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减少,股票价格就看跌,形成熊市。
但是投资者在评估股价时,不是根据现在的企业收益状况,而是根据企业将来的收益评估。 同时由于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有时企业盈利的变动对股价的影响力小于其他因素,都可能出现股价变化与企业现时盈利状况不一致的情形。
②国民经济状况。 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工业生产增加,产品畅销,企业盈利增加,投资者看好企业股票,股票价格就看涨;而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产品滞销,生产减少,企业盈利减少或者无盈利,使股票的吸引力减弱,股票价格就看跌。
③利率变动。 利率下降,使企业利息负担减轻,盈利相对增加,股票吸引力提高,股票价格就看涨。 利率下降,使贷款成本降低,也刺激股票投资和投机增加,股票价格上涨;
反之,利率上升,使企业利率负担加重,盈利相对减少,则会减少投资者购买企业股票的兴趣,造成股票需求下降,价格跌落。 由于贷款成本提高,还可能迫使投机者抛售股票,促使股市下跌。
④货币供应量变动。 在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增加,甚至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增多,对股票的需求增加,就可能引起股票上涨。 而在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减少时,由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可能减少而引起股票行市下跌。
韩国央行三个季度本国经济仅增长0.3%能否走出低迷?
韩国经济扩张还有较为充足的动力。 一方面,韩国的人均GDP3.48万美元,是全球“5+3”俱乐部即人口数量在5000万以上、人均GDP在3万美元以上的七个国家之一。 另一方面,从产业与技术基础看,韩国的工业竞争力位列全球第一。
韩国中央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本国经济仅增长0.3%,创下了一年之中的最低增速,同时为GDP贡献超一半份额的出口在10月份同比下降5.7%,创下了两年多来的最大百分比降幅。 除此之外,韩元跌至13年的最低位置,韩国企业债务接近历史最高,居民部门负债升至历史最高水位且为世界最高,系列重要指标的集体走坏显示韩国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损伤。
韩国是一个典型的由财阀所掌握的经济,三星、现代汽车和SK集团等十大财阀贡献了GDP的70%,但如今这些产业巨头似乎雄风不再。 拿三星来说,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降23.6%,营业利润更是狂砍31.39%,而且还是近三年来利润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微观市场主体的日子不好过,宏观经济指标当然也就不如人意。 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韩国经济增速从2.5%下调至2.3%。
韩国经济以出口驱动为主,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 然而持续演绎的全球疫情打断了国际供应链正常秩序,加之与韩国存在紧密贸易关系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剧烈收缩且显衰退迹象,拉动韩国出口的外需遭遇残酷压制;与此同时,今年美联储暴力升息,韩元连连下挫,导致进口成本飙升,叠增的进口原材料价格传导至出口产品身上,形成对出口竞争力的反向挤压,韩国贸易逆差显著放大,今年截至目前积累的贸易逆差已经达252亿美元,为历年同期的最大规模。
经济增长备显颓势的同时,通货膨胀还如影随形。 至今年9月份韩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劲升5.6%,受到通胀恶化的影响,衡量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物支出占比的恩格尔系数目前升至12.86%,创近21年新高。 对此,韩国央行今年以来已连续加息七次,使得基准利率10年来首次升至3%。 虽然加息令通胀显示出触顶回落苗头,但由于韩国通胀压力主要源于食品和能源的输入型通胀,韩国中央银行预计,通胀率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在5%至6%区间。
像全球许多国家一样,韩国央行的大步升息其实是追随着美联储暴力加息的脚步而展开的,目的之一就是捍卫本国汇率市场的稳定。 然而,韩元最终不仅没有受到利率升高的有效托举,反而颓势难改。 截至目前,今年韩元兑美元下跌幅度超过了17%,创下13年来的新低,且韩元成为了2022年亚洲市场上除日元以外表现最差的货币。 韩元的大幅下挫无疑令韩国感受到了进口产品价格上涨或者输入型通胀的巨大压力,同时意味着国际资本也会加快撤离韩国,从而反过来进一步给韩元施压。 因此,为捍卫韩元汇率,今年以来韩国央行已经在公开市场上卖出了270亿美元,导致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减少至4168亿美元,降幅为近14年最高;另外,韩国还抛售了高达2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致使持有美债规模降至1123亿美元,降幅为金融危机以来之最大。
汇率危机若隐若现的同时,韩国股票市场的表现更加惨不忍睹。 从今年最高点的3010点开始跳水,韩国综合股票指数(KOSPI)已跌至目前的2300点左右,跌幅超过21%,成为同期亚洲市场下跌最惨烈的市场。 问题的关键在于,韩国股市中有高达72%的国际资本,韩元巨挫背景下所积累的做空力量格外强大,同时韩国几乎全民炒股,6000多万股票账户超过了5100万的总人口数量,其中20-30岁的年轻人有80%涉及股票、基金等投资,他们中不少人还是在3316的历史最高点位蒙眼入市,如今绝大多数不是亏损累累就是深套其中。
来自韩国债券或债务市场的警报声可能更令国际社会瞠目。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的最新分析报告,至2022年底,韩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达到54.1%,较5年前上升14个百分点,上升速度比30多个发达经济体的同期上升平均值高出8.5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韩元利率的接连走高,韩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今年年初的2%左右劲升至目前的4.2%左右,期间最高点位达到4.65%,按照韩国中央银行计算,随着利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预计年利息负担将增加约6.6万亿韩元。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比国债偿付压力更大甚至危机迫近的则是企业信用债。 日前韩国江原道中岛开发公司因错过一笔2050亿韩元的资产支持商业票兑付期被韩国金融电信与清算协会宣布为破产,像这样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在韩国还不少,其中仅由建筑商支持的此类工具规模就达2.6万亿韩元,更为重要的是,目前韩国商业票据收益率已飙升至13年来最高水平,韩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杠杆率达115.2%。 令人警惕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韩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杠杆率为110%,之后升至116%时,危机便不期而至。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本国家庭负债总额为1.87万亿韩元,创下自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国际金融协会(IFA)给出的权威统计数据是,韩国家庭债务与GDP之比高达104.3%,在36个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是全球最高水平;另外,IFA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三的韩国家庭财富与房地产联系紧密,同时,韩国负债人群中,20-30岁年轻人总债务超过10万亿韩元,部分人的债务总额占年收入的270%。 如今偿债利率不断走高,房价连连下跌,股市风雨飘摇,一场全民性的债务风暴正在韩国酝酿。
韩国经济有着全球“金丝雀”之称,讲的是进入工业社会后煤矿工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为了避免瓦斯中毒,先行者会手持金丝雀下矿,如果金丝雀狂躁不安,证明下面瓦斯含量较大,反之就可以正常作业了。 这一形象比喻隐含的重要话题之一是,韩国经济对全球变局显得特别敏感。 不错,韩国遭遇的一切都是在全球货币政策加速收紧、世界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以及地缘政治险象环生的背景下发生的,而且也以不同镜像投射到了许多国家身上。 但幸运的是,在进行积极自我救助与疗伤的同时,韩国也不缺乏可以翻盘重来的机会。
首先,韩国央行调控还存较为充沛的余力。 本世纪以来韩国利率的最高点位为5.25%,对比之下还存有可以支配的2.25个百分点空间,虽然提高利率可能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升以及债券利率的增加,但对于通货膨胀这一头号“经济敌人”还是具有阻抗作用的;另一方面,目前除了位列全球第九的既有外汇储备存量外,韩国还有超1.7万亿美元的净海外金融资产,继续阻击强势美元与捍卫本币的工具力量还较为充实。
其次,韩国经济扩张还有较为充足的动力。 一方面,韩国的人均GDP3.48万美元,是全球“5+3”俱乐部即人口数量在5000万以上、人均GDP在3万美元以上的七个国家之一,而且一年前韩国也被联合国贸发会议正式认定为发达国家,意味着其自我抗压与抗打能力并不弱。 另一方面,从产业与技术基础看,韩国的工业竞争力位列全球第一,制造业研发强度与高科技产业密集度均居世界第二,同时韩国第三产业占GDP之比高达61%,产业结构层级配置高,意味着韩国可以爆发的后续经济增力较为强大。
第三,韩国对外贸易还具较为充分的张力。 韩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居世界第9位,同时韩国已与包括巨头经济圈——欧盟、美国、中国等在内的世界57个国家签订17项自由贸易协定(FTA),同时还持续推进与新兴国家的FTA,对此韩国政府日前还确立了摆脱以往侧重于与主要国家发展双边外交、同时谋求多边经济合作形态的战略。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为韩国的第一与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美国一直在为韩国输出顺差,即便是全球贸易萎缩的2022年前三季度,韩国竟分别从中国与美国拿到了高达38.87亿美元和211.8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显然,只要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不出现意外变局,韩国的对外贸易就有兜底的底气。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适度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消费者和企业的购买力提高,市场需求扩大,从而刺激生产活动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但同时,过高的通货膨胀也可能导致价格上涨过快,抑制实际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对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实际负担的加重。 随着物价持续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下降,对于固定收入或低收入群体来说,生活成本上升,生活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而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成本上涨快于价格上涨,那么企业的利润空间会受到压缩,长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还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一方面,过度的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大。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通胀压力,政府可能会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市场的利率和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四、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货膨胀还可能影响到一国的国际经济关系。 一方面,通胀可能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从而影响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胀也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影响外汇市场的稳定。 此外,通胀还可能引发国际贸易关系的紧张,甚至引发货币战争等风险。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维度、复杂的。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则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需要谨慎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标签: 因为企业将利润提高到消费者身上 股票市场爆发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