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M:了解其关键驱动因素和财务表现

admin 3 0
增长,在过去的几个季度里持续击败分析师的预期。这主要是由于其核心业务的持续增长,以及新产品和服务的引入。

2. 利润率增长

股票M的利润率也在不断增长。随着其规模经济优势的增长,以及对成本控制的关注,公司能够提高其盈利能力。

3. 自由现金流

股票M产生了强劲的自由现金流,这使它能够为未来增长和投资提供资金。公司还一直向股东返还现金,通过股票回购和股息支付。

4.财务健康

股票M拥有健康的财务状况,拥有强大的资产负债表和高信用评级。这为公司提供了灵活性,以应对经济挑战并为未来增长提供资金。

财务数据

下表总结了股票M的关键财务数据:
指标 2023年Q1 2022年Q4 2022年全年
收入(十亿美元) 35.4 32.8 129.5
净利润(十亿美元) 9.2 8.4 31.7
每股收益(美元) 2.05 1.90 7.16
自由现金流(十亿美元) 10.5 9.1 36.4
资产负债率 0.45 0.43 0.42

结论

股票M是一家财务表现强劲、增长前景广阔的领先技术公司。其技术领导力、规模经济、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是推动其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随着公司继续投资于创新并执行其增长战略,股票M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为投资者带来积极回报。

你花了多长时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我是花了大概七八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 刚入股市我是做短线的,我大概做过几百次短线交易。 当时以为自己很喜欢短线,可是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短线。 于是慢慢的持股时间越来越长,后来变成一二个月交易一次。 这时看到了价值投资的书籍,对书中那些做长线的大师动不动几十倍、上百倍的收益非常佩服。 于是我就开始学习做长线。 我记得我最长的一次持股是持有银行股,持有了二年多也没有怎么涨。 后来实在是精神上受不了,就卖出了。 我好时就隐约感觉到做长线也并不适合我。 至少不适合我的性格。 慢慢的我意识到一个人用选择什么系统交易是与这个人的性格、经历、认识等都有关系的。 自己喜欢的交易系统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 这时我回想起我上学时百战百战的一项运动摔跤,我想到类似摔跤一样的交易方式应是自己最适合最舒服的交易。 于是我开始把我的交易方式向我的摔跤模式靠拢,渐渐的形成了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和交易特长的交易系统。 运用这样的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自信,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应做什么。 最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反过来会影响自己的交易理念甚至人生信仰。 我是17年6月22日夏至开始进入股市的。 当时就是有了些闲钱,想进行一些投资,根本对股票一点也不了解。 先期投入了三万,想试试水。 结果很快盈利了三四千。 基本都是看哪个股票刚跌完,我就买哪个。 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到了17年底,基本是不亏不赚。 然后我改变了策略,开始追大白马。 然后...追涨杀跌大半年,一年竟然交易了九百多次,亏了不甘心,想尽快回本,不停往里加钱,血亏了不少。 到了去年下半年,我开始系统的学习一些股票方面的知识,不再天天追涨杀跌,而是开始耐心分析公司基本面,股票价格,政策转向等等。 逐步开始减少亏损。 直到现在,基本上有了自己对股票投资的一些看法,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操作策略。 说实话,我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牛熊,不敢说我的体系是否合理,也不好说自己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策略实施操作。 慢慢锻炼吧,策略好制定,人性难克服。 股市,就是一场修行,能克服人性的人,才能真正获得收益。 我记得我第一次踏入股市是在2006年末,2007年年头吧,当时还是进入牛市的时候,也是我认识我师父的时候!我的师傅是A股成立第一天就进入股市的牛散,也是他教会了我长线价值投资,他也是我同学的爸爸! 我和大家一样,虽然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师傅,但是我还是在刚开始的时候选择了投机和短线频繁交易,因为长线价值投资太枯燥,时间太长,并且一点没有快进快出的快感,和看到盈利起飞的那种感觉! 于是在2007年 大牛市里我小赚了一笔,可是没多久就进入了2008年的熊市,不但把我的盈利全吃了,还亏了不少钱!好在那个时候资金不多,所以亏损额度完全可以接受!但是我的师傅却一路锁定盈利到熊市结束,这就是长线投资厉害的地方!! 所以从那以后我开始不断学习长线价值投资,甚至学习,阅读巴菲特的策略和观点,而不是学习他的指标和技术!渐渐地我明白了股市涨跌的意义,周期的规律,已经制定了自己的投资策略!在2012-2014年的牛市里,我在某创业板一只股票上获利丰厚,高位锁定盈利换取了实体投资!奠定了自己成功投资的基础! 那么总结来看,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的是两轮完整的牛熊市来建立起自己的交易系统; 因此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的是至少两轮的完整牛熊市,时间上应该有1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顺利的话,在第三轮的完整牛熊市里就是你交易策略的验证和成功!而我的交易策略就是利用A股有熊必有牛的周期性进行布局和投资,在熊市底部区域逢低买入布局,耐心地等待到牛市的到来获利! 以这个为大前提,大策略,然后逐步完善,逐步改进,逐步优化!做到天价不买,地价不卖,不要企图抓到最高价和最低价,吃中间一段已经很好了!我的交易经历可能跟大多数人不太一样。 我大学毕业直接进了一家食糖贸易企业做期货,主要学习白糖基本面。 没错,我就是以基本面入市的。 这与很多人初期学习技术分析不太一样。 也并不是完全的基本面,在那工作的三年时间里,我也自学了很多技术指标,但还是以白糖基本面为主的。 当我从那里离开,就相当于离开了现货的圈子。 基本面就脱节了,我开始专攻技术分析。 期间自己做交易,纯技术做日内,结果爆仓。 然后去机构做交易,也是技术,做波段也做统计套利,效果也算可以,给公司赚过钱。 但是,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我总是想探求价格波动的原因。 但是,盘面只提供了信号,我确不明白其驱动因素是什么。 然后,正好有一个机构缺少研究员。 我又重回了基本面的怀抱,又把基本面研究捡起来了。 正好单位有不同品种的研究员,我就跟他们学习其他品种基本面研究。 那时候已经是我们做期货交易的第6年了,相信有很多人6年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交易系统。 而我还在选择技术分析还是基本面。 到了第7年,我开始有了一套自己的交易体系,也不能说是交易系统吧。 因为它四不像,我把基本面当做“过滤器”来使用,主要交易规则交给技术。 当基本面和技术面共振的时候,我做起来就很顺心,持仓也较为安稳。 当基本面和技术面打架的时候,我会降低仓位,降低预期。 由此,我更像是一个主观交易者,并非量化交易员。 直到现在,我还在应用这套交易系统(算是交易系统吧)。 不管了,我自己摸索出来的,我就认为它是。 反正,我用起来还不错。 你花了多长时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其实每个人的接收能力不同,那么寻找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时间也是不同的。 对我来说是因为找老师学习的所以要比正常的交易者要快一点,也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 最开始没有接触过期货,之后开始做的时候自己又都不懂,就想自己琢磨着交易试试,但是结果不是很好,后来从朋友那里知道了可以找老师学习,然后我果断得报了培训班,后来发现真的有效果,并且也发现了真正能够稳定盈利。 不管是怎么交易,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交易中也是事半功倍的,或者是说能够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都要适合自己,这样才能够帮助自己稳定盈利。 同样是投资于股市,炒股我还在摸索中,只是对银行股和其他金融股开始有一些思路,基金我比较有把握。 我是2003年开始买基金的,但是不懂那么多,就是普通的一笔钱进行申购。 但是到2004年的时候市场开始下跌,我的基金亏钱了。 还好我在2004年年初的时候开始了基金定投,基金定投也是亏钱的。 不过我没有急着把这些基金卖出去,定投的那些继续每个月扣钱,市场继续往下跌,到2005年的时候跌破了1000点,我的基金自然也亏了不少。 但是2005年的年底,股市开始上涨之后也涨得挺快的,因为我用基金定投的方式不断的拉低了平均成本,所以我的基金很快就回本了,并且开始赚钱。 看着基金赚钱,我又觉得太慢了,所以开了股票账户买股票,基金就继续定投。 到2007年的三四月份,我的基金已经全部都翻倍了,我卖出了一部分。 然后股市越涨越疯狂,我的股票也赚了,而且比基金赚得多。 到2007年年底股票到达最高位之前,我把大部分基金都卖了出去,反而股票加了一点,接着迎来了那一轮大熊市股市飞流直下三千尺。 还好我的基金已经大部分卖出去了,是赚了钱,有些甚至是三倍,但是我的股票就惨了,可能跟很多老股民,经历是一样的。 正是在这一轮从熊市,到牛市,再到熊市的过程当中,我开始掌握了基金的投资方式。 一定要认认真真持续的定投,一定要在获利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卖出落袋为安。 也在随后的基金定投过程中,我不断的积累经验,继续学会了怎样评估每一支基金。 (这也是财说得明白推出的基金评测系列这么受欢迎的原因,真的是血与汗的经验) 2008年年中开始了,我人生的第2轮定投,直到2015年的3月份赎回,再次实现了翻倍,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15%,这一次证实了我所总结出来的基金投资操作法则是行之有效的。 而在股票方面,2008年之后我还折腾了几年,直到2011年我取消了股票账户,转而开了港股账户。 反而在几年港股的投资中,我有一定的感悟,于是2014年9月份我重新开了A股账户,刚好在那一轮牛市开始的时候。 现在我买的股票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跟市场的接触,同时对于银行股相对有心得,毕竟一直在金融行业,所以对保险股也还算可以。 精力所限,未来我可能也不会再去想办法研究股票的投资,既然我已经有了一套基金投资的规则,可以为我带来不错的收益,我会把我的资金主要用于基金投资,包括国内的公募基金和国外的公募基金。 我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炒股操作方法 比如去年3月份见顶3288点(沪指见顶)时卖出所有股票休息了9个月 上个月又开始买入股票满仓 预计春节后沪指见顶时再全部卖出 这就是适合我操作的炒股方法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有些感同身受,基本上都是几年时间吧,具体时间因人而异,也要看你做的是啥标的。 97年出国后,有个亲属在那边就做交易,当时他还是委托瑞士一家银行交易的,给我讲了些相关知识,当时就很感兴趣,又觉得杠杆交易风险有点高,也没有亲属那样有钱,就搁置了。 由于学的是偏宏观的专业,留学期间,有了些资金,就开始玩交易了。 当时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交易和学习中了,整天呆在宿舍不出来,同楼层的人都纳闷我天天都在忙啥。 经济系图书馆里关于交易和金融书籍都被我读了不少,又花了很多钱买了技术书籍(版权书真的很贵)。 后来又用了一款自编交易系统的软件,只要把数据导入,再自行编制交易系统,随后进行回测检验交易系统(近几年国内主流软件都有这个功能了)。 当时自己就做了几百套交易模型了,老是在做系统优化。 那段时间人都有些神神叨叨的,在国外的论坛上还跟人交流心得。 那段时间交易绩效有好有坏,也经常预测行情,甚至赌行情。 有过一周翻N倍的经历,也爆仓过。 有时候一周都不出门,到周末休市才出去走走。 交易市场的特殊性也让人需要很久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因为老是想着找到更好的交易方法,当时还在网上跟做同好聊天,感觉多跟人交流能让自己有突破的机会,到现在还是喜欢跟人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有次看着别人聊天内容,一人用的是突破法,用的是Joe Ross的方法,做的很成功,一下子让我有了顿悟,就专研突破交易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觉得波段交易更适合自己,又把风险管理当成重点,也算是有了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了,这期间持续了也是五六年吧,挺折磨人的。 很多以前觉得适合自己的,都在不断升级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是拥有了适合自己的交易理念,交易系统嘛也需要持续升级。 交易前4年,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预测未来的走势,亏的惨不忍睹。 交易第五年的某天,亏的惨不忍睹后,目睹了一根均线式的交易系统在某个品种上的全部交易过程后,才真正的明白了什么叫做交易系统。 从此,不停的构建,不停的优化,在第五年结束的时候,我确认了自己的交易系统,这套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亲自构建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完成的。 也就是说, 我是花了5年的时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然而,这就结束了么? 并没有。 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所谓的最适合我自己的交易系统,其实它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虽然它是按照我当时的偏好来的,但是,它的利弊也非常明显。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的交易系统,当它的逻辑正确,具有正向收益预期之后,具体的差异其实并没有多大,在未来的表现如何,完全依赖的是未来的走势形态。 未来的走势呈现流畅的趋势,那加仓类型的系统就好,未来的走势呈现极其波折的走势,那么加仓的系统表现就很差,而大级别的交易系统表现就很好。 于是我发现,没有所谓的完美的交易系统,最适合自己的系统,也只不过是顶级策略中的一个而已。 于是,我走上了多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出几十套具有正向收益预期的交易系统。 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很重要,但并不是终点,终点还在远方。 各位花了几年? 我花了三年时间才建立好自己的交易系统,最初我完全是听别人的进行操作,以前甚至被骗到一个股票群,听炒股老师的安排操作,直到有一个,亏了很多钱,才明白,一定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技术指标 我最开始是用KDJ技术指标进行交易,大家都知道,KDJ技术指标分成三条线,K线,D线,J线,K线反应最慢,但是最准确,J线反应最快,但是往往不准确,KDJ三线向上交于一点,就是买入信号,KDJ向下交于一点就是卖出信号但是我从KDJ技术指标中继续深入研究,发现了J均相对位置法,我发现当J值很高的时候,往往就是市场超买的时候,超买必然产生回调,而J值很低的时候往往是超卖,超卖必然导致反推,我每次在J值较低买入,J值较高卖出,一段时间内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技术指标有个问题,那就是指标的钝化,当行情在震荡时期时,这个指标很灵,但是当行情在单边走势下,指标往往会钝化,技术指标可能一直在高位,没有回调,这样就容易在单边上涨中清仓,在单边下跌中买入接下来,我就开始进入我正式的交易系统。 即均线和K线。 均线系统无法单独存在,需要和K线系统相互结合 上涨过程中,均线发散向上,K线每次回踩均线都会在均线的支撑下上涨,形成多头趋势下跌过程中,均线发散向下,K线跌破均线,每次反弹均线都会在均线的压制下下跌,形成空头趋势而当K线突破一条均线的长期压制之后,往往会有一波比较大的上涨基于这个均线和K线系统理论,我逐步建立了交易的体系,当然这还有配合仓位控制和心态控制

邱国鹭 邓晓峰 卓利伟《投资中不简单的事》

该书应该算是邱国鹭《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的姐妹本,由高毅资本几位合伙人的随笔、访谈、内部交流等文章组成,分成思想篇、实践篇和成长篇。 其实高毅资本举办的围炉夜话挺好的,定期交流和谈心,分享也能收获。 第一篇 思想篇 邱国鹭:价值投资赚两方面的钱:一方面是企业被低估的钱,另一方面是企业成长的钱。 邱国鹭:回归投资的本质,做时间的朋友 投资从三个维度思考:1、行业的维度:(1)看行业的商业模式。 (2)看行业的竞争格局。 (3)看行业的空间。 (4)看行业的门槛。 2、公司的维度:找品类最优的公司。 管理半径有多大。 3、管理层的维度:能力和诚信。 邓晓峰:在中国市场做价值投资的思路 价值投资不等于长期持有,长期持有一定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目的。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为了缅怀过去。 研究过去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判断未来,进而找到未来持续创造高回报的企业,分享企业创造价值增量。 投资要做“三好”学生,要选择好的行业(在行业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好赛道事半功倍),挑选好的公司(卓越公司),要有好的价格(价格决定回报率)。 卓利伟:我所理解的基本面投资 投资无法掌握和理解N个变量,要把N个变量“降维”到最重要的3个变量。 基本面投资要求以合适或低估的价格买入具备持续创造价值能力的企业,或者买入市价远低于企业实际价值的股票。 1、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既包括实际价值也包括未来可能价值,而且未来价值更重要。 2、产业大趋势的判断。 3、系统性风险水平。 与其在10个不知道重要性权重的变量上做6分功力,不如在3个重要的变量上做9分、10分功力。 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像一个狙击手,每一次扣扳机要消灭一个敌人。 更多的研究是为了更少的决策,更少的决策是为了提高决策的确定性和决策的含金量。 宋庆瑞:行业周期的判断和投资思路 自上而下的思考,自下而上的选择。 自上而下思考就是从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圈定行业范围,自下而上的选择就是从人和机制的角度来挑选标的。 宏观经济层面主要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结构变迁,从长期的视角找出受益于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的行业;二是周期轮回,找出当前经济周期中最受益的行业。 成长期行业的投资思路:1、从供需角度出发,挖掘未被满足的强需求。 当步入工业化初期,与投资相关的行业需求呈现出快速爆发的特征,尤其是刘易斯拐点之前,资本的回报率显著高于劳动力,企业通过不断投资实现利润最大化。 工业化后期,尤其是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逐步提高,收入增多后什么强需求未被满足就是投资的方向。 2、稳定期行业的投资核心是找行业格局已经明朗的优势企业,稳定期行业竞争力强的优秀公司能通过份额和利润率的提升继续获取确定的利润增长。 冯柳:逆向投资核心方法 好的生意模式同时符合可预期、可展望、可想象这三个要求。 在股市里时间是最不值钱的,方向和可能的变化才有价值,所以我不太追求效率,长时间的等待是我一直以来的经历,这并不影响回报。 王世宏:在经济变化的主航道上投资 产业升级的路径:新产品逐渐规模化生产导致价格降低和居民收入提升,当收入提升到某个阶段使得价格收入比较合适的时候,某类商品就会有一个需求爆发增长阶段,这种需求爆发按照消费升级过程逐次发生。 卓利伟:学习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 学会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时间管理,每个人最稀缺的就是时间。 第一,时间是每个人唯一稀缺的资产,要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大问题、大方向、大概率)。 第二,在正确的路径上持续积累。 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四个逻辑框架去思考:宏观逻辑、产业逻辑、业务逻辑和财务逻辑。 宏观逻辑,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还要从社会思潮、群体心理甚至政治经济关系等大格局去看问题。 产业逻辑,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其核心驱动因素与竞争要素不同,其变迁原理也与以往不同。 业务逻辑,首先是战略布局、业务方向是否符合前述宏观和产业逻辑。 财务逻辑,财务是对企业过去经营行为进行数字化、结构化的总结和记录。 智者之书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投资思想 《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推荐序(邱国鹭):格雷厄姆所著《证券分析》。 一、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公司现有的资产、利润和现金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不需要很多对于市场方向的预判,也不需要对于行业未来的洞察力。 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是基于每个人都能够拿到的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不需要同管理层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沟通,他甚至认为许多管理层会可以误导投资者。 三、格雷厄姆的投资更强调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最核心的一点是,足够低的价格。 智者之书二——用资本创造价值 《3G资本帝国》推荐序(邱国鹭):如果你能够向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学习,为什么要从头开始呢?3G资本的思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佳的经验和做法,然后加以效仿,持续不断地提高。 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做的更好。 这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具有足够的力度和深度。 智者之书三——快乐投资的源泉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推荐序(邱国鹭):投资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取舍。 能力圈本身就是一种取舍,不熟不做是“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出重手则是“取”。 避开瞬息万变的行业和复杂的商业模式是“舍”,选择有持续竞争力的简单生意是“取”。 第二篇 实战篇 邱国鹭:投资宁可数月亮,要不要数星星。 挑选到真正有价值的股票关键在于两点:第一,选择好的行业,第二,在这个行业中找到最有竞争力的公司。 邓晓峰:企业持续第创造价值,投资人去分享收益,这才是价值投资的方式。 孙庆瑞:宏观经济层面,两个维度:一是结构变迁,以长期的视角找出受益于经济发展而不断长大的行业,二是周期轮回,找出当前经济周期中最受益的行业。 产业层面,在成长期和稳定期,伴随企业利润增长获取投资回报的胜率相对更高。 邓晓峰:深度研究,从市场认知偏差中发掘大机会 第一,时间更多花在增长型、体量大的行业上,是投入产出比相对高的做法。 第二,做研究时,需要经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 先把行业变厚,再把研究变薄。 第三,对优秀公司长期跟踪。 第四,问题是研究的方向。 卓利伟:当我们谈论公司时我们谈什么 生意的本质: 价值:企业的收益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后所获得的少部分回馈。 用户:消费者的时间(或注意力)与购买力的稀缺,让内容与用户运营成为关键。 技术:技术与工艺上的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时间与规模化: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VS.企业要求的效率与规模化 从人的因素到组织的系统能力: 企业家精神才是价值创造的原力 学习、创新、自省能力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 把企业家的能力与人格变成组织的能力。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结构。 第三篇 成长篇 邱国鹭:22年股市投研框架概览 行业选择4个衡量因素:行业龙头是否有先发优势,行业是否有足够高的门槛,行业相对其上下游是否有议价权,是否有新技术变迁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好公司=门槛+成长

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理论。 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 米勒因MM理论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尼亚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 1952年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马科维茨为此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研究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论。 夏普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该风险资产的风险。 夏普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期权定价理论是有关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认股权证等)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 1973年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 90年代以来期权交易已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旋律。 斯科尔斯和莫顿因此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效市场假说是研究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论。 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资本市场为有效率的。 在这种市场上,证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经济利益。 理论主要贡献者是法玛。 代理理论是研究不同筹资方式和不同资本结构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理论主要贡献者有詹森和麦科林。 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公司内外部人员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关人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判断。 财务规划帮助公司设立指导方针来制定运营和财务计划。 将公司的关键目标合理化并兼顾到资本投资。 公司目标转化成有形的财务指标。 投资决策和目标产生整合的财务报表,把财务目标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 然后整个组织围绕这些目标和指标运营。 财务规划包含3项活动:1.设立目标;2.设立有形指标;3.衡量并调整目标和指标。 在财务规划流程中,关键是要建立整合的财务报表及其与运营规划的链接。 关键的财务规划与预测产生一致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并最终形成财务指标。 财务规划与预测的典型工作流程通常从建立财务目标开始,财务目标通常与近期和长期目标(3~5年)相关,且常常与有形的硬指标相联系。 然后使用整合的财务报表对财务目标建立模型。 可考虑把收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作为关键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 建立好模型后,高层管理者经常会同董事会对其进行审查。 审批后,财务报表以一组财务指标的形式发布到整个组织。 组织的其余人员使用财务指标创建来年的战术运营规划。 规划通常基于驱动因素,且与销售量、产品组合等关键业务因素相连。 审查并通过规划后,将其重新绑定到整合的财务报表中,确保规划能达成公司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反复,公司资源和规划需要经常更新以达成财务目标。 整个流程中,要不断地把运营规划转换成一组财务数据。 1、成本项目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 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企业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费用。 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当期收入中抵消。 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工资和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研究开发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坏账损失等。 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为筹资发生的其他费用。 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包括应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销售服务费用、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和其他经费等。 2、成本费用管理的主要内容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指依据成本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依存关系,结合企业发展前景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通过对影响成本变动的有关因素的分析测算,采用科学方法,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的科学估计。 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是指为了实现目标成本,在取得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一定手段、方法,进行计算和判断,比较各种可行方案的不同成本,从中选择一个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优秀方案的过程。 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指以货币形式预先规定企业计划期内完成生产任务所需耗费的费用数额,并确定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和降低成本的任务。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根据会计学的原理、原则和规定的成本项目,按照账簿记录,通过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产品成本,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标准调节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使生产耗费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包括事前成本控制、日常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 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将会计报告期成本实际完成数额与计划指标、定额指标、预算指标进行对比,来评价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管理工作的成绩和水平的一项工作,是检验成本管理目标是否达到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资料和成本计划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揭示企业费用预算和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查明影响计划或预算完成的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程度,寻求降低成本、节约费用途径的一项专门工作。 不论财务经理是否认识到,其预测流程都很可能存在弊病。 陈旧的流程和工具与对预测准确性和质量的错误认识结合,使全球大多数预测流程存在弊病。 成功治愈这一“流行病”需要两步。 首先,财务经理应当通过确定并解决预测问题的常见症状,认识到自己的弊病所在。 其次,认识到这一点之后,财务经理可以采取措施以实现更为健康的预测实践,并且最终转变为更加灵活且具有盈利能力的组织。 预测问题的七种症状包括:语义混乱、视力障碍、准确性妄想症、系统超负荷、繁荣综合征、缺乏协作和反社交行为。 通过确定和处理上述预测问题的症状,企业可以体验“健康”的预测方法带来的优势。 规划软件必须支持得到认可的最佳实践,以增强规划的及时性、信息可靠性以及全组织中重要人员的参与度。 最佳实践方法要求规划者采用若干关键战略和战术。 IBM Business Analytics 软件可提供决策者实现更理想的业绩所需的切实可行的洞察力。 IBM还可提供由商业智能、预测和高级分析、财务业绩、战略管理、监管、风险与合规性以及分析应用程序构成的全面统一的产品服务组合。 例子:已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汉庭酒店集团,在近几年保持着门店数量高速扩张的发展态势。 2011年初,汉庭利用IBMCognosTM1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提高了决策能力,构建了对业务发展更深刻的洞察。 秒级的分析时间是汉庭选用IBMCognos产品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同时,IBMCognos TM1还非常易于使用和维护,并提供Excel、Web等三种使用界面。 除了完成财务全面预算的任务外,汉庭酒店集团还计划基于IBMCognos TM1将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升级成为整合的全面绩效管理平台。

标签: 了解其关键驱动因素和财务表现 股票M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