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股票: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admin 2 0

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孕育了许多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的股票往往具有很高的成长潜力,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风险

  • 估值过高:硅谷股票的估值往往很高,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如果公司无法达到预期,股价可能会大幅下跌。
  • 竞争激烈:硅谷竞争激烈,许多公司都在争夺市场份额。这可能会给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并限制其股价上涨潜力。
  • 监管风险:硅谷公司经常面临政府监管,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业务和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 市场波动性:硅谷股票受到整体市场条件的影响,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像其他股票一样受到经济衰退或市场波动的影响。

收益

  • 高成长潜力:硅谷公司往往拥有强大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可能转化为巨大的增长潜力。如果公司成功执行其战略,股价可能会大幅上涨。
  • 长期价值创造:许多硅谷公司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和忠实的客户群,这为他们提供了长期价值创造的基础。
  • 投资多样化:持有硅谷股票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散投资组合,降低整体风险。
  • 长期回报:尽管有短期波动,但历史上硅谷股票的表现优于市场。

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

平衡硅谷股票的风险与收益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 进行研究:在投资任何硅谷股票之前,进行彻底的研究非常重要。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和竞争环境。
  • 分散投资: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投资多种硅谷股票,可以降低总体风险。
  • 分期投资:不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期投资可以降低总体成本基础,并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 持有长期:硅谷股票最适合长期投资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成长潜力更有可能实现。
  • 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在投资硅谷股票之前,务必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无法承受潜在的损失,则可能不适合投资这些股票。

结论

硅谷股票既有风险又有收益。通过仔细研究、分散投资和持有长期,投资者可以平衡这些因素并从这些高增长公司的长期潜力中获益。重要的还是记住,所有投资都包含风险,因此在投资硅谷股票之前务必仔细考虑个人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银行投贷联动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在经济结构转型带动融资结构转变、信贷质量下降、利差收入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积极进入股权投资领域,需要进行有效探索。

而所谓投贷联动是一种以商业银行为主、将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 投贷联动业务的实质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向初创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开展投贷联动。 在投贷联动业务开展初期,银行由于在风险投资领域缺乏相关经验,应首选与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合作的模式,借助外力拓展客户资源,并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增进信息 共享 和经验共享,然后再考虑开展银行集团内部的投贷联动。 在此过程中, 贷款 定价、第三方机构选择、客户选择、风险控制等是关键环节。

选择权贷款

选择权贷款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与企业签订选择权协议,约定银行在未来一定期限内可以确定价格认购一定数量的股权,由创投机构代持,并约定收益分成,以在创业企业公开上市或被并购时获得部分股权溢价。

优先劣后

优先劣后一般指在信托 理财 项目中,既吸收社会公众资金也吸收机构或高风险偏好者资金,信托受益权结构设置优先和劣后分级处理的活动。 在项目遭受损失时,劣后人的财产用于优先人补偿,取得盈利时,优先人按事先约定比例适当参与分红。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银监会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在实现向小微企业贷款的“三个不低于”目标的同时,落实有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即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含)的,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投贷联动是一种以商业银行为主、将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 投贷联动业务的实质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向初创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支持科创企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就已经以各种形式将“投”与“贷”两种融资模式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只不过受制于《商业银行法》中“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规定,以往的“投贷”结合都是以曲折的方式展开,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广义上的投贷联动,而将《意见》中的投贷联动模式称为狭义的投贷联动。

1、传统信贷难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传统的商业银行制度,是针对成熟企业的一种设计,银行授信审批依据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情况、信用记录,以及贷款抵押物是否充足,本质是以企业过去的现金流为依据。 这种模式下,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物的、具有国家和政府信用背书的国有企业优势突出,在国有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双重滋养下,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并与商业银行构建起紧密的联系。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社会融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行业增长放缓,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催生。 但创新型企业多属轻资产行业,缺乏不动产抵押,尚未实现盈利或盈利能力较弱,时刻面临各种风险,企业破产风险高。 这些都与商业银行传统授信标准相差甚远。 两者间的“先天不和”导致利用传统信贷难以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针对成熟企业而设,对风险的偏好程度较低,本质上是因为银行资金来源的性质。 不同属性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风险承受底线,决定了不同的风险偏好和经营行为。

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风险投资所募集的资金都是来自愿意承担较大投资风险来获取企业未来认股期权等权益性收益的高资产净值投资人。 而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公众存款,保护存款人利益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经营之道。 正因为这样,在法律上,规定银行不得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贷款形成的债权在企业破产清偿时相比股权有优先受偿权;在监管上,也对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以保护存款人的权益。

除了资金来源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之外,在向科创型企业贷款时,银行还面临收益与风险的高度不匹配,导致银行动力不足。 提供贷款后,银行承担了企业破产的高风险,但收益却只有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上浮10%-20%,按照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计算,银行对创新型企业贷款的收益率最高也才5.2%左右。 虽然可以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签订协议通过附加期权条件在未来分享部分股权溢价收益,但是一则收益回报仍要比风险投资机构低很多,二则按照当前风险投资期限一般在5-7年看,收益回报期限长,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

在银行现行一年一考的考核体制下,对发放贷款的基层行当期收益作用不大。 在激励不足的情况下,信贷和审批人员审批投放该类贷款的意愿较低。 银行推动该业务的整体积极性不高。

2、银行自身面临转型压力

一方面,在企业经营效益总体下降的大背景下,国内银行业贷款质量劣变压力加大,尤其是身处产能过剩“重灾区”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升”压力较大。 从2012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12月末,不良贷款余额1.51万亿元,不良率1.74%。 同时,贷款集中度风险也逐步积累。 资产荒下,各行把关注点放到房地产、国企央企、地方政府项目上,或将造成风险的进一步积聚。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探索信贷领域和信贷模式,降低信贷风险敞口。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对传统信贷业务带来冲击。

从利率市场化的情况看,自2012年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

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使银行业经历利差收窄、传统存贷业务收入下降的过程。 中国银行业息差自2013年起逐步下行。 在连续降息、贷款重定价、营改增试点等因素影响下,上市银行的利差及息差在2016年继续收窄,12月末,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22%,较上年收窄32BP。 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发展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从金融脱媒的情况看,中国的社会融资方式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融资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大集团向国际融资、大企业向市场融资、小企业向民间融资、新企业向私募融资,加之证券、保险、资管、基金等广泛介入信贷活动,小贷、担保、典当、第三方支付等越来越多地充当融资中介,都使传统的银行信贷受到挤压。

2016年,中国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4.24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3.8%,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商业银行需要顺应融资模式的变化,更多地参与到直接融资环节中,拓宽收入来源,提高自身在融资市场的综合份额。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016年4月以前,国家开发银行是国内唯一一家持有人民币股权投资牌照的银行,其下属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可开展直投业务,并与母公司贷款业务实现联动。 其他商业银行要开展投贷联动,只能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

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试点银行在境内设立具有投资功能子公司,开展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银行集团内部的投贷联动。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或参与股权投资的几种主要模式。

模式一: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分别负责放贷和投资

没有获得设立境内投资功能子公司资格的、且在境外没有设立投行子公司的商业银行,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分别负责放贷和投资。 这种模式中,银行主要通过股权质押或选择权贷款的方式,向创业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浦发、民生、光大等银行均有此种方式的投贷联动业务。

该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银行传统风险评估手段在股权投资方面的不足,借助专业创投机构的风控技术可以有效进行项目风险识别、筛查和控制,帮助银行资金提前进入企业生命周期,培养客户黏性。 但该模式的一大不足是银行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投”补“贷”,即利用股权投资的潜在高收益来覆盖向创投企业放贷的高风险,而只是由风投机构弥补银行在创新型企业领域经验的匮乏,降低在该领域的企业信贷风险。

模式二:借助境外子公司开展投贷联动

在2016年4月之前,国开金融是国内唯一获得直接进行股权投资业务牌照的银行子公司,既可直接投资,也可通过参与企业股权重组、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对目标公司形成投资,还可通过基金等参与企业股权投资。

对于没有股权投资牌照的大多数银行而言,要想实现母子公司投贷联动,只能借助其在境外设立的投行子公司,通过境内外联动的方式实现投与贷的联动。 即:境内商行机构将有股权融资需求的优质客户资源推荐给境外子公司,由其进行直接投资;或境外子公司在境内设立股权投资平台进行股权投资。 以 招商银行 与SLARZOOM光伏亿家的战略合作为例,SLARZOOM在通过资质审核后可获得招商银行五年期的无抵押贷款,同时,招行旗下全资子公司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将获得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该企业亦可通过上述股权质押再次获得额外贷款。

“母行贷、子公司投”模式的优势在于投贷都通过银行表内的方式进行,可以实现投贷联动收益的集团内部化,同时决策链条相对较短、沟通成本较低。 缺点是风险没有得到分散,一旦企业破产,投贷可能同时失败。 此外,由于往往需要借道境外子公司,而目前获准设立境外子公司的只限于大型银行和少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该模式对多数中小银行不具有可操作性。

模式三:银行通过产业基金进行投资(名股实债)并贷款

这是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参与投资的方式。 产业基金一般都有政府背景、行业背景,有较重的政策导向,基金门槛较高。 该模式下,由政府、央企或大型国企成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商业银行运用高端理财或机构理财资金参与产业投资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 典型的如铁路发展基金和各地方政府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或产业发展基金。

在产业投资基金模式中,商业银行通常认购优先级股权,并约定退出年限和退出方式;基金发起人和管理人(比如政府或大型央企)认购劣后股权,承担基金项目的最大风险。 这种形式的融资模式本质上是通过发起人较少的资金投入,吸引和撬动更多的资金进入。 在项目遭受损失时,优先级投资者将优先获得资金保障,一般情况下本金将获得兜底;项目盈利时,优先人按事先约定的比例适当参与分红。

由此看出,在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安排中,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是可控的,对应的收益也是有限的。 这种模式虽然从形式上商业银行分享了企业的成长,但从本质上仍为承担有限风险的债权投资,因此被称为“名股实债”,是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参与投资的主要途径。

模式四:银行与境内下设投资功能子公司开展投贷联动

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文,允许试点银行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同时,将投贷联动对象限定为科创型企业,试点区域限于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银行仅十家。

在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的子公司与第三方投资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 市场化股权投资对调查人员的综合要求较高,知识体系也和传统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不同,依靠银行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在项目寻找、价值判断、投后管理方面与专业的投资公司匹敌。 而投资对象的正确选择是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 由于科创企业多为轻资产行业,贷款的追回难度本来就大,一旦投贷联动失败,导致的损失比一般性贷款更高,很可能导致银行集团血本无归。

1、模式的选择

在投贷联动业务开展初期,银行由于在风险投资领域缺乏相关经验,可以重点考虑与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借助外力拓展客户资源,并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增进信息共享和经验共享,然后再考虑开展银行集团内部的投贷联动。

在与外部机构合作过程中,为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可以按风险投资机构实际投资数额的一定比例,在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完成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应的股权已经完成登记过户之后,再向企业发放贷款,并以借款人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个人连带责任保证为主要担保措施,必要时还可以企业实际控制人所持有的该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进行质押。

此外,还可以事先签署含权协定,当约定的条件触发时,银行可获得企业除正常本息之外的额外支付,或有权在约定时间指定第三方投资机构按照约定条件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2、贷款定价

贷款定价上,除了要一如既往地重视评估贷款风险,还要尽力建立长期的银企合作关系,分享企业成长红利。 贷款利率在参照人民银行同期限基准利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前景、股权投资情况、市场平均利率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应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有差别的利率定价。

3、投贷联动客户选择标准

首先,企业产品(服务)应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行业范围,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新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其次,优先考虑股东有其他综合收益的企业,如其已获得风险投资,且有初步科研成果,银行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并由企业股东提供有效资产抵(质)押担保。 贷款到期后,如企业尚无能力偿还,股东以其他综合收益来偿还。

最后,有限考虑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科技成果拥有一定市场转化能力的企业。

4、谨慎选择外部合作机构、合理分配利益

在选择外部合作投资机构时,应优先选择有成功合作经验的机构。 还应考虑其他有投资及管理能力的机构,包括合格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及具有产业整合能力的企业单位。

在利益分配中,银行应借助自身优势,尽量扩大收益占比。 银行资金的参与提高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信誉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誉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信用背书,增强了其他借贷参与者信心,使企业能够更容易地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提高了企业存活的概率。

这些都是银行在投贷联动中的价值所在。 第三方机构在享受更高风险投资的同时,还享受了银行的信誉增值,降低了潜在风险,因此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银行提供的潜在价值也应该有所体现。 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收益和风险相匹配,收益和工作量相匹配,激励和约束相匹配。 一方不应完全成为另一方的资金通道或业务通道。

5、风险控制

投资与贷款的收益模式不同,在风险承担上应有所区别,贷款必须配以偿还安排和风险缓释要求,避免出现以投贷联动之名,把投资领域的风险更多地引向银行。可考虑的办法有:

银行要求第三方投资机构提供风险缓释手段。 比如,第三方投资机构为银行授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出具注资承诺函,承诺在拟授信企业不能按期还银行授信时,以新增债权或股权的方式向目标企业注资,专项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出具股权回购承诺函,在拟授信企业不能按期归还银行授信时,承诺以不低于银行贷款本息的价格对于质押在银行的股权进行回购等。

需要注意的是,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价值波动性大,对于质押在银行的股权价值,需要进行充分合理的估算。 对于先投后贷项目,股权价值参考最近一轮股权融资的估值水平;对于先贷后投的目标企业,股权价值通常按目标企业上一年度净资产确定,且股权质押率不得超过一定比例。

加强资金账户监管。 银行可要求第三方投资机构及拟授信企业在本行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并由银行监控其资金流向,必要时可用于归还银行贷款。 授信期间企业进入上市通道的,必须在银行开立募集资金专户,银行根据情况确定IPO资金是否用于偿还贷款;授信期间企业成功上市,PE拟全部或部分退出的,企业必须全额归还银行贷款,并由银行根据情况采用其他方式或模式与企业开展后续合作。 此外,美国硅谷银行、南京银行等还通过为拟投资企业代发工资来间接把握企业经营情况。

目前对于狭义投贷联动的指导意见更多的是框架性指引,在很多细则落地之前,商业银行仍存有一些顾虑,难以放开手脚。目前需要首先明确或完善的方面包括:

尽快确认投资功能子公司的风险权重。 根据《意见》,银行集团将对子公司实施并表管理,这会直接加大银行的融资压力。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目前,监管层尚未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风险权重作出规定,从以上条款来看,纳入并表资本管理的银行直投子公司投资的股权极有可能按400%的风险权重占用银行集团的风险资本金,对银行再融资压力产生负面影响。

适时放宽投资功能子公司投资企业范围,发放业务牌照,提高银行积极性。 在对投资功能子公司定位上,《意见》指出,“试点机构投资功能子公司应当作为财务投资人,可选择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非上市科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分享投资收益、承担相应风险。 按照约定参与初创企业的经营管理,适时进行投资退出和管理退出。 ”投资功能子公司的投资对象如果仅限于非上市的科创型企业,其业务范围过于狭窄。

科创企业具有高风险特征,非上市导致股权退出有一定困难,不利于子公司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也不利于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对子公司进行牌照管理,适度放宽投资范围,允许其在科创型企业投贷联动业务之外寻求更多的投资空间,将大大激发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因为毕竟投资功能子公司的进行风险到最后都是银行集团的风险。

对投贷联动中的贷款应提高监管的风险容忍度。 科创企业多是轻资产企业,而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技术的替代性强,真正创业成功的只在少数。 按照银行传统的贷款风险评估方法,科创产业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行业。 尽管《意见》中提到试点机构应当确定银行及其投资功能子公司、政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之间不良贷款本金的分担补偿机制和比例,但恐怕大头的风险还是在银行这边。

其实,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时,监管层就已经在不良贷款容忍度上做出了让步。 对于投贷联动中的“贷”这一部分,如果也能提高贷款监管容忍度,体现风险监管上的差别性对待,将大大减轻银行顾虑,提高银行积极性。

试点期间,建议不设规模和数量目标,而是结合各参与主体的意愿和能力,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投贷联动的时点、规模,待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避免试点成为硬性任务,提高潜在风险。

第一,可考虑先设立试点专业支行或在分行层面成立专业团队,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创业集聚区推广。 在试点专业支行的选择上,应选择创新型企业客户基础相对较大、开展过投贷联动业务探索的支行。

第二,加强与同业合作,培育股权投资生态链。 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使金融同业竞争全面展开,券商、基金、私募投资机构等也着力开发投资市场,均具备各自业务特长。 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由于项目开办效率、市场机会把握等方面存在不足,风险考评、处置手段的灵活性也需加强,在投资标的竞争上不占优势,因此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同业化竞争为合作。

比如,商业银行拥有充沛的客户基础,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众多客户均有不同程度的业务关系或具备营销基础,是投贷联动业务有待开发的珍贵资源。 可构建广泛的业务基础与合作平台,与多家证券、基金、私募股权、产业金融资本以及 上市公司 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营造优势互补、内外互动的投资银行生态链、资本市场产品链及业务开办机制链,为投贷联动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

第三,建设专业化人才梯队。 投贷联动业务的开展涉及领域较广,对银行前、中、后台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 银行中金融、财务、法律专业的人员储备较为充足,但是对于相关行业的理解以及发展趋势的把握则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银行在开展投贷联动中应当根据具体行业规律和特点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一方面通过调整机构设置打造专业、高效的产品线,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集财务专家、法律专家和行业专家为一体的队伍。

第四,加大放权力度,调整考核标准。 允许试点分行根据所在地区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充分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的基础上,突破金额、期限、利率、担保方式、还款方式、信用等级及授信模式等,创新融资产品,在标准化金融产品之外,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融资产品。

股权投资回报周期长、见效慢,对该业务的考核需考虑银行客户战略的综合贡献,而非仅仅考虑利润贡献。 科创企业成长周期长,其间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数,与银行的考核周期不匹配,应针对该类型企业制定专门的考核办法,匹配科创企业的成长周期。 合理扩大对科创企业贷款不良风险的容忍度,制定专门的尽职免责条款,提高分行业务积极性。

ALT值为41.3,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应该放弃的次要的东西,放弃了它我才能集中精力追求最重要的。 而归根结底,只有一件事对我来说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和你在一起。 ”

——安德烈·高兹

(上部分)

一道趣题的8个解答

如上,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你按红色按钮?还是绿色?

这道题比想象中有趣,我试着回答一下:

1、根据期望值理论,绿色按钮价值5千万;

2、很多人仍然愿意选拿到确认的100万,因为他们无法忍受50%几率的什么都拿不到;

3、换而言之,假如一个人无法承受“什么都没有”,那么右边的选择就相当于“你有50%概率得到一个亿,有50%概率死掉”。你当然无法承受死,何况高达50%几率;

4、开放地想,假如你拥有这个选择的权利,你可将右侧价值五千万的选择权卖给一个有承受力的人,例如两千万(甚至更高)卖给他;

5、继续优化上一条,考虑到增加“找到愿意购买你该选择权利的人”的可能性,你可以只用100万(低首付)卖掉这个权利,但要求购买者中得一个亿时和你分成;

6、再进一步,你可以把这个选择权做成彩票公开发行,将选择权切碎了零售,两块钱一张,印两亿张。 头奖一个亿。 对比5,风险更低,收益更大;

7、鉴于6的成功商业模式,开始募集下一笔一个亿作为头奖,令其成为一项生意。

8、按照P/E估值,募集20亿,公开上市,市值100亿。

三个风险决策概念

从100万到100亿,让我们跳出脑筋急转弯游戏,研究一下背后严肃的数学原理。

经济学里有三个风险决策概念:期望值,期望效用,展望理论。

期望值: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一个离散性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或数学期望、或均值,亦简称期望,物理学中称为期待值)是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 换句话说,期望值是随机试验在同样的机会下重复多次的结果计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 (来自维基百科)

期望效用:在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决策论中,期望效用是一个效用理论,指在风险情况下,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是追求某一数量的期望值的最大化。 该假说用于解释赌博和保险中的期望值。 (该概念为解决“圣彼得堡悖论”而生)

展望理论:1970年代,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系统地研究展望理论。 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都假设每个人作决定时都是“理性”的,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此;而展望理论加入了人们对赚蚀、发生机率高低等条件的不对称心理效用,成功解释了许多看来不理性的现象。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想抛出几个自觉有趣的结论:

1、反人性的“每一步都按照整体最优概率做决策”,是传统意义上成功人士的第一秘密;

2、穷人将自己的“概率权”廉价卖给了富人,概率权是更隐蔽、更大笔的剩余价值剥削(并不代表我认同剩余价值的概念);

3、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就是依靠每一步都独立、冷血的计算最优概率,从而战胜人类。例如阿尔法狗;

4、然而,非理性,冲动,有可能成为人类最后的堡垒。(我以后会单独写这个)

先过一遍基础概念。

期望值理论(智者的基本决策工具)

根据期望值理论,100%几率得到5000万,和50%几率得到一个亿,是一回事情。

贝叶斯定理,是聪明的决策者使用频率最高的简单公式之一。

说明:“用亏损的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金额,再用盈利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金额,最后用后者减去前者。 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方法。 这种算法并不完美,但事情就这么简单。 ”(By巴菲特)

举例a:(来自高盛前CEO鲁宾的传记)

“在两家公司宣布合并后,乌尼维斯的股票交易价为30.5美元(合并宣布前为24.5美元)。

这意味着如果合并事宜谈妥的话,来自套利交易的股价上涨可能3美元,因为乌尼维斯公司每股股票将会值33.5美元(0.6075×贝迪公司每股股票的价格)。

如果合并没有成功,乌尼维斯公司的股票有可能回落到每股大约24.5美元。 我们购进的股票有可能下跌6美元左右。

我们把合并成功的可能性定为大约85%,失败的可能性为15%。 在预期价值的基础上,股价可能上涨的幅度是3美元乘以85%,而下跌的风险是6美元乘以15%。

3美元×85%=(可能上涨)2.55美元

-6美元×15%=(可能下跌)-0.9美元

所以,预期价值=1.65美元

这1.65美元就是我们希望通过把公司30.50美元资本搁置三个月所得到的收益。 这就算出了可能的回报率为5.5%,或者以年度计算的话为22%。 比这样的回报率再低一些就是我们的底线。 我们认为不值得为了低于20%的年回报率而支付我们公司的资本。 “

鲁宾特别解释道,这就是他每天要做的事情,看起来似乎是赌博,而且的确也经常会输掉。 但他要确保的,是大多数时候赚钱。

举例B:(来自《黑天鹅》作者)

塔勒布在投资研讨会说:“我相信下个星期市场略微上涨的概率很高,上涨概率大概70%。 ”但他却大量卖空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赌市场会下跌。 他的意见是:市场上涨的可能性比较高(我看好后市),但最好是卖空(我看坏结果),因为万一市场下跌,它可能跌幅很大。

分析如下:

假使下个星期市场有70%的概率上涨,30%的概率下跌。

但是如果上涨只会涨1%,下跌则可能跌10%。

未来预期结果是:70%×1%+30%×(-10%)=-2.3%。

因此应该赌跌,卖空股票盈利的机会更大。

如芒格所言,巴菲特每天做的,都是算这个简单数学问题。 与其说是一种数学能力,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 知道容易,做到极难。

举例C:

概率有时候显得“反直觉”。

一辆出租车在雨夜肇事,现场有一个目击证人说,看见该车是蓝色。 已知:1、该目击证人识别蓝色和绿色出租车的准确率是80%;2、该地的出租车85%是绿色的,15%是蓝色的。 请问:那辆肇事出租车是蓝色的概率有多大?

答:该车是绿车但被看成蓝车的概率是(0.85×0.2),该车是蓝车且被看成蓝车的概率是(0.15×0.8),所以该车真的是蓝车的概率是((0.15×0.8)/【(0.85×0.2)+(0.15×0.8)】=41.38% )。 即,该车更可能是绿色的。

会不会和你的大脑直觉有些差异?我们的大脑做工虽然非常令人惊叹,但在有些数学直觉方面,显得非常稚嫩。

然而,期望值理论无法回答,为什么红色按钮价值低到100万,仍然有很多人选择?

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的论文里,以效用的概念,来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为决策标准,论文主要包括两条原理:

a、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b、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回到文头的案例。 选择红色按钮,立即变现100万,放弃价值5000万的选择权,一方面是因为“满足于”100万,就其财富而言,100万已经带来数量级的变化,能解决当下最大的难题,足够心满意足。

而再多一个数量级,5000万能干嘛呢?可能也想象不到;

另一方面,是想规避绿色按钮50%的归零风险。 对归零的恐惧感,远大于多拿到4900万的期望。

确切说,选择红色按钮,交织着“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的综合作用。

前景理论

《别做正常的傻瓜》引用因前景理论获得诺奖的卡尼曼的总结:

a、在得到的时候,人们都是风险规避的;

b、在失去的时候,理性者是风险规避的,“正常的傻瓜是”是风险偏好的;

c、理性的决策者对得失的判断不受参照点的影响,而“正常的傻瓜”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例如理性决策者不会非要等到回本才抛掉一只应该抛掉的股票)

d、正常的傻瓜通常是损失规避的。

如同行为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认知与情感的因素,会令人作出不那么“理性”的选择。

例如,财富的基数,作为参照点,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去按红色和绿色。

(中部分)

笨人放弃的概率权

笨人不懂得概率的基本常识,不会算期望值(基于三种理论之一)。

误区1:不懂“大数定律”

在数学与统计学中,大数定律又称大数法则、大数律,是描述相当多次数重复实验的结果的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知道,样本数量越多,则其平均就越趋近期望值。 笨人总想在赌场里赚钱,而赌场恰恰是大数定律的坚定赢家。

误区2:赌徒谬误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总结: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错误地将每次随机试验之间独立的概率建立起联系。 用掷硬币的例子来说,我们知道每次抛出得到正反面的概率都是1/2,但总有人会认为如果连续几次都得到正面,那么下次得到反面的概率就会更大。

人们常常以为在整体上符合期望的概率分布,在局部上也会符合相同的概率。 这种将从大样本中得到的规律错误应用于小样本中的现象,被称为“小数定律”。

回想2015年股灾,给股民带来致命打击的,是抄底。 跌了这么狠了,总该有次像样反弹吧。 这也算是赌徒谬误的一种。

误区3:存活者偏差

其含义是:根据以事件存活者为样本所做出的统计分析是存在偏差的,因为失败者(或者说是“遇难者”)没能入选样本(《黑天鹅》中的沉默证据),所以,以存活者为样本所代表的整体是存在偏差(甚至是错误)的。

误区4:鲜活性效应

人们过分看重更鲜活和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证据。

谁该向谁道“一路平安”?朋友B开车20公里送A去机场,A将从那里飞往750公里以外的某城。 离别时,朋友B会对A说:“一路平安”。 讽刺的是,B回家的20公里车程,死于交通事故的几率,比A乘坐航班不幸遇难的几率高出三倍多。 然而,受“鲜活性效应”的影响,仍然是B为A祝福。

穷人放弃的概率权

穷人急于变现,无法做到满足延迟,对效用的期望过低。

哈佛教授塞德希尔在《稀缺》一书中阐述到:

我们陷入了稀缺的困境。 每个人一旦面临稀缺状态,不管是时间还是金钱稀缺,我们都会走入“管窥”状态,进而引发我们的稀缺心态,稀缺心态容易引发短视和向未来借债。 最终我们陷入越来越穷,越来越忙的困境。

曾经和一位老兄聊天,他说,我们最缺的,其实就是有个老爸告诉自己你很牛逼。

为何书香门第或者财富世家会一出一大串牛人,除了基因,资源,可能还有以下原因:

1、有足够高的参照点,不会被小利益勾走,更能承受风险(其实是低概率的),从而捕获高回报;

2、身边一群人的示范效应;

3、被点燃的内心激励。

他们比穷人更不容易“廉价”甩卖自己的概率权。

所以:

1、贫富差距的关键决策点上,“穷人”放弃了自己的概率权益;

2、所谓赢家的秘密就是,坚持按照优势概率行事,哪怕屡屡受挫也不更改人生下注的原则;

3、买彩票是最为昂贵的关于概率选择权的自暴自弃,所以被称为收智商税。

钱多的话就价值投资,钱少的话就赌一把。 --这可能是投资领域最被广泛实施的愚蠢。

小概率的事情很难实现,看起来反而容易;大概率的事情则显得路途遥远,其实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放弃自己的概率权,选择舒适的小概率,其实是在用自己本来就微薄的资源,去补贴“成功者”。

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

换句话说:聪明人为什么干蠢事?

聪明人既能精确地算出期望值,又野心勃勃,为什么也会失去自己的概率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过好这一生?

1、聪明人也无法躲过行为经济学家嘲讽的那些“愚蠢”行为;

2、大多数聪明人患有“认知障碍症”,理智上想明白的事情,情感上死活没法接受;

3、先入为主,自作聪明;

4、没有将正确的思维方式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假如人生是一场概率游戏,假如我们的一连串选择决策决定了最终结局,那么,聪明人貌似该有“先天优势”。 而事实并非如此。

概率来自赌博。 帕斯卡和费马对赌博奇特结果的兴趣,引发他们提出了一些概率论的原理,从而创立了概率论。

以赌场玩家“不输”概率最高的21点为例,赚钱的秘密是:

1、选一个“友好”的赌场(相当于选对行业);

2、对玩儿法基本功滚瓜烂熟;

3、如电影《决胜21点》般数牌;

4、在优势概率下,加大下注;

5、不管结果如何,始终如一地执行以上策略,情绪不波动。

聪明人能够做好1-4。

但是对于“反人性”的5,是许多聪明人的弱点。

在赌场,你要面对各种干扰,例如:最好的下注时机却没有位置,隔壁赌客的抽烟,大胸美女的晃眼,以及担心害怕。

每个赢家都是一个人肉阿尔法狗

谷歌技术团队与职业棋手,联合研究了阿尔法狗对李世石的棋谱,从中能看到“人工智能”在进行这项人类最难智力游戏时,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阿尔法狗几乎会在每一手棋时,都计算自己的赢棋概率。 即:对它而言,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阿尔法狗都会冷静的寻找“当下”的最大获胜概率。

如本文前面所提及的鲁宾、塔勒布、巴菲特,他们差不多都是一个人肉阿尔法狗,坚持按照概率行事,经常看起来是“反直觉、反人性、反舒适”的。

绝大多数聪明人,还没有这种智慧,以及伟大的行事方式。

被收彩票智商税的蠢人,和懂得概率但不能坚定实施的聪明人,又都无法逃脱一个陷阱:欲望。

在强烈的欲望面前,聪明人认为自己的运气会提升自己的概率。 笨人认为勤能补拙。

所谓成功者的确非常勤奋,但此非充分条件。 成功者是选择的结果,其成功秘密都是事后归因。

所以,有另外一种比智商税更隐蔽的税:发财梦税。

这能解释两个常见“经济现象”:

1、为什么中国的商业街总在装修、换商家?(对比而言,国外的商家很少变迁)

2、为什么大量淘宝店主们愿意为一份低于工资的收入,24小时勤奋工作着?

街头频换换手之商铺的过高租金,网上创业者不计回报的拼搏,正是在为发财梦付出溢价。

你如何定义自己的“赌场”

扎克伯格不过是中产家庭出身。 他仍能在公司成立两年的困难阶段,拒绝了雅虎的10亿美元收购。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几年以后,扎克伯格对记者说,拒绝收购的一年内,几乎所有的高管全部走光了。

你是马上就拿到10个亿,还是以百分之几的可能性在数年之后拿到1000个亿?--这个摆在扎克伯格面前的选择,多么像本文开篇那个按钮选择。 比较而言,扎克伯格的绿色按钮(失去惩罚)要残忍得多。

秘密在于,摆在扎克伯格面前的,并非10亿和1000亿的选择,而是坚持或放弃梦想的选择。

数年后,snapchat以类似的方式拒绝了扎克伯格的30亿美元收购要约。

无论结局如何,这便是硅谷的精神之一。 仅靠发财梦,很难驱动太大的事业。

财富观、雄心壮志、年轻气盛,超越经济动物的贪婪,让他们按下了成功概率远低于50%的绿色按钮。

(下部分)

如何不贱卖选择权?

许多人生选择题,除了abcd,还可能有一个“其它”选项。

对了对付德国人的密码机,图灵决定“以机攻机”,然而领导不批预算,并喝令他服从上级命令。 图灵同学灵机一动问:你的上级是谁?随后给丘吉尔写了封信搞掂十万英镑。

我可以按红色,也可以按绿色,意味着我拥有选择权。我可否有另外的变现渠道呢?

第三条路,出卖选择权,将其卖给VC和PE,是利用资本的风险喜好与承受力,分享了100万与5000万之间的价值地带。

有趣的是,财富世界为一穷二白的年轻人留下了一个暗门。 他们并不因自己渴望100万而非得错失5000万。 他们只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这是当下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核心驱动力之一。 亦为资本的美妙之处。

对于“选择权”的决策思想与行动模式,决定了最终的财富食物链。

成功学的概率常识

假如你在一个正确的区域,下面一定有金矿(这也是个伪命题,地球下面是有金矿,界定的精确性呢?)然后你重复试错,聪明地试错,这些试错可以积淀和滚雪球般,不断提升你的成功概率。

引用一个鸡汤段子: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 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它的成功率竟然由1%奇迹般地上升到不可思议的63%。

前面说过了,胜率不占优时,不要反复押注。 如果这么做,根据大数定律,会输得精光。

但为什么上面的成功学公式却可以实现反转呢?

原因在于,你在赌场输的是钱。

而在成功学的反转公式里,是假设你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金钱成本都忽略了。

你需要不服输,你的体力好很重要,你还愿意投入时间,这些都是你的成本。

有些人不会因为反复挫败而丧失精力。 每次重新开始的时候,他都如第一次般充满激情。 每一次他都准备好了。

由上,人生的错误要么是算错了数学概率,要么是反复的次数不够多,要么是经不起折腾。

所以,吃苦,可能是最核算的、可以反复押上的筹码,尤其适合年轻的人生赌徒们。

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教授罗伯特·桑顿说:在创造过程中,天纵其才未必比生产能力重要。 发现一个有用的好想法,你先要去尝试许多没用的。 这是个纯粹的数字游戏。

有本书专门探讨过该问题:如果创新者本人对他们自身想法做出的评判并不可靠,他们怎样才能提高创作出杰作的概率呢?

答案是:他们想出大量的创意。

西蒙顿发现,平均而言,创意天才在他们所在领域的作品并不比同行的作品质量更好,他们只是有大量的想法罢了。 这给他们更多的变化,更高的获得独创性的机会。

“一个人能想出有影响力的成功创意的概率,”西蒙顿指出,“同他想出的创意总数成正比。”

例如莎士比亚:我们对他的一小部分经典作品耳熟能详,但却忘记了在20年中,他创作了37部戏剧和154首十四行诗。

如何当一个成功的 CEO?在这里,作者霍洛维茨分享了一条重要的经验:

创业公司的 CEO 不应该计算成功的概率。 创建公司时,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 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

他还认为: 当一名成功的 CEO 根本没有秘诀。 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技巧,那就是看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 与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最想躲藏起来或者干脆撕掉的时刻,就是你作为一名 CEO 所要经历的不同于常人的东西。

“只要肯干,你一定可以出人头地。 要敢于All in。 ”这些都是当下中国流行的人生观。 结合上面的成功概率计算,我们要奋不顾身地为未来下注吗?

仍然是要看你手中的筹码。

在我们的一生中,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大多时候扔骰子的次数都是有限的,并且是消耗资源的。 永不放弃,指的是你的斗志,而非押完你钱包里的最后一块钱。

钱少就该去赌一把吗?

由此可以探讨两个经常被误读的话题:

1、钱少的投资者就该买高风险的股票吗?

当你的筹码是“有限的”钱时,钱少的人和钱多的人,只是数字上的区别,下注应该以比例、而非金额来区隔。

有些人觉得自己钱少,慢慢搞来不及,所以要冒险。 这和想去赌场提款一样愚蠢(除非你是数学博士)。 难道钱少就可以不遵循概率的法则?难道钱少就要去赌场,活生生把自己推入大数定律的绞肉机?

这就是为什么“穷人”常自暴自弃,快速地赌掉了最后的筹码。

2、创业者是在卖“命”。

接着上个话题,“我手上就两千块,即使按照巴菲特的回报率,我这辈子也买不起房啊?”

回答:

1、假如你用钱做筹码,你就要遵循钱的概率原则;

2、你还可以有另外的筹码,以另外的下注方式,卖命。

也就是:卖掉你的命运,以及动脑、吃苦、拼命。

创业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即使你的智慧、精力、时间是零成本,即使你不断试错、不断探索,让你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最后跑出来的也不多。

大公司的创新,很多时候不比创业者成功率更高。 所以他们买入那些跑赢了的创业公司。 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买创业者“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好命”,避免自己付出大公司极高的试错成本。

人生选择有限

人生有很多个选择时刻,不能总是被“概率”和“最优”驱使。

就像《怒海争锋》里,杰克船长暂时放弃追杀敌船,选择停靠小岛,满足船医梦寐以求的达尔文式科学考察。

想起一个朋友,夫妻选择将创业和置业延后,将时间留给成长中的孩子。

许多美好事物和美好时刻,都是因为一些“不计算”的选择。

安德烈·高兹说:“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应该放弃的次要的东西,放弃了它我才能集中精力追求最重要的。 而归根结底,只有一件事对我来说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和你在一起。 ”

当然,最好我们手上有足够的、靠阿尔法狗概率计算法赢得的筹码,供自己去挥霍,或是帮助那些没有人生赌场权的人。 例如盖茨的慈善基金。

也许选择本身比财富更重要。如果说时光是最宝贵的财富,比时光还有限的人生选择呢?

我想起1995年毕业后独自去广州,遇到一位师长,他见我有些无师自通的灵性,不吝在旁人面前赞“这是天才少年”。 (时光总是嫌老爱幼,迄今为止尚未有人称我是天才中年。 )

他注册自己公司的时候,头疼选名,于是说:不如就叫“选择”。

于是这公司成为我加入的第一间公司,其名字蕴含着广泛的人生隐喻:

“选择有限”公司。

走过如歌的岁月,走过平淡的生活,一路走来,突然发现“选择”一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似乎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形影不离;似乎我们每走一步,它都在告诫我们,要三思而后行!

也许人生,就是一路选择的旅程,一路选择,一路坚持!

忙碌的生活,喧嚣的日子,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虚荣的功名利禄, 我们在千万条的路上行走,千万次煞费苦心的选择,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打拼、奋斗!每天在选择的路上风雨兼程,冷暖自知;苦而不言,痛而不语!

走过几十年的风雨,转眼间人到中年,我们已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忽然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听从自己的心声,脚踏实地,更加明智的选择!

人生不易,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生活的无奈,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担,难免有时会苦恼郁闷,心烦意乱,脾气暴躁,其实,心态平和很重要,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别太难为自己,遇事不要斤斤计较。 苦了、累了、疼了、痛了,就休息。 学会不羡慕,不嫉妒,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人生苦短,我们要乐观的生活!每天面带微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会微笑吧,微笑于人于己都是一种美好,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光芒!即使有不开心的事,也不必郁郁寡欢、放在心上。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微笑向暖,岁月无恙”!

人生繁杂,我们要养成简单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身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也没有年轻时那么的矫情了,似乎凡事都喜欢从简。开始喜欢简单的衣服,喜欢清淡的饭菜,喜欢轻松的出行,删繁就简,心无杂念;心素如简,人淡如菊;简单地做人做事,舒心、顺心,就是最好的幸福!

人生喧嚣,我们要心静如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攀不比,不争不抢;心胸开阔,知足常乐,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修养,闲暇时,听一首老歌,看一本好书,赏一赏花儿,锻炼一下身体。 不会为取悦别人的欢喜,再去伪装自己。 而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取悦自己,安静的做好自己!

人生在世,我们要拥有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希望我们不忘本真,不忘初心!我们不仅要感恩别人的善良和善举,更要善待他人。善良如同春天播撒下的种子,尽管你不期望回报,但她却会悄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温暖了一颗心的同时,善良的光芒终究会照亮你的人生之路!

人生迷茫,我们要怀揣希望!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锦绣的前程,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前行;希望如同四季高扬的风帆,指引我们在风雨泥泞的路上不懈的努力,勇敢的坚持!为了那些关注的目光,人生必须有所追求和希望。即使打拼的路上失败了,也无悔无怨、精彩地绽放!

人生漫长,我们要选择坚强!坚强,是一种无人能抢走的信仰,是一种无人能给予的智慧;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和力量!坚强,是面对失意时,要自己扛起;面对挫折时,要自己搏击;面对伤害时,要自己疗伤治愈!面对薄情的人,要学会转身离去;面对失败的事,要学会忘记,面对曲折的路,要学会勇敢的披荆斩棘!

硅谷银行危机与新造车困局

文|嗷嗷胡

一家2000亿美元银行的倒掉,让全世界回想起2008年的恐惧。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危局也不是一日间酿成。 硅谷银行(SVB)从融资消息到爆雷停牌,从恐慌挤兑再到宣告倒闭,前前后后不过48个小时,但世界金融环境的愈发不稳定,其实最晚从去年初就开始了。

问题无非是第一颗雷究竟会在何时从哪里爆出来。

脆弱的银行

去年某些个别村镇银行的风波,其实已经给平日里不太关心经济环境的人们提了个醒:公众观念中富可敌国的银行,其实在某些时候可以非常脆弱。

这不是什么冷知识。 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基于信用货币体系,银行之所以能以少量自有资金放出大量贷款,一个前提是所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放出的贷款几乎只会转化为存款,最多就是银行A放出的贷款成为另一银行B的存款,而极少会以现金形式存在。

纸币对应着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只需凭借比如说8%的基础货币,就可以创造出100%金额的贷款;但这100%的贷款几乎不以现金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成为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数字,贷款和存款不过是在银行与银行之间做账目增减。

这个例子中,央行只发行了8%的基础货币,但经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放大,在社会上创造出了100%的财富。 这个过程即所谓的“货币创造”,“8%”这条红线即央行制定的准备金率,而“8%”和“100%”间的比例即所谓货币乘数。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信用创造货币的过程。

所以银行遇上恐慌性的大规模挤兑便极其脆弱,储户并不需要将银行账户上的全部存款取空(当然也没可能),只需当商业银行手中区区百分之个位数的准备金被取光耗尽,“负债表上有资产却无现金可取”就会要了银行的大半条命。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对于成熟的经济体,大规模挤兑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准备金的存在正是为了应对一般情况下不发生挤兑风险,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于金融风险水平的评估。

但是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最晚从2022年开始,“正常情况”已经越来越是奢侈了。

“落后于曲线”

今有硅谷银行,前有FTX、有斯里兰卡、有中美科技股爆雷,外围还有劳力士泡沫破灭、加密货币与显卡崩盘,一切高估值风险资产的泡沫破灭时间节点,都与美联储自2022年开始的加息缩表行动高度吻合。

硅谷银行的问题已经很清晰:疫情以来吸收的大量储户存款,存款规模在一年半内由760亿升到近2000亿美元,这些存款资金大多被用来购买低风险的美国国债与MBS债券;然而非常不幸,很快这些资产的“低风险”就成了过去时。

众所周知的,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以及3月份8个交易日熔断4次的美股),美元开启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放水。 两年时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约4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近9万亿,美元基准利率也降到了几乎是零。

由此催生了美股的疫情大繁荣,但是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

当2021年美国物价刚出现异常,美联储和华尔街的鸵鸟们坚信“通胀只是暂时的”,全是疫情导致供应链紊乱的锅,而拒绝提前采取干预措施(甚至还在继续QE)。 直到年末通胀肉眼可见的无法遏制,“通胀暂时论”才终于破产,QT、加息、缩表才被提上日程。

以至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后也只得承认自己误判了形势,由于美联储对通胀的性质低估和认知滞后,从2021年末开始到2022年期间,先是不得不提早加速结束QE(Taper),再是3月开始加息并预告缩表,紧接着破天荒一次加50个乃至75个基点。

一步慢然后步步慢,因为干预启动时间的滞后,动作幅度也不得不一次次超出市场预期。 利率上升速度过快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美联储相当长时间里“落后于曲线”,于是屡屡出现令市场措手不及的动作幅度,比如2022年下半年的连续4次75基点。

要知道,2021年末的普遍争议还是“明年要不要加息”,2022年初还在信誓旦旦“加息不意味立刻缩表”。 然而我们紧接着目睹了“22年来首次50个基点”,第二个月又迎来“28年来首次75个基点”——新闻真是不能看合订本,堪称大型人类打脸现场。

急速升高的基准利率抬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美国国债利率一般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由于基准利率在短短一年内从0.25%直线升到了4.5%,对市场利率水平最敏感的短期国债收益率也随之飙升。

需要说明的是,国债往往采取折价发行(比如100元面值发行价95元),国债到期收益率与国债的价格成反比,如果到期收益增加自然意味着国债价格下跌了。 反过来,当基准利率被迅速提高,国债收益率随之升高,国债持有者的资产价值是在贬值。

这也很好理解:当存款利率由低位迅速升高,如果债券价格和收益率保持不变,相对存款而言的吸引力就会减小,人们倾向于抛国债换存款,当国债价格降低后收益率随之提高,直到与存款利率之间再次出现合理的利差。

一年期美债收益率,最近暴跌是因硅谷银行爆雷

硅谷银行总资产中有多达55%是含美国国债在内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简单理解为债券)。 随着近一年来美元多次超预期加息,美债收益率升高,美债价格持续走低,持有大量此类资产的硅谷银行自然损失惨重。

同时别忘了,随着基准利率升高,银行还要给储户更高的存款利率才能够留住储户的钱。 硅谷银行的大量(打算持有至到期的占43%)债券资产在账上每天贬值,又难以给出高利率致使储户外流,直到走向3月的最后时刻。

顺带一提,去年底到今年初的两个月,随着美国经济数据显示通胀降温(很不幸,暂时性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波乐观情绪,甚至一度为年内联储转向降息定价。然而2月末美国PCE物价突然反转,通胀意外(并不)重新升温,于是年内降息的最后一丝可能性迅速破灭……

看不到头,就别挺了。

新势力的考验

突然想起来我们autocarweekly是个汽车号来着。

如果你上网冲浪足够勤记性又足够好,应该记得去年蔚小理连带着特斯拉、RIVIAN和Lucid们在美股的一片哀嚎。 直到今天,新势力们的股价依然没能缓过来,恢复最好的理想也只是够到了20年和22年两次高点的一半左右,蔚来和小鹏等等就更别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新势力们可谓打出生起就不知道啥叫利润KPI,一切重点都扑在了抢市场扩大占有率,会花钱比会省钱更叫本事。 每季每年亏损都是天文数字,能把亏损收窄一点、毛利率往正方向挪一挪,都算是利好消息支持着股价和市值。

到今天,新势力中只有理想实现了个位次数的单季度盈利,而即便是盈利前景最明晰的理想,也只是把“盈亏平衡”作为2023年的年度目标。

在2022年美联储开始加息之前,“不挣钱”根本不会被视为问题。长期接近零的美元利率,决定了融资环境的高度宽松,融资成本长期在历史低位,成长性远远压倒了盈利能力——还记得2021年频频登上头条的“xx市值超越大众/丰田/某传统车企”吗?

没有人在乎你的商业模式什么时候才能养活自己,人们只在乎你身上有没有足够梦幻的故事可以说服别人“最晚明年、至少翻倍”。

但是当利率出乎所有人(也不是)意料地,迅速从趋近于0飙到4.5%,“资产定价之锚”美债收益率一度超过了5%(无风险哦),并且还有进一步加息并长期保持高利率的现实可能。 新势力们如果无法在耗尽现金储备之前开始稳定盈利养活自己,届时将要面对的是远超以往的高融资成本。

比原本预想中更早的盈利压力,它们将不得不加快成长发展的节奏,缩短从抢占份额到开始挣钱的周期。 一年一熟不够用了,急速生长才能抢到船票。

而商品市场这头,年初居民超额储蓄创纪录上了头条,汽车市场的重心也似乎正在从BBA和蔚小理,转向以比亚迪为典型代表的经济型市场。 几家定位更为孤高的后进新势力,有些已经连单月销量都发不出来了。

传统车企当然也在面临着考验,比如最近的大规模补贴,但大家“车生”阶段不同,受到融资成本的影响要小得多。 传统车企中更大比例的优秀企业,其经营状况是具备一定风险抵御能力的;而正处在上升成长通道中的新势力,即便头部选手也还在奋力扭亏的路上。

当然往好处看,高利率环境终归会挤除泡沫:淘汰一切不创造真实价值的个体。 无论是腾讯京东们的反贪腐、砍业务、整风气,还是新造车们开始降本增效争取提早“经济独立”,长远来看都是对于PPT画饼乱象的拨乱反正,都是对“做正确事”的筛选。

去年马斯克曾说他“期待”一场衰退,因为“把钱洒在傻子身上已经太久了。 ”当然我们都明白,硅谷银行这样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危机,绝不值得幸灾乐祸。 但是就我们自身而言也无需过度悲观,在随着科技进步而越发漫长的人生中,风险其实本该是家常便饭。

很多人喜欢引用凯恩斯的那句“长期来看我们都是会死的。 ”不过凯恩斯想表达的是,真·长期视角下规律永远会发挥作用将一切拉回正轨,但如果坐视而不主动行动,那么我们自己也许就是回到正轨这个过程中的“代价”。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捱到春来。

1933年大萧条尾声,美国依照凯恩斯的小册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然而他们终究没能料到几十年后,会有一家硅谷银行多达94%的存款超出了25万美元的保险额度。

标签: 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硅谷股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