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衰退和全球贸易活动放缓的影响,运输需求大幅下降,导致运费大幅下跌,运输公司利润率大幅缩水。
需求暴跌
随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企业对运输服务的需求大幅下降。制造业、零售业和消费品行业等关键行业都出现了活动减少,导致对货物运输的需求下降。
全球贸易活动也大幅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2.2%,这是自2009年大衰退以来最严重的下降。
运费暴跌
运输需求下降导致运费大幅下跌。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衡量干散货船运费用的基准,在2022年下半年急剧下降。截至2023年初,BDI已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其他运输方式的运费也在下跌。集装箱航运费率已从2021年的创纪录高点大幅下降,而空运费率也在下降。
利润率缩水
运费下跌给运输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由于成本(如燃油和劳动力)相对稳定,运费下降导致利润率严重缩水。
一些运输公司不得不削减运力,裁员,甚至申请破产。例如,中国海运公司中远海运在2022年亏损超过20亿美元。
影响
运输需求下降的影响波及整个经济。
急求急求!!!!!!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 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 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 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1.行业概况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 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 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 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 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8.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 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18.79公斤,奶粉0.51公斤,酸奶2.90公斤。 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7.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1.2%,酸奶消费增长12.7%。 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 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8.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2.5倍。 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34.8% 663 38.6%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60.0% 806 38.3%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3.3% 142 1.0%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27.5% 34 12.3%利润率 6.66% 6.29% -5.6% 5.10% -18.9%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21.9%,德国为19.1%,美国为12.4%。 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521.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 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 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 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 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 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2.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1)北奶南调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 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 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3.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 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 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3.行业发展瓶颈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 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 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 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 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 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4.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18.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14.5万吨。 奶油年递增率41.5%,奶酪年增长率38.5%,炼乳年增长率14.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 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 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 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 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 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 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朝鲜 - - 40 3,850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 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 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 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 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 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 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1.细分行业状况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 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2003年 25.0 124.7 18.57 79.4 0.55 18.4 2.57 14.9 2.80 12.年 25.3 132.4 18.79 83.0 0.51 19.0 2.9 17.4 3.1 13.0同比增长 1.2% 6.1% 1.2% 4.6% -7.8% 3.2% 12.7% 16.9% 10.7% 7.8%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2003年 4.99 4.2733.215.794.31 2004年 5.234.4237.186.004.20 同比增长(%) 4.9% 3.3% 11.9% 3.7% -2.6%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11.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6.3%,2002年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4.9%。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4.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2.品类发展(1)液态奶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5.6的比例。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 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 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 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 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21.1%和59.9%,到2004年已变成66.7%和18.1%(图7)。 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2)酸奶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 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 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20.7%;加糖奶粉13.6%;脱脂奶粉3.0%;婴幼儿奶粉37.7%;其它奶粉25.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图年奶粉产量分布(4)冰冰淇淋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 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 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 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 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1.5元转变。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3.行业龙头企业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5.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10.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13.3%。 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469.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49.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376.8亿元,占全国的56.8%。 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74.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 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22.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 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 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 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 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87.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22.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 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 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 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 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72.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67.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 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 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 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 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1.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0.11%。 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 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 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 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 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12.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6.19%,2010-2020 年为9.92%。 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 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 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 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3.2亿元。 蒙牛乳业将投资2.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 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 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 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2.9亿元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13.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14.56亿元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5.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1.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9.7%的股权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 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 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
对重卡行业销量的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建议得根据不同市场情况指定不同方针.只有把用户的心思摸透了了解了才可以。 2009年中国重卡市场进入了一个“理性、平稳减速”的回归期,发展势头减缓是可以肯定的,2009年全年与2008年相比,整体趋势下降15%20%左右,预计全年重卡产销量在4045万辆。 具体表现利好的一面有:第一、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要好;国务院出台十大措施, 4万亿元的投资,会大规模拉动内需,刺激重卡的消费。 第二、国家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明确要求“要将重型货车占载货车的比例达到25%以上的份额”。 从今年14月销售数据来看中、重货车合计销量仅占货车全部销量的18.94%,其中重型货车(含牵引车)仅占10.43%,离25%的市场目标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扩大增值税转型范围,允许固定资产抵税,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推进技术进步及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对重卡的需求。 第四、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车队,在一定程度也会刺激对国Ⅲ、国Ⅳ重卡的需求。 例如北京市环保局、交通委、交管局日前联合出台的限制黄标车五环路以内通行的规定。 第五、企业为了刺激消费采取的举措:汽车消费信贷是汽车金融最基本的业务之一。 为满足贷款购车的市场需求,拉动内需,满足用户需求,拓宽销售渠道,与金融公司联手共同推出“车贷险”业务,以拉动对自己品牌汽车产品的需求。 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国重汽分别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汽车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合作协议,由中国重汽财务公司向购买中国重汽产品的自然人和法人终端用户提供共计35亿元的汽车消费信贷,两家保险公司为中国重汽提供履约保证保险。 中国重汽此举则为用户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而且相比银行,企业的财务公司发放贷款的速度更快,转账也更为便利,大大缩短了用户办理贷款的时间。 今后用户购车,可以直接通过经销商向财务公司申请,由保险公司负责审核用户资质和信贷偿还能力。 审核通过后与用户签订履约保证保险,中国重汽财务公司就可以为符合条件的自然人用户发放金额不超过总车价60%、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的个人按揭贷款。 保险事故发生后,由保险公司履行保险条款规定的赔偿责任。 第六、我国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其中吉林、河北、河南省、黑龙江、湖北、湖南、辽宁、福建、江西、山东、江苏、安徽12个省份已全部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第七、四川震区的重建、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和广州的亚运会也会进一步增加对重卡的需求。 不利的一面有:第一、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入与扩大会进一步减少市场对重卡的需求。 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和钢铁的需求大幅减少,导致货运市场不景气,进而使得对车辆的刚性需求不足,山西等部分地区的货运车辆停运高达六成;港口、物流、矿山、房地产工程等市场的全面萎缩,正在对重卡行业形成整体打击。 第二、2009年1月1日实施的燃油税将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遵循多用多缴(税)、少用少缴(税)的原则。 卡车用户的行驶里程长,有的用户甚至是歇人不歇车,燃油成本是所有成本构成中最大的一部分,实施燃油税必然会使得目前重卡用户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这就降低了把重卡当作生产资料用于快速赚钱户的购买欲望。 第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对重卡的需求进一步减少,预计比2008年下降20%30%。 2009年对于重卡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年,注定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虽然2009年14月与去年同期下降了33.87%,但是毕竟14月累计产销重卡16万余辆。 现在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内外部环境还十分严峻;因此2009年今后的市场形势对重卡生产企业来说依然不容乐观1~4月,商用车中的货车累计增长11.99%,高于行业2.56个百分点;而重卡中的半挂牵引车、客车和货车非完整车辆降幅最为明显,半挂牵引车销售降69.21%。 同比来看,9类细分车型共有5类车型出现下跌,4类车型出现上涨。 上涨的4类车型中,重卡只占一种;而下降的5类车型中,重卡却占3种。 因此对于重卡行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中外市场冷热不均从2009年14月国内主要重卡生产厂家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重卡生产厂家与2008年同期相比都大幅度下降。 从2009年重卡企业的排名来看,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汽解放和东风商用车下降幅度较大;北方奔驰增长幅度较大,且排名前进了一位;斯太尔技术平台的企业又重新夺回了市场,而且还大幅度地扩大了战场,约占重卡市场份额57%,其中中国重汽市场份额14月连续4个月维持接近30%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几乎等于第2、第3名之和,这就进一步奠定了中国重汽在重卡行业的霸主地位,因此最近吸引世界众多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纷纷到济南投资办厂争相与中国重汽协作或配套;陕西重汽市场份额略有上升;上汽依维柯红岩也正逐步恢复元气并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纵观国外市场,北美、欧洲、南美、中东和北非几乎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重卡需求衰退的行列。 德国戴姆勒集团近日宣布,2009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亏损高达12.9亿欧元,这是戴姆勒10年来的首次“亏损”。 而在2008年同期,戴姆勒净利润为13.3亿欧元。 其中,卡车部门销量下降表现尤为突出。 据财报所指,戴姆勒卡车部门第一季度销售额为49亿欧元,下降22%,亏损1.42亿欧元。 德国重卡制造商曼公司第一季度财报称,曼集团净利润相比2008年同期的3.22亿美元,缩减至2.41亿美元,降幅达到43.8%;其中,曼集团商用车业务订单量同比缩减了61%。 瑞典商用车制造商斯堪尼亚,第一季度净利润比2008年同期大幅下降93%,至1.79亿瑞典克朗;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订单大幅下降,斯堪尼亚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58.6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28%;交货量为 辆,下降41%。 瑞典另一著名卡车制造商沃尔沃2月份全球销量同比下滑51%。 其中沃尔沃最大单一市场欧洲市场下滑63%,北美市场下滑6%,亚洲地区下滑47%;沃尔沃集团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第一季度销售额仅为561亿瑞典克朗,同比骤减27%,亏损45亿瑞典克朗;由于全球市场需求锐减,沃尔沃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市场上遭遇经济寒流,使这一季度成为沃尔沃公司有史以来亏损最为严重的季度。 中国重汽:2009年中国重汽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12.5万辆,其中整车出口确保2万辆,力争2.5万辆。 2008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中国重汽自主创新的EGR给重卡市场带来的冲击波,它迫使国外供应商及国内重卡生产厂家大幅度让利于消费者。 2009年中国重汽借助EGR产品成本优势,继续稳固在重卡市场上霸主地位,在重卡市场上攻城掠地的同时,大幅度拉开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 中国重汽在逐步完善重卡黄金产业链的同时先后收购、控股并布局建成了济南专用车、青岛专用车、泰安东岳专用车、广西柳州运力专用车、宁德福建专用汽车、湖北华威专用车、四川绵阳西南专用车等基地。 一汽解放:2009年,一汽解放给自己制定的目标10.7万辆,2008年一汽解放重卡销量达10.5万辆。 可见一汽解放对于今年的市场并不十分看好。 事实上从2009年14月的销售数据上也印证了这一点,一汽解放重卡下降十分明显,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56.72%。 2009年重卡的淡季马上就要来临,市场回暖还有待时日,今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预计负增长已成定局,一汽解放完成全年目标有很大难度,急需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阻止继续下滑的趋势。 东风商用车:2008年东风商用车重卡销售9.2028万辆,东风天龙全年销量达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80%。 东风商用车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但是在重卡行业处于第二的位置也是值得称道的。 2009年东风商用车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销售重卡11万辆。 从2009年的销售数据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2009年14月东风商用车销售重卡万辆,同比下降52.13%,虽属重卡第一阵营,若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十分危险。 陕西重汽:2008年,陕西重汽销售重卡6.6万辆,其中出口1.3万辆。 陕西重汽2009年为自己制订了7.5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陕西重汽积极推出了09款第二代国Ⅲ“智能节油王”重卡,即康明斯“全勤冠军+节省冠军”双冠王。 为了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同时还积极推出了“SHACMAN”重卡品牌,为了增强“SHACMAN”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陕汽在继续优化产品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气候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强化了热区版、寒区版、高原版等特色产品的性能;并将进一步深化“服务型制造”的理念。 北汽福田:2009年北汽福田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重卡销售6万辆。 2008年福田汽车总销量突破40万辆,在国内商用车市场销量保持连续5年排名第一。 其中欧曼重卡产销5.7万辆,与年初制订的5.8万辆目标仅差1000辆。 2009年14月北汽福田累计销售中重卡(含非完整车辆)为辆,运行还算平稳。 虽然保住了重卡第五的位置,但是市场份额下降幅度较大,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37.72%;因此完成2009年的目标也不容乐观。 北汽福田早就意识到自己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缺失,为了巩固自己的阵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为今后图谋重卡领域的霸主地位,北汽福田在加紧关键零部件投资的同时积极推进与世界重卡大鳄戴姆勒公司合作,并及时推出了新品欧曼智能2009版,它包括6系、9系与奇兵三个系列30多个型号,已覆盖载重自卸车、牵引车、货车与专用车等全系列车型。 北方奔驰:2009年北方奔驰为自己制定了3万辆的目标。 2008年北方奔驰可谓一枝独秀,不仅提前完成了销售2.5万辆全年目标,销售2.5038万两,行业排名跃至第六位,增幅达67%,并成为唯一完成年度目标的重卡企业。 从2009年运行得情况来看,北方奔驰也未能在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2009年14月北方奔驰累计销售重卡9320辆,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0%。 上汽依维柯红岩:2008年上汽依维柯红岩完成了2.0522万辆,这对于动荡不安仍处于整合调整期的企业实属不易。 2009年上汽依维柯红岩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2.8万辆,这个目标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 为了完成2009年的既定目标,经过长期蛰伏的红岩又信心百倍地推出了红岩特霸、红岩杰狮等新品,希望借助IVECO技术及 TRAKKER品牌提升红岩在重卡领域的影响并夺回先前失去的市场。 但是从2009年14月的销售数据来看,上汽依维柯红岩要完成2009年的目标还有一点难度,仍需加紧努力。 安徽华菱: 2008年华菱销售达到了1.2万辆,在重卡行业排行第八位。 2009年安徽华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1.5万辆,2009年14月累计销售重卡5214辆,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30%,是重卡行业难得保持正增长的厂家,而且市场份额也有大幅度提升。 现在华菱生产经营形势正逐月好转,2009年现已连续两个月销售重卡超过1500辆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商用车与发动机》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扩大延期将导致重卡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扩大延期化带来的中国经济减速,预计今年重型卡车市场需求放缓。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使重型卡车进口国市场需求下降。 随着经济增长放慢,货物运输需求的减少和出口量下降,必然导致出口货物运输的下降;其次是国内消费需求的萎缩,造成国内货物运输的下降。 这两个不利用因素将进一步造成物流的萎缩,运力下降、运价下跌,从而加剧了货运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重型卡车市场陷入持续低迷的严冬,不少重卡制造企业去年的销量不如预期,个别厂家已暂时半停工和减低产量。 二、人民币或再升值或贬值对重卡的影响力分析随着中央政府的经济调控,各商业银行都在一波又一轮地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以剌激和拉动国内的消费市场。 这可能给我们一个信号,人民币可能有贬值的空间,但再继续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与弊分析:1、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增加国家税收收入;2、有利于中国进口但不利于中国出口,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加剧低收入群体的支出负担和市场投机行为,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利于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改变双顺差的现状;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但吸引海外投资优势减弱;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5、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受冲击......作为中国重卡出口的强项所在,人民币升值势必会对中国重卡企业的海外销售造成较大的影响,致使各各重卡企业借助国际市场来保持较高的产销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人民币升值假如2009年人民币如再继续升值,这将使各重卡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大为削弱。 反之贬值的话,汽车出口量和出口利润可能会迎来绝地反弹。 三、油价波动变化对重卡影响力分析燃油税开征使重卡相对的燃油经济优势不断显露出来将有效地控制节制车辆使用,并加速老旧车辆的更新和促进牵引车市场增长,但如果未来含税油价逐步提升,重卡用户使用负担成本大幅上升,运量减少,运价下降,营运收入下降,营运效益下降,老客户车辆会出现报停,致使运输行业的短期衰退,则很可能抑制重卡的消费,也将导致需求下降,潜在客户购买力会受影响。 四、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拉动内需举措2008年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措施以维持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措施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投资形式来实施的,这对汽车行业来说,无论是直接或间接地都具有有一定积极作用和促进作用的。 2009年,由7万亿元基础建设投资形成杠杆,将带来重卡更多市场需求,市场在国内需求方面也有望明显上升,初步测算自卸车和公路运输车辆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乐观预计需求增长总量20万辆。 作为7万亿元拉动内需的基础建设投资措施之一的新建铁路施工项目,对重卡市场的需求作用将存在一定的后续性,今年上半年企望铁路建设拉动重卡产品需求的增长可能性不大。 笔者的朋友、重型卡车市场分析专家袁学辉先生日前指出:下半年随着投资立项提出、审批、批准,资金到位以后,投资单位或部门还要进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项目开工后衍生出来的各种需求,供应方还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产生效果特别是体现到拉动重卡需求还要有较长的时间周期。 五、二级公路收费站撤销与计重收费对重卡是相对利好随着自2009年元旦成品油税费改革正式实施,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的收费站点的撤销工作也已经开始。 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工作,将按照逐步,有序的原则进行撤销。 据交通部统计,目前二级公路占全国路网的42%。 目前在广大农村的二级公路上,有绝大部分的重卡在跑。 因此,撤销二级公路收费站对重卡来说是一重大的利好消息。 但笔者担心各地政府还贷二级公路的收费站点的撤销工作将持续很久,并且变性变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中国的最大特色。 、与此同时,计重收费政策将在2009年全面化。 目前,全国95%以上的高速公路、省级普通公路都将实施计重收费。 2009年计重收费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则在全国全方位实施计重收费。 计重收费是治理超载的一种重要手段,使法规从根源上堵死用户靠超载赚钱,而直接地剌激了重卡需要量放大。 六.公路货运总量增长使重卡需求扩大自2000年以来,中国公路运输货运量和周转总量均大幅增长,全国货运总量每年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不断增长,同时也带动重卡市场新增长需要达10%以上。 随着车辆的平均运距不断增长,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公路运输车辆的需求将在2009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长率有望达到10%左右。 预计2009年全国重卡市场保有量约300多万辆,若按其绝对正比例关系的静态运力计算,预期2009年的重卡市场的增长率约为10%上下,总销量约60万辆左右。 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45万公里,县乡公路达到180万公里。 公路运输车包括普通载货车、公路牵引车、运输类的专用车辆等,公路运输车辆的直接需求动力来源于国内货运总量的指标。 重卡销量与公路运价和燃油价格显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运力大于运量时,公路运价就会下降,运输市场对卡车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减少;当运力小于运量时,公路运价就会相应上涨,市场对卡车的需求就会增加。 如果运力供应严重过剩,使得准备进入货运市场的新用户在进入时普遍采取观望的态度,推迟车辆的购买计划,延后车辆的购买时间,导致市场新增需求将近乎为零。 如果运价不涨,燃油价格一路飙升,人工成本也不断增长,运输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薄。 用户收益的下降往往在整车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传导和示范效应,通过这种传导和示范效应作用,使得整车市场上新增需求就会减少。 七、产能供大于求,竞争更加激烈。 自2005年底起至2008年的近四年期间,重卡市场井喷,需求大幅上升各主机重卡企业都大幅扩大产能,过高地预计了市场需求和对过快市场变化缺乏应变能力,目前各重卡生产企业产能的过剩,进而将导致2009年的重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八、重卡产品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发展态势分析1.机、电、气、液、微电子一体化技术及GPS技术等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将大大增强重卡产品的附加值和科学技术的含量。 电子技术的飞快发展与大量地运用,使重型卡车安全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各主要总成的运行状况,处处都以电子元件感应表明,操作系统大都通过电脑自动和谐处理。 2.外观欧系化发展态势未来在重卡新车型的造型中,将不断吸收具有流行特征的时尚元素,又且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造型,彰显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如近年推出的东风天龙、中国重汽HOWO-A7系列产品等。 3.人性化、安全性和节能环保化发展态势轿车化设计的驾驶室设计愈来愈人性化,为驾驶员提供了舒适工作环境。 除停车、行车制动等基本安全措施外,通过配备功能齐全的监控系统,防侧翻系统,以及采取电控、液压、机械3套独立制动系统,大大提高了整车的安全可靠性。 节能减排使重卡发动机从机械式发动机向电子式发动机转变,技术路线中电控高压共轨已经成为主流。 4.高速化、提高燃油经济性、重型化、大功率、多轴化、轻量化、单级桥、多档位、大速比、专用和集装箱化是09年重型卡车发展的趋势。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看,前几年重卡用柴油机行业的产品结构主要有7--8升,发动机功率大多在205kW(280ps)以下,而到2008年发动机功率大多在280~,2009年更有向400ps大功率发展的趋势。 变速器向档间级差小的多档位、大扭矩方向发展。 多档位、大速比变化范围的变速器改善了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换档平顺性,提高了整车燃油经济性。 轻量化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将汽车的某些部件替换,以减轻汽车自重,这对整车的燃油经济性、车辆控制稳定性、碰撞安全性和杜绝超限超载都大有裨益。 此外,专用车分类更加细化。 随着市场上对自卸车、水泥搅拌车、散装水泥车、罐车、泵车等专用车需求上升,专用车市场将成为各厂家必争之地。
独特的海运周期定价机制下,中远海控如何笑傲周期!
2023年国际航运供需变化引发关注,许多分析预测国际航运需求下降将对物流企业的业绩造成显著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某些企业亏损。 然而,中远海控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在扣除非主营业务收入后的净利润为237.5亿。 这一成绩背后,是由于红海局势问题导致航线运力紧张,加之政治原因影响,中远海控在红海航线上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物流保障,从而获得提价的资本。 这使得运价进入了新的上升阶段。 过去五年间,得益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增长,中远海控的平均年利润达到了479.4亿,最高点出现在2022年,当年利润飙升至1097亿,而疫情前的2019年,利润则为67.6亿,这反映出中远海控在疫情前的规模较小,利润基数较低。 然而,在以美国为主的世界各国出现经济高通胀现象,商品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分析预测国际贸易产生的集装箱远洋运输需求可能会出现负面变化。 作为中国航运的代表企业,中远海控在2023年的运输业务量为2355.5万个标准运输箱,同比减少3.5%,其中负责中美贸易的太平洋航线运输量为426万标准运输箱,占总运输业务量的18.1%,低于过往五年平均值的18.4%。 亚欧航线运输量为436万标准集装箱,中国和亚太地区航线为799万,中国大陆地区海运为432万,均较过去有所减少,跌幅最大的是中美贸易的跨太平洋航线,同比2022年运量减少5.5%,亚欧航线减少4%,亚洲内减少2.3%。 海运行业独特的定价机制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影响巨大。 虽然货运量的减少只有个位数百分点,但由于这种非线性关系,个位数百分比的变化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有着显著影响。 以跨太平洋航线为例,货运量减少5.5%,收入却同比下降64.9%,为404亿。 亚欧航线货运量减少4%,收入同比减少66.1%,为438亿,亚太航线货运量减少2.3%,收入同比下滑51%。 相比之下,国内航线收入影响较小,仅同比下滑11.5%。 国际航运定价机制的独特性在于,当市场为卖方市场时,运费可以上涨数倍,但在需求减少数个百分点时,运费价格则会成倍减少。 航运价格与大宗商品高度绑定,因此也会产生类似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以帮助客户和运输服务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对于航运企业而言,运价下跌带来的利润损失比例小于上涨时期提供的利润增长比例。 在2021年,运价同比上涨108.5%,毛利润同比上涨513.6%,毛利润的增幅为价格增幅的4.7倍左右,而在2023年,运价同比下降58.3%,毛利润同比减少85%,毛利润的降幅为价格降幅的1.5倍左右。 海运企业成本构成主要由运输成本、航程成本和船舶成本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运输成本中,集装箱费用占据了大头,而集装箱航运成本中的80%左右来自运输成本的变化。 当需求增多时,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提价,包括集装箱租金、陆地运价、港口仓库和场地费用、清洗和维修环节费用等。 中远海控作为产业链更为完善的大型企业,在行业定价上涨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在19-21年间,航运价格上涨120%,但其成本仅上涨40%,同时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长期的成本控制。 与2019年相比,2023年航运量减少了8.5%,但单位运价提高了22.3%,中远海控的成本仅提高了13.3%,毛利率提高了7%左右。 周期性行业需要具备独特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中远海控而言,其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管理能力或许就是对抗周期风险的最大优势。 通过优化成本结构、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中远海控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健的业绩表现,展现了其在周期性行业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