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投资:在食品股票中追求社会和环境影响

admin 30 0

导言

可持续投资正在成为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的领域,而食品行业是可持续实践的理想场所。通过投资食品股票,投资者可以支持注重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公司,同时也能获得潜在的财务回报。

食品行业的社会影响

食品行业对社会影响广泛:粮食安全:投资食品股票可以支持确保人们获得足够且营养的粮食的公司。健康与营养:食品公司可以促进健康的饮食,提供营养食品并减少粮食浪费。劳工实践:食品行业应确保公平的劳工惯例,包括安全的工作环境、公平的工资和福利。社区发展:食品公司可以通过 社会和环境影响:通过投资食品股票,投资者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同时获得财务回报。

如何投资可持续食品股票

有几种方法可以投资可持续食品股票:ESG 基金: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基金投资于符合特定可持续标准的公司。指数基金:一些指数基金追踪专注于可持续食品公司的指数。个别股票:投资者可以研究个别食品公司并投资于符合其可持续性价值观的公司。

结论

可持续投资在食品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投资者可以追求社会和环境影响,同时还能获得潜在的财务回报。通过投资可持续食品股票,投资者可以支持健康的饮食、保护环境并促进公平的劳工实践,同时实现财务目标。

绿色理财是什么

绿色理财是一种专注于环保、可持续投资理念的财务管理方式。

绿色理财主要指的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 这种理财方式的核心在于将资金投向环保产业、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项目,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既可以获得财务回报,又能够推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行动。 与传统的理财方式相比,绿色理财更注重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下是关于绿色理财的详细解释:

一、绿色理财的基本概念

绿色理财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觉醒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理财观念。 它强调投资者在配置资产、选择投资项目和金融工具时,不仅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和社会责任。 简单来说,就是投资那些能够带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和产品。 这不仅包括新能源、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包括传统行业的绿色化改造升级。 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资金能够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绿色理财的投资领域

绿色理财的投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行业和领域。 主要包括清洁能源领域如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环保产业如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绿色交通领域如电动汽车产业链等。 此外,一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创新型企业或项目也是绿色理财的重要投资对象。 这些领域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价值。

三、绿色理财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 绿色理财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增值,而且可以通过投资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 同时,绿色理财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体现了投资者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的重视和实践。

总之,绿色理财是一种注重环保、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财方式。 通过投资绿色项目和企业,投资者不仅能够获得财务回报,还能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简答: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它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它是一个复合体,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这个复合体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各有侧重,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密不可分[5]。 这一概念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量、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资源利用率高了,排放量减少了,环境污染自然就减轻了。 措施:(一)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其发展路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它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废物综合利用,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和谐型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的资源模式。 它是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突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瓶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应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资源消耗环节;二是废弃物产生环节;三是再生资源利用环节;四是消费环节。 1. 大力抓好资源节约,特别是能源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做到“物尽所用,地尽其力”。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要切实把节约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 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情况。 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生产、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节约能源资源,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2. 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要着力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和设备,将各个环节产生的废弃能源、原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主产品的资源消耗并生产出新的副产品,实现废弃物的减量排放或零排放;二是对产品消费之后的废旧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纸制品的35%来自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三是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或生物工程的方法,转化为对生产和生活有用的资源,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网络化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相对集中的分拣体系以及鼓励生产企业利用废旧物资的经济机制,促进废旧物资的利用。 3. 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有重要作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要更加重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加快发展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尽快使优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进资源潜力巨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液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包括营造市场需求、消除市场障碍、财政税收扶持、推动技术进步、培育产业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等,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提高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4. 倡导节约型消费方式。 目前我国浪费现象极为普遍。 水、电消耗其浪费程度触目惊心,个人消费中贪大求洋,高档消费品“功能浪费”现象严重,政府管理部门决策失误而造成消费领域的浪费以及公职人员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 要鼓励购买低油耗、低排量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 禁止过度包装,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产品。 要提高全民族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 这是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管理体制机制。 1.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环保型国民经济体系。 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2. 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用经济手段调节生产和消费行为,管理环境。 要优化税收体系,通过调整不同行业的税负和优化税种,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研究能够赋予环境以资源价格的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确保国家对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的稳定投入;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的保护,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优化。 3. 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 要建立有公众参与的环境评价制度和节约资源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的漏洞。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准入、资源环境淘汰和资源开采、排污许可证三项制度。 二是建立科学完备的节能环保法律保障制度。 加快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 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 建立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保证现有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 要加快国家标准制度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 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实行严格的开发准入条件;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 加快制定工业耗能设备、机动车、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强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的设计规范,提高建筑的节能标准。 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 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 (三)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科学技术节能是与开发既有石化燃料和新能源并举以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节能靠节能技术来实现,节能技术是指一定量的能源投人能够产生更大效应的技术,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与能源总体内含的能量之比。 树立节约须走技术创新之路的理念。 加强技术创新是实现能源、资源节约的必由之路[25 ~27]。 应把能源、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等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首先要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技术。 我国目前煤炭使用量在能源使用总量中约占70%,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要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 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把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利用好,使其走上资源循环利用之路。 三是要发展太阳能、水力、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要实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意义重大。 要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四)强化全民节约环保意识社会公众的节约环保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必须树立全民节约环保的理念[27]。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只有全民参与节约、人人做到环保,才能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善待地球、保护生态资源的理念,树立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的忧患理念,树立全社会崇俭抑奢的理念,深刻认识到节约与环保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素质、一种责任、一种公德。 大力强化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提高全民的日常节约环保意识[28]。 广大公民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 每个公民都应具有勤俭节约的道德情操和良好习惯,倡导节约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环保具体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舆论。 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水平高的标志,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企业管理学 企业创新的含义和途径?

企业创新的含义:企业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生产经营跟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而充分利用并不断优化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面上进行的创造和革新。 企业创新的方法与途径:一、重视战略管理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人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 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 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 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 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 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 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顾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 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晶的威胁。 企业必须以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二、构造“企业生态”企业生态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和谐环境。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的生存与发展一样,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兴起以及加入WTO所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市场意识和对环境的敏感性,改变传统的把“自我”与企业必须具备市场“环境”完全割裂的意识,确立“共生”的意识,形成和谐的“企业生态”。 构建“企业生态”首先是开展协同竞争。 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面对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超脱传统竞争模式,以合作代替对抗,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即实现“双赢”。 协同竞争的关键是选择合作伙伴。 选择合作伙伴的原则又包括:创造利益的潜力;趋同价值观;创设有利的合作环境;实现伙伴关系的目标与企业自身目标的一致性。 其次是开展绿色经营。 面对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顺应世界绿色浪潮的大趋势,企业必须改变只顾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狭隘发展模式,实现经营绿色化,建立绿色企业。 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要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责任。 绿色经营的措施包括:研究、掌握国际环保法规,加强环境认证和管理;积极申请和取得环境标志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三、调整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保证。 我国目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严格的层次关系,固定的职责,高度的正规化模式,正式的沟通渠道,集权化的决策,以及管理环节多,管理成本高,企业效率低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企业的运转节奏大大加快,要求企业保持高度的机动灵活性,而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的广泛应用,又使得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为此,必须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 调整组织结构的目标,一是扁平化,即通过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层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柔性化,即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是虚拟化,即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 调整组织结构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建立全体人员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四、建立人本文化在21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或战略竞争时代,人力资本将逐步取代金融资本而成为战略资源。 知识经济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 同时,我国加入WTO将会强化对国内优秀人才的争夺,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对各类人才不拘一格的争夺将会成为我国企业能否生存的最大威胁。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物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建立人本文化,首先要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通过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重视培养人,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素质;重视激励人,运用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使用人,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施展。 五、强化知识管理在工业社会,核心资源是资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将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而成为核心资源,知识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创新必须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必须强化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技术知识视为一种商品,进行知识运作,也就是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的使用获取利润,在市场上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实现知识价值增值。 其次要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不断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进行知识的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 再次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 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开发人才。 最后要设立知识主管业务,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鼓励员工把信息与他们的认识和能力结合起来,以创造新的知识。 六、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成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 目前我国企业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 因此,要推动企业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使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 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人才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七、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 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 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 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 因此企业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标签: 在食品股票中追求社会和环境影响 可持续投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