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收益:研究表明,可持续投资可以与传统投资的收益相当或更高

admin 3 0

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一直在寻找能够产生良好回报的策略。许多传统投资工具,如股票和债券,近年的收益率已大幅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转向可持续投资,以寻求财务收益和对更美好未来的贡献。

可持续投资概述

可持续投资是一种投资策略,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关注公司的财务表现,还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和治理实践。

可持续投资的例子包括:

  • 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公司
  • 投资于促进社会正义的企业
  • 投资于具有良好环境、社会和治理实践的公司

研究证据

多项研究表明,可持续投资可以与传统投资的收益相当或更高。例如:

  • 晨星研究发现,从2019年到2021年,可持续共同基金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1.6%,而传统共同基金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0.9%。
  • 巴克莱研究发现,具有良好ESG评分的公司往往表现优于具有较差ESG评分的公司。例如,从2006年到2021年,具有最高ESG评分的公司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1.2%,而具有最低ESG评分的公司平均年化回报率为7.4%。

可持续投资的优势

除了潜在的财务收益外,可持续投资还有以下优势:

  • 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投资于可持续企业,投资者可以促进积极的环境和社会变革。
  • 降低风险:具有良好ESG实践的公司往往具有更高的财务稳定性,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 吸引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希望将其资金投资于符合其价值观的公司或基金。

结论

研究表明,可持续投资可以与传统投资的收益相当或更高,同时还提供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积极影响。随着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可持续投资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增长。对于寻求财务收益和可持续未来的投资者来说,可持续投资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明智选择。


《股指期货》:什么是股指期货指数化投资策略?

1976年8月,美国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500)成为向公众推出的第一只指数基金。 起初这只新基金举步维艰,募集资金只有区区1140万美元。 第二只指数基金直到先锋500指数基金成立7年后的1984年才问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历经时间考验,随着指数基金业绩在共同基金中逐渐突出,指数基金在全球证券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 先锋500指数基金的规模到2004年12月成长到991亿美元,28年该基金规模增长了8693倍。 目前,欧美地区的养老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资金都大量使用指数化投资。 在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中将近30%的份额被指数化了,英国的指数化程度达到20%左右。 近年来,指数基金在中国也获得快速增长,年发行的指数基金达到数十只。

指数化投资主要是通过投资于既定市场里代表性较强、流动性较高的股票指数成分股,来获取与目标指数走势一致的收益率。

就投资策略而言,指数化投资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与传统的主动管理型投资的区别。

主动管理型投资策略是基于对市场总体情况、行业发展和个股表现的分析,试图通过时点选择和个别成分股的选择,在基本拟合指数走势的同时,获取超越市场的收益率。

被动型投资策略则是指投资者在投资期内按照某种标准买进并固定持有一组证券,而不是在频繁交易中获取超额利润。

指数化投资策略正是一种被动型的投资策略,即建立一个跟踪基准指数业绩的投资组合,获取与基准指数相一致的收益率和走势。

被动型管理策略主要是复制某市场指数走势,达到优化投资组合与市场基准指数的跟踪误差最小,而非最大化收益。 那么如何复制指数,如何界定跟踪误差的业绩评价成为指数化产品策略的核心内容,也是众多研究机构现在集中投入研究的焦点。

为什么要进行股指期货指数化投资

在股指期货诞生前,唯一可以实行指数化投资的途径是通过按该指数中权重比例购买该指数中的所有股票,或者购买数量较少的一篮子股票来近似模拟市场指数。 由于个股的股本变动、股利发放、股票分割、资产剥离或并购等均会影响股票组合对标的指数的跟踪误差,还有其他诸如投资组合的规模、流动性、指数成分股的调整、即时平衡持股交易等也会增加基金经理人对标的指数跟踪的难度,因此,以现金基础的复制指数组合出现高跟踪误差就不足为奇了。 相对地,股指期货的出现允许投资者创造一种所谓的“合成指数基金”。 这种替代实际购买股票的方法是利用买卖股指期货和固定收益债券来构造一个和目标市场指数相同或高于市场指数表现的组合,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传统投资模式面临的交易成本及指数跟踪误差。

表1股指期货指数化策略与股票组合指数化策略的成本与跟踪误差比较

股指期货指数化投资策略原理

股指期货为何能合成与大盘指数走势相吻合的指数基金呢?

其中,r代表无风险利率;d为股票市场的年股息率;rs,t表示股指现货当期的报酬率;rf,t表示股指期货当期的报酬率。

由于r-d可以看成是现金流,上述公式所蕴含的意思可用图1表示如下:

图1合成指数基金示意图

也就是说,合成指数基金可以通过保持现金储备与购买股指期货合约来建立。

更进一步,如果积极管理现金资产,产生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利率,指数基金的收益率就将会超过证券指数本身,获得超额收益,这就是增强型指数基金(见图2)。

图2合成增强型指数基金示意图

股指期货指数化投资策略实际运用

1.期货加固定收益债券增值策略。

期货加债券增值策略(见图3)是资金配置型的,也称为“期货加现金增值策略”。 这种策略是利用股指期货来模拟指数。 股指期货保证金占用的资金为一小部分,余下的现金全部投入固定收益产品,以寻求较高的回报。 这种策略被认为是增强型指数化投资中的典型较佳策略,这样的组合首先保证了能够很好地追踪指数。 当能够寻找到价格低估的固定收益品种时,还可以获取超额收益。

图3期货加固定收益债券增值策略图解

期货加现金增值策略中期货头寸和现金头寸的比例一般是10∶90,也可以在这一比例上下调整。 有的指数型基金只是部分资金采用这种策略,而其他部分依然采用传统的指数化投资方法。

2.期现互转套利策略。

期现互转套利策略(见图4)是利用期货相对于现货出现一定程度的价差时,期现进行相互转换。 这种策略的目的是使总报酬率除了原来复制指数的报酬之外,也可以套取期货低估价格的报酬。 这种策略仍随时持有多头头寸,只是持有的可能是期货,也可能是股票现货。

图4期现互转套利策略图解

这种策略本身是被动的,当低估现象出现时,可进行头寸转换。 该策略执行的关键是准确界定期货价格低估的水平。 期货价格低估的程度、转换交易的频率,交易成本高低将对超额报酬率造成决定性影响。 所以,这个策略要精确测算每次交易的所有成本与收益。

其基本操作模式是:用股票组合来复制标的指数,当标的指数和股指期货出现的逆价差达到一定水准时,将股票现货头寸全部出清,以10%左右的资金转换为期货;其他约90%的资金可以收取固定收益,待期货的相对价格高估,出现正价差时再全部转回股票现货。 期货各月份出现可套利的价差时,也可以通过跨期套利来赚取利润。

该策略在操作上的限制是股票现货头寸的买卖。 大量卖出股票组合对股票现货市场有冲击,会产生冲击成本。 这个成本的计算受股票现货仓位的大小、交易时机等因素影响。

3.避险策略。

避险策略是指以90%的资金持有现货头寸,当期货出现一定程度的价差时,将另外10%的资金作为避险,放空股指期货,形成零头寸达到避险的效果。 该策略的关键因素是要对交易成本和收益做准确测算,选取好放空期货点和平仓点。 择时能力的强弱对能否利用好该策略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较难获取超额收益。

4.权益证券市场中立策略。

权益证券市场中立策略是指持有一定头寸的股指期货,一般占资金比例的10%,其余90%的资金用于买卖股票现货。 至于买入持有股票还是卖出某些个股或整个组合,还是需要预测个股、行业板块和市场风险等因素与未来报酬率之间的关系。

该策略典型的资产配置为:以10%持有短期国债,并可作为期货的保证金;90%持有标的指数股票组合或标的指数的优选组合。 当股票被高估时,可以通过融券放空股票组合,同时使期货头寸完全覆盖,也就是100%期货头寸。

不论使用哪种衍生性策略都必须特别注意保证在所有时间内持有正确数量的期货合约头寸,并且需要注意控制从一个期货到期月向下一个到期月移仓时的相关风险,比如移仓成本、流动性等。

下面举例说明保险公司、银行理财产品(低风险偏好基金)如何利用股指期货进行指数化投资。

案例

某保险公司拥有某一只指数型基金,规模为20亿元,跟踪的标的指数为沪深300,为简单起见,其投资组合权重分布与现货指数相同。 当时沪深300指数为2800点。

方案一:现金基础策略构建指数型基金。 直接通过买卖股票现货构建指数型基金,获得资本利得和红利。 其中,未来6个月的股票红利为1195万元。

方案二:运用期货加现金增值策略构建指数型基金。 将18亿元资金投资于政府债券,期末获得6个月无风险收益为2340万元(以年收益2.6%计算),同时2亿元(10%的资金)买入跟踪该指数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头寸。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规模=2800点×300(元/点)

=(元)

保证金=×10%=(元)

半年分红率=1195万元/20亿元×100%=0.6%

现在应购买的6个月后交割的沪深300期货合约数量为:

N=20亿元/[(1+1.3%-0.6%)×84万元]=2365(张)

设6个月后指数为3500点,假设忽略交易成本和税收等,并且整个期间指数的成分股没有调整。

方案一的收益:

股票资本利得=20亿元×(3500-2800)/2800=5(亿元)

红利终值=1195×1.013≈1211(万元)

总的增值=(万元)

方案二的收益:

政府债券的收益=2340(万元)

期货盈利=(3500-2800)×300×2365=(万元)

总的增值=(万元)

编制预计利润表时,下列各项中,通常可以忽略不考虑的有( )。 A.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投资收益

【答案】:ABCD编制预计利润表时,对于持续性较差或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可以忽略不考虑。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和“营业外收支”通常不具有可持续性。

求一篇论文 2000字 你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成就、挑战与调整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选择了对外开放的正确道路。 30年来。 中国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发展。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奖出限人的贸易战略、奖人限十的资本战略、追求外汇储备偏好为主要特征所构成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到了需要做十调整的时候。 本文在回顾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面临的挑战,从而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方向。 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道路的历史选择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途径 国际经济联系的主要途径是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也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战略选择。 1、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条由古典经济学所阐述、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实了的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适用性。 这不仅是因为外贸可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产出和出口,而且因为外贸可以换回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等,为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提高产出与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促进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削减进口,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附;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发展本国幼稚产业,实现工业化;发展制造品的生产和出口;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等。 可见,该战略的立足点,一是为了消除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障碍,二是为了消除贸易条件不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出口促进战略,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利用本国自然条件优越或劳动力便宜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先进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出口的扩大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基础的强化和工业化进程;出口的扩大有助于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由于出口促进的多为工业和制造品工业,因此出口扩大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就目标而言,出口促进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全面工业化和迅速增长经济,并克服进口替代工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战略 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因此,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外国援助等途径从外部获取资源是必要的。 国外资源的流入,可以解决一国储蓄不足、外汇短缺、资本品稀缺等问题,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引进外资的主要利益在于:可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填补储蓄缺口,解决国际收支逆差问题;从国外获得国内生产急需的特殊的商品和劳务;从国外获得可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新的生产方法,以增强国内提高产十水平的能力;弥补国内技术、管理、企业才能方面的不足,等等。 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中国家应该适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原因在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开拓内外市场,带动国内出口;利用全球要素价格差异,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现实选择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况。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有着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本和外汇都很短缺,发展经济面临严重的资本不足的约束;二是就业压力非常大,人均国民收入很低,发展经济面临国内市场不足的约束;三是国内资源比较便宜,例如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都比较便宜。 我国经济在当时的这三个特征,决定了我国当时对外经济的基本战略选择是:在贸易方面,实施出口促进战略;在资本流动方面,实施引进外资战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改革和对外开放,但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我国的对外经济实际上发展较为缓慢。 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尤其是中共十四大之后,我国的对外经济才开始得以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才开始在规模上有了起色。 这种对外开放战略自1992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到了1997年,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因为1997年我国经济遇到了两个挑战,一个是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首先表现为对外汇的国际炒作,似乎只有外汇储备丰厚的国家,才可以阻击这场危机,因而有利于外汇储备增加的限人的贸易战略、奖人限出的资本战略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另一个是中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了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对于这种总需求不足,当时我们虽然也试图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启动,也就是试图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加以刺激,但当时因为各种原因,除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所推动的政府投资对启动总需求有些作用外,别的措施似乎见效都甚慢,因而我们后来加大了国际政策对需求启动的力度,也就是通过扩大进口和积极引进外资而启动国内需求,后来恰恰正是因为这些扩大出口和积极引进外资的举措,才通过开发和占领国际市场而释放了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压力,弥补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收到了启动经济的巨大效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WTO的其他成员,通过中国加入WTO,等于是承诺了中国享有WTO成员的基本权利。 同时,这个承诺更多的是中国向所有的WTO成员的承诺。 总的来看,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开放迈进了一大步。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成就 (一)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206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 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 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 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 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 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非常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度进出口总额及外贸依存度如图1所示。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远远大于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在资本项目下,我国逐年获得顺差。 从图4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从1993年始,来自直接投资的资本项目年度顺差开始超过200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561亿美元。 (三)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贸易项目下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在资本项目下同样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项目顺差,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形成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使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1978年以前,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直到1983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8.9亿美元,2007年底达到1.53万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约1700倍,见图5。 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简要评价 中国现行开放战略框架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下采取了积极扩大出口而限制进口的方略,例如在出门上实行了出口退税比例较高的有利于扩大出口的退税政策,在进口上实行了比较严厉的进口关税政策,甚至不允许进口;在资本项目下,我们实行了大力吸引外资而限制资本外流的政策,例如对外资实行包括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但对资本外流却严加控制。 与这种开放战略相联系,我国的外汇体制实行了国家严格控制的行政性管理体制,不仅外汇的流动被严格控制,例如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兑换从不放开,而且外汇的价格也是政府控制的,实行政府定价原则,因此,外汇的流动和定价,都不是自由的和市场化的。 这种以奖出限入的贸易战略、奖入限出的资本战略、追求外汇储备偏好为主要特征所构成的开放战略。 这种对外开放战略,非常快速地形成了贸易顺差和使外资大量地流入了我国,因而非常有效地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同时又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 当然,这种战略也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形成了开放带动改革的体制变革效应。 我国对外经济的这种战略选择,在当时是对的,是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的,我们对此不应有任何指责。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战略需要调整了。 三、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外贸依存度过高,使得国内经济更多地暴露于国际经济波动及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的风险中,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难以持续平衡增长 30年来,我国实施的这种以扩大出口为基础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使得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的贡献排序是:出口、投资、消费。 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表现为出口拉动型。 从国际经济波动来看,当前,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欧、日经济也深受其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整体减缓已基本成局,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尤其对那些依赖美国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出口形势有可能变得更为严峻。 有人已做八、预测,如果美国经济减缓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能减缓0.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可能受此拖累放缓0.2—0.3个百分点。 也许这种预测有点过头,但至少提醒我们。 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萧条局面,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肯定是不小的。 近年来我国出口增长与美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粗略测算,美国GDP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会使我国十口增长率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 因此,如果美国经济减速明显,将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增长的稳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波动来看,中国产品遭遇贸易伙伴国的反倾销,大有势头越来越猛、品种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之势。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37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 其中,反倾销调查573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调查51起,特保调查11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中国约186亿美元的出口贸易。 2003年,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59起,涉案金额约22亿美元,涉案部门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178%。 从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看,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严厉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和欧盟。 仅2003年,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立案达到11项,涉案金额达18.5亿美元,占涉案总金额的84.1%。 虽然从贸易总额上看,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的总额度只占贸易出口量的1%,但是,近几年来遭遇反倾销的商品却呈非线性增长。 有理由相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二)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机会成本巨大,而且使得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大,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对国内经济形成强大冲击 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持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机会成本巨大。 由于人民币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导致货币供应量飙升。 流动陆过剩,进而刺激投资,导致国内经济过热,助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扭曲,并且大大增加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首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在不考虑顺差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时,经常项刚匝差为顺差国带来的收益:美国国库收益率x顺差额;其机会成本:国内投资利润率x顺差额。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通常高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因此它们保持经常项目顺差一般意味着其国民福利的减少。 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讲,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引资国(资本项目匝差),这个国家就应该成为经常项目逆差国。 双顺差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用高回报的股权同发达国家交换低回报的债权。 除非外国所有权同技术引入不可分割,与FDI成功转化为相应贸易逆差的情况相比,FDI未能转化为相应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将导致国民福利减少。 双顺差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代表了一个国家对美国的补贴。 外汇储备越多意味着对美国的补贴越多,而对外国的补贴自然代表本国福利的损失。 总之,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不应该追求经常项目顺差。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RudiDornbusch)所言:“对于一个贫穷国家,不把资源用于国内投资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而将其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肯定是不理智的。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引资国,该国就应该把资本流入转化为相应的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 同时,随着美元的贬值,使得我们外汇储备本身也会有很大贬值。 其次,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来看,这种战略导致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过多的外汇流入我国,从而使得央行的外汇占款性货币发行数额太大。 1993—2006年我国M2供应量和外汇占款情况见图6。 从图6可以直观看到,样本期间,随着外汇占款的增长,我国的M2供应量在大幅度增长。 我们根据相关数据计算的外汇占款占M2供应量的比重见图7。 从图7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样本期间,外汇占款在M2的比重,在1993年只有2.51%,自1995年始,即超过了10%,自2004年始超过20%,到2006年达到28.64%。 其经济意义是,2006年约1/3广义货币供给来源于外汇占款。 因为外汇占款过大而导致货币供给过多,从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使得包括消费品价格、投资品价格、资产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上涨,引发了国内经济严重失衡,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经济泡沫的压力。 (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超过对外直接投资,会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带来一定隐患 面对滚滚而来的FDI,在未来,中国可能陷入一种为支付投资收益而十口的尴尬局面(余永定,1997、2003)。 举个例子,假设中国的外国资本(FDI)存量为5000亿美元,如果其投资回报率是10%,投资者既可以把利润汇回本国也可以把利润用于再投资。 把利润汇回本国意味着外资要汇出500亿美元的收益。 这样,在经常项目中的投资收入这一项里,中国是负值。 为了保持经常项目平衡,中国每年要有相应的500亿美元贸易顺差来弥补投资收入项目逆差。 把利润用于再投资则表明在华外资存量将以10%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未来外国投资者将有更多的利润汇出。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FDI的收益是很高的,这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中投资收入一项的逆差很大。 但是。 在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这一点并未体现出来。 过去外资总是声称它们在中国的收益率很低,之所以在中国投资是因为看好中国的投资前景。 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所作的调查研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高达22%(中国经济学家似乎并未得出这样的结论)。 鉴于FDI仍将持续流入中国,在未来5年内中国投资收入逆差可能会迅速增加。 如果中国贸易顺差不能相应迅速增长中国就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 当然。 如果外资用得好,劳动生产率提高比较快,中国是有能力通过增加贸易顺差来抵消投资收入项目逆差的,但国际环境是否允许我们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如果中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且收益率很高,中国的投资收入项目逆差也是可以避免的。 但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太小,所以利用中国的对外投资收益来抵消未来的外资在华投资收益的汇出,以对付可能的投资收益逆差收益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太大。 此外,如果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20多年内,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城市大工业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然而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计算,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差已经超过了13.4万亿元,截至2008年9月,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5亿美元。 考虑到金融机构沉淀的资金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我们需要追求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经济收益最大化。 基于上述分析,这种以奖出限人的贸易战略、奖人限出的资本战略、追求外汇储备偏好所构成的开放战略,不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未来调整方向 (一)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未来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 追求外汇储备的偏好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特征。 追求外汇储备也就是追求国际收支盈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受重商主义财富观的影响。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即金银。 衡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发展程度的标准是看它拥有的货币量,而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积累货币。 因此,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途径是开展对外贸易,即把本国的剩余产品卖给别国以换回货币,或者通过转口贸易以赚取货币形态的利润。 重商主义主张的发展战略是奖出限人的对外贸易,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来积累货币,即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允许货币输出国处,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必须保持商品的输出超过输入,即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志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是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相比仅仅依靠国内市场而言,通过扩大总需求促进增长,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相比国内资源而言,通过扩大总供给促进增长。 从理论上来讲,在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平衡(对外平衡)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起构成现代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可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收支的失衡,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收支的均衡和失衡进行调节,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常常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统筹国内外经济均衡的重要目标的原因。 从实践方面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解释与预测的正确性,改革开放发来,中国所实行的出口促进型、外资依赖型的对外开放战略虽然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它所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既对当前的国内经济形成强大冲击,也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带来隐患。 随着当前国内经济及国际经济的变化,我们应该将追求双顺差的战略目标,调整为追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目标,以减轻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以确保国内外经济的均衡。 (二)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未来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 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目标,尤其是要解决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需要找到正确的战略重点作为突破口。 国际收支平衡的数学表述:BP=NX+CF=0。 其中,BP为国际收支盈余,NX为贸易账户盈余(净出口),CF为资本账户盈余(资本流量)。 国际收支盈余: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贸易账户盈余+资本账户盈余。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各自平衡,确保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第二,实现经济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综合平衡,即一个项目下的盈余用另一个项目下的赤字来冲销。 然而,实现贸易项目的平衡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冲击,因为净出口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下,很难在短期内将经济调整为内需拉动型,对外需的依赖只能逐步减少,只有在内需足够大的条件下,实现贸易项目的平衡才可以减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如果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在短期内难以平衡,那么着眼点就应该放在资本项目,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平衡,而且能够确保外汇储备的有效利用,并且减轻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根据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在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原因在于:第一,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解决当前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实现外汇储备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只要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率高于购买国外债券的利率,就可以减少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减少,可以减轻外汇占款的带来的人民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从而有利于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二,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确保未来国际收支的平衡。 可以预期,在中国巨大国内市场和高经济增长的吸引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将保持增长的势头,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在未来的汇回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对未来中国国际收支的负向冲击。 如果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大,从而带来的国外的投资收益较大,就能抵消在华外资收益的汇出,那也就不会存在未来发生收支危机的隐患。 因此,我们应该将出口促进型、外资依赖型的对外开放战略重点,调整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型的对外开放战略重点。 此外,根据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对外直接投资会对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形成正向影响。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会带动出口。 Lipsey等(2000)对日本、美国、瑞典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制造业公司水平而言,日本母公司对国外一个地区的出口与母公司在当地的生产正相关,这种关系随时间越来越强,美国、瑞典情况与日本类似,只是强度较弱。 Wilamoski和7inkler(1999)对美国与墨西哥的FDI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发现,美国FDI是两国贸易剧增的主要原因,而且出口效应超过进口效应。 项本武(2006)对中国数据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但对从东道国的进口却具有替代效应。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会带动国内就业。 Lipsey(1994)对美国情况的一个研究结果是,海外生产份额高的美国公司相对于国内生产的公司来讲,就业人数更多,国外生产需要更多地服务于总部的R&D及监督就业。 Blomstrom等(1997)对美国与瑞典的比较研究表明,瑞典公司在给定母公司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国外生产越高,国内就业越多,在发展中国家的效应特别大。 瑞典公司较少将劳动密集型生产配置于低工资国家,国外生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需要母公司监督和辅助就业。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会增加中国国民收入。 Feldstein(1994)在对美国FDI流出的收益的计量研究中表明,一个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能以一个相当大的幅度提高美国的国民收入的现值,每1美元的FDI能为国民收入增加1.72美元的现值,接近于这些资金机会成本的2倍。 第四,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升级。 Wolff(2000)认为,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等技术含量经济体转变为90年代的高技术含量的经济体,转型速度比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德国要快得多。 Blomstrom等(2000)认为,FDI流出在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公司生产活动的区位重新配置改变了日本经济的特征。 因此,大力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解决当前国内外经济失衡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形成和完善我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关键。 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进一步增长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标签: 改进收益 研究表明 可持续投资可以与传统投资的收益相当或更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