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收盘:上证综指微涨,房地产和消费板块领涨

admin 3 0

截至2023年3月8日收盘,上证综指报3312.23点,上涨0.26%,成交额4995亿元;深证成指报11742.77点,上涨0.84%,成交额6602亿元;创业板指报2478.08点,上涨1.58%,成交额2541亿元。

今日两市成交额较前一交易日有所放大,北向资金净流入147.83亿元,继续维持净流入态势。盘面上,房地产和消费板块领涨,房地产板块中招商蛇口、万科A涨幅居前,消费板块中白酒、医药、食品饮料等板块也有所表现。

板块表现

领涨板块

  • 房地产
  • 消费
  • 白酒
  • 医药
  • 食品饮料

领跌板块

  • 钢铁
  • 有色金属
  • 电力
  • 化工
  • 汽车

个股表现

涨幅前三

  • ST中天(涨幅19.99%)
  • 悦达投资(涨幅19.09%)
  • 东风科技(涨幅17.99%)

跌幅前三

  • 安泰科技(跌幅10.00%)
  • 东易日盛(跌幅9.98%)
  • 中国宝安(跌幅9.93%)

技术分析

从技术面看,上证综指今日收出一根阳线,暂时收复5日均线,但仍受10日均线的压制。macd指标在0轴附近徘徊,kdj指标呈金叉状态。目前上证综指仍面临一定阻力,但短期内有望继续震荡上行。

后市展望

综合来看,今日A股市场表现总体较好,上证综指微涨,房地产和消费板块领涨。北向资金继续净流入,表明外资对A股市场仍有信心。技术面看,上证综指短期内有望继续震荡上行。投资者可关注房地产、消费等板块的投资机会,但也要警惕市场的风险。


变化莫测的股市,有哪些规律可循

变化莫测的股市,有哪些规律可循A股特征一:投资年轮和春季躁动A股市场的“投资年轮”首先我们讲什么叫做“春季躁动、四月决断”。 每年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在年初的时候都会有一波行情出现。 这个行情与当时的基本面未必有很直接的关系,而是由很多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往往到4月份,它会有个决断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决定当年的整体趋势的。 春季躁动可能跟最后的方向产生一定程度的背离。 这个情况在我入行的2006年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我也向一些前辈了解过,在06年之前,类似情况也时有发生。 由于季节性因素、天气、会议、经济的因素,每年的A股投资呈现强烈的规律性。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第一部分:每年的“春季躁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一般来讲A市场的投资会经历几个阶段:1-3月:春季躁动期间,投资风险偏好高,有很多主题性的机会或其他投资机会出现。 4-5月:判断投资旺季是否到来。 此时真正的返乡、新开工开始了,就要检验春季躁动中的很多情况是否真实。 比如元宵节以后广东返工潮怎么样、投资旺季是否到来,这些情况会决定整个二季度的方向。 年中:北戴河会议,这个会议会对下半年的经济、人事等做出决策,对下半年整个情况发展,包括经济政策有决策,所以北戴河会议可能对A股的走势有重大影响。 9-10月份:假期集中,比如中秋节和国庆假期,消费品旺季到来,消费品会迎来一波行情的上涨,这个时候也是一些稳定类消费品年底估值切换的时候。 所以上半年整个经济状况好的话会是周期品上涨期,到了下半年会是消费品的上涨期。 年底:又会有几个重要的事件,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定调,2)机构资金清算引发一部分资金紧张,3)加上A股投资者年底业绩考核(有很多大机构往往在11月份的时候就完成了全年的业绩考核),在这些情况下,风险偏好下降比较快。 所以往往每年年底的风向偏好比年初有很大下降。 以上这些特征基本上可以属于整个A股市场的一个投资年轮。 A股春季躁动的历史状况A股市场几乎每年都有春季躁动。 2006年那一年是一个大牛市,那一年春季躁动期间抄的主要是资源品和品,到了4月份之后,发现经济数据确实是不错,所以在4-10月之间,市场有一个趋势性的上涨;2007年春季也有很强的躁动,但是炒的最好的是一些垃圾股,包括一些绩差股。 到了4月份时,经济基本面还是不错的,所以在之后虽然有经历当年的“530”,但随后还是有一波上涨。 2008年全年其实是一个熊市,但年初的时候还是有“春季躁动”出现,当年炒的最热的是一些跟通胀主题相关的,包括一些农产品、钾肥、医药和零售的品种,当时整个通胀水平处于较高位置。 到了4、5月份时,发现经济有所下落,4-10月份市场一路下跌。 2009年情况也类似,年初“春季躁动”炒的主要是投资品和新能源。 5月份以后,整个房地产数据开始改善,整个周期股才迎来了一波上涨。 2010年比较特殊,因为当中有一次房地产调控。 到了年中的时候,北戴河会议有了一个基调上的变化,所以2010年出现了一个V字形走势。 2011年“春季躁动”炒的是一些高端精密制造,比如高铁,还有一些供应瓶颈的股票,如化工、钢铁和电力。 2012年节前主要炒的是周期品。 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为例,当时市场也在憧憬着春季躁动。 去年年底,整个市场处在比较躁动的情况,大家都认为2016年可能年初会有一波行情,往后可能会比较困难,然而由于预期非常集中,所以年初先有一波熔断下跌,春节之后市场处在几个月的躁动期,但是z很多涨了很多低估值的板块,包括供应链、其他有色的品种。 所以A股市场,基本上每年上半年,或年初的时候,风险偏好比较高,各种各样的主题或无法证伪的东西,都会在年初的时候炒,这个跟当年的基本面未必有直接的关系,直到下半年市场可能才真正显示出它的趋势。 春季躁动的原因年初时经济走势不明晰,一年新开工的计划都是在两会之后才完全推开。 在这之前,新开工比较低,而且民工都是在元宵节以后才慢慢返回,1、2月的经济数据本质上不能反映全年的经济状况。 企业盈利预测调整四月份之后才开始,根据一季报或是一季报的盈利预期,才进行调整。 在整个一季度整个经济走势或是基本面的状况,看不大清楚。 两会之前,政策方向往往不够明晰。 但是这时会有各种各样的提案、议案,市场也会有很多预期,所以这个时候整个环境对政策的敏感程度也会特别强,直到比如说两会以后政策的基调才会明确下来。 银行在一季度的放贷冲动。 因为对银行来讲是早放贷早享受信贷成果,所以它可能在一季度把整个全年额度40%或者更多放出来,特别是到了一些宏观调控比较严厉的年份,银行会更倾向在年初时多放一点。 但是这些投放的资金一开始实体层面不会有太多需求,因为一开始实体层面还没开工欲望,所以往往会进入虚拟的层次,在年初的票据贴息利率或是整个的银行利率比较低,无风险利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对于整个的资金冲动也是有影响的。 相对资金成本往往会下降。 国内外资金的跨年度布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这个习惯。 从考核的意义上来讲,每年在年底时,机构可能会换一批基金经理或研究员,年初新上来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新一轮布局,可能跟去年的风格不是特别一致。 此外,年初投资者风险偏好较高,因为年初做错了还有很多机会挽回,但是年末的时候做错了相对而言较难挽回。 综合这几点来讲,A股的特征就会呈现这样一种状态,也就是年初会出现所谓的“春季躁动”。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出现真正的“证实”或者“证伪”,如果是证实,那么全年就很有可能出现一个整体的向上趋势;如果是证伪,那么年初在“春季躁动”中获利的人在之后可能都会有所损伤。 这个情况在海外其实也会经常出现,海外的一些资金往往会在圣诞节前后进行一些布局,随后在5月份会出现所谓的“sell in May”,然后在7月份再接回来。 A股市场这样的“春季躁动”一开始可能只是大家的心理预期,慢慢的。 2012年在写这一A股市场特征的报告时,市场上还没有什么春季躁动这个名词,近些年来,每年年初的时候很多研究员都会引用这一概念。 2015年年底,市场在加资金的时候就是冲着春季躁动这个行情来的。 2015年11月4号有比较大的阳线,这个阳线起来后整个市场又有一波上涨,本来市场在十一之后冲了两周基本已经有疲态,这阳线起来导致很多机构认为今年年初的时候机会比较多,于是在去年年底就进行了大部分配置。 很多机构的仓位都比较高,然而预期太一致,导致年初集体减仓,这个减仓又刚好碰到熔断,所以春季躁动在今年年初是以先下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实上这个市场在年初跌了一个月后,市场又进入了横盘阶段。 在过去的几个月横盘阶段,市场也走出了很多结构性机会,比如说农产品、有色、白酒,这些行情也能归于春季躁动的延续。 A股特征二:“Show Time”和“垃圾时间”“Show Time”和“垃圾时间”交替“Show Time”和“垃圾时间”其实是篮球中的一个术语,大家都知道湖人队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创造过所谓的“Show Time”。 “垃圾时间”就是说大局已经基本上决定的情况下,就会派一些替补球员上场。 A股这些年其实也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特征。 2012年上半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A股篮球论”,把A股的一些现象和篮球场上的一些情况作了比较,列举了2009年到2011年之间,A股市场5次“Show Time”和2次“垃圾时间”的情况。 所谓的“Show Time”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仓位,这个时候Beta可能是比Alpha更大的;但是到了“垃圾时间”,整个市场会进入所谓横盘阶段,这个时候其实Beta的机会是很少的,但是结构性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所以如果可以在“垃圾时间”做出结构的话,也能够远远地拉开对方。 2009年到2011年5个“Show Time”回顾1)2009年上半年的主升浪根本原因是2008年的4万亿。 然而由于投资者怀疑两个问题:1)国家是否真的有这么大的动力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刺激?2)以及这样大规模的刺激是否一定意味着经济能起来?所以4万亿这个决策一出来的时候整个指数在1600-2000点徘徊了一个季度。 直到2009年1月中旬市场开始进入主升段,指数2000点突破,到5月指数达到2500的位置,最主要原因是上述两个疑问得到解决。 当时1月上旬,很多银行信贷远远超过历年水准,最终2009年1月信贷有1.65万亿,这个在08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当时看到这个数据,大家对国家刺激的力度并没有怀疑。 另外,当时PMI的数据和旬度发电量都极度改善了,出现了明显的经济v字型上涨,看到这个数据,大家也相信,经济在这么大刺激下会很快改善。 所以在09年上半年出现了一波周期股为代表的很大程度上涨。 2)2009年8月的主跌浪此阶段市场在一个月内跌掉800点,相当于跌掉25%。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下跌?根源在于大家开始对之前货币刺激的政策预期有所转向,09年上半年促进整个大盘上涨的最核心因素是货币政策持续的放水,但是到了7月中旬整个回购利率突然有所抬升,所以很多敏感人士就怀疑货币政策是否发生了变化。 到了7月29号,市场有传闻说央行在杭州开会议,可能对下半年货币政策有所调整,所以7月29号那天市场以一个很大的下跌出来,这次大跌是直接破位的。 但是因为牛市的整个氛围情绪还在,后续29号到8月3号整个市场还是在逐渐的上涨过程中,直到8月3号第二根阴线出来,市场才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这个情况非常像去年6月份的股灾)就是暴风骤雨的下跌,当中几乎没有回调,相当于一个月之内跌掉25%。 3)2010年4月的主跌浪2010年4月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产调控出台了,另外,股指期货也在当年4月份出来了,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做空的盈利模式。 当年4月15号左右公布了一季度的GDP,数据非常高,好像有11.9%,明显经济是过热的。 然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发布了收紧房贷标准。 当天应该是一个星期五,这一数据和政策并没有引起过多紧张情绪,整个房地产指数没有太大的下跌,但之后的周六、周日晚上,国务院又发布了一些收紧房贷标准细则,引起大家重视,所以从4月18号、19号开始,二季度上证综指指数跌掉了接近25%。 这也是一个“Show Time”的症状。 事后看来,这种判断时错误的,因为出口、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新开工直到2011年末才下来4)2010年下半年的主升浪当时的状况是,在十一之后,市场在两周之内涨了大概15%,其中领涨的板块是煤炭、有色金属。 领涨的龙头是国阳新能这支股票,大概是翻了一倍。 当时外汇账款、PPI的环比数据都出现了负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可能有点二次探底的味道,7月胡总书记发表了偏放松经济的措辞,市场很快的上涨,也就是一周之内从2119点涨到了2550点,2550点后在这个位置上横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横盘期间经济数据开始逐渐企稳。 当年9月份的工业增加值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超预期的,随后的假期期间,美国推出了QE2。 其实QE2政策在Jackson Hole会议期间已经有所吹风了,但是到了假期期间才正式推出。 于是假期之内海外大宗商品上涨,因此十一回来后市场也出现了一波很迅速的上涨,之后也出现了一波很迅速的下跌。 5)2011年的三波主跌浪2011年,市场从8月开始一直是下跌的,全年从顶部到底部大概跌了1000点左右。 触使市场下跌的核心原因有几个:1)通胀高于预期,所以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断收紧;2)银行理财产品在2011年开始崛起,银行理财产品当时保本的收益预期非常高,当时理财产品收益率年初是1%,到9月是10%,收益非常高,导致股市被抽血非常厉害。 2011年基本上三波主跌浪,市场最高3200,最低2012年年初1月6号2132点,跌了将近1000点。 Show Time 经验总结上面总结了2009-2011年的主升主跌浪。 时间延续的话,会发现2013年后市场也经常会有主升浪和主跌浪。 总结下来,造成Show Time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就是是宏观变量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市场平衡打破,从而导致市场选择了一个方向,一旦市场选择方向,往往指数有15%-20%多的上涨或下跌。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去年8月份,8月19号之后市场有一波将近30%的下跌,导致下跌的最核心原因就是8月11号的人民币汇改,提高了人民币的波动幅度,这个其实就是一种宏观变量的变动。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并不一定是宏观变量的变动直接导致了市场的上升或下跌,而是说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横盘后,市场本身就需要选择一个方向,如果在宏观层面能出现这样的一种变量,它就容易让市场选择出大方向。 再看去年8月份之前,7月市场反弹之后就是一直处于横盘状态,所以当8月出现了宏观变量时,市场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方向选择。 总结起来,我们在做A股投资时,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一段时间的横盘后要特别关注有没有宏观变量的变化。 如果说当一个宏观层面的变量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市场借着这个变量选择方向。 2009年到2011年2个“垃圾时间”回顾“垃圾时间”指的是就指数层面而言,没有太大的涨跌幅,事实上“垃圾时间”并不垃圾,往往能从中找到很多黄金,而且事实上投资者的选股能力、行业配置能力就是表现在“垃圾时间”,而不是表现在Show Time。 1)2009Q4-2010Q1的“垃圾时间”从09年四季度到10年一季度的6个月时间里,市场在指数层面上涨很少,上证综指仅上涨10%。 并且在09年11月下旬开始,市场基本处于持续震荡的格局,对策略分析员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喊多喊空没有意义。 这个过程中Beta不是特别重要,仓位也不是特别重要。 这个过程中,09年下半年,新能源板块发生了很大的涨幅,比如核能、风力。 到了2010年上半年区域主题概念成为投资热点,也就是A股中说的“炒地图”,超额收益非常大。 2)2010年11月-2011年2月的“垃圾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指数整体上是下跌的,跌幅大概2.5%。 这时候也有很多超额收益明显的现象。 当时很著名的就是高铁概念,像中国南北车,时代新材这种股票,在这种环境下涨幅可观。 “垃圾时间”经验总结会发现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往往市场出现“垃圾时间”都是在一季度,和春季躁动有一定重叠。 因为在春季躁动的时候,指数层面指望很大程度的上涨是不可能的,如果指数层面出现很大程度的上涨或下跌,那它就已经选择了方向,就已经不仅仅是躁动或垃圾时间了。 而(在躁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主题型投资机会。 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主题性的投资机会或者无厘头的一些机会,是非常令人难受的,因为很难从基本面的判断中选择出股票。 但是这种时候,如果选择对了,收益上就会和别人拉开很大的差距。 总结“躁动”阶段的投资机会,最重要的一条是,市场往往会选择前一年或者一些热点的延续,比如2010年11月到2011年2月这段“垃圾时间”,市场炒的很重要的话题是供应瓶颈,炒氟化工、钛白粉甚至后来想炒钢铁、电力等板块。 所以在2011年年初的时候市场当时有一种理论称为周期复辟、新周期启动,都是来解释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其实是跟2010年下半年水泥板块启动有关。 2010年下半年水泥板块由于水泥的联合提价成为很重要的板块,当年基金经理投资组合里有无水泥差别极大,当时研究员基本每天都报告某个区域水泥价格的变动。 因为水泥涨幅在2010年下半年让大家瞠目结舌,所以大家很期待在2011年初春季躁动期间找到一个类似于水泥的新品种,而水泥的整个逻辑是供应、收缩的过程中导致联合提价,所以大家从供应端找了很多投资机会,比如氟化工、钛白粉等,但这种机会是不能跟水泥同日而语的,只是水泥的替代品。 但在整个春季躁动中,它也是有很大的超额收益。 但这些投资机会在后面2011年的Show Time中也是跌得很惨。 从“垃圾时间”的角度看,市场可能处在一个无趋势的状态下,这时市场结构比趋势更重要,尽量找一个主题热点,不能从基本面的角度。 还有就是,前期如果有一些已经被证明过的好的主题,在后期有替代物出来会迅速的被拉升。 “垃圾时间”在今年上半年也是存在的,今年初熔断之后,市场有一波上涨。 4-6月份的“垃圾时间”特点非常明显,指数整体并没有什么太大幅度的上涨,上证综指基本上只有100-200点的波动区间,但在这段时间就涌现出许多的超额收益,比如说食品饮料、电子元器件里的OLED、有色中的稀土、黄金,都有很多结构性的机会。 这些品种也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我们发现市场炒完OLED之后开始炒3D玻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两者其实是非常接近的,OLED既然已经被大家所接受,那么3D玻璃就能更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 还有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概念里最后炒的物流车,有些股票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上涨,其实是跟之前的新能源汽车板块热很有关系。 在垃圾时间,有一点要非常注意:垃圾时间什么时候结束,跟市场行业板块轮动有关,当你轮动到补涨的时候,就需要特别小心了,比如水泥板块上涨之后,氟化工、钛白粉板块也都跟着全都在上涨的时候,说明市场这个行业的垃圾时间可能要到期了,市场可能进入Show Time选择时间。 A股投资阶段A股市场这么多年,投资模式在发生变化,但有三种模式长期流行:价值投资(股票确实便宜,靠业绩推动,比如格力)、炒垃圾股(重组、借壳等)、主题投资(新的概念只要不被证伪,市场就愿意去投资)。 回顾过去十几年整个A股市场的投资阶段,大概可以分为5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类型的投资方法会非常盛行,所以悲哀的是每个阶段总结的投资经验可能对下一阶段不一定有帮助,有的时候甚至是束缚。 所以虽说我们总结历史是必要的,但是历史经验不一定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1、2003年之前,A股市场上庄股横行当时我在读研究生,并没有真正的经历过这段市场。 但后来读了很多书来研究这段时间出来的“牛股”。 2、2003 年—2005年,价值投资崛起。 这一阶段价值投资崛起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券商研究:以中金、申万和国君为代表的恶研究所倡导“价值挖掘”式的正规研究。 从那时开始真正有所谓的做三大表、利润匹配、盈利预测,分析年报、季报,调研公司上市模式。 从2003年到2005年那个熊市中,确实用此方法找出了一些股票,如苏宁、茅台、张裕等,给价值投资者很高的奖赏。 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募基金第一家是在1998年成立的,但真正大规模公募基金出现是在2003年以后。 公募基金在2007年前对整个A股市场影响非常大。 这些机构投资的涌现、公募基金在踏实地做深度的价值挖掘,都给价值投资的崛起带来了基础。 2003年开始,市场出现《新财富》评选。 对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卖方研究影响非常大,它确实给卖方研究很高的奖赏,秉承了价值投资的理念。 3、2005年—2011年,宏观驱动、投资时钟2005-2011年:宏观驱动的年代,经济波动和投资时钟。 美林投资时钟是2004年左右出来的,中国A股拿过来后奉为圣经。 当时,所有的研究员都是宏观策略研究员。 所有研究员写报告时20页的ppt基本19页在分析宏观处在哪个阶段、时钟指在哪一点,最后一页直接给出配置意见。 所以当时出现了“所有人都是宏观研究者”这种现象。 当时对世界经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很盛行。 在那一段时间内,高盛、中金这样的研究机构对A股市场影响非常大。 4、2012年,似乎又重回2004年这是很奇怪的一个年份。 全年指数的波动率并不大,但是走出了许多很牛的股票。 所以说2012年是一个奖励那些至下而上选股票的投资者。 5、2013年—2016年,是非典型牛市整个逻辑与前面几轮的基本面分析有点不太一样,2014年7月后基本面加速恶化,股市却迎来了全面牛市的爆发,用传统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就会觉得非常奇怪。 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化导致产业基础变更,银行理财大类配置、杠杆使用,导致资金来源剧烈波动,改革预期引发市场躁动。 特别是互联网的影响,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本质上炒的是重资产,而这一阶段最热的是互联网产业,是关注其盈利模式、数据、变现的可能,不需要很重的资产,甚至重资产反而成为负担。 而互联网化看重未来,不看现在,现在烧钱或亏损都很无所谓,大家对过去一两年的业绩都很宽容。 所以当年基本面的恶化,大家选择视而不见。 另外一方面,就是改革的预期确实非常强烈,从2012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启动了。 再有就是,银行的资金、杠杆的使用包括融资融券的使用,这方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说2013-2016的牛市和2005-2007牛市是很不一样的。 这一段牛市对很多投资者的教育,包括对我本人很多思维的改变都是很大的。 过去这么多年,A股投资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投资方式,每个阶段都伴随着高手的出现,能够一直当高手的人是非常少的。 也许一个阶段的研究并不一定适用于下一阶段。 所以,要对市场永远怀有一份敬畏之心。

A股鼠年红盘收官!哪些股价“热情高涨”?

A股鼠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市呈现震荡走高的走势,最终以红盘收场。 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上涨1.43%报3655点,深证成指上涨2.12%报点,创业板指数上涨2.39%报3413点。 三大股指在短暂下跌后上涨。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上涨1.43%,收于3655点,创5年来新高;深证成指上涨2.12%,收于点,创业板指数上涨2.39%,收于3413点。 深证成指一度站上点。

板块方面,白酒、汽车等涨幅居前,注册新股、中芯国际等概念股跌幅居前。 从资金流向看,北上资本今日卖出17.8亿元,结束了连续8天的净买入,其中沪股通卖出20.33亿元,深股通买入2.52亿元。 个股方面,贵州茅台股价上涨近6%,突破2600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 虽然市场行情非常好,但节后a股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本次市场将于2月11日至2月17日休市。 只要放一周假,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增加。

渤海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不少投资者关注春节长假后市场能否反弹。 a股存在一定程度的日历效应,特别是在长假前后。 以上证综指为例,春节后5天内上证综指上涨概率为81.25%,证综指上涨概率为75%,20天内上证综指上涨概率为75%。 在a股市场火爆之际,流入逾60亿元的北上资金选择在鼠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离场,结束了此前连续8天的净买入,这与节前南都选择购买形成鲜明对比。

北上资本全天卖出17.8亿元,其中沪股通卖出20.33亿元,深股通买入2.52亿元。 南方基金总净买入金额达到3803.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177亿元,是同期北方基金净买入金额的4.3倍。 对于节前清仓还是过节持股,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投资者表示,节后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强。 投资者还对白酒交易进行了全面了解,并表示持有全部股票。 在宝团股份大涨之前,节后可能会迎来休整,但根据余少波的分析,不能断定宝团股份暴跌,涨幅过大的机构股基本上都是各个子板块的领头羊,而这些个股可能会采取下跌的方式消化估值。 龙头股一旦出现回调,仍会有大量资金愿意入市接手,向下空间不会特别大。

牛市的特征是什么?牛市是否真的要来了?

6月底,市场还在激烈地讨论3000点是否已经被焊牢;7月伊始,上证综指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量突破3150,非银金融和房地产板块翩翩起舞,券商更是集体上演涨停潮。

这似曾相识的行情,让市场嗅到了牛市初期的味道。

牛市突如其来,让多头惊喜,让空仓或轻仓的投资者意外,但都不禁同时反问:牛市真的来了吗?

牛市的表征

上一周(6月29日-7月3日),上证综指上涨5.81%,深证成指上涨5.25%,创业板指上涨3.36%,中小板指上涨5.37%,所有指数全面上涨,而且很多指标创下了新高,俨然是牛市初期的氛围。

(1)券商是牛市的先行军

金融、地产领衔上涨,权重股的大幅度拉升,带动上证综指快速突破3000点这一关键压力位,并创下了14个月新高。 券商板块大幅上涨,本轮的龙头光大证券自6月19日以来更是接近翻番。 而从历次牛市来看(见图1),券商一般先于市场的整体行情启动,故而经常被市场视为牛市的先行指标。

(2)量是价的支撑

上周,两市总成交额迅速放大(见图2),再次突破1万亿大关,7月3日更是达到1.17万亿,为近4个月来新高。 从技术层面来说,价格的向上突破若没有成交量的配合,极有可能是假突破;而从历次牛市来看,每次牛市启动均伴随着成交量的快速放大,因此可以说成交量放大是牛市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除此之外,两融余额也逐步攀升(见图3),接近1.2万亿,创2015年底以来的新高。 具体来看,每日融券卖出的金额基本稳定,在40亿以下;而融资买入额上一周近乎翻番,单日融资买入近1200亿,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杠杆率的快速上升趋势,杠杆率的提升也增加了买方力量。

(3)资金面情绪高涨在国内资金快速聚集之际,北向资金也不甘示弱(见图4),连续两日净买入超过100亿;当前累计净买入额已超1.14万亿,创历史新高;7月2日当天,北向资金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1491.7亿元,占比超过A股总成交额的10%,创历史新高。 何况北向资金作为外资配置A股力度和情绪的指标,对于A股市场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因此,综合来看,从盘面、技术面、资金面和情绪面,均可以感受到牛市的浓浓气息,那么牛市真的来了吗?

全面牛市的阻碍

虽然上一周A股市场涨势喜人、情绪高涨,但就此说全面牛市的到来还为时尚早。 A股的躁动行情并不罕见,券商领涨也并不见得一定能带动全面牛市的启动,而且当前启动全面牛市仍然具有较大的风险。

(1)疫情虽然改善,但仍未到乐观的地步

当前海外疫情仍未完全控制,具有二次爆发的可能性;美股受流动性泛滥的影响,持续走高,估值泡沫超过疫情发生之前,若疫情超预期发展,美股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迅速下沉,从而引起全球资本流动以及全球避险情绪的升温,进而对A股产生冲击。

(2)警惕经济复苏预期差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一季度,虽然疫情小有反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企业盈利在一季度的基础上显著回升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宏观经济修复持续超预期,但随着南方雨季的来临,周期性淡季将导致基本面修复的斜率放缓。 只有当实际业绩持续超预期时才会进一步刺激估值,而如果经济修复放缓,预期差将会打击市场的乐观情绪。

(3)流动性边际改善空间不大当前市场的快速上扬,极大的依赖于资金面的推动,而当前货币政策及央行对于资金面的把控,可以看出监管层的意志。 当流动性泛滥时,极易出现金融套利,而在实体经济急需现金流之际,结构性宽松、直达实体才是主要手段。 因此不管是经济复苏过热,还是股市上涨过快,都将有可能致使监管层收紧流动性。 7月份恰逢科创板上市满一年,7月22日那一周的解禁规模达1735亿元,会对市场产生冲击。

(4)黑天鹅事件仍未消除

盘面上,今年上半年,上涨综指在证券的助力下发起过两次攻势,但均受黑天鹅事件的影响而折戟,一次是新冠疫情的爆发,一次是海外流动性危机的爆发。 而当前宏观基本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波动加大的风险未消,A股市场可能曲折不断。

站在当前时点,乐观的认为全面牛市已经启动有点过于乐观。 投资不能盲目地追随市场的热点与情绪,而是需要有逻辑的推演和逻辑的一致性。

风格转换了吗?

既然全面牛市的爆发仍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那么这一轮市场的突袭是否存在风格轮动或者转向的可能?

回顾上周,虽然指数均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从行业来看(见图5),分化较为明显。 对比上半年与上一周各行业涨跌幅可以发现,领涨的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周的领头羊非银、银行和房地产,在上半年全程领跌,而上半年领涨的医药、电子和计算机,却在上一周黯然失色。

从资金面看(见图6),上半年受市场资金冷落的金融、地产在上周明显受到资金青睐,而医药、电子和计算机的主力资金则大规模流出。 从风格来看,市场关注的焦点从上半年独领风骚的科技成长行业转向低估值的大盘权重。

从政策面来看,本轮大金融上涨也有迹可循。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精选层启动,大规模的新股上市对于券商业务是利好;而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利好于银行股。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相关支持政策预计将陆续出台。

从历史来看,在牛市阶段,行业之间的分化并不大,轮涨的特征显著;而在震荡市中分化明显。 本轮上涨至今,行业的分化程度已经明显超越历史最高水平,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行业轮动,且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当前风格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估值股票放量大涨,而原本高估值的成长股则不温不火,两者自2019年8月以来的剪刀差有望缩小(见图7)。

回顾上半年,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结构性需求大增,医药生物、必选消费等板块个股表现亮眼;同时社交隔离带动了线上教育、游戏、移动通讯、大数据等细分子行业的优异表现。 疫情爆发后,国内经济基本停滞,但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使得新老基建相关领域需求迅速改善。

目前来看,逆周期调节在规模和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预期较为明确。 长期来看,A股市场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以医药、科技、消费为代表的总市值比重逐年上升,而大市值股票如石油化工、钢铁煤炭、银行等传统经济板块占比逐步萎缩,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动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把握国产替代、消费升级等确定性更高。

需要改变对牛市的印象

在这涨势喜人的行情下,不能再简单地拿历史的牛市来作为未来的参考。 2005年起的那一轮牛市,上证综指在28个月上涨了513.5%,但在随后的12个月里下跌72.8%;2014年起的那一轮牛市,上证综指在10个月里上涨了157%,但在随后的7个月里下跌了48.9%,使得A股陷入了牛短熊长的投机境地,也对投资者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不利于市场的有序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成熟。

反观美股市场(见图8),虽然也经历了大萧条、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时刻的泡沫破裂,但长期来看,整体的牛市结构并未改变。 2000年以来,标普500历史波动率平均值为17.6%,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波动率为23.5%,A股市场的波动程度远大于美股。

我们判断,快牛的时代已经结束,理由如下:

(1)随着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向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主导的转变,未来的牛市将会改变以往的暴涨暴跌,逐步向成熟市场的低波动率迈进。

(2)金融市场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快,投资者信心的培育、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入,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本市场环境, 因此A股走出长期慢牛的可能性更大。

(3)纵向来看,A股的绝对估值除了高于港股外,低于全球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具有极强的长期投资价值。 在控制疫情方面,中国领先全球,在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改善方面亦将率先出现拐点,A股的低估值、高质量将会吸引全球过剩的流动性。 而若A股上涨幅度过快,陷入完全脱离基本面的炒作,原本A股机构收割散户的情况,将会转变为海外资本收割国内泡沫。

标签: A股收盘 上证综指微涨 房地产和消费板块领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