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股票市场纵览:从历史演变到未来展望

admin 2 0

引言

股票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筹集资金、投资者获取回报提供了平台。本文将纵览国内股票市场的历史演变,分析当前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历史演变

起源: 中国股票市场起源于1980年代初期,当时深圳和上海分别成立了证券交易所。最初,股票市场规模小,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飞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股票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开通深沪联网交易,两市联动效应显著。牛熊更替: 进入21世纪,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多次牛熊更替。2007年的大牛市和2015年的股灾是两个标志性事件,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

当前现状

市场规模: 截至2023年,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二。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量超过4500家。行业分布: 中国股票市场涵盖了各个行业,其中金融、科技、消费等行业占比较高。近年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投资者结构: 国内股票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占总持股比例超过60%。机构投资者也在逐渐增加,包括基金、保险公司和海外投资者。

未来展望

深化改革: 中国监管部门不断深化股票市场改革,包括完善退市机制、优化交易制度、加强投资者保护等。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科技赋能: 科技创新将继续赋能股票市场。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国际化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股票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沪港通、深港通等机制的推出,促进了境内外资本的互联互通。价值投资导向: 监管部门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导向发展,鼓励投资者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内在价值,而不是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风险防控: 股票市场波动性不可避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都有必要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

结论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深化,股票市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28本金融必读书:传记、金融史、价值投资、实战类

推荐几组投资领域的系列书籍,覆盖了传记、金融史、价值投资的书目,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知识和经验。 关键词: 传记 金融史 价值投资传记类 1、《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第二版 英文名:The House of Morgan: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 罗恩·彻诺(Ron Chernow)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推荐理由: 摩根家族的发迹史和19-20世纪美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演变的全景图,前任财政部副部长、现任亚洲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先生的翻译代表了中文相关专业译著的最高水平。 2、《华宝家族》 英文名:The Warburgs:The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of a Remarkable Jewish Family 罗恩·彻诺著,目前内地还没有中文译本推荐理由: 德国犹太富商Sigmund Warburg创办的著名商人银行华宝(瑞银华宝的前身)的兴衰史反映了19-20世纪欧洲与美国政经格局变迁对银行家个人与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3、《豪门世家洛希尔》 英文名:The House of Rothschild:Moneys Prophets 1798-1848(上册),The House of Rothschild:The Worlds Banker 1849-1998(下册) 牛津学者Niall Ferguson著,目前内地还没有中文译本推荐理由: 作为欧洲200多年来政治、经济与金融市场演变中最为重要的银行家族洛希尔(德国犹太人),其成败荣辱与英美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以及巴黎、伦敦和纽约等金融中心的地位起伏紧密相联。 4、《花旗帝国》 英文名:Tearing Down the Walls:How Sandy Weill Fought His Way to the Top of the Financial Then Nearly Lost It All 《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莫尼卡·兰利(Monica Langley)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推荐理由: 该书详尽描述了东欧犹太移民家庭出身的桑迪·韦尔从创办小经纪公司到相继并购希尔森、美国运通、旅行家保险、美邦、所罗门兄弟及至花旗银行的传奇业绩,对有志于跨国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和启发。 市场风云5、《贼巢》 英文名:Den of Thieves 《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詹姆斯·B·斯图尔特(James )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5月出版,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推荐理由: 对华尔街“债券之王”、犹太人迈克尔·米尔肯与伊凡·布斯基、马丁·西格尔和丹尼斯·利文建立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网的纪录片式的叙述。 同时也可将该书看作是20世纪80年代风云一时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的兴亡史。 6、《门口的野蛮人》 英文名:Barbarians at the Gate:The Fall of RJR Nabisco 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推荐理由: 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地再现了华尔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交易(对RJR纳贝斯克公司的争夺战);同时,也使读者深入了解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典范—KKR的成长历程和相关专业人士的职业发展。 在今天,阅读此书,你一定会联想起时下的万科风波。 7、《说谎者的扑克牌》 英文名:Liars Poker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推荐理由: 所罗门兄弟前交易员的经典之作,读者从中能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发展,并学到很多有关交易领域的知识。 8、《大交易》 英文名:Big Deal: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布鲁斯·瓦瑟斯坦(Bruce Was-serstein)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推荐理由: 现任拉扎德(Lazard Freres&Co.)投资银行CEO的美国著名并购业务银行家的作品,对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并购的原因、交易者和趋势作了言简意赅的回顾和分析。 机构概况与职业发展9、《华尔街巨人》 英文名:Whos Who and Whats What on Wall Street 《华尔街日报》编辑、记者著,海南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推荐理由: 从公司结构、发展战略、资产、利润和损失等方面全景式地分析华尔街最大与最分散经营的全方位服务公司、主要的零售经纪行、机构交易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 该书还详细介绍了华尔街券商借以开展绝大部分业务的场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以及管理其业务的政府机构—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 10、《华尔街追梦实录》 英文名:Monkey Business:Swinging Through the Wall Street Jungle 约翰·罗尔夫(John Rolfe)彼德·特鲁珀(Peter Troob)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推荐理由: 两位刚从美国商学院毕业的MBA学生,用幽默的笔触,回顾了他们从走进华尔街到成为“标准的投资银行家”的一路摸爬滚打的历程。 对于志在从Analyst、Associate起步,进军投资银行业的MBA学生来说,此书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 金融史类 1.《1929年大崩盘》作者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这是教会我认识风险以及风险中如何把握投资机会的那本书。 本书全面、系统、准确地评述了史上那一段令人窒息的日子,旨在“揭出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 该书于1954年初版以来,在1955、1961、1972、1979、1988、1997年不断再版,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并成为学术界和证券投资界大量引用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查尔斯·R·盖斯特先生曾是一位金融市场分析师和投资银行家。 本书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了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历史,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细致入微地研究考证美利坚的这些金融传奇。 无论是那些对美国历史以及商业杂志大标题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人,还是那些想知道美国金融大亨们是如何掘到“第一桶金”的人,这本书都值得他们一读。 3.《伟大的博弈》作者:约翰·斯蒂尔·戈登 《伟大的博弈》是一部讲述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的著作。 这本书以华尔街为主线展示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过程。 它生动地讲述了华尔街从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街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传奇般的历史,展现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发展和腾飞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书中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经济数据,让读者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 4.《资本的冒险》作者:约翰·斯蒂尔·戈登 本书是约翰•S•戈登继《伟大的博弈》之后的又一力作。 与时下概念先行的企管类书籍不同,戈登只是通过自己的精心安排,将美国商业历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还原,再现了资本大鳄们长袖善舞的辉煌气度。 资本是具有变革性的力量,那些商业天才或把握天纵良机,或独辟蹊径,将个人和时代的想像力发挥到极致,开创了当今你我一起见证的大场面。 社会如何依靠资本的冒险而得以发展,企业如何运用资本去冒险而做强做大,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我们所走的路不一定与美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5.《沸腾的岁月》作者:约翰•布鲁克斯 这本关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牛市的经典著作,为今天的投资者讲述了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驱使股票价格上涨、把许多人变成百万富翁的人物、事件、市场因素和时代趋势的令人警醒的故事——直到1970年不可避免的崩盘。 本书讲述了美国金融史上一个关键时代的故事。 那是属于年轻人革命、增长和绩效理念、投资快枪手和共同基金的10年,见证了新股风潮、创造性会计、投资明星层出不穷以及联合企业的10年。 关于20世纪60年代有许多著作,但很少有作品能抓住这个关键时代在华尔街真正发生的事情。 6.《西欧金融史》作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作者对欧洲金融史从初期直至当代的进程进行了精彩回顾。 它帮助我们了解西欧货币的演变、金本位的出现和复本位的产生、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银行体系的建立、外国投资的纵览、区域和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以及欧洲公共与私人融资等历史。 在金融体系演进的历史长河中,西欧是举足轻重的。 它拥有数不清的“之最”。 例如,最早的货币以及货币兑换和融资等行为出现在中世纪的西欧,西欧最早的中央银行是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最早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度起源于1717年的英国。 西欧不仅是金融体系的发源地,也是金融学说的发源地。 当然,早期的泡沫,如郁金香狂热、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也都出现在欧洲。 因此,研究世界金融史,西欧是无法略去的。 正是由于深刻而悠久的金融渊源,西欧金融史引起了史学家和金融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前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 他在发展经济学、金融危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作为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擅长从看似繁琐与枯燥的历史事实中,提炼出思想的火花。 1929~1933年,金德尔伯格本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曾深受经济萧条的冲击,大概出于这个缘故,他对金融史上的危机事件颇为关注。 透过这些悲剧,金德尔伯格找到了危机爆发的根源——泡沫。 这在金融市场并不发达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 正是由于他对泡沫学说所作的开创性贡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中的词条“泡沫”就是由他撰写的。 此外,金德尔伯格还意识到了国际金融体系架构改革的必要性。 他的名言“若要使世界经济变得稳定,必须要有一个稳定者,且只能有一个稳定者”就是“霸权稳定说”的蓝本。 严格地说,金德尔伯格称不上高产作家,但却字字珠玑。 7.《投资陷阱——金融史上30个灾难性丑闻》作者:托马斯·路德 历史上譬如欣泰电气的金融丑闻的事件层出不穷!金融史上类似的“灾难”也数不胜数——其中许多案例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本书揭示了这些事件中投机者的不良行为和投资者的不智之举如何导致灾难的发生,告诫人们要避免落入投资陷阱当中!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利用了充分的数据证明,如果长期持有的话,股票是比债券乃至现金更安全的资产,并且可以获得远高于债券的回报力。 长期而言,买股票不仅可是战胜通胀,跑赢CPI,,而且比银行定存还安全,读完这本书,你会接受这个观点。 《百年并购》是一幅描绘了美国20世纪所有著名并购事件的激动人心的画卷。 从J.P.摩根20世纪初对卡内基的并购到该世纪末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著名的商业史学家和畅销书作者查尔斯·盖斯特追溯和回顾了过去一个世纪那些对产业和金融业最具影响的并购案,按年代展现了这些事件背后的人物,以及他们如何在金钱而非长期利益的驱动下建立、解构和重组了一个又一个的产业。 理解了并购,你也就理解了如何真正从实业的角度看证券投资。 价值投资者必读 1、《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著 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人。 巴菲特称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棒的投资类书籍,直白通晓,读来饶有趣味,又是巴老推荐,所以推荐位序第一。 2、《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著 《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被公认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投资圣经”。 只是《证券分析》有点厚,在一个习惯鸡汤喂养的时代,持书在手可能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加之初读稍有枯燥感,距离今天的时代又太远,但经典就是经典,投行人士真正的启蒙之作。 3、《一路骗到底》(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A Long Short)大卫·埃霍恩著 作者为大名鼎鼎的绿光资本创始人,这本书介绍了他如何做空联合资本的故事。 4、《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著 投资大师林奇的著作,本书是他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文笔朴实,译著语言也很国语化。 5、《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A·费舍著 巴菲特认为他自己的投资体系就师承本书作者与第一本书的作者。 6、《逆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ies–The Next Generation)大卫·德雷曼著 德雷曼被称为“逆向投资之父”,这本书简单解释了能带来高回报率的价值投资策略,此外还生动描述了投资者心理。 7、《股市稳赚》(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乔尔·格林布拉特著 作者是Gotham Capital公司的创始人,他以一套简单易懂的“神奇公式”在美国投资界享誉盛名,他的投资公司在20多年间年均回报率达到了40%。 在本书中,格林布拉特解释了判断投资是否会带来好回报的两大标准。 8、《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Risk-Averse Value Investing Strategies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赛思·卡拉曼著 我在博客上推荐过此书,也介绍过作者的生平,好书。 9、《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Value Investing:From 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布鲁斯·C·N·格林沃尔德 本书介绍了不同风格的价值投资。

中国建筑60年:历史纵览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作为迎接建国60周年的研究成果,基于长期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的研究。 本书以1949年以前建筑发展概览为起点,将共和国成立的60年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 在前30年,中国建筑师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下,遵循计划经济模式运作,取得了显著的建筑成就与进步,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后30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筑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建筑师力求创新,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新的课题与挑战。 本书通过五个阶段的叙述,系统地描绘了这60年间的主要建筑现象、事件、作品、理论以及代表性人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客观完整地总结了60年来的中国建筑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与学术价值,是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学术著作。 它不仅为理解建筑领域的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也为建筑进入新的时代提供了生动的视角与启示。 在前30年的计划经济背景下,中国建筑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实现了大量公共建筑的建设和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这期间,建筑师们遵循国家规划,致力于解决人民生活与工作的实际需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也面临着设计与技术的局限性,为后续的改革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进入后3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建筑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市场经济的引入激发了建筑行业的活力,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建筑作品的品质与创新性显著提升。 这一阶段的建筑作品不仅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在推动城市现代化、提升城市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建筑师,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在面对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 如何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如何解决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前及未来建筑行业需要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不仅是一部详尽记录了中国建筑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是对中国建筑领域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成就与面临的挑战的深入分析。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特色与挑战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对于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何1989年发行的股票

引用----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发展综述(zz自国泰君安)证券发行(一级)市场是指新发行的证券从发行者手中出售到投资者手中的市场。 从股票发行体系的内在关系来看,股票发行体系主要包括股票发行管理体制(即发行主体的选择、发行数量和发行时间的安排等)、股票发行方式和股票定价方法三个方面。 股份公司股票发行行为的演变与规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发行规则来实现的,可以说,发行规则是影响股票发行行为的基本因素。 股票发行的规则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发行条件;二是实施股票发行的具体方式;三是股票发行的信息披露。 从1990年到2000年,有关部门发布了将近30个专门规定股票发行或有关股票发行的规则。 一、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1979-1989年)1979年至1983年,我国农村的某些社队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能力,采用了集资入股、合股经营和股金分红的办法,此阶段是股份制企业试行之初,也是股票发行的试行阶段。 84年以后我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股份制试点,后来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其中90家公司于93年经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审查,确认具备上市资格而正式上市。 1987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这是首次正式颁布的一份规范股份制、股票的文件。 1988年至1989年初,各地试行股份制,股票发行高涨,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为使股份制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进行了治理整顿。 总的说来,1979年至1989年期间股票市场宽度不够,当时我国股票的发行办法、发行数量、发行种类、发行范围等还处于试点阶段,且试点范围有限,因此,股票的流通速度、流通范围、价格稳定度都受到严重影响。 这个阶段股票发行的特点:一是面值不统一,有100元的,有200元的,一般按照面值发行;二是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性的公众;三是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很少中介机构参加。 二、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1990-1992年)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 股票市场初步建立。 1991年8月21日,上证所成立后第一次股票发行,也是第一次房地产股票的发行,即上海兴业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增资向社会公开发行2000万元,发行价60元(原值10元,当时为溢价发行)。 这次发行采用的认购方式是自愿认购,进行公正抽签、公平发行(公司内部职工只有优先没有优价)。 此次发行掀起八月份发行热潮缓和了供需矛盾,吸引了新入市的股民。 1991年和1992年普遍采用有限量发售认购证方式,该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出现私自截留申请表等殉私舞弊现象,严重违背了“三公”原则,因深圳8.19事件,这种方式不再采用。 1992年,上海率先采用无限量发售认购证摇号中签方式,1992年12月1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对此发售方式得以确认。 这种方式基本避免了有限量发行方式的主要弊端,体现了“三公”原则。 在证券市场建立以前,我国公司发行价格大部分按照面值发行,定价没有制度可循。 在90年代初期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公司在股票发行的数量、发行价格和市盈率方面完全没有决定权,基本上由证监会确定,采用相对固定的市盈率。 三、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1993年)1993年4月22日,首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问世。 该条例比较详尽地规定了股票的发行、交易、保管、清算和过户;同时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信息披露也做出了规定。 随着股市的发展,产生了股民、上市公司之间沟通及信息传播的问题。 对此证监会3月18日发布《关于股票公开发行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和6月12号发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将信息披露首次授权给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并规定了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收费等;增加了“临时报告”等重要内容,使信息披露工作更加规范化。 6月3日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对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作了规定。 8月18日,国务院证券委发出《关于1993年股票发售与认购办法的意见》的通知。 要求“跨地区发股要经证券委批准;认购表采用无限量发售后抽签方式,亦可采用与银行存款挂钩方式进行”等。 四、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1994-1995年)1993年12月29日,《公司法》出台,宣布从1994年7月1日起实行,该法比较系统完整地规定了股份的发行和转让。 在1994年前,还没有正式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盈利预测及其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自1994年开始,中国证监会陆续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信息披露制度,这些制度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如盈利预测的基准点和时间跨度的确定、假设条件的设置等。 1994年股票发行试验了各种形式,如底价确定,竞价发行;全额预缴,中签比例认购,存退两便;办理特种存款与摇号抽签认购相结合;专存认购,定活两便;全额缴款,上网发行等等。 1995年10月20日,证监会规定:可以继续采用与储蓄存款挂钩方式,推荐上网定价,经批准可以进行上网竞价试点。 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又包括两种方式:“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和“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转存”。 从94年开始,我国进行发行价格改革,曾经一段时间内实行竞价发行,大部分采用固定价格方式,即在发行前由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市盈率法来确定新股发行定价,即:新股发行价格=每股税后利润×发行市盈率,因此新股发行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每股税后利润和发行市盈率两个因素。 五、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1996-1998年)1996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股票一级市场出现了新一轮的发行高潮。 其发行方式有上网定价,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余款转存,与储蓄存款挂钩等形式。 1998年8月11日,证监会规定:公开发行量5000万股(含5000万股)以上的新股均可向基金配售,公开发行量在5000万股以下的,不向基金配售。 1998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在股票上市发行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上市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 2.股票的发行价格由原来的相对固定的市盈率改为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协商确定并设立发行审核委员会。 3.信息披露由原来的“广泛性”改为更具体。 在该段时期内,关于发行价格中的影响因素每股税后利润计算方面,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5年底到97年2月底,每股税后利润=发行公司前一年及预测年度平均每股税后利润。 第二阶段:从97年3月到98年2月,每股税后利润=发行公司过去3年平均每股税后利润。 第三阶段:从98年2月到99年3月,每股税后利润=预测利润/发行当年加权平均股本数=发行当年预测利润/[发行前总股本+本次公开发行数×(12-发行月份)/12],证监会还规定:若年报利润比盈利预测低20%以上的,除了要作出公开解释和道歉外,证监会根据情况实行事后审查,对有意出具虚假盈利报告的责任人进行处罚。 六、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1999年)在总结以往股票发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证监会规定目前国内股票的发行方式主要采用上网定价与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这两种方式。 由于上网定价发行具有高速、安全和低成本等特点,它已成为我国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的主要方式。 1999年股票发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以及向二级市场配售。 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主要分为法人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我国规定法人投资者有两类:一般法人--与发行公司无紧密联系的法人(含证券投资基金);战略投资者--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 1999年7月28日证监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规定总股本在4亿元以上的公司,股票发行可采用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法人配售相结合的方式发行股票,股票配售比例范围为公开发行量的25%-75%,对每一个配售对象的配售股份不得超过发行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的5%,一般不应少于50万股;公司股本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公司,仍采用上网定价、全额预缴款或与储蓄存款挂钩的方式发行股票。 年底财政部颁发的《证券公司财务制度》已明确规定,证券公司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按照股票面值计价。 这是国家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券商发行股票作出规定。 股票发行价格最初由证券监管部门审批,后来由证券监管部门规定定价公式和发行市盈率区间直到《证券法》颁布以后逐渐放开发行价格。 从99年3月至今,以《股票发行定价分析报告指引》为界限,发行定价要考虑:行业状况(行业概况、行业发展前景)、公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二级市场分析(沪市、深市最近15个交易日与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市盈率;本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分析),需要详细说明发行价格的测算方法、二级市场的定位、商定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倍数,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公司的现状和未来,并将二级市场同类公司作为参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七、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2000年)2000年一级市场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行从审批制变为核准制,二是股票发行市场化。 在核准制下,发行股票不再受额度和指标的限制,达到上市的条件就可以核准发行,2000年4月取消4亿元的额度限制,公司发行股票都可以向法人配售;股票发行市场化是指发行主体及承销商自主选择发行方式,发行的数量、价格由发行主体根据市场情况确定转变为完全由市场决定。 适应一级市场的改革,近期股票发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网下法人配售和网上申购;2、网下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网上定价发行;3、网上、网下竞价发行。 2000年2月13日证监会颁布《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新股发行中试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办法。 该方式是指在新股发行时,将一定比例的新股由上网公开发行改为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投资者根据其持有上市流通证券的市值和折算的申购限量,自愿申购新股。 八、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2001年)2001年新上市A股79只,总计募集资金614.34亿元人民币,较2000年的137只、838.81亿元的水平大幅下降。 纵览中国股票市场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是自1995年开始进入高速扩容期后出现的一次较大的负增长。 从新股上市的时间分布来看,2001年的IPO呈现先紧后松之势。 在79只股票中,截止到2001年7月31日上市57只,其后总共上市22只。 2001年也是股票发行市场的大破大立之年。 核准制、询价发行、超额配售选择权等政策不断出台,管理层推出了一系列力图推进股票发行市场化、国际化及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政策措施。 九、中国股票一级市场的演变(2002年)自2002年以来,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以IPO首次公开募股方式发行新股的公司达到71家(包括小商品城和吉电股份),平均每周发行了1.5家,募集资金495.9亿元。 较2001年的79只、614.34亿元的水平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2002年总募集资金大幅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股发行的市盈率普遍较低和集中以中小盘股为主。 截至2002年12月16日,共计发行新股68只,与2001年发行67只相差无几,但较之2000年发行137只有明显的减少。 2002年共计融资495.2亿元,较之2001年547.7亿元有一定幅度减少。 在剔除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后,平均每只新股募集资金4.2亿元,较之2001年剔除中国石化后平均每只新股募集资金6.51亿元下降了55%。 其中,融资规模小于5亿元的公司有47家,占新发行上市公司的比重为74.6%。 而2001年发行规模小于5亿元只有34 家,所占比重为50%。 2002年发行的中国联通和招商银行,融资额分别为115亿元和109.5亿元,占到了首发规模的45.3%。 同时,2002年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公司只有5家,而2001年有12家。 这样,尽管2002年发行的大盘股家数少于2001年,但融资规模却旗鼓相当。 中国股票(B股)一级市场的演变发展综述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一年后,1991年11月29日,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00万股价值100元人民币的特种股票,中国的第一支B股诞生了。 三个月后,电真空B和此前曾向境外招股的深南玻B先后在沪深两地上市。 1992年5月,沪市B股摸上历史最高点140.85点。 1994年6月30日,上海大众汽车1000万法人股经证监会和国资局批准转换为可上市流通的B股,开辟了这一解放法人股的模式之先河。 1995年深圳南玻公司成功地发行了B股可转换债券,蛇口招商港务在新加坡进行了二次上市试点,沪、深两地的4家公司还进和了将B股转化为一级ADR在美国柜台市场交易的尝试。 1996年下半年,B股市场首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 随着场外资金的不断进场,B股市场一度持续放量、单边急升。 短暂的疯狂过后,管理层考虑到外汇管理等诸问题,决定重新向境内投资者关闭B股市场的大门。 随后的中国B股市场陷入一段很长时期的大熊市。 2000年是中国股市最风光的一年。 上证B股指数表现尤其突出。 2001年起,B股市场的大门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融资功能已丧失殆尽。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国内证券市场亟需尽快走向成熟。 为帮助“外资有控制、有步骤、有限额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B股革命,尤其是AB股并轨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引发广泛关注。 稳定与发展始终是证券监管部门坚持的监管思路。 贯穿整个B股发展历程,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对股市加以扶持。 从中我们也看到其根本目的是努力引导股市向理性、规范、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让股市按自身的规律运行:1996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全国性B股法规诞生。 1996年下半年,B股市场首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 1996年底,中国证监会考虑到外汇管理等诸问题,决定重新向境内投资者关闭B股市场的大门。 1998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增资发行B股暂行办法》,首次提出符合条件的B股公司可增发B股。 1999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B股发行中的所有制限制。 2000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办法》中提到,发行境内外资股的公司,在具备了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公募增发,解决了部分B股公司的再融资问题。 2000年11月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公司非上市外资股上市流通问题的通知》。 这一规定增加了B股市场手容量,并且也有助于增强境个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改善现有B股公司的融资环境。 200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促进B股市场活跃的五大措施。 2001年2月19日,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从而形成B股市场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 国内股票市场纵览 从历史演变到未来展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