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向商办、物业管理、养老公寓等领域拓展,降低对住宅市场的依赖性,打造多元化经营格局。

admin 3 0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住宅地产开发模式已难以为继。为适应市场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纷纷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向商办、物业管理、养老公寓等领域拓展,打造多元化经营格局,降低对住宅市场的依赖性。

商办领域

商办领域包括写字楼、商铺、酒店等非住宅类地产。相较于住宅地产,商办地产具有租金稳定、回报率较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办地产需求不断增长,成为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大型房地产企业如万科、碧桂园等已布局商办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开发高品质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商办项目,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物业管理领域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延伸。随着住宅存量的增加和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提升,物业管理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企业通过整合旗下物业资源,开展物业管理服务,可以提高物业资产价值,增加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些房地产企业如保利、中海等已成立独立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物业管理业务成为其多元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公寓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日益旺盛。养老公寓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有尊严的居住环境。房地产企业凭借自身资本优势和开发经验,纷纷进军养老公寓领域。

华润置地、绿城等房地产企业已开发出一系列养老公寓项目,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养老公寓业务成为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点。

多元化经营格局

通过向商办、物业管理、养老公寓等领域拓展,房地产企业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经营格局。这种格局不仅降低了对住宅市场的依赖性,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收益稳定性。当住宅市场低迷时,商办、物业管理、养老公寓等领域的收入可以弥补住宅市场的损失。同时,多元化经营也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向商办、物业管理、养老公寓等领域拓展,降低对住宅市场的依赖性,打造多元化经营格局,是房地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创新和转型,房地产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捕捉大健康经济风口,看秀域如何转型升级,打造行业标准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落地,以及大 健康 经济迎来风口期,很多传统行业感知到了新机遇。

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机遇往往是和挑战并存,尤其是传统美业,其转型升级堪称“道阻且难”的代表。

以如今在智能 健康 领域“一马当先”的秀域为例,其也是在经历了转型升级失败之后,方捕捉到新的生意逻辑和新的品牌赛道,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为抓手,以期实现降低运营成本、解决产品和服务标准化问题、直营数千家门店的野心。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但秀域2019年这次转型,却是迫于时代变更下的“赶鸭子上架”。 参与过这次年会的秀域人,都对这次提出转型需求的年会印象深刻,“冷”和“不理解”,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会议当天,北京最低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天还没全亮,秀域的高管团队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等候迎接新年的第一场升旗仪式。 除却天气冷,秀域公司创始人李晓宁开门见山说的第一句话,更是“一盆冷水”。 李晓宁直接告知与会人员,“公司还有三年的求生机会,如果能赢,就能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输了,公司不至于倒闭,但是一定会大幅度萎缩”。

须知,在当时高管们的眼中,自2016年转型为 科技 美容品牌后,秀域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仅很快拿到了摩根斯坦利领头的1亿美元融资,之后还通过并购完成了对海医悦美的控股,进一步巩固了医美板块,发展势头不错。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不仅不理解转型的方向,更不理解李晓宁这样“折腾”的目的。

在这场会议上,李晓宁宣布了三大关键词:大数据、大 健康 、人工智能,还邀请了电子 科技 大学博导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博士、阿里云西区解决方案架构师总监马俊杰,介绍人工智能在美业服务中的应用场景。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大数据、大 健康 、人工智能这三大关键词堪称秀域的“三驾马车”,将秀域带到了传统美业想都不敢想的全新领域。 但在当时,不仅李晓宁自己心里没底,与会的高管们更是一头雾水,很多高管表示自己“完全听不懂在说啥”。

正是在这样一个没有理论基础、没有专业人才储备、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秀域开始了它迫不得已且迫在眉睫的转型。

据悉,会议结束后,停更了近4个月的“晓宁说”终于更新,在《这半年我干啥去了》中,李晓宁形容自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看不见就以为啥也没发生”。 但转型的机遇转瞬即逝,李晓宁不得不回归现实,以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首要一步,就是召开发布会,正式公布转型计划。

为何秀域会将转型升级的方向瞄准智能 健康 ?其实,这并不是李晓宁自己拍拍脑袋决定的事情,而是与2016年秀域转型到 科技 美容后市场经济变化,以及秀域在转型后的成绩息息相关。

据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人们对美容需求日渐多元化,传统美容品牌相继布局年轻化赛道,引入韩式、日式皮肤管理方法,通过服务和文化输出来增强用户粘性。 此时,秀域提出向 科技 美容转型,以期通过美容仪器来提升对皮肤检测、清洁、导入的效率,优化服务体验,从而赢得 科技 美容这一蓝海市场。

有消息称,2017年,秀域在拿到1亿美元融资后,拿出了2亿元广告费来做“ 科技 美容”的市场教育,并开了200家 科技 美容门店。 让人沮丧的是,到了2018年,秀域的业绩不争反降。 据统计,自从2016年转型后,秀域在 科技 美容方面累计亏损5个亿,这也是为什么李晓宁要在2019年紧急召开转型升级会议的关键原因。

那么,秀域花了5亿元在 科技 美容上买到了什么教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 科技 美容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方面,传统美业和 科技 美容的定位边界并不清晰,在同质化服务的状态下,消费者很难界定 科技 带来的具体效果。 在李晓宁看来,“消费者选择谁,看的是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消费者选择复购,是因为对上一次服务满意,消费者从来不会因为你的技术先进而选择你。 ”

另一方面,秀域的错误市场定位,导致其被医美压制。

提及美容行业,生活美容、 科技 美容、医疗美容是大家绕不开的选择。 当时,秀域认为 科技 美容是生活美容到医疗美容的过渡,因此将自己定位在了 科技 美容板块。

但随着医美市场的高速发展,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已完成了无缝对接,有钱且看重效率的消费者选择医美,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则选择了DIY护肤,没有给 科技 美容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

据统计,2016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为809亿元,2020年时达到了1795亿元,也正是在这期间,家用美容仪和国产美妆品牌相继崛起。

该趋势下,秀域 科技 美容转型以失败告终,但秀域旗下医美板块的春语却赢得了高增速,2018年,春语引进赛诺秀、蜂巢皮秒,运用多种光电设备联合治疗,同时在皮肤营养代谢方面推出复合水光治疗,共计为顾客提供10余万次的注射美容服务。 不得不说,造化弄人。

其次,人力成本上升,提高了秀域的整体运营成本。

美容行业的人力成本高,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这也是高人力成本国家没有生活美容却拥有发达医美的关键因素。 当时,我国人力成本虽然在不断上涨,但在李晓宁的预估中,生活美容和 科技 美容应该还拥有1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时间。

但世事难料,我国人力成本上涨速度比李晓宁预估的要快很多,2019年,我国人力成本急速上涨,在保证员工的五险一金以及合法合规的税务流程下,秀域的实际运营成本比同行高了30%以上。 科技 美容带来的低营收、高成本问题,让秀域再次开启了转型升级的道路,而这次,在多方走访和思考后,李晓宁将目光瞄准了大 健康 领域,希望以新的生意逻辑焕活秀域。

传统美业转型,不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秀域此前向 科技 美容转型,从本质上讲,其实也是一种以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生产力的进步。 而提出向智能 健康 领域转型,秀域则是希望向产业互联网的方向 探索 更多可能,捕捉新的赛道机会,打造高 科技 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务。 基于此,李晓宁摸索出两大前进方向。

首先,秀域要脚踏实地,站在消费者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在过去几年间,随着消费升级概念的提出,很多美容品牌开始在门店设计和装修上花功夫,且在业内形成了“内卷”模式,大家争相效仿,以“好看”的店面吸引客户的关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但事实上,这些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美容核心需求,也无法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因此,秀域反其道而行之,希望从消费者的痛点出发,为其提供能满足他们核心需求,并且能快速感知效果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仰望星空,秀域立足消费者对 健康 的需求,从未来的视角瞄准发展新方向。

也正是在经历了 科技 美容转型失败后,李晓宁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未来视角出发,确定了大 健康 产业这一转型方向。

从消费者需求来讲,我国70%的人处于亚 健康 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 按照这种趋势,未来10年,各种慢性病将困扰着每一个家庭。

秀域从 健康 调理角度出发,虽然其对技术和投入需求都更高,但效果却更直观。 当秀域能帮助消费者解决具体问题,就能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更加稳定的会员体系,促进秀域高质量发展。

从未来视角看,虽然传统美容行业在医美的打击下逐步萎缩,但大 健康 产业才刚刚兴起,正处于风口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人均 健康 支出仅为全球人均 健康 支出的20%,而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健康 中国2030”规划纲要》,又再次提升了大 健康 产业的热度,据估算,2023年,我国大 健康 产业规模将突破14万亿元,大 健康 产业的市场前景巨大。

为了落地大 健康 战略,秀域以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为重要抓手,在这个新赛道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 三年过去,“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今年3月的美博会上,转型到大 健康 赛道的秀域首次大规模亮相便备受关注和认可。 据现场报道称,参展的美业人将秀域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有好奇,更有惊叹:原来,传统美业真的能华丽转身,成为一家 科技 公司。

因此,秀域将耳熟能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行 科技 运用到企业产品中,实现品牌豹变的具体做法,也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首先,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秀域实现管理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

在很多人眼中,人工智能作为替代人力的存在,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的确,有内部消息透露,秀域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开发,预计明年将替代90%的人工服务,降低人力成本效果显著。 但更为关键的是,人工智能在提升管理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上,效果更为明显。

虽然人工服务的温度是机器不能替代的,但人有情绪波动、会感到疲劳,无法始终如一地提供高质量服务,而机器却能带来更稳定、更持久的高质量服务,这也是人工服务难以达到的服务“天花板”。

“人的服务在60 100分来回波动,但机器永远能保持在90分。 ”这是很多秀域用户最直观的感受。

在解决人力成本,以及管理和服务标准化问题后,秀域制定了“未来5年内让门店数量超过5000家”的规模扩张目标,基于秀域如今的发展速度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展望,相信这个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其次,打造信息化系统,秀域管理员工和客户的能力再上新台阶。

数字化、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在实践和摸索的过程中,秀域也碰了很多壁。 在摸索了一年多以后,阿里云的负责人找到了秀域,当时,阿里正在推进新零售战略,准备将盒马打造为一个未来的零售品牌。

虽然这次被李晓宁形容为“价值1000万”的沟通并没有切入到秀域的需求,但关于盒马“人货场”的商业逻辑却让李晓宁“茅塞顿开”。 因此,秀域从解决顾客管理和员工管理等问题入手,搭建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不仅可以追踪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每一次消费行为还原消费者画像,力求做到精准营销。

秀域通过打造信息化系统,解决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第一,加强对顾客的管理,进一步强化总部集权。

在传统生活服务行业,有着这样一种现象:顾客牢牢掌握在员工手上,员工一旦离职,客户就会不同程度地流失。 李晓宁曾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不是开了1000家店、招了名员工,而是把公司分成了1000份,为自己树立了个对手”。

因此,李晓宁认为,连锁品牌的门店数量和员工数量在扩大,但并不代表品牌的优势在提升。 只有通过信息化集中管理顾客,才能实现所有门店的政令一致,让每一家门店成为增加品牌形象的一份力量。 这,就是秀域总部集权的体现。

第二,解决库存压力,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数字化、信息化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可解决企业的库存压力,并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在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时候,秀域的门店都是根据店长个人经验向采购部报一个大概的数字,很容易出现货品积压或者需要补货的情况。 当数字化系统介入后,秀域所有门店都实现了自动配货和退货,大幅度减轻了库存压力,提升了货物流转效率。

与此同时,利用信息化系统的优势,秀域所有的财务流程可在系统上实时流动,不仅提升了审计、管理效率,而且还进一步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 目前,秀域审计部和财务部两支超过100名员工的团队被压缩了一大半,但效率却大大提升了。

第三,精准营销,对症服务,秀域服务满意度让人惊叹。

什么是好的服务?在李晓宁看来,好的服务是在顾客想要睡觉的时候递上一个枕头,而不是一杯咖啡。 也正因如此,我们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很多美业门店里,员工越是卖力推销,顾客就越反感。

为了精准营销、对症服务,秀域成立了一支专业的数据团队,以了解顾客需求,打造顾客标签,完善数据模型。

在信息化系统的帮助下,秀域经营效率得到提升,客户满意度也直线上升。 据了解,秀域推出率先在业内推出“无因退款”政策,即消费者对服务不满意,可以直接在手机端发起退款申请,但目前退款率仅有0.3%,可见用户对秀域的满意和信赖。

综上,及时捕捉大 健康 的风口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先行技术的优势,在经历失败后,秀域终于转型升级成功,实现了豹变。 这个过程或许是痛苦的,难熬的,但却极具价值和意义。

于秀域自身而言,其在智能 健康 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走慢一点,走踏实一点,不是坏事。 而对于传统美业乃至其他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成功案例,能坚定他们转型升级的信心,以及前进的步伐。

全球算力竞争加剧,我国 ICT 建设驶入快车道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银河证券研究院 赵良毕)

报告原标题: 通信行业深度报告:ICT“双碳”新基建,IDC 温控新机遇

(一)算力建设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各国均不断发力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球算力竞争不断提升。 2020 年 4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文件中出现,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 计算力已经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

IDC&清华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2022 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表明,计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成要素:

(1)从 2016-2025 年的整体趋势及预测来看,各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占比将达到 41.5%。

(2)计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素,已经成为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

(3)国家计算力指数与 GDP 的走势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 评估结果显示十五个重点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 3.5%和 1.8%,预计该趋势在 2021-2025 年将继续保持。 同时,通过针对不同梯队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和 GDP 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后,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 4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增加到 1.5 倍,而当计算力指数达到 6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提高到 3.0 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更加显著。

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较高。 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16 年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占比2025E为41%,其中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比为48.10%,比发展中国家高 17.8 个百分点。 中美两国计算力指数综合评估较高,中国计算力发展水平涨幅达 13.5%,处于较高增长水平。 总体来看,数字经济为各国 GDP 总量贡献不断提升,算力提升推动数字经济向好发展。

全球公有云用户市场保持增长,IT 侧资本开支不断增加。 云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不断增加对移动技术、协作以及其他远程工作技术和基础架构的投资。 预计到 2023 年,用户支出将达到近 6000 亿美元,云将占全球企业 IT 消费市场的 14.2%。 其中软件化服务(SaaS)是最大的细分市场,预计该市场在 2023E 用户支出增长至 2080.80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36.73%;云基础建设(IaaS)将达到 1562.76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70.53%。 为了获得数字经济时代的比较优势,全球主要国家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下,数据中心的建设保持了较高增速,预计在未来几年云服务提供商与电信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加,全球云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速较快,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 受益于我国“新基建”战略提出和持续攀升的互联网流量,2021 年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增长。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 2021年 IDC 行业规模约 1500.2 亿元,近 5 年中国 IDC 市场年均复合增速约达 30%,领先于全球 IDC市场增速,其中近三年中国 IDC 市场具有高增速。 我国 IDC 行业增速较快主要系我国 5G 建设持续推进,5G 应用项目多点开花不断落地,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 5952亿元。 随着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互联网和云计算大客户需求不断扩张及数据中心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IDC 机柜数量不断增长,中国东部地区 IDC 中心较多。 2021 年 IDC 的机柜量增长了 99.15万架,增速为 30%,机柜量总数达到 415.06 万架,年度增长率达到 31.39%。 随着 5G 时代数字经济向 社会 各领域持续渗透,数据量爆炸式增长使得全 社会 对算力需求提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速度高增,有望打开市场新空间。 目前我国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根据 CDCC 数据,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机柜数占全国总数的 79%,而东北、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

我国东部地区 IDC 上架率较高,西部地区加速建设。 目前 IDC 机房在我国东西部呈现差异较大发展,体现东密西疏、东热西冷的特点。 2021 年新增机柜对比可知,东部及沿海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高,西部上架率较低。 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上架率约 60%-70%,而东北、西北、西南及华中上架率仅有 30%-40%。 在政策布局方面,国家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对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率先向西部转移建设,由于西部地区气温较低优势突出,实施“东数西算”有利于数据中心提高能效,西部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增长。

(二)数字经济政策护航,“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有望超预期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强调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 基于上述规划,2022年 5 月 26 日,工信部在 2022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指出,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布局。

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水力、光伏、风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使用端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部分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电紧张问题,但是作为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产业,协调东西部发展布局、降低能耗就十分必要。 全国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各种强调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政策要求,进而促进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催化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东西部资源高效匹配,建立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将东部海量数据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 2022 年 2 月17 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国家以“东数西算”为依托,持续推进数据中心与算力、云、网络、数据要素、数据应用和安全等协同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助力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全球算力网络竞争力凸显,ICT 产业链有望迎来发展新空间。 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家算力水平和全球竞争能力。 同时,扩大数据中心在中西部地区覆盖,能够就近消纳中西部地区新型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投资,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全国均衡发展新格局。

(三)双碳减排目标明确,绿色节能成为发展必需

能源变革不断创新升级,低碳转型融入 社会 经济发展。 自上个世纪人类逐渐认识到碳排放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不断进行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广泛磋商,在联合国和世界气候大会的框架下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 年签署,1994 年生效)、《京都议定书》(1997 年达成,2005 年生效)和《巴黎协定》(2015年达成,2016 年生效)等文件,其中《巴黎协定》规定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 以内”的基础目标和“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的努力目标。

推动能源革命,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双碳行动计划,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的“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展现了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 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落实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

聚焦数据中心低碳发展,实现双碳方式产业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东数西算”工程中数据中心西部迁移,PUE 值有望降低带来能耗电量高效利用。 能源高效节能、革新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一)数据中心能耗突出,绿色节能是发展趋势

绿电成为发展趋势,低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大力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数据中心能耗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 研究表明,预计 2025 年,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达到 3952亿 kW·h,占全 社会 用电总量的 4.05%,比例逐年攀升。 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 空调系统同样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 降 PUE 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制冷方面入手。

数据中心碳排放不断控制,PUE 值不断改善。 根据国家能源局 2020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每度电用煤 305.5 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每吨标煤排放 2.7 吨二氧化碳来计算,2021 年全国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 7830 万吨,2030 年预计排放约 1.5 亿吨二氧化碳。

量化指标评估数据中心能源效率。 为评价数据中心的能效问题,目前广泛采用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标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 PUE 通常以年度为计量区间,其中数据中心总能耗包括 IT 设备能耗和制冷、配电等系统的能耗,其值大于 1,越接近 1 表明非 IT 设备耗能越少,即能效水平越好。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及服务器系统能耗占比较大。 数据中心的耗能部分主要包括 IT 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设施(包括安防设备、灭火、防水、传感器以及相关数据中心建筑的管理系统等)。 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 其中服务器系统约占 50%,存储系统约占 35%,网络通信设备约占 15%。 空调系统仍然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它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 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分别占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的 10%和 5%。

(三)温控系统持续优化,节能技术变革打开新机遇

温控系统多元化趋势,节能技术不断突破。 当前主流的制冷方式包括风冷、水冷、间接蒸发冷却和液冷技术,根据数据中心规模、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制冷技术。 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尤其是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效成为研究重点。 目前,数据中心空调制冷能效比的提升主要从液冷和自然冷源两方面入手。 从制冷方式来看,风冷将逐渐被安装灵活、效率更高的液冷方式所取代。 液冷技术目前应用于 5G 场景,通常对骨干网 OTN 设备、承载网设备以及 5G BBU 设备进行液冷,采用液冷技术可以通过液体将发热元件热量带走,实现服务器的自然散热,相互传统制冷方法,液冷技术更为高效节能。

冷却系统不断优化。 为了客观评价这些制冷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中国制冷学会数据中心冷却工作组研究认为:采用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

其中,GCOP 为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指标,用于评价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 为数据中心总能耗,其中不仅包括数据中心市电供电量,也包括数据中心配置的发电机的供电量。 为制冷系统能耗,包括机房外制冷系统的能耗,另外包括 UPS 供电的制冷风扇、关键泵以及设备机柜内风扇等制冷设备产生的能耗。

实际情况中,为了使能效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可比较性。 冷却工作组建议使用数据中心全年平均综合性能系统数的(GCOPA)指标和特定工况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S)作为评价标准。

冷却工作组根据上述标准针对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广东深圳、河北廊坊等地的高效数据中心进行分析。 这些数据中心分布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使用了不同系统形式和运行策略,例如高效末端、自然冷却、AI 控制的运行优化等。 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制冷能耗较优。 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存在极大差异,提升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意义较大,冷却系统仍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

数据中心容量不断扩充,中美两国贡献较多。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最新数据显示,由大型供应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已增至 700 家,而以关键 IT 负载衡量,美国占这些数据中心容量的 49%,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对超大型数据中心容量贡献第二大的国家,占总量的 15%。 其余的产能分布在亚太地区(13%)、EMEA 地区(19%)和加拿大/拉丁美洲(4%)。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翻一番用了五年时间,但容量翻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

空调系统建设成本较多。 根据IBM数据,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中空调系统的占比为16.7%。 总体来说,2021 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为 1850 亿美元,能源方面建设资本开支占较大份额,能源建设及利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数据中心资本稳步增长,温控市场打开新空间。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2021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包括云/非云硬件和软件)为 1850 亿美元,公有云基础设施设备支出占比为 47%。 面向硬件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合计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 77%。

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云管理和网络安全占了其余部分。 参照 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 10%的现实,假设未来 4 年数据中心每年资本开支保持增长 10%,我国数据中心温控系统市场规模 2021 年为 301 亿元,可在 2025 年达到 441 亿元。

(一)英维克:打造温控全产业链,行业高景气领跑者受益

国内技术领先的精密温控龙头,聚焦精密温控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致力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物联网的基础架构及各种专业环境控制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东数西算”项目中提供节能技术。

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表现良好。 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4.00 亿元,同比增长 17.10%,归母净利润 0.13 亿元,同比下降 59.26%,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 2021 年英维克实现营业收入 22.28 亿元,同比增长 29.71%,自 2017 年以来 CAGR 达34.65%,主要是由于机房温控一些大项目验收确认,以及机柜温控节能产品收入增长。 受益于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同比增长 12.86%,自 2017 年以来 CAGR达 24.25%,主要源自数据中心及户外机柜空调业务的持续增长。

公司毛利率总体稳定,未来有望止跌回升。 2021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29.35%,同比下降9.50%,主要原因系上游原材料成本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净利率总体有所下降,销售净利率为 8.92%,同比下降 15.85%。 随着公司持续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技术平台得到复用,规模效应愈发显著,公司未来毛利率及净利率有望企稳回升。

蒸发冷却、液冷技术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技术储备充足,产品系列覆盖全面。 目前国内数据中心温控方式仍然以风冷、冷冻水为主,由于热密度、耗能的提升,传统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散热方式逐渐从传统风冷模式发展到背板空调、液冷等新型散热方式,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呈现出冷却设备贴近服务器、核心发热设备的趋势,液冷、蒸发冷却技术优势明显。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提升核心竞争力,温控系统不断优化。 公司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坚持加大研发力度,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英维克作为细分行业龙头,及时捕捉市场发展动向,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公司产品线丰富,方案灵活凸显竞争优势。 英维克的机房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通信机房、高精度实验室等领域的房间级专用温控节能解决方案,用于对设备机房或实验室空间的精密温湿度和洁净度的控制调节。 其中包括 CyberMate 机房专用空调&实验室专用空调、iFreecooling 多联式泵循环自然冷却机组、XRow 列间空调、XFlex 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机组、XStorm 直接蒸发式高效风墙冷却系统、XSpace 微模块数据中心、XRack 微模块机柜解决方案、XGlacier 液冷温控系统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公司的产品直接或通过系统集成商提供给数据中心业主、IDC 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历年来公司已为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用户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了大量高效节能的制冷产品及系统。 此外,英维克还提供机柜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无线通信基站、储能电站、智能电网各级输配电设备柜、电动 汽车 充电桩、ETC 门架系统等户外机柜或集装箱的应用场合提供温控节能解决方案,以及用于智能制造设备的机柜温控产品。

(二)佳力图:运营商市场企稳互联网市场突破,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精密环境温控龙头,打造恒温恒湿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 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净利润有所下滑。 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1.22 亿元,同比下降10.69%,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下降 36.68%,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2021 年佳力图实现营业收入 6.67 亿元,同比增长 6.68%,自 2017 年以来CAGR 达 9.73%,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0.85 亿元,同比下滑 26.35%,2021 年,公司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导致利润下滑,(1)南京疫情停工待产、限电限产、疫情延时交付验收的各种困难;(2)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机房空调市场竞争较激烈;(3)原材料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成本占公司营业成本平均比例达 70%以上,是公司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铜、镀锌钢板在 2021 年度一直呈现上涨趋势,采购价格较 2020 年上涨了 20%-40%,导致公司成本呈现大比例增长。

图 17. 公司受多因素影响毛利率有所下降(单位:%)

公司精密环境领域产品丰富,技术先进。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 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研发投入不断投入,空调效率持续提升。 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保持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专家等机构、人士的合作,推动尖端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托现有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节能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机房智能节能管理系统的研制,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性能指标,加强在空调换热器效率提升、供配电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实力,全面提升公司在机房环境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能力。

公司核心技术不断凸显。 2021 年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有 36 项,同时有包含带封闭式高效冷却循环的通信模块、数据中心冷冻站集中控制系统、机房空调 VRF 系统、CPU 液冷技术、VRF 技术在机房空调领域的初级应用等 28 项在研项目。

(三)其他节能相关公司情况

申菱环境是国内提供人工环境调控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服务场景数值中心、电力、化工、能源、轨道交通、环保、军工等领域。 产品主要可分为数据服务空调、工业空调、特种空调三部分。 公司是华为数据服务空调的主要供应商,与华为存在多年合作关系。 除了华为业务的快速增长,也获得了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认可。 此外,申菱环境在储能方面也有布局。

依米康致力于在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智慧建设以及能源管理领域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从硬件到软件,从室内精密空调到室外磁悬浮主机,从一体机和微模块到大型数据中心的设计、生产和运维服务,助力客户面对能源和生态挑战。 公司信息数据领域的关键设备、智能工程、物联软件、智慧服务四大板块业务均可为数据中心产业链提供产品及服务。

高澜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纯水冷却设备专业供应商,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起家,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各个环节电力电子装置。 2020 年以来,通过企业并购,其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新能源 汽车 电子制造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大幅上涨,合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到 48.88%,首次超过纯水冷却设备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节能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导致供给端产能释放缓;

原材料短缺及价格上涨;

市场竞争加剧;

下游数据中心市场增速不及预期。

智慧社区建设有什么必要性?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其基本思路,就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城市基层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源自北京等城市对“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从发达城市多年来的实践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社会认知度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社区党建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为社区管理网格化提供了丰富经验。 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预言,社区网格化管理,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自2000年以来,我市围绕社区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社区“有人、有钱、有章、有地方”办事,社区建设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各街道、社区为延伸社区管理,在分片包干、建立责任区、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为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市、区一些职能部门在社区搭建工作平台,也力图以网格化管理来解决自身人手不足等问题。 四、针对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需要有清醒认识。 1、 社区事务繁杂,各方面工作都要进社区,既各自为政,又重复浪费,资源整合不够,条块结合不够,属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2、 社区工作调查多、统计多、报表多、台账多,管理手段落后,综合效率不高,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3、 社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开会、迎检、写标语、整理档案上了,场面性的活动开展较多,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与群众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4、 社区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较为突出,社区工作者考评机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 五、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据了解,铜官山区已将该项工作纳入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将启动建设。 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作为基本框架。 今年,我市还将进行社区规模调整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如何对2500户左右的“大社区”提供有效服务,开展长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和谐社区,把“四有”夯实,向“四优”(设施优良、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迈进,更需要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因此,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六、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是基础,网格是关键,服务是本质,管理是核心。 关于网格的划分,外地有不同的模式。 在城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可把街道作为一级网格,把社区作为二级网格。 这两级网格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都覆盖到这两个层面。 有些城市或有些工作的网格划分,就是把社区作为基本单位。 针对我市目前的“大社区”设置,社区内的管理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 因此,可借鉴外地经验,在社区内划分若干责任区(相当于居民小组),作为网格单元,可称为“责任网格”。 这样,“街道-社区-责任网格”,就构成了城区三级网格体系。 从延伸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角度,社区责任网格,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七、社区责任网格,是对社区事务的责任承接。 通俗理解,就是“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 目前,我市的社区事务主要集中在民政、计生、就业、社保、城管、创建、综治、党建等方面,并有进一步拓展的趋势。 社区内的居民楼院、商务楼宇、街区、市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以及驻区单位、公共服务站所、物业管理机构、社区民间组织等,均可归致各个网格。 因此,将社区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于每一个网格,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除了条线上的职责,还应该在网格内找到自己的任务。 专职社区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清洁工,以及各方面的社区志愿者等,共同构成了各网格的责任主体。 总之,参与公共服务,促进依法治理,保障群众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是社区网格的主要职责。 八、社区责任网格,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居民区网格,即以居民区为主体的责任网格。 第二类,单位网格,即以辖区单位为主体的责任网格,以及属于非居民区类别的其他网格。 从街道、社区的主要职责看,目前的管理重点是居民区网格。 而涉及计生、综治等方面的社区事务,还需要单位网格发挥作用,以达到“共驻共建”的要求。 单位网格的划分,应符合以下条件:1、 区域相对完整;2、 具有较大的占地范围和管理规模;3、 以非居住功能为主导;与居民区边界清晰;4、 有独立设置的稳定性和持续性;5、 能切实履行网格内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 对于那些占地较小的单位,则以就近纳入居民区网格为宜。 九、社区责任网格,在具体划分时应注意衔接以下因素。 1、居民小组和党支部管辖区域的划分;2、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3、市容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区域的划分;4、社区卫生服务区域的划分;5、治安及户籍管辖区域的划分;6、小学学区的划分。 总的要求,就是促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覆盖到社区、延伸到网格。 按户籍人口统计,每个居民区网格以“250户以上、500户以内”为宜。 这样一片区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包干负责,上门调查,面对面服务。 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基层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型。 “信息化平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社会化监督”,有可能成为社区工作新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努力方向。 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数字社区、责任网格”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和谐社区、百姓网格”的人文理念。 社区责任网格,就是要关注民情、关怀民生,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对老百姓负责,使其真正成为“百姓网格”。 十一、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我们对于社区建设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选聘分离”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站设置,社区主任和书记“一肩挑”,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社区平面图上墙,责任小区划分,计生“户况图”绘制,“1890”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共驻共建”长效管理机制,社区议事委员会监督机制,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等,都应予以巩固和完善。 总之,要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内,围绕“四优”建设,进一步拓展网格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新格局。 十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社区来说,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合社区工作资源,强化综合管理,不断夯实“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社区工作机制。 同时,有必要研究和深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按照社区网格化的要求,实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 因此,这就要求广大社区工作者,每天到达工作岗位后,在不影响专职(线上)工作的情况下,至少要到自己所负责的“责任网格”(面上)巡查一次;按照规定,认真做好网格内的调查、统计、宣传、调解、信息收集、应急管理等基础工作;强化“社工”意识,建立长效机制,与社区志愿者一起,共同治理网格内的社区事务,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的矛盾和困难。 十三、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街道作为一级网格,负有统筹指导、综合协调的责任。 主要的工作:1、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 2、坚持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依托,高效率办事,高质量服务,让群众满意。 3、合理划分社区责任网格,建立分类指导和科学考评的新机制。 4、设立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平台。 5、推广“民情日记”工作法,夯实社区管理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6、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以活动为载体,彰显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群众性、公益性和人文性。 7、加强街道、社区队伍建设,强化绩效考核,研究建立社区工作者“薪级补贴”等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 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值得研究。 一个是社区工作“准入制”,作为一项具体职权,可放在街道,与属地管理职责相适应,以促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的逐步形成;一个是社区党建工作,要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放在突出位置,并渗透到各个方面,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党建全覆盖”。 十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区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工作方式等应与之相适应。 1、区级行政职权和资源要继续下沉到街道、覆盖到社区,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2、各条线的工作进社区都要与网格化管理相衔接,规范工作机制,推动长效管理。 3、各项公共事务落地社区和网格时要加强协同,促进资源共享。 4、各类统计、报表等应纳入统一的平台,有利于社区信息化的推进。 5、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投入、支持,增强保障能力。 6、加强与市直部门、系统单位的沟通协作,促进共驻共建。 7、按条线对社区工作者开展经常性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水平。 8、组织开展一些全区性的活动,营造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氛围。 总之,城区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强大合力。 十五、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 1,要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考察,制定出一个总体方案。 目前,我市铜官山区已被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办纳入全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区,尤其要加强项目研究和包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2,要着力开展对铜陵市“百姓网格”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尽快将该软件系统在试用的基础上投入运行。 某种程度上说,该软件系统是社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并将网格的概念融进去,在全面、精细、有效、快捷上下功夫。 3,要设立市辖区公共服务信息中心,推动区级中心数据库的建设,实施区街居三级联网基础工程,促进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对接,确保信息畅通与安全。 4,要在市辖区行政区划图的基础上,绘制一张“铜陵市中心城区网格地图”。 实际上是三级网格地图,区级,标到每一个社区;街道,标到每一个责任网格(居民区网格和单位网格);社区,标到每一栋楼房、每一条道路、每一项设施。 此外,还应建立社区责任网格编码制度、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以及加强市辖区政府网站、社区服务中心网站建设,搭建区街居三级办公业务平台,等等。 十六、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就铜官山区来说,当前必须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区社区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区行政服务中心要尽快组建;三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大力开展。 十七、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社区监督体制。 所谓社区监督,是指社区居民和社区党员,围绕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群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区,而开展的群众性、综合性、有序性的民主监督。 具体来说,一是对延伸到社区的政府工作(如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监督;二是对辖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公共义务的监督;三是对群众权益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四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 如何开展社区监督,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社区工作创新。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必要对建立社区监督体制深入研究、大胆实践。 总之,要创新方式方法,顺应网格化管理要求,搭建社区监督平台,尤其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同志的监督作用,促进公共服务在社区开展、基层民主在社区扩大、群众自治在社区加强。 摘自:

标签: 物业管理 向商办 打造多元化经营格局 养老公寓等领域拓展 降低对住宅市场的依赖性 转型升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