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和并购:巨头公司经常进行战略收购以扩大其产品组合、进入新市场或获得技术。

admin 9 0
收购和并购:巨头公司增长战略的利器导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业环境中,巨头公司经常诉诸收购和并购(M&A)作为其增长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收购和合并其他公司,这些公司旨在扩展产品组合、进入新市场、获得技术并巩固市场份额。本文将深入探讨收购和并购在巨头公司增长战略中的作用,探讨其好处和风险,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收购和并购的好处1. 扩大产品组合:收购和并购可以使公司快速扩大其产品和服务范围,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通过收购具有互补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企业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并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2. 进入新市场:收购和并购可以为企业进入新地理市场或目标新客户群铺平道路。通过收购在目标市场已建立业务的公司,企业可以缩短进入市场的周期并降低风险。3. 获取技术:收购和并购可以为企业提供获得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途径。通过收购拥有所需技术的公司,企业可以缩短创新周期并提高竞争优势。4. 巩固市场份额:收购和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巩固其市场份额并阻碍竞争对手的扩张。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或行业领先者,企业可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并增强其行业地位。收购和并购的风险1. 整合挑战:收购和并购往往涉及复杂的整合过程。不同文化、流程和系统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运营中断和降低生产力。企业必须仔细规划并执行整合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挑战。2. 高昂的成本:收购和并购可能涉及巨额的财务成本,包括收购价格、整合费用和运营成本。企业必须仔细权衡回报与风险,以确保收购创造价值。3. 分心管理层:收购和并购可能会分散管理层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管理这些交易的整合和运营影响,以避免对日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实践案例1. Alphabet 收购 DeepMind:2014 年,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 DeepMind。这次收购使 Alphabet 获得了尖端的 AI 技术,帮助其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建立了领先地位。2. Amazon 收购 Zappos:1999 年,亚马逊收购了在线鞋类零售商 Zappos。这次收购使亚马逊扩大了其产品范围,进入时尚领域并加强了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优势。3. Microsoft 收购 LinkedIn:2016 年,微软收购了职业社交网络 LinkedIn。这次收购使微软能够扩展其 B2B 业务,进入社交媒体并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和见解。结论收购和并购是巨头公司增长战略的重要工具。通过扩大产品组合、进入新市场、获取技术和巩固市场份额,这些交易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它们也带来了整合挑战、高昂的成本和管理层的分散等风险。企业必须仔细权衡这些利弊,并仔细规划和执行收购和并购,以最大化其增长潜力。通过战略性地实施 M&A,巨头公司可以保持竞争优势并在不断发展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么样?

环顾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竞争给世界各国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深入研究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认识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对于加快培育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打造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航空母舰,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各自的利益,采取各种方式,超越空间和社会的限制,不断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协调认识和行动的发展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各国经济、社会联系与竞争的普遍化及其方式的多样化。 经济全球化是震撼国际社会诸多领域的重大变革,使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理念、方式和空间发生深刻变化。 分析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主力军,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 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 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许多跨国公司把本国的跨国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在实施全球经营战略过程中,跨国公司积极推进海外公司本地化,以赢得所在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经营资源国际化,促进经营管理知识、技术专利、营销方法、融资渠道、信息网络和管理组织等经营性资源向所在国转移,提高当地管理人员掌握和运用本公司经营资源的能力。 为了以科技进步支撑世界各地工厂的生产,跨国公司大力推进研究开发国际化,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基地,聘用国外科技人才,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在当地把生产和科研结合起来。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家跨国公司,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达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70万家。 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超过工业世界总产值的30%。 从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看,即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雇员总数三个比率的平均数目前已达 37%,其中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达54%。 事实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战略,实质上就是经济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充当了推行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角色。 2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国际性投资是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加快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性投资的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的国际性投资,一方面是向全球扩张金融资本、垄断世界市场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生产国际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向国外开展大规模、系统化投资,在国外设立投资性控股公司,统一管理投资企业。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连锁竞争效应,只要有一个跨国公司向外投资扩张,同行的跨国公司为了保住自己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份额,也会竞相向国外投资扩张。 所以,近些年来,跨国公司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而实行对外投资的战略性意图非常明显,投资势头愈益强劲。 增加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外投资为自己更便捷地获取当地的资源和市场。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英国、加拿大、荷兰三个国家吸收了美国对外投资的近40%。 同时,近些年来对新兴市场的直接投资也迅速增加。 前年和去年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分别增加了26.9%和18.9%。 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石油业等领域。 这不仅给跨国公司带来了高额利润,而且密切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截至1999年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亿美元。 1999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达到80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6%。 1999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了208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比1998年增长16%。 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27万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8%。 据联合国预测,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约为1.1万亿美元。 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虽有所减少,但仍将保持1万亿美元以上。 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 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大大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为各国吸引外资创造了条件,把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 3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跨国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以及战略联盟,是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产物和结果。 为了在全球市场谋求发展壮大,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整体收购、重组控股收购、增资控股收购以及股票认购收购等多种并购方式,在国外大力开展兼并、收购业务,不断实行产业整合,扩大经营规模。 兼并、收购和战略联盟,不是企业间的单纯业务交易,而是一项有关企业战略、文化、人员以及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全方位整合。 通过兼并、收购,使被兼并、收购的企业的法人地位、治理结构、文化理念和管理机制、业务方向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跨国兼并、收购是跨国公司获得别国有形和无形资产及竞争战略优势的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 实际上,跨国公司是推动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型企业。 国际生产的扩张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的兼并、收购推动的。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从 1980年至1999年,在世界范围内,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达成的并购协议总额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 随着跨国公司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间合并、收购及战略联盟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80年代后期和1995年以来,世界上出现两次并购高潮。 跨国并购交易额从1987年的75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7200亿美元。 1999年出现了109起巨额并购交易。 2000年全球兼并和收购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 2001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发展趋缓和美国“9·11”事件的影响,全球跨国并购规模有所减少,但仍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 日益发展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扩大了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提高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关联度,加快了各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4跨国公司开展的国际贸易,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 跨国公司开展的国际贸易,不仅使货物和资源跨国界流动日益增强,而且也使不同国家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通过国际贸易超越国界被重新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广。 实际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已纳入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国际生产和流通服务之中。 近些年跨国公司的国际性贸易迅速发展,贸易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和一些地区生产、消费的发展。 目前,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 跨国公司内部及互相贸易占世界贸易量的60%以上。 2000年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总额的2倍多。 跨国公司海外附属企业货物和服务出口为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和非要素服务出口的46%。 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贸易策略,既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又有力地促进全球市场体系的形成,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实践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的跨国公司不断生成、发展和壮大,越来越成为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 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方面。 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及其开展的日益激烈的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最活跃、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考察研究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我们可以发现: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一些跨国公司不仅积聚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品牌,而且培育和铸就了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经营行为的先导,是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础。 虽然众多跨国公司的价值观的概括和表述不同,但其核心都是:一切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一个著名跨国公司把“追求增长,永不言够”作为企业价值观的生动概括。 正是在这种企业价值观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在不停地追求企业发展和增长的同时,积极参与并不懈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长为先、增长为本的企业发展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跨国公司在这种发展观的驱动下,以增长为根本,把成长作为首要目标,不懈地追求更快更好。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其资本和积累高度集中,垄断进一步加强,形成资本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快速增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全球定位,制定并实施全球性经营战略,积极向国外输出资本,利用全球生产能力。 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加快发展、实现自己利益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本国的资源和市场已经相当狭小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资本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 跨国公司无止境地追求快速“成长”和“增长”,驱使着企业扩大规模,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使其经营与发展逐步突破空间和地域、民族与制度的界限,从而为参与并推进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内在动力。 ——打破界限、获取资源的企业竞争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全球性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竞争。 一个跨国公司发展的快慢、经济实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全球相关资源占有的份额及开发利用程度。 所以,随着跨国公司的加速增长,对资源产生了这样的理念和追求:打破国与国的限制,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提供最大效益的资源。 为了能够迅速获得区位资源组合,增强经济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实力,实现各自对资源的获取,跨国公司之间一直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资源争夺战,纷纷采取投资、并购、贸易等种种手段,千方百计从别国获取和分割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正是跨国公司对资源利益的追逐和竞争,促进了各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快流动,推动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依存的时代。 ——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企业营销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特别是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 对许多跨国公司来说,在正在形成的全球企业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关键的战略性问题,驱使跨国公司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扩大市场空间。 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实现了“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主动出击,开拓全球市场。 建立覆盖全球的营销队伍,设立网络化的营销机构。 开展无边界服务,巩固传统市场,发展新兴市场。 利用数字化手段,以更高的效率占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树立企业和用户双赢意识,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 跨国公司在开拓市场中,不仅赢得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且成为连接世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密切了各国市场的相互联系,提高了市场规模化程度,加快了全球市场一体化步伐。 ——不甘现状、渴望变革的企业改革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变革是创造业绩、加快发展的动力。 一些跨国公司视变革为增长的机遇和条件,为加快企业发展,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不断地推进经营体制、管理制度、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90年代后期,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率先进行了管理体制和营销方式的改革,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行了新一轮调整,不仅增强了自身发展活力,而且促进了世界一些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跨国公司这种具有连锁推动效应的不停顿的重大经营变革,往往是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的诱因和前奏。 每一轮新的重大经营变革,都给全球经济发展在市场运行、资源配置、技术进步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 ——拓展新业、填补空白的企业创新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科技进步和创新,既是加快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又是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决定着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一个跨国公司不论其科技实力如何雄厚,都离不开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的支撑。 这就要求跨国公司牢牢把握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吸收和采用新的科技成果。 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创新促进成长,以技术保持领先。 采取投资、并购等形式,进入正在发展的业务领域,不断填补产品种类和技术空白。 加大科技投入,壮大企业研发力量,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实施全球人才战略,不惜重金褒奖精英人才,激励优秀人才,吸引顶级人才。 跨国公司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方面加剧了国际市场在技术、人才和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一方面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技术联系和经济合作,提高了金融、电信、商务网络的现代化水平,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深化作用。 ——协作无限、服务无界的企业合作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得到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客户,必须不断加强对外协作和服务。 拓展协作和服务,已成为加快企业发展和增长的前提条件。 当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已形成崭新的全球性的经济合作观:即协作无边界、服务无边界、沟通无边界,把合作和服务的发展曲线画在企业利益的增长曲线之前。 在企业内部加强内设机构的无边界协作,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消除管理和监督盲区。 在外部不断扩大全球性合作,加快拓展世界各地的服务市场。 深入了解客户对服务的要求,寻求新的方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电子商务推动企业的服务创造,围绕主业开展多种服务业务组合。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服务理念和方式,在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增长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把全球性的合作和服务推向一个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新阶段。 (上)

以技术制胜的专业化公司——石油技术服务公司

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是为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公司。 按照所从事的专业不同,可以细分为地球物理勘探、测井、钻井、完井、增产措施(如压裂、酸化、控水、防砂)以及油气田地面建设和设计、管道运营等方面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 广义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还涵盖了石油装备和器材的制造业务。 它们与石油公司相生相伴,是石油公司的主要合作伙伴,它们所开创的多项技术改写了石油工业面貌,加速了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油气资源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加,使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 为适应这一需要,一些领先的大型石油技术服务公司逐步横向发展,一专多能,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 (1)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历程。 纵观历史,世界石油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①从1859年石油工业诞生到20世纪头10年,油田服务业初步形成。 美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诞生地,也是油田服务业的诞生地。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宾夕法尼亚州兴起的找油热潮逐步扩大到美国的很多地方。 那时找油既没有地质理论指导,也不用复杂的技术。 人们在地面的石油露头(油气苗)附近买(或租)地,雇钻井队来打井,打不出油来就走,打出油来就安上蒸汽水泵抽油,用木桶(啤酒桶)装了运走。 后来有了用螺栓连接的输油(气)管,逐渐发展起一批钻机(顿钻)和钻井工具制造商及钻井承包商、管道建设商。 这就是初期的油田服务业。 德莱赛公司就是在19世纪80年代靠发明和制造、销售输气管道用的不泄漏接头而起家的。 史密斯(Smith)公司则是20 世纪初从修理、打造顿钻钻头的铁匠铺发展起来的。 这个时期发现石油的那些国家,像俄国、罗马尼亚、墨西哥等,开始时也是从美国购买钻机,雇佣钻井队。 那时的石油公司也都是规模不大的小企业,找油的风险又大,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找油的同时自己开设钻机制造厂和钻井公司。 至于当时垄断美国石油工业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直到1885年后才开始进入上游领域,它的石油产量份额最高为30%,它的重心在炼油和销售,对油田服务业没有兴趣。 所以,油田服务业一生下来就分立于石油公司之外。 ②20世纪20—50年代,世界油田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这源于世界性的石油技术革命,重点是石油勘探技术的大突破。 一个是扭秤的应用形成了重力勘探技术,一个是折射法和反射法地震勘探技术的产生和逐步成熟,再一个是电阻率地面勘探技术和井下测量——测井技术的实用化。 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先驱,诞生了美国的地球物理服务公司(GSI)、法国的通用地球物理公司(CGG)、德国的普拉克拉公司(Prak1a)等。 而法国的斯仑贝谢公司(Sch1umberger)则是测井技术的开拓者。 钻井技术的革命,是以旋转钻井取代冲击钻井。 钻井深度由一二百米发展到两三千米,钻机和钻井工具、钻头都日益复杂起来,钻井工艺由清水钻进改为采用各种各样的钻井液,从陆上钻井发展到浅海水上钻井,相应地发展起一批钻井工具和钻头的制造企业,贝克(Beker)、休斯(Hughes)等公司就是它们中的佼佼者。 同时,也诞生了专业化的钻井液公司,如白劳德公司(Baroid)。 油田开发从盲目密集布井,进步变为把油田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布置井网,控制产量,科学开采。 注水二次开发得到广泛应用,完井技术得到重视,水力压裂、酸化等技术相继产生,成为油井增产的重要手段。 哈里伯顿公司(Ha11iburton)以此出名。 这样,随着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形成与进步,发展、壮大起一个以美国为中心,遍及世界的油田服务业。 与此同时,在原苏联形成了另外一套石油工业体系和体制,其主要特征是“大而全”,油田服务业共生于油气勘探开发业之中,从属并依附于油气企业。 每个油田(油区)是一个油气企业(局),每个油气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服务机构。 它们只为母企业服务,以完成母企业的计划任务为己任。 全国各油田服务企业之间只有竞赛,没有竞争。 外国的油田服务公司不进去也进不去。 ③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技术服务业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又一次技术革命。 物探技术和测井技术从磁带模拟发展到数字化,进而又达到数控化。 地震技术从二维发展到三维、四维,从应用于勘探发展到也应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钻测量(MWD)与随钻测井(LWD)的出现,使钻井技术有了大突破,从打直井发展到打定向斜井、水平井、大位移水平井、分支井、多底井。 油藏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大大提高了探井成功率和油气田开发水平。 海洋工程技术飞速进步,钻探和开采的水深从几十米发展到上千米。 油田服务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迅速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在钻井公司之外,形成了若干家各有所长的钻井技术服务公司。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油气资源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加,使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 适应于这一需要,一些领先的大服务公司逐步横向发展,一专多能,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技术服务进入专业化和综合一体化服务相结合的新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石油技术服务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 一方面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 世界油田服务市场空前扩大。 中国、苏联及东欧各国有一批油田服务企业陆续转变体制,走向市场,参与竞争。 世界油田服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是大油气公司和大的油田服务公司之间形成和发展起一种崭新的生产关系——“联盟”。 以往,每一个勘探或开发项目,油气公司都要组织一班人马,搞规划,做方案,为每一道作业工序物色合作对象,谈判签约,组织工序之间的衔接,协调各方关系,工作量很大。 如今,每一个项目找一家综合性服务公司作伙伴,双方组成多学科的联合班子,从规划到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大服务公司更深地进入勘探和开发,跟进服务,更致力于发挥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整体优势,也更有利于占领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世界油田服务业进一步分化、改组。 (2)石油技术服务业的基本格局和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世界油田服务业的五强:斯仑贝谢、哈里伯顿、德莱赛、贝克休斯和西方阿特拉斯。 90年代末,它们经过兼并,重新组合为世界石油技术服务领域里的“三强”——哈里伯顿、斯仑贝谢和贝克休斯。 ①哈里伯顿(Ha11iburton)——不断并购中壮大的巨人。 哈里伯顿公司以固井起家,时至今日,已成为除物探以外“全能型”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 它的井下作业(从完井到增产措施)是世界第一位的;测井可以占到第二、第三的位置;钻井技术服务、泥浆、钻头都是国际第一流的;工程建设方面则是全球最强的。 早在1934年和1949年,哈里伯顿公司就通过技术转让成为酸化和压裂技术的骨干服务商,这也标志着它从单一的专业化固井服务企业发展为初步综合化固井、完井服务公司。 之后数年间,通过一系列并购活动,哈里伯顿的业务领域和专业水平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1957年购入威莱克斯(We1ex)测井公司,增加了电法测井和射孔业务,同年兼并射孔研究中心,在射孔方面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1959年兼并奥梯斯工程(Otis Engineering)公司,增加了电缆测试业务;1962年兼并布朗路特(Brown&Root)公司,在工程建设上成为强者,也为它后来进军海底管道工程打下了基础;1972年买下IMC钻井液公司;1986年,它与Dresser公司合营M—I泥浆公司;1988年兼并吉尔哈特(Gearhart)工业公司,包括它的测井业务(世界三大测井公司之一)和物探业务(其子公司Geosource是世界三大物探公司之一),接着又购进第三大物探公司GSI(Geophysi ea1 Service Inc.);1989年又买下Sirra物探公司,把它们合并为HGS,成为世界物探界首屈一指的企业,其在测井方面也进入世界前三强;1994年,由于HGS连年亏损,哈里伯顿把它卖给了利顿工业集团,并入西方阿特拉斯;1996年,它看准了信息化和软件产业,购入当时在物探软件界的一家精英企业兰德马克(Landmark)。 1998年,哈利伯顿兼并了世界第三大油田服务集团——德莱赛(Dresser)工业公司,把德莱赛的几个强项——麦考巴泥浆公司(Magcober)、塞摩里蒂钻头公司(Security)、梯坦采油技术服务公司(Titan)等吸收过来,加强自己这几个方面的实力,实现优势互补。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哈里伯顿公司将整体发展战略与技术发展战略同时推进。 公司制定了“技术领先、运营优秀、业务创新和员工充满活力”的战略目标。 其总体经营战略是:在全球范围的油田服务和工程建造服务两大领域内寻求战略发展机会,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并购,在提高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开拓新兴业务;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业务范围,保持公司业务布局的合理性;继续推进新技术的研发;运用公司的产品、服务、技术为客户、员工和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从技术投入上看,哈里伯顿公司为实施其技术领先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四家研究中心,它们分别是卡洛敦研究中心(在得克萨斯州)、邓肯研究中心(在俄克拉何马州)、休斯敦研究中心(在得克萨斯州)和雷德多普研究中心(在荷兰)。 四家研究中心根据公司的具体需要进行各自的研究或开展协作,积极为客户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②斯伦贝谢(Sch1umberger)——“要做就做第一”。 斯伦贝谢公司从电法勘探起家,1932年成立专业化测井公司,是世界测井界的“元老”和“龙头”。 1954年,它兼并福雷克斯钻井公司(Forex),1984年买进赛德科钻井公司(Sedco),合并为Sedco—Forex,是世界海上钻井方面技术实力很雄厚的钻井承包公司。 1960年前后分两次从陶氏化学公司买进道威尔公司(Dowe11),使井下作业发展为仅次于哈里伯顿的强项。 1985年兼并英国的Mar1in物探公司,1986年和1989年分两步兼并了挪威的Geco物探公司,1991—1992年并购了德国的Prak1a Seismos这家“老字号”物探公司,1992年买进英国SSL公司,把它们组合成奇科普拉克拉(Geco—Prak1a)公司,成为物探领域的强者。 1992年兼并软件公司奇奥奎斯特系统(Geoquest System)公司。 1970年购入Ana1yst泥浆录井公司,创新发展MWD技术,90年代这家阿纳德利尔公司(Anadri11)成为世界知名钻井技术服务公司之一。 1999年12月,斯伦贝谢把钻井承包业务分离出去,让Sedco—Forex与Transocean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钻井承包商。 同年,斯伦贝谢拿出其Dowe11公司的北美以外泥浆业务,同Smith公司的M—I Swaco公司合并为M—I公司,斯伦贝谢持股40%。 2000年,斯伦贝谢把它的Geco—Prak1a物探公司同贝克休斯的西方地球物理公司(Western Geophysica1)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物探公司WesternGeco,斯伦贝谢控股70%。 这样,斯伦贝谢公司成为除了工程建设以外“全能型”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 它在测井业务能力和物探业务能力上稳坐世界第一把交椅;它的钻井技术服务(Anadri11)、泥浆(M—I)也是国际第一流的;它在井下作业方面排在世界第二强。 此外,斯伦贝谢在油田服务方面横向发展的同时,紧跟世界信息产业的进程,发挥其在电子技术、仪表技术上的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不断的兼并活动,特别是2001年兼并Se—ma公司,成为全球大信息公司之一。 斯伦贝谢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是成为全球石油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其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向石油天然气公司提供各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产品、服务和综合方案,通过在井场安全地进行各种作业,保护环境,实现油气企业资产增值;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即在全球范围内追求技术领先,产品领先,确保竞争优势。 斯伦贝谢的精神是“要做就做第一”。 斯伦贝谢公司目前拥有两大业务,一个是油田技术服务,另一个是WesternGeco公司的地球物理勘探业务。 油田技术服务业务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综合服务,以及服务于核心业务的仪器仪表制造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开发,包括地震、钻井、固井、完井、测井、试井、井下作业、地层评价、提高采收率、咨询、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和IT基础设施服务等。 WesternGeco公司是斯伦贝谢公司于2000年与贝克休斯成立的合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勘探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先进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服务,斯伦贝谢公司拥有其70%的股份,而贝克休斯拥有剩余的30%股份。 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和核心业务结构,并适时进行调整优化,成为斯伦贝谢公司当前发展的重点。 另一个重点是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保证技术领先。 近20年来,斯伦贝谢公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当年营业总收入的3%~8.6%,其中,1998年为5.68亿美元(占8.6%),2000年为5.4亿美元(占5.3%),2004年为4.16亿美元(占3.6%)。 ③贝克休斯(Baker Hughes)——以一流的技术取胜。 贝克休斯公司是1986年贝克(Baker)和休斯(Hughes)两大石油工具公司合并的产物。 卡尔·贝克1903、1907和1913年先后发明顿钻偏心钻头、套管鞋和水泥承转器,1913年创立贝克石油工具公司(Baker Oi1 Too1 Co.)。 休斯石油工具公司是霍华德·休斯于1909年创立的,依靠发明和制造牙轮钻头起家。 1978年购入了布朗工具公司。 1986年贝克休斯合并成立后,在世界钻采井下工具方面有很大优势。 但是,早期其优势只在“硬”技术方面,现在开始向“软”技术发展。 贝克休斯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兼并了大量的具有领先技术的油田服务公司,其中包括:从事完井服务的布朗石油工具公司(Brown Oi1 Too1s)、CTC公司、埃迪科公司(EDECO)和埃尔德石油工具公司,从事钻井液生产和服务的Mi1Chem公司和Newpark公司,从事泥浆录井业务的EXLOG公司,从事定向钻井和金刚石钻头生产业务的伊斯特曼·克里斯坦森公司(Eastman Christencen)和德莱克斯公司(Dri1ex),从事随钻测试业务的Te1eco公司,从事打捞工具制造和相关服务的Tri-State公司和Wi1son公司,从事专用化学剂生产的Aquaness公司、Chem1ink公司和Petro1ite公司。 在此期间,莱恩井业公司和西方地球物理公司也间接并入了贝克休斯公司。 这样,贝克休斯成为第三大多功能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 它在物探、测井、井下工具、钻采技术服务、钻头等领域,都是世界一流的。 贝克休斯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建立高素质的企业文化,保持最优的产品系统,集中统一配置资源,寻求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发展机遇。 领先的技术和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使今天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成为石油工业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成为重大油气项目获得高效开发的制胜保障。

影响联想笔记本电脑渠道设计的原因

联想集团创建于1984年,于1994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是一家专门从事开发、制造和销售智能设备产品并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全球智能设备领导企业。 联想集团是《财富》世界500强公司,2017-2018财年营业额达450亿美元。 公司发展之初,凭借一系列技术领先的个人电脑产品,登上了中国IT业的顶峰,并确立了在3C时代的重要地位。 自1997年起,联想连续八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占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超过三成份额。 2009年联想集团宣布向移动互联转型,大举进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 2013年公司再度强化了转型互联网业务的理念,不仅成立了数字营销团队,还推出了互联网创业平台NBD,集团互联网子公司的成立,加速了公司向互联网转型的步伐。 联想集团的产品智能互联,多样化程度居世界前列,主要包括智能手机(摩托罗拉)、平板电脑、个人电脑(Think 品牌、YOGA 品牌和拯救者品牌)、工作站以及AR/VR设备和智慧家庭/办公解决方案。 联想的下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包括ThinkSystem和ThinkAgile系列)正以其不断提升的容量和计算力,改变着商业和社会连接形态。

随着全球转向智能物联网时代,联想亦从专注单一的个人电脑硬件业务向多样化的设备公司转型。 自2014年4月1日起,联想集团成立了四个新的且相对独立的业务集团,分别是PC业务集团、移动业务集团、企业级业务(数据中心)集团和云服务业务集团。 联想集团于2017-2018财年初推行三波战略,强调核心业务的领导地位、主要细分领域的增长及对新兴技术的投资。 第一波个人电脑业务战略盈利能力持续强劲,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第二波数据中心业务战略转型进展理想,使得该财年第四季度此项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 对移动业务进行了梳理和调整,确保盈利增长。 第三波“设备+云服务”策略积极投资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虚拟实景╱扩增实景,这些新增能力将有助公司发展新业务并巩固现有业务。

联想集团在智能设备、数据中心、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方面持续创新,实现了业务多元化转型。 公司2017-2018财年全年整体营业额同比增长5.4%,是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达453亿美元。 其中,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集团持续取得优于市场的收入增长,同时保持行业领先的利润率水平,全年营业额达到324亿美元,较2016-2017财年上升7.7% ;数据中心业务集团转型正如期推进,全年营业额达到44亿美元,较2016-2017财年上升8.0%;移动业务集团在核心地区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区表现依然强劲,亏损继续减少,全年总营业额为72亿美元。 2017-2018财年第四季度,联想集团宣布整合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集团与移动业务集团,成立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DG)。 这一新的集团架构能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全球服务等共享平台,加速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创新和融合,构筑把设备、用户、应用和内容连接起来的平台。

产品遍布全球,战略调整增长强劲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联想集团重新梳理了各地区业务以确保盈利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数据中心和移动业务在中国区、亚太区、美洲区、欧洲/中东/非洲区各地域发展势头强劲,区域业务各有偏重。 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公司重拾市场增长动力,盈利能力增强。

美洲区业务占公司整体收入的31%。 在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方面,公司专注在增长和盈利能力之间取得平衡,虽然在北美的销量下降,但整体收入回升至双位数增长,利润率改善。 在拉丁美洲持续表现强劲,市场份额达到17.4%的新高。 数据中心业务继续展现向好的势头,继续在不同细分领域巩固实力,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 拉丁美州仍然是联想集团移动业务的核心市场,公司的Moto品牌智能手机继续在拉丁美洲显著增长,2017-2018财年销量上升了40%,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北美方面,公司自2017-2018财年第二季度起成功将电讯商的销售渠道拓展至美国四间主要电讯商,为该财年带来强劲的销量增长,其主流产品如Moto G和Moto E在区内销售强劲,智能手机销量年比年上升57%。 中国区业务占公司整体收入的25%左右。 在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方面,公司继续专注改善产品组合和优于市场表现的收入增长以维持盈利能力,通过推出创新产品和改善销售渠道,收入实现了持续性增长,在2017-2018财年占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达36.5%,继续稳居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第一位。 在数据中心业务方面,公司通过推行业务转型计划,连续两个季度利润率增长,盈利能力提升。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激烈,公司显著缩减在中国的智能手机业务规模以增加灵活性,销量和收入双双下跌但亏损已大幅减少。 亚太区业务占公司整体收入的16%。 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收入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回升,重回正轨。 公司在该地区调整智能手机业务竞争策略,专注维护利润率,因此销量和市场份额均出现下跌。 欧洲/中东/非洲区业务占公司整体收入的28%左右。 在商业需求的带动下,公司在欧洲/中东/非洲区的个人电脑业务取得正面成效,西欧业绩持续表现强劲,2017-2018财年市场份额达到21.2%的历史新高。 数据中心业务在区内恢复增长,盈利能力亦得到改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在德国取得初步成功。 在智能手机业务方面,公司已调整策略专注于欧洲/中东/非洲区的成熟市场,以保护利润。

全球手机增速放缓,全球PC市场回暖

受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和国际货币疲弱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市场销量不断下滑。 同时,微软对其最新操作系统的免费升级以及便捷的移动设备带来的新竞争使得全球个人电脑市场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些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迭代冲击,降低了PC的整体换机率,特别是2011-2015年期间手机销量的迅猛增长,给PC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尽管面临着宏观经济情况疲软、汇率波动及主要零件供应短缺和成本增加等挑战,但受到全球手机增速放缓和商用市场新一轮需求增长的带动,全球的个人电脑市场已经呈现逐渐稳定增长的趋势。 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衰退幅度逐渐缩小,2018年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同比转正,PC产业全面回暖,我们预计未来两三年,PC市场将持续正增长。

联想集团2017-2018财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53.5亿美元,同比上涨了5.38%,其中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收入同比上升了8%,达323.79亿美元,占集团整体收入的71%,第四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16%。 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收入和销量都实现了上涨,其中,个人电脑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销量同比增长0.1%,公司个人电脑业务出现新的增长。 特别是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回暖,联想集团实现了11.3%的销量大幅度增长,包含并表的fujitsu,联想+Fujitsu同比增长5.4%。 惠普、戴尔2Q分别增长7.6%和9.0%,全行业增长2.7%,PC前三强和PC行业都在明显增长。

市场集中度提升,联想集团实力突出

当前,全球PC市场的前三名分别由惠普、联想和戴尔占据,这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六成,成为了个人电脑市场的第一集团。 在这三家之外,小品牌的市场机会已非常有限。 2018年第一季度,惠普以22.7%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与此同时联想集团获得了20.4%的份额,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联想作为当前个人电脑市场的第二大制造商,在PC领域具有长期的可靠性,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市场认可度高,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竞争水平。

高端业务带动发展,盈利策略优先考虑

据IDC的报告,当前全球PC市场高端化明显,每个季度高端电脑(价格高于或者等于800美元)的营业收入占整个PC市场收入的半数以上,2018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了56.5%,其中以欧洲市场最为显著。 入门级电脑(平均价格小于400美元)所占的营业收入比例逐年降低,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其所占比例已经低于10%。

联想集团延续以盈利优先的策略,大力发展高端业务,加大投入高端商业电脑业务和高端游戏电脑业务的力度。 根据公司年报显示,公司在高端商用电脑领域的份额和收入增长都超过了行业增长。 公司的高端商用电脑业务2017-2018年的年销量及收入持续增加,销量占集团个人电脑组合的60%,去年同比为57%,收入按年增加31%。 2018年第一季度,公司商业电脑业务中,中高端电脑的销售量和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并且价格越高的电脑业务,其销售收入增长率越高,价格高于1200美元的电脑的收入增长率更是达到了73.0%。

在消费个人电脑方面,联想集团继续专注于高端部分,尤其是游戏电脑业务,该业务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达91%,当中Legion游戏品牌的增长势头更为强劲。 据市场研究机构Jon Peddi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PC游戏市场硬件营收达到215亿美元,是主机市场营收的两倍多,在PC产业持续萎缩的情况下,全球游戏玩家依旧贡献了44%左右的营业收入。 2015年,游戏电脑的销量额更是主宰了全球数字游戏市场。 公司在游戏电脑、可拆分电脑、千禧一代电脑等新领域都实现了高速成长。 2017年,公司收购富士通51%的股权,富士通年销量约占全球PC销量的1%,增厚联想集团的业绩。

鉴于个人电脑市场地位稳固,联想可以将增加的零部件成本转嫁给客户,电脑零部件价格上涨的影响将逐步缓解,2017/18财季,由于零部件提价,PC业务毛利率从14.2%降低0.4%到13.8%,净利润率降低0.5%到4.5%,但是由于销售价格的同步提升,2018一季度利润率已经提升到5%。 2018年,电脑零部件的价格处于下行通道,特别是LCD和存储器等大价值的零部件有可能降价,联想PC业务受益于零部件降价,预计公司利润率将持续提升到5.3%。

未来两年,联想PC业务会持续受益于全球经济长周期复苏、产品高端化和零部件降价。 全球电子产业需求稳定增长,智能手机需求不振,PC产业持续回暖,联想集团的个人电脑业务的前景持续向好。

整合顺利叠加行业旺盛,数据中心业务业绩突出

数据中心业务方面,联想集团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建立稳固的基础以推动未来的盈利增长。 因此,联想集团领导一直在执行业务转型的调整战略,并建立关键的业务结构以推动未来业务增长。 在这一过程当中,联想集团一直在努力建立世界级的解决方案组合,在全球设立专门端到端的销售和营销团队,在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提供更精密的销售渠道覆盖计划,并专注于提高其网络、存储和服务的触及率,以提高其利润水平。 公司自2014年收购IBM system X 项目以来,近年来一直致力开展数据中心业务的转型计划,于2015年将其增长最快的超大规模基础设施、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基于解决方案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及服务等数据中心业务进行了重组,形成了单独的业务集团。 此举可以使得数据中心业务更好的与业界领先厂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集团目前已经与领先的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Nutanix、Juniper、Redhat及SAP,以攻占融合(converged)、超融合(hyperconverged)、云端和大型项目等快速发展的企业市场。 集团善于将其创意与合作公司的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这能最大程度地扩大解决方案的组合,以争取在整体市场机会中更大的份额。 另一方面,集团不断加强专业的数据中心销售及市场推广能力,通过建立直销团队,提升分销渠道及解决方案能力。 积极发展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业务,构建客户导向的新的组织结构,积极通过新的项目和解决方案重新梳理和引入渠道伙伴及全球系统集成商,以及推出新的ThinkSystem、ThinkAgile品牌,发布丰富的数据中心产品组合。

数据中心业务在过去两年的整合并购过程中,经营业绩出现了阶段性的下滑。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联想此轮的整合定位是基于一个长远盈利的角度,其整合效果在短期不容易显现。 另一方面,由于数据中心业务并非公司的传统经营项目,此次整合着眼点高、工程量大。 联想在处理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经验不足的地方需要进行调整。 集团目前已经平稳度过整合低谷期,业务转型进展理想。 17/18财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年比年增加44%,是自并购System x以来录得的最高收入增长,亦是连续两个季度年比年录得双位数增长。 此外,亏损亦连续四个季度按季减少。 联想集团之前进行旨在建立销售能力、提升分销渠道及产品解决方案能力的转型投资于回顾财年开始为业务带来正面成效,尤其于17/18财年下半年,数据中心业务的全年收入重回增长轨道,亏损年比年减少,并且各个季度均录得季比季亏损减少,下半年的收入更是自并购System x以来的新高,年比年上升29%。 数据中心业务已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字的营业额年比年增长,并连续四个季度取得利润率的改善。 2017年亏损降低至3亿美元,预计公司能在2018年扭亏为盈。 截止2018财年,数据中心业务的收入为43.94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占比由17年的9%增至10%。 预计随着业务进一步增长,其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数据中心是网络社会最重要的ICT基础设施,为全网提供计算资源。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成长,其市场前景广阔。 数据中心行业主要分为X86、external存储和网络L2/L3 DC三个细分品类。 x86服务器具备弹性好、可靠、灵活、可扩展和高性价比的特点,深受互联网企业的欢迎。 截止2018一季度,数据中心业务市场容量为263亿美元,行业增长率为32.30%,其中X86服务器市场容量174亿美元,市场占比66%,增长率也是最快,41%。

依托公司业务转型,联想内部设计和制造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今年公司三项业务在全球的市场规模均达到两位数的增长率。 随着公司转型整合的顺利进展,联想和System X合并后推出的联想Think System 系列对其X86 Server服务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更迭,这也使得联想X86 Server 产品在服务器品牌关注度上有所提高。 今年上半年,联想服务器品牌在国内市场关注度比例为30.01%,排名第二。 由于边缘计算、云计算、物联网、AI的技术为服务器形态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也为服务器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受益于此趋势,公司X86 Server业绩增长突出,18年一季度其增长率为41%。 从全球市场来看,公司X86 Server的市场份额从去年3季度的5.6%增长为6.3%,超过了Cisco,排名从全球第五上升至全球第四。 X86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海外地区的增长。 公司在海外地区增长率高达76.5%。 而中国地区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主要零件成本在本财年下半年的增加导致其业务增长较为缓慢。

公司在高性能计算(HPC)业务方面,巩固其名列全球500大高性能计算供应商名单第二位,其更与排名第一的公司的距离正迅速拉近。 集团于二零一七年末荣获五项HPC「读者选择奖」(「Readers’ChoiceAward」),其中包括了最佳HPC服务器及最佳HPC存储。 另外,本集团发布的ThinkSystem SD650 直接水冷服务器(Direct Water Cooled Server),此产品有助控制全球若干功能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充分显示了联想集团在HPC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联想的L2/L3 DC 业务在全球范围内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全球市场占比份额虽不大,但由于能充分利用其在世界级设计及生产能力,该项业务增速仍能保证和行业平均水平一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的不断渗透,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联想的L2/L3 DC 业务也具备足够的增长空间。

移动业务减员增效,重点突破优势地区

联想集团于2014年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迈出了联想多元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步。 目前联想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供应商,其手机在拉美、北美、中国、亚太、新兴市场(欧洲/中东/非洲)均有销售。 公司移动业务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收购Moto后,移动业务营收持续下滑,但营业利润在2016年见底后,17年亏损逐渐减少。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联想集团积极调整策略,专注维护利润率。 公司缩减了亏损地区的智能手机业务规模,巩固并加强公司在北美、拉美地区的领先地位和盈利水平,确定拉丁美洲移动业务核心市场地位,在新兴市场,则以有限的投资保持健康的增长。 公司的Moto品牌智能手机在拉丁美洲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2018年积极的成本削减措施及移动业务在拉丁美洲(全年销量同比增长40%,是市场平均增速的近20倍)及北美(全年销量同比增长57%)的强劲表现使得公司移动业务的盈利大幅改善,预计公司2018-2019财年的业绩表现将会进一步提升。

标签: 进入新市场或获得技术 巨头公司经常进行战略收购以扩大其产品组合 收购和并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