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美的是中国领先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在全球市场也拥有重要影响力。该行业竞争激烈,美的是面临着来自海尔、格力电器和 TCL 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挑战。
主要竞争对手
海尔
海尔是美的是在白色家电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冰箱、洗衣机和空调领域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海尔以其创新的产品和高效的运营而闻名,并于 2022 年被评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专注于空调业务,是中国空调行业的领导者。该公司以其节能和耐用的产品而著称。格力电器一直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并建立了牢固的消费者基础。
TCL
TCL 是一家多元化的电子公司,经营范围从电视机和智能手机到家电。该公司在电视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已扩大到其他家电品类。TCL 以其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广泛的产品系列而闻名。
竞争态势
产品创新
所有竞争对手都致力于产品创新,以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解决方案。美的是通过收购和内部研发,不断推出新的和改进的产品。
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对于行业竞争至关重要。美的是大力投资于营销和广告活动,以建立其品牌形象并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竞争对手也采用类似的策略,并寻求通过品牌忠诚度赢得市场份额。
市场扩张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美的是和竞争对手都致力于进入新市场。美的是已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着进展,而其他竞争对手也正在探索海外扩张机会。
定价策略
定价策略是竞争的关键因素。美的是的定价策略通常高于竞争对手,因为它专注于提供优质产品。其他竞争对手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来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美的是采取了以下应对策略:
- 加强产品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
- 加大营销和品牌建设力度,强化品牌形象。
- 探索新市场,扩大业务版图。
- 优化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根据市场趋势调整定价策略。
结论
美的是面临着来自海尔、格力电器和 TCL 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为了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美的是必须继续专注于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扩张。通过有效应对竞争挑战,美的是可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并实现持续增长。
阿尔弗雷德·斯隆的管理思想
斯隆深知技术领先是企业的命脉,很重视研究开发。 在他的倡导下,不但各子公司有各自的研究力量,总部还专门设立研究机构,除了应用型的,也支持基础研究。 斯隆的长程眼光——他认为基础研究早晚会有益于社会及赢利目标——在当年的私人企业里是相当稀罕的。 有人评论说斯隆改革的成功得利于大萧条的压力,使经理和员工有同舟共济的意愿;同时也得利于老福特的刚愎顽固自毁长城,使得通用有机会乘运崛起。 我们却认为斯隆的制胜利器在于他的前瞻和创新理念,认识到大公司的管理必须是集中协调下的分散经营;以及他立足于人性的务实管理哲学。 这些都值得所有的经理人员深刻领会和身体力行。 阿尔弗雷德·斯隆认为竞争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培养竞争对手,初接触竞争管理思想的人会认为这很荒谬,无论如何,对一个企业来说,竞争对手似乎是越少越好的。 但是请注意,这是一个竞争战略选择的问题。 “培养竞争对手”是一个很概括的说法。 它的基本思想内核是:承认竞争对手的存在,鼓励竞争对手的发展,把自身的发展建筑在竞争对手的发展之上。 具体地讲,学会培养竞争对手,就是要学会欣赏竞争对手,学会安抚竞争对手,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欣赏竞争对手是一种竞争的气度,安抚竞争对手是一种竞争的修养,与竞争对手合作是一种竞争的手段。 商品经济社会里的竞争是激烈的和残酷的,但同时又是艺术的和美的。 任何竞争中的杰作和大手笔,无论是出自己方还是出自竞争对手,我们都应该为之喝彩。 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两军阵前禁不住为对方暗暗喝彩的描写,交战的双方尚且能够如此,商业竞争对手之间为什么就不能有如此的度量和心胸呢?为对方喝彩就是对对方的欣赏,这种欣赏也就是一种鼓励,它既体现出一种竞争的气度,也体现出一种竞争的姿态。 能够欣赏竞争对手,才有可能不断完善自己并最终超越竞争对手。 培养竞争对手会给自身带来什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出“要学会培养竞争对手”似乎有点儿不可思议,但绝不荒谬。 我们在生活中培养竞争对手的事例并不少见。 体育运动的竞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柔道、中国的乒乓球和武术、亚洲的围棋,可以说都曾经或正在积极地培养竞争对手,否则这些项目就不可能走向世界,也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发展。 中国的足球甲A联赛如果没有一批旗鼓相当的球队在那儿竞争得热火朝天,一边倒的比赛有谁去看?没有人看的比赛还能维持多久?商业竞争当然不等同于体育竞争,但基本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了竞争对手也就没有了竞争,而一旦没有了竞争,自身的发展也就停止了,甚至连自身的存在都失去了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通过培养竞争对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来避免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避免卷入一场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竞争中去。 我们不少企业整天盘算的是如何击败和消灭竞争对手,把别人的市场份额变为自己的市场占有,这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型”竞争思路,在这种竞争思路下企业所能做到的充其量是在已有的蛋糕上使自己尽可能多地切分到一块;而培养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一种“互补型”的竞争思路,这种竞争思路着眼于把蛋糕做大,在做大了的蛋糕上大家都可以比以前得到的更多。 当然,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培养竞争对手”并不能保证企业肯定会得到预期的结果。 因为竞争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一个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后果至少在某种程度依赖于竞争对手的反应。 经验分析表明,当企业相互合作时,它们都可以得到合理的利润回报,但如果一个企业采取了仅对自身有利的行动而竞争对手不采取报复行动的话,则这个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竞争对手对这种行动进行了强烈的反击和报复,则每个企业的境况都将比互相合作的情况下要差得多。 一个企业“培养竞争对手”的战略同样可能得不到竞争对手的合作,也就是说企业的“善”可能得不到“善报”,而且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用来作为反击的武器和机会,这就多少有一点“农夫和蛇”的味道了。 但即使如此,也不足以导致我们放弃“培养竞争对手”的思路和战略。 作为一种战略,“培养竞争对手”并不意味着专门指向某一特定的竞争对手,而大部分的竞争对手都应该是理智的和具有一定道德责任感的(没有这样一种假定,任何的竞争规则和竞争战略都将失去意义),而且,对竞争对手发出一个善意的信号总比发出一个危险的威胁要好得多,努力寻求合作总比刻意追求对抗要有益得多。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些少数违规者虽可获短时的利益,但长此以往,终会被淘汰出局。 宏观战略确定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具体竞争战略的选择。 斯隆先生认为,在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的具体战略。 战略是指“为创造胜利条件实行全盘性行动的计划和策略”,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出发的综合性观点。 全面地分析影响一般性竞争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实力,才能制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 首先是从长期盈利能力和决定长期盈利能力的因素看各行业所具有的吸引力。 各个行业并非都提供同等的持续盈利机会,一个企业所属行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这个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要素。 竞争战略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在一个行业内决定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 在大多数行业中,不管其平均盈利能力怎样,总是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利可图。 行业吸引力和竞争地位两者都是可以由企业来加以改变的,这也正是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地方。 行业吸引力部分地反映了一个企业几乎无法施加影响的那些因素,而竞争战略却有相当可观的力量增强或削弱一个行业的吸引力。 同时,一个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其战略的选择显著地改善或减弱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因此,竞争战略不仅是对环境做出的反应,而且是从对企业有利的角度去试图改造环境,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超过了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 价值是客户愿意为其所需要的东西所付的价钱。 超额价值来自于以低于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同等的受益,或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出的价格而有余。 确定基本的竞争定位战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竞争战略的中心问题是企业在其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地位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中的平均水平。 一个地位选择得当的企业即使在产业结构不利、产业的平均盈利能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率。 企业在产业的相对地位取决于企业拥有的持久的竞争优势,在同一目标市场上竞争的企业,因营销目标、资源和实力不同,各自有不同的竞争地位。 一个企业以拥有的竞争优势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即市场竞争性定位;依据企业的资源和实力及机会,参与竞争,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一个企业与竞争企业相比可能有许多长处与弱点,而决定企业进入市场的基本竞争优势为低成本或别具一格。 因此阿尔弗雷德·斯隆认为基本的竞争性定位战略为:(1)总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努力减少生产及分销成本,使价格低于竞争者的产品价格,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2)差异性战略。 企业努力发展差异性大的产品线和营销项目,使企业的产品及其营销服务等别具一格,成为同行业中的领先者。 (3)聚焦战略。 企业集中力量于某几个细分市场,.而不是将力量均匀地投入整个市场。 聚焦战略可分为成本聚焦和差异性聚焦战略。 企业依据上述的竞争性定位战略决定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竞争者可分为:主导者、挑战者、跟随者、利基者。 市场主导者,是指在相关产品的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在国内如彩电行业的长虹、冰箱行业的海尔、洗衣机行业的小天鹅。 市场挑战者和市场跟随者,是指那些在市场上处于次要地位的企业。 在国内如彩电行业的熊猫、康佳、海尔,冰箱行业的美菱等。 市场利基者,是指在被大企业忽略的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来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企业。 一个多种经营的企业集团可能在某一个行业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另一个行业市场上处于跟随者地位,如海尔集团和长虹集团。 由于竞争者在产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了所选择的竞争战略的差异。 (1)市场主导者的营销目标与竞争战略。 市场主导者为了保持市场第一地位。 以市场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及市场份额维持为营销目标,可选择包围型竞争战略或防御型竞争战略。 为了扩大原有的战果以达到市场规模扩大和份额增加目标采取包围型战略。 主导者利用特有的资金技术、顾客基础、企业形象、领导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创造新产品、开发产品的新用途,增加产品使用频率、扩大顾客数量,并开拓相关市场。 包围或进攻暂处于劣势或次要地位的产品市场,如小天鹅集团在洗衣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后进攻家庭厨具。 以市场份额维持为目的,可采用防御战略。 以企业的规模经济、低成本及拥有的实力等筑起市场屏障,以防人侵者的攻入。 显然,包围型竞争战略是动态的积极战略,但容易引起行业垄断,不利于行业的动态平衡。 而防御型竞争战略是相对静态的保守战略,如果掌握不好,易受到后崛起的竞争者的强大攻击。 因此,主导者宜适时适机采用不同的战略,既保持一定的竞争层次又能保持整个行业协调发展。 (2)市场挑战者的营销目标与竞争战略。 市场挑战者为了争取市场第一的地位,不断地向主导者发起进攻,因此,进攻型战略是市场挑战者采取的最常用的战略。 或者以低成本,或者以别具一格的产品,或者是专攻被主导者忽略的市场向主导者进攻。 为了达到进攻的目的,又取得预定的收益率,视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及技术水平等,挑战者可适时适机采用正面对决、侧翼攻击、后方攻击三种主要形式。 如海尔集团采用侧翼攻击的战略,推出新产品,弥补市场空隙,向彩电市场、洗衣机市场的主导者挑战。 (3)市场跟随者与市场利基者的目标与竞争战略。 为了取得市场的收益,避免与市场主导者发生激烈的竞争,与主导者保持“自觉共处”状态,市场跟随者与市场利基者一般采取适应或跟随竞争战略、专业化经营战略。 可选择的跟随战略一般有紧密跟随、有距离跟随、可选择跟随等方式。 适应战略一般有与第一位结成同盟、向第二位进攻、或与更低位置的公可组成集团等方式。 可选择的专业化经营战略有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等方式。 具体到每一个企业,要考虑的是如何寻找竞争优势,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各个企业的产品完全不一样,但几乎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可能将它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加以比较,以便确定能够扩大市场份额的独特的产品实力。 为此,一种办法是将本公司的产品与每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系统地进行比较,即将一个已装配好的产品全部拆卸,分析每一个零部件的不同之处,以便确定哪些地方或在价格上或在成本上能取得相对优势。 假设你的产品的一个零部件的价格较高,但它的质量却比竞争对手好。 你应该采取提高产品零售价的办法来支付这个昂贵部件的额外成本吗? 你必须和负责市场的职员来商讨这一问题。 如果他们不赞成提价,那么销售人员应利用这个质量优势作为推销工作的重点。 在彩色胶卷行业中有一个相对优势的有趣例子。 日本的业余摄影的彩色胶卷市场被三家公司所控制,其中两家是日本公司,占主导地位的富士公司和樱花公司。 在过去15年内,富士胶卷的市场在不断扩大,而在50年代初曾占一半以上市场的樱花胶卷的市场份额在逐步被他的两个竞争对手夺去j检验结果表明,问题不在于产品的质量,而是樱花胶卷公司在产品的商标上用了不合适的名词。 在日文里樱花使人引起色彩柔和、轮廓模糊、带有粉红色的联想。 相反,富士牌胶卷的名称自然使人联想起日本圣山上的明朗的蓝天和白雪。 樱花牌的严重失利在于它不幸的形象,尽管该公司通过广告为消除这种不利局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最后,樱花胶卷公司开始从结构、经济性和顾客的观点出发,分析是否可能找到开发竞争优势的机会。 他们真的发现了一条线索。 樱花公司发现,购买胶卷的顾客的成本意识在增长。 冲洗胶卷的工艺人员反映,业余摄影者一般在使用36张的胶卷时,总是剩下1-2张未曝光的,但同时却总是在使用20张的胶卷时尽量想多拍几张。 樱花公司的机会就在这里。 公司决定生产24张一卷的胶卷,其价格与竞争对手的20张一卷的价格相同。 这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是很低的,但一旦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跟着他的路子走,就会面临不可忽视的惩罚。 如果竞争对手降低20张一卷的价格,樱花公司就将迎战。 樱花公司这样做的目标是两方面的。 第一,它将促进使用者的成本意识增长。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它将使人们的注意力从他们所不可能取胜的牌子形象方向转向经济方面,这是他们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 樱花公司就找到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并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它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体系,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所面临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特征的影响。 如果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在短期内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那么从长期看则是核心能力的较量。 企业核心能力是商业竞争优势之源,企业由于所拥有的资源或核心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企业问的异质性,这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占优的或特异的资源或核心能力如果与环境机会恰当地匹配的话,它们将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并且在产业竞争动态发生变化时,企业核心能力也是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竞争世界中,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企业与环境特点出发,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要注意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 它包括员工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与结构以及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可以通过培训、对外合作以及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干中学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创新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企业宝贵财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 要注意技术体系的完善。 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和技术规范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既包含以技术知识为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资源,也包含以核心产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技术资源。 企业技术体系通常以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为核心,企业的技术优势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核心技术上,识别、开发与有效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并围绕之形成独具一格的技术体系和核心产品,常常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技术体系的建设是企业的战略行为,拥有先进的或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具备了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但技术体系的建设一定要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来进行,因为企业单纯在技术上的优势并不能必然地导致企业在经济绩效上的优越性。 要注意信息体系的培育。 由于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时获取有关技术、市场信息,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信息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因此企业信息体系的完善则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注意价值观的更新,即企业内占统治地位的态度、行为和规范。 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无形因素,它强烈地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与偏好,并通过经营决策过程和行为习惯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实践和管理实践中。 如果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在企业内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反之则会束缚领导和员工的思想,使之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严重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相比较而言,企业知识技能、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不适应客观环境发展变化情况,企业较容易识别,也会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而观念则是无形的,在酿成苦酒之前有时很难意识到它的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念刚性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克服观念刚性是培育与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出发点。 在美国汽车产业历史上,通用汽车公司第6任总裁杜兰特是与亨利·福特地位相当的先驱,但他的管理风格是独裁而专制的——他做出决策时,既不与下级商讨,也不看研究报告,更不研究销售情况;甚至,他从来没有和委员会做出过集体决策。 在杜兰特任职期间,通用的首脑们曾经决定在底特律寻找地皮,兴建一栋办公大楼。 会议在纽约通用总部召开,会上的主流意见是在底特律市区选址。 作为杜兰特当时的下属,斯隆偶然介入会议,随之向杜兰特提出了一个不同意见:市郊的地皮会更便宜,而且这个位置对于很多住在郊区的雇员来说也更便利。 杜兰特的回答是:“下次我们去底特律的时候,会去你推荐的那个地方看看。 ”随后,杜兰特便授意斯隆买下这块地皮,连价格都没问一下。 这次搬迁的历史意义十分明显,因为这里最终很可能就是通用汽车的总部。 而杜兰特做出决定时, 就像订购一盒纸夹一样随便——根本不去分析房地产市场、税金和位置的可变因素就做决定。 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杜兰特的独裁、随性的管理风 格,个人操纵决策的做法,让原本沉默寡言的斯隆十分不满,也曾因此遭受排挤。 所以当杜兰特卸任后,斯隆的第1个目标就是将“鼓励员工及时提出异议”的做法系统化,并进行推广。 他的目标在于使通用的气氛更加民主,以便听取意见;而绝不是培植出一群对自己唯唯诺诺的人。 杜兰特离职后,通用当时的董事会主席杜邦继任公司总裁,成为时任公司执行副总裁斯隆的顶头上司。 他曾经读过斯隆的《组织研究》,斯隆富有条理、行文简明的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斯隆鼓励自由地交换意见,并将这一点引入公司重组的变革计划得到杜邦的大力支持。 在当时的通用,查尔斯·凯特林开始实验风冷发动机,他希望以此替代水冷发动机,进而使之成为汽车产业的标准。 在汽车产业形成发展的那些年里,有一批机械大师和科学巨匠出现在该产业的前沿,凯特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水冷发动机需要精细的水管系统和水箱;在理论上,风冷发动机似乎更高效且成本较低。 但在将风冷发动机试用到公司生产线上的几个月前,斯隆对此就持怀疑态度。 对于注重实效的他来说,这是用一种全新的系统进行赌博。 他认为,对于如此彻底而激进的改革,公司应当先做尝试,然后再逐步引用到汽车生产线上,而且应该从价格最低的雪佛兰汽车入手。 但他所在的执行委员会和一向支持斯隆的杜邦都更倾向于大刀阔 斧的改革,下令停止生产所有水冷发动机。 将风冷发动机装配在新型雪佛兰里的决策,后来被证明是一场灾难。 3年后,雪佛兰分公司召回所有配置风冷发动机的汽车。 由于斯隆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执行委员会最终放弃了这项发明,并停止生产这种新型发动机。 风冷发动机的计划被搁置起来,凯特林对 此大为恼火。 出于对工作成果化为乌有的气愤,他向公司递交辞呈,并请求将风冷发动机技术带至其他汽车生产商那里。 此时,斯隆已经继任为通用第8任总裁。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再次表现了他的卓著才能——他采用了一个明智的方法,尽可能地安抚那些对公司决策持不同意见但又被事实挫败的组织成员。 他十分清楚接下来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协调凯特林先生对新想法的热情和现实之间的反差。 ”“现实”是指当时汽车市场经历的一段销售繁荣期。 通用必须集中精力,以满足市场对水冷发动机 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种发动机已经被整个行业所认可。 距此2年后,斯隆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邀请凯特林将代顿电子工程实验室迁址底特律,在那里,凯特 林将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 这个新组建的研究所,比他过去的实验室更大。 在那里,凯特林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关于汽车的任何实验,而不受公司 内部任何分公司或是财务机构的约束。 斯隆还将凯特林的年薪提升到12万美元,比斯隆的薪水还高2万美元。 这样优厚的全权委托条件,任何发明家都无法拒绝,凯特林也不例外,他带着他的团队迁址底特 律。 这次迁址使凯特林更接近通用汽车帝国。 斯隆总是言出必行,使凯特林拥有进行研究的自由。 这个决策所带来的结果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成功、利润最高的2 项发明——乙基汽油和用于冰箱的氟利昂液化气。 这2项发明都诞生于凯特林的研究所,并在那里得到完善,这2项发明都为通用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美元的利润。 斯隆坚持实行鼓励员工提出异议的政策,在发动机之争中,这种做法使他能听到各个方面的意见。 依靠事实根据,斯隆在第1个据理力争的战役中获得胜利后,他同样包容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允许他们在会议上和报告里宣扬他们自己的立场。 最终,斯隆找到了一 个明智的方法,用以抚慰灰心的凯特林和他的研究团队——他弥补了公司与研究团队之间的裂痕,取得最后的胜利。 斯隆,这位通用汽车公司的第8任总裁,总是鼓励员工提出不同意见。 这种大度促使中层主管们勇于表达对决策的异议,即使面对公司最高管理层,主管们也不用担心这种行为会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 斯隆明白,要使通用的众多子公司达成一致,最好的方法就是召开公司会议,让所有持不同意见的 人全部出席。 他强调,要将众多的分歧集中,以便让每个人都能了解不同的想法,明白不同观点的基本理念。 于是,他指示各分公司负责人要定期召开会议碰面,并 且要求工程设计、制造生产和市场营销部门的负责人也出席。 例如,一位工程师想要在汽车上增加一个零部件,他要先到生产部门去咨询这一做法的可行性;还要去 市场营销部门了解增加的造价可能会对价格产生何种影响。 从过去的发动机之争中,斯隆得出一个惨痛的教训:如果部门间没有沟通与协调,公司就会有麻烦。 斯隆永远不愿通用卷入任何一场矛盾之中,这会破坏公司平稳的运营。 在他担任通用总裁期间,他创立了各种特别委员会,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圆桌会议,以满足各种需要。 斯隆强调,这些委员会必须有做出决策的权力。 在实施这些决策前,委员会要听取各个委员的不同意见。 正如斯隆反复示范的那样,公司管理层是否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十分重要。 无论提出异议的人脾气如 何暴躁、态度如何强硬和不肯妥协,都要允许他提出意见。 有一次,一位同事与斯隆发生矛盾,很多人都认为,斯隆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当时通用的一位律师问 道:“既然这位员工如此烦人,您为什么不把他解雇?”斯隆反问道:“解雇他?多荒谬的主意,他只是在完成他的任务。 ”
对国美企业销售的格力电器进行内外环境分析,只要求对其核心能力分析就OK
一、国美电器市场优势地位成因分析 在当前的中国家电流通市场上,国美电器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它占据了中国家电流通业5%左右的市场份额,在营业额、市场影响力、门店数量、管理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主要的竞争对手,同时在一级市场上拥有相对强大的市场话语权。 ( 一) 时代提供的市场环境 国美电器起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成名于20世纪90年代,在21世纪初期迈进了高速前进的扩张期。 国美电器的起家之本是彩电的销售。 从家庭生活的角度来衡量,应当承认,彩电是中国从温饱时代向小康时代过渡、的一个关键性标志。 中国人从此由物质生活为先迈向了精神生活更加重要的时代。 同时,彩电也是中国家电行业崛起的重要突破点。 所以,20世纪晚期,中国消费者形成了深厚的“彩电情结”,彩电市场基本上完全处于卖方时代。 经营彩电,无疑为国美电器进入中国家电流通市场选择了一个最佳的起点。 国美电器通过彩电的销售,奠定了在中国家电流通市场上扬名立万的基础。 时值今日,以彩电和碟机为主的AV产品销售仍然是国美电器的看家本领,在国美的营业额中占有相对较高的份额,在战胜竞争对手方面扮演着秘密武器的角色。 从整体上来看,国美电器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是相当好的。 参见下面的表1和表2. 表1.国美电器宏观市场环境分析表 人口环境 中国13亿多的人口总量,数目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兴起 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整体平稳发展,GDP总量和人均GDP迅速增长 自然环境 基本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空调、部分小家电除外、) 政治法律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逐步走向和谐社会 科学技术环境 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并趋向尖端化、软性化、服务化 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消费者教育文化水平稳步提高,信贷消费理念正在形成 表2.国美电器微观市场环境分析表 企业内部 国美电器内部层次分明、高效运作的营销及管理模式 供应商 许多中国家电厂商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对国美电器形成路径依赖 顾客 信赖国美电器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竞争者 目前没有出现能够和国美电器全面抗衡的竞争对手 ( 二) 国美电器创业团队的市场洞察力 20世纪末期的中国家电流通市场给无数经商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 通过市场的淘汰,无数风流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 国美电器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并且活得比较滋润,其中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国美电器创业团队的市场洞察力。 国美电器的创业团队主要包括:以国美电器一号人物黄光裕为代表的黄氏家族,国美创业元老张志铭、何炬、华天、李俊涛。 其中,黄光裕的影响最大,其他人均深受其经营理念的影响。 所以,在这里以讨论黄光裕为主。 国美电器创业团队的市场动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 市场提供的机遇有千万种,黄光裕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特征、特长等因素决心从事家电流通。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关键性决定。 2.运筹帷幄。 国美电器创业团队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在中国家电流通市场上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具有开拓性意义: a.广告。 黄光裕敏锐地发现了报纸中缝这一角落,打起了自己的广告,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国美电器的初期宣传成本。 b.国美电器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曾经最早在北京的一些繁华地带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宣传广告,让许多专业人士叹为观止。 C.经营范围的扩展。 国美电器没有满足于自己在彩电上的成功,迅速将成功经验向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等领域移植。 3.坚持。 在国美电器的经营过程中,创业团队面临的局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面对不利局面时,黄光裕仍然坚信自己的选择,并鼓励创业团队继续努力,形成了“国美情结”。 虽然黄光裕曾经一度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领域,但是每当他对国美电器的经营状况不满意时,总是因为“忍不住”而再度“出手”。 ( 三) 国美电器的市场运作能力 1.价格。 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成熟,消费者在确定需要购买的家电品牌和型号之后,就要进行“货比三家”,确定在那个商家购买。 这时,价格无疑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国美电器在控制价格方面绝对是不遗余力,极力宣传自己的价格最低,打出了“买电器,到国美,花钱不后悔”的口号。 国美电器在之所以能够以“价格屠夫”的面目奋战于中国家电流通行业,主要有以下原因: a.大批量采购。 国美电器和供应商签定合同时显得非常大气,数十亿的销售定单屡见不鲜。 供应商当然会提供价格十分优惠的产品。 b.以自身强大的销售能力为基础,建立了以国美为主的价格体系。 国美电器往往会根据市场情况要求供应商调整价格,从而将供应商纳入自己的价格体系。 供应商如果跟不上这个步伐,或者不愿意调整自己的价格,将会遭到国美电器的无情“封杀”。 长虹、索尼、格力等品牌都曾经出现在全国或者地区被国美电器“撤柜”的局面。 c.独特的赢利模式。 (当然,局外人非常难以确定国美电器的真正赢利点。 )但是,有三点值得注意:供应商的年终返利、供应商支付的各种管理费用、国美电器的营业外收入。 在此基础上,国美电器敢于部分地忽略竞争对手比较重视的账面毛利。 2.营销推广。 在经营状况逐步稳定之后,国美电器非常重视营销推广手段的采用。 a.报纸广告。 国美电器的主要宣传媒体是以报纸为主的平面软文。 其优势在于:覆盖面达,制作成本低,直接面对消费者。 而且,国美电器和竞争对手的报纸广告常常同时出现,更能体现出国美电器的优势。 b.网络。 在业内,国美电器率先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和“网上商城”栏目,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开拓了销售渠道。 c.电影。 国美电器曾经参与电影《手机》的整合营销,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品牌亲和力。 3.供应商。 套用业内人士的一句口头禅,“供应商对国美电器是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国美电器能够将他们的产品转化为现金,“恨”则是因为国美电器对“供应商”的“压榨”让他们感到十分难受。 但是,供应商仍然愿意与国美电器合作,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a.国美电器的渠道销售能力强大。 国美电器全国200多家门店的年销售量十分可观,任何供应商都会心动不已; b.进入国美电器的销售网络是供应商能力的一种象征。 众所周知,国美电器对供应商的选择是非常苛刻的,在很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评比。 如果一个品牌能够进入国美电器的销售网络,就说明它已经获得了进入中国家电市场的“黄金入场券”,在和其它渠道商谈判时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国美电器对供应商也具有高效的控制力。 国美电器敢于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地与供应商叫板即是明证。 从另一方面来讲,国美电器依赖供应商但是不高度依赖特定的供应商。 在国美电器某类产品的销售格局中,如果某个或者某几个品牌销售不佳,那么国美电器可以依赖其它的品牌。 这样一来,国美电器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4.竞争手段。 商场如战场,国美电器同样要面对不同层级的竞争对手。 能够在中国家电流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并保持优势地位,国美电器的竞争手段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a.充分利用规模优势。 国美电器通过自身的规模优势,取得了许多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竞争筹码:价格。 价格是国美电器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 在中国家电流通市场上,价格无疑是无往而不胜的利器,可谓“宝刀屠龙,谁与争锋”。 在这一点上,无数家电流通厂商的倒闭证明了国美“价格屠夫”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b.立体化的竞争手段。 国美电器一直采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的做法,处处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力争在各个方面形成立体化的、综合的竞争优势。 c.“商者无域,相融共生”。 这是黄光裕从潮汕老乡、著名华商李嘉诚那里秉承来的经营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国美电器对竞争对手的态度和手法都有所改变。 国美电器对永乐电器的收购完美地阐释了国美电器的经营理念。 不难推断,这场收购活动对巩固国美电器的市场优势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5.服务。 在21世纪的商业竞争中,商家的服务水平将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国美电器对提升服务层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许多服务措施都显得非常人性化:三米三声、一定距离内免费送货、不满意就退换货等。 6.社会资源的利用。 例如,国美电器没有建立自己的配送队伍,而是与社会上的物流公司合作,将运送货物的业务进行外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 四) 国美电器价值链对其市场能力的支撑 国美电器的市场能力当然不能孤立存在和保持,其内部价值链对市场能力的支撑同样非常关键。 上面的图表是国美电器各分部主要机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国美电器内部活动的内在联系。 国美电器价值链上其它部门对其市场能力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分部总经理。 执行总部任务,指导区域市场运作,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b.市场部。 完成商品采购,指导门店的销售工作; c.财务部。 控制资金流动; d.广宣部。 决定广告媒体与广告内容、形式,支持一线销售; e.人力资源部。 招聘员工,管理促销人员; f.卖场管理部。 管理卖场环境、销售、运作流程; g.客户服务部。 解决售后服务问题; h.仓库。 完成产品的储存与配送。 二、国美电器市场地位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国美电器的市场优势地位在目前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如苏宁、五星、大中等都绝非等闲之辈,而且对国美电器的地位虎视眈眈。 中国家电流通市场的蛋糕无疑会越来越大,相比较于美国三大家电流通厂商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的情况,国美电器取得的市场优势地位仍然不够明显。 所以,虽然国美电器占据了5%左右的市场份额,但是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如果国美电器能够保持并发展自身的优势,其市场优势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将得到巩固和提升。 当然,市场上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变数,国美电器自身也有一定的劣势。 竞争对手们还是有机会与之一较高下的。 ( 一) 优势 作为中国家电流通市场上的王者,国美电器的优势无用赘述,其可以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电子商务。 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飞速发展,将给中国家电流通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国美电器完全可以形成先发优势; b.品牌优势。 在品牌建设方面,国美电器仍然有许多文章可做; c.渠道优势。 国美电器可以通过加盟、共营等方式向二三级市场开展精耕细作。 ( 二) 市场变数 市场永远是风云变幻的。 中国家电流通市场上的主要变数来自国外资本的进入、交易模式的变化、新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心理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等方面。 对这些变数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国美电器的市场地位。 ( 三) 国美电器自身的劣势 国美电器的发展仅仅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所以并没有做到无懈可击的境界,国美电器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与供应商的关系.国美电器与许多供应商的交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用昔日长虹电器老总倪润峰的话来说,“有些经销商是在从家电生产厂家的骨头里榨油”,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这种关系对国美的市场表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b.竞争手段的采用。 国美电器的竞争手段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当的时候显得非常有效,但是如果这把双刃剑另一面的作用发挥出来的话,国美电器将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一定的代价; c.管理方面的弊端。 国美电器管理方面的一些弊端会对其市场能力带来不利影响:不够规范化、管理结构经常变动、人员流动问题等。
为什么买海信空调的人少
为什么买海信空调的人少?海信是一家中国知名的家电品牌,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包括空调。 然而,近年来买海信空调的人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海信空调在品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海信作为国内知名品牌,其产品在设计和外观上与其他品牌相比并不逊色,但在实际使用中,一些消费者反映海信空调存在制冷效果不佳、噪音大、耗电量高等问题。 这些质量问题导致了消费者的不满意度增加,从而减少了购买海信空调的人数。 其次,海信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消费者反映,购买海信空调后,遇到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的售后服务支持。 这导致了消费者购买海信空调时的担忧和不信任感,进而减少了购买海信空调的意愿。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也是导致买海信空调的人少的原因之一。 在空调市场上,海信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的竞争,如美的、格力、海尔等。 这些品牌不仅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有一定优势,还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吸引消费者。 相比之下,海信空调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购买海信空调的人数自然也就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买海信空调的人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足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所导致。 为了增加销量,海信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并与竞争对手展开有效的市场竞争。
标签: 行业竞争 美的是面临着来自海尔 格力电器和TCL 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