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宁德时代崛起之路:从默默无闻到新能源霸主

admin 13 0
揭秘宁德时代崛起之路:从默默无闻到新能源霸主 引言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宁德时代作为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到新能源霸主,宁德时代仅用了短短十余年时间。本文将深入探究宁德时代的崛起之路,揭秘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早期探索 创立与初心 2011年,宁德时代由曾毓群、黄世霖等多位清华大学毕业生创立于福建宁德。公司立志于研发和生产高性能动力电池,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技术突破 宁德时代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在动力电池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其早期研发的动力电池性能优异,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客户 早期,宁德时代通过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资源。这些客户的认可和支持,为宁德时代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助推力。 快速发展 市场扩张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激增,宁德时代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市场。公司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车企建立合作,将动力电池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能提升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宁德时代加快了产能扩张步伐。公司先后在宁德、宜宾、宜春等地建造了多个大型生产基地,产能规模大幅提升。 技术升级 同时,宁德时代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研发了多款高性能动力电池产品,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其推出的 CTP(无模组电池包)技术,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谁掌握的电池技术更强

NCM水平相当·LFP比亚迪领先优势明显动力电池领域两大巨头无疑是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然而后者早已是「俎上之肉」了。 在讨论这两家公司的时候,不得不提“NCM镍钴锰三元锂电池”,它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安全水平差。 化工电源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谁掌握的电池技术更强NCM水平相当·LFP比亚迪领先优势明显动力电池领域两大巨头无疑是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然而后者早已是「俎上之肉」了。 在讨论这两家公司的时候,不得不提“NCM镍钴锰三元锂电池”,它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安全水平差。 化工电源巨头比亚迪电池自2003年跨界汽车领域以来,一直在计算汽车的电气化。 对于电池领域涉足较深的比亚迪来说,自然不会考虑NCM,其技术研发方向是LFP_磷酸亚铁锂。 中国第一批自主品牌插电式 混合动力 和 纯电动 汽车都配备了LFP电池。 这款电池理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E6”在200公里/小时被非法车辆撞击后,车辆在剧烈摩擦中起火,但数百节电池无一起火,这款电池基本被确定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方向。 然而,补贴开始后,NCM出现了。 这种在能量密度上有先天优势的电池获得了青睐,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一跃成为巨头。 折转点_BYD·NCM比亚迪汽车不依靠补贴可以风生水起,但是在补贴阶段不靠拢补贴就会被淘汰,而想要拿到补贴就得去研发NCM,于是出现了比亚迪的「镍钴锰酸锂」。 这种电池的制造成本远高于LFP,虽然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的高标准(与CATL Ni-Co-Mn处于同一水平);但体能量密度不理想,安全性和稳定性只能达到行业标准(低标准)。 这无疑是比亚迪的战略规划被彻底打乱,同时也将因为无法控制电池成本而不得不高价卖车。 到目前为止,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品牌形象。 对于比亚迪来说,NCM几乎等于被“放在一起”,在战术层面是不可能反击的。 所以镍钴锰三元锂到了CATL水平也就这样了,剩下的就是在“战略层面”谋划,等待合理节点一举打破行业格局。 说白了,全新的LFP将打破NCM的垄断,面对的企业自然是以CATL当代安普瑞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品牌集群,即使刀片电池上市。 转折点_BYD·刀片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低体积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超100万公里SOC≥80%针刺短途试验不起火炉温过充试验不起火 NCM镍钴锰只能在单体能量密度层面超越全新刀片LFP。 但是,面对这种轻薄的矩形电池,必然会用在电池组空上。 叠层封装技术可以有效填充空舱的电芯,而圆柱形NCM浪费了太多空舱,所以LFP在密度和续航里程层面完全胜出。 没有必要详细讨论安全和使用寿命。 不管是哪个品牌的NCM,只要密度足够大,短路的瞬间就会爆炸,威力非常大。 因此,无论从安全性还是电池寿命的角度来看,这种制造成本能比NCM低三分之二的动力电池,肯定会改变行业结构;与NCM生活在一起,订单很多的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可能会被比亚迪收购作为理想的结果。 事实上,从NCM到主流节点,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早已成为比亚迪战略规划中的一枚棋子,等待它的无非是一个“将军”。 牛逼的宝马8系为啥很少人提起说实话现在的宝马8系跟以前的宝马8系还真的是两回事,以前的宝马8系定位更像是一款GT跑车,而现款的宝马8系其实从宝马的产品序列和价格上来说更像是接替老款6系的车型。 老款宝马8系是一款经典且小众的GT跑车。 无论动力水平和市场定位,都是宝马车系排除的独立车型。 但由于价格高,定位小众,这款车直到停产才卖出了辆。 从市场来看,并不成功,所以宝马长期放弃了8系的定位。 新款8系车型提供轿跑车版、轿跑车版和敞篷版四门车型。 这款产品序列与老6系车型相同,在价格上也接近老6系车型。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不仅仅是宝马8系,定位的轿跑车,无论是奔驰S级还是宝马8系,受众都比较少。 而且,这款车的价格也不便宜。 宝马8系在国内的指导价是96.8万元到126.8万元,3.0T发动机起步。 而且,宝马还没有推出低排量动力的计划。 这个价格可以比宝马旗舰大型轿车7系高一点。 业务方面不如7系,在空和更好的实用性方面不如X7。 所以选择8系的消费者有钱。 而且,8系在中国的产品布局很有意思。 现在这款车在国内只提供了3.0T动力,但是有三种不同的车身形式,四轮驱动系统只针对四门轿跑车版本的两款车型提供,也就是说双门版和敞篷版都不提供四轮驱动。 所以很少有人提到8系。 一方面宝马本身对这款车的营销投入不多,另一方面又是一款相对小众的产品,所以市场热度自然不如7系,X5和X7都是偏向家用和商用的产品。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谁掌握的电池技术更强@2019

将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上演“三国演义”? 奔驰正式入股孚能科技

随着全球电动化趋势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催生了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各大主机厂加速推进电气化战略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谁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优势便能在中国市场占的先机。

红点新能源小编获悉,7月3日,继大众集团87亿入主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后,戴姆勒旗下的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孚能科技深化战略合作,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将投资数千万欧元(孚能科技披露的信息显示,缴款金额为9.045亿元人民币)参与孚能科技的首次公开募股,并将持有后者约3%的股份,尚待监管部门批准。

双方合作协议的关键内容包括研发和商业化先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并实现成本竞争力目标。 技术重点是通过提高能量密度和减少充电时间以显著增加续航里程。 该合同将保障奔驰电气化战略需要的电池供应,同时孚能科技的产能规划也将获得保障。

根据双方的协议,戴姆勒大中华区将向孚能科技投资数百万欧元,该交易仍需监管部门的批准。 戴姆勒将有权提名一名代表,加入孚能科技监事会。 戴姆勒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负责戴姆勒集团研发和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MarkusSchafer将在经过监管部门批准后的12个月内出任该职位。

为了能够满足奔驰德国工厂日益增长的需求,孚能科技将在沃尔芬(Bitterfeld-Wolfen)建电池工厂,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 投资孚能科技后,意味着梅赛德斯-奔驰成为了第二家直接投资中国电池电芯生产企业的德国汽车制造商。 孚能科技也成为了自国轩高科后第二家获得德国车企投资的二线中国电池供应商。

国内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三大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根本所在,电池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一大王牌,无论是补贴的还是对于续航里程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把握好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对于电池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因为政策的缘故,电池的需求变化此起彼伏,在高能量密度吃香的时代,默默无闻的宁德时代夺去了动力电池装机量冠军的宝座。 随着补贴退坡,业内对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非常看好、不久前蜂巢能源的无钴电池也曾引起不小的舆论,其实归根揭底,技术创新才是动力电池的根本所在。

汽车电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动力电池在技术壁垒的不断突破,内燃机在若干年后或许会退出历史舞台,纯电动车或许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在于动力电池,而电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和使用体验,因此,未来的新能源车全球竞争,得电池者,得天下。

无论是宁德时代与宝马的联合、丰田和比亚迪的“CP”组合再到大众入主国轩高科,跨国车企主要选择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合作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电池企业,尤其是头部厂商的技术实力,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在世界市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比中国车企先一步获得了扩张海外市场的机会。

奔驰选择“另辟蹊径”

面对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

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方形电池一枝独大,而软包电池销路一般,但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高端品牌车型上,软包电池却分外吃香。 宁德时代是方形锂电池的绝对龙头,比亚迪则掌握着刀片电池。 奔驰也需要借此摆脱宁德时代,不为别的,或许只是因为宁德时代与另一德国大厂宝马。

软包电池已搭载在奔驰旗下高端纯电SUV——奔驰EQC身上,除此之外,软包电池也广泛应用到大众、奥迪、日产、现代起亚、通用、雷诺等车企的多款主流车型上,例如奥迪e-tron、、大众ID.3、捷豹I-pace、保时捷Taycan、日产聆风等。

软包电池优缺点十分明显,优点是能量密度高(在国内有助于获得更多补贴)、安全性好、设计灵活等,而劣势是生产工艺复杂、成本相对高。 从戴姆勒投资孚能科技来看,孚能科技的技术无疑得到了戴姆勒的认可,戴姆勒或许已经选择了软包电池的技术路线。

在软包电池领域,孚能科技一直占据龙头地位,并在技术路线上处于优势,在软包动力电池方面,孚能科技的出货量和装机量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排名均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被冠以“软包动力之王”的称号。

梅赛德斯-奔驰目标是到2039年实现全系乘用车转变为碳中和产品,从原材料及供应链到车辆生产,从车辆使用到回收利用的各个阶段。 接下来的10年,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实现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的50%以上。

到今年底,梅赛德斯-奔驰的目标是在市场上投放5款纯电动车和20款插电混动车型。 其中,梅赛德斯-奔驰EQC纯电SUV、三款smartEQ车型以及EQV300已陆续投放市场。 插电混动产品阵容将包括从A级到S级轿车、从GLASUV到GLESUV的各种车型,明年EQS也即将推出。

在动力电池领域,孚能科技采用软包技术进行差异化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领域艰难地谋求一席之地。 牵手孚能科技也可以看到奔驰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奔驰方面表示:“中国市场不仅在销售方面、而且在产品开发和生产领域都是我们现在及未来成功至关重要的支柱。 ”面对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奔驰选择另辟蹊径不失为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国内动力电池领域或将上演“三国演义”

宁德时代目前已稳居全球电池供应商第一的宝座,当初也正是与宝马的合作令宁德时代名声大噪,而宁德时代为了宝马专门在德国建厂。 宁德时代的成功给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它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电池研发方向的把握,以及在新能源浪潮来临之时,与车企紧密合作、全球布局的远大视野。

孚能科技成立于2009年,属中美合资企业。 2002年,里斯本技术大学理学博士王瑀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美国Farasis能源公司,获得了美国能源部、国防部、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新能源技术开发奖励20多项,申请技术发明及创造专利30多项。

孚能科技公司创始人王瑀、Keith博士及团队自1997年开始就已经开始从事动力电池产品的技术研发工作,是业内最早确立以三元化学体系及软包动力电池结构为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方向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第一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量产的企业。

早在2018年3月,孚能科技通过了德国戴姆勒集团VDA6.3过程质量审核,成功进入戴姆勒供应商体系。 并且在2018年11月,孚能科技与戴姆勒签订了2021-2027年动力电池供货合同,供货时间7年。 孚能科技拿下了戴姆勒一家的订单就已经赶上了宁德时代的订单量,这还没算其他客户的订单。

但话又说回来,动力电池业向来都不是“按资排辈”的地方,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尤其是政府的倾力扶持,使得中国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能源的主流技术选择路线,三元软包动力电池被全球越来越多车企所选择。

截至目前,戴姆勒、大众、奥迪、通用、现代起亚、北汽、广汽、长城、奇瑞等多家国内外主流车企,已开发多款配套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或正在进行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配套汽车开发,这对以软包电池为主的孚能科技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宁德时代背靠宝马、比亚迪自身本身就拥有非常超前的技术实力,同时又获得了与丰田的合作,而孚能科技则得到了奔驰的助力,未来国内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或将呈现宁德时代、比亚迪与孚能科技三足鼎立的局面。

红点观察:

如果说之前大众汽车选择入股国轩高科是出于地域上的考虑,此次梅赛德斯-奔驰入股孚能科技是基于已有合作的延伸。 与单纯的订单合作相比,入股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培养自己的“嫡系”,无疑是确保其在华电池供应更有效的手段。

五部门联合约谈特斯拉,这两年特斯拉给中国市场带来些什么?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上海工厂进展顺利,特斯拉中国团队感到无比自豪,他们做的很棒!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真的非常感谢特斯拉中国团队。 ”。 马斯克对中国一堆溢美之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中国让他从破产边缘上升到世界首富,从地狱边上一把将他拉了回来。

双方通过签订对赌协议达成了共赢:上海给特斯拉“送钱”——贷款35亿、“送地”——以低价9.37亿拿下临港86万平方米的地,救产能不足的特斯拉于水火;特斯拉作为报答,从2023年开始,向上海每年纳税22.3亿元人民币,同时未来5年还要在上海工厂投入人民币140.8亿元的资本支出。 如果达不成这一条件,所有福利收回作废。

同时帮特斯拉解决土地和资金,这么优厚的条件,必然需要对等的回报。 中国之所以给到特斯拉如此多的优待,甚至不顾特斯拉对本土品牌的冲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在电动车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整车制造。

薄弱就得补,但整车制造难就难在,他需要一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和完善。 怎么办?或许回顾中国自主手机品牌的崛起,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和灵感。 中国手机产业的转折点,实际上是伴随着苹果公司的进入才出现的。 在此之前的波导、夏新等中国手机品牌,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产业链,无一不是“昙花一现”。 表面看来,苹果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链,赚取了数以亿计的利润,但在中国手机自主品牌的崛起之路上,它同样“居功至伟”。

在特斯拉之前,苹果公司已经来中国给我们作出过良好的榜样,带动了整个中国工业链条的飞跃式发展。 如果特斯拉真的如允诺中所言,将所有零部件国产化,那么我们能否期待它能像当年苹果产业链在国内的落地生根那样,长远来看让本土电动车企业受益呢?我们一直想搞好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超千亿元,但是中国电动汽车完全没有形成和外资抗衡的竞争力,反而到处是钻研如何获得高额补贴。

如何刹住这种风气?引进特斯拉。 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只能靠“别人的孩子”来鞭策。 和苹果的到来一样,特斯拉的到来,将拉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到十大部分,包括:动力总成系统、电驱系统、充电、底盘、车身、中控、内饰、其他构件、外饰等。 一共有130多个供应商替特斯拉供货,而中国企业占据一半。 特斯拉拥有大量中国供应商,产业链核心环节里,锂电池有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科达利、璞泰来,车载通信有中科创达,中控系统有均胜电子、长信科技,外观有拓普集团、华域汽车等。

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后,因为关税、海运、仓储、零部件成本都下降了,其成本比在美国生产降低了65%。 加上上游技术的不断革新,特斯拉开启了“疯狂大甩卖”的节奏,从Model 3到Model Y,开始“薄利多销”。 虽然说是“降价大甩卖”,但实际上特斯拉Model Y的生产成本是元,其售价是33.99万元,毛利率高达29.4%,远高于汽车行业平均水平的8-10%,仍然有足够的降价空间。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特斯拉通过不断压缩价格,攫取市场份额,虽然收缩了自己的利润,但对别的品牌来说怎么玩?会摧毁国内电动车行业吗?答案是不会。 相比电动车行业而言,传统的燃油车行业才是真的岌岌可危。 前些日子丰田章男突然炮轰电动车,是真的急了。 世界都认为未来将会是电动车的天下,燃油车在后面小几十年一定会被淘汰,资本已经作出了回应:拥有83年历史的丰田市值为2143亿美元,中国成立刚6年的小鹏汽车,市值已超400亿美元,上市两年多的蔚来市值也突破1000亿美元,比亚迪现在市值也约1000亿美元。

市值,表明了资本对未来的期待值,也宣告了燃油车市场开始进入夕阳产业。 虽然,短时间内,特斯拉无法动摇燃油车的市场,但特斯拉的疯狂降价,对于国产电动汽车而言,可谓“降维打击”,对于同价位的汽车而言,则是精准打击。

那为什么中国还要引进特斯拉?不怕万一打击力度过大,直接锤死吗?

还真的不怕。 打压、冲击不可避免,但相比整个电动车上下游产业链而言,锤死几个品牌未尝不可。 因为,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在那摆着,需求之下,一个品牌倒下了,还会有无数个新品牌站起来。 前段时间,网络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打造智能电动汽车。

在此之前,华为、阿里等科技股巨头也早已摩拳擦掌。 阿里联手上汽打造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汽车”,到腾讯、阿里、网络、美团纷纷投资造车新势力,打造自己的智能汽车生态,科技公司渴望在汽车领域分一杯羹的野心早已可见一斑。 多家科技公司宣布与车企及产业链公司合作打造全新的汽车品牌。 阿里与上汽合资建立新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长安汽车也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新的汽车品牌。

只要有产业链在,品牌就会起来。

特斯拉打死一个,就会有千千万万个新品牌站起来。 特斯拉的历史使命会和苹果手机一样:我们创造足够的条件给你,让你赚足够的钱,但这些条件不是白给的,你必须给我们把产业链整合优化起来。 就像苹果带出来华为、小米、OPPO、VIVO,特斯拉也会带出一批优秀的国产电动车品牌,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图的不是现在,我们图的是将来。 不仅是整车产业链的将来,新能源产业崛起的背后,是中国摆脱对石油依赖的决心。 而摆脱石油背后美元金融的控制,才是我们真正的、最终的目的。 电动车的发展,跟中欧投资协定、数字货币的推广、一带一路等大战略是一体的,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几条重要主线。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要坚定的引进特斯拉——特斯拉离不开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同样离不开特斯拉。

标签: 从默默无闻到新能源霸主 揭秘宁德时代崛起之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