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股票:一窥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电动汽车公司的崛起

admin 13 0

自2010年首次公开募股以来,特斯拉已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电动汽车公司,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这一非凡的增长是由一系列因素推动的,包括其创新的产品、快速的增长和强劲的品牌认知度。

创新产品

特斯拉以其创新的电动汽车而闻名,这些汽车以其高性能、长续航里程和美观的设计而著称。该公司最知名的车型包括 Model S 轿车、Model X SUV 和 Model 3 紧凑型轿车。特斯拉还生产 Model Y 跨界车和 Cybertruck 皮卡车。

包括 Roadster 跑车和 Semi 卡车。该公司还致力于扩大其超级充电网络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特斯拉有望继续保持其主导地位。该公司拥有领先的产品、快速的增长和强大的品牌认知度,使其成为未来几年投资的绝佳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任何公司的官方立场。投资涉及风险,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您应始终进行自己的研究并咨询合格的财务顾问。

车型 续航里程(英里) 加速(0-60 英里/小时,秒)
Model S 400+ 2.5
Model X 350+ 3.8
Model 3 350+ 3.1
Model Y 330+ 3.5

10月最畅销的电动车,为什么是TA们?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经意的惊喜,汽车市场也一样。

当特斯拉的国产Model?3横空出世,并快速霸占新能源车销量榜单时,我们以为国内市场再难有产品能够撼动这只“巨鳄”的地位,谁知五菱宏光MINI出现了,并且,它只用了两个月不到就把Model3斩落马下。

人们需要一台什么样的新能源车?这个困扰车企产品企划人员已久的问题,或许可以从近来的销量榜单中窥见一二。

根据乘联会统计,10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为13.4万辆,同比增长112.0%,环比增长21.0%;累计销量73.5万辆,同比下降9.1%。

新能源车市场仍在增长,并且,从前几名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捋出一些逻辑。

首先,高品质的代步车仍有广阔空间,大城市限牌限行的同时,低价低质的“老头乐”产品逐步被清退,留下来的空间恰好被宏光MINI、欧拉R1等快速补位。

其次,特斯拉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惊人。 25万元以上的市场区间里,它如入无人之境,这同样说明高端电动车市场的潜力。 这方面,无论比亚迪、广汽埃安,还是蔚来、小鹏等等,都需要加把劲。 那么,特斯拉的真正劲敌,会是即将到来的大众ID.4吗?

或许是B端市场式微,从销量榜的前十来看,两极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A00级纯电车型占比迅速增至42%,B级车也占比21%,而以往销量极高的A级车则越来越少。 这显示出目前的C端客户里,要嘛是受限牌影响需要代步的年轻人,要嘛是考虑品牌、品质、智能科技的中产客户,而这里面,“尝鲜”者恐怕还占了不少。

总而言之,新能源车市场离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短时间内,它只能是传统燃油车的补充。

另外,造车新势力除了理想ONE还榜上有名,其他统统不见了踪影,这也是值得深思的一种现象。 高股价的背后,虚火有多旺?或许只有投资人才清楚。

下面,极车君给大家介绍一下10月份销量最好的4款电动车,看看它们为什么能高居榜首?

五菱宏光MINIEV??突然就“火”了起来

补贴后售价区间为2.88万-?3.88万元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宏光MINIEV能够单月突破2万台,价格占了很大因素。 对于想买车的人来说,三台iPhone的价格就能入手一台,吸引力不可谓不大。 同时,这也说明微型电动车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实,早在宏光MINIEV?出现前,市场上也有很多类似车型,比如知豆、奇瑞小蚂蚁、众泰E200等等,但后期它们的销量都不理想,一言以蔽之,品质太差。 宏光MINIEV则不同,这也是它畅销的重要理由之一。

高配的宏光MINIEV,最贵也就3.88万元,纯电续航从120公里升级到了170公里,白天开车上班,晚上回家使用家里220V电源就能充电,几分钱一公里的用车成本,真的不高。 其次,这车特灵活,在拥堵的城市怎么穿梭都容易,长宽高只有2917/1493/1621毫米,一个车位能停两部,女司机和新手都可以放心。

俗话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 宏光MINIEV肯定也有缺点,比如没有安全气囊、没有备胎、空间只能坐两个人、没有快充等等。 不过,一台2万出头的车真的不能要求太高。 免摇号,外观时尚,车小好停,省电,并且重点是便宜,单这些优势,也足够你放心入手了。

特斯拉Model3??新款就要来了

补贴后售价24.99万元

自从Model3上年开始在上海工厂投产以后,国产版Model3价格差不多5个月左右调整一次,销量还是排在高级电动车首位。 这里面,品牌优势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不过,随着大众等传统车企不断发力,特斯拉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值得拭目以待。

“进口毛豆“和”国产毛豆“是部分用户纠结的问题之一,不过国产版就是部分进口零件变成国产零件,技术配置基本一样,所以大家不用担心。

随着今年10月新款Model3在美国官网上线,国产版新款Model3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交付。 新款Model3变化有挺多,外观,后视镜、车窗边框等处采用黑色亚光装饰条,好处是如果现在购买车漆不用加价的纯黑车型反而看起来更加酷炫。

内饰变化也不小,改变主要是在中控台显示屏底部到中央扶手箱的位置,增加无线充电功能,底部防滑垫可能采用了类似翻毛皮的欧缔兰材质,不再使用易脏的高光黑色面板,改用银色亚光面板,中央储物格开启改为阻尼推拉式等等。

同时,新款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版的18英寸动力轮圈和19英寸运动轮圈,Performance高性能版的20英寸überturbine轮圈都使用了新造型。 关于配置方面的变化,最令人感到高兴的就是终于安装了热泵空调,增加电动行李厢门全系标配,预计国产新款Model3发布后也会标配。

至于国产新款“毛豆3”售价变化,大家耐心期待吧。

欧拉R1??女士的便利爱

补贴后售价6.98万-8.48万元

售价10万不到的欧拉R1在市场上受到不少的欢迎,相比同价位的其他电动车,欧拉R1有4个门。 同时,这款车设计偏向一二线城市女性消费者,小巧的车身也非常容易停车,开着没有什么负担。

而在大家最关注的续航能力方面,欧拉R1NEDC续航有301km和351km两个版本,满足城市周边游问题不大,采用NCM523三元锂电池,优点是能量密度高达160Wh/kg,受温度影响较小。

欧拉R1车长达到了3495mm,标准的小型车,搭载48马力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峰值扭矩125N·m,最高车速102km/h。 310km对应的电池容量为30.7kWh。 其次,大家最关心的电动车成本问题,根据一些真实车主的用车实况得知,这款车在家用充电桩充满需要15块钱,能跑300km,充电5块钱能跑100公里,还是很划算的。

比亚迪汉EV?终究干不过特斯拉?

补贴后售价区间为22.98万-27.95万元

国产Model3之后,30万级别电动轿车能拿的出手的只有小鹏P7和比亚迪汉EV。 说句实话,汉内外设计确实让人惊艳,同时长身够长、车内空间也大,4980*1910*1495mm的长宽高和2920mm的轴距,十分讨好中国人对于“大”的诉求。

不过,汉EV卖不过Model3也不意外,毕竟在很多方面,Model3包括品牌,软件,认可度都比汉要好,只是汉EV在价格方面比毛豆3便宜些,汉纯电动版车型售价区间为22.98~27.95万元。

其实,汉EV真正对标的车型应该是特斯拉ModelS,从定位和车身尺寸上,汉EV都比Model3大很多,另外配备了双电机四驱的汉百米加速3.9秒,特斯拉Model3百米加速要5.6秒,明显不在一个级别。

还有一点是电池寿命,汉EV的电池包是76.9kwh,前驱版本的续航标定的是605公里,四驱版本的续航标定的是550公里。 总的来说,汉EV刀片电池安全应会比Model3的三元锂强点。

一个是中国新能源品牌领头羊,一个是美国电动车“过江龙”,至于大家想买哪款?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剑指“BBA”,理想2024年挑战豪华品牌第一

“第四季度产能提升后,我们有信心实现4万辆的月交付目标。 ……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提前挑战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区的销量,我们在2024年将努力成为中国市场销量第一的豪华品牌。 ”

在Q2财报会上,李想的一番话提前吹响了2024年的进攻号角,这是过去中国品牌在豪华市场未敢有过的野心。

支持其野心的,是持续稳定的盈利,是3倍市场增量,是上市即爆款,是升级迭代后更能打的体系。 在至此的上半场,已经从“蔚小理”新手村提前晋级的理想,有很多值得歌功颂德的地方,其自身成绩也配得上。

那么下半场呢?理想如何保持目前如此强劲的势头?Q2财报后的内容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Q2业绩有多强?

李想的野心来自愈发强劲的业绩。 理想汽车一季度净利润14.1亿,二季度23.1亿元;二季度毛利率21.8%,连续两个季度超过特斯拉。 而BBA的毛利率一般不超过20%。

“15%-25%的产品毛利率是一个健康生存的汽车企业的基准要求,销量领先的比亚迪、特斯拉都是如此。 ”这是李想对毛利的追求。 所以即使在年底纯电车型推出后,理想也“仍然希望保持全年20%以上的毛利率指引。 ”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只有三个公司跨越了盈利生死线,就是特斯拉、比亚迪、理想。

良好的利润要求增长必须有质有量。

量的方面,二季度理想汽车交付86,533辆,是去年同期的3倍。 上半年的交付量,也已经超过2022全年。 30万元以上新能源品牌销量第一,同时也是国内豪华品牌市场销量最高的中国品牌。

去年以来,理想L系列实现了上市即爆款,旗下三款车型均在各自细分市场保持销量领先。 其中,理想L7对销量的提振最为明显,做到了“上市即上量”,连续三个完整交付月销量破万,蝉联30万元以上中大型SUV销量冠军。

质的方面,在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中,理想的定价没有被侵蚀。

今年初,特斯拉在全球掀起价格战,国内Model 3起售价低至22.99万元,创下国产特斯拉历史最低价格。 比亚迪等国内紧随其后参与价格战,3月随着湖北补贴,整个行业几乎都参与进来。 而理想不仅没有卷入价格战,且在理想L系列带动下,产品售价区间显著提升。

不跟别人卷价格,需要底气。 一方面得益于销量竞争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则是靠卷自己,包括组织流程升级、经营能力提升和渠道优化。

李想坦言,今年年初,为了适应矩阵组织的变革,参考之前的成功企业在组织变革时有2-3年的停滞,所以理想下调年度目标30万辆。 而结果是,组织升级不但没有带来效率下降,反而增长,导致目标定的偏保守,基于30万辆的供应链准备,最终限制了产能需求的释放。

用李想的话说,“组织和流程确实是我们能为员工打造的最好的产品,……产品升级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或价值,而组织升级带来更多的效率。”

经营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于加强了对成本的控制,2023年二季度单车成本降低至25.5万,拉动毛利率明显提升。

渠道与销量同步,二季度,理想新增零售中心32家,截至2023年7月31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337家零售中心,覆盖128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323家,覆盖222个城市。

随着目标的不断超越,叠加理想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加速落地,资本市场给出了理想汽车非常好的预期。

在2023年二季度中国车企市值排名中,理想汽车位居市值第二,仅次于比亚迪,且比传统车企长城、上汽等进一步增大领先优势。 今年以来理想汽车在美股和港股大幅增长,反映了市场对于理想汽车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的信心。 除了业绩,这里面必然包含预期的部分。

迈入40万时代,千亿理想还有多远?

销量指引方面,今年三季度,预计理想汽车的交付量有望达到 10-10.3万辆 。 今年全年,理想有信心超出年初目标的10%-20%,并且突破千亿人民币的全年营收目标。

可以说,千亿理想只有一步之遥。 理想正在逐步摘掉造车“新”势力的标签,成为中国品牌的中坚力量。

在今年年底之前重要的路标,除了首款纯电车,则是理想冲击四万辆的月交付里程碑。 从企业内部目标来看,理想L8和理想L9的目标是每月过万辆的交付,理想L7挑战1.5万辆月交付目标。

李想表示,目前给出的销量指引确实是三季度产能的极限。

马东辉解释说,现在理想汽车常州制造基地有两条产线生产L7、L8、L9,单纯从整车产能来看,如果是双班制,每个月最多可以达到5万台。 但产能的瓶颈实际在零部件的供应环节,由于年初制定的目标保守,供应链准备不足。

据悉,理想Q2已经制定了提升产能的策略和规划,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达成。 “目前,零部件产线也还在调试和验证当中,需要一点准备时间,但是很快就可以释放出新的产能。 对于2024年和2025年,我们也提前做好了产能的规划和准备。 ”

李想表示,“第四季度产能提升后,有信心实现4万辆的月交目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提前挑战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区的销量,我们在2024年将努力成为中国市场销量第一的豪华品牌。 ”

该省省该花花,挣钱不耽误研发

“未来我们将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无论是在自动驾驶还是在其他层面。 全年总水平维持在100亿人民币左右。 ”理想CFO李铁在财报会表示道。

利润和现金流是研发的基石,出色的自我造血能力,自由现金流96.2亿元人民币,让理想可以不遗余力地投入研发、招揽人才、加速业务扩张,建立长期竞争壁垒。

从年规划100亿资金研发拓展到动作,包括上半年已经落地的一些自动驾驶技术成果,年底实现百城NOA落地目标不变,可以看出理想正在“激进”构建智驾护城河。

理想在智能驾驶的后起之追,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2023年6月,理想在北京最复杂路况之一的望京路段开启了中国首个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NOA和通勤NOA试驾,并向北京和上海的早鸟内测用户推送了城市NOA功能。 试驾用户对理想AD Max展现的驾驶安全感、驾驶效率和舒适性等方面均给予高度评价。

在感知方面,通过创新的NPN特征和TIN网络增强BEV模型,实时感知复杂道路结构,理解交通规则;通过Occupancy网络识别通用障碍物,同时在规控算法上使用模仿学习,做出更像人类驾驶员的判断。 据官方透露,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国内最大的智能驾驶车队,也拥有国内最多的训练里程数据。

下半年,理想会继续开放城市NOA给早鸟用户,同时会开启通勤NOA的早鸟测试,将城市智能驾驶普及给更多家庭。 就开放的逻辑和顺序而言,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解释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理想汽车的保有量,保有量越多,行驶里程数越多,智能驾驶相关的测试数据就越多,就会更早地开放。 另外,当然还取决于城市当中复杂路口的NPN特征(神经先验网络)的完成情况。

截至目前,理想为超过38万家庭用户提供高速NOA功能;高速NOA里程超过2.3亿公里,未来智驾方面的飞轮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大模型上车,理想已具备了Mind GPT全栈的自研能力,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内测,测试通过之后,会通过OTA释放给少量早鸟用户,为“移动的家”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据悉,Mind GPT的加持可以让理想同学成为家庭当中的一个成员,可以成为一位车辆“专家”,知识渊博的“学者”,因材施教的“老师”,走遍世界的“导游”,无所不能的“助手”。

纯电之战,理想怎么打?

除了继续冲销量,理想汽车下半年的最大动作,是进军纯电动市场,首款5C纯电超级旗舰车型——MEGA的发布。

一方面,纯电是理想目前产品矩阵的缺憾,另一面也是理想的潜力之地。

“我们有信心理想MEGA将成为50万元以上销量第一的新爆品。 ”李想的信心似乎有些“自大”,但是考虑到其过往打造爆款的能力,如今谁也不敢小觑他的产品自信。

根据理想汽车的双能战略规划,到2025年,计划形成1款旗舰车型、5款增程电动车型、5款高压纯电车型”的产品布局,打造面向20万以上的市场的全矩阵,全面满足家庭用户的需求。

从理想公布的各种技术来看,理想MEGA这款纯电“新物种”要靠自身硬实力抢下高端市场。 正如月销数万的理想L系列,成功撬动了BBA的群体。

理想MEGA目前的曝光信息不多,但是5C电池+800V高压快充技术显然是一个杀手锏。 充电速度提高到12分钟500公里,近乎和燃油车同样的补能速度。 这样的技术加持后,理想汽车的纯电产品将具有压倒性的市场竞争力。

在理想看来,纯电与快充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何其选择在该领域后发制人,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对高压纯电车型的电池和宽温域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更加充分地利用电池的5C充电倍率,可实现峰值500kW以上的充电功率,补能体验接近燃油车。

同时,理想在积极布局5C超级充电网络,截至目前,理想汽车已经在全国建成并运营37座理想5C超级充电站,目标于今年底建成超过300座,25年底建成超过3000座理想5C超级充电站。

总之李想坚信,以大电池和高效率增程器为核心的增程技术、以及真正解决充电速度慢和长途充电难的高压纯电技术,两条路线并行,是大规模替换燃油车的最佳方案。

至于外界对纯电车型盈利能力的担忧,李铁表示,除了加强供应链管理,他更相信,从产品上市的第一天,利润率既是在定义产品,也是在定义客户。 依旧是过去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的逻辑。

结语:

2023年,小鹏和蔚来仍然在凭借融资,通过新的“金主”为自己继续输血。 而理想则选择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冲3万、冲4万月销的路上,保证了利润血袋的充足,用事实证明出不同与特斯拉的另一条新造车之路。

探究|特斯拉怒怼小鹏汽车从隔空对峙 看新势力车企的核心竞争

车圈儿要是有点恩怨,折腾起来的动静可一点都不比饭圈儿小。

大洋彼岸的马斯克刚刚确诊新冠不久,就连发几条推特怒怼小鹏汽车,称其盗窃、用它们的旧版代码等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家品牌的粉丝也在微博吵的不可开交。 这仗是怎么打起来的呢?我们得从头开始梳理。

2020年广州车展期间,小鹏汽车发布了P7的衍生车型——鹏翼版。 明眼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小鹏汽车的炫技车型,或者说是广州车展的“开胃菜”。 真正的“主菜”,是小鹏汽车后续公布的激光雷达技术。

小鹏汽车表示,2021年之后生产的车型都会升级自动驾驶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并且将会搭载激光雷达技术提高识别率和性能。 届时,小鹏P7将会成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

听到这个消息,“鹏”友们都沸腾了。 有了新技术的加持,小鹏的新车也许真的能在自动驾驶层面超越特斯拉了。 然而欢庆的气氛还没持续多久,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当天就在推特上发布了几条具有浓烈火药味儿的评论。

如图所示,马斯克在一则小鹏汽车的新闻动态下评论道:“小鹏汽车有特斯拉软件的旧版本,却没有我们最新的神经网络计算机。 ”言语间的嘲讽之意溢出屏幕,企图再次翻起「去年特斯拉员工跳槽小鹏」的旧账。

可能是嘲讽的不够痛快,马斯克还继续评论:“它们不仅偷了我们的代码,还偷了苹果的代码。 ”甚至最后还特意指出:“这只是小鹏的问题,其它的中国公司是没有的。 ”

耐人寻味的是,ARK基金的分析师TashaKeeney率先转发了这条关于小鹏汽车新闻动态的推文,并且评论道:“为什么小鹏会用激光雷达?我相信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精度,但会严重限制其自主方法的可伸缩性。他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无法复制特斯拉的方法?”

很多人会有疑惑,WDNMD…小鹏和特斯拉之间的恩怨,跟一个基金分析师有什么关系?

▲左一就是TashaKeeney

当然有关系,因为TashaKeeney和马斯克可是老熟人了,这马屁得拍起来啊!二人这么一搅和,就助长了上文马斯克评论嚣张的气焰。

好家伙,这还组团怼起来了,年轻人真是不讲武德啊。 且不说事实的真相如何,特斯拉的吐沫星子已经飞到小鹏脸上了,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的脾气,他自然不会对此事置之不理。 于是何小鹏第二天怒发微博,原文如下:

“看来昨天我们发布的包含激光雷达的小鹏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让西边的某人很不爽,连续用pigu发声。 我想说的是,造谣早就证明是无法打败任何竞争对手的,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

何小鹏的回复也是尖锐无比,不仅说出了“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这样的话,甚至还冒出了“pigu”这样的人体器官,可见也是有点儿上头。

那么,特斯拉为啥会和小鹏汽车撕起来呢?它们的恩怨仅仅是因为一颗极光雷达吗?特斯拉针对的是小鹏一个人,还是整个国内新势力造车行业呢?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不仅是小鹏汽车,蔚来也曾遭到DISS

没错,特斯拉的攻击也不是有针对性的,而是无差别的。 因为早在本月初,蔚来汽车也曾经被特斯拉在暗中嘲讽过。

11月初,蔚来汽车的市值飙升,接连超过宝马、福特、通用等企业,成为全球第六的车企。 此时蔚来汽车的市值为600亿美元,每股价格为42美元。 这原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而马斯克突然冒出来发了一条推文:

420istentimesbetterthan42!(420是42的十倍!)

马斯克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特斯拉的股价正巧降至420美元。言外之意就是:老子的股价再降也是你的十倍!

这种行为就跟班里那种最讨厌的学生一样。 一个勤勤恳恳、资历不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考到了70分。 而一个刚从100分滑落到90分的“学霸”过来坐到你边上,对你说:“你瞅瞅你,学了这么半天考的还没有我高。 ”

这不禁很令人疑惑,全世界造纯电动车的企业这么多,为什么遭到特斯拉DISS的车企总是国内的这几个?思来想去,我觉得真相只有一个——特斯拉有压力了!这个分数不稳定的“学霸”,害怕有一天那几位勤勤恳恳的学生会考一个比它更高的分数。

自从小鹏、蔚来、理想接连上市后,三家企业的运营方向开始步入正轨。 尽管一些方面确实还与特斯拉存在差距,但通过不断地增加研发投入,它们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这点也从企业的毛利率上得到了验证,有太多太多的数据证明,它们已经能挣到钱了。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不可一世的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证明。 把时间推回几年前,每一年苹果的秋季新品发布会,A系列处理器的迭代都是重头戏。 在以往苹果的发布会上,A系列的处理器只会和历代产品“纵向比较”,而不会找竞争对手“横向比较”。

比如苹果发布了A12处理器,那它只会和A11处理器对比性能、功耗等等参数,并宣传提升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说白了,以当时苹果的能力,它根本看不上高通骁龙、三星猎户座、华为麒麟这些处理器。

直到去年,苹果发布A13处理器时,它居然找到了同期的竞争对手作为对比。 诚然,它的能力仍然更强,但这也很好的说明了苹果A系列处理器已不再是“一家独大”。

现在的特斯拉之所以会怒刷存在感,正是因为它也站在了这个十字路口。

●特斯拉与小鹏的恩怨从何而起?

聊完了企业现状,我们在说回特斯拉与小鹏的恩怨。

很多人以为特斯拉与小鹏只是近期才“撕起来”,但事实上,它们双方早在一年前就积攒了一肚子的怨气和不满,这正是上面提到过的「特斯拉员工跳槽小鹏」事件。 这件事很多人知道,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这两家企业的恩怨,我还是简单的讲一下。

去年,小鹏汽车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为了加速新车的落地计划,小鹏汽车四处招兵买马,寻找有志之士助它一臂之力。 由于市场的人才库有限,所以高薪挖角就成为了各大企业之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这也是各行各业的现状,我们没理由抨击。

此时,特斯拉有不少工程师闻讯而来,跳槽到了小鹏汽车。 而引发撕B事件的,是一位叫曹光植的特斯拉前员工。 在曹光植准备入职小鹏汽车后,特斯拉一纸诉状将曹广志告上了法庭,称其偷窃知识产权转投小鹏。

曹光植解释称,他在特斯拉离职时已经删除了电脑上的12万个文件,并且断开了个人的iCloud账户,删除了所有浏览记录,已经完全符合离职标准。 也正是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他才决定入职小鹏汽车。

这桩官司纠缠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特斯拉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小鹏汽车“偷窃”的实锤。 曹光植也因为这起民事诉讼,反反复复配合调查,并且一直没有判决结果。

在多次调查无果后,何小鹏终于是忍不住了。 他怀疑特斯拉是以民事诉讼为由,打击报复竞争对手的发展。 并且发布了一篇声明,称特斯拉的行为是“霸凌”。 明里暗里,小鹏汽车都在讽刺特斯拉的“小肚鸡肠”。

当然了,车企之间的恩怨情仇我们只能窥其一角,我相信这其中有更多我们不知道、也无法想象的混乱关系。 但最终的结果就是——小鹏汽车和特斯拉的梁子就此结下了。

●激光雷达是“撕B”的借口,但也不只是“借口”

最后,我们留出一些篇幅聊一聊激光雷达。

事实上,特斯拉很早就研发出了激光雷达技术,只是一直没有应用在汽车上。马斯克在各种公开场合都表示过:在汽车上用激光雷达就是傻X!为什么马斯克始终不愿意用激光雷达呢?根据目前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原因只可能是一个——成本太高!

众所周知,想要实现自动驾驶,就需要给车辆配备一双时刻观察路况的“眼睛”。 这双“眼睛”可以是超声波雷达、摄像头,或者毫米波雷达。 理论上来讲,只要是有探测能力的电子零部件,都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的基础配置。 也正是基于此,全球的自动驾驶分为了两个流派:「摄像头派」和「激光雷达派」。

特斯拉的选择,就是「摄像头派」。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FSD,全称为FullSelf-Driving,直译是“全自动驾驶”。 它的原理就是通过众多摄像头采集到的影像数据传送到中央系统,交给系统内部的自动驾驶专用芯片(FSDBeta)负责解析,当车辆感知到前方的障碍物,就能测算距离然后给出指令。

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早期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高阶进化版」。 特斯拉的灵魂配置,就是那颗强大的中央处理芯片,这确实是傲视行业的一项配置。

那么,激光雷达是如何工作的呢?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与普通雷达的工作原理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它是使用激光作为信号源。 激光发射的脉冲激光撞击地面上的树木,道路,桥梁和建筑物,引起散射,一些光波将被反射。 在激光雷达接收机上,根据激光测距原理,得到激光雷达到目标点的距离。

激光雷达这项技术曾经被尝试应用在相机行业,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激光对焦。 它也是通过激光探测物体的距离,然后将数据传送给相机的芯片,从而计算对焦点。

不过,它最终还是没有成为相机的主流配置。 原因在于,相机的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塞下一个很小的部件都需要反复斟酌。 激光雷达本身的体积就不小,相机内部还要给CMOS、电池、防抖系统留出空间,这么一来要么相机变得和「板砖」一样重,要么缩小雷达体积,激光对焦的速度达不到预期。

所以这项配置如昙花一现,最终还是被可靠性更高、对焦速度更快的相位对焦代替了。

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激光雷达没有在相机上找准定位,却和汽车的自动驾驶融合的很好。 一方面,汽车的体积很大,内部为零部件预留的空间更多,所以激光雷达体积大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事儿。 另一方面,激光探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要远远高于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的速度极快。 特斯拉总是吹捧自己的采集和运算速度快,但在激光雷达面前它就是个渣渣。

所以综上所述,激光雷达可能是最适合研发自动驾驶的传感器。 但正如上文所说,它太贵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激光雷达的成本,大约相当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这些所有传感器成本总和的几十倍。

文字不直观,我给你们列个公式: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x?N

注意!这还只是一个激光雷达的成本!如果前后各放一个,这个成本是不是就很夸张了?所以说马斯克作为一个商业鬼才,它深知激光雷达的好处。 只是在成本的驱使下,它没办法孤注一掷的砸入重金。

更何况,激光雷达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有劣势:比如大雨、大雪、大雾,还有北京市最常见的雾霾天,这些环境因素都会极大的影响激光雷达的工作效率,这使它高昂的成本与实际能力不对等。 说白了,就是不值这个价钱。

我们很清楚特斯拉的想法,但无法揣测小鹏的意图。 也许是真的有诚意、也许是为了避开特斯拉的技术专利、也许是想从另一个方向找到突破口…总之,小鹏汽车选择用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传感器,实际上是种比较冒险且高成本的做法。

至少在现阶段,「摄像头派」和「激光雷达派」都还有成为主流自动驾驶传感器的机会。 我并不想和稀泥,但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只能交给未来的市场决定了。

至于马斯克说“激光雷达”是他们玩剩下的技术,对此我只想表示:一个人想要抬杠的时候,随便给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

●写在最后

厂商之间吵架,实在是件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说到底,大家都是要挣钱恰饭的。 市场发展永远是由资本驱使,未来无论它们谁赢了,我相信另一家企业也绝不会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和市场“同归于尽”。 否则当所有投资人都是傻子吗?他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所以说,只要能让公司顺利发展,CEO被打脸算什么了不起的事儿。 说得难听点,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能屈能伸的魄力,那它也就没有挣大钱的能力。

未来的市场,企业的理念根本不重要。 消费者用真金白银买单了,那才是最重要的。

标签: 一窥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电动汽车公司的崛起 特斯拉股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