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案刚刚被否,一大批“并购被否是利好”的言论就蜂拥而来。其中,不少是曾经高调宣扬并购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人。
文丨顾小白··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上周末来临之前,紫光国微的疯涨势头终于踩下刹车:7月10日,以2.76%的跌幅报收。但到了13日,在大盘的带动下,又以4.46%的涨幅报收134.75元/股,这相比于12个交易日前的65.70元/股的开盘价,已经翻倍。
在此之前的8日晚间,历时一年的定增预案正式宣告搁浅:原本,紫光国微是想斥资180亿元,通过并购紫光联盛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但最终未能在证监会获批。
01
大手笔并购再次折戟
这是一场僵持了一年多的定增预案。2019年6月,紫光国微发布公告称将以180亿元的交易价格并购紫光联盛100%股权。后者旗下的Linxens是全球销售规模最大的智能安全芯片组件生产厂商之一。
在当时,这一并购动作被业内人士解读为紫光国微启动海外市场扩张的重要步骤,但《正经社》了解到,他对紫光联盛的期待远非如此。根据彼时的公告,公司拟通过此次交易获得安全、稳定的微连接器供应源,并借助标的公司在海外的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拓展上市公司的海外智能安全芯片业务,提升市场份额和全球竞争力。
事实上,紫光国微的业务主要聚焦于芯片设计业务,而此次并购标的Linxens是在全球都具备领先地位的连接器生产制造商。从生产链条的逻辑上看,招安Linxens,能够将紫光国微的芯片生产上下游打通。
一年零一个月后,这场声势浩大的海外进军胎死在摇篮中。7月8日晚间,紫光国微发布公告称,终止发行股份购买北京紫光联盛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事项。
根据公开信息,由于标的资产紫光联盛100%股权权属存在瑕疵以及标的资产商誉金额占比较大,且紫光国微在此前未能充分说明交易有利于提高自身资产质量,因此,该事项未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
实际上,紫光国微这些年来一直走在并购扩张的路上。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紫光国微公开披露的已完成的并购重组事项就有10起,其中包括收购同方微电子100%股权、分两次收购国微电子100%股权、收购国微科技100%股权等,涉及到的资金规模共计93亿元。
此次拟收购紫光联盛100%股权的180亿元资金规模,已经是此前10年收购规模的两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Linxens定增预案之前,紫光国微还有一笔800亿元的定增预案也胎死腹中。那是2015年底,在紫光国微还叫同方国芯的时候,就曾拟向实际控制人清华控股的下属公司等对象发行股份,募资800亿元,投入集成电路业务。但随后定增对象相继退出,最终于2019年6月宣告流产。
这也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定增方案,在此之前盐湖股份曾于2011年发起过774.84亿元的定增。
02
利好与否全凭一张嘴
事实上,尽管从生产链条的逻辑上看,Linxens并入紫光国微属于利好,但在此之前就有业内人士对《正经社》分析过,Linxens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智能安全芯片,该业务适用于大面积辐射于银行卡、社保卡等领域的使用,但随着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卡片类产品的前景并非想象中那么巨大。而紫光联盛巨大的商誉一旦遭遇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很有可能会出现业绩不达预期、商誉减值等危机。
换句话说,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这次并购折戟反倒成了扼杀隐忧的“利好”。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紫光国微在7月8日宣布终止定增预案之后,股票会在次日迎来涨停。
7月9日,紫光国微的股票在前一日震荡调整之后再一次迎来涨停,报收132.66元/股。而在7月8日调整之前,已经录得了5个涨停,且实现了12连阳。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定增预案被否之前,紫光国微并购紫光联盛一度被大量声音认为是大概率会成功的事件。正如有人放在股吧中的观点:大型国企主导,国家大力发展的芯片领域,按理说顺利过会问题不大。
同时,在许多机构的研报中甚至显示,资本市场对于此次并购被否几乎没有什么防备。中银证券就曾以“拟收购标的资产紫光联盛与公司智能安全芯片协同效应明显,同时考虑到公司在FPGA领域具有较深布局,成长空间较大”为由,给予了紫光国微“买入”评级。
转眼间,并购案被否的话音刚刚落地,一大批“并购被否是利好”的言论就蜂拥而来。其中,不少是曾经高调声称并购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人。
03
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号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清华系的大牛们几乎占据了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比如前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现任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博通集成创始人张鹏飞、兆易创新创始人朱一明……
业内叫得出名号的芯片大牛,很多都能溯源到清华电子工程系。其中,紫光国微实际控制人紫光集团的董事长赵国伟,就是其中之一。
紫光国微的身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一年,赵国伟加入了清华大学第一家以半导体为主业的公司同方微电子。我们现在熟悉的第二代身份证,该公司就是当时承接其芯片设计的4家企业之一。
2009年,紫光系的同方股份收购上市公司晶源电子。两年后,同方微电子被置入晶源电子,顶着“芯片设计龙头”的光环登陆资本市场,晶源电子更名为同方国芯(随后两次改名,分别为“紫光国芯”、“紫光国微”)。
前述提到的赵国伟,在2004年短暂告别紫光集团后在2009年6月再度归巢。这位被称为半导体行业的“资本狂人”,在回归之后迅速掀起了紫光集团的并购潮。
到了2020年7月6日,股价节节攀升之际,紫光国微却发布了紫光集团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北京紫光通信已于7月1日减持232万股的消息。
这让市场陡然间疑窦丛生。一位业内人士对《正经社》分析道,就财务数据而言,卓胜微2020年一季度净利润1.52亿元,总市值为857.9亿元;兆易创新2020年一季度净利润1.68亿元,总市值为1289亿元;而紫光国微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9亿元、782.8亿元,显得还有不小的追涨空间,但其内部的这种减持行为,释放的却是另外一种信号。【《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校对|然然
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