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基(大陆基本解放的标志)

admin 195 0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大陆基?

大陆基是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被称为大陆隆或陆基。是大陆坡坡麓附近各种碎屑堆积物的联合体总称。它一部分堆积在大陆坡上,另一部分覆盖着大洋底,通常分布在水深2000~5000米的地方,面积约为2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5.55%,在无海沟分布的海区陆基发育较好。大陆基的坡度约为1∶100~1∶700,一般是上部较陡,下部较缓。除了被海底峡谷切开之处及少数海山外,地形大多较为平坦。浊流沿海底峡谷将大量陆源沉积物输送到陆隆地带,大陆基上还有滑塌沉积、等深流沉积、半远洋沉积等。大陆基的主要沉积物是粘土及砂砾,其中以中粉砂为代表。现代大陆基一般沉积速率约4~10厘米/千年。大陆基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也有少量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陆侧,如南海海盆的部分边缘。大陆基宽度不等,约100至数百公里,有的宽度已超过1000公里。

大陆基底形成阶段

古元古界不整合于太古宙之上,较强的岩浆活动,反映了古元古代时,围绕着古老陆核、地壳的不断增生、大陆基底逐渐形成。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图5-2)。

一、古元古代

在塔里木陆块区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内,不整合于太古宙上的兴地塔格岩群(Pt1X)为石英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变质建造,有 24 亿年片麻状蓝石英斜长花岗岩侵入,代表辛格尔运动同造山期岩浆活动,陆松年等(2006)认为这里古元古界由3套岩石组成,上部和下部为高级变质碎屑岩具浊流沉积特征,中部为橄榄大理岩,系高镁碳酸盐岩沉积,具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

图5-2 大陆基底形成阶段

中天山的天湖岩群,为二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二云矽线蓝晶石片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千枚岩。原岩为砂泥质—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低角闪岩相。侵入其中的变质深成岩(侵入变质铁矿层中),由英云闪长片麻岩、斜长花岗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等组成,反映地壳成熟度的逐渐增高,属石榴子石(蓝晶石)低角闪岩相。其中天湖变质铁矿达大型规模。在库鲁克塔格含碳岩系中产石墨矿。

塔南的铁克里克,出露的最老地层赫罗斯坦岩群,时代划为太古宙—新元古代,肖序常等,(2004)曾在该岩群的古老侵入岩中获(2977±140)Ma的岩浆结晶年龄和(2067±130)Ma 的变质年龄,由长英质片麻岩、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相组成的基底杂岩相的陆核亚相,不整合于上的古元古代埃连卡特岩群由低角闪岩相片岩、片麻岩、磁铁石英岩、大理岩、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其中含双峰式火山岩及侵入其中的2261Ma(许荣华,2000)、(2426±46)Ma(张传林,2003锆石SHRIMP)的阿卡孜碱性花岗岩,反映古元古代初期地壳曾再次拉伸形成古裂谷带。中元古界塞拉加兹塔格岩群的绿片岩相不整合于古元古界上。在赛里木及伊犁地块,前者,中元古界为含叠层石的泥质-硅质碳酸盐岩建造的库松切克群,后者中元古界下部为浅变质碎屑岩的特克斯群,上部为富含叠层石碳酸盐岩的科克苏群,它们似乎构成了结晶基底上的第一个盖层。

广泛分布在哈萨克斯坦高原中的古元古界杂岩,主要由很厚的火山沉积物质经过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绿片岩相。通过对乌卢套地块的研究,Л.И,Филaтoвa等建立了完整的古元古界杂岩剖面。剖面由三个系列岩石组成。底部是阿拉尔拜系列,厚1km,由石英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和千枚岩组成;中部系列厚4~6km,由英安岩和流纹石英安山岩组分的残斑变岩、钠长石片岩及绿片岩、千枚岩、石英岩和少量大理岩、含铁石英岩组成;顶部是杰斯比利东系列,厚3~4km,由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绿帘石-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含铁石英岩、大理岩变质而成的残斑变岩和绿片岩组成。这是哈萨克斯坦铁矿的重要成矿期之一。不少大-超大型铁矿床形成于此时,也是东欧地块(18×108a前的“斯维可芬运动”固结),西伯利亚古陆(固结于(19~20)×108a前的“卡累利阿运动”);卡拉库姆-塔里木古陆的基底固结期(塔里木地块经辛格尔运动形成太古宙古陆核,后经古元古代末的兴地运动形成原始古陆)。

这可能就是Rogers等(2002)所称的哥伦比亚超大陆事件,Hoffman(1998)也强调古元古代的造山作用是一次超大陆事件。

这些太古宙—古元宙带的古老结晶基底,除分布于陆块区外,也被卷入在造山带内(中间地块)如秦祁昆造山系中的阿中地块、羌塘-三江造山系(青藏板块)的塔什库尔干-甜水海地块等,多由高角闪岩相-底角闪岩相的变质杂岩及 TTG 组合的片麻状古老侵入岩所组成。塔什库尔干的古元古界布伦阔勒岩群,为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岩,前苏联在西帕米尔与本群相当的变质岩系中获 U-Pb,Rb-Sr年龄2130-2700Ma,是硅铁建造的主要含矿层位(赞坎等大型铁矿)。孙海田等(2000)曾在布伦口湖岸的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U-Pb年龄(2772±177)Ma可能含太古宇。

在阿尔金弧盆系中的阿中地块出露的最老地层为阿尔金岩群,时代为(36~24)×108a组成了阿尔金造山带的结晶基底(基底杂岩陆核亚相)。

二、中元古代

塔里木陆块区的扬吉布拉克岩群(ChY)或称波瓦姆群底部有60m厚底砾岩(陆松年等,2006)不整合于古元古界之上,代表兴地运动。主要为石英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变质建造;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建造:斜长角闪岩-含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镁质大理岩变质建造,浅粒岩-黑云母变粒岩磁铁石英岩变质建造。原岩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低角闪岩相;在哈萨克斯坦古元古代地层之上为一套浅变质岩系所不整合,称早-中里菲系,由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在乌卢套和萨雷苏地区,早-中里菲期地层不整合于古元古界之上,厚达3km,下部是片岩、残斑变岩和斑状变质岩,上部是白云质大理岩、石英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和千枚岩。在塔里木西北缘的坷坪陆缘盆地、中元古界阿克苏岩群的绿片岩中发现蓝闪石片岩,原岩年龄 1900~1660Ma(熊纪斌等,1986)。为弄清楚这些基性片岩的原岩性质,据舒良树等(2008)研究认为大多数是由E-MORB型玄武岩变质而来,岩浆源自富集型地幔。样品07A-9、07A-10源自更亏损的地幔区,源于正常洋脊。这是阿克苏地区古大洋板块活动的地质记录,是前寒武纪高亚-超高压变质带(相)留下的证据。对采自阿克苏基性蓝闪石片岩样品作 Sm-Nd 同位素测年,获得等时线年龄(890+31)Ma(舒良树等,2008),代表蓝片岩形成年龄,是罗丁尼亚超大陆聚合-碰撞的反映。蓝片岩Rb-Sr表面年龄相差很大,1792.8 Ma、1907.6 Ma(熊纪斌等,1986)、代表蓝片岩原岩年龄;962~944 Ma(高振家等,1993)、后者大致代表阿克苏群的变质时代,多硅白云母 Rb-Sr年龄 720 Ma(肖序常等,1990)反映该群最后一次抬升过程的冷却时代或受热事件扰动的年龄。

反映中元古代塔里木北缘,曾一度拉张形成元古阿克苏南天山洋盆(成守德等,2006),在中天山也曾发现有原岩为1570Ma的蓝闪石片岩(王宝瑜等,1994),反映了中元古代阿克苏(南天山)洋盆的存在。

在塔南秦祁昆造山系的东昆仑南部,中-新元古界万保沟群有两类不同建造,一为碳酸盐岩台地,由白云岩、藻屑白云岩、结晶灰岩、硅质条带灰岩等组成。另一类为绿色岩系,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夹玄武质凝灰熔岩、钠长英安岩及灰岩、板岩、硅质岩等组成,玄武岩Sm-Nd年龄(1441±230)Ma,锆石SHRIMP年龄(1343±30)Ma,具板内碱性玄武岩特征,为古裂谷。西昆仑长城系为古裂谷,不整合于上的蓟县系也有两种类型沉积,一为蛇绿混杂岩相的洋内弧亚相,由镁铁-超镁铁岩、变基性岩Sm-Nd年龄1138Ma、1013Ma、辉长岩(950±82)Ma等及硅泥质岩组成。说明蓟县纪时大陆的进一步拉张出现了洋壳,另一类型为陆表海的碳酸盐岩沉积覆于古陆壳之上。说明昆仑一带中元古代也出现了洋盆。

三、新元古代

阿克苏洋盆封闭,由高压低温变质的蓝闪石变质年龄为(890±31)Ma得到证实,也是罗丁尼亚古陆汇聚的反映,这种反映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帕尔岗塔格青白口系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东天山大黑山地区眼球状花岗片麻岩是深源熔体和流体与原岩相互作用的产物,具原地重熔改造陆—陆碰撞的同碰撞岩浆岩特征,锆石U-Pb年龄1141Ma,青白口纪过铝强钙碱系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具陆—陆碰撞特征,库鲁克塔格兴地、雅尔丹等地中元古代二长花岗岩为南华系—震旦系不整合覆盖,中天山东段峡东转井岩体Pb/Pb等时线年龄 960.4Ma,库鲁克塔格西山口红色花岗岩、辛格尔南的片麻状花岗岩侵入中元古界年龄为(10~8)×108a,中天山拉尔墩达坂—巴伦台—星星峡一带的陆壳重熔型片麻状花岗岩960~910Ma(胡霭琴等,2010),昆仑一带也有871~941Ma同碰撞花岗岩的侵入,等等都反映了大陆的聚合;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据佐年善等(1990)研究北起科克切塔夫、南到吉尔吉斯山,到处都发育有(1000~900Ma)并具盖层特征的纯净石英砂岩,以及后来证实的1050Ma的伊塞东运动判断,哈萨克斯坦-北天山,此时已是统一的稳定陆壳区了。这些代表了罗丁尼亚超大陆的形成。

大陆架的特征是什么?

大陆架的特征是以地形平坦为主要特征,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大陆架简称陆架,亦称大陆浅滩或陆棚,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大陆架以地形平坦为主要特征。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和岛屿的浅海区,是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坡度极为平缓,海水很浅,一般深度不超过200米。但宽度各地差别很大,在陆地为平原的地方,大陆架一般很宽,可达数百至一千公里,如太平洋西部、大西洋北部两岸和北冰洋的边缘;紧邻的陆地若是高原或山脉,大陆架宽仅数十公里,甚至缺失,如南美大陆西岸大陆架甚窄。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2.712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7.5%左右。

形成概况

大陆架是地壳运动或海浪冲刷的结果。地壳的升降运动使陆地下沉,淹没在水下,形成大陆架;海水冲击海岸,产生海蚀平台,淹没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陆架。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北冰洋边缘等。如果把大陆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陆架完全成为陆地,那么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

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为燃料而熊熊燃烧。大陆架上的沉积物几乎都是由陆地上的江河带来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

为什么大西洋的是大陆基,太平洋的是海沟和岛弧。

因为大陆基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边缘,在海沟发育的太平洋边缘不发育。

大陆基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坡度通常在5°到35°之间,水深通常在2000米到4000米之间,展布宽度可达1000km。

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海沟是大洋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海沟常与岛弧平行伴生,发育在岛弧靠大洋一侧的边缘,与岛弧组成一个统一的海沟岛弧系。多发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而印度洋的海沟不甚发育。

扩展资料:

大陆基的形成原因:

1、大陆基的基本形成原因是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使陆地下沉淹没在水下,这样很容易形成大陆基。

2、是海水的冲击。海水对海岸的长期有力的拍打,使海岸的岩石、山坡等被海水“滴水穿石”。久而久之,海岸被侵蚀成为海蚀平台,它们被淹没在水下后,也就形成了大陆基。

大陆基是延伸于大陆坡的坡麓和大洋床之间的地貌单元,呈几百公里宽的带状。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陆基地貌为倾斜平原,大陆基的堆积物呈扇形分布,它一部分覆盖在大陆坡的基部,一部分覆盖在大洋床上,故亦称大陆裾或大陆隆。坡度约1/100—1/700。海沟发育的太平洋基本上没有这一单元,大陆基仅占太平洋洋底面积的1.7%。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大陆基

百度百科-海沟

百度百科-岛弧

大陆架是大洋的组成部分吗

不是大洋的组成部分。

大陆架是大陆延伸至海洋中的平缓部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或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时期,如现代),大陆架则被上涨的海水淹没,成为浅平的海底。

大陆架的地势多平坦,其海床被沉积层所覆盖,它的边缘开始向深海倾斜,称为大陆坡,接着斜度介于陆架与陆坡之间的大陆基,最后,陆基伸入深海平原。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都属于大陆边缘一部分。

大陆架的水深一般都在200米以内,但宽度大小不一。一般上,与大陆平原相连的大陆架比较宽,可达数百至上千千米(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东南部对开的纽芬兰大浅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反,与陆地山脉紧邻的大陆架则比较狭,可能只有数十千米,甚至缺失(尤其在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海岸)。

大陆架上也可以发现一些丘陵、盆地,还有明显的“水下河谷”,这些河谷地形看起来就像是陆地河流的地形,有蜿蜒的河道,有冲积平原、三角洲等等,许多水下河谷还与陆地上的河流相对应,可看做是陆上河流的“延续”。这是因为这些水下河谷都是在远古大陆架露出海面时,由河流所冲刷而成,只是后来没入海中。

依据地形学与海洋生物学的意义,大陆架可再细分为内陆架、中陆架与外陆架。在陆架外缘,其地形结构急遽改变,也就是陆坡的开始。除了少数例子外,陆架外缘几乎都座落于海下140米处,这似乎也是冰川期的海岸线标记,当时的海平面比现代要低得多。

陆坡比陆架陡峭,其平均坡度为3度,介于1度到10度之间。大陆坡也常是水下河谷的终结。陆基在陆坡之下、深海平原之上,它的斜度介于陆架与陆坡之间,既0.5度到1度之间,从陆坡开始向处延伸500千米,由浊流从陆架与陆坡夹带的厚厚沉积物所组成。沉积物从陆坡泄下,并在陆坡底下堆积,形成陆基。

法律规定

因为大陆架资源丰富,对大陆架的划分和主权的拥有,就成为国际上十分重视和争议激烈的问题。

为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领海基线)起,自然的大陆架宽度不足200海里,通常可扩展到200海里,或扩展至2500米水深处(二者取小);

如果自然的大陆架宽度超过200海里而不足350海里,则自然的大陆架与法律上的大陆架重合;自然的大陆架超过350海里,则法律的大陆架最多扩展到350海里。

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但在相邻和相对沿海国间,存有具体划界问题。

地球的表面形态特征

地球的表面高低不平,以海平面为界,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地理单元。陆地面积约1.49×108km2,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约3.61×108km2,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最深处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达11033m。陆地平均高度为825m,最高处为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4.43m,地球表面起伏最大高差近20km。

(一)陆地地形

按高程和起伏程度,可划分为以下几类地形单元:

图1-1 大地水准体(圆包围部分)和地球真实形状

(据王维,1982)

图1-2 根据卫星测量所得出的地球形状(夸大)(φ表示纬度)

(据王维,1982)

1.山地

一般把海拔高程大于500m、切割深度大于200m的正地形称为山或山地。呈线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

2.丘陵

海拔低于500m、起伏幅度在200m以内的地区。

3.平原

海拔低于500m、广阔而较为平坦的地区。

4.高原

海拔500m以上、广阔而较为平坦的地区。

5.盆地

四周被山地包围,中间起伏不大而较为平坦的地区。

(二)海底地形

海底景象千姿百态,绚丽壮观。其崎岖程度不亚于陆地,而规模和高低之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海底地形可划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个单元。

1.大陆边缘

是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进一步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图1-3)。

(1)大陆架 又称陆棚。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深度各地不一,平均水深约130m,对于坡度变化不明显的地区通常以200m。水深处作为与大陆坡的分界。世界大陆架平均宽度约为75km。我国的大陆架宽度超过200km。国际上主要依据大陆架来圈定一个国家的领海范围。

图1-3 大陆边缘地形示意图

(据叶俊林等,1996)

(2)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陡倾斜地带,坡度较陡,平均为4.3°,最大可达20°以上。其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宽度平均3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 又称大陆裙。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坡地带,其坡度一般小于1°。通常是浊流和滑塌作用在大陆坡麓堆积而成的较为平坦的地形。

(4)海沟与岛弧 太平洋西部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无论是这些岛屿本身还是把它们连接起来,都呈弧形,称为岛弧。岛弧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带状的巨型凹地。横剖面类似不对称的“V”字型,深度在6000m以下,称为海沟。

2.大洋中脊

海底的山脉泛称海岭,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呈线状贯穿于大洋盆地中央或一侧,称为大洋中脊或洋中脊。洋中脊通常高出海底2000~3000m,宽度可达2000~4000km。各大洋中的洋中脊首尾相连,全长大约65000km。洋中脊是地震、火山活动强烈的海岭,其轴部常发育有巨大的中央裂谷。

3.大洋盆地

又称洋盆。指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m,面积约157.2×106km2,可分为洋底丘陵和洋底平原两个次级地形单元。

(1)洋底丘陵 一般分布于靠近洋中脊的部位,由高出海底几十到几百米的圆形火山丘组成。

(2)洋底平原 指洋底极为平坦的地区,表面坡度小于1/1000,是主要靠近大陆边缘方向分布的平缓地形。洋底平原中范围不大、地形比较突出的相对高度超过500m的孤立高地,称为海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