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晗耀(沈晗耀简历)

admin 206 0

本文目录一览:

2014全球百强名人堂

 2015年7月15日,华顿经济研究院按CBT100指标体系编制的“2014年度中国(全球)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在上海发布,同期发布的还有“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第十五次发布。

在“2014年度中国(全球)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上,工商银行以3,616亿元的利润总额第六次蝉联榜首,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交通银行、中海油、招商银行、中国石化分列第二至第十位,500强最低上榜线12.69亿元,台湾企业F-铠胜列第500位。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执行主席沈晗耀教授表示,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有七大特点值得注意:

第一,首次对全中国在全球上市公司进行排行。今年开始,中国(全球)上市公司百强榜的统计范围涵盖了中国(含港、澳、台)在全球各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大陆百强榜依旧对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进行排行。两榜单各有500家企业上榜。

第二,大陆企业占据大半江山。在500强中有大陆企业302家(其中,北京88家,广东45家,上海38家),占比60.4%;香港企业131家,占比26.2%(部分香港企业,如中信股份、中国太平等,其实质仍是大陆企业);台湾企业64家,占比12.8%;澳门企业3家,占比0.6%。其中,大陆企业的行业分布广泛,银行及能源企业排名领先,香港企业集中分布在房地产,台湾企业中以制造业居多。

第三,大陆企业囊括百强榜前12位。除前10位外,11位为中国平安,12位为浦发银行。香港企业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信股份(13位)、电能实业(19位)和长和(20位)。台湾企业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台积电(14位)、鸿海精密工业(26位)和富邦金融(66位)。

第四,500强上市地分布格局。按主要上市地计算,500强中有251家企业在香港上市,170家企业在大陆上市(其中,上海114家,深圳56家),64家企业在台湾上市,另有15家企业在美国、新加坡等地上市。表明香港仍是我国最大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

第五,500强注册地分布格局。按注册地计算,500强中有238家在大陆注册,64家在香港注册,60家在台湾注册,另有138家企业注册在有“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等地,但其公司总部或主要业务地仍在大陆及港澳台,这一现象值得人们关注。

第六,百强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共创造利润50,659亿元,占全国(含港澳台)GDP(687,515亿元)比重达到7.37%。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百强企业利润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总额较2013年增长了9.97%,但相比上年度,增速回落约2个百分点,这也表明,百强企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压力。

沈晗耀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依然是中流砥柱,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这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百强不愧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脊梁,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首次发布于2001年。当时,受美国《财富500》排行榜的影响,不少人提出,中国企业应尽快扩张规模,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做大”,以跻身于“财富500”之列。但华顿经济研究院认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做“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不是追求规模的膨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华顿经济研究院(时名上海经济发展研究所)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按CBT100指标体系,推出了按利润排序的“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财富,其利润总额是为社会创造的净财富,因此,CBT100指标体系以利润总额作为基准排序指标,营业收入、总资产、总市值作为参考指标。这不仅体现了上市公司的规模,更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由于CBT100排名的科学性,其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的广泛讨论和关注。此后,“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榜”每年发布一次。

沈晗耀还介绍,为彰显百强企业和企业家的卓越业绩,“2015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将于金秋十月举行。届时,除为百强企业庆贺外,论坛还将邀请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等,与百强企业领袖一道,围绕“一带一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智慧城市”等重要议题展开研讨,共商中国经济发展大计。

中国百强城市排名江苏有多少城市进入百强

2016年中国百强城市出炉 江苏13市全部上榜。

10月20日,华顿经济研究院在上海发布了“2016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在该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广州继续分列前三甲,而深圳、天津、成都、苏州、杭州、重庆和武汉也位居前十位。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由经济和非经济(软经济)两大系列指标综合而成。其中,经济指标由GDP和居民储蓄两部分构成,占比61.8%,非经济(软经济)指标由科教、文化、卫生、生态环境四部分构成,占比38.2%。与单一维度的经济指标相比,这一指标体系可更加全面、科学地衡量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个文明”的建设发展水平。

根据该排行榜,有近一半的百强城市都集中在4个省:山东、江苏、广东和浙江。其中,山东省有15个城市上榜,为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江苏、广东和浙江分别有13个、9个和8个城市上榜,形成了鲜明的“两江两东”现象。另一个极端则是,海南、青海、西藏和宁夏这4个省则没有一个城市上榜。

就上榜率而言,江苏的13个城市全部上榜,山东、浙江分别有2个和3个城市未能上榜,发展相对均衡。而广东内部的发展则严重失衡,虽然广州、深圳分列排行榜的第三和第四位,但却有12个城市没能上榜。

在百强排行榜上,与上年相比,有54个城市的排名出现了上升,另有26个城市排名出现了下降,16个城市排名维持不变,4个城市新晋上榜。

其中,成都由第10位跳跃到了第6位,杭州则由第9位升到了第8位;新上榜的城市分别是遵义市(82位)、新乡市(89位)、郴州市(97位)和宿迁市(99位);位次上升超过两位数的城市有聊城市(上升12位)和漳州市(上升11位);位次下降最明显的是呼和浩特市(56位,下降10位)。

在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有一些让人吃惊的结果。例如,在软经济指标中的环境分值里,正在经受雾霾严重困扰的北京竟然是所有城市里分值最高的。而包含了科创因素的科教分值里,深圳却在前20位中得分最低。

环境分值主要包括城市的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以及污水处理率等水平,并没有考虑到雾霾的因素。而科教分值则主要通过当地学校的数量与质量来考评,由于深圳的重点大学极少,所以即使这座城市整体的科创活力很强,科教的分值依然很低。

中国迁都论的事件经过

198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汪平首先提议共和国首都需迁离北京。

1986年,又有学者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引发了民间和媒体热烈讨论。

2006年3月,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案,将首都迁出北京。

2007年11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称“中国应认真考虑迁都”。

2010年9月17日当晚,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主持《新闻1+1》中,以“令人崩溃”,“惨不忍睹”,“世纪之堵”的字眼来形容,称其可以在北京堵车史上记下一笔。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称,北京“首堵”已成常态,不“迁都”已经很难改变城市的路况。

2010年12月13日,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当着媒体面公开发表“迁都”言论,“要想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2015年6月,有川籍学者提出,迁都还需待时日,但若真要迁都,新城选址的地点不会像某些“专家”说的那样在南方地区,而更应该在西北地区或秦岭以北的中原地区。 一是维持北京的首都地位不变,只是对城市结构和职能稍作一点调整。

二是建设“副都”,主要是分担城市中心区过于庞杂的部份功能。

三是实行“双都”或“陪都”制度。“双都”一般是指一个政治都,一个经济都。

四是“迁都”论,另择一佳地建立新都,让北京成为真正代表中国的“文化之都”,而将其它功能分解出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