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冶镇(东冶镇邮编)

admin 222 0

本文目录一览:

五台县东冶镇有没有安装摄像头的

没有。

东冶镇,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处五台县西南部,东与台城镇、沟南乡、白家庄镇相邻,南与神西乡接壤、建安乡隔滹沱河相望,西与原平市东社镇、定襄县宏道镇相隔,北与阳白乡毗邻,距五台县城约15千米,[1]区域总面积99.14平方千米。

截至2011年末,东冶镇下辖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北大兴第一、第二、第三、南大兴、槐阴、望景岗、西河、五级、永安、永兴、文兴、石村、前堡、新堡、大朴、山底、南横岭、曲家谷屯22个行政村。

山西五台县东冶镇有多少村,各村名叫什么?

东冶镇(驻东冶)21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

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四街驻东冶)、一村、二村、三村(三村驻北大兴)、南大兴、槐荫、五级、永安、文兴、石村、前堡、新堡、大朴、南横岭、曲家谷屯、望景岗、永兴、山底(张家峪)

五台县东冶镇地处五台、定褰、原平三县市的交界处,是传统的商贸集散地,是五台山的后勤服务保障基地,又是北方唯一的共和国元帅徐向前的故乡。两广总督徐继畲就出生在东冶镇.全镇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户数10767户,总人口42200人,近年来,东冶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机遇,创优环境,以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以突出的政绩造逼于民,使东冶镇超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三界荣获山西省”文明乡镇”的荣誉.

东冶 在五台县西南三十里,一向为五台县的大镇。康熙皇帝西巡经此,有御制过东冶镇诗,乾隆皇帝两次西巡经此,并建行宫。抗日战争初期,我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曾在这里住过。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还在这里作过重要报告。

联系电话:0350-6551122

联系人:刘胜

五台县包括哪些镇

截至2019年8月,五台县共辖6个镇,分别为:台城镇、白家庄镇、豆村镇、东冶镇、台怀镇、耿镇镇。

1、台城镇

台城镇位于五台县西部,是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城中心,东与茹村为界,西与阳白乡毗邻,南与沟南接壤,北与东雷乡为邻。

台城镇下辖26个行政村,分别是:台城、西关、南关、西庄、西富、西寨、前岗、后岗、西马、东岗、王家沟、蒲草沟、河东、古城、东龙泉、西龙泉、东马、唐家湾、走马岭、西山、高家庄、新河、南坪、东坪、西三角、兴郑。

2、白家庄镇

白家庄镇,乡镇名。地处五台县城东南约30公里处,北邻沟南乡,东、南与陈家庄乡相望,西与神西乡毗邻。

3、豆村镇

豆村镇位于五台县城东北方,距县城25公里。面积329.8平方公里,辖68个行政村。

4、东冶镇

东冶镇位于五台县西南部,东与五台县台城镇、沟南乡、白家庄镇相邻,南与五台县神西乡接壤、建安乡隔滹沱河相望,西与原平市东社镇、定襄县宏道镇仅一山之隔,北与五台县阳白乡毗邻,北距五台县城15公里,南离忻州市区45公里。

5、台怀镇

台怀镇,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最北端,距五台县城一百六十二华里,是一个山环水绕,约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两千人口的秀丽山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台县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冶镇的历史

1942年独泉战斗之后,开辟了阳城抗日根据地。1958年建东冶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132.5平方公里,人口2.1万。阳(城)济(源)公路、侯月铁路过境。辖东冶、柳泉、神树岭、矿山、东轩、郎庄、西冶、水磨沟、东寺沟、小王庄、独泉、上节、焦坪、卫节、枪杆、古河、降区、庄上、晋圪坨、神子头、蔡节、三联、磨滩、北大峪、南大峪、马山、相底27个村委会。有铁矿石资源,乡镇企业以采矿和冶炼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

鲜为人知的西冶故事

作为一个从小在西冶村长大的人,

小时候只知道

村子很大,

房子很多,

感觉村里的一切自来就有,

从没想过以前是什么样子、

历史有多久这些问题。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些

关于西冶历史、故事的文章,

顿生兴趣。

应该有好多人

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人,

根本没听过其中的一些历史和传说。

遂想记录下来,

满足自己的兴趣之余,

也希望更多感兴趣的人看到。

西冶村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南20公里处

属东冶镇,

是东冶镇大村之一。

它依山傍水,

四面环山,

一千五六百亩大的一块盆地横卧其间,

群嶂环抱,

风景秀丽,

自古以来民风淳朴,

百姓安居乐业。

有沁河支流涧河从村前流过,

一年四季河水不停歇,

清澈的河水养育了祖祖辈辈的西冶人。

西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村中成汤庙内现存最古老的石碑是明正德四年(1509年)重修碑,碑文记载: 县治以南四十里许,里名西冶,有成汤庙一所,其来尚矣,究其创始,无迹可稽。 500多年前西冶大庙就由来已久,不知所建日期,其历史悠久,可想而知。

西冶由

西冶主村、东寺沟、水磨沟、炉沟、后岭

等自然村组成。

解放前西冶的自然村更多,

曾有 “九沟十八掌” 的说法,

可见过去西冶村之大。

九沟:

东寺沟、西寺沟、金家腰沟、赵沟、后沟、炉沟、范上沟、高晋沟、树皮沟。

十八掌:

前南掌、后南掌、高南掌(炉沟河小炉沟对面)、前水掌、后水掌(东苇园后)、大华掌、小华掌(东寺沟)、马胡掌、天台掌、英树掌、崔甲掌(范上沟)、张甲掌(炉沟)、老杜掌、石甲掌(水磨沟)、前梨树掌、后梨树掌、大掌(后沟)、老凹掌(元凹)。

建国初期,西冶成立乡政府,由西冶、小王庄、独泉、枪杆、卫节、焦坪、上节、原桑林乡所属行政村组成。1950年成立两个互助组,1952年成立初级农业社,由17户组成。来年成立中级农业社,发展到54户。1954年成立高级农业社,被县政府授予“模范农业合作社”,并赠玻璃镜框一块。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同时撤销西冶乡,西冶作为阳城县的七一农业社隶属于东冶公社,成立西冶大队,另立桑林公社,同时范上沟、树皮沟划归桑林公社管辖,至1982年正式更名为西冶村,一直至今。

西冶村村名的来历无人能说明白,古时的西冶就有铸造的历史,现在西冶水磨沟还有古犁炉遗址,西冶村名的来历一定和冶炼铸造有关,有待后人去挖掘。

西冶现有吉、张两大姓,据吉氏族谱记载吉姓始祖文举是北宋末年从阳城町店迁居而来,阳城县志记载金正定年间进士吉天佑是西冶人,从始祖到现在已传至三十四代。西佛堂东侧有吉氏宗祠尚存。之前主要有冯、栗、程、杨四姓。

南坡寨坐落于西冶村南,是村周围最高的一座山,可以说是西冶村具有地标性的一座山。

它叫无敌寨,俗称南坡寨,四面悬崖峭壁,树茂林密,只有东西二门可出入,西门小路从河边崎岖向上,可通往山顶寨前。

到达山顶后,进入寨门有块较为平坦地面,平坦地面上有一青石窑洞。

窑洞上座落着古佛庙,古佛庙右窗台下砌有石碑一块。

据碑文记载,明崇祯五年,流寇猖獗,房主张俊行建大殿一座,请真佛三尊菩萨三尊供奉於大殿,由西天燃灯古佛掌殿,被后人俗称古佛庙。

过窑洞沿着寨边细细观察,四周悬崖之上寨墙断续看见,寨内数十间房屋遗址排列有序。

据传宋金时期战乱连年,流寇四起,百姓为避难修建寨墙,

在一次流寇骚扰时,对山寨久攻不下,就想围困山寨,想的是围困久了怕不饿死你们?

还怕你们不自己出寨下山吗?

殊不知我们的先人都很有智慧,其中金代进士吉天佑就是杰出代表。

吉天佑在流寇围困山寨时给大家出主意,叫大家把被子衣服搭在了寨墙上。

围困山寨的流寇看见后以为山寨有水,感觉围困是没有用的只好撤兵。

从此便称为无敌寨。

从那以后只要遇到兵荒马乱或土匪骚扰,百姓就到无敌寨避难。

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无敌寨为百姓躲避日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成汤庙是阳城县域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成汤庙之一,

也是唯一一个正面开三门的成汤大庙,

中间为中华门,

上书“成汤庙”,

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两侧为钟鼓楼,

中间是戏楼,

雄伟的正殿由八根青石大柱支撑着,

大殿两侧有东西角殿,

东西为木柱二层长廊。

三月十五传统庙会尤为热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曾是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始建于何年无法稽考,

现存有明正德、崇祯,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等年间复修碑记多块,

现存最古老的石碑是明正德四年(1509年)重修碑,

碑文记载始建于何年都“无迹可稽”,

民间传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朝廷施暴政,民不聊生,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反叛,中华大地燃起战火,朝廷为了巩固统治,派兵四处镇压。

朝廷内有一河南驻马店籍星象师夜观天象,进言说,若干年后有杨姓真龙天子出世将改朝换代。

朝廷下旨让这位星象师走遍全国,如发现龙脉立即毁掉。

这位星象师便四处游走,来到阳城西冶,见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村前一条大河清澈见底,再看北有龙虎二山,南有旗杆一柱矗立村前,细看山脉弯曲有序,好似九龙聚首,村庄坐落其间,是个风水宝地,必出真龙天子。

当时西冶确有杨姓大户,但想毁此龙脉也非易事,办此事又不能明办。

恰逢当时在阳城地区盛行商汤文化,好多地方都在修建汤王庙,加之西冶村经常洪水肆虐,民众生活很艰苦。

这位星象师便以风水先生的身份住了下来,利用百姓对汤帝的敬仰,四处游说汤帝造福百姓的故事,要想让风调雨顺,百姓免受洪水肆虐之苦,需要在村里修建成汤大庙,百姓可随时供奉,让其享受人间香火,可保风调雨顺免招灾难、

百姓对其所说深信不疑,准备物料让其选址。

这位星象师乘此机会将成汤庙正殿选在了龙脉上,让成汤大帝占据龙脉。

建起了成汤庙,百姓经常烧香朝拜,从此确有多年风调雨顺、

百姓更加深信不疑,却不知道这位风水先生的真实意图,他通过这种方法完成朝廷旨意,回朝交旨。

唐明皇时期,经几百年的成汤庙有所荒落,当时的西冶在周边区域是屈指可数的富裕村。

据传唐明皇携正宫娘娘到析城山为百姓祈雨,将路过西冶。

为了迎接皇帝和娘娘,百姓自发捐钱捐粮重新扩建成汤庙,在正殿对面修起了戏楼,戏楼左右修建了钟鼓二楼,东西修建两层木柱长廊,大庙开有三门,正门中华门,门楼高大宏伟,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

唐明皇来到西冶,见成汤庙气魄宏大,进庙祭拜,并稍作休息,召见村中耆老。

众耆老趁此机会向唐明皇祈求御书,唐明皇欣然挥笔写下“成汤庙”三个大字。

众人大喜将御赐“成汤庙”三字镶在了中华门门头,形成现有的格局。

这是整个阳城地区唯一一个开三门的成汤庙。

这个故事已无法考证,但在河南驻马店以及济源地区广为流传,至今河南驻马店及济源人讲起这个故事还津津乐道。

西冶过去有东西南北四阁,

好似四座城门,

座落在村东西南北四个入村必经之路口,

过往行人及商贾入村,

必从阁洞经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

村里居民修建住宅没有出四阁之外者。

南阁

又名红阁、魁星阁、望海楼,

是村民汛期观察洪水水情的地方,

原址位于今西冶大桥桥北处,

因修建此阁时地基为菱形,

阁洞为斜洞,

时人称之为扭阁,

是西冶村之南大门,

七十年代前西冶村三景之一

(斜桥、扭阁、无梁殿)。

后阁

又称无粱殿,

原址位于今西冶学校西侧沟河之上,

修建时采用独特的建筑技术,

未使用大梁,

被村民称为无梁殿,

西冶古建筑的代表之作,

是西冶古村通往阳城的必经之路。

东阁

原址位于今村东头东阁底南侧倒数第二个圪洞口,

西冶古村东大门,

是通往东冶以及河南济源的必经之路。

西阁

原址位于今西佛堂林场大门外西20米,

西冶古村之西大门,

是通往桑林的交通要道,

据传是汤王析城山祈雨的必经之路。

四阁之上分别供有神像数尊,是村内信奉道教民众供奉之场所,至于四阁始建于何年未找到有价值的记载无法稽考。四阁附近有东西南北四佛堂。

西冶村原有东西南北四佛堂,

因十年动乱及各种原因,

东南北三佛堂已无原貌,

唯有西佛堂原貌尤存。

西佛堂

位于原西冶林场,

又称宰社佛堂,

是四佛堂中保存最完好的。

因当年山西省中条山林局西冶林场在内驻扎,

得以原貌尤存。

西佛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年,

清嘉庆年间大规模复修,

于嘉庆八年完工。

现存有康熙二年佛殿碑记,

因筑砌于房墙之上,

有半碑隐于墙内,

无法看清记载内容,

另有嘉庆八年复修碑记一块,

详细记载了复修情况。

据此碑文记载:“自康熙二年以迄至今,其功方存碑碣者皆可,时特创建之初基址,狭隘浚之善姓虽缺者补之此在修之,早在狭者润之,而其功亏莲古道循旧制未建之,慰日而快心也,今古宰社诸君吉要随等四人,更准合着而闻新宏深院宇犹怨力写不逮因举,总领吉煜等四人,又逢副社首程德等二十有二人应由是债春季之粒库,多年之心劳,鸠工庇上院正殿加以石顶,石善年更,将东西禅房改为神宇,左右角殿就复前模,南殿移作眷棚之捏圆,下院创建东西禅房二所,左右楼房四间,南楼立为神阁塑像三尊,力经数年上下两院换然一新,大小神像叁石荘殿是後也,虽一交之,宰社诸君之营谋数余岁之积,有此盛事,今功告成诸君众余周谨志其誉为後之只志者劝。”

西冶百姓只知有西佛堂,

却不知另有其名——宰社佛堂。

西佛堂是西冶村现存古建之一,

具有清代建筑之风范,

大门前有二狮、二石柱,

别具清代佛家建筑特色。

大门前的一对狮子,

背上有石柱两根,

石柱上有流水纹一百零八条,

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

石柱上的流水纹

据传代表佛教中的一百零八尊真佛,

在济源等地广为流传。

现在二狮残损,石柱破旧。

东佛堂

原址位于东阁北坡根,

古时为三教堂,

清康熙五年改建而成,

现存康熙五年修建关圣殿碑记一块,

碑文详细记载了改修情况。

现仅存一片危房废墟。

南佛堂

原址位于今广场东沟河上小桥东北,

已被拆毁,

现仅存有遗址,

未找到有价值的记载。

后佛堂

原址位于无粱殿以东,

今仅存西冶完小校园西北角的正殿,

正殿经过多次复修,

清晰保留着清代的建筑风格。

后佛堂是一个四合院样式,

佛堂和后阁(无梁殿)通过院子西北角的小门相通。

从南侧门进入院中,

东西两侧为二层楼房,

北侧为正殿,

四角均有小屋,

和村中其他四合院样式差不多,

只是这个院落要比普通的四合院要大。

东北角的小门连接外面的关圣殿。

佛堂过去是村里的学校,

我爷爷回忆说自己小时候还在那个院子的楼上读书,

在后阁上学习。

佛堂的正殿坐落于近两米多高的青石平台上,

从院内要上好几节台阶才能上到平台上,

现在正殿还在,

只是现在平台只有一米高,

记得自己小学时,

老师们经常在上面吃饭聊天,

平台前面是一个石乒乓球桌,

上面也是看打乒乓球的一个好地方。

小时候不知道这个破旧的高房子是干什么的,

从没进去过,

也没见开过门。

据资料可只知 四佛堂 是清代所建,

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四佛堂旁有关圣殿。

由四阁四佛堂以及伴随的关圣殿,

可以看到古时的西冶佛道文化并存,

一般上一个地方要么信奉佛教,

要么信奉道教,

而在一个村庄里

有如此规模的佛道祭祀场所

实为罕见,

由此可见古西冶的

文化包容、思想开放。

斜桥

村中有连接古村东西两社的石拱桥,

又称杀猪桥,

因桥斜跨于青杨沟沟河之上,

故名斜桥。

记得自己小时候,

没修沟河的时候,

还能看见桥两边的栏杆、石狮子和桥洞,

玩的时候还穿过桥洞,

从西北口进、东南口出,

有几十米长。

后来沟河上整个打了水泥,

沟河看不见了,

桥自然也隐藏于水泥路之下了。

扭阁

又名红阁、魁星阁、望海楼,

村民汛期观察水情的地方,

原址位于今西冶大桥桥北处,

因修建此阁时地基为菱形,

阁洞为斜洞,

道路从阁下斜穿而过,

时人称之为扭阁。

无粱殿

即后阁

原址位于今西冶学校西侧沟河,

阁横跨于沟河之上,

下方为石拱石券,

阁顶有一米多高的装饰物指天,

好似避雷针,

整个建筑有两层楼高,

尤为壮观,

修建时采用独特的建筑技术,

未使用大梁,

被村民称为无梁殿,

是西冶村古建筑的代表之作。

庙宇六个

成汤庙

土地庙(五甲圪洞)

黑虎庙(下河川)

黄龙庙(后沟黄龙凹)

白龙庙(炉沟白龙池)

古佛庙(南坡寨)

佛堂四个

东佛堂(东阁北坡根)

西佛堂(西冶林场)

南佛堂(今广场东侧沟河小桥东北,已拆)

后佛堂(西冶学校沟河,已拆)

阁楼四个

东阁(东头村尽,已拆)

西阁(西佛堂林场大门外西20米,已拆)

南阁(西冶大桥桥北处,已拆)

后阁(西冶学校西侧沟河之上,已拆)

(看到这么多“已拆”真的是心痛又惋惜)

千年古槐四棵

槐树圪洞口(14人怀抱)

旗杆圪洞口(9人怀抱)

庙圪洞牌楼后(5人怀抱)

五甲圪洞(5人怀抱)

水渠三条

北渠

建于1945年,

由张汉山、李盛林勘测设计,

用时一年修好,

原为土渠,

1972年改建为破灰泥浆砌石料渠。

南渠

建于1952年,

破灰泥浆砌石料渠。

中渠

建于1973年,

破灰泥浆砌石料渠。

水碾三个

东水碾(石桌底)

西水碾(西佛堂)

梁岩头水碾

水磨两个

红阁底(水电站旧址,现鸡场)

西佛堂(西水碾旧址)

轧花车弹花车三处

西佛堂西、梁岩头、红阁底

纸厂

上河十七亩西北,有遗址

水井17眼

现存我知道的只有后阁后面的那口井,

还在使用。

水电站

始建于1964年,

群众自发投工红阁底,

打坝修渠而成,

是阳城县南部乡镇用电第一村。

已拆,

原址在现在的鸡场。

古西冶

东西二阁之间一华里,

从西到东街道两侧有:

西阁、

西佛堂、西水碾、吉氏宗祠、

西铺、吉贞居、成汤庙、

仁义牌楼、晋甲席匠铺、晋甲上院、

梨树院、晋甲祠堂、小炉匠铺、

壹本号上下院、杀猪桥、省明亭、

父子武举人居(旗杆院)、大槐树、

门道院、石桌底大槐树、东水碾、

新院、头甲院、圪揽院、

柳下院(文举人居)、

东阁等。

看到这些,熟悉西冶的人脑海里应该早已出现这些建筑、院落的样子。看似不长的一条街,但是这样说起来,好像有很长的感觉。

还记得小时候在村里玩耍,每天走街串巷,几乎把村里的每个角落都转遍了。村子记录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又多是美好的回忆。所以自己当然希望村子能越来越好。爱村子的人们,谁不希望她更好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