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进程提速:电动汽车、电动化工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电能需求增加。

admin 12 0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首选。电气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这得益于电动汽车、电动化工业等领域的发展。

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EV)正在迅速普及,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势:

  • 无尾气排放,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
  • 运营成本更低,因为电能比汽油或柴油更便宜
  • 更安静,提高了乘坐舒适度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便利性都在不断提高。这让它们成为各种用途的理想选择,从通勤到长途旅行。

电动化工业

工业部门的电气化正在快速进行,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 电力驱动的设备比燃油设备效率更高
  • 电力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控制,从而提高生产率
  • 电气化有助于减少工业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电气化工业可以帮助制造业提高竞争力,同时减少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电力驱动的电动机可以取代燃气涡轮机,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电能需求激增

电动汽车和电动化工业的发展正在推动电能需求的激增。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增长60%,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来自电气化进程。

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需求将需要大量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输电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将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并有助于建设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未来。

结论

电气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电动汽车和电动化工业正在引领这一进程。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电能需求的激增,这需要大量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输电基础设施。电气化进程对于创造一个清洁、可持续的未来至关重要,它将为我们的经济、环境和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购买限制 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

易车讯 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在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转型中提到,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 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等支持政策,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

以下为《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原文:

重点任务

(一)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

1.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持续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和散煤治理。 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建和改扩建用煤项目依法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 合理控制半焦(兰炭)产业规模。 到2025年底,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及各类燃煤设施。

2.优化油气消费结构。 合理调控石油消费,推广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 加快页岩油(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 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北方地区清洁取暖。 除石化企业现有自备机组外,不得采用高硫石油焦作为燃料。

(二)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

1.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 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 有序建设大型水电基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统筹推进氢能发展。 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

2.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 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 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 大力发展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 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

3.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 科学合理确定新能源发展规模,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 “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指标进度滞后地区要实行新上项目非化石能源消费承诺,“十四五”后两年新上高耗能项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不得低于20%,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提高比例要求。 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三)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

1.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 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严禁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严防“地条钢”产能死灰复燃。 2024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 “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指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十四五”后两年原则上不得新增钢铁产能。 新建和改扩建钢铁冶炼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2.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严控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 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大幅减少独立焦化、烧结和热轧企业及工序。 大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 到2025年底,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力争提升至15%,废钢利用量达到3亿吨。

3.加快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推进高炉炉顶煤气、焦炉煤气余热、低品位余热综合利用,推广铁水一罐到底、铸坯热装热送等工序衔接技术。 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 到2025年底,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全国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与2023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左右,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2024—2025年,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300万吨。

(四)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行动

1.严格石化化工产业政策要求。 强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刚性约束。 严控炼油、电石、磷铵等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氯乙烯产能,严格控制新增延迟焦化生产规模。 新建和改扩建石化化工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用于置换的产能须按要求及时关停并拆除主要生产设施。 全面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 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

2.加快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加强高压低压蒸汽、驰放气、余热余压等再利用,推广大型高效压缩机、先进气化炉等节能设备。 到2025年底,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2024—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4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1亿吨。

3.推进石化化工工艺流程再造。 加快推广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先进工艺。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逐步降低行业煤制氢用量。 有序推进蒸汽驱动改电力驱动,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五)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行动

1.优化有色金属产能布局。 严格落实电解铝产能置换,从严控制铜、氧化铝等冶炼新增产能,合理布局硅、锂、镁等行业新增产能。 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

2.严格新增有色金属项目准入。 新建和改扩建电解铝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新建和改扩建氧化铝项目能效须达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 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3.推进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推广高效稳定铝电解、竖式还原炼镁、大型矿热炉制硅等先进技术,加快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到2025年底,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25%以上;铜、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50%;有色金属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2024—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00万吨。

(六)建材行业节能降碳行动

1.加强建材行业产能产量调控。 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 加强建材行业产量监测预警,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 鼓励尾矿、废石、废渣、工业副产石膏等综合利用。 到2025年底,全国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

2.严格新增建材项目准入。 新建和改扩建水泥、陶瓷、平板玻璃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基础原材料制品化、墙体保温材料轻型化和装饰装修材料装配化。 到2025年底,水泥、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平板玻璃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20%,建材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3.推进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优化建材行业用能结构,推进用煤电气化。 加快水泥原料替代,提升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广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低阻旋风预热器、高效篦冷机等节能工艺和设备。 到2025年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左右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2024—2025年,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1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600万吨。

(七)建筑节能降碳行动

1.加快建造方式转型。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强化绿色设计和施工管理,研发推广新型建材及先进技术。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智能建造,加快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 到2025年底,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较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以上。

2.推进存量建筑改造。 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关政策,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热泵机组、散热器、冷水机组、外窗(幕墙)、外墙(屋顶)保温、照明设备、电梯、老旧供热管网等更新升级,加快建筑节能改造。 加快供热计量改造和按热量收费,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明确量化目标和改造时限。 实施节能门窗推广行动。 到2025年底,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较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城市供热管网热损失较2020年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改造后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分别提高30%、20%。

3.加强建筑运行管理。 分批次开展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督查检查。 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调适制度,严格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探索推广用电设备智能群控技术,合理调配用电负荷。

(八)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

1.推进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车站、铁路、机场等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加快国内运输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匹配改造。 鼓励交通枢纽场站及路网沿线建设光伏发电设施。 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加快推进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 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2.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转型。 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 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 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等支持政策。 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 推进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推动开展沿海内河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 到2025年底,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

3.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动重点行业清洁运输。 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加快城市货运配送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发展。 到2025年底,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分别较2020年增长10%、12%,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较2020年降低4.5%。

(九)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行动

1.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管理。 严格实施对公共机构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探索能耗定额预算制度。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每年要将机关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报告同级人民政府。 到2025年底,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人均综合能耗分别较2020年降低5%、7%、6%。

2.实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改造。 实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清单管理。 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加快淘汰老旧柴油公务用车。 到2025年底,公共机构煤炭消费占比降至13%以下,机关新增锅炉、变配电、电梯、供热、制冷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先进水平占比达到80%。

(十)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

1.加快用能产品设备和设施更新改造。 动态更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 与2021年相比,2025年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0.5个百分点以上,在运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10个百分点以上,在运工商业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通用照明设备中的高效节能产品占比分别达到40%、60%、50%。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炉,关键技术和配套基建是重头戏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0到第一个100万辆的发展,政府补贴影响日渐退出,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来说,能否在真正的市场大潮中屹立不倒,成为接下来国内新能源车企面临的考验。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发展该走向何方呢?10月9日,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和绿色消费新需求,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此次会议强调,要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作用。

从国家顶层设计战略高度倒推过来看,国务院在3月30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讲到,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 新能源汽车作为支柱型产业,更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因此,《规划》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更加充分的竞争中真正激发产业活力。

四大要求明确未来方向??关键技术仍是首位

众所周知,我国汽车工业由于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处于核心技术空心化、人才储备匮乏等发展困境阶段。 为摆脱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我国率先走上了汽车电气化转型道路,试图凭借先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组组长王秉刚看来,在过去十余年的政策导向下,我国纯电动汽车在产业规模上以绝对优势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并拉动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与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初步建成。 但从技术水平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在“第二梯队”。

为此,最新出台的《规划》就明确提出将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 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 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 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归纳起来看,关键技术攻关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此次《规划》当中最重要的两大方面。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组组长王秉刚

王秉刚表示,以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动力电池为例,未来的动力电池将不再单一地以高能量密度为引导,而将转为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兼顾性能、成本与寿命等指标。 在这一方面,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电驱动系统也将是未来汽车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而我国企业目前在该领域的机电耦合系统技术方面则处于落后地位。 王秉刚指出,要吸取内燃机产业的教训,重视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控芯片(MCU)及软件架构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与此次《规划》要求中的第一条是相一致的。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

不过,正可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看来,汽车产业如今已开始尝试打通原始创新到原理实现,再到工业化实现和市场推广的创新链条,全行业已经抓住了科技创新的根本。 同时,他建议,“当前要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核心任务是确保安全,即确保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 我国一定要实现国家全面开放与自主可控完整高度融合的伟大实践”。

配套基建尚处起步??将成财政支持重点

至于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477.0万辆,全国充电桩保有量则为138.2万个,车桩比从2016年的4.6:1下降至3.5:1。

虽然车桩比具有明显降低,但相较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此前规划的车桩比近1:1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业内分析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此前的产业规划中,“财政支持”的说法并未提及,而此次《规划》则明确提出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 业内预测,未来充电技术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充电站将有可能向大功率充储一体模式发展,大功率快速充电站将会普及。 同时,无线充电、充电道路等新型充电模式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再加上此次《规划》明确提出的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以及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对产业发展壮大的持续赋能,其作为行业内的顶层设计文件,对拉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发展无疑起到关键指导和促进意义。

电气化是什么意思

电气化是指利用电能来驱动各种设备,实现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全面电动化。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电气化的基本概念

电气化是一种技术和产业革命,通过电能的应用来驱动各种机械设备,从而取代传统的以人力或燃油为主的能源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

2. 电气化的主要特征

电气化的主要特征包括:电能的广泛应用、设备的电动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随着电气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逐步完善,电能的供应变得更加稳定可靠,为各个领域的电动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电气化的应用领域

在工业领域,电气化意味着生产设备的电机驱动代替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交通领域,电动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建筑领域,电气化的应用包括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的电动驱动,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器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也都离不开电气化技术。

4. 电气化的意义

电气化不仅是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它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推动了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电气化是利用电能来驱动设备,实现生产和生活全面电动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标签: 电动汽车 电气化进程提速 电动化工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电能需求增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