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股票论坛网,这是一个为投资者提供工具、教育和社区支持的枢纽。
在这里,您可以获得以下内容:
- 实时股票行情和图表
- 专业分析师的洞察和评论
- 与其他投资者的交流和学习
- 投资策略和技巧的教育资源
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还是刚刚起步,股票论坛网都能为您提供成功所需的资源。
我们的功能
- 股票实时行情和图表:跟踪您感兴趣的股票的最新价格和趋势。
- 专业分析师的洞察和评论:获得来自业内领先分析师的独家观点和市场见解。
- 投资者社区:与其他投资者联系,分享想法和交流知识。
- 投资教育资源:学习投资的基础知识、策略和技巧,提高您的投资素养。
我们的优势
- 权威性:股票论坛网由行业专家团队管理,确保您获得可靠和准确的信息。
- 全面性:我们涵盖广泛的投资主题,从股票到债券到基金,满足您的所有投资需求。
-
立即加入股票论坛网,释放您的投资潜力!
大学生必备技能是什么?
“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服务要如何进步,才能使一线教师有更多时间去启发学生。 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提供一套质量更佳的教学内容,或许就可以释放一线教师的时间,让他们更能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行为及心态。 ”12月11日,在香港出席“一丹奖”首届高峰论坛时,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提出了上述畅想。
刘炽平认为,教育的关键是要塑造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养成持续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只有教师才能做到,机器无法实现。
“一丹奖”由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陈一丹先生在2016年创立,旨在表彰及支持推动教育创新、所作贡献具长远影响的团体与个人,以教育提升人类的福祉。
在本次颁奖典礼上,刘炽平与香港电台主持人Peter Lewis主要就腾讯的全球教育投资理念及腾讯如何通过社交平台将科技融入课堂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以下为刘炽平和Peter Lewis对话的精彩内容。
01,教育因科技进步发生改变
PETER LEWIS:我们这里有许多国际参会者,您能向他们介绍一下腾讯吗?
刘炽平:过去19年里,我们从社交起家,逐渐把业务扩展到游戏等领域。 目前,腾讯是中国最大的游戏平台、社交媒体平台、音乐平台、视频平台和文学平台;同时也开发了在线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 我们还提供一系列赋能服务,包括我们的云服务、安全服务、浏览器等。 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投资了600多家公司,我们参与并帮助他们成长。
PETER LEWIS:大家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香港和韩国,很多人通过教育实现了脱贫。 你认为教育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刘炽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不知道我能否全面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方式,特别是提供给儿童的教育,使他们从小能够学到专业技能,还能塑造他们的人生观,这对社会也很有帮助。
在新技术时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必须非常先进,并保持和科技同样的发展步伐,一方面是通过技术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接触技术,比如学习编程语言,孩子们能够为迎接新科技的到来做好准备。
这也要求各个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 从腾讯的经验来看,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我们更多关注如何通过促进云技术的发展,集中提供给用户的教育资源。
另外,作为父亲,当我观察自己的孩子当前受到的教育,对比起20多年前我自己受到的教育,我觉得在“集中化内容”层面上,我们并没有一个突破性的改变,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技术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内容、更好的用户体验呢?如果我们做到了集中教育资源,我们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束缚,让他们去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比如给不同的孩子更加定制化的教育,有些孩子需要多一些鼓励,有些可能要适度施压。 总而言之,利用科技公司的思维模式,能从整体改进教育体系。
PETER LEWIS:技术确实具有颠覆性,很多行业都由于技术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没有什么改变,我们在同一栋楼、用同一种方式教育小孩,这也说明了教育还有很多改变的可能性。 那么,科技可以为教育做些什么呢?
刘炽平: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在这方面构思了许多很好的想法,这也是Charles(陈一丹)创建“一丹奖”的初衷,把它们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让人们意识到,这些优秀的教育学家、研究员已经有了这么好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其实可以交叉运用,我认为教育因为技术的发展在某些层面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比如,我们与很多公司合作,开展多媒体和在线教育。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我们希望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投资了一个叫VIPKID的软件,美国的专业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方式给中国学生授课。 如果没有在线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在印度也有一个叫BYJU’S的项目,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内容。 那里的孩子可以用父母的智能手机进行网上的互动学习。 我认为,新的技术已经对教育进行了一些改变。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开发新技术来服务整个教育领域。
02,用技术解放教师让教师塑造学生的个性
PETER LEWIS:对于教育改革,您认为下面哪一个选项是最重要的?
(1)精心设计的政策或项目;
(2)有效的教师培训;
(3)政策支持;
(4)科技赋能;
(5)给学校更多自主权;
(6)相关的基金和资金支持。
网络投票中有38%的观众选择了有效的教师培训。 从结果看,第二个答案更受大众认可,有的人可能认为科技是可以取代教师的,这跟您说的不是一回事,您说的是用科技去支持教师教学,但是不是所谓的“机器人教师”。
刘炽平:这个问题比较有趣,如果让我来选择,我会选择前两个选项。 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我们对待计算机科学的不同态度。 机器更多是承担可以重复性的工作,但人是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机器可以设计更好的课程和内容,就能够解放一线教师,他们可以不用考虑太多教学的内容,而是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去思考。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让学生考个更高的分数,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职责是去塑造学生的性格,培养心态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些都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如果我们有更高效的机器,能够更好地培训一线老师,这将是一个强大的组合。
PETER LEWIS:很多人谈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教育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低收入国家将比较多的GDP投入到教育领域,但取得的效果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好。 在这方面,像腾讯这样的大企业是否可以给予支持,比如投资一些教育机构,培训教室等。 您觉得腾讯在其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刘炽平:起初,我觉得教育只是政府的职责而已。 政府经费支出中,教育可能占总支出的15%到20%。 我认为,教育值得我们提高投入,因为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作为企业,腾讯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腾讯尝试提供一个平台,让教育机构在这个平台上更高效地给学生传授知识。 线上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是给自我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我们有一个平台叫腾讯课堂,给一些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云服务,他们可以把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放在网上,让他们自由选择是否收费。 我看到很多学生通过我们的平台学到新的设计方法、新的编程技术、甚至学习如何养殖绵羊。
另外,腾讯也能够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腾讯基金会参与到教育公益事业中。 比如,我们会支持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地区,投身当地的教育事业。 我们会筹集很多资金,帮助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
03,未来我们要学会如何与计算机沟通
PETER LEWIS:您认为学生离开大学时,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究竟具备什么能力才能使他们有可能成为中国公司里更好的领导人、更好的员工?
刘炽平:首先是他们的态度,还有他们的个性,我希望拥有一些充满动力、对自己所做的事充满热情的员工。
第二,我希望他们能够有自学的能力,能够不断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我希望他们能够不惧怕问题的产生,希望他们看到问题时会迎难而上解决它。
第三,我希望他们能够有相互协作、合作的能力。 希望年轻人能够成为很好的团队合作者,有很好的沟通技能。
另外,我们是科技公司,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接受新知识和高科技。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想把编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这就好比目前,语言是我们跟他人沟通的工具。 未来,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我们就需要学会如何与计算机沟通。 如果不懂编程,就无法和计算机、机器人甚至人工智能打交道。
PETER LEWIS:您所看重的这些能力,会不会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选人的方式和跨国公司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会不会影响中国公司更加国际化?
刘炽平:我觉得中国的公司很显然在寻找那些懂中国市场的人。 因为中国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国家,它很大,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很多事物都在快速变化。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更熟悉中国,对香港的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到深圳去了解中国市场,这也是腾讯希望促成的。 我们总部在深圳,服务覆盖全中国,也希望能够更多地出海。 如果大家在了解中国市场的同时,能够把他们的全球视野带到中国,这会是一个双赢的组合。
PETER LEWIS: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科技改变了中国,中国的学校能够为这些人提供相关科技资源,让他们在新科技出现的第一时间就应用它们吗?
刘炽平:我认为可以。 中国学生对成就感的追求,驱使他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非常刻苦。 中国的很多年轻人非常有干劲,每天工作时间很长。 他们希望努力工作,一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的优势之一,是他们有这样优秀的员工,他们上进、勤奋、务实、能够快速学习,他们愿意通过额外的付出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当然,中国公司目前缺乏的是接触海外市场的经验,我们需要去了解全世界其他国家客户的需求,这样的技能需要慢慢建立起来,我们需要有一代人,他们不仅在中国成长,还将体验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了解其他国家用户的需求。
04,科技能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
PETER LEWIS:您认为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能否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刘炽平:这个是肯定的,云技术能够让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分配。 如果我们能收集每个学生是怎么使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就能通过大数据去提升内容的质量和提供定制化服务。 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把这些技术应用到教育中,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做一些重复性工作,我们有技术能帮助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别的事。 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身要有动力去学习新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PETER LEWIS:我们注意到,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领域,在线教育是一个增长潜力十足的市场,对吗?
刘炽平:是的,我们主要看两方面的投资机会。 一方面,作为一个科技公司,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服务给科研机构,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比如云服务和支付服务,我们在这一块可能收入很低,但这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对整个社会也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在线教育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遇,我们已经投资了几个私营公司,能够提供相关的基础性培训,如英语等科目的课外培训。
上海: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 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华网财经9月28日讯: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基础上,制定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此次上海市出台稳增长22条政策中指出,上海市将全力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大力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取消对符合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小型非营运二手车迁移限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
《若干措施》明确指出,上海市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住宅项目建设交付保障,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力度,着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本政策措施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以下为《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原文:
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及时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全市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全力打好经济恢复和重振攻坚战,在本市发布的《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抗疫助企“21条”)和《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经济恢复重振“50条”)基础上,制定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如下:
一、着力助行业促发展
(一)加大文化旅游体育行业纾困力度。 通过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联动各社会主体共同出资,实施电影票价补贴。 对2022年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及时恢复营业的专营商业影院、体育健身场所,给予复工复市补贴。 对2022年因疫情管控暂停营业的专业剧场,按照座位数给予一次性停业补贴;对疫情后加快复演的专业剧场,给予限流补贴。 统筹用好上海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将符合条件的酒店宾馆纳入旅游业贷款贴息政策范围,对符合条件的A级景区、星级酒店给予一次性纾困补助。 充分用好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社会资本参与市民健身设施补短板的建设项目给予一次性补贴。 开展商标质押助力文体旅等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文化旅游局、市知识产权局)
(二)加大会展行业扶持力度。 支持重点展会有序复展,对2022年克服疫情影响在沪举办的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举办单位实际发生的场租费用按照不超过10%的标准给予补贴,单场补助金额最高100万元。 加快推进展会业态创新,鼓励会展企业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财政局)
(三)支持广告行业恢复发展。 对提供广告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2022年第四季度实际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的50%给予资金支持。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四)加大航空业纾困补助力度。 制定实施2022年上海航空业补助方案,重点对消杀、核酸检测、空中保障能力建设、货邮国际中转业务等方面给予补贴,支持航空业防疫和恢复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委、机场集团)
(五)支持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 优化餐饮、住宿等行业稳岗补贴认定条件,对连锁企业分支机构主营业务为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的,可将经各区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分支机构纳入一次性稳岗补贴范围。 按照国家要求,对养老服务机构和托育服务机构属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范畴、承租国有房屋的,一律免除租金到2022年底。 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按照50%税额顶格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 对养老托育行业纳税人,可按照规定享受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税务局、各区政府)
二、着力强主体增动能
(六)支持小微企业升级发展。 对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按照企业产值增速分档支持其采购数字化管理、技术创新、法律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市级资金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鼓励各区配套支持。 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将接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等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强入库培育和指导服务。 鼓励各区对首次成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或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的,给予一定奖励。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各区政府)
(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对入选市级、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奖励全覆盖,由各区对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不低于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给予不低于30万元奖励。 推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码上贷”,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推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包,在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开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窗,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一门式服务。 (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
(八)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 建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稳定通过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升级。 对首次成为“四上”企业的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市、区联动给予企业上一年度研发投入5%的一次性奖励,最高50万元。 对高新技术企业在2022年第四季度购置设备的支出,允许当年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 (责任单位: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区政府)
(九)支持优质企业上市。 鼓励各区对新纳入“浦江之光”科创企业库等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给予必要扶持。 鼓励各区加大对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支持力度,对企业成功上市的给予奖励。 (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
三、着力扩需求稳增长
(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规划、用地、用海、环评等前期工作以及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国家持续新增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面向国家政策规定允许的支持领域和项目范围全力做好项目储备,推动符合条件项目抓紧申报,推进已签约项目加快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依法用好专项债结存限额,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支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推动存量基础设施项目REITs常态化发行。 建立本市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以合并审批、分期审批、格式化审批、容缺后补等为抓手,精简项目审批流程,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四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示范区线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小洋山北侧开发等一批重大预备项目,加快开展市域铁路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前期工作,超前谋划深远海海上风电试点等一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重特大项目,确保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交通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证监局)
(十一)全力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 大力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取消对符合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小型非营运二手车迁移限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住宅项目建设交付保障,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力度,着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结合办好全国首届“国际消费季”暨第三届上海“五五购物节”以及全球新品首发季、夜生活节、上海旅游节等标杆活动,放大10亿元“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乘数效应,广泛动员重点商圈、电商平台以及零售、餐饮、文体旅商户等积极参与并配套开展打折让利、优惠叠加等活动,着力促进消费回补。 持续投放面向市民的体育消费券,对使用体育消费券的健身场馆给予每月1500元的防疫物资补贴。 加快释放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潜力,对本市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等个人消费给予支付额10%、最高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支持消费市场创新发展,对具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及创意活动以及对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适当予以支持,每年奖励上限为零售企业100万元/家、餐饮企业50万元/家,奖励资金实行预算总额控制。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房屋管理局、市税务局)
(十二)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 鼓励银行机构、担保机构减免相关汇率避险费用,引导港口单位进一步压缩空箱调用、码头装卸、集卡短驳等费用,取消企业办理退运货物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专门申请的第三方检测要求,对符合条件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车辆优先检测。 开展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监管创新试点,扩大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范围。 持续压缩出口退税办理时间,确保办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在5个工作日内,对出口退税分类管理类别为一类、二类的出口企业办理退税平均时间在3个工作日内。 大力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市场,设立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上线RCEP最优关税税率和原产地证规则查询系统。 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和便利跨境电商出口退换货,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设立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退货中心仓。 鼓励贸促机构、会展企业以“境内线上对口谈,境外线下商品展”方式举办境外自办展会,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该方式举办的境外展会。 为赴境外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出入境证件办理便利。 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出口,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选取一批制造业领域标志性外资项目,加强“全流程”跟踪服务和全方位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建设。 修订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支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事业部总部等纳入总部认定和支持范围。 进一步支持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中心,在引进海外人才、提高研发便利度、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方面加力增效。 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资讯、投资贸易对接、金融咨询、法律咨询、企业培训、海外响应支持等服务。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交通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科创办、市政府外办、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知识产权局、市药品监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边检总站、市税务局、市贸促会、上港集团)
(十三)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加快升级发展。 支持重点产业升级改造,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亿元,对符合条件的本市产业园区“二转二”开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对现行按照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行业将2022年第四季度扣除比例统一提高到100%。 用好国家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2022年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设备。 支持龙头企业升级扩容,对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等不同规模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鼓励各区按照规定给予支持。 支持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加快布局发展,实施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贴息政策,优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创新产品合同金额30%、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 落实国家支持制造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前期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2022年9月1日起缓缴期限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 落实国家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和发展,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制定数字总部认证办法。 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创新创业公司债等公司信用类债券。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市科委、市税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证监局、各区政府)
四、着力优环境强服务
(十四)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落实国家设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要求,推动建立完善上海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安排中小微信贷奖补专项资金,扩大信贷风险补偿对象范围,对在沪银行申报的符合条件的普惠小微贷款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应纳尽纳”;降低信贷风险补偿门槛,将一般行业企业的不良率补偿下限门槛统一下调至0.8%,将符合条件的本市重点行业企业的不良率补偿下限门槛进一步下调至0.5%。 提高信贷风险补偿比例,对不良率3%以下部分的不良贷款净损失,补偿比例不低于25%;对不良率3%-5%部分的不良贷款净损失,补偿比例不低于55%。 (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
(十五)实施中小微企业“首贷户”贷款贴息贴费。 对2022年第四季度通过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担保、从上海辖内商业银行首次获得普惠贷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2%的贴息补助,单户企业贴息金额最高20万元。 建立市、区联动的担保体系,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向中小微“首贷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按照0.5%收取担保费,引导区级财政部门对中小微“首贷户”融资担保服务继续实行贴费政策,鼓励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在现有基础上减半收取。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十六)加大普惠金融为企服务力度。 开展普惠金融顾问试点,建立以金融专家为主、产业专家为辅的普惠金融顾问专家库,由普惠金融顾问组成普惠金融服务团队,更好服务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 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在更好发挥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企业服务云、上海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市地方征信平台等融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行“单一窗口”一站式融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融资服务窗口并向各园区延伸,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受理服务,便利企业就近咨询办理金融业务。 (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各区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十七)鼓励引导保险机构创新疫情防控保险产品。 落实国家政策要求,鼓励在沪保险机构制定相关疫情防控保险方案,开发完善复工复产综合保险方案以及营业中断险、货物损失险、健康保险等疫情防控保险产品,优先支持物流、餐饮、零售、文体旅等困难行业企业投保。 鼓励引导各区对疫情防控保险产品进行保费补贴。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十八)减轻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负担。 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降低职工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0.5个百分点。 按照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全面推行“免申即享”方式,对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缓缴2022年9月至11月职工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单位缴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参照执行。 (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
(十九)开展清费减负系列行动。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对本市各领域涉及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制定和公布缓缴清单,对清单内的药品注册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工程质量保证金等收费项目一律缓缴一个季度,免收滞纳金。 2022年第四季度将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减免10%,将政府定价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 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大有分歧账款协调解决力度,确保无分歧账款清偿率达到100%。 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聚焦交通物流、水电气、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等重点领域,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二十)逐步扩大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开票试点。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扩大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开票试点范围,2022年内,实现全市开票量最集中的重点企业和高信用低风险的优质企业“全覆盖”,更大力度支持和满足市场主体合理用票需求。 (责任单位:市税务局)
(二十一)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和信用服务助企纾困。 开展律师行业为民营企业提供免费“法治体检”活动,帮助企业应对疫情造成的各类法律风险。 指导公证、司法鉴定机构畅通涉疫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围绕涉疫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缩减办理时限。 对符合条件的涉疫企业,缓减一定的公证、司法鉴定和仲裁费用。 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完善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合理调整失信信息认定和归集标准,探索建立因疫情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失信的豁免机制;持续优化信用修复、信用信息异议处理等服务,引导企业及时、主动维护信用记录;加大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支持银行机构在公共信用平台联合建模,拓展企业信用“白名单”范围;加快推进信用报告替代企业合规证明,通过线上一键式获取专版报告,助力企业申请境内上市和资本市场融资。 (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十二)着力保就业保安全保民生。 落实国家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要求,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将补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 对依托平台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快推进上海LNG站线扩建工程等能源保供项目建设,及时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全力确保城市平稳运行、能源稳定供应和粮食稳产保供。 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推动建设应急物资中转站。 充分发挥“两旧一村”等民生工程对扩投资、促消费、稳就业的带动作用,试点推广中心城区旧区改造政策,由市级专项资金对黄浦、静安、虹口、杨浦等区单独实施土地储备且规划用途为公益性配套设施的零星旧改地块给予定额补助,加强旧住房成套改造政策倾斜。 全面提速“城中村”改造,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将“城中村”改造项目认定中的集体建设用地占比要求从70%以上降至51%以上,完善规划调整、容积率增加、多渠道融资等支持政策,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交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粮食物资储备局、市房屋管理局)
各部门、各区要抓紧制定发布配套实施细则,明确申报流程和办事指南,积极实行免申即享、一键即享、线上办理、精准推送等措施,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组织实施和分析评估,确保各项政策加快落实落地,高效直达市场主体。
本政策措施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具体政策措施明确执行期限的,从其规定。 本市2022年3月发布的抗疫助企“21条”政策和5月发布的经济恢复重振“50条”政策按照原规定继续执行。 国家有相关规定的,从其规定。
13部门发文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先后出台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数字经济助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特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数字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 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和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打破传统惯性思维。 从问题出发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供给,更有效发挥数字化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经济等迈向新阶段。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就业形态,带动多元投资,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治理理念。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线上服务新模式发展为契机,打破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治理的惯性思维,探索触发式监管机制,建立包容审慎的新业态新模式治理规则。 ——加快转型升级,拓展融合深度。 深入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赋能”水平,推进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增强转型能力供给,促进企业联动转型、跨界合作,培育数字化新生态,提高转型效益。 ——激发市场活力,开辟发展空间。 营造鼓励就业模式创新的政策氛围,支持大众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微创新,探索对创造性劳动给予合理分成,降低创业风险,激活全社会创新创业创富积极性。 ——提升要素效率,畅通经济循环。 探索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大力推进实物生产资料数字化,促进生产资料共享,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引导增值开发应用,激活数字化对实物生产资料倍增作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激活消费新市场(一)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 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允许购买并适当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 鼓励加大投入和教师培训力度,试点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等。 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形成高质量线上教育资源供给。 (教育部牵头负责)(二)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 以互联网优化就医体验,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 进一步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线上预约检查检验。 探索检查结果、线上处方信息等互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共享方式和制度。 探索完善线上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规范推广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 支持平台在就医、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领域协同发展,培养健康消费习惯。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鼓励发展便捷化线上办公。 打造“随时随地”的在线办公环境,在部分行业领域形成对线下模式的常态化补充。 支持远程办公应用推广和安全可靠的线上办公工具研发,满足日常性多方协同工作、异地协同办公需求,有效支撑工作效率提升、业务协同模式创新和业务组织方式变革。 推动完善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的基础设施,为在线办公提供有效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商务部、国家保密局、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促进形成政企多方参与、高效联动、信息共享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健全政府社会协同共治机制,构建政企数字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带动物资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有力支撑城市应急、治理和服务。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水电路网等城市设施智慧化改造。 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及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完善智慧城市联网应用标准,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一体化数字治理和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四、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五)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 着力发挥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打造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 开展重大工程布局,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打造平台生态,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为平台提供金融服务。 建设跨产业的信息融通平台,促进农业全流程、全产业链线上一体化发展。 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广,发挥已建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 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子商务、转型服务等行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 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牵头,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助力降低数字化转型难度,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组织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 鼓励各类平台、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实行一定的服务费用减免。 培育一批数字化服务企业和创新应用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组织面向数字化转型基础软件、技术、算法等联合攻关。 鼓励发展开源社区,支持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 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产业服务化新生态。 支持出口园区和基地创新数字服务出口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 充分发挥智能应用的作用,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 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 发展智慧农业,支持适应不同作物和环境的智能农机研发应用。 支持建设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 发展危险作业机器人,满足恶劣条件应用需求。 试点探索完善智能公共服务新业态涉及的交通、食品等领域安全发展政策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九)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主就业。 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 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 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信贷服务,合理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可使用网络经营场所登记个体工商户。 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个体经营者使用互联网平台交易涉及的服务费,吸引更多个体经营者线上经营创业。 加强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统计监测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 着力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格局。 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 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 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多元价值传递和贡献分配体系。 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建立微经济等新业态成长型企业名录,及时跟踪推动解决企业的政策堵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探索多点执业。 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明确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相应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报酬权、休息权和职业安全,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探索完善与个人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教育等行业多点执业新模式。 结合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服务平台,提供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 推进失业保险金的线上便利化申领,方便群众办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十二)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 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要素供给新体系。 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培育线上高端品牌。 推动旅游景区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鼓励康养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培育农村消费新业态。 完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共享产品相关标准,优化布局,规范行业发展。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 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产服务要素供给新体系。 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验证环境、仿真模拟等技术平台,充分挖掘闲置存量资源的应用潜力。 鼓励公有云资源共享,引导企业将生产流程等向云上迁移,提高云资源利用率。 鼓励制造业企业探索共享制造的商业模式和适用场景,促进生产设备、农用机械、建筑施工机械等生产工具共享。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 健全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畅通共享经济合作机制,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法人主体生产资料共享。 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盘活空余云平台、开发工具、车间厂房等闲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各类企业作为平等独立的市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商业化方式自主推进生产资料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激发数据要素流通新活力。 推动构建数据要素有序流通、高效利用的新机制。 依托国家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体系,推动人口、交通、通信、卫生健康等公共数据资源安全共享开放。 在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基础上,健全适应数据要素特点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资源流通应用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保障措施(十六)持续加强统筹协调。 要打破惯性思维,拿出硬招、实招、新招,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联动和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合力。 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具体目标和任务,积极主动、大胆探索,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十七)有效释放改革活力。 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要加快在知识产权保护、普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降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成本。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要重点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率先探索改革举措,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十八)坚持包容审慎监管。 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积极鼓励创新,健全触发式监管机制,构建各类主体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要及时修订完善监管政策制度,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留足空间。 要坚守安全和质量底线,强化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对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违背公平竞争秩序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打击。 (十九)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要认真抓好相关政策出台、解读和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预期,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要及时总结宣传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积极性,发挥各类主体创造潜力,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广泛共识。
标签: 股票论坛网 为您提供工具 释放您投资潜力的枢纽 教育和社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