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互联网加股票:数字时代的投资新机遇

admin 12 0

一、互联网+时代的投资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投资方式。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催生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投资机会。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超过39%。预计未来数字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工银互联网加股票

工银互联网加股票是工银瑞信基金旗下一只以互联网+为投资主题的混合型基金。该基金重点投资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旨在捕捉互联网+时代的投资机遇。

工银互联网加股票成立于2015年,历史业绩优异,长期跑赢沪深300指数。截至2023年3月31日,该基金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超过200%。

三、投资优势

工银互联网加股票具有以下投资优势:

  • 聚焦互联网+产业:该基金专注于互联网+新兴产业,投资标的覆盖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 专业投资团队:工银互联网加股票由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管理,具备深厚的行业研究能力和投资经验。
  • 长期业绩优秀:该基金成立以来长期跑赢沪深300指数,为投资者创造了较高的回报。

四、适合人群

工银互联网加股票适合具有以下特征的投资者:

  • 看好互联网+时代的投资机会
  • 愿意承担一定风险
  • 投资期限较长

五、风险提示

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

互联网+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受到技术变革、政策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基金净值波动。投资者应理性投资,避免追涨杀跌。

六、结语

工银互联网加股票是数字时代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该基金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聚焦互联网+新兴产业,长期业绩优秀。对于看好互联网+时代投资机会的投资者来说,工银互联网加股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腾讯会议时间01:00:26是几个小时?

编辑导语:受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办公方式发生了变化,线上办公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办公方式,而协同办公的重要性日趋凸显,综合来看协同办公正成为互联网大厂构建流量池的新战场,这也或将为互联网巨头们提供发展的新机遇。 协同办公就如同潮水一般,随着疫情的反复而潮起潮落。 随着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办公方式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家”和“办公室”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脱离线下办公场景后每个人都成了信息孤岛,如何把这些“孤岛”连接起来,成为企业们的共同需求,而这恰恰也为协同办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飞猪理论”可能再度被验证。 伴随着疫情的起起落落,协同办公的“流量”也忽高忽低,互联网大厂背景的协同办公平台趁势快速圈地。 近日,前联通运营商高管、阿里云IoT总经理库伟出任钉钉COO,履新后主导负责钉钉大客户战略,以及推动钉钉商业化进程。 意味着,钉钉在“圈地”中小企业之后,开始向大企业客户进军。 疫情总会过去,但协同办公的渗透却不可逆,尤其是“混合办公”趋势初显。 此前,#携程将推出3+2工作模式#冲上热搜,从3月起,在线旅游平台携程集团允许其员工在每周三、周五在家远程办公,这在国内引发热议。 国外一些头部高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开始把远程办公常态化、制度化,每周只要求员工来公司几天。 疫情催生出“混合办公”,而这种趋势也被互联网巨头捕捉到,或许协同办公将成巨头们的新“流量池”。 一、月活已保持3亿疫情加速了在线协同办公的市场教育,而除了疫情影响外,协同办公市场兴起还有很多驱动因素,总的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因素: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释放出我国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的信号,特别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而在中国信创背景下,基础软硬件迭代加速,推动协同办公行业发展。 艾媒咨询分析师也认为,高新技术创新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对政企的转型升级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 经济因素:中国数字经济平稳增长助推发展有关机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10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增长4.12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06%。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2021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7.6万亿元。 中国数字经济助推协同办公的业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基础愈发牢固。 协同办公可看做数字时代相匹配的办公模式,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推进,即使疫情因素退散,协同办公的需求仍将旺盛和持续增长。 3. 技术因素:技术迭代赋能软件及服务升级202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对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目标,运营商纷纷出台举措加快构建以5G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 5G技术加速落地为在线协同办公,提供了更快、更稳定的技术条件。 另外,区块链、云计算、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将快速迭代,也使在线办公平台的功能及使用体验得到持续优化。 数据来源:极光iAPP多方面的因素驱动协同办公行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据《2021年在线协同办公行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在线协同办公平台平均月活为3.47亿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普及。 尤其是2020年初疫情爆发期间,在线办公平台更是呈现流量井喷的增长态势,行业MAU在2020年2月开始大幅增长,并在4月达到峰值4.68亿。 《报告》显示,随着疫情好转以及线下办公恢复常态,在线协同办公平台的用户活跃度有所回落,但在2021年1月-12月,行业MAU均值仍有3.47亿的量级,行业渗透率保持在60%以上。 这足以说明在线协同办公行业并不只是短期内的爆发,而是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发展趋势。 颇高的月活也在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据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协同办公市场规模达264.2亿元,市场持续稳步增长。 预计2021-2023年,中国协同办公行业将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2023年的市场规模将达330.1亿元。 而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在吸引资本的入局,据IT桔子数据显示,在协同办公领域,2021年投资数量有40起,投资金额近超243亿元。 其中不乏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金沙江创投、光速中国等顶级投资机构的身影。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协同办公正在发挥“虹吸效应”,那为什么协同办公能够引来资本倾心?或许不仅仅是以上三个驱动因素所致,还因用户画像释放的信号。 《报告》中指出,从年龄分布上看,35岁及以下的年轻用户成为在线办公的中坚力量;35岁及以下的用户为主,占比接近80%,其中26-35岁占到43.1%,是职场上相对活跃的年龄层。 从地域分布上看,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人群对移动办公应用需求大;在线协同办公平台的用户主要分布在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上,占比均在20%左右,其中新一线占比达到22%,达到最高。 众所周知,年轻人的喜好拥有造就风口的魔力,“得年轻者得天下”正在成为众行业共识。 另外,高线城市的发展趋势代表了行业的前沿力量。 这或许也是吸引资本青睐的重要诱因。 而从入口端来看,早期通过免费模式积累大批流量的钉钉,与微信生态互联互通的企业微信,以及迅速发展的飞书,目前承载着大部分的企业端用户。 这些互联网“出身”的协作办公平台,又具有怎样的特点,能够成为用户的主流选择?二、取悦“用户”的三条路在探究协同办公主流平台的特点之前,不妨先关注一下主流平台的使用者,前文提到过主要是35岁及以下的年轻用户,其实具体来看就是以90后为主。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人才开始聚集在各行各业中,如今其群体已经逐渐成为多行业的硬核力量。 据猎聘发布的《2020年90后职场人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当被问及“你认为自己在团队里是否已经承担起重要作用?”时,76.43%的90后认为自己在团队里已经承担起重要作用。 可见,90后有自信、有担当,正逐渐成为职场中的主力军。 对于已经走入管理岗位或部门骨干的他们,对于选择哪家协作办公平台,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具体看来,互联网大厂背景的协同办公平台,以下三方面成为吸引用户的主要因素。 1. 即时通讯为“抓手”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即时通讯成为工作效率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主要需求点。 而从主流的协同办公平台来看,大家普遍重视即时通讯,尤其是互联网一代80后、90后等职场新中坚力量。 而阿里、腾讯、字节都以“企业通讯”为破局点,并将其作为主要“抓手”,来赢取用户好感度。 总的来看,钉钉、企业微信、飞书,以及360织语,一方面,都支持多端应用,即PC端、Web端、移动端等,这极大的扩充了产品的使用半径,让用户不惧端口限制。 另一方面,几者都具备了已读、置顶、群投票、群红包、群位置共享、群管理等功能,满足企业多样化的沟通场景,为沟通创造无限可能。 其中,钉钉的“ding一下”功能,可以及时提醒长时间没有回复消息的员工或同事,这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工沟通效率。 而飞书的pin功能,能将所有重要信息都收集起来,让群成员们迅速了解重要信息,避免遗漏。 这些小功能都为即时通讯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的沟通诉求。 2. 应用开发平台为“羽翼”应用开发平台的开发理念在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进行迭代更新,拿钉钉来说,开始从“以人为中心”、“以部门为中心”的办公逻辑转变到“以事情为中心”。 在之前的发布会上,钉钉新增的战略定位,官方说法是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 通俗点来说,就是钉钉借助最新发布的低代码开发工具“钉钉宜搭”,可以让HR、财务这些不懂代码的人,也能在钉钉开发出应用,“钉应用”更偏向于B端。 这款工具可以让日常琐碎的工作在钉钉上自行创建审批应用,员工只需一键发起,审批申请就会自动跟踪,审批过程和结果回传汇总到ERP系统,提升办公效率。 另外,钉钉还曝光了一组数字:截至2021年1月,已经有超过5000家钉钉企业组织在用钉钉宜搭构建专属应用,钉钉开放平台入驻的开发者已接近30万,开发应用数50万个以上,开发者服务的企业组织数超过500万家。 可见其效果斐然。 3. 低代码开发成“基础”能力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企业降本增效诉求不断凸显的环境下,低代码和零代码开发平台迎来增量市场,互联网头部厂商纷纷入局,钉钉、360织语等平台化产品顺势而起,率先进入3.0模式,进一步推动政企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低代码、零代码成为协同办公的价值增长点。 低代码/零代码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视化编程”的概念,1992年,最早的零代码企业软件构建工具就出现在了微软的Office套件Access中。 如才望子旗下的“kintone”上,用户能像搭建“积木”一样创建适合该企业的高质量、高精度的业务管理系统。 前文提到的“钉钉宜搭”,也是低代码工具,截至2021年8月31日,整个钉钉平台长出的“钉应用”数超过150万,较年初增长三倍,其中低代码应用8个月增长86万个。 而360织语的应用开发生态中,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拖拉拽和少量代码的开发方式快速开发应用,以开放的生态,助力用户打造全能应用平台。 飞书也上线了多维表格低代码开发工具,还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低代码开发,其与百数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扩展更多更丰富的功能应用。 即时通讯、应用开发平台、低代码开发三大特点成为取悦B端用户的三条出路,同时也使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协同办公平台后来者居上。 那这些协同办公的互联网巨头未来会发展如何?三、互联网大厂会“收割”吗?深入协同办公赛道来看,其主要分为三股势力。 一方是以定制化服务为主,多以私有部署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传统老牌OA厂商,以泛微、致远、蓝凌、华天动力等为主;另一方是针对垂直场景的协同办公软件,常作为企业的“工具”与其他软件共同使用的垂直办公平台,以石墨文档、金山文档、音视频会议类的Zoom、腾讯会议、有道云笔记等玩家为主。 还有一方是深入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整合内部各类业务系统,从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管理工作出发,实现流程审批、即时沟通、文件管理与传递等需求的综合协同办公平台,360织语、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皆是代表玩家。 而这类企业因为浓厚的互联网背景,也被称为“互联网新势力”。 三方势力中,综合类协同办公平台发展迅猛。 从数据情况来看,2021钉钉未来组织大会上,钉钉对外宣布用户数已突破5亿,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超过1900万。 而背靠微信生态的企业微信,据《企业微信:连接12亿微信用户,打开to B端商业空间》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企业微信已覆盖90+行业,80%国内500强企业已开通;1191+万系统已接入运行,活跃用户达到1.8亿,而飞书月活用户在500万左右。 看来,这波线下办公潮中,三大势力里综合类协同平台是吃到了最多的增量红利。 那么综合类协同办公平台为什么能够胜出一筹?1. 原因一:移动端重要性凸显相比于PC端、Web端来说,移动端方便、快捷、灵活性、集成性等特点成为用户较为常用的场景。 同时,互联网大厂一方面深谙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了解移动互联网。 于是纷纷在移动端下功夫,就拿钉钉、飞书、企业微信这些主流平台来说,他们都有独立的APP,可以直接下载到手机上,这对于用户来说十分便捷,而这也符合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 相比之下,同样拥有互联网大厂基因的垂直办公平台,由于功能大多单一,主打线上会议、文档编辑或云共享空间,很难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交流”上。 而传统老牌OA大多数不具备C端基因,虽然大多也都推出移动端应用,可在使用习惯和功能设计上,用户还是偏爱钉钉、飞书等APP。 不过,老牌OA纷纷选择和协同办公平台联手解决移动端短板,如钉钉和蓝凌组成联盟,腾讯则牵手泛微,传统OA纷纷集成到协同办公平台之中,将是一个大趋势。 2. 原因二:用户只需要一个入口传统OA、垂直协同办公应用入口较为分散,这并不符合移动端用户的使用习惯,因为手机屏幕天然局限了APP安装数量。 用户的使用习惯具有单一性和依赖性,当产品符合需求时就会一直使用,除非有更优体验的产品代替,而就目前来看用户只需要一个入口,而这个入口或就是钉钉、飞书、企业微信。 同时过去OA对其他品牌兼容性有限,而垂直类办公软件本身就功能单一不具备入口能力,这些局限性导致它们很难适应用户对一个入口触达各种办公软件的需求。 3. 原因三:大厂免费策略是大杀器在职场协同办公产品兴起之前,只要是to B 政企客户的产品基本都不是免费的,比如企业邮箱,付费成为一只“拦路虎”,阻挡了中小企业的尝试脚步。 随着需求的增加,互联网大厂入局赛道,同时也带来了免费的”大杀器,飞书、企业微信、钉钉面向市场,企业和个人可以免费使用,其中钉钉承诺为中小企业免费服务。 免费的策略使得大厂们迅速俘获中小企业客户,快速跑马圈地。 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互联网大厂占据用户心智,渗透率进一步增强。 协同办公的重要性日趋凸显,综合来看协同办公正成为互联网大厂构建流量池的新战场。 而据《2022年中国协同办公服务市场洞察》显示,协同办公未来将向更加安全、自主可控、生态闭环、生产消费闭环的方向发展。 这也或将为互联网巨头们提供发展的新机遇。 #专栏作家#师天浩,微信公众号:shitianhao0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科技自媒体人,曾就职于博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网络等公司,曾在《南方都市报》《计算机应用文摘》等报纸杂志刊文。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中国芯片技术的“瓶颈”是什么?

中国芯片技术的“瓶颈”是中国在芯片技术领域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没有主导芯片从材料、设计到生产制备的全套技术中任何一个环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彭练矛16日在湖南湘潭表示,针对中国半导体材料、制造工艺和芯片设计落后的状况,碳基电子大有所为,其对国产芯片技术突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没有芯片技术,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实现由中国主导芯片技术的‘直道’超车,就是碳基电子的定位和使命。 ”彭练矛表示,碳基电子的终极使命就是在现有优势下扬长避短,从材料开始,全面突破现有的主流半导体技术,研制出中国人完全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在主流芯片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15日至17日,由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碳基材料与信息器件研讨会”在湘潭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电科集团等中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170余名代表参会。

彭练矛在会上作了题为“碳基电子的定位和使命”的主题报告。

中国芯片发展现状

1、发展很快,落后两代,技术受限,产品低端

总的来说,中国的芯片制造技术在快速发展,同时存在工艺落后、产能不足、人才紧缺等问题。

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共分芯片封装、设计、制造三部分,总体呈现高速增长状态。 2004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0%。 2010至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82%,同期全球仅为3%-5%。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落后国际同行两代,预计于2019年1月,中国可完成14纳米级产品制造,同期国外可完成7纳米级产品制造;产能严重不足,50%的芯片依赖进口;同时中国的产能和需求之间结构失配,实际能够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长期的代工模式导致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失配、核心技术缺失;投资混乱、研发投入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导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目前总体还处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处于中低端”的状态,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根本改变。

再具体一点的,数字电路部分的芯片设计我们还可以抄一抄、赶上来,但是在模拟电路部分,我们的晶振、AD采集卡等产品的精度还不够高,积累得还不够,核心技术还没有把握到手里。

2、在手机、矿机领域,“中国芯”已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中国的芯片产业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造出自己的芯片。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手机芯片、一个是新兴的区块链技术中的底层——“挖矿”用的计算芯片。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早早介入了手机芯片的研发之中,在手机这个应用场景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

在区块链技术火爆的今天,矿机专用的芯片基本上已经被中国的产品所垄断。 挖矿用的芯片起初只是普通电脑的CPU,后来是GPU、FPGA芯片,再后来中国的创业者通过把其中不必要的部件都减掉,造出来专门用来挖矿的芯片,把算力和能耗发挥到极致,再加上中国强大的基础制造体系,一举垄断了这个新兴的市场。

在传统芯片领域已经被巨头垄断的当今,一些面向专门的应用领域的芯片是中国未来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除了上面提到的手机芯片、矿机芯片,还有专门用于人工智能计算的AI芯片等等。

3、物联网下的三维“芯片”具有维度碾压上的优势

传统的芯片更多的是在硅片上画二维的电路,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万物互联对传感器技术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一种在硅片上雕出来三维机械结构的新技术“MEMS”(微机电系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MEMS的加速度计

相比于传统的传感器,MEMS传感器具有维度碾压上的优势,利用MEMS技术造的陀螺仪、麦克风、压力计等传感器用在导弹、手机和穿戴设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多个环节惊人突破!国产芯片突围倒计时

从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以及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缺芯,这些致命因素无疑加重了我国集成电路业的发展,我国部分高端芯片和元器件短期内无法实现国产替代,只能大规模依赖进口。

我国倚重进口主要缘于国产芯片与国际水平差距太大,而信号链芯片相较于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更为复杂。 我国在政策措施扶持下,中国集成电路新增产线的陆续投产以及快速发展的势头。

我国所需核心芯片主要依赖进口,中国芯片封装企业市场目前的占有率较高,部分在高端芯片器件封装领域有较大突破。 集成电路产品在功能稳定的同时,需要更小的体积及更少的外围器件,有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将扩大至5倍以上。

半导体芯片作为数字时代的基石。

不仅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更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必争赛道。 芯片国产化替代已经到了加速的窗口期,这也将给A股的芯片板块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拜登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 美国在“芯片法案”中加入“中国护栏”条款,进一步限制和阻止中国芯片先进制造能力的发展。 虽然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短期对国内产业链有所影响,但中长期来看更加凸显国内半导体核心底层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有数据显示,去年我们买了全球80%的芯片,国内依然是芯片最大的市场。 中国芯片制造业要想实现突围,攻克“卡脖子”技术势在必行。 近两年以来,除核心中企加大攻关、研发力度以外,中科院等顶尖科研机构也已“跑步”进场,宣布将把光刻机等列入其科研清单中。 在中企和“国家队”共同发力的情况下,国产芯片多个环节惊人突破!实现芯片国产化的距离越来越近。

3月22日,中国电子 科技 集团有限公司官发方消息,中国电科旗下装备子集团日前已成功实现离子注入机全谱系产品国产化,可为全球芯片制造企业提供离子注入机一站式解决方案。

据悉,中国电科旗下装备子集团突破的产品包括: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种应用及第三代半导体等离子注入机,工艺段覆盖至28nm,累计形成了413项核心发明专利。

2021年开始之后,中芯国际接连迎来了几个好消息。 3月17日,中心扩建finfet该技术已经成功量产,第二代技术也正在风险是量产之中。 所谓的fin fet机其实就是14纳米工艺改变的12纳米工艺,finfet第二代技术都是指n+1以及n+2制成工艺对标的是台积电的7纳米技术。 行业人士猜测,如今正在进行风险试产的应该就是七纳米。 毕竟七纳米是可以脱离EUV光刻机,进行多次曝光就可以生产制造出来的,而这一点台积电早就已经做了先例。 前段时间,中芯国际与荷兰阿斯麦公司签订了一笔价值77亿的订单,其中就包括DUV光刻机,能够经过多次曝光,制造出7纳米芯片。

一旦中芯国际突破了七纳米工艺,就意味着中芯国际实际台积电以及三星之后第三家掌握这项技术的芯片代工企业。

此外,中芯国际拟于深圳扩建产能,生产28纳米及以上集成电路。 3月17日,中芯国际公告,公司和深圳政府(透过深圳重投集团)拟以建议出资的方式经由中芯深圳进行项目发展和营运。 依照计划,中芯深圳将开展项目的发展和营运,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和提供技术服务,旨在实现最终每月约片12吋晶圆的产能,预期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

据清华大学官网消息,2 月 25 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联合国外科研人员发布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该成果基于SSMB(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原理,能获得高功率、高重频、窄带宽的相干辐射,波长可覆盖从太赫兹到极紫外(EUV)波段,有望为光子科学研究提供广阔的新机遇。

大功率的EUV光源是EUV光刻机的核心基础。 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预计对EUV光源功率的要求将不断提升,达到千瓦量级。 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实现大的平均功率,并具备向更短波长扩展的潜力,为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四大主题,15本专著直击银行转型

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我们不再需要银行。

—— 比尔·盖茨(Bill Gates)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快速推动数字经济变革。 加之新冠疫情客观上对于银行发展数字化更是起到 “加速器”的作用。

无论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目标纲要中,均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标志着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将全面提速,数字经济时代已呼啸而来。

金融改革逐步向纵深拓展,商业银行也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但是这个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整理后主要有4个方面,分别为:

① 金融脱媒,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制度红利形成的利差竞争优势正在被削弱;

② 金融 科技 公司、互联网等 科技 巨头的跨界涌入,给传统银行机构带来巨大冲击,业务场景和客户行为都在悄然转变;

③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 科技 创新,正在深刻改变银行的底层架构,传统银行的运营体系和商业模式都受到挑战;

④ 强监管下资本约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给银行机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基于上述四大挑战,中信出版墨菲工作室特别推出银行转型主题书单,四大主题,15本专题著作来助力银行机构把握趋势,积极 探索 和实践转型之路。

PART 1 直面挑战

帮助银行正视 科技 和业态发展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消失的银行》

[英]杰姆斯·汉考克 [英]肖恩·里奇蒙德 著

王浩宇 杨丽萍 译

中信出版集团

面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 科技 风暴来袭,传统零售银行业是适应还是被取代?这是近年来银行从业者不得不面临的危机抉择。

《消失的银行》一书准确而简明地记录了数字革命给银行业带来的破坏效应,其他银行业和创新专业人士对他们自己的经历也做了评论。

这本书概述了全球银行业面临的主要趋势:数字化和数据变革、银行业不断涌现新兴竞争者、持续变化的监管框架和悄然转变的客户行为。 老牌银行遭遇重重挑战,甚至被取代、减少和解体。

《银行转型2025》

何大勇 谭彦 陈本强 刘月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放眼全球,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实现再平衡?聚焦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实现转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总结提炼了未来10年中国银行业转型趋势、机遇及路径,助力银行业转型突围,寒冬中转“危”为“机”。

全球顶尖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深度访谈逾百位来自监管、银行业、泛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和BCG全球48个国家85个办公室的专家,提出未来10年中国银行业的关键词 “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以丰富的经验和凝练的智慧助力银行业开启成功之门。

《未来银行》

乔纳森·马米兰 著

中信出版集团

PART 2 转型 探索

帮助银行和金融 科技 企业了解转型的具体路径和不同领域的转型方法。

《区块链巴别塔》

[奥地利]伊戈尔·佩吉克 著

王勇 陈秋雨 译

中信出版集团

区块链是支撑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改变 游戏 规则,每年都有可能为企业节省巨大的成本,同时简化全球货币交易过程。

《区块链巴别塔》一书着眼于区块链技术及其创新扩散、应用场景、竞争动态和管理战略,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权威性说明,解释了众人对它的误解,同时也说明了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如何影响传统机构及其未来场景。 佩吉克巧妙地解释了区块链背后的逻辑和协议,并打破了先驱者的热情和传统从业者的焦虑之间的障碍,为当今应用这项颇具颠覆性的技术提供了一个冷静、可行的操作指南。

《未来银行之路》

刘兴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未来银行是智能和大数据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 科技 创新精神的银行,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 未来已经映射在行业竞争的图景里,但通往未来银行的现实之路在哪里?《未来银行之路》分析了传统银行发展逻辑红利释放殆尽、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带来全新发展逻辑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以及未来银行形态。

《数字时代商业银行转型》

张春子 张晓东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新 科技 革命正在颠覆经济世界,在全球疫情流行和世界经济震荡之后,商业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张春子、张晓东在《数字时代商业银行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在数字时代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框架、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银行重点业务数字化转型、国际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等策略。

对于商业银行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打赢这场“数字化转型”的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实用参考价值。

《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

高钧 胡庆能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全国有超过20万家银行网点,在移动互联的数字时代,这些网点未来还有必要存在吗?未来的网点会是怎样一种形态?

未来的网点应该如何经营管理?

高钧、胡庆能等在《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一书中,从国内外先进银行的大量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数字时代客户需求的变化,提出未来银行网点的应对之策。

作者指出,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要从硬转型、软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三方面着手,运用各种新兴金融 科技 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银行网点的综合竞争力。

银行各级管理人员、银行运营人员、研究银行的各类投资机构、针对银行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供应商、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 金融+ 科技 +管理专家跨界打造,为银行网点转型提供洞见、框架、可行方法和行动指南。

《富国之本》

王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08年金融危机中弯道超车、逆势而上的富国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标杆。 中国银行业学习在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小微信贷经验、交叉销售策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王礼在《富国之本》一书中阐述了新金融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亟须转型的趋势及路径。 通过对全球银行业的标杆富国银行的全面解读——富国成长之道、经营之道、并购之道、转型之道、文化之道和沟通之道,为中国银行业提供借鉴,并对新时代银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思考与方向。

PART 3 趋势展望

帮助银行看到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明确布局要点。

《开放银行》

刘勇 李达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长期依靠制度红利形成的利差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开放银行的兴起为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新机遇。

刘勇、李达在《开放银行》一书中分析了当今开放式银行主流模式,并就金融 科技 底层技术对开放银行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阐述。 书中适当融入开放银行国内外全新典型案例,并结合当前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逐一分析开放银行对金融业态的影响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影响,为银行、金融 科技 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案例。

《平台银行》

刘兴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未来银行的实现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刘兴赛在《平台银行》一书中认为: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 科技 创新推动下,尤其是随着工业互联网与智慧农业的发展,人类 社会 将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

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体正从平台企业、平台经济时代迈向平台 社会 阶段。 在此背景下,人类 社会 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 社会 运行机制将发生深度变革。 人类将迈入以数据运营为基础的、由场景生态平台节点链接的 社会 形态。

平台银行是平台 社会 时代银行的形态。 它将银行服务嵌入互联网化、平台化的场景服务中,并通过平台服务、平台治理以及平台间的竞争,实现平台银行的发展。 平台 社会 与平台银行的发展前景,将引致当前世界银行业的新一轮革命。 银行将在推动经济 社会 数字化进程中,搭建自身的平台服务体系,并在不断强化金融 科技 应用中推动银行运营体系的深度变革,推动自身行为的 科技 公司化。

《未来智能银行:金融 科技 与银行新生态》

张晓朴 姚勇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银行会不会消失?

张晓朴、姚勇在《未来智能银行:金融 科技 与银行新生态》一书中对互联网银行发展的信息技术背景、理论背景和发展过程做了全面的梳理,对互联网银行作了定义,并阐述了其特征。 在大量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从远程开户到经营模式、风险管理到行业监管、现实挑战到未来升华,对互联网银行进行了深入而又动态地分析。

PART 4 业务机遇

帮助银行找到数字时代新的业务机遇和发力点。

《私人银行的行为金融》

[美]索尔森·亨斯 [美]克雷门纳·巴克曼 著

张春子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私人银行的行为金融》为私人银行提供了一种应用行为金融学的工作框架和实用工具,即私人银行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如何依据不同客户的不同目标、态度、行为等评估其风险状况,并据此进行最优资产配置及最佳投资决策。

《票据革命》

张立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站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 历史 进程视角看,这无疑是一场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市场革命”。 《票据革命》一书立足于票据业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聚焦于为中国票据市场建设与发展提供理性洞见与系统建议,以期推动并加速票据市场转型创新与变革发展的进程。

《崛起的资产托管业务》

杨洪 方铭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前资产托管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兴业务,杨洪、方铭辉在《崛起的资产托管业务》一书中,根据30多年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及资产托管业务经验,总结并提出了“商行+投行+托管”的业务发展模式。 本书以理论、实操、案例三部分,系统阐述了资产托管业务各环节操作要点,可作为资产托管业务工作手册。

《个人金融新格局》

何大勇 张越 刘月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何大勇、张越、刘月在《个人金融新格局》一书中不仅揭示了个人金融服务的独特 社会 价值,而且结合网络时代新技术的挑战,从全局性战略视角,深入探讨了这一金融“蓝海”的内生动力与主要“抓手”,并对不同子行业的相关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剖析。

并且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金融具备和传统金融不同的竞争格局、竞争方式和致胜要素,总结未来个人金融服务的革新新动力、新格局、新战略。 为零售银行、保险业、券商、股权众筹等个人金融服务业描绘未来的变革与转型路径。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研究院立场。)

联安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以“经济安全”为主题的独立民间智库,致力于发展与安全、公共安全和安全 科技 领域的研究,开创安全与发展的崭新研究视角,以安全 科技 创新提升安全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以系统化研究开拓安全大视野”的研究宗旨。

标签: 数字时代的投资新机遇 工银互联网加股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