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600600.SH),一家拥有 120 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其股票自 1993 年上市以来,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中国股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40 年风雨兼程
1993 年,青岛啤酒作为最早一批上市公司登陆上交所,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历程。经过 40 年的沉淀和发展,青岛啤酒已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其股票也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这 40 年来,青岛啤酒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啤酒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成功打开国内市场。20 世纪末,随着啤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青岛啤酒积极转型,推出高端产品,提升品牌价值。
进入 21 世纪,青岛啤酒继续深耕市场,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众多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青岛啤酒不断扩大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啤酒行业全球化的领军者。
持续深耕市场
青岛啤酒始终坚持深耕市场、打造品牌的理念。多年来,青岛啤酒在国内市场拥有着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忠实的消费者群体。同时,青岛啤酒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产品远销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啤酒注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近年来,青岛啤酒推出的精酿啤酒、无醇啤酒等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同时,青岛啤酒加强品牌建设,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公益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青岛啤酒股票自上市以来,长期保持稳健增长。其股价从最初的 10 元左右,一路攀升至目前的 100 元以上,涨幅超过 10 倍。这充分体现了青岛啤酒的长期投资价值。
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完善的生产体系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其股票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稳定性,适合长期投资。
未来发展展望
面对未来,青岛啤酒将继续坚持深耕市场、创新发展的战略。一方面,青岛啤酒将继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推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将继续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全球化水平。
青岛啤酒还将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青岛啤酒将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不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相信在未来,青岛啤酒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结论
青岛啤酒股票,作为一家拥有 120 年历史的百年老店,自上市以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投资价值。其长期深耕市场、创新发展的战略,为其带来了持续的增长动力。相信在未来,青岛啤酒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最牛中概股暴涨1100%!超万亿外资却在争夺A股的核心资产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过去30年,是一段逐步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的 历史 。 从发行B股有限开放,到建立QFII制度吸纳外资参与A股交易,再到沪港通、深港通的相继落地,最终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加快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随着A股对外开放进程提速,A股的核心资产正在成为外资“疯抢”的对象,截至12月22日,2020年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已高达亿元,超出2019年全年的9934亿元,再创新高。 第一只B股诞生回望之初,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初具雏形,处于国民经济转型浪潮中的中国企业尝到上市融资的甜头。 大批企业亟需发展生产和扩大市场影响,与正在寻求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境外资金不谋而合。 对外开放,是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动能。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此前透露:“我们吸引外资,过去是发债券这种形式,资本进入,股份制的形式,股票的形式,这个是客观需求,外资有要求,企业也有要求,因为我们自有的,国内的资本量不够用 ,投资上不去,那个时候缺钱,就提出这种形式,上海、深圳都提出来了。 后来我们就做了试验,就两个市场,两个价格,两种货币,就搞个A股、B股。 ”1992年2月,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正是这天,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扇门就是由有着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230名“股东老板”的电真空B股所开启,也谱写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新 历史 。 当年2月21日上午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号大厅旁的贵宾厅内,一群西装革履的海外证券专家挤在窗前。 随着一个锣声的敲响,电子行情屏上显示着发行价每股美元的电真空B股开盘价为每股71美元。 一位香港的投资者成为幸运儿,其委托的券商“红马甲”抢先以72美元成交的10股B股,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单成交的B股。 电真空B发行认购相当火爆,3天内即被抢购一空。 B股的上市在中国香港和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B股的发行和上市交易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更接近,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信心。 但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要想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还只是迈了半步。 因为上市公司和企业都在境内,只有投资者是境外的。 青岛啤酒成H股第一股B股的诞生,为境外投资者打开了投资中国内地企业的通道,但内地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对于90年代新生的中国资本市场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争论当然有了,为什么好企业拿到外面去上市?不在国内上啊?它就是有一个问题,国内没那么大市场,吸收不了。 再一个问题,资金量的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改成股份制国际上市,是国有企业股份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道路,学习国际经验,用国际规格改造国有企业,这是改革的创举。 再一个,扩大中国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扩大影响。 ”实际上,1990年开始,监管层就已经开始研究国有企业改组后去中国香港上市的问题。 当年6月香港联交所组织30多位专家,成立了中国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有关问题。 刘鸿儒后来在镜头中透露:“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先提出来的,国务院派我带着小组专门向香港去做调查,写过意见,最后才定下来的。 组织一个联合小组,香港内地联合小组,研究国有企业到香港,改成股份公司到香港和国际上市问题,我们在联合小组干了一年,研究各种问题,主要是法律问题,研究完了之后,才上市的。 这是国际化的一条必由之路,越走越宽。 ”1993年7月15日,“”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的屏幕上,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 这只谐音“一路发”的股票,最终获得110倍的超额认购。 “从香港联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开香槟酒庆祝,唯独青岛啤酒上市这一天,开的是青岛啤酒!”刘鸿儒在著书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这样写道。 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香港对内地首只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视。 自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国企获准在香港上市至今,几近20余年光景,在此期间,陆陆续续已有290家国企登陆香港市场,总募资额达近188万亿港元。 赴港上市,开辟了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通道。 1994年后,这条路越走越宽,中国内地企业开始出现在美国、新加坡、伦敦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 外资“买爆”A股如果说H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企业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那么,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则加快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 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正式推出QFII试点。 2003年7月份,瑞银买入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等4只股票,正式拉开QFII投资A股的帷幕。 QFII制度落地后,又陆续实施QDII、RQFII等制度,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QFII、RQFII投资总额度限制在一次次松绑。 2002年,QFII总额度为100亿美元。 2012年,QFII总额度升至800亿美元,2019年则再度提升至3000亿美元。 2020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 时任光大控股总裁陈爽表示:“我进入到光大控股,是在2004年,当时我们觉得,中国作为在一个发展的轨道上面,人民币资产正好是进入到上升的轨道,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者要进入到中国,我们就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就发展我们海外的基金管理业务。 ”经过18年多的发展,QFII等从无到有,一步步壮大,多年来,给A股带来巨额的增量资金。 据央行网站披露,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陆股通合计持有A股市值高达21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35%,正在成为参与A股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1月21日,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1月20日收盘,外资(QFII/RQFII/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美的集团()总股数达1954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28%,触及外资禁买比例线。 美的集团也因此成为2020年第一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以及A股史上第3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于军对全景网表示,“早年可能偏向于更多的是利用外资来做我们的事,现在逐步的有外资积极想参与中国的成长,不仅仅金融资本,而且战略投资人、企业,国外都纷纷来中国直接投资,展业都在这儿。 总有一天人民币会自由兑换,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会成为全世界不仅最大的,可能是最强的。 ”“最牛”中概股今年涨超1000%进入21世纪,境外资本投资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同时,中国内地高 科技 企业也掀起了海外上市的浪潮。 受“知识经济”、“新经济”概念推动,以互联网、电子上午为特色的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海外上市的主角。 2014年,21家中国 科技 公司在境外上市,微博、京东、迅雷、阿里巴巴等纷纷登陆美股。 随后,海外资本市场则出现了更多中国 科技 巨头的身影。 回忆起在美国上市的情景,网络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在镜头前说:“原来觉得中国公司就跟中国制造的这种货物商品一样,应该是属于便宜的代名词。 网络股票定价的时候,人家就天然的认为说你是一个中国公司,所以我们参照美国同类公司给你打一个折,就是你的定价。 ”“所以我在定价的时候就跟他们讲,你不能这样看,因为我们比美国公司更具有成长性,所以不应该打折,反而应该比他更贵,我对这个公司有信心。 ”李彦宏如是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达265家,市值合计亿美元(约1428万亿元),占美股总市值比例约4%。 中概股也不断在创造 历史 。 在11月份中期的成交额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前所未有的出现了5只中概股。 成交量暴涨意味着,中概股在美国备受追捧,其中成交额最高的蔚来 汽车 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超1117%。 近日,多家华尔街巨头持仓曝光,其中包含桥水基金在内的多家机构在今年三季度大举加仓明星中概股。 达利欧更是多次唱多中国。 北上资金、南下资金成投资“风向标”对外开放,让国际资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企业。 然而2014年以前,无论是QFII、RQFII,还是QDII,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单向且分割的。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随后的深港通与沪伦通继续加码双向开放,相继实现了深交所市场与港交所市场以及上交所市场与伦交所市场的互联互通。 随着沪深港通的逐步开放,北上资金、南下资金也逐渐成为投资的“风向标”。 中银证券日前指出,从配置偏好看,目前北上资金偏好消费医药,南下资金偏好 科技 医疗。 从资金属性看,北上资金近期由以“配置盘”为主导的资金属性向“交易盘”属性倾斜,南下资金属性仍以“配置盘”为主。 北上资金也一度被誉为“聪明资金”。 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浮盈快速增长,12月份终于迈过1万亿元大关,创造了新的纪录,最新浮盈高达亿元。 目前,北上资金与南下资金已分别成为A股与港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是资金面观察最为重要的数据之一。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试点引入境外投资者开始,从尝试开放、到有限开放、再到对世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维度的开放格局,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30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要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加强与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合作,以开放促改革。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始终保持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 股值得投资的股票还是有一些,例如贵州茅台、五粮液、招商银行等。 但是我认为我告诉你那些股票是优秀的,对于你价值并不大。 例如这些年,我向很多人推荐过茅台,但是没有一个敢买的。 中国股民15亿,茅台股东只有8万人。 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认知到的企业,而不是别人推荐的企业。 所以有时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里列举一下企业选择的十八把快刀。 你看看对你是否有参考价值。 针对企业选择,二马总结了十八把快刀,其中4个行业相关的方法;14个企业相关的方法。 这里二马列一个目录:行业篇:1、选择天花板高的行业;2、选择集中度低的行业;3、选择技术更新慢的行业;4、选择需求稳定的行业;企业篇:1、选择龙头企业;2、选择护城河宽的企业;3、选择投入产出比高的企业;4、选择自由现金流增长率高的企业;5、选择分红率高的企业;6、选择需求稳定的企业;
最牛中概股暴涨1100%!超万亿外资却在争夺A股的核心资产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过去30年,是一段逐步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的 历史 。 从发行B股有限开放,到建立QFII制度吸纳外资参与A股交易,再到沪港通、深港通的相继落地,最终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加快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随着A股对外开放进程提速,A股的核心资产正在成为外资“疯抢”的对象,截至12月22日,2020年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已高达亿元,超出2019年全年的9934亿元,再创新高。
第一只B股诞生
回望之初,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初具雏形,处于国民经济转型浪潮中的中国企业尝到上市融资的甜头。 大批企业亟需发展生产和扩大市场影响,与正在寻求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境外资金不谋而合。 对外开放,是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动能。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此前透露:“我们吸引外资,过去是发债券这种形式,资本进入,股份制的形式,股票的形式,这个是客观需求,外资有要求,企业也有要求,因为我们自有的,国内的资本量不够用 ,投资上不去,那个时候缺钱,就提出这种形式,上海、深圳都提出来了。 后来我们就做了试验,就两个市场,两个价格,两种货币,就搞个A股、B股。 ”
1992年2月,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正是这天,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扇门就是由有着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230名“股东老板”的电真空B股所开启,也谱写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新 历史 。
当年2月21日上午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号大厅旁的贵宾厅内,一群西装革履的海外证券专家挤在窗前。 随着一个锣声的敲响,电子行情屏上显示着发行价每股70.8717美元的电真空B股开盘价为每股71美元。
一位香港的投资者成为幸运儿,其委托的券商“红马甲”抢先以72美元成交的10股B股,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单成交的B股。 电真空B发行认购相当火爆,3天内即被抢购一空。
B股的上市在中国香港和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B股的发行和上市交易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更接近,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信心。
但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要想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还只是迈了半步。 因为上市公司和企业都在境内,只有投资者是境外的。
青岛啤酒成H股第一股
B股的诞生,为境外投资者打开了投资中国内地企业的通道,但内地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对于90年代新生的中国资本市场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争论当然有了,为什么好企业拿到外面去上市?不在国内上啊?它就是有一个问题,国内没那么大市场,吸收不了。 再一个问题,资金量的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改成股份制国际上市,是国有企业股份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道路,学习国际经验,用国际规格改造国有企业,这是改革的创举。 再一个,扩大中国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扩大影响。 ”
实际上,1990年开始,监管层就已经开始研究国有企业改组后去中国香港上市的问题。 当年6月香港联交所组织30多位专家,成立了中国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有关问题。
刘鸿儒后来在镜头中透露:“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先提出来的,国务院派我带着小组专门向香港去做调查,写过意见,最后才定下来的。 组织一个联合小组,香港内地联合小组,研究国有企业到香港,改成股份公司到香港和国际上市问题,我们在联合小组干了一年,研究各种问题,主要是法律问题,研究完了之后,才上市的。 这是国际化的一条必由之路,越走越宽。 ”
1993年7月15日,“”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的屏幕上,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 这只谐音“一路发”的股票,最终获得110倍的超额认购。
“从香港联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开香槟酒庆祝,唯独青岛啤酒上市这一天,开的是青岛啤酒!”刘鸿儒在著书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这样写道。 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香港对内地首只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视。
自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国企获准在香港上市至今,几近20余年光景,在此期间,陆陆续续已有290家国企登陆香港市场,总募资额达近1.88万亿港元。
赴港上市,开辟了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通道。 1994年后,这条路越走越宽,中国内地企业开始出现在美国、新加坡、伦敦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
外资“买爆”A股
如果说H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企业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那么,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则加快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
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正式推出QFII试点。 2003年7月份,瑞银买入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等4只股票,正式拉开QFII投资A股的帷幕。
QFII制度落地后,又陆续实施QDII、RQFII等制度,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QFII、RQFII投资总额度限制在一次次松绑。
2002年,QFII总额度为100亿美元。 2012年,QFII总额度升至800亿美元,2019年则再度提升至3000亿美元。 2020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
时任光大控股总裁陈爽表示:“我进入到光大控股,是在2004年,当时我们觉得,中国作为在一个发展的轨道上面,人民币资产正好是进入到上升的轨道,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者要进入到中国,我们就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就发展我们海外的基金管理业务。”
经过18年多的发展,QFII等从无到有,一步步壮大,多年来,给A股带来巨额的增量资金。
据央行网站披露,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陆股通合计持有A股市值高达2.1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35%,正在成为参与A股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1月21日,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1月20日收盘,外资(QFII/RQFII/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美的集团()总股数达19.54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28%,触及外资禁买比例线。 美的集团也因此成为2020年第一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以及A股史上第3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于军对全景网表示,“早年可能偏向于更多的是利用外资来做我们的事,现在逐步的有外资积极想参与中国的成长,不仅仅金融资本,而且战略投资人、企业,国外都纷纷来中国直接投资,展业都在这儿。 总有一天人民币会自由兑换,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会成为全世界不仅最大的,可能是最强的。 ”
“最牛”中概股今年涨超1000%
进入21世纪,境外资本投资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同时,中国内地高 科技 企业也掀起了海外上市的浪潮。 受“知识经济”、“新经济”概念推动,以互联网、电子上午为特色的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海外上市的主角。
2014年,21家中国 科技 公司在境外上市,微博、京东、迅雷、阿里巴巴等纷纷登陆美股。 随后,海外资本市场则出现了更多中国 科技 巨头的身影。
回忆起在美国上市的情景,网络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在镜头前说:“原来觉得中国公司就跟中国制造的这种货物商品一样,应该是属于便宜的代名词。 网络股票定价的时候,人家就天然的认为说你是一个中国公司,所以我们参照美国同类公司给你打一个折,就是你的定价。 ”
“所以我在定价的时候就跟他们讲,你不能这样看,因为我们比美国公司更具有成长性,所以不应该打折,反而应该比他更贵,我对这个公司有信心。 ”李彦宏如是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达265家,市值合计亿美元(约14.28万亿元),占美股总市值比例约4%。
中概股也不断在创造 历史 。 在11月份中期的成交额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前所未有的出现了5只中概股。 成交量暴涨意味着,中概股在美国备受追捧,其中成交额最高的蔚来 汽车 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超1117%。
近日,多家华尔街巨头持仓曝光,其中包含桥水基金在内的多家机构在今年三季度大举加仓明星中概股。 达利欧更是多次唱多中国。
北上资金、南下资金成投资“风向标”
对外开放,让国际资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企业。 然而2014年以前,无论是QFII、RQFII,还是QDII,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单向且分割的。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随后的深港通与沪伦通继续加码双向开放,相继实现了深交所市场与港交所市场以及上交所市场与伦交所市场的互联互通。
随着沪深港通的逐步开放,北上资金、南下资金也逐渐成为投资的“风向标”。
中银证券日前指出,从配置偏好看,目前北上资金偏好消费医药,南下资金偏好 科技 医疗。 从资金属性看,北上资金近期由以“配置盘”为主导的资金属性向“交易盘”属性倾斜,南下资金属性仍以“配置盘”为主。
北上资金也一度被誉为“聪明资金”。 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浮盈快速增长,12月份终于迈过1万亿元大关,创造了新的纪录,最新浮盈高达.18亿元。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试点引入境外投资者开始,从尝试开放、到有限开放、再到对世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维度的开放格局,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30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要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加强与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合作,以开放促改革。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始终保持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
征集近两年营销创新实践案例
1.2002年十大营销创新案例:本文根据作者2002年跟踪研究的约300个消费品服务品牌的营销活动所得出的研究结果。 作者曾作为策划人,服务于消费品品牌。 本排行榜试图从策划人立场出发,排除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而只关注营销的创新程度和营销的实效。 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将消费品、服务等领域内最近一年内出现的营销创新案例介绍给读者,并力图在营销领域内褒扬策划人扎根中国市场状况、坚持创新变革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试图通过排行榜告诉企业家,中国的市场上仍存在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机会。 中国并不是“过剩经济”,所谓“过剩”不过是缺乏创新能力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表现。 笔者选择营销案例的标准如下: 1.只关注营销创新程度,不关注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 只要在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等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能力,即可入选; 2.产品创新。 入选产品,必须在产品概念研发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创新能力; 3.营销效果。 所有入选产品,均必须有良好效益——或者帮助销量迅速提升、或者在短期内实现赢利; 4.激励效应。 能放映中国市场上存在的大量机会,激励企业家进行探索创新的。 一.《英雄》:一部糟糕电影的辉煌纪录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最成功的票房,有着糟糕动作片的一切特征——弱智的故事情节、失真的动作设计、装腔作势的台词,但这部糟糕的电影,上市20天就创下了超过2亿元的票房,而本年度风靡全球的《哈利·伯特》,在中国创下的票房仅为6300万元。 让《英雄》成功的,不是由于电影的精彩,而是由于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的创新。 《英雄》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明星剧组,早在2001年初,新画面公司就开始借助团队的明星效应,持续制造新闻。 在媒体的支持下,这些“新闻广告”高强度持续进行了两年时间,终于让大量中国人按捺不住,走进影院观看这个中国有史以来营销最成功的电影——也许还是最糟糕的动作片之一。 这些人中间,包括几乎从来不看电影的笔者。 《英雄》以令人赞叹的耐心、丝丝相扣的营销策划和长达2年的新闻公关,列本年度十大营销创新案例之首。 《英雄》必将以营销的创新写入中国电影史,但未来的电影观众必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英雄》入选,是为了表彰发行商新画面公司对电影营销的突破性贡献。 点评:《英雄》所获得空前成功,将把电影营销策略和营销组织性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英雄》以后中国电影将越来越倾向于大制作、倾向于告别艺术电影、倾向于向好莱坞靠拢。 二.“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力波啤酒曾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本土啤酒之一。 1996年三得利登陆上海后,力波因为营销手段落后、口味不佳,在三得利的进攻中阵地屡屡失陷,还曾因攻击三得利水源质量,被三得利告上法庭,即丢了官司,更丢了市场。 2001年开始,力波啤酒开始了自己的抗争历程,力波创作的广告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很快风靡上海,在广告歌的推动下,力波的销量迅速回升。 2002年6月亚洲太平洋酿酒公司接手力波,并成功推出超爽啤酒、改变产品瓶体;力波还利用韩日世界杯的机会,和众多饭店联盟,推广看足球、喝力波的营销活动。 世界杯之后,力波继续和餐馆终端联盟,推出“好吃千百种,好喝有一种”的广告攻势,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 力波啤酒入选,是因为它对本土意识的巧妙利用、连续不断发动的创新推广方式,以及这些活动在改变消费者消费行为、提升销量、增加品牌美誉度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点评:力波的成功,体现了地方情节在啤酒、香烟等产品消费上的重要作用,尽管已有很多啤酒作为地方品牌存在,却极少有啤酒主动打上地方标签;立波的成功为啤酒、香烟等产品如何巧妙利用地方情绪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力波和餐饮终端联合推进的策略,则反映了终端在营销战中的地位的不断上升。 三.氧立得:护心养脑,还是氧立得好棋圣聂卫平正在下围棋,突然紧锁眉头,吸了几口氧立得之后,他开始继续开始下棋——中国棋圣是个脆弱的男人,他心脏不好、曾经多次在关键性的围棋大赛中因体力不支惨遭失败。 现在他有了好办法,氧立得能护心养脑、提供氧气、解决体力不支问题。 棋圣聂卫平也许是氧立得在中国能找到的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氧立得成功之处,不仅仅是选对了形象代言人,它照搬保健品的策划经验,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状况、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设计了富有说服力的电视广告。 氧立得还引入电视购物方式进行强销,取得了巨大成功。 形象代言人和产品功效的完美结合、创造性借鉴保健品产品推广方法、成功的媒体组合,是氧立得的成功原因,也是它入选的原因。 棋圣用了氧立得之后,下棋业绩提升了吗?没有。 成功的营销,并不是因为产品质量地道,要护心养脑,还是以吃药看医生为好。 点评:作为供氧的应急设备,“氧立得”却巧妙的把自己塑造成了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产品,它采用的电视购物强销方式、保健品式说服技巧,是它成功之处。 今后仍将有三类医疗器械沿袭这种套路。 四.丽华快餐:好饭好菜送上来“红高粱”挑战麦当劳的雄心壮志,是非常遥远的回忆了。 但现在,中国真的出现了自己的大规模快餐销售企业——丽华快餐。 丽华快餐没有选择中式快餐连锁店,而是选择了相对竞争程度相对较低的工作快餐市场。 丽华的成功,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快餐市场作坊式操作、低价位、低利润、无法标准化操作的成见。 丽华为了实现规范流程、快速供应,在国内率先采用电脑接线传输系统和无线电对讲系统等手段,还引入中文寻呼系统、成为中国最早使用电脑网络下单的快餐公司之一;丽华还大胆地让客户采用手机短信订餐。 以白领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的丽华,采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了订餐的标准化,它“一份能送,一千份也能送”的承诺,是对服务行业献媚大客户、忽视小客户利益的反动。 因为实现了规模效应,丽华还在工作快餐市场上,第一个使用大众传媒——电视广告和平面广告和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沟通。 丽华入选,是为了表彰这个企业的服务营销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以及它对小客户的尊重。 点评:丽华快餐把微利、地域性极强的产品做成全国品牌的方式,让人不能不敬佩。 丽华的营销创新,应引起众多服务企业反省——如果连工作快餐都可以成就大企业,服务行业看来真的机会多多。 五:光明麦风:新鲜牛奶+天然纤维2002年光明牛奶除了大力推广“无抗奶”行业标准,还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成就。 光明牛奶本年度推广的麦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介于豆奶和牛奶之间的产品,并不是光明的首创。 上海一家豆奶厂今年率先创新推广了一种全新的豆奶——大麦奶。 在豆奶中加入大麦的香味。 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产品并没有取得成功。 不久以后光明就推出了自己的麦风。 上海本年度上市的保健食品美多膳食纤维素,也帮助麦风完成了部分市场教育工作。 也许光明牛奶“偷窃”了别人的成果,但这些产品中间,只有光明麦风靠大麦和膳食纤维赚到了钱。 光明牛奶入选,是为了表彰它开发创新性产品的能力,以及它不断翻新的营销传播方式——光明牛奶的高钙奶,还一反常态在上海报媒投入了软文广告,宣传光明高钙奶的补钙作用,试图和补钙保健品共同分享补钙市场。 点评:光明牛奶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坚持产品创新的态度,无疑是这个它成为领导企业的法宝。 光明麦风的成功也证明,如今的营销,需要更多的研究、既研究消费者、更要研究竞争对手,同时还要量力而行。 六:亚都加湿器:给皮肤喝点水“皮肤的肌纤维由大量水溶性胶源蛋白构成,水份的流失会导致肌纤维收缩变形,乃至形成不可恢复的皱纹,使用空调或者电暖器的房间空气尤其如此”。 不要以为这是佳雪保湿霜的广告,这是消费电器——亚都加湿器的广告。 尽管它把“胶原蛋白”写成了“胶源蛋白”,尽管皮肤中从来没有什么“肌纤维”;但这个看起来像化妆品的广告,却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针对冬天应用空调、电暖气后,室内空气干燥的情况,亚都声称:“亚都超声波加湿器采用每秒170万次高频率振荡……科学有效地增加空气湿度,主动为您的肌肤补水,合乎您和家人的健康”。 亚都入选,是因为它敏锐观察市场适时出现、在营销传播上表现出来的杰出的创新才华。 把家电当成化妆品来卖,亚都很可能是第一家。 亚都的渠道策略,也类似于化妆品,它没有进入家电超市,而主要在百货商场销售。 点评:把家用电器当成化妆品来销售,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很成功。 营销人要敢于想象——想一下能否把保健品当成食品卖而不是药品,能否把家电当成化妆品而不是家电。 亚都保湿器还证明了消费电子越来越清晰的趋势——从电视到手机、到空调到洗碗机,现在都需要“健康化”。 七:金龙鱼:“1:1:1”金龙鱼的广告词“1:1:1”,曾经被一些浅薄的广告人认为是本年度最失败的广告语之一。 但如同“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样,这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 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主要是为了应对鲁花花生油的进攻。 它把鲁花主打的健康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金龙鱼认为人体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达到1∶1∶1的比例时,最有益于健康。 尽管有广告人认为这个概念普通消费者很难看懂、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但通过推广“1:1:1”,金龙鱼大大减轻了“鲁花”的压力。 金龙鱼的成功反映了在消费品推广中,“健康”牌越来越重要。 同时也表明,在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国市场仍然存在大量机会,只是需要企业提供更好的概念和升级产品推广技巧。 金龙鱼的入选是为了褒扬它面对市场挑战时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在食品油市场中,第一个和消费者讲道理,深度传播自己产品有益于“健康”的创新行为——从此以后,再不是只有保健品才和消费者讲道理了。 点评:金龙鱼推广自己健康概念的方法,在普通食品中非常新鲜;但在保健品中却是老生常谈。 保健品行业几乎试遍了各种说服消费者的方法,以至现在几乎不能说服消费者了。 但保健品行业的推广方法在食品、饮料、服装等众多传统行业,仍有着巨大适用空间。 健康食用油、新鲜果汁、高钙牛奶、含铁酱油、营养强化面粉……健康概念在快速消费品中越来越重要,这将为很多传统产品提供产品创新的机会。 上海已经出现了大豆蛋白内衣,将来也许我们还要穿上不含甲醛、不染色的天然彩棉内衣。 八:肝复春:老百姓的保肝品中国人肝不好,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人群总数的10%左右,单从数字上分析,肝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 但实际上,肝保健市场一直是药品的自留地。 在容量有限的肝保健品市场上,众多产品竞争激烈。 2002年9月在上海上市的肝复春却在保健品的冬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能从激烈的肝保健品市场上脱颖而出,肝复春第一次引入了锐利营销理论。 专业肝保健品日均价格均在10元以上,肝复春则将自己定位为老百姓的护肝品,第一次将肝保健品价格降到7元左右。 肝复春的产品概念与竞争产品截然不同,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为吸引消费者购买,肝复春在上市过程中,把赠送常规化,并以此作为和消费者沟通的主要方式。 它把“长期赠送试用、试用带动消费”当作指导策略。 其篇幅很小的广告,除了宣传自己的平民本色、产品功效外,有限广告大部分用在说服消费者到终端去免费领取事用品上。 肝复春只用了10万元广告费,上市两个月就实现赢利。 肝复春上市后,已经有3种竞争产品退出了市场竞争。 尽管肝复春没有扩大市场,但它却用最低的成本,赶走了竞争对手。 肝复春的入选,是为了表彰它的创新营销策略、进攻性推广手段及良好的销售效果。 点评:肝复春极端的营销手段证明:保健品行业的竞争远比其他行业更加激烈;而这样极端的营销方法的出现,证明保健品行业已走到了需要彻底洗牌的地步。 如果还把保健品当作药品来卖,那就只能这么极端。 九:素儿迷你痘贴膜:有效针对新生痘“小痘痘”不见了!但这一次不是小护士。 化妆品行业用美女头像宣传产品的恶俗之风由来已久,很多跨国化妆品公司坚持的传播策略,让不少本土化妆品企业、本土广告公司中毒甚深、尝尽苦头——运用这种策略的本土化妆品企业,不是已经死亡,就是正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 继化妆品种的可采眼贴膜率先保健品营销方法,快速成长为眼部护理化妆品第一品牌后。 2002年在上海上市的素儿迷你痘贴膜,同样创新了自己的营销推广方法。 素儿设计的平面广告,成功的将产品的功效性和时尚性融为一体,它创造的素儿卡通形象,已经深入上海热爱卡通、追求时尚的女孩儿心中;素儿在上市之初,成功运用女孩子们的偶像F4来推动产品销售;在营造时尚氛围同时,它更时刻不忘讲述自己的功效“有效针对刚长出的单个或多个新生痘”。 2002年11月上市,在两个月内成为知名品牌。 它低密度、低成本、快速生效的广告投放,继承了可采的锐利营销思路。 素儿的入选,是为了表彰它强大的营销创新能力,以及对于自身实力、中国市场的准确认识;同时也是因为它既继承了保健品的营销精髓,并避免了保健品推广方法不能积累品牌价值的弊端。 点评:素儿是可采思路的延续。 素儿成功之处,在于功能性和时尚性的巧妙融合,更让人钦佩的是素儿用温和、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启动了市场。 可采、素儿的成功是对那些不愿意动脑筋的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嘲讽。 十:成长快乐:专为中国儿童设计的维生素2000以来,引领中国消费品营销创新的保健品行业陷入困境,一直没有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案例。 三年来也许只有三个全国性推广的新产品表现尚可——康复来的血尔、太极集团的睡宝、养生堂的成长快乐。 但是血尔凭借的是康复来的终端优势;睡宝则是利用了脑白金转型礼品、成熟的睡眠市场出现暂时空白的特殊市场态势;只有成长快乐,通过和跨国公司品牌金施尔康、善存等正面交锋,赢得了自己的市场;3年来,全国性推广的保健品,只有成长快乐还值得写上一笔。 2001年下半年上市的成长快乐,依据中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研制,是根据中国儿童营养状况设计的儿童维生素矿物质营养补充剂。 在美国市场上,复合维生素、矿物质产品占据保健品销售额的半壁江山,可谓是保健食品市场上的战略产品类别。 除了跨国制药公司施贵宝、苏州立达外,中国市场上的地下“进口维生素”还有很多。 养生堂、上海健特等抗起民族大旗,引领众多民族企业对洋维生素发动反攻。 在众多产品中,迄今为止获得重大成功的还只有成长快乐。 原因是成长快乐定位准确集中、创意表现直观、概念简单实用。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中,真理和本土企业站在一边。 养生堂成长快乐的入选,是为了感谢它对本土维生素市场成长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其在保健品寒冬中仍能成功运作新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敏锐市场感觉、强大营销能力。 点评:养生堂很可能是中国本土企业中策划能力最强的企业。 成长快乐在保健品寒冬中的迅速崛起,令人印象深刻。 成长快乐等保健品的成功,证明今天的保健品营销,实际上是针对竞争对手进行的战争,而不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因此广告轰炸不再有用,而需要花更多实践去研究竞争对手、需更重视广告的成本效益、需更重视差异化。 --------------------------------------------------------------------2.年度创新案例:百事可乐让大学生突破渴望11月中旬, 席卷整个北京/河北地区近百所高校的“2005百事新星大赛”圆满结束。 在持续3个多月的比赛过程中,百事可 乐的宣传覆盖了北京/河北地区97所高校的近100万在校生,总计有超过名选手报名参加比赛。 从“5人足 球赛”到“百事新星大赛”,百事可乐每年在校园营销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投入。 在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旷日持 久的斗争中,百事可乐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其鲜明的市场定位,即摒弃了那种不分男女老少“全面覆盖”的策略 ,而是选择从年轻人入手,力图树立其“年轻、活泼、时代”的形象,高校市场则是百事最为重视的一个年轻 人的阵地。 北京百事可乐有限公司市场部 经理石珂表示:“百事之所以重视校园营销,是因为年轻人是百事品牌的主体,而校园又是年轻人的主要聚集 场所。 比如这次‘百事新星大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选出最终获胜的两名选手到香港参加音乐训练营,接 受Sony Music的正规训练,更不是为了这两个人的选秀活动,而是一个草根阶层的狂欢聚会 ,是一个年轻人体验蓝色梦想的狂欢。 百事可乐就是要为年轻人提供一个蓝色的舞台。 ”怎样带给高校学生更多的品牌 体验,提供一个舞台让年轻人突破蓝色渴望、体验蓝色梦想是“2005百事新星大赛”项目组 的重要目标,为此,本次大赛特别策划了非常具有创意的传播与市场活动,以及非常细致的执行计划来实现上述 目标。 首先,在各学校相关部门及学 生会、社团的配合下,整合了校刊校报、广播站、BBS、校园网、大密度的海报张贴、DM定 向发送、寻找校园歌手等多种校园宣传手段,在北京/河北两地97所高校近100万学生群体中动员了名高校 志愿者,启动了声势浩大、长达2个月之久的全方位宣传,极大地提升了百事可乐的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 其次,在海选、复赛、半决赛 的进行过程中,在组织好比赛、选拔优秀歌手的同时,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戏环节和任务,例如“不可能完 成的任务”、“突破渴望”、“蓝色勇士”等,不断强化百事品牌的内涵,给予高校学生更多的百事品牌体验 。 再次,总决赛的组织更是进一 步丰富了百事内涵,带领25名进入总决赛的选手去看望在医院里 的白血病儿童,到盲人学校与小朋友联欢,并在总决赛现场播放了这个过程的录像,并安排了全场熄灯1分钟体 验失明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百事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爱。 谋略解析:独特火种引爆校园流行 百事可乐、耐克、诺基亚、李宁、方 正,从跨国企业到本土公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校园市场的营销价值,并且展开了对校园市场的激 烈争夺,但是如何把握和占领校园市场,依旧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甚至还催生了一批像校园新鲜人这样专门为 企业从事校园营销策划和执行的专业公司。 大学市场虽然商机无限,但是 大学生作为一群没有固定收入的流动性群体,又和许多其他消费群体具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年轻人,大学生追求个性 的释放,他们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也喜欢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与品牌。 但是这种独特是群体的独特。 大学生每天都和同学、朋友进行密切接触,因此他们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 并以这种一致获得群体的认同。 他们的空间很小,他们的选择很简单,他们的爱好很集中。 从近期的芙蓉姐姐 等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们群体生活的方式和现代的网络、通讯设备,使得任何一个小小的火种都可能 在大学生中迅速引爆流行。 校园新鲜人广告(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展认为,大学生市场具有独特的商业价值。 他们较高的学历和综合能力, 使得大学生本身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他们较高的学历和综合能力,使得大学生未来将成为许多企业最为重要 的客户或合作伙伴;他们相对集中的区域、可观的消费能力,以及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在校园市场 较社会而言还有很大的作为;他们未来所拥有的巨大消费能力,使得大学生群体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大多数企 业所追逐的最重要消费群体。 以上几点独特的商业价值,都 呈现出大规模、低成本,以及高质量等几个特点,使得校园营销极具商业价值。 简要地说,企业开展产品和品 牌推广,近期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远期可以长期地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意义非常重大。 专家点评得未来者得天下在中国,广义的大学生有将近 2000万,这个市场相当1/4个德国,1/3个英国。 除去学杂费,大学生一年的开销,包括教育 费用、娱乐休闲、交友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4000元,这就意味着有800亿的市场。 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潜在的市 场价值、对于其他人群的影响力和其独特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重视。 根据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针对大学生市场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是未来消费的实力阶层,因为根据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在中国7年的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目前最富有的阶层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占到约 40%,而且从CMMS2003和2004年数据对比发现,这个群体在富裕阶层中也在快速成长,这意味着,未来的富裕 阶层是更多有着高学历、高文化特质的人群。 大学生群体无疑就是未来的实力阶层。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研究校园 市场的专家马旗旌认为,企业在进行校园营销时,要特别留意这几个关键词:第一,互动。 大学生智力水平较 高,一般比较低端的促销手段不会对他们产生太大的吸引力;第二,关联。 品牌间的合作,形式与形式间的联 合。 比如,可口可乐和联想就曾经联合在校园内做过一些活动。 在校园内有很大的空间去做关联营销,而且成 本低、效果好;第三,潜营销。 对大学生来说,过于浅显的营销方式一般都会遭到排斥。 而大学阶段是品牌意 识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现在建立的品牌意识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产品选择;第四,在方式上,体育营销、文 化营销、娱乐营销的方式,对大学生比较有效。 马旗旌认为,对于校园营销而 言,长期的忠诚度的营销,比短期的更有意义。 校园营销更多地应该放在品牌的培养和情感的培养上。 扩大销 量决不是企业进行校园营销的目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跨国公司而言.--------------------------------------------------------------------3.这上面还有很多自己浏览吧:
标签: 青岛啤酒股票 持续深耕市场的百年老店 40 年风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