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票:从黑马到全球科技巨头的崛起之路

admin 33 0

小米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其股票自上市以来一路飙升,成为中国科技股的代表。本文将回顾小米股票的崛起之路,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自食其果,国内科技巨头正式宣布,这就是背后“捅刀”的下场

我国高 科技 的崛起之路可谓是十分坎坷,科学家们以及 科技 企业不仅要面对核心技术攻关的难题,而且还时刻都有被西方国家进行技术封锁的隐患,甚至还得提防着被国内有些人在背后“捅刀”,故意造谣、污蔑等等,可谓是屡见不鲜。 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于那些在网上滥发一些不实、不当言行的行为,最终难免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近日,国内 科技 巨头小米正式对外宣布,对于凌建平自媒体人侵犯小米公司一案,小米集团已成功胜诉。 据悉,在前不久,自称是国际投研研究报告的凌建平自媒体人,又名凌通社,针对小米生态链及相关投资业务发布文章称, 监管层对当前科创板、创业板在审涉及小米产业链的项目做了排查,涉及小米产业链 IPO 政策受限 。 对此,不仅小米官方进行了澄清,就连证监会也明确表态,这是不实言论。 对于这种蓄意抹黑的行为,小米法务非常重视,因为凌建平自媒体人已发布了 大量的歪曲捏造、毫无根据的不实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对小米的认知,不仅损害了小米公司的形象,而且还给小米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网友估计,自媒体人凌建平这几篇捏造的抹黑小米的文章所能恰到的烂钱,估计远远不够此次赔偿,但就事情本身而言,他这完全就是自食其果。 相信很多人都和笔者一样,尤其痛恨颠倒黑白的自媒体黑子,尤其是在中美 科技 竞争不断升温的关键时刻,这些人简直是拖后腿的存在。 要知道,小米自创立至今,一直是最厚道的企业,凭借着产品超高的性价比,一举结束了国内手机市场的“山寨时代”,让无数消费者能够花最少的钱、用最好的手机,对于目前百花齐放的国内手机市场而言,小米绝对是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小米已累计投资了360多家国产公司以及100多家国产科创企业,覆盖了通信、人工智能、精密制造、无人驾驶等诸多关键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产供应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让国内供应商不再受制苹果等外企的供应链。 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利国利民的国产企业,居然被背后“捅刀子”,不知道这个自媒体人凌建平发布抹黑文章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恰钱,还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当年的华为太子,叛逃后被任正非怒砸4亿“围剿”,如今怎样了?

他15岁从初中直接跳到大学,27岁就当了华为副总裁。 他是任正非钦定的接班人,曾带领华为增收50倍,却在巅峰期毅然出走,自立门户。 他做过网络、中国移动高管,却最终身陷囹圄,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他就是曾被任正非称为“干儿子”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无论什么情况,片面地给一个人下定义,大概率都是幼稚的。 尤其在了解了李一男的半生浮沉后,你会发现他的每一次决策与行动,虽看起来有些荒谬,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如果,你也曾被人夸“有能力、悟性高、是个好苗子”,就不妨花几分钟,看看“天才走过的坑”,从而帮自己少走弯路,顺利发展吧!

少年班的科技天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高校兴起过一阵“少年班”。 提出这个想法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 其目的无非是把“早慧少年”挑出来,提前招到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

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就是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幸运儿”。 从初中直接跳到大学,一下子比同龄人抢跑了3、4年。 按理说,进了少年班,再接着读个硕士、博士,毕业后进研究所当个研究员,应该是李政道教授的初衷。 然而,一切预想,在1992年李一男读研二时,偏离了轨道。

90年代初,华为决定从交换机代理商的身份切换为自主研发。 如果这条路走通了,未来将是一片光明;而一旦失败,可能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 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有技术型人才。 于是,除了到处请“大神”,任正非还瞄准了各大高校的“才子”。 在华中科技大学,他的一句“决不让雷锋吃亏”,深深打动了李一男。 从此,这位天才便义无反顾地走出象牙塔,冲进了初创公司的血雨腥风中。

从羊到狼

谁也没想到,表面上看着身形瘦弱、年纪轻轻的李一男,内心竟封印着一股狼的野性。到了华为,这股劲头得到释放,李一男不仅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天地,更是专挑难题、硬骨头啃!

很快地,任正非便注意到了这位聪慧机灵、学术水平远高于同龄人的小伙子。 每天,他都会到研发部看一看李一男,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1993年,李一男硕士毕业,就顺理成章地留在了“仅有200人,年收入不足1亿”的华为。

后面的事情,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界”的传奇——

入职2天,李一男就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工程师;15天后,他又当上了主任工程师;半年后,李一男坐上了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的位置;两年后,李一男是华为中央研究部总裁;四年后,李一男顺利升任华为常务副总裁。 那一年,他27岁。

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飞升速度背后,则是任正非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 在李一男的带领下,1993年10月,国内第一款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华为研制成功,一举斩获李嘉诚13亿大单!随后,他又乘胜追击,继续带领技术人员研制出2000门网用大型数字交换机,为华为打入国际市场添砖加瓦。

李一男曾不顾多数人反对,坚持研发GSM路线。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及时推出GSM设备,让华为牢牢地坐上了通信领域霸主的位置。

在他率领研发部的7年里,华为市场营收狂增50倍,一举突破200亿大关。 而华为的GSM、CDMA、全球扩张计划等关键战略决策,李一男都是核心决策人员,甚至有些方案直接是他拍的板。 “一个李一男,半部华为通信史”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然而,人无完人。 除了业务能力一流外,李一男的火爆脾气,也是有目共睹的。 有一次,李一男带着技术员去见客户。 会上客户问:你们华为基站在山东的冬天能用吗?技术员赶忙回答说:可以可以,我们的设备在冰天雪地的内蒙古,都用得好好的。 谁知话音刚落,李一男当场就怒了,指着技术人员大骂道:哪有你这样回答问题的!立马给我滚!

原来,在李一男看来,回答问题必须严谨,要跟客户说“在零下多少度的范围内,能正常运行”。 就这样,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常常对员工指手画脚的李一男,就算是对同级副总裁,也常常大吼大叫。 除了任正非和少数几个主管以外,他和大多数人都有过“不愉快”。

然而,李一男越是张狂,任正非反而越喜欢。也许,快速发展的华为,就需要这么一位不拘小节、杀伐四方的大将;也许,任总从李一男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桀骜不驯的影子……

不管怎样,华为上下都知道任正非有这么一个“干儿子”,私下里也经常叫李一男为“太子爷”。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李一男也许真就能接棒华为,一马平川地发展下去了。 可惜的是,现实中,没有“如果”。

出走华为

2000年,华为年销售额高达220亿,利润29亿,稳稳地坐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第一把交椅上。而任正非却用一篇《华为的冬天》,给所有华为人敲响警钟:准备过冬!

能在一路高歌猛进之时,想到危机与失败,任正非的眼光与远见,着实不俗。 而他也并不只是写写文章、喊两句口号,更是要用实际行动,带领华为人“备冬粮”。 任正非首先想到的,就是把一些外围业务分包出去,从而节省出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 于是,他启动了“内部创业”机制,鼓励华为员工通过承揽非核心业务,自主创业。 可让任正非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报名的,竟然是李一男!

原来,远在两年前,任正非想帮助李一男“全面发展”,就把他从核心研发部调到了一线市场部,从事产品推广方面的工作。

任总的本意是好的,可他却忽略了一点:眼前这个小伙子,之前走得太顺了!以至于稍微遇到点挫折,就会备受打击,而心生怨恨,觉得自己“失宠”了。 这次一听说,公司鼓励“自主创业”,李一男身体中的野心再次膨胀:“为什么不自己当老板?”第二天,他便向任正非提交了辞呈。 任正非虽多次挽留,怎奈“天才”去意已决,任老也只好忍痛割爱。

按照规定,员工离职时需把手里的原始股都兑现。 李一男手里的股票着实不少,华为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现金。 于是,任正非给李一男兑换了1000万的设备,同时与李一男签下协议——永不侵犯华为的知识产权,不挖走华为科研骨干,不独立生产设备!然而,这份君子协议的有效期,实在太短了!

刚开始,只做华为的代理,李一男的“港湾网络”,一年就实现了7亿收入。 然而,在金钱与权力面前,人很难管住欲望的恣意生长。 李一男要做任正非那样的企业家,而不是依靠在华为港湾里的一条小船。 他开始暗中打探华为的研发进度,疯狂从华为挖人才,其中不乏核心的技术和销售人员。

渐渐地,大家发现:港湾网络越来越像华为,无论是产品战略、技术架构、企业文化、工作方式……都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甚至,就连客户,也是从华为嘴里抢过来的!

到了2003年,港湾网络的收入已超过10亿,业内人称“小华为”。 这一切,任正非都看到了,但念在旧情上,他都默默地包容了下来。 直到2005年,发生了一件事,让任正非终于痛下定决心:全面围剿李一男!

黯然回归

不可否认,港湾的成功,给华为带来一股“歪风邪气”:不管是从华为离职的,还是准备离职的人,都开始效仿李一男,肆无忌惮地窃取华为技术和商业机密。

不仅如此,随着港湾的日益壮大,华平资本、龙科创投等海外资本,纷纷向李一男抛出橄榄枝,并成功注资6100万美元。 到了2005年,为了冲击上市,李一男又接受了TVG投资、淡马锡控股等资本的3700万美元注资。 这一次,他不仅让出了港湾50%的股权,还把从华为带出来的研究成果,拱手交给了外资。 一下子,任正非怒了!

要知道,做“中国科技”是他创办华为的初衷。 李一男这么玩,真的是过火了!自此,任李二人彻底决裂,从情同父子到反目成仇。 随后,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亲自带队,怒砸4亿资金,正式启动对港湾网络的围剿行动!毕竟姜还是老的辣。 虽然李一男在技术方面是把好手,但无论从阅历、财力到管理能力,都无法和华为匹敌。 很快,港湾便败下阵来,任正非以17亿元收回港湾网络。 但有一个条件:李一男必须回到华为任职两年。

后来,每每提到这场“围剿”,任正非总会面带苦涩的说出四个字——惨胜如败。 说到底,这场围剿战的始作俑者是西方资本。 为了窃取我们几十年来积累的通信技术,他们真的是不择手段。 ”

2006年9月,李一男再次回到华为,出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 只不过,此时的李一男,已经没有任何实权了。

再次出走

李一男很清楚,这次招他回华为,“警示意义”大过“他的才华”。 每当有人路过他的办公室,他都仿佛听见人们在议论那场“围剿”,以及有关“华为太子”的传说。 两年以后,合同到期,李一男也算是“赎”清了“罪”。 他立刻提交辞职报告,开启了漫长的“职场流浪”。

第一个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是网络创始人李彦宏。面对媒体,李彦宏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李一男的欣赏,甚至公开宣布:全世界能做网络CTO的人不超过三人,李一男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体内流淌着“狼性文化”的李一男,终究还是“水土不服”。 2010年1月,在完成了“阿拉丁”计划的开发工作后,李一男再次跳槽,到中国移动旗下的运营公司,担任CEO。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最大的股东,正是华为。 拿着最大的股份,自然也比较有话语权。 所以,李一男入职出任CEO这件事,很可能事先就得到了任正非的认可和推荐。

从发现李一男,到痛失核心人才,再到围剿收编,李一男始终没有彻底离开华为。 而任正非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李一男“委以重任”,也足以看出他对“良才”的珍爱。 只可惜,这位绝顶聪明的少年天才,在名利面前,一度被蒙蔽了双眼,又让资本带入了歧途。 而从这时起,风光过,也跌倒过的李一男,才真正开始成熟。

回归创业

可毕竟,年少有为的李一男起点太高了。 离开了华为以后,他也很难再找到一个平台,能让自己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 虽然在移动,李一男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将平台用户使用量翻了一番,合作商户突破千万。 但他还是离开了。

随后,李一男又加入了金沙江创投,从技术男转型为投资人。 接触多了创业者,再加上同期的雷军创办了小米,张小龙的微信也大获成功,李一男内心越来越焦虑。

45岁的李一男宣布杀回创业圈,成立了“牛电科技”。 这一次,他拿出了全部身家,要在电动车领域,奋力一搏!两个月后,牛电科技便发布了小牛智能电动车N1款。 很快地,李一男就拿到了以GGV、红杉为首的多家明星机构的5000万美元A轮融资。 一切似乎都在往期待的方向发展,李一男也不禁发表一番心得:

临了,他还不忘自我调侃下:我就属于二流的。 然而,这论断说得还为时过早。 几天后,他就被自己打了脸。

锒铛入狱

早在2014年,在金沙江供职时,李一男见识到了“用资本赚快钱”的速度与激情。 于是,他便在华中数控并购重组的敏感期,通知妹妹、妹夫和母亲大量购入股票,一下子赚了700多万。 然而,李一男的这种做法,属于借用内幕消息,为己谋取暴利。 也就是说,他犯法了!一路辗转,李一男始终与当初在华为的成就,越走越远……

2016年3月,李一男被公开审判,最终锒铛入狱。 刚刚起步的牛电科技,则转由李彦接手。 智能电动车的风口,就这样从李一男眼前飘过。 而他的“崛起之路”,则再次被强行按下暂停键。

不过,福兮祸兮,谁也说不好。 两年的狱中生活,反而给了李一男平静下来的机会。 他开始客观地看待自己,也开始学习包容他人。 一颗始终漂浮在天上的躁动之心,慢慢沉了下来……

这对一个天才少年来说,着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2018年,恢复自由的李一男,决定辞去牛电科技的职务,重新开启第三次创业之旅。 然而,在这次的赛道上,他竟又与一位“老朋友”狭路相逢了。

从小牛到大牛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这两年最火的风口,无疑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 前有传统车企比亚迪、五菱宏光,后有“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加入。 甚至,很多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要分得一杯羹……那架势,大有“抢到不要钱”的意思。

2021年底,许久未曾露面的李一男,也将他筹备了3年的造车项目 “牛创新能源”公布于众。与其他车企在发布会上大讲特讲品牌故事不同,李一男的发言很简单,面对记者的采访更是异常冷静——

“创始团队前期资金的投入是什么状况?”“资金我肯定不会分享。”

“从小牛电动车到牛创自游家,两次创业有什么不同的感悟?”“没有感悟。”

“与其他品牌相比,牛创有什么优势?”“我答不上来。”

“新车上市后,您有哪些市场目标和预期?”“我没有……”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当年那个任性、耿直、不会拐弯抹角的技术男。 不同的是,自从“港湾”以后,李一男似乎一直在刻意避免与华为正面竞争。

而这一次,宣布“造车”的他,势必将与老东家华为,再次狭路相逢。一个定位整车制造,一个定位车企一级供应商,双方又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就让我们静等时间,给出答案吧!

标签: 从黑马到全球科技巨头的崛起之路 小米股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