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股票深入剖析:了解其经营状况、财务表现和未来前景

admin 12 0

经营状况

  • 北京文化是中国领先的文化娱乐集团之一,业务范围涵盖影视、音乐、演出、体育等多个领域。
  • 公司拥有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旗下拥有多家知名影视公司和音乐厂牌。
  • 北京文化近年来成功出品了多部热门影视作品,如《战狼2》、《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 公司积极布局泛娱乐产业,投资了多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构建了多维度的产业生态。

财务表现

  • 北京文化近几年的财务表现总体稳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
  •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9亿元,同比增长2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3亿元,同比增长26.7%。
  • 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反映了其较强的盈利能力。
  • 北京文化的现金流稳定,公司近年来持续进行分红,回报股东。

未来前景

  • 北京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 公司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 北京文化将继续深化泛娱乐布局,加强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合作,打造更加完整的产业生态。
  • 受益于国内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北京文化的长期增长潜力值得看好。

风险提示

  • 影视行业政策变动和市场竞争激烈是北京文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公司业绩受影视作品上映时间和票房表现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 北京文化的高负债水平可能对其财务稳定性和偿债能力带来一定压力。
  • 公司股价受市场情绪和消息面的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

结论

北京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娱乐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公司近年来财务表现稳健,未来发展前景光明。投资者在投资北京文化股票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经营状况、财务表现和潜在风险,并做出理性决策。

短视频的发展前景如何?

短视频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快手()、腾讯()、网络()、bilibili()等

本文核心数据: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MCN机构数量;短视频广告收入

行业概况

1、定义:短片视频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 短视频内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主题。 由于内容较短,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

短视频产品可分为综合类短视频、聚合类短视频和工具类短视频。 综合类短视频一般指的是具有社交属性、视频拍摄、购物等多种功能的短视频平台,代表性产品有抖音、快手等;聚合类短视频主打特定领域的短视频平台,如梨视频、西瓜视频等;工具类短视频指的是以视频剪辑功能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如FaceU、剪萌等。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清晰

中国短视频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内容生产方、中游内容分发方和下游用户终端。 上游内容生产方主要分为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网红/明星生产内容)三大类;中游内容分发方包括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新闻资讯平台、电商平台、垂直平台、直播平台和传统视频平台等。 此外,产业链参与主体还包括基础支持方(如服务器提供商、电信运营商、技术运营商等)、广告商和监管部门等。

目前,短视频上游内容生产方主要包括博纳影业、正午阳光、五元文化、大禹网络、新片场、青藤文化、薇龙文化等。 短视频内容分发参与者众多,移动短视频APP有抖音、快手、腾讯微视、西瓜视频、好看视频、梨视频、微信视频号、央视频等;内容分发平台主要有社交类应用如微信、QQ、新浪微博、小红书,资讯类平台如知乎、今日头条,此外,传统视频平台也涵盖短视频内容分发,如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哔哩哔哩等。 短视频基础支持方主要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网络智能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

行业发展历程:“两强”格局形成,行业步入稳定期

短视频行业萌芽于2011年,快手、微视、美拍等都是早期的参与者,之后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4G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行业快速发展。 2016年抖音横空出世,强大的算法推荐机制向用户精准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广告变现规模迅速增长。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已形成抖音+快手的“两强”竞争格局。 由于内容视频化的趋势加深,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加入了短视频功能,进一步增强了短视频的渗透率。

行业政策背景:聚焦行业乱象,加强行业监管

在我国短视频用户群体逐渐增长的大背景下,短视频准入门槛低、自我审查机制少等因素造就了大量的低俗内容、虚假内容泛滥、内容抄袭的问题逐渐暴露。 为此,我国加紧对短视频行业进行监管。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推动国内短视频行业及其他相关视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及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上游内容生产方:三大类内容生产者(UGC、PGC和PUGC)

目前,短视频行业内容生产方包括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网红/明星生产内容)三大类。

UGC生产者为非专业的普通用户,该类群体成本低、制作简单,因此也基本没有门槛,具有强社交属性特点。 UGC生产者内容制作主要以表达个性自我为主,一般制作时长在15秒以下,代表性平台有抖音、快手和美拍等。

PGC生产者为专业机构,其相较于其它两类生产方生产成本、专业度和技术要求均较高,具有强媒体属性特点,制作短视频时长在2-5分钟,一般通过海量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互动,一般这类人群活跃在西瓜视频、梨视频、好看视频等短视频平台。

PUGC生产者指的是拥有粉丝基础或拥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KOL,这类生产者成本较低,主要依赖流量盈利,兼具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 一般这类内容生产者制作视频时长在1分钟左右,主要以故事情节作为视频的亮点。 快手、抖音、抖音火山版等多为这类人群的首选短视频制作平台。

下游泛内容平台:数目众多,类型丰富

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泛内容平台,包括社交平台、资讯平台、电商平台、传统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垂直平台等。 社交平台有微博、微信等;代表性资讯平台则有头条、网易、腾讯新闻等;电商平台有淘宝、京东、小红书等;传统视频平台有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

行业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规模增势稳定,用户粘性增强

短视频时长短、内容集中、表现力强,契合了碎片化的观看习惯,深入渗透至大众日常生活。 同时,短视频满足了个性化、视频化的表达意愿和分享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拍摄/上传短视频。

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宅家”使得短视频用户规模强势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短视频用户规模较2019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19.29%。 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73亿人。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34亿人,较2020年同期增长6080万人,年增长率为6.99%。

短视频用户使用率持续提升。 2019年后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增长明显,一直保持在85%以上;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升至90.5%。

注:使用率=短视频用户规模/网民用户规模。

与此同时,用户使用短视频的时长也在不断增加。 从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来看,中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持续增长,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中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5分钟,较2020年12月底增加了5分钟,短视频用户粘性持续提升。 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使用总时长占比达25.7%,反超即时通讯,成为占据人们网络时间最长的领域,增长势头迅猛。

2、市场规模:行业蓬勃发展,实现超高速增长

在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各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探索更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商业变现模式,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超高速增长。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达2916.4亿元,同比增长42.17%。

3、MCN机构:2021年超过家

根据iiMedia公布的数据,近年中国MCN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中国MCN机构数量达到家。 随着在线直播行业发展愈发成熟,主播能力、流量运营等均需要专业化管理,以孵化网红主播为主要业务的MCN机构随着直播行业繁荣而得到发展机遇,属于受在线直播影响而爆发的产业关联领域。

4、行业出海:Tik Tok成为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站点

早在2014年,由杭州趣维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小影(Viva Video),以及由上海影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乐秀(Video Show),就从视频剪辑工具切入主攻海外市场。 2016年底,快手开始尝试国际化,推出快手海外版Kwai;2017年5月,字节跳动也开始出海,在海外上线抖音国际版的Tik Tok,并把重心放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 2017年11月,2017年11月,字节跳动收购美国短视频分享平台并与Tik Tok整合。 2018年,字节跳动与阿里巴巴同时推出印度本土语言社交产品Helo和VMate。

2020年4月,快手在海外上线SnackVideo,同时于2020年5月在美国上线Zynn。 2021年8月,快手对海外业务进行了组织和战略的大调整:将Kwai中东、Kwai拉美和东南亚市场的SnackVideo合并为Kwai一款产品,形态与页面设计几乎和国内主站保持一致。 TikTok方面宣布,截至2021年9月,该平台在世界各地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0亿。 据Cloudflare数据,TikTok是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站点,已经超过了谷歌。

目前,我国短视频行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电商佣金、直播分成和游戏等。 广告收入分为来自信息流广告的收入、来自开屏广告的收入和来自自助化商业开放平台的收入。 电商佣金收入则分为自有电商和第三方平台佣金分成,一般抖音抽成2-10%,快手抽成5%。 直播分成一般比例在30%-50%。

i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短视频平台广告收入增速降至67%,总规模达到1336亿元。 从需求侧来看,短视频广告仍为各大广告主的投放重点,平台不断优化的内容生态持续拉升整体用户量和用户粘性,成为广告主营销增长的肥沃土壤。 整体来看,头部平台也在持续探索更多商业化可能,在广告形式方面逐步开放直播广告、搜索广告等。 经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广告市场规模超过1800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MCN机构多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北京最多

自2017年起,中国MCN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目前,中国MCN产业主要有七种业态,以内容生产和运营业态为基础内核,其他五大业态——营销业态、电商业态、经纪业态、社群/知识付费业态和IP授权业态作为变现外延,组合式谋求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MCN机构在中国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MCN机构多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城市。 其中,北京占比最大,达22.3%,其次是广东和上海,分别为19.0%和10.5%。 综合来看,除了具有首都特性的北京市外,MCN企业大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

2、企业竞争:竞争格局稳定,平台派系百花齐放

作为主流的互联网应用,短视频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抖音短视频和快手短视频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字节跳动旗下的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网络旗下的好看视频,腾讯旗下的微视处于第二梯队;爱奇艺随刻、快手极速版、波波视频、美拍等短视频APP处于第三梯队。 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第二梯队的用户使用量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目前我国短视频行业竞争派系主要有今日头条系、腾讯系、快手系、网络系、新浪系、阿里系、美图系、B站系、360系和网易系,短视频平台派系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当前最火的视频平台之一——抖音属于今日头条系;快手短视频属于快手系。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发展前景:2027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未来,短视频平台将会进一步寻求新的突破,如加入直播、电商等业务,而目前头部短视频平台已经在开发线上直播业务,并且寻求与其他内容创作者加深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功能加深创作者与用户的互动性。 5G普及率提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将会为短视频平台提供新的支持。 加上国家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平台对用户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也加强审核力度。 综合来看,短视频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前瞻预测,由于疫情的爆发使得短视频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挖掘,2021-2023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在35%左右;2024-2027年市场规模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16%的速度增长,2027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有望达9624亿元。

2、发展趋势:未来短视频、社交、生活等将会进一步融合

短视频可以链接多元场景,承接更多资源,生态环境愈加清晰,能与多领域交叉渗透,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互联网生活方式。 2021年,短视频行业开始进军本地生活、付费短剧、图文种草等领域。 未来,短视频、社交、生活等将会进一步融合。 同时,短视频平台均积极探索商业化变现,而结合电商发展是最主要的方向。 在直播电商风潮兴起后,短视频平台+直播电商成为市场热点。 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被持续看好,在视频载体下成为占据用户使用时间的重量级产品,拼多多、腾讯等持续加码短视频赛道,未来短视频市场仍然存在重新洗牌的可能。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手段及识别一、引言(一)背景介绍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使得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要。 资本市场的核心在于信任和信息透明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 然而,随着各种财务丑闻和造假事件的不断曝光,例如美国的安然(Enron)事件和中国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事件,人们越来越担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中,虚增利润是一种常见但又难以察觉的财务造假手段,其影响深远且多层次。 (二)研究的重要性对于公司而言,虚增利润可能短期内提升股价,但长期看会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和经营状况。 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能力去识别这种财务造假行为,因此最终会遭受重大损失。 除此之外,虚增利润还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资源错配,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 因此,本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具有非常明确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和研究虚增利润的手段及其识别方法,本研究旨在为投资者、监管机构甚至是上市公司自身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策略。 (三)论文结构本论文由八个主要章节构成。 首先,第一章作为引言,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第二章解释了虚增利润的基本定义,并分析了其对公司、投资者和市场的多方面影响。 第三章详细探究了上市公司常用的虚增利润手段,如销售收入虚构、成本和费用刻意低估等。 第四章则专注于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和指标来识别虚增利润。 第五章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和深化前面各章节的论述。 第六章则讨论了预防虚增利润和应对策略,包括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增强投资者教育和意识等。 第七章总结了全文,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最后,第八章列出了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二、虚增利润的定义及影响(一)虚增利润的定义虚增利润(Earnings Inflation)是一种财务造假行为,指的是上市公司通过不合规或不道德的手段,故意夸大其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数据,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 这通常涉及对会计准则的滥用或解释,或者对财务数据进行人为操纵。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销售收入的虚构: 公司可能通过虚假交易或提前确认收入来虚增销售收入。 成本和费用的刻意低估: 通过推迟费用确认或者以不合规的方式进行资本化,使得公司的成本和费用看起来比实际要低。 关联交易的滥用: 与关联方进行不公平的交易,从而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更高的利润。 资产减值准备的操纵: 通过不合规的方式减少或取消资产减值准备,以提高报告期的利润。 财务衍生工具的使用: 利用复杂的财务衍生工具来隐瞒或调整利润,使其看似更加吸引人。 这些手段往往会使得公司在短期内实现高利润,但长期来看,这种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会对公司、投资者和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对公司的影响 虚增利润对上市公司具有深远的影响。 短期内,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股价提升,信用评级提升,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达成业绩目标并因此获得奖励。 这些看似正面的效应实际上为公司埋下了隐患。 长期来看,一旦这种财务造假行为被揭露,公司将面临信誉损失、法律风险、融资难度增加、管理层不稳定,甚至可能面临市场退出的风险。 信誉下降可能导致资本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未来融资和经营活动。 同时,财务造假也可能引发高层管理人员的大规模更迭,这将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战略方向和执行力。 综合考虑,虚增利润的长期负面影响远大于其短期的益处,公司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对投资者的影响 虚增利润的行为对投资者具有直接和严重的影响。 首先,这种财务造假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误判。 高报的利润通常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但当真实的财务状况被揭露后,股价通常会急剧下跌,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其次,这种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会破坏投资者信心,不仅对涉事公司,也对整个资本市场。 长期以来,这可能导致投资者撤出资本市场,降低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投资者往往分为大型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或个人投资者两类,这两类投资者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大型机构投资者通常具有更强大的资金和信息分析能力,可能相对容易识别出虚增利润的迹象,但个人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的缺乏,更容易受到欺骗和损害。 因此,虚增利润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也加大了投资者,特别是小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难度和风险。 总体而言,虚增利润对投资者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它不仅对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长期影响他们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和参与度。 (四)对市场的影响虚增利润的现象不仅影响单一公司和其投资者,还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整个资本市场。 其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错配: 虚增利润会导致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错误地评估公司的价值和潜力,从而导致资本流向不值得投资的项目,引发资源错配。 市场信任度下降: 当虚增利润的行为被揭露,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整个市场失去信任。 这不仅会影响市场的长期稳定性,还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和市场效率下降。 影响市场定价机制: 虚增利润的行为扰乱了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增加了市场波动性。 加大监管难度和成本: 为了应对这一不良现象,监管机构可能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这不仅增加了监管难度,还可能导致监管成本上升。 影响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对于全球化的资本市场而言,频繁的财务造假事件会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国际信誉,进而影响其吸引国际资本的能力。 总体而言,虚增利润的行为对整个资本市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效率和稳定性。 这要求各方面,特别是监管机构,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三、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常见手段 (一)销售收入的虚构销售收入是公司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者和分析师评估公司价值的主要指标之一。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采用不正当手段来虚构销售收入,以满足市场或高级管理层的期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销售收入虚构手段:“回购式”交易(Round-Tripping): 公司与其他企业或个体进行表面上的买卖交易,但实际上商品或服务最终会返回原公司。 这种“来回”交易仅仅是为了增加销售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Revenue Recognition): 根据会计准则,收入应当在商品交付或服务提供并且收款有保证的情况下确认。 但一些公司会提前确认收入,即在这些条件未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就将其计入财务报表。 虚假订单和合同(Fictitious Orders and Contracts): 一些公司会编造不存在的订单或合同,或者夸大实际订单的金额,从而虚增销售收入。 关联方交易(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公司可以轻易地增加销售收入。 这通常涉及高价出售商品或服务,并在稍后以低价回购。 多元化账期(Channel Stuffing): 公司在财务报告期末通过延长信贷期限或提供额外折扣,促使经销商或客户大量购买商品,从而临时增加销售收入。 这些虚构销售收入的手段不仅违反了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基本原则,也严重影响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判断。 因此,识别和防范这些不正当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成本和费用的刻意低估 成本和费用的刻意低估是另一种常见的虚增利润手段。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能够在财务报表中显示出比实际更高的净利润,从而吸引投资者或满足其他财务目标。 常见的手段包括推迟费用的确认,这意味着公司将一些应当立即确认的费用延后到将来的财务期间;或者将某些本应作为费用的支出资本化,从而分摊到多个财务期间。 此外,也有公司通过与供应商达成特殊协议来人为降低货物或服务的成本,或者通过复杂的财务工程手段来隐藏或转移部分成本和费用。 这些做法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透明性原则,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判断,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公司面临法律责任和信誉损失。 (三)关联交易的滥用关联交易是指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的交易,这在正常商业操作中是很常见的。 然而,关联交易也容易被用作虚增利润的手段。 由于关联方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交易往往缺乏独立性,使得价格和交易条件容易被操纵。 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高价销售和低价采购来虚增销售收入或降低成本。 同样,通过关联交易,公司也可能将某些成本或损失转移给关联方,从而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更高的利润。 此外,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也为公司提供了隐匿不当行为的空间。 这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透明性原则,也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 因此,关联交易的滥用不仅影响了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也对投资者和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构成威胁。 (四)资产减值准备的操纵 资产减值准备是企业为应对未来可能的资产减值而提前做出的财务安排。 然而,这个预备机制也可能被滥用以虚增公司利润。 具体来说,公司可能不按照适当的会计准则和评估方法来计算或调整资产减值准备,从而使得报告期内的净利润看似增加。 例如,公司可能故意高估长期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降低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或者在资产实际已经出现减值迹象的情况下,仍然不做减值准备。 这种操纵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还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判断。 长期而言,这样的财务造假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负债累累,或者在未来突然出现大额的资产减值,从而对公司和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 (五)财务衍生工具的使用 财务衍生工具,如期权、期货、掉期等,通常用于管理风险或进行投资。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工具也可能被用于虚增利润。 由于财务衍生工具通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这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操纵财务报表的空间。 例如,公司可能通过使用某种财务衍生工具来推迟损失的确认,或者在短期内创造虚假的收益。 更进一步,一些复杂的衍生工具可能被用于直接创建出表面上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并不存在。 此外,财务衍生工具的使用也可能涉及到大量的估值和假设,这些因素都可能被操纵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例如,公司可能故意使用不合适的折现率或预测模型,以提高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中的收入或资产价值。 财务衍生工具的不当使用不仅会误导投资者,还可能导致公司在未来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因此,理解和监控这种操纵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六)其他手段除了上述较为常见的手段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可能被用于虚增利润:离岸账户和税收规划: 一些公司利用离岸账户或复杂的税收规划策略来减少应付税款,从而虚增其净利润。 不正当使用政府补贴和津贴: 有些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政府补贴或津贴,并将其计入收入,以增加报告利润。 库存操纵: 通过不正当地提高或降低库存估值,公司可以影响其成本货物销售(COGS),从而影响报告的净利润。 使用不合适的折现率或增长率: 在进行长期资产或投资的财务评估时,使用不合适的折现率或预期增长率可以大幅度影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因此的净利润。 操纵外汇和利率: 通过使用复杂的外汇合约或利率交换等,一些公司可能会操纵其财务报告中的外汇损益或利息收支。 合并和收购账务的操纵: 在企业合并或收购后,如何分配购买价、如何确认合并或收购所带来的“商誉”等也可能被操纵以虚增利润。 这些不正当手段同样违反了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且常常更难以被检测和监控。 因此,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需要更加谨慎,以识别这些不常见但可能同样具有破坏性的操纵行为。 四、虚增利润的识别方法(一)财务指标分析1.营业利润率分析营业利润率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关键财务指标,通过营业利润除以销售收入来计算。 这一比率通常用于评估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 然而,如果公司存在虚增利润的行为,营业利润率可能会被人为地提高,从而误导投资者。 识别虚增利润的几种方法包括历史对比分析,即对比公司近期和过去几年的营业利润率来查找异常波动;行业基准比较,将公司的营业利润率与同行业或同规模的其他公司进行比较;检查毛利率与营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如果毛利率持平或下降而营业利润率却显著上升,这可能是一个红旗;以及现金流量分析,高的营业利润率应与稳健的经营现金流量相匹配。 在进行这些分析时,还需要注意排除任何非经常性或一次性的收益和费用,以及审查可能影响营业利润率的会计估计和判断。 2.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衡量公司如何有效管理其应收账款的财务指标,通常通过销售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来计算。 一个偏高或快速增长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初看起来是一个正面指标,表明公司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回了其应收账款。 然而,这也可能是虚增利润的一个迹象。 特别是当高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其他财务指标或业务条件(例如,销售增长率或行业平均水平)不一致时,应进一步审查。 一种常见的虚增利润手法是“窗口橱”的销售,即在财务报告期末临时增加销售,但这些销售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从而导致应收账款的快速增加。 如果在高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从运营活动却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虚增利润的一个明确信号。 因此,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还应综合考虑其他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情况。 3.存货周转率分析存货周转率是一个用于衡量公司存货管理效率的财务指标,通常通过成本货物销售(COGS)除以平均存货余额来计算。 一个高或快速上升的存货周转率可能看似表明公司成功地快速销售了其存货,但这也可能是虚增利润的一个警告信号。 尤其是当存货周转率的上升与公司的销售增长或其他财务指标不一致时,应谨慎对待。 例如,一个常见的虚增利润的策略是通过“通道填充”来增加销售,即在财报周期结束前向分销商大量出货,即使这些分销商并没有实际的销售需求。 这样会暂时提高存货周转率,但可能导致未来退货增加和现金流出现问题。 因此,在分析存货周转率时,也应该综合考虑公司的销售增长、退货率和现金流情况,以获得一个全面的视角。 4.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公司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检测虚增利润的情境中具有重要价值。 经常会发现,虚增利润的公司在财务报表上表现良好,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却低迷或负面。 这是因为虽然通过各种手段虚增了收入或减少了费用,但这些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 因此,当一个公司展示了高利润但现金流量却不匹配时,这通常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审查的红旗。 具体来说,分析者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的一致性;二是短期内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的变动情况;三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其他流动资产与现金流的关系。 如果这些指标显示出不一致或者反常的模式,尤其是与公司的整体业绩或行业趋势不符时,很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风险。 (二)关联交易的分析关联交易是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通常在正常商业运作中是合法的。 然而,关联交易也经常被用作虚增利润的渠道。 分析关联交易时,应特别关注交易的公允性、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的比较,以及交易是否经过了适当的审批和披露。 若发现关联交易频繁、金额巨大或缺乏商业逻辑,这可能是虚增利润的一个信号。 (三)财务报表附注的审查财务报表的附注通常包含了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运营的额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识别虚增利润提供线索。 分析者应仔细检查附注中的会计政策、资产减值、关联交易、非经常性项目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可能用于虚增利润的手段。 (四)垂直和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是将财务报表上的每一项与某一基准项(通常是营业收入)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占比。 水平分析则是比较同一财务项目在不同时期的数值。 这两种分析法都可以用于识别异常波动或趋势,从而揭示可能的虚增利润行为。 (五)审计观点审计报告通常是识别虚增利润风险的重要工具。 如果审计师给出了限制性意见或强调了重大不确定性,这通常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的红旗。 此外,频繁更换审计师也可能是公司试图掩盖财务问题的一个迹象。 五、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安然是一家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 该公司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和通信公司之一。 然而,在2001年,安然突然申请破产,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例。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并导致了数千人失业,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损失,以及对企业财务报告和监管的重大改革。 在破产之前,安然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表现出色,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在快速增长。 然而,这些表面上的成功掩盖了一系列复杂的财务操纵和不道德行为,包括使用特殊目的实体(SPEs)来隐匿债务,以及通过关联交易和会计技巧虚增利润。 这个案例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识别和防范虚增利润行为的宝贵教训,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分析材料。 (二)虚增利润的手段分析 在安然的案例中,公司采用了多种手段来虚增其利润,其中包括:使用特殊目的实体(SPEs): 安然通过创建特殊目的实体来隐匿其大量的债务和亏损。 这些SPEs在财务报表上不需要披露,从而使公司的负债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健康。 关联交易的滥用: 安然与其高管和关联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关联交易,而这些交易常常缺乏商业逻辑和公平性。 这不仅帮助安然虚增了收入,而且还在多数情况下没有适当披露。 收入提前确认: 通过与能源交易和服务合同相关的复杂会计手法,安然提前确认了大量的未来收入,从而虚增了其营业收入。 成本和费用的刻意低估: 通过各种会计技巧和财务工程,安然系统性地低估了其运营成本和未来的负债,从而提高了报告的利润。 财务报表附注的误导: 安然在其财务报表的附注中使用了模糊和误导性的语言,以掩盖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这些手段不仅违反了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基本准则,还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构,最终导致了公司的崩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识别及反思虽然安然的财务操纵在当时可能显得极为复杂和难以识别,但该案例的崩溃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关键的识别和反思点:财务指标不一致性: 安然的多个财务指标(如营业利润率、现金流量等)在不同时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 这应该是需要进一步审查的第一个迹象。 缺乏透明度和披露: 安然案例中明显缺乏透明度,尤其是在关联交易和特殊目的实体(SPEs)方面。 这些缺乏透明度的领域通常是财务操纵的高风险区域。 外部审计的问题: 安然的外部审计师当时未能提供有效的审计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问题的恶化。 一个独立、严格的外部审计过程是防范财务造假的关键。 公司文化和治理结构: 安然的公司文化和治理结构明显存在问题,包括高级管理层对于不道德行为的默许甚至参与。 这提示我们,除了财务数据之外,公司的文化和治理结构也是识别潜在问题的重要方面。 监管失败: 在安然案例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识别和防范问题,暴露出当时监管体系的不足。 这个案例教会我们,识别虚增利润并不仅仅是一个财务分析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来审查和理解的复杂问题。 此外,该案例也促使了许多关于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的法律和监管改革,包括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六、预防及对策(一)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预防虚增利润的第一道防线。 这包括确保财务报告流程的透明性和准确性,实施严格的资产和负债管理,以及建立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控制系统应该能够及时识别和预防不正当行为,同时也应该有能力对这些行为进行纠正和追责。 (二)增强投资者教育和意识投资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决策往往基于公司的财务信息。 因此,提高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理解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这包括教育投资者如何分析财务报表,识别可能的风险信号,以及如何使用各种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全面评估。 (三)审计和监管机构的作用审计和监管机构在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们应该有能力进行深入的财务审计,识别可能的违规行为,并有权进行处罚。 同时,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其他措施公司治理: 增强公司治理能有效地减少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不当行为的可能性。 这包括建立独立的董事会,进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背景审查,以及设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公司应当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特别是在涉及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的重要信息方面。 员工举报机制: 公司应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举报机制,让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安全、匿名地报告任何可疑或不合规的行为。 七、总结(一)研究回顾本研究从定义虚增利润开始,探讨了它对公司、投资者和市场的影响,然后深入分析了上市公司常用的虚增利润的手段,包括销售收入的虚构、成本和费用的刻意低估,以及关联交易的滥用等。 通过实际案例(安然)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识别虚增利润的迹象和风险。 最后,本研究还提出了预防和对策,包括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增强投资者教育和意识,以及加强审计和监管机构的作用。 (二)未来研究方向虽然本研究对虚增利润的识别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建议,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新兴市场的情况: 由于法律和监管环境的不同,新兴市场中的虚增利润问题可能有其特殊性,值得单独研究。 技术和数据分析在识别虚增利润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更有效的财务分析和风险识别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跨国公司和全球化背景下的虚增利润: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和处理跨国公司的虚增利润问题是一个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谁能帮我回答以下三个概念?

一 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风险。 随着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风险已经成为障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 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 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 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 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 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 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 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 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 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 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 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 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 ……,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 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 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 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 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 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 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 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二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制定并实施的营销策略与企业营销环境(包括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不协调,从而导致营销策略难以顺利实施、目标市场缩小或消失、产品难以顺利售出、盈利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投机性等特征。 三 在阐释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对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包含的六种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归纳出现实中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四种模式:产业关联型、资源共享型、知识密集型和外力驱动型,结合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风险投资 产业集群 机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风险的、组合的、长期的、权益的和专业的投资,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创新者创业、帮助投资人取得较好回报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综观各国成功的风险投资业,可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都以集群形式存在,像闻名世界的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台湾新竹科技园、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等都是风险投资业高度集群的地区。 如果说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一个被世界普遍关注的行业,那么它的集群发展则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尽管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已作了深入探讨,但有关对风险投资业的集群现象却很少有人做过系统地研究。 那么,是何种原因促使风险投资业也具有集群效应呢?本文对此将做深入地剖析,以期为我国风险投资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有所启示和帮助。 1 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 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 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 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 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 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 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 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 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 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2.1 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 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 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 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 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 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 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 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 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 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 800家。 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 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 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 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 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 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 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 充裕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 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 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 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 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 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 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 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 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 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 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3.1 产业关联型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 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性的辅助企业。 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 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 资源共享型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 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性,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 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 知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 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 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 外力驱动型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 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 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 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 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 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 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4.1 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 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性,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 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性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 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 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 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代理人。 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 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 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 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 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4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 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 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性、来源有限性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性,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 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性。 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 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性。 5 对策与建议(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 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 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 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培育中性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 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 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 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1 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 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3 孟薇,钱省三.印度软件产业研究[J].科研管理,2005(1) 4 王建优.产业集群的特征、成因和类型[J].当代财经,2003(1)5 成思危.风险投资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标签: 了解其经营状况 财务表现和未来前景 北京文化股票深入剖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