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为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和交通优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admin 9 0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技术飞速发展,城市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智能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城市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为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和交通等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城市管理优化

智能城市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例如,通过部署传感器和摄像头,城市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测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电力网络和道路交通。这些数据可以用于预测和预防故障,优化资源分配并提高城市服务的整体可靠性。

  • 实时监测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和电力网络
  • 预测和预防故障,确保服务可靠性
  • 优化资源分配,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公共安全提升

智能城市技术还可以显着提高公共安全。通过安装监控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和犯罪预测算法,城市管理者可以加强对城市街道和公共场所的监控。这些技术能够帮助警察快速识别和应对犯罪行为,保护市民安全。

  • 加强对城市街道和公共场所的监控
  • 快速识别和应对犯罪行为
  • 提高市民安全,营造和谐社会

交通优化

交通拥堵是许多大城市的严重问题。智能城市技术可以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优化城市交通系统。例如,通过部署智能交通灯、车载传感器和实时交通数据分析,城市管理者可以管理交通流量,减少拥堵,缩短通勤时间,并改善空气质量。

  • 管理交通流量,减少城市拥堵
  • 缩短通勤时间,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 改善空气质量,打造健康宜居城市

结语

智能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潜力巨大。通过利用先进技术,城市管理者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公共安全和交通优化水平。随着技术继续进步,智能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宜居的生活环境。


求国务院《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全文?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到快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成绩显著,人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交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为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树立优先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突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将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 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明确公共交通发展目标,落实保障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新格局。 二、把握科学发展原则一是方便群众。 把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方便群众日常出行作为首要原则,推动网络化建设,增强供给能力,优化换乘条件,提高服务品质,确保群众出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 二是综合衔接。 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一体化水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组织管理,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 三是绿色发展。 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新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倡导绿色出行。 四是因地制宜。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条件和交通需求等特点,科学确定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 明确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方式,选择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建立适宜的运行管理机制,配套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三、明确总体发展目标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 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站点覆盖率,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科学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有序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 四、实施加快发展政策(一)强化规划调控。 要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调控,统筹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配置和交通发展,倡导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科学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明确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原则,统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交通资源。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科学规划线网布局,优化重要交通节点设置和方便衔接换乘,落实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加强与个体机动化交通以及步行、自行车出行的协调,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便利衔接和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三)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相互衔接,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监管,改变土地用途的由政府收回后重新供应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对新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土地综合开发。 对现有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支持原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开发。 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的收益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弥补运营亏损。 (四)加大政府投入。 城市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重点增加大容量公共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设备购置和更新的投入。 “十二五”期间,免征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新购置的公共汽(电)车的车辆购置税;依法减征或者免征公共交通车船的车船税;落实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到位。 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实施电价优惠。 (五)拓宽投资渠道。 推进公共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支持公共交通企业利用优质存量资产,通过特许经营、战略投资、信托投资、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在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公共交通企业可以开展与运输服务主业相关的其他经营业务,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增强市场融资能力。 要加强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融资服务。 (六)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 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逐步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 增加公共交通优先车道,扩大信号优先范围,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 集约利用城市道路资源,允许机场巴士、校车、班车使用公共交通优先车道。 增加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管理设施投入,加强公共交通优先车道的监控和管理,在拥堵区域和路段取消占道停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七)鼓励智能交通发展。 按照智能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全面推广普及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其在城市不同交通方式中的应用。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跨市域公共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 五、建立持续发展机制(一)完善价格补贴机制。 综合考虑社会承受能力、企业运营成本和交通供求状况,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服务质量、运输距离以及各种公共交通换乘方式等因素,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价格体系,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 合理界定补贴补偿范围,对实行低票价、减免票、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等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对企业在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经营冷僻线路等方面的投入,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补偿。 建立公共交通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 (二)健全技术标准体系。 修订和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规范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装备的产品标准;建立新能源车辆性能检验等技术标准;制定公共交通运营的服务标准,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公共交通技术政策,明确技术发展方向。 (三)推行交通综合管理。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有效调控、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 在特大城市尝试实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停车场差异化收费和建设驻车换乘系统等需求管理措施,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 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加强资质管理,制定安全和服务标准。 “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出租汽车电话约车服务,方便群众乘车,减少空驶。 大力发展汽车租赁、包车客运等交通服务方式,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满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商务、旅游等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提高车辆的利用效率。 落实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作为项目实施的前置性条件,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建标准,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的宣传和引导。 (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强化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理念。 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公共交通的安全监管,完善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制定应急预案。 重大公共交通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工程标准,保证合理工期,加强验收管理。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作为安全责任主体,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规范,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严格实施车辆维修和报废制度,增强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能力。 规范技术和产品标准,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要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安全,强化风险评估与防控,完善轨道交通工程验收和试运营审核及第三方安全评估制度。 (五)规范重大决策程序。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重大决策法制化、民主化、公开化。 研究出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法规规章,地方人民政府推动配套制订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土地开发、路权优先等扶持政策提供法律保障。 规范城市人民政府公共交通重大决策程序,实行线网规划编制公示制度和运营价格听证制度。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六)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绩效评价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评价办法,定期对全国重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绩效评价。 各城市要通过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公共交通企业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进行定期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公交企业运营绩效、发放政府补贴的重要依据。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监督、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做好制定宏观发展政策和完善相关法规规章等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2012年12月29日

跪求国发【2012】 23号文件全文

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模式创新,互联网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围绕信息获取、利用和控制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保障信息安全成为各国重要议题。 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拉大,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不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安全工作的战略统筹和综合协调不够,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防护能力不强,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给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着力点,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目标。 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入,农业农村信息化有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建立;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 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到“十二五”末,全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每秒6500吉比特(Gbit),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覆盖城乡,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实现规模商用。 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 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软件业占信息产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明显加强。 二、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一)加快发展宽带网络。 实施“宽带中国”工程,以光纤宽带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 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提高接入带宽、网络速率和宽带普及率。 加强3G网络纵深覆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TD-SCDMA及其后续演进技术TD-LTE产业链发展,科学统筹3G及其长期演进技术协调发展。 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互联互通改造。 (二)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性布局。 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推进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IPv4)向IPv6的网络演进、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 完善互联网国家顶层网络架构,升级骨干网络,实现高速度高质量互联互通。 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推动产业化步伐。 加快未来网络体系架构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强战略布局,建设面向未来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 (三)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总结试点经验,在确保信息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和资源共享,加强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融合型业务,培育壮大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和市场。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完善可管、可控的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保障体系。 三、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经济发展信息化水平(一)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推广使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加快重点行业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进程,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 实施重大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企业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提高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二)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 推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 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三)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信息产业核心基础产品、网络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有序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 实施工业电子产品提升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提高汽车、船舶、机械等产品智能化水平。 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转变。 (四)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健全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标准等支撑体系,探索有效监管模式,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向提供涵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流程服务发展。 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重点推动小型微型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 实施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创建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五)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 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提高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交通、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信息化。 培育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业务和信息安全服务。 提高工业设计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一)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围绕提升服务和监管能力,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以互联互通为重点,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完善项目建设管理、绩效评估和运行维护机制。 扎实推进药品、食品、住房、能源、金融、价格等重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支持基层政府和社区开展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 加强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共享。 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鼓励业务应用向云计算模式迁移。 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与应用。 (二)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信息化水平。 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完善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提高人口信息动态监测和分析预测能力。 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改进信访工作方式。 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管理机制。 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共享,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试点示范,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三)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 加快学校宽带网络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形成教育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加强国家和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共享,夯实远程医疗发展的基础。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应用,推动就业信息共享。 推进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社会服务信息化。 提高面向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能力。 (四)发展先进网络文化。 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培育数字内容与网络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扩展数字内容产业链。 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性商业网站,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和网络氛围。 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精品网络科普资源,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五、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现信息强农惠农(一)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推动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信息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信息化水平。 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控、生产过程监测、行业发展监管,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积极培育、示范、推广适用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 (二)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规范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专业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 继续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六、健全安全防护和管理,保障重点领域信息安全(一)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 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设施,强化技术防范,严格安全管理,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 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障力度。 加强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和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规范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 (二)加强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严格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安全管理,为政府机关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等要设在境内,禁止办公用计算机安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软件。 建立政府网站开办审核、统一标识、监测和举报制度。 减少政府机关的互联网连接点数量,加强安全和保密防护监测。 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强化涉密信息系统审查机制。 (三)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加强核设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以及物联网应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安全防护和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重点对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加强监管。 对重点领域使用的关键产品开展安全测评,实行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 (四)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 加强地理、人口、法人、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 明确敏感信息保护要求,强化企业、机构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用户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的责任,严格规范企业、机构在我国境内收集数据的行为。 在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七、加快能力建设,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一)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 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灾备设施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加强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工作,减少重复检测和重复收费。 (二)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 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推动电子签名在金融等重点领域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制定电子商务信用评价规范,建立互联网网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诚信评价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服务。 大力推动密码技术在涉密信息系统和重要信息系统保护中的应用,强化密码在保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安全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三)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 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 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充实监管力量,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倡导行业自律,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的监督作用。 (四)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 统筹规划,整合力量,进一步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继续组织实施信息安全产业化专项,完善有关信息安全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八、完善政策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各地区要将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建立并认真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确定工作机构,负责督促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规章制度,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处理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等,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省(区、市)、地(市)两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机制。 (二)加强财税政策扶持。 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对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完善农村通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优先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整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中央财政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安全重要基础性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基础性公益性网络与信息安全设施运行维护、安全服务和检查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三)加快法规制度和标准建设。 完善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办法。 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并落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 制定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标准,注重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培育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专业力量,加快制定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安全标准。 积极参与制定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互联网治理等国际规则和标准。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支持信息安全与保密学科师资队伍、专业院系、学科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 加强大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和网络道德教育,在政府机关和涉密单位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训。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公益性活动的支持。 加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信息化人才。 国务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智慧城市七大解决方案

物联网技术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将先进的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自20世纪70年代智慧城市概念萌芽以来,随着互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进步,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预计到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项目的技术年支出将达到约1895亿美元,显著高于2018年的水平。 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为城市带来了巨大利益,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 因此,开发高效的解决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智慧城市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服务效率,物联网技术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增强了企业运营的效率,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从交通优化、教育提升到环境监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物联网设备的管理至关重要,例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建筑的暖通空调、照明和安全监控等。 这些系统需要专门的解决方案,如智能照明管理、可穿戴设备以及实时监控技术。 智慧城市旨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通过智能停车和减少交通拥堵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在构建智慧城市的七大解决方案中,Robustel专注于提供全面的连接解决方案,包括智能照明、电梯管理以及智能交通管理等,通过实时数据处理提高城市运营效率。 FirstPoint提供SIM卡连接管理和全面的安全保护,确保智能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Connexin在水资源和公用事业管理方面提供端到端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监控资源消耗,及时应对挑战。 Kaa为企业提供技术中立的物联网平台,应用于道路设施、公共服务和智能建筑,支持实时决策。 Telenor提供安全的云平台,用于物联网设备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特别关注电力行业的应用。 Telit专注于公用事业管理,通过连接平台优化资源使用,实现环保和经济效益。 Libelium提供各种硬件设备,如环境监测、停车监控和智能照明,以解决城市运营中的具体问题。 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不仅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污染和资源效率。 然而,随着物联网网络规模的扩大,有效的连接管理平台变得尤为重要。 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生活和城市环境,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标签: 公共安全和交通优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智能城市 为城市管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