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寻求上市的企业来说,收购股票壳公司可能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股票壳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但没有开展任何实际业务的公司。这为企业提供了一条上市捷径,而无需经历通常冗长且昂贵的首次公开募股 (IPO) 流程。
股票壳公司的优势
- 上市时间短:通过收购股票壳公司上市,企业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绕过繁琐的 IPO 流程。
- 成本更低:相比于 IPO,收购股票壳公司的费用通常要低得多。
- 免于监管:股票壳公司已经上市,因此它们免除了某些监管要求,例如首次公开发行前必须提交的披露文件。
股票壳公司的风险
- 潜在的财务问题:一些股票壳公司可能存在潜在的财务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收购后浮出水面。
- 声誉风险:收购一家声誉不佳的壳公司可能会损害收购方的声誉。
- 监管审查:监管机构可能会仔细审查股票壳公司的收购,确保没有欺诈或不当行为。
- 反向并购欺诈:一些公司可能通过使用股票壳公司进行反向并购欺诈,从而夸大收购目标的财务状况。
评估股票壳公司
在考虑收购股票壳公司之前,企业应仔细评估潜在的目标。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财务状况:审查股票壳公司的财务报表,寻找任何可疑或令人担忧的迹象。
- 声誉:调查股票壳公司的声誉,并了解是否有任何负面历史或监管行动。
- 监管合规性:确保股票壳公司遵守所有适用的监管要求。
- 潜在负债:寻找任何隐藏或未披露的负债,这些负债可能在收购后成为问题。
结论
收购股票壳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条上市捷径,但并非没有风险。在进行收购之前,企业必须仔细评估潜在的目标,权衡潜在收益和风险。通过采取适当的尽职调查和寻求专业建议,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收购壳牌公司带来的风险并提高成功的机会。财务人离职的这六大陷阱,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休完春节假期,拿到年终奖,开工后的这几日里,来自猎头和旧单位HR的电话也多了起来。 其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式的寒暄问候,也有开门见山式的“有没有考虑换工作?”。
看到身边同事的小动作,听到好友的涨薪喜讯,再回想起春节聚会中的同学对比,你也默默地在回家后仔细点开了猎头邮件,又顺手打开了招聘网站。
无论你是早就下定决心逃离这片苦海,还是因金三银四的焦虑而躁动不安。 在蠢蠢欲动、蓄势待发之际,请格外警惕离职陷阱,留心那些温柔而美好的跳槽圈套。
一、薪资陷阱:别被月薪蛊惑,也别被起薪限制想象
薪水是财务人心生去意的诱因,也是诱惑他们头也不回的关键。 但是,在离职时,薪资很有可能给你摆这么两道。
陷阱:寻找下家时过于看重薪水
实质:月薪不是衡量标准,时薪才是
荣荣与我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
转行成为财务伊始,一家公司以四千的月薪接纳了刚刚考出初级职称的她。 很快,荣荣就发现了公司的“皮包”本质:业务全靠老板的人脉资源获得,承接下来后又迅速转给第三方完成。 作为出纳的荣荣实在没有多少事情要干,闲得慌张,也装得尴尬。
半年后,荣荣跳槽去了一家创业型民企,月薪七千。 入职前,她用从舍友那借的钱请朋友们吃了顿饭,可两个月后再一次聚会时,荣荣已经憔悴得如同霜打过的茄子了:天天加班,有几次还是赶着末班地铁、回家继续加班才完成工作的。 算一算原来八小时轻松工作拿到的四千月薪,其实比现在十二小时连轴转挣得的七千来得高效。
离职时第一个要比较的,是时薪而非月薪。 高薪资很可能意味着高强度与超额工作量,随之而来的还有隐藏着的健康威胁与心理压力。
陷阱:薪资低的工作不值得考虑
实质:起薪不是衡量标准,涨薪才是
大学毕业后,好友选择了继续深造,在一所排名前十的985高校读MPAcc。 去年校招时候,她自人山人海中杀出重围,历经彩虹面拿到了万科和德勤的offer。
我们都以为她会去开出九千的万科,结果她最终选择了起薪七千五的德勤。
“事务所的起薪虽然不及地产,但涨幅快呀。 一年翻一点五,第二年就赶超了。 ”
很多人在离职时,会自觉在名单中删去哪些价位低的备选。 却也很可能错过了那些涨薪快、涨幅大的机会。 在同样的涨薪机制下,应选择起薪高的;而在涨薪水平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前后权衡才是万全之策。
开始的薪资重要,未来的薪资也同样重要。
二、岗位陷阱:别被职位蒙蔽双眼,也别在瓶颈期选择留恋
决定未来薪资的,除了起薪与涨幅,还有职位。
一份工作的整体价值,不仅取决于薪资、福利这些显性报酬,还来源于能力提升、发展空间等隐性资本。 离职中的职位与岗位都是决定你的跳槽成为跃进还是跳水的关键因素。
陷阱:升职升职,头衔当然最重要
实质:明升暗降,暗度陈仓
去年三月,在猎头的劝导下,小美辞去了外企会计主管的岗位,空降至一家中型企业,成为了这家千人公司的财务经理。
面试时HR说的“公司正在计划上市,需要您的鼎力相助”仿佛还在耳边,上任第一天,小美就感觉到了现实的尴尬:公司虽大,收益虽高,财务部却仅有十人,除了自己和才上任三月的会计主管,其他便是两位出纳、三位会计,以及一个成本、一个预算和一个税务了。 另外,在这家销售导向的企业中,财务部只是业务部门的支持性存在,与原来外企中财务部的核心部门地位截然不同。
当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决绝,很快便在日复一日的赶报表、出报告中遁入了虚无。 小美怎么也想不到:左思右想后的跳槽,居然让自己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又做回了原来的总账。
升职归升职,可千万别被头衔蒙蔽了双眼。 只有工作职责的升级迭代,才是真正的升职。 不问清权责就草率“跳槽”,你很容易跳进明升暗降这一温柔陷阱。
陷阱:转型又要从头开始,代价太大
实质:在该转型时,留恋最为无用
刚进财务部时负责带我的成本会计雯雯姐在年后归来辞了职。
再见面时,我忍不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今年考出中级职称,再熬一熬就能升主管了啊,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
雯雯姐笑得云淡风轻:我已经25了,做核算也没有多大前进空间了,继续熬下去只是耗费时间。 现在在这家房地产企业做财务分析,虽然看上去是从头开始,但其实是拐了个弯迈出了财务管理的半步。
当在一个领域走到瓶颈期时,犹豫不决、原地踏步都是慢性自杀。
如果你已经在财务核算领域历经了新手期、积淀期与成熟期,想继续前进却觉到瓶颈时,执着在原地便是变相等死。 不往财务管理方向转型,等待你的便是被后来者碾压。 而若要想往财务管理方向转型,财务分析也是一步奇招。
三、环境陷阱:别把平台当唯一,也别把平台不当回事
在薪资与岗位外,工作环境还是许多财务人在离职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而其中对于平台的过分看重与疏忽都可能为离职埋下隐患。
陷阱:跳槽时过分看重平台
实质:决定前景的不是平台高度,而是部门在平台中的位置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离职时,许多财务人也会首选大平台、大单位。
大平台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完备的项目、更好的前景。 对于核心业务部门,这么想无可非议。 可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你更要考查的是财务部的机遇、项目以及前景,否则很有可能掉入光环背后的黑暗陷阱。
以财务共享中心为例,不少知乎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作死”离职经历:被五百强企业光环下的财务中心吸引,本以为开启了光明的职业前景,却发现自己只是跳进了平台陷阱。
决定你在新岗位上能有多大作为的,不是平台,而是部门,是财务部门的建设情况以及在企业中的地位。
陷阱:跳槽时疏忽平台差异
实质:平台能够成就你,也能挫败你
同样是财务经理小美的经历。
上任一个月后,小美开始心力交瘁:连自己在内,财务部的所有员工在老板眼中只是信息生产者,是财务流程上的大小螺丝钉。 公司的管理文化苛刻而低效,这样的非人性化让小美看不到公司未来,更别提一直在计划、始终未着手的上市计划了。
上任三个月后,小美终于忍无可忍:自己哪里是什么财务经理,充其量只是个高级财务助理罢了。 想仿效老东家财务流程改善财务制度,想遵循最新趋势更新财务流程,可无论提了多少次方案、费了多少口舌,都是竹篮打水场场空。
小美终于在梦醒后毫不犹豫地离了职: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大,决定你作为上限的还是财务部的真实环境,还是那个决定财务部境况的平台。 离开平台谈作为,只是空中楼阁罢了。
离职一时爽,但也不要被离职陷阱害得一阵衰噢。 要知道,即使是不合意再跳,那也会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避开这些陷阱,才能离得理智、离得漂亮
香港公司买壳上市的优势有哪些
香港公司买壳上市的优势:1、可避免冗长的审批环节及上市过程中很多业绩披露和财务调查流程,从而节省上市成本;2、可充分利用“壳公司”之前的品牌效应,节约融资成本;3、可充分利用“壳公司”有价值的经营理念、客户关系等资源。 在香港买壳上市,需注意以下5个方面:一、持续开展业务避免停牌香港没有零资产或者纯现金上市公司,这类公司不能在香港上市或将遭遇停牌。 然而买方既可以买有业务的壳,也可以买业务萎缩的壳,其中后者由于处于困境因此通常价格较低。 因此,买方很有可能面临收购对象的业务基本停顿的情况,除非买家能在短时间内注入资本开展新业务或在前期协助壳公司恢复,否则可能面对无法复牌的风险。 二、避免在资产注入时遭遇IPO的审核标准近年香港对买壳后资产注入的监管大幅收紧,规定买方在成为拥有超过30%普通股的股东后的24个月内,累计注入资产的任一指标高于壳公司的收益、市值、资产、盈利、股本等五个测试指标中任何一条的100%,则该交易构成非常重大交易,该注入可能要以新上市申请的标准来审批。 该规定大幅抬高了香港借壳上市的门坎,很多内地企业境外上市计划遭严格且繁复的审查,最终被迫流产。 三、充分考虑自身资金实力据香港《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新股东如持有股权超过30%,可能被要求向全体股东提出全面收购要约,并证明买方拥有收购所需资金。 要减少收购所动用的现金,就必须获得香港证监会的全面收购豁免(又称“清洗豁免”),但该申请的批准率不高。 意欲在香港买壳的融资者需慎重考虑上市前自身的资金实力,融资安排,壳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以及上市的紧迫性,以决定是否选择该模式。 四、防范违规风险有的买家为了降低成本并避开公司被作为新上市处理的限制,选择在取得接近30%的股权后,通过代理人继续持有超过30%部分的股权份额。 此举违反股东应如实披露权益的条例,一旦被证明可能面临刑事指控。 五、规避人为陷阱买壳有两大风险:一是壳公司过去的经营中可能有未披露的潜在负债、不良资产或法律纠纷;二是壳公司股东幕后操作、以其手上壳公司未被披露的大量流通股作为投票权的牵制、给买方的后续融资、经营造成阻碍,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就是遭遇香港壳公司幕后操盘手设局,被迫以高价回购市场股份、损失惨重。 如果上市壳公司不能发挥融资能力,甚至反而造成买方资金负担,这一举措将失去价值。 因此,选择壳公司时应做好审慎调查,充分了解其财务状况,排查潜在控制人,亦需事先考虑将来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时间及规模等,以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和质量。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最重要的财务指标你认为主要看哪一个呢?
1. 证券投资已经成为百姓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不是专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常识,很多投资者因为不懂报表而错失买卖股票的良机。 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挖掘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是广大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 通过资产负债表,能了解企业在报表日的财务状况,长短期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权益和结构等重要信息。 (一)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科目的分析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的科目很多,但投资者在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时重点应关注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和递延资产四个项目。 1.应收款项。 (1)应收账款:一般来说,公司存在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会计核算中设有“坏账准备”这一科目,正常情况下,三年的时间已经把应收账款全部计提了坏账准备,因此它不会对股东权益产生负面影响。 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大量“三角债”,以及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该科目来进行利润操纵等情况。 因此,当投资者发现一个上市公司的资产很高,一定要分析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是否存在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同时要结合“坏账准备”科目,分析其是否存在资产不实,“潜亏挂账”现象。 (2)预付账款:该账户同应收账款一样是用来核算企业间的购销业务的。 这也是一种信用行为,一旦接受预付款方经营恶化,缺少资金支持正常业务,那么付款方的这笔货物也就无法取得,其科目所体现的资产也就不可能实现,从而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 (3)其他应收款:主要核算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如企业发生的各种赔款、存出保证金、备用金以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等。 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这么简单。 例如,大股东或关联企业往往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挂在其他应收款下,形成难以解释和收回的资产,这样就形成了虚增资产。 因此,投资者应该注意到,当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其他应收款”数额出现异常放大时,就应该加以警惕了。 2.待处理财产净损失。 不少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挂账列示巨额的“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有的甚至挂账达数年之久。 这种现象明显不符合收益确认中的稳健原则,不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3.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 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无实质上的重大区别,它们均为本期公司已经支出,但其摊销期不同。 “待摊费用”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超过一年。 从严格意义上讲,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但它们似乎又同未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而且在会计实务中,不少人也习惯于把已发生的成本描绘为资产。 (二)对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的分析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的分析中,重点应关注其偿债能力。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分析: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常用的指标。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应远高于流动负债,起码不得低于1∶1,一般以大于2∶1较合适。 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但是,对于公司和股东,流动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 因为,流动资产还包括应收账款和存货,尤其是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大而引起的流动比率过大,会加大企业短期偿债风险。 因此,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应收账款及存货的情况进行判断。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即用于衡量公司到期清算能力的指标。 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最低限为0.5∶1,如果保持在1∶1,则流动负债的安全性较有保障。 因为,当此比率达到1∶1时,即使公司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也不致影响其即时偿债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剔除了应收账款及存货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一般来说投资者利用这个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比较准确。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这三个比率的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一旦企业破产清算,债权人得到的保障程度如何;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占份额,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为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的是债权人得到的利益保护程度。 投资者在看财务报表时,只要看一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总额这几项,便可大概看出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这三个比率只有在同行业、不同时间段相比较,才有一定价值。 (2)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 其公式为: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该值应该低于100%,如果高于100%,则说明企业动用了一部分短期债务来购置长期资产,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经营风险也将加大,实为危险之举。 二、对利润表的分析在财务报表中,企业的盈亏情况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的。 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经营成果的分配关系。 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集中反映,是衡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主要尺度。 投资者在分析利润表时,应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利润表结构分析利润表是把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得到该期间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情况。 由此可知,该报表的重点是相关的收入指标和费用指标。 “收入-费用=利润”可以视作阅读这一报表的基本思路。 当投资者看到一份利润表时,会注意到以下几个会计指标。 它们分别是:“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在这些指标中应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尤其应关注主营业务利润与净利润的盈亏情况。 许多投资者往往只关心净利润情况,认为净利润为正就代表公司盈利,于是高枕无忧。 实际上,企业的长期发展动力来自于对自身主营业务的开拓与经营。 严格意义上而言,主营亏损但净利润有盈余的企业比主营业务盈利但净利润亏损的企业更危险。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将当期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作成盈利,可谁又敢保证下一年度还有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呢?(二)通过分析关联交易判断上市公司利润的来源上市公司为了向社会公众展现自己的经营业绩,提高社会形象,往往利用关联方间的交易来调节其利润,主要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增加收入,转嫁费用。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分析时,一定要分析其关联交易,特别是母子公司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关联交易,转嫁费用的现象,对于有母子公司关联交易的,一定要将其上市公司的当年利润剔除掉关联交易虚增利润。 2.资产租赁。 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从母公司剥离出来的,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产主要是从母公司以租赁方式取得的。 从而租赁资产的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 有的上市公司还可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转租给母公司的子公司,以分别转移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利润。 3.委托或合作投资。 (1)委托投资。 当上市公司接受一个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时,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其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却将投资收益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 (2)合作投资。 上市公司要想配股其净资产收益率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公司一旦发现其净资产收益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便倒推出利润缺口,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倒推出的利润缺口确定,其实这块利润是由母公司出的。 4.资产转让置换。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通过与母公司资产转让置换,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经营状况,长期拥有“壳资源”所带来的配股能力,对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都是一个双赢战略。 通常上市公司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这样上市公司不仅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而且不需付出任何代价,把风险转嫁给母公司。 另外上市公司往往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剥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以达到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 三、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净额的报表,它主要说明公司本期现金来自何处、用往何方以及现金余额如何构成。 投资者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现金流量的分析一些公司会通过往来资金操纵现金流量表。 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通过往来资金来改善原本难看的经营现金流量。 本来关联企业的往来资金往往带有融资性质,但是借款方并不作为短期借款或者长期借款,而是放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贷款方不作为债权,而是在其他应收款中核算。 这样其他应付、应收款变动额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就作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实质上这些变动反映的是筹资、投资活动业务。 这样当其他应付、应收款的变动是增加现金流量时,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就可能被夸大。 (二)注意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的状况现金股利分配有很强的信息含量。 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往往能够连续分配较好的现金股利,有一些上市公司虽然账面利润好看,但是利润是虚假的,财务状况恶劣,一般不能经常分配现金股利。 (三)“每股现金流量”这一指标反映的问题“每股现金流量”和“每股税后利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的上市公司有较好的税后利润指标,但现金流量较不充分,这就是典型的关联交易所导致的,另外有的上市公司在年度内变卖资产而出现现金流大幅增加,这也不一定是好事。 现金流量多大才算正常呢?作为一家抓牢主业并靠主业盈利的上市公司,其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应低于其同期的每股收益。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其获得的利润没有通过现金流进公司账户,那这种利润极有可能是通过做账“做”出来的。 投资者最好选择每股税后利润和每股现金流量净额双高的个股,作为中线投资品种。 总之,进行报表分析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深度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标签: 上市捷径还是财务陷阱 股票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