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开盘即暴涨: 揭秘背后的原因和投资策略

admin 3 0

开盘即暴涨的原因

股票开盘即暴涨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 重大利好消息:公司发布了超出预期的收益报告、宣布了新的合作或产品发布等利好消息,导致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乐观情绪高涨。
  • 行业或市场趋势:整个行业或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对特定股票的需求增加。
  • 低流动性:股票的流动性较低,导致少量买单即可大幅

股市的涨落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为什么能决定?

第二章 影响股市及股价的基本因素第一节 经济周期对股市的影响股市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股市的兴衰反过来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快慢。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种股票发生显著作用。 对这些作用,股票投资者和分析者必须做到了然于胸,不然,他们就没法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因此,分析宏观经济面对股市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 在影响股价变动的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企业营运及股价的影响极大,是股市的大行情。 因此经济周期与股价的关联性是投资者不能忽视的。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又会逐步上升;到繁荣时,股价则上涨至最高点。 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 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股票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 经济周期经过最低谷之后又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企业又能开始给股东分发一些股息红利,股东慢慢觉得持股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股价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股息、红利相应增多,股票价格上涨至最高点。 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影响股价变动,但两者的变动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 通常的情况是,不管在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股价变动总是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 即在衰退以前,股价已开始下跌,而在复苏之前,股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未步入高峰阶段时,股价已经见顶;经济仍处于衰退期间,股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 这是因为股市股价的涨落包含着投资者对经济走势变动的预期和投资者的心理反应等因素。 下面是美国战后几个经济高峰(低潮)与股价高峰(低潮)的时差表,此表可以进一步证明两者是不完全同步的。 战后美国股市循环与经济循环的时差股市高峰与经济高峰的时差 股市低谷与经济低谷的时差1948.06 1948.07 1 1949.06 1949.10 .01 1953.02 2 1953.09 1954.08 .07 1957.02 6 1957.12 1958.05 .07 1968.02 6 1960.10 1961.02 .10 1969.03 3 1970.06 1970.11 .01 1973.03 2 1974.10 1975.03 .10 1980.01 3 1980.03 1980.07 .02 1981.07 5 1982.08 1982.11 3平均时差为3.5个月 平均时差为5.25个月根据经济循环周期来进行股票投资的策略选择是:衰退期的投资策略以保本为主,投资者在此阶段多采取持有现金(储蓄存款)和短期存款证券等形式,避免衰退期的投资损失,以待经济复苏时再适时进入股市;而在经济繁荣期,大部分产业及公司经营状况改善和盈利增加时,即使是不懂股市分析而盲目跟进的散户,往往也能从股票投资中赚钱。 当然还在有例外现象不时发生,例如,一般情况是企业收益有希望增加或由于企业扩大规模而希望增资的景气的时期,资金会大量流入股市。 但却出现有萧条时期资金不是从股市流走,而是流进股市,尤其在此期间,政府为了促进景气而扩大财政支付,公司则因为设备过剩,不会进行新的投资,因而拥有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一旦这些资本流入股市,则股市的买卖和价格上升就与企业收益无关,而是带有一定的投机性。 此外,投资股票除了要洞悉整个大市场趋势外,还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股票在不同市况中的表现,有的股票在上涨趋势初期有优异的表现,如能源、(机械、电子)设备等类的股票;有的却能在下跌趋势的末期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如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用消费品部门的股票。 总之,投资者还应该考虑各类股票本身的特性,以便在不同的市况下作出具体选择。 --------------------------------------------------------------------------------第二节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双重作用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以及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宏观经济因素。 这一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 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的。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比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升,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降,但在特殊情况又有相反的作用。 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正比关系,有三种表现:1.货币供给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 2.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3.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一种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多余部分的社会购买力就会投入到股市,从而把股价抬高;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社会购买力降低,投资就会减少,股市陷入低迷状态,因而股价也必定会受到影响。 而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两位数时,将会推动利率上升,资金从股市中外流,从而使股价下跌。 总之,当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刺激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一致;而其压抑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相反。 --------------------------------------------------------------------------------第三节 物价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普通商品价格变动对股票市场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商品价格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商品价格出现缓慢上涨,且幅度不是很大,但物价上涨率大于借贷利率的上涨率时,公司库存商品的价值上升,由于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高于借贷成本的上涨幅度。 于是公司利润上升,股票价格也会因此而上升。 2.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股价没有相应上升,反而会下降。 这时因为,物价上涨引起公司生产成本上升,而上升的成本又无法通过商品销售而完全转嫁出去,从而使公司的利润降低,股价也随之降低。 3.物价上涨,商品市场的交易呈现繁荣兴旺时,有时是股票正陷于低沉的时候,人们热衷于及时消费,使股价下跌;当商品市场上涨回跌时,反而成了投资股票的最好时机,从而引起股价上涨。 4.物价持续上涨,引起股票投资者的保障意识的作用增加,因此使投资者从股市中抽出来,转投向动产或不动产,如房地产、贵重金属等保值性强的物品上,带来股票需求量降低,因而使股价下跌。 第四节 政治因素对股市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政治因素,包括:1.战争:战争对股票市场及股票价格的影响,有长期性的,亦有短期性的;有好的方面,亦有坏的方面;有广泛范围的,也有单一项目的,这要视战争性质而定。 战争促使军需工业兴起,凡与军需工业相关的公司股票当然要上涨。 战争中断了某一地区之海空或陆运,提高了原料或成品输送之运费,因而商品涨价,影响购买力,公司业绩萎缩,与此相关的公司股票必然会跌价。 其他由于战争所引起的许多状况都是足以使证券市场产生波动,投资人需要冷静的分析。 2.政权:政权的转移,领袖的更替,政府的作为,及社会的安定性等,均会对股价波动产生影响。 3.国际政治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的改变,已愈来愈对股价产生敏感反应,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便利,通讯手段、方法的日益完善,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从独立单元转变成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财政等结构将紧随着国际形势改变,股票市场也随之变动。 4.法律制度:如果一个国家(金融方面的)法律制度健全,使投资行为得到管理与规范,并使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会提高投资者投资的信心从而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如果法律法规不完善,投资者权益受法律保护的程度低,则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第五节 政策对股市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 由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需求总量的平衡相辅相成。 因而宏观经济调控之重点必然立足于货币供给量。 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控制展开,进而实现诸如稳定货币、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 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 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 另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 它对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 下面从税收、国债二个方面进行论述。 (1)税收税收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实现其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参予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 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 运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调节。 对证券投资者之投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税后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起到鼓励、支持或抑制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从事证券投资所得收益的税率应高于个人证券投资收益的税率,这样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实际投资即生产性投资。 税收对股票种类选择也有影响。 不同的股票有不同的客户,纳税级别高的投资者愿意持有较多的收益率低的股票,而纳税级别低和免税的投资者则愿意持有较多的收益率高的股票。 一般来讲,税征得越多,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和发放股利的盈余资金越少,投资者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也越少,因而高税率会对股票投资产生消极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会下降。 他们常会这么想,“与其挣的钱让国家拿走,还不如不挣”。 相反,低税率或适当的减免税则可以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2)国债国债是区别于银行信用的一种财政信用调节工具。 国债对股票市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国债本身是构成证券市场上金融资产总量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国债的信用程度高、风险水平低,如果国债的发行量较大,会使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 其次,国债利率的升降变动,严重影响着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价格。 当国债利率水平提高时,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到既安全收益又高的国债上。 因此,国债和股票是竟争性金融资产,当证券市场资金一定或增长有限时,过多的国债势必会影响到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量,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 --------------------------------------------------------------------------------第六节 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对股票市场及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种种因素中最敏锐者莫过于金融因素。 在金融因素中,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又最为直接和迅速。 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 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为什么利率的升降与股价的变化呈上述反向运动的关系呢?主要有三个原因:1.利率的上升,不仅会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还会使公司难以获得必需的资金,这样,公司就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缩小又势必会减少公司的未来利润。 因此,股票价格就会下降。 反之,股票价格就会上涨。 2.利率上升时,投资者据以评估股票价值所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3.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向到银行储蓄和购买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 反之,利率下降时,储蓄的获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资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来,从而扩大对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上涨。 上述利率与股价运动呈反向变化是一般情况,我们也不能将此绝对化。 在股市发展的历史上,也有一些相对特殊的情形。 当形势看好时,股票行情暴涨的时候,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 同样,当股市处于暴跌的时候,即使出现利率下降的调整政策,也可能会使股价回升乏力。 美国在1978年就曾出现过利率和股票价格同时上升的情形。 当时出现这种异常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金融机构对美国政府当时维持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没有信心;二是当时股票价格已经下降到极低点,远远偏离了股票的实际价格,从而时大量的外国资金流向了美国股市,引起了股票价格上涨。 在香港,1981年也曾出现过同样的情形。 当然,这种利率和股票价格同时上升和同时回落的现象至今为止也还是比较少见的。 既然利率与股价运动呈反向变化是一种一般情形,那么投资者就应该密切关注利率的升降,并对利率的走向进行必要的预测,以便在利率变动之前,抢先一步就对股票买卖进行决策。 对利率的升降走向进行预测,在我国应侧重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化情况:1.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 由于贷款的资金是由银行存款来供应的,因此,根据贷款利率的下调可以推测出存款利率必将出现下降。 2.市场的景气动向。 如果市场过旺,物价上涨,国家就有可能采取措施来提高利率水准,以吸引居民存款的方式来减轻市场压力。 相反的,如果市场疲软,国家就有可能以降低利率水准的方法来推动市场。 3.资金市场的银根松紧状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 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往往也能影响到国内利率水准的升降和股市行情的涨跌。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中是没有国界的,如果海外利率水准低,一方面对国内的利率水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引致海外资金进入国内股市,拉动股票价格上扬。 反之,如果海外的利率水准上升,则会发生与上述相反的情形。 --------------------------------------------------------------------------------第七节 汇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 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 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人们普遍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前景产生了恐慌心理。 汇同其他原因,导致了这场股价暴跌风潮的形成。 在当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潮流中,汇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任何一国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第八节 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对股价的影响“行业”一词众所周知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很难也从没有人给它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 这里只介绍行业的一般定义:行业是指作为现代社会中基本经济单位的企业,由于其劳动对象或生产活动方式的不同,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劳务的性质、特点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而形成的产业类别。 这就是说,行业是由一群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由于其产品或劳务的高度可相互替代性而彼此紧密联合在一起,并且由于产品替代性的差异而与其它的企业群体相区别。 分析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与股票价格变化关系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是国民经济形势分析的具体化。 我们在分析国民经济形势时,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可以知道或预测某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 但是整个经济的状况与构成经济总体与各个行业的状况并非完全吻合。 当整个经济形势好时,只能说明大部分行业的形势较好,而不是每个行业都好;反之,经济整体形势恶化,则可能是大多数行业面临困境,而可能某些行业的发展仍然较好。 分析国民经济形势也不能知道某个行业的兴衰发展情况,不能反映产业结构的调整。 例如,一个世纪前,美国的铁路处于鼎盛时期,铁路股票炙手可热。 但是在今天,约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没有坐过火车,铁路股票已不能再引起人们的兴趣。 相反,过去被人们冷落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移动式电话等行业的股票现在已是门庭若市。 这些说明,只有进行行业分析,我们才能更加明确地知道某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它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的位置,并据此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如果只进行国民经济形势分析,那么我们顶多只能了解某个行业的笼统的、模糊的轮廊。 其次,进行行业分析可以为更好地进行企业分析奠定基础。 前面已经说过,行业是由许多同类企业构成的群体。 如果我们只进行企业分析,则虽然我们可以知道某个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但不能知道其他同类企业的状况,无法通过横向比较知道目前企业在同行业中的位置。 而这在充满着高度竞争的现代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行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位置制约着或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汽车诞生以前,欧美的马车制造业曾经是何等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连汽车业都已进入生命周期中的稳定期了。 这说明,如果某个行业已处于衰退期,则属于这个行业中的企业,不管其资产多么雄厚,经营管理能力多么强,都不能摆脱其阴暗的前景。 现在还有谁愿意去大规模投资于马车生产呢?投资者在考虑新投资时,不能投资到那些快要没落和淘汰的“夕阳”行业。 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能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而要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属的行业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还是稳定期或衷退期,绝对不能购买那些属于衰退期的行业股票。 --------------------------------------------------------------------------------第九节 企业的资产重组与兼并资产重组作为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热点。 据统计,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实施或拟实施的 购并、股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形式的资产重组公司占五分之一强,并有进一步蔓延扩展之势。 有人甚至认为1998年股票市场将会 形成一个以资产重组为主要内容的高潮。 在中国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资产重组是企业资产(主要是存量资产)优化组合、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必然 选择。 党的十五大提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的战 略部署,为大 规模的资产重组指明了方向。 在一个拥有健全市场机制、完备法律体系、良好社会保障环境的社会经济中,企业进行 资产重组可以壮大自身实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1)与企业自身积累相比,企业购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 实现生产集中和经营规模 化;(2)有利于减少同一产品的行业内过度竞争,提高产业组织效率;(3)与新建一个企业相比,企 业购并可以减少资本支出;(4)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优势淘汰劣势产品,加强支柱产业形成,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5)可 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使国有资本的行业分布更为合理。 当前,从上海的广电重组、粤海集团入主新亚快餐,到中远集团控股众城实业和上实集团买壳联合实业的大手笔,再到山东 环宇与兰陵酒厂以及神马实业的资产置换等重组案例层出不穷。 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1、大型非上市公司入驻小型上市公司。 实质上这是一种“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 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受上市额度 和上市节奏的限制,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壳资源”是非常稀缺的。 这一类的买方大多实力雄厚,如中远(上海)置业、天津泰达、 深圳粤海,而被控方则业绩较差,最高每股收益不到0.1元,而且股本较小,流通股不超过5000万股,股权结构较分散或国 家股、法人股的股东占绝对地位。 2、上市公司内部资产重组或资产置换。 一些上市公司业绩不佳,但又不愿出让股权交出控股权,为了利用“壳”的融资 功能,只好借此法以提高业绩,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增资配股的条件。 采用此法的公司一般规模较大,资产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还靠 一个更大的母公司。 因此,通过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将一些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并注入一些成长性很强的优质资产来提高上市公 司的业绩。 这类公司较多,如黄河科技、川盐化等。 3、上市公司兼并收购非上市公司。 由于上市公司多数是我国各行各业中的排头兵,因此,它的实力和国家扶强扶优的政 策使得多数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此法壮大自身实力。 上述三种类型的资产重组,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重组相比较,表现出很强的局限性和不足。 (1)政府在企业重组中的作用 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 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从一开始股权结构设置就不合理,国有股、法人股比重很大且不能流通,因此,“只要国 有资产不流失到个人口袋”都可以进行资产重组;相当一部分企业重组或多或少都与政府的干预相关,政府以替大多数严重亏损企业寻出 路为前提,而企业自身缺乏竞争力和重组动力;(2)资产重组仍然有搞“圈钱运动”的嫌疑。 部分上市公司或母公司进行重组仅仅是为 了达到配股的最低标准,短期行为较严重,真正以转换经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资产重组较少。 这样的资产重组可能会成为炒 作的题材,但整个社会的实际生产并没有增加,股市持久发展就缺乏坚实的基础;(3)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除1989年国家 颁布的《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和现有的《公司法》,缺乏对当前资本经营的指导性法规,一些现有的法规相互磨擦现象,给资产重组的 非规范运作大开绿灯。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买方市场已正式形成,国有企业只有彻底实现从生产管理型向资本经营的质变,真正自主 地、规范地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实现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本经营、资产重组,才能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国际经验看,并购能使企业实现超常规发展,但也容易出现再度分化,企业价值受损、债务负担加重甚至破产的风险。 企业在 兼并热潮中必须保持冷静,不要只图眼前利益,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加强科 学管理,扎实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兼并重组水平。 为此我们应警惕时下“为重组而重组”的倾向,应站在国民经济和企业自身战略性发 展的高度看待兼并重组,提高运作质量。

股票为什么会同时暴涨暴跌

股票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出现大幅波动,即暴涨暴跌。 这种现象常常使得投资者感到不安,难以掌握市场脉搏,因此我们需要对股票暴涨暴跌的原因做一些探讨。

股票暴涨暴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冲击。 政治、经济、地缘政治等各种因素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策调整、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事件都会对股票市场造成冲击,导致投资者情绪波动,从而促使股票市场产生暴涨暴跌的现象。

另一个导致股票暴涨暴跌的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当市场供大于求时,股票价格就会下跌,而当市场供应量不足以满足需求时,股票价格就会上涨。 这种供求失衡的情况在传统行业中也常常发生,尤其是在科技股领域。

最后,股票暴涨暴跌的原因还与投资者情绪有关。 当投资者情绪处于极度的狂热阶段时,股票市场就会呈现出暴涨的态势。 而当投资者情绪下跌时,股票市场就会出现大幅下跌的现象。 因此,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制定好自己的投资策略,避免因一时的情绪波动而影响判断。

总之,股票暴涨暴跌是股票市场的正常波动,投资者需要通过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好自己的投资策略,保持理性决策,才能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的投资回报。

金融股为何暴涨?

今年4月底以来,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表现强势,股价持续上扬,中行、中信银行、平安等大盘股甚至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涨停”潮,引起广泛关注。 虽然5月9日下午及5月10日市场急剧反转,大金融板块显著下挫,但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仍是有必要的。

一、事件:近期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表现强势

(一)令人诧异的是,这一轮银行股行情呈现出明显分化且有违背常识的情形,即业绩表现相对不错的银行股价(如宁波银行、成都银行等)反而表现不理想,股价表现相对较好的银行以国有大行、部分股份行和中小银行为主。 例如,今年以来,业绩表现相对较好的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招商银行的股价分别下挫11.77%、7.71%和4.46%,而中信银行、中行、农行、交行、瑞丰银行、民生银行、邮储银行、长沙银行、建行等银行股价今年以来分别大幅上扬51.81%、42.09%、33.68%、33.33%、29.32%、28.70%、28.35%、26.48%和24.87%,4月26日以来股价涨幅超过10%的银行主要为民生银行、中行、西安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农行、重庆农商行、交行、工行、光大银行和建行,同样以大行为主。

(二)从15家“A+H股”银行的表现来看,除青岛银行外,大部分银行A股与H股的表现是一致的,如H股表现较好的银行也主要为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交行、重庆农商行、农行、中行、工行、建行、重庆银行、邮储银行等。

(三)除银行股外,保险股与券商股表现同样不俗。 今年以来,除国联证券、首创证券外,50余家A股券商基本均录得正的涨跌幅,其中9家股价涨幅超过20%、39家股价涨幅超过10%;6家保险A股均录得至少5%的股价涨幅,股价涨幅从高到低依次为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天茂集团和中国人寿。

二、背后原因探究

市场普遍认为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今年以来股价表现之所以异常亮眼,可归于一季度业绩超预期、货币环境宽松、板块轮动、“中特估”情绪加持等因素。具体看,

(一)自身业绩难以支撑:一季度业绩表现无法解释银行股的近期表现

有人认为,今年一季度亮眼的业绩表现给予银行板块较强支撑。 但是我们搜集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业表现并不理想(42家A股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经营情况剖析),表面上看还不错的归母净利润指标无法掩盖其营收、利差收入、拨备前利润等指标承受的压力,多数银行仍然处于吃余粮的阶段。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股价表现最好的银行一季度经营情况普遍不理想,而一季度经营情况还不错的银行今年以来股价反而不理想(如宁波银行、成都银行等)。

因此,近期银行股股价不俗的背后并非是一季度业绩的支撑,二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对于券商与保险股来说同样如此,业绩并非是股价表现的映射。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似乎很难对银行股的表现形成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助于金融体系投资收益的兑现,表面上看能够解释,但这个因素过于宏观,很难与短期银行股的表现形成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实际上2022年以来,货币政策环境一直比较宽松,即便2022年10月以来受预期影响市场出现一些骚动,但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并未实质调整,这意味着在2023年以来的这段时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是不变量,而非变量,其无法解释去年全年和今年以来股市的差异性表现。

(三)板块轮动: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力量

今年以来, TMT、新能源、人工智能、中特估等板块轮番登场,呈现出明显板块轮动效应,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特征凸显,显示出市场各路资金的纠结与焦虑,始终在炒情绪。

1、TMT板块在2022年4月下旬-8月中旬、10月中旬-11月中旬以及2023年1月至4月上旬表现较为亮眼,吸引各路资金进入,拉出多轮行情。 特别是,人工智能板块在Chatgpt的催化下,于2023年1月至4月上旬整体表现为亮眼。

2、新能源板块在2023年1-2月亦有一波不错的行情表现。

3、今年以来中特估板块则表现一直不错,总体趋势向上。 特别是2023年4月下旬以来,国有大行股价走出一波小高潮,使得市场对所谓的“中特估”板块更深的认知。

从这角度看,我们更相信是板块轮动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其它力量可能只是催化剂。

(四)具有逻辑上的支撑:“中特估”是不容忽视的政策催化剂

既然自身业绩和宏观大环境无法支撑,而板块轮动亦无法完全解释今年以来“中特估”板块的整体强势以及多次上扬,那么就需要从政策层面来思考。

1、去年11月底以来,市场对易会满主席提出的“中特估”(金融监管“掌门人”齐发声)异常关注,并将近期银行股的亮眼表现归为“中特估行情”的催化,数据上看这一结论有逻辑上的支撑。

(1)时间上,银行股的表现可以与“中特估”概念的提出完全可以对应起来。 “中特估”概念由易会满主席于2022年11月21日的金融街论坛上提出,而自2022年12月以来银行股便开始有亮眼表现,虽然春节后有1-2个月的平静期,但近期行情得到进一步催化。

(2)从2023年3月21日Wind开始提供的中特估指数权重股来看,今年以来该指数的权重股表现普遍不俗,且银行股还不是中特估权重股中表现最亮眼的,这意味着银行股与中特股指数的表现在趋势上是一致的,“中特估指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银行股的表现。

2、不过仍然需要认识到,“中特股”概念并非是推动银行有亮眼表现的唯一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瑞丰银行、民生银行、长沙银行、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等不是“中特估指数”权重股的几家银行股价表现同样也不错,而其它一些非“中特估指数”权重股的券商和保险股表现亦也不错。

3、当然,即便“中特估”不是银行股亮眼表现的全部推动力量,但说的人多了,市场情绪可能也会自发地将“中特估”视为最大因素。 毕竟,笔者也认同,“提估值”已成为政治任务,自易会满主席提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以来,政策层面一直在为此呐喊。

以央企为例,近年来国资委一直在探索央企经营指标体系,如2020年为两利三率(净利润、利润总额、营收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21年的“两利四率”(新增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2022年在“两利四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增一控三提高”;2023年则调整为“一利五率”,提出了“一增一稳四提升”的年度经营目标。 相较2022年,2023年新增了ROE这一指标(目标为提高)、将资产负债率的要求由“控制”调整为“保持稳定”以及将“营业收入利润率”调整为“营业现金比率”,意味着政策对央企资产负债率的容忍度有提高、对ROE的提升有更高要求,这与“中特估”逻辑是一致的。

(五)“保险相关政策鼓励保险资金长期持有上市银行股票”是另一股推动力量

虽然在“中特估”行情的加持下,北向资金对银行股的表现给予了一定支撑,但保险资金可能是推动银行股行情的另一股资金力量,且这是政策层面的有意推动。

1、2021年12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2022年一季度开始全面实施),2022年9月1日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规则Ⅱ对于保险公司投资的银行类长期股权投资,若股息率等满足一定条件,可豁免减值要求,允许保险公司以其账面价值作为认可价值……支持保险公司长期持有上市银行股票”。

2、显然规则II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险资金投资上市银行股票的积极性。具体看,

(1)《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号:实际资本》明确“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为沪深300成份股的,且最近三年股息率均在3%以上或现金股利支付率均在10%以上的,可不计提减值”。 一般情况下,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为上市公司的,市价持续一年以上低于账面价值或市价低于账面价值的比例超过50%的,应当根据账面价值和市价的差额计提减值。

(2)《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8号:市场风险最低资本》明确“保险资金投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和发行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计量交易对手集中度风险最低资本。 其中,交易对手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集中度限额为保险集团总资产(合并财务报表)的5%;交易对手为其他机构的,集中度限额为保险集团总资产(合并财务报表)的3%。

三、结语

以上分析显示,一季度业绩表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等并非是近期银行股亮眼表现的推动力量,板块轮动、“中特估”行情的催化以及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加持可能才是根本原因。 在不考虑短期波动、情绪调整以及板块轮动等因素下,未来从中长期的大方向上看,“中特估”行情以及保险资金配置仍将会延续,而板块轮动则可能会形成短期扰动。

(一)经历了过去两年地产行业的低谷后,保险资金在资产配置上需要重新寻找体量上和地产行业相匹敌的标的,而目前看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标的也只有以国有行为首的金融行业。 虽然国有行的股息率在各行业中并非是最高,但却是最稳定的,如42家A股上市银行基本均能满足最低3%的股息率要求,且部分银行的股息率普遍在5%左右徘徊,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保险资金的配置需求。 因此,保险资金对银行股的支持具有中长期性。

截至2023年3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26.02万亿元,其中用于投资的余额为23.18万亿(其它为银行存款等),这23.18万亿的投资余额中,债券投资余额、股票和证券投资余额分别为10.95万亿和3.33万亿、其他投资余额为8.89万亿元。 显然,仅从数据上看,如果保险资金能将原投资于地产行业等领域的资金用至银行股身上,则空间是有的。

(二)虽然一季度业绩并未超预期,甚至大部分银行的业绩并不理想,但相关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可能是上市银行的业绩底部,后续有望逐步回暖,这对银行股而言无疑是助推器。 例如,去年以来的存款利率连续下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端压力,有助于稳定其已经非常窄的息差空间。 再比如,2023年4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3〕42号)将“完善定价机制,将小微企业融资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表述调整为“贷款利率总体保持平稳,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没有提降低利率要求,且没有再刻意提“两增”,意味着监管在银行让利方面的容忍度有所提高,有助于银行自我修复,省下余粮。

(三)目前看,易会满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并非心血来潮,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估值体系调整和优化寄予厚望,需要通过引导市场各路资金跟进来逐步兑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决策层的意愿。 尽管近期银行股板块大涨,但需要认识到目前银行股的PB水平仍然处于历史低位,如果认为“提估值”已成为包括国有上市公司自身、政策部门等在内各相关方的政治任务,则有理由相信银行股的PB水平系统性提升应是大概率事件。

历史上看,国有大行与全A之间的PB差距在2020-2021年两年期间明显被拉大,国有大行的PB基本一路走低。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将近期银行股的大涨理解为疫情三年以来的均值回归过程似乎也并无不妥。 当然,即便认为银行股的PB水平系统性提升已成为政策任务,但其能够成为市场共识并吸引各路资金跟进还需要政策层面的加持与情绪的渲染,这期间需要通过多次股价的调整使市场情绪趋于理性,如此方有助于估值水平的提升,也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关注板块轮动带来的市场调整之机。

标签: 股票开盘即暴涨 揭秘背后的原因和投资策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