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组合中最大化收益:恩股票的战略决策

admin 2 0

引言

投资股票是建立多元化投资组合、实现长期财务目标的有效方式。为了在股票投资中取得成功,做好明智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对投资组合进行股票优化的一些重要考虑因素,以最大化收益。

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指将投资分散到不同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和房地产。股票被认为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类别,因此在资产配置中占一定的比例很重要。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确定股票配置。

行业选择

在选择股票时,考虑投资的不同行业也很重要。分散到多个行业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例如,多元化配置到科技、医疗保健和金融等不同行业可以 giúp phân tán rủi ro của danh mục đầu tư。

公司研究

在购买股票之前,对公司进行彻底的研究至关重要。投资者应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行业竞争地位和管理团队。使用财务指标,例如市盈率 (P/E)、市净率 (P/B) 和每股收益 (EPS),可以评估公司的估值和盈利能力。

投资风格

投资风格是指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方式。价值投资涉及投资于被认为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而成长型投资则集中于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公司。选择一种投资风格并坚持下去很重要,因为风格会在市场周期中进出流行。

再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可能会偏离目标。再平衡涉及定期调整投资组合,以恢复目标分布。这有助于管理风险并确保投资组合符合投资者的财务目标。

交易策略

投资者可以采用不同的交易策略,例如逢低买入或逢高卖出。逢低买入涉及在股价下跌时购买股票,而逢高卖出则涉及在股价上涨时出售股票。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交易策略。

长期投资

股票投资的最佳策略之一是长期投资。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往往会上涨。投资者应避免恐慌性抛售,并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前景。

情感控制

控制情感在股票投资中至关重要。恐惧和贪婪可能会导致非理性的决策。投资者应根据事实和理性进行投资决策,并避免受情绪影响。

定期审查

定期审查投资组合至关重要,以确保其仍然与投资者的目标一致。市场不断变化,投资者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资产配置。

结论

在投资组合中最大化收益需要做出明智的股票投资决策。通过考虑资产配置、行业选择、公司研究、投资风格、再平衡、交易策略、长期投资、情感控制和定期审查,投资者可以制定有效的股票投资策略并实现其财务目标。请记住,投资股票存在风险,并且市场可能会波动。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应始终征求合格财务顾问的建议。

巴菲特也会错目录

在投资领域,巴菲特的形象往往与高收益和低风险紧密相连,他的投资策略和决策被认为是基于常识和对价值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巴菲特的多样投资策略,从分散投资、被低估的股票、长线投资与短线投资的区分,直至他对股票联姻、优质投资的见解,以及他的投资决策背后的原因和实践。 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分析,我们试图揭示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核心要素及其对现代投资理念的影响。 首先,巴菲特的分散投资策略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多样化。 他坚信,对优质股票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是关键。 巴菲特强调边际效应的重要性,即在投资组合中加入更多优质股票时,新增每一单位投资的收益可能逐渐减少。 因此,投资者需要谨慎评估,确保每笔投资都能为整体组合带来价值。 巴菲特也善于发现被市场低估的潜力股。 他不拘泥于价值投资的传统框架,而是灵活运用多种投资方法。 对于《华盛顿邮报》这样的股票,巴菲特能够看到其潜在价值,而非仅仅关注其当前的市场表现。 通过分析公司的基本面、行业趋势以及管理层的能力,巴菲特能够识别出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优质资产。 在长线投资与短线投资的决策中,巴菲特主张持有价值股,并强调时间是投资者的朋友。 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价值股的长期回报潜力,比如谷歌和《华盛顿邮报》。 同时,他也认识到成长股在短期内可能更具吸引力,但需要仔细权衡风险与收益。 巴菲特对与股票联姻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对控制权的重视。 在他看来,拥有对企业的掌控权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PIPE(私募直接投资)等方式,巴菲特能够更有效地影响被投资公司的决策过程,从而实现更佳的投资回报。 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巴菲特的投资决策凸显了其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市场动态的敏感度。 从森林之河公司的收购到太平洋公司的间接投资,再到拉舍尔公司的收购,这些案例展示了巴菲特如何通过深入研究和战略考量,做出符合其投资理念的决策。 然而,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的决策有时会受到质疑,例如所罗门公司投资案中的临危受命、通用再保险公司收购案的长期挑战,以及网际喷气航空公司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 这些案例提醒投资者,即使是经验丰富如巴菲特,也会面临投资失误的风险,关键在于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和调整策略。 对于公司管理和未来的“巴菲特”,巴菲特强调了董事会独立性的重要性,并对下一代投资领导者寄予厚望。 他倡导的长期视角和价值投资理念,为未来的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最后,本文探讨了巴菲特与股票期权的关系,揭示了他对其滥用的担忧,并主张更为谨慎地对待这种激励工具。 在税收政策方面,巴菲特通过实例展示了他作为纳税人的态度,并对遗产税持有支持立场,同时努力避免个人税务负担。 总而言之,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实践为现代投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决策过程和投资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投资的本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 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和策略,对于追求长期稳定增长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国有资产是否可以用于购买股票?(求相关司法解释或者其他规定)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买卖上市交易的股票,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一、确定投资目的、原则及目标国有企业在进行证券投资前,首先要考虑和确定投资的目的,而现阶段国有企业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利用间隙资金,利用证券交易市场这一功能强大的交易平台,使流动性较大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成为一个货币资金管理工具(前两年利用债券回购、现在利用货币市场基金进行现金管理的企业非常之多);具有数额较大的现金,由于近一年来证券市场行情火暴,而排除其它投资机会,进行预期收益较高的股票投资(此种情况下将会有因丧失其它投资机会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增加比银行存款利息更大的收益;调整现金资产比重,优化资产结构方面的考虑;还有极少数的是在股票全流通的情况下,通过股票二级市场的运作来调整对上市公司的综合持股比例。 当然许多情况下投资目的是从多个方面考虑的。 根据企业的证券投资目的,即可设定证券投资的原则,即投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关系。 由于证券交易和变现快捷的特点,其流动性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从国有企业的证券投资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其证券投资的首要原则即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获取稳定的收益,而不追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因为那样必然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 证券投资的原则决定了投资策略、投资品种及投资组合,也决定了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配比程度。 综合起来,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原则是:长线投资、确保安全、稳健为本、力争收益,从而达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的。 根据企业的证券投资目的和投资原则,可设定企业的证券投资目标,包括投资额度、平均投资期限、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及止损线等。 二、正确评估投资风险,合理安排投资规模及组合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风险偏好,要在目标收益和潜在风险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投资总体规模和投资类别应由公司董事会审批,并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约束。 避免过分风险集中,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组合。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经典的投资原则,如投资金额较大,尽量选择多个投资方案,并且错开投资期限,根据实际情况收益及风险高低结合,长短结合,既可减小资金风险,又可减小流动性风险。 三、制订适当和规范的制度、程序,科学决策(一)制度先导,有章可循根据《会计法》、《公司章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企业证券投资管理制度、控制制度和实施细则。 对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对相关权限、职责、决策审批程序予以具体规定。 (二)程序规范到位,决策科学首先,证券投资需进行集体科学决策,并由公司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及董事会对经营层的授权签订投资及办理资金划转等其他手续。 企业董事会、经营者和主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在授权范围内实施相关的投资程序,不得非法或违规、越权进行证券投资;其次,安排专门的部门和熟悉资本市场和资金运作的人员进行操作、管理和风险监控;三、必须有事前风险预测和风险准备;四、事中的风险监控。 对投资进行持续监控并向授权方定期汇报;五、如出现投资损失和市场走向大幅、长期偏离预期的情况,应及时处置和止损。 只有正确认识和合理评估委托理财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因素,并进行合法、规范的操作,对各项潜在风险进行针对性的控制,才可以有效保证投资的安全、完整。 四、专业人才操作和利用专业服务由于证券投资收益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在操作上尽量由一定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人员进行,特别是在股票二级市场上投资相对集中、数额较大的企业更应如此。 如此种情况下,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则要考虑减少该方面的投资或利用专业服务。 在利用专业服务时,由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等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指导和专项研究报告,公司支付咨询费用或在一定业绩回报的基础上进行分成为一较好的办法。 五、对投资品种的考虑证券投资的最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强,适合于投资组合的调整,目前主要的投资品种有国债、股票、基金。 1、国债。 风险小,收益稳定,最近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14%。 而国债回购一年多来的收益率也较低,一般在2%—2.5%之间,在收益性方面已经丧失了其前几年的相对优势。 2、股票。 目前国有企业既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一级市场的配售,也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 从目前的状况看,在一级市场对业务相关性较强的新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优先认购是风险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方式。 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每年通过这种方式投资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占其总体收益的比例达25%—50%。 由于“T+3”规定的实施,更加快了新股认购投资的周转效率,因此国有企业在投资额度较大时采取这种投资方式比较理想。 另外,企业也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其优点是可以自主进行风险控制,决定投资组合和投资品种,决策比较迅速,但缺点是股票二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内部缺乏股票二级市场操作的经验和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因此在专业化能力不够的情况下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委托机构进行资产管理。 3、证券投资基金。 对基金的投资从目前看也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式,从我国证券市场新基金两年来的实践看,大部分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在基金品种和配置选择上,仍要考虑自身的投资原则进行偏股型、偏债型、货币市场基金和其它类型的基金。 在证券投资中,根据安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建议将50%左右的资产投资于基金,20%以上投资于国债,30%以下投资于股票(因为风险较高,如果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可适当提高比例)。 此为通过对目前的市场状况的定性分析确定的一个比例,有必要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作出调整,但是调整的频率不宜过于频繁,否则必然增加交易成本或造成流动性损失,较大调整(幅度以投资比例的5%为界限)的时间间隔以一年为宜,平时只适合进行微调。 六、资产委托管理资产委托管理又称委托理财,这种方式优点是委托代理机构进行操作,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专业化程度高,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并有效地管理风险。 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并不仅仅限于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还可以其他方式——例如风险投资等的操作来实现收益。 (一)受托人的选择资产委托管理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受托人即代理机构的选择。 选择的标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受托人的资产管理资格。 现在国家明文规定具有受托理财资格的为净资本超过2亿元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并且按照规定,券商的地方营业部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不能与其他企业签订委托理财协议,所以资产管理协议必须与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的总部签订,以免出现受托资格纠纷。 2、以往证券业务自营的业绩。 这一点反映了代理机构操作大资金的能力和盈利水平,是决定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因素3、操作风格。 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反映在操作风格上就表现为积极型和稳健型。 企业集团处于本金安全性的考虑,应该选择风格稳健的代理机构。 4、风险管理水平。 代理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金的安全性。 5、受托方的实力、信誉情况较好。 于对受托方的实力、信誉、业绩方面进行考虑,大机构要优于小的,因为其净资产和净资本高,资本实力强,理财水平高,又有更为强烈的信誉偏好;相比较而言,小券商或信托公司对自身信誉的偏好,要小于对大额现实利益的偏好,所以在需要其权衡时,其更愿意牺牲前者,如此以来,委托者就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6、对其有一定了解或有合作基础。 有一定合作基础主要是对其理财能力和信誉的充分认识,并且与其核心层的关系深厚层度,以使即使在受托方出现经营问题时,能优先考虑并保证本单位的利益。 现在国内有100多家证券公司,有6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其实力、水平及信誉差别很大,至于“私幕基金”、“私约资金”等民间委托投资更是良莠不齐,所以委托前对受托人综合情况的了解十分重要。 (二)资产委托管理投资策略和模式由于中国证监会在《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对受托人资格、受托资金来源、委托业务运作以及受托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并强调“受托人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收益或者分担损失”。 中国人民银行也于去年出台了《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对此有类似规定。 为避免投资风险和法律纠纷,现在的资产委托管理中较能保证委托人利益的模式有:1、公司确定投资额度,委托受托人资产管理或委托基金专户理财,受托人按照投资额用自有资金进行配置(以不低于10%为宜)。 双方共同确定“股票池”和投资收益分成标准。 若亏损首先由对方配置的自有资金承担;若有盈余,在双方设定的收益率以下,则收益全部归我方;若超过双方设定的收益率,则超额部分按照台阶式比例分配(即累进式),为了避免风险,应设立“防火墙”,委托第三方监管,且监管方和实际操作方不能存在关联关系。 2、公司确定投资额度,将资金划入开立的专用投资资金帐户内,由委托方和受托方共同经营,受托方按公司的资金同比例提供风险保证金(或按照一定比例折扣的证券,抵押证券品种和折扣比例可参照证监会《融资融券办法》执行),双方签订委托合同,约定收益分成办法。 为确保公司资金安全,双方共同确定“股票池”和风险平仓线,当双方帐户中合计的市值低于设定的数值时,对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追加承包风险保证金,否则公司有权立即平仓收回投资本金和相应的承包收益。 为保证合法及时的平仓,要求对方授权提供承包风险保证金帐户的一切合法有效平仓手续。 七、对证券相关投资及创新产品的投资在满足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尝试参与信托市场、银行间同业市场、基金产品、债券市场的业务,探索信托、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市场的投资,利用制度创新、产品创新,进行投资优化组合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投资风险。

风险预算的经济学术语

实际上,风险预算通过在各类资产和投资经理之间分配量化风险来监控整个投资管理过程,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风险预算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适应人们对组合风险水平的关心,而且,也是风险度量和风险管理工具发展的结果。 从广义上讲,它是基于资产对组合的风险贡献以及期望收益而进行的配置。 狭义上讲,风险预算是测量和分解风险的过程,利用这些风险度量值进行资产配置决策和选定组合经理,并使用这些风险预算监控资产配置和组合经理。 一些投资者把风险预算定义为:投资组合VaR对构成组合的每一成份风险暴露微小变化的敏感性。 普遍认为风险预算是以风险的概率或统计度量为基础,利用现代风险和组合管理工具去管理风险。 跟踪误差跟踪误差(TrackingError,简称TE):又叫积极风险(activerisk)或积极经理风险(activemanagerrisk)。 跟踪误差产生的原因在于:目标投资组合可以事先为自己定义投资目标(基准),投资基准一旦确定,投资管理人就要追踪该基准投资组合(在单因素评估模型情况下,即对应为某个市场指数),限于资金规模、投资管理人能力等原因,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无法使得实际投资组合与投资基准做到完全一致,因此就会产生所谓的TE。 TE本质上与波动性相同,只不过代表的是与市场指数相比的相对收益的波动性。 相对收益相对收益又叫积极收益Alpha(简称a)、超额收益(ER)或执行收益(implementation return),通常用经理人增加Alpha的能力对他们进行评价,超额收益代表的是总收益超过无风险收益或基准收益的部分。 信息比率1.在投资组合管理中,总是期望在增加投资组合价值增量(Alpha)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残值风险。 当残值风险较低时,可以以较大的置信度相信Alpaha值是稳定的;而残值风险较高的时候,投资组合的价值增量Alpha就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即Alpha值显著性的置信度降低。 为了提高对业绩度量的置信度,应该使用价值增量Alpha与所面临的残值风险的比率达到最大,这一比率称为信息比率。 虽然资产配置和风险预算都属于投资管理过程,但它们有一定区别。 1.风险预算逐级分解风险预算包含从战略风险到单个证券选择的一系列逐级分解的风险限制,反映每个单元及单元间的所有风险。 逐级分解有助于确保分配给风险承担单位的斟酌处理权在事先得到很好的考虑,从而使得在整个投资计划层面上满足总风险容忍水平。 资产配置下,单个投资经理可能有跟踪误差限制或投资指引,但整个投资计划层面的跟踪误差几乎与这些措施无关,而单个投资经理的跟踪误差又几乎与资产配置的总体最大偏离程度无关。 另外,资产配置没有同时联合考虑各风险点。 相反,风险预算对不同层次风险设置限制,这些限制可以被同步监控。 2.风险预算具有动态触发点随着资产波动性更大、金融市场相关系数变化,风险预算下的不同风险承担者可以更多利用其风险预算,这样风险预算就不需要硬性指定每个市场的配置而通过单位潜在损失来反映,当然潜在损失随头寸大小、头寸波动率、与其他投资组合的相关系数变化而变化。 3.投资管理过程初期的强调重点和衡量方法不同在投资管理过程初期,区别主要在于对资产风险特征的强调和衡量方法不同。 (1)定义可行的资产类别方面。 资产配置和风险预算都要决定每个资产类别的相关特征——期望收益、波动率、相关系数,都对期望收益的可靠估计感兴趣,但风险预算更强调对每个资产类别波动率和相关系数的仔细估计。 例如,两者可能衡量不同持有期的波动率和相关系数。 资产配置通常使用相对长期限的历史数据来得到期望收益基准,因而可能用这个长期限的历史数据来估计每个资产类别的波动率和相关系数基准。 但波动率和相关系数具有很强的自相关特征,风险预算在估计波动率和相关系数时会对每个资产类别的历史表现赋予更多权重。 (2)选择初始资产配置方面。 初始资产配置应该是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某种最优匹配,资产配置通常集中于具有满意风险水平的可接受投资组合(比如40%债券和60%股票),而风险预算用比如VaR来决定风险容忍水平。 假设风险预算要求95%置信水平下投资组合一个月内的损失不超过10%,则隐含决定投资组合的风险容忍水平是月标准差6%(在假设期望收益下)。 决定风险容忍水平后,初始资产配置使相应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因此风险预算下的初始资产配置基于仔细定义的投资者风险容忍水平。 4.对投资组合的监控和再平衡不同。 资产配置和风险预算在投资管理过程中的区别更明显,主要表现在投资组合监控和再平衡两个方面。 (1)监控方面。 资产配置监控风险头寸(投资组合头寸价值的升降);风险预算认识到波动率和相关系数经常比投资组合价值变化更快,即使资产配置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投资组合风险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不仅关心风险头寸变化,而且关注波动率和相关系数变化。 (2)再平衡方面。 当收益波动导致收益较大偏离初始水平时,资产配置进行投资组合再平衡。 在合理稳定的资产配置下,资产类别波动率和相关系数的波动意味着投资组合风险(波动率)波动,投资者正承担的风险和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随市场环境而变化,因此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可能高于或低于原来的满意水平。 相反,当资产短期波动率和相关系数变化时,风险预算进行再平衡,改变资产配置以使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维持在投资者可容忍水平之内。 如前所述,假设60%股票和40%债券得到满意的6%月标准差,进一步假设市场条件改变——股票波动率上升而股票和债券间的相关系数轻微上升。 根据这些假设进行重新预测,风险预算发现,当前资产配置导致预期8%的月标准差,使投资者的VaR上升,每20个月中有1个月损失是13.2%而不是满意的10%。 因此,风险预算改变资产配置以保持投资组合风险为期望的6%月标准差,这可能把部分资产配置转向债券和/或现金。 5.因果关系不同资产配置与风险预算的最重要区别之一是因果关系不同:在风险预算下,维持满意的风险水平导致资产配置,而不是相反。 风险预算是获得投资组合目标风险水平下的期望收益,而资产配置是获得资产的期望收益。 从逻辑观点出发,风险价值与风险预算之间不存在特殊的关系。 风险预算需要对组合风险进行度量,而风险价值是一个备选方案,而且是一个自然的备选方案,这是因为:(1)风险价值是下侧风险的度量工具,因此在组合收益分布不对称时很有用;(2)当收益呈正态分布时,则风险价值相当于是对组合标准差的前瞻性估算。 当然,利用多个风险度量指标的任意一种都能实施风险预算的过程。 例如,既能用对组合标准差的前瞻性估算,也能用阿尔茨纳(AnZa-aer)等人(1997;1999)提出的基于情景的度量。 事实上,一种广受推荐的方法是将风险价值度量指标与“压力测试”结合使用。 然而在实践中,风险价值与风险预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风险预算涉及风险的量化、整合和分解,所以,一套广为人知的组合风险整合度量指标是风险预算得以应用与接受的先决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预算是风险价值的自然派生。 相对于风险价值的流行和广泛接受性,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并理解当今的风险预算。 但是,风险价值还是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局限性。 也许在风险预算过程中,有其他的风险度量工具最终代替风险价值。

标签: 在投资组合中最大化收益 恩股票的战略决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