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股的未来:探索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燃料之间的平衡

admin 2 0

在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煤炭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对传统的化石燃料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煤炭股的未来也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燃料之间的平衡,为投资者提供煤炭股未来走势的 insights。

可再生能源的崛起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这些能源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各国政府和企业都纷纷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标。

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对煤炭行业产生了直接冲击。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加,煤炭发电厂被迫减少发电量。这导致煤炭需求下降,煤炭价格随之下跌。投资者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可再生能源对煤炭需求的影响。

传统燃料的韧性

尽管可再生能源崛起,但传统燃料在全球能源体系中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仍然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发电来源,天然气也在发电和供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燃料在满足基本能源需求方面具有可靠性、可负担性和可及性的优势。

煤炭和天然气行业正在通过创新和转型来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挑战。他们正在提高效率,降低排放,并探索利用传统燃料的新方法,如煤炭气化和天然气液化。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燃料的平衡

可再生能源和传统燃料之间并非零和竞争。两者在全球能源格局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欧凯 张宁 吴立新 索婷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煤炭工业在百业待兴的基础上起步,在艰苦奋斗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行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两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煤炭消费减量,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也给煤炭行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机遇。

一、煤炭工业具备高质量发展基础

在一代代煤炭人的艰苦奋斗下,煤炭行业从无到有,煤炭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从起步、腾飞到跨越的巨变,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对国家经济 社会 发展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

我国煤矿“三机一架”的装备制造能力处在世界前列,年产千万吨综采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行业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建设先进产能,全国煤炭供给质量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超额完成化解过剩产能目标。 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约1200处,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0%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52处,产能8.2亿吨/年。 全国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1129处,产能1.48亿吨/年左右。

自新中国成立至2020年底,煤炭行业贡献了约924亿吨煤炭。 我国煤炭年产量由 1949年的3432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6.8亿吨,到2013年的最高点为39.7亿吨,2020年产量为39亿吨,支撑了我国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万亿元。 煤矿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安全 科技 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投入大幅增加,煤矿职工安全培训不断强化,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3下降至2020年的0.059。 煤炭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二)具备高质量发展的 科技 创新能力

煤炭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科技 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发电、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现代煤化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无煤柱开采等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煤炭资源回收率显著提升。 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 2020年 ,原煤入洗率达到74.1%,比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 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分别达到78.7%、72.2%、44.8%。 建成400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 采煤、钻锚、巡检等10种煤矿机器人在井下实施作业,71处煤矿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取得新进展。 2020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58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489万吨/年。 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煤电、煤焦、煤化、煤钢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三)不断完善的市场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 探索 ,从最开始的完全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相结合,再到完全市场化,为国家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我国煤炭工业完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政府定价向市场化定价转变。 1993年开始,我国确立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煤炭价格机制。 1994年1月,国家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放开。 2004年,我国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形成电煤价格“双轨制”。 2013年,煤炭价格实现完全市场化定价,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 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行业,煤炭上下游企业逐渐建立了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发挥了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2021年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尚未实现市场化交易的燃煤发电电量,从2022年1月1日起,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现行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 这意味着,我国将告别已经实行了15年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二、“双碳”目标下煤炭高质量发展对能源低碳转型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仍将离不开煤炭。 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仍需要煤炭发挥基础能源作用,为经济 社会 发展提供能源兜底保障。

(一)煤炭是新能源发展的有力支撑

“双碳”目标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增量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非化石能源发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显著上升。 然而,受气候、天气、光照等人为不可控的自然条件影响,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不确定性大,提供的主要是能源量,能源供应和调节能力有限。 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电网,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需要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等灵活性电源作为调峰电源平抑电力波动。 我国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持续优化电力结构的过程中,仍需要煤炭煤电的有力支撑。 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燃煤发电装机规模仍需保持3亿至4亿千瓦,年耗煤量3.9 亿吨 6.4亿吨。

(二)煤炭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一个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强盛的基石。 在国际能源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煤炭依然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短期内没有资源能替代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应当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经济 社会 发展要求和能源发展规律。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推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努力建设集约、安全、高效、清洁的煤炭工业体系,煤炭仍然是我国最经济安全的能源资源。

煤炭具备适应我国能源需求变化的开发能力,具有开发利用的成本优势,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经过“技术示范”“升级示范”已趋于成熟,具备短期内形成大规模油气接续能力的基础,应当充分发挥煤炭在平衡能源品种中的作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三、“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

“双碳”目标对于煤炭行业既是巨大挑战,也是空前机遇。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下,煤炭行业势必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煤炭行业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无人化迈进,由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零排放迈进。 可以预见的是,自2021年到206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由主体能源转变为基础能源,再由基础能源转变为保障能源,最后转变为支撑能源,也代表着我国煤炭行业将向着绿色智能的方向快速迈进。

(一)依托技术革新,向高质量高技术产业发展

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第四次煤炭技术革命时期,应当以此次技术革命为契机,推动煤炭产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业和新业态转型。 “双碳”目标下,煤炭产量将回归合理规模,走高质量发展、高端发展之路,迈向更加重视生产、加工、储运、消费全过程安全、绿色、低碳、经济的存量时代,走优质、高效、洁净、低耗的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未来将有更多煤矿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和设备,着力建设碳中和示范矿区引领工程,开展余热、余压、节水、节材等综合利用节能项目,持续优化煤炭开发利用工艺、技术和系统性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逐步将煤矿开采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升级,打造采掘智能化、井下无人化、地面无煤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煤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聚焦“绿色开采、清洁利用、生态治理”的产业方向,构建实时透明的煤矿采运、洗选、治理等数据链条,不断优化智慧决策模型,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将数字技术融入到煤炭资源的开发、加工、利用全产业链,全面提升煤炭的管理治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 最终步入井下无人、地上无煤的煤炭工业5.0时代,实现深地原位利用,煤、电、气、热、水、油实现一体化供应,以及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与煤炭协同开发,基本实现近零排放。

(二)依托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废弃矿区也在逐渐增加。 可以通过矿区生态修复来增加生态碳汇。 未来亟需开展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链,重点包括减沉保水协调开采、充填开采、土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关键技术等。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良好的树种和草种进行造林绿化,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工程技术对矿区损毁土地进行修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创造新的经济效益,提高土壤碳截获能力,增加植物碳储量。

矿井空间包括矿区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 数据显示,我国煤矿塌陷区面积超过两万平方公里,井下空间体积超过156亿立方米,空间利用潜力巨大。 例如,以发展煤基综合能源基地为目标,矿井地面空间利用包括发展风、光电站;井下空间利用包括开发抽水蓄能电站、化学储能、地热能开发、二氧化碳封存等。 当前矿井空间初步开发,仅包括建设地面光伏电站、井下博览馆等,未来可利用矿井空间发展可再生能源、现代农业、现代医疗等。 预计到2030年,我国关闭或废弃矿井将达到1.5万处,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 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可利用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愈发紧缺。 因而利用采矿沉陷区进行光伏电站建设,把光伏发电和矿山生态治理相结合,既能解决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又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三)依托多能互补,建设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能源基地

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在燃烧和化学转化方面的耦合,逐步形成模式,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点,为煤炭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提供了良好基础。 同时,煤矿区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先天优势,除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外,还有大量的土地、风、光等其他资源,采煤沉陷区可为燃煤发电和风光发电深度耦合提供土地资源。 煤矿井巷和采空区形成的地下空间,可用于抽水蓄能、井下碳吸附和碳储存、地热能等开发利用。

煤炭企业具备主动发展新能源的条件,可以充分发挥煤矿区优势,以煤电为核心,与太阳能发电、风电协同发展,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将煤矿区建设成为地面-井下一体化的风、光、电、热、气多元协同的综合能源基地。

四、结语

立足我国能源资源条件和经济 社会 发展需求,对标“双碳”目标实现,依托 科技 创新和系统性变革,通过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煤炭将更多用于生产煤基高端化工品和碳材料等精品;通过与可再生能源等多元互补,煤矿将成为现代能源供应系统基地;通过充分利用煤矿区地面地下空间和资源,煤矿区将成为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煤炭企业将成为新能源开发的参与者、煤基高端材料和高价值产品的引领者。

平庄能源股票(平庄能源股票000780)

平庄能源股票简介

平庄能源股票(股票代码)是一家中国的能源企业,主要从事煤炭开采和销售业务。 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庄镇。 平庄能源股票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煤炭行业概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资源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煤炭行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及低碳经济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煤炭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环保政策的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都对煤炭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平庄能源股票的发展与挑战

1.发展概况:

平庄能源股票成立以来,凭借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领先的开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公司拥有多个煤矿和煤炭加工厂,形成了完整的煤炭产业链。

2.市场竞争:

随着煤炭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平庄能源股票面临着来自其他煤炭企业的竞争压力。 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3.环保压力: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煤炭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 平庄能源股票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平庄能源股票的未来展望

1.多元化发展:

为了应对煤炭行业的挑战,平庄能源股票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增长点。 公司计划在清洁能源、新能源以及煤炭深加工等领域进行拓展,以降低对传统煤炭业务的依赖。

2.技术创新:

平庄能源股票将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引进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公司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3.环保投入:

为了适应环保政策的要求,平庄能源股票将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对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治理。 公司将推动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提高企业形象。

平庄能源股票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面临着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通过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大技术创新和环保投入,公司有望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并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新能源能代替煤炭吗

目前新能源还不能完全代替煤炭。 但新能源的应用是一个发展方向。 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将于2010年后不久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 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而降低,假设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摆脱依赖于补贴的局面,并推动新兴技术进入主流。 在本期预测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和海浪能等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除外)的增长速度为7.2%,超过任何其它能源的全球年均增长速度。 电力行业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大部分的增长。 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量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1%增长到2030年的4%。 尽管水电产量增加,但其电力的份额下降两个百分点至14%。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 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其中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详见前瞻《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 据IEA的预测研究,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生物质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表示这热能种能源方式不能大力发展,它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开发和空调的使用具有同样特性,如大规模开发必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2008年,为加快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促进风电产业发展,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 2009年,“太阳能屋顶计划”实施,中央财政安排专门资金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予以补助,弥补光电应用的初始投入。 同年,《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该工程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以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 在税收方面,2008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所列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目录》内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当年收入总额。 同年12月,《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出台,规定对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 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参考链接:新能源(能源资源学术语)_网络百科

标签: 煤炭股的未来 探索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燃料之间的平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