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因素会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从而影响股票价格。

admin 2 0

经济数据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数据可以提供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状况的见解,从而影响他们对股票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影响股票价格的经济数据

影响股票价格的经济数据包括:
  •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率反映了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强劲的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企业利润增长,从而提振股价。
  •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衡量商品和服务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的速度。高通胀可能侵蚀企业利润并降低投资者信心,导致股价下跌。
  • 失业率: 失业率衡量失业人员在劳动大军中的比例。较高的失业率可能表明经济疲软,导致消费者支出下降和企业利润下滑,进而压低股价。
  • 消费者信心: 消费者信心指数反映了消费者对经济状况的看法。较高的消费者信心表明消费者愿意花钱,这可能会提振企业利润并推动股价上涨。
  • 企业利润: 企业利润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强劲的企业利润通常预示着未来股价上涨,因为这表明公司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投资增长和派发股息。

经济数据如何影响投资者信心

经济数据通过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信心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例如,当经济增长强劲时,投资者往往对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因此更有可能投资股票。另一方面,当经济增长疲软时,投资者可能会感到悲观,从而选择抛售股票或持币观望。

同样,当通货膨胀较高时,投资者可能担心企业利润将被侵蚀,因此更有可能抛售股票。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投资者可能会对经济的稳定性更有信心,因此更有可能在股票上投入资金。

谨慎解读经济数据

虽然经济数据对股票价格很重要,但谨慎解读这些数据也很重要。经济数据可能会波动,单一数据点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经济的总体状况。

经济数据只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众多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政治不确定性、地缘政治事件和自然灾害也可能会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

结论

经济数据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信心,经济数据可以推动股价上涨或下跌。谨慎解读经济数据并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很重要。

通过密切关注经济数据并结合其他市场信息,投资者可以对股票市场的未来走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股票如何分析

股票分析的关键步骤:

一、分析股票基本面。

二、观察市场趋势。

三、技术分析。

四、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一、分析股票基本面:这是股票分析的核心部分,主要关注公司的财务数据、经营状况以及行业地位等。 包括查看公司的收入、利润增长情况,负债状况,现金流状况等,以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效率。 同时,也要研究公司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二、观察市场趋势:市场趋势对股票的影响非常大,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 例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变化等宏观经济数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股票市场的走势。 此外,还要关注国际形势,如全球贸易状况、地缘政治关系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股票市场的情绪和风险。

三、技术分析:通过分析股票的价格和交易量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 这包括识别图表模式、趋势线、支撑和阻力水平等。 技术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市场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四、考虑其他影响因素: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影响股票的价格走势,如市场情绪、投资者情绪等。 这些因素虽然难以量化,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在分析股票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股票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 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投资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两个短期投机理论,一个长期投资理论。 在股票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和行为学。 他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群体心理。 凯恩斯用餐家报纸选美比赛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资中分析和把握群体心理的重要性。 他把选股比做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报纸上刊出一百帧相片,有读者从中选出几名大家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谁的选择接果若与其他参加竞猜者之平均爱好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名竞猜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人,而选其他人认为最美丽的人。 每个竞猜者都持此想法,于是都不选他们本身认为最美丽者,亦不选选一般人认为最美丽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参与竞猜者认为最漂亮者......”这样的选美结果是,选出了“大众情人”,选出了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喜欢的脸蛋。 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 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 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 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理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 他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但由于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大众投资应把长期预测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测。 大众通过对一连串的短期预测,修改判断,变换投资,以获得短期内的相对安全,这些短期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波动。 空中楼阁理论完全抛弃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里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 凯恩斯认为,与其花精力估算并不可靠的“内在价值”,不如信心分析大众投资未来可能的投资行为,抢先在大众之前,买进或卖出。 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所开创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主要在经济周期的性质、经济周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这些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此外对经济学的未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卡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芬尼·基德兰德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 两人获奖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的贡献。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在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Theory)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属于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多年来在经济学中一直风头很健。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 他们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源于他们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根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真实因素的冲击。 近二十多年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根源和性质的看法,还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而且持久的贡献。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具体来说,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冲击是经济周期的根源。 按照他们的分析,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供给面上的一些无法估计的外部冲击,如技术冲击等。 冲击导致了技术进步率大幅度地随机波动,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工资及利率等经济变量的相对价格,使产出的长期增长路径也呈现出随机的跳跃性。 市场机制本身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因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 第二,波动的核心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 当技术冲击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时,理性预期经济主体会根据相对价格的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从而会产生一个大的供给反应,导致产量和就业的波动。 在跨时劳动替代的作用下,一次性技术冲击能够引起实际产量的持续波动。 由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发生于某一个部门的技术冲击也会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 第三,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实际经济围绕基本趋势波动,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在波动。 经济波动不应被视为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是统一的。 这就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整合在了一起,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 第四,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作为外生力量的经济政策则难以与实际周期达到时间一致,并且还会减少人们的福利水平。 基于这些认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者将政策及其失误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主张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 第五,货币中性。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 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的调整反应,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变量,只有资本劳动和生产技术等真实变量的变动才是经济周期的根源。 不应当用货币政策去刺激产出,货币政策只能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目标。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各派和主张自由放任的各派分歧的关键是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否完善,需不需要国家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 他们争议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经济周期问题,即经济中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波动。 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的争议围绕三个问题:经济周期的性质是什么?经济周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正是在这些问题上,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向凯恩斯主义各派发起全面挑战,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经济周期的性质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 他们认为,在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是长期总供给,即长期中的生产能力,长期总供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资源和技术,长期中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稳定的趋势,称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短期中的经济状况取决于总需求,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这种长期趋势的变动,或者说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 如果把各年的经济状况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长期的趋势用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周期就是这两种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他们认为,在长期和短期中决定经济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总供给又有总需求。 因此,人为地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是无意义的。 由此出发,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即不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之分,前者研究长期问题,后者研究短期问题,但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一个问题。 所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理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 2、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原因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到现在为止已有几十种理论之多。 这些理论大体可分为内生论和外生论。 内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体系内的原因。 外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体系外的原因。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属于内生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属于外生论。 凯恩斯主义各派尽管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经济周期表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 这就是说,在短期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出现周期性波动就是必然的。 因此,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或减缓,或者说,经济周期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称为外部冲击,引起这种冲击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因素,因此这种理论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市场经济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也无法自发地迅速作出反应,因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这些冲击经济的因素不产生于经济体系之内,与市场机制无关。 所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典型的外因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引起经济周期的外部冲击分为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冲击”和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冲击”。 这两种冲击又有引起有利作用、刺激经济繁荣的“正冲击”,又有引起不利作用、导致经济衰退的“负冲击”。 有利的冲击比如技术进步,这种冲击刺激了投资需求;不利的冲击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供给有不利影响。 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以成为对经济大大小小的外部冲击。 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在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中,技术进步占2/3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作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之一。 外部冲击如何引起经济周期呢?我们以技术进步来说明,假定一个经济处于正常的运行之中,这时出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如网络的出现,这种技术突破引起对新技术的投资迅速增加,这就带动了整个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经济繁荣,技术是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这种繁荣并不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经济能力本身的提高。 但新技术突破不会一个接一个,当这次新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过去之后,经济又趋于平静,这种平静也不是低于长期趋势,而是一种新的长期趋势。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与以后的衰退证明了这种理论。 经济中这种大大小小作用不同的外部冲击无时不有,所以,经济的波动也是正常的,并非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 3、稳定经济的政策对经济周期原因的不同理论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稳定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各派在政策上也不无分歧,但都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也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稳定。 所以,他们都主张国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国家干预是他们的基本特点。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既然经济周期并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的,就无须用国家的政策去干预市场机制,只要依靠市场机制经济就可以自发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它们说明了由外部冲击引起的周期性波动不可能由政府政策来稳定,而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稳定。 只有市场机制才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自发而迅速的反应,使经济恢复均衡。 比如,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带动了整个经济繁荣,这时资源紧张会引起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使之恢复正常状态。 市场机制的这种调节是反时的,经济不会大起大落。 相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滞后的,由于政府不可能作出正确的经济预测,政策本身的作用有滞后性,加之政府政策难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 决策者信息不充分,对经济运行的了解有限,政策不可能像决策者所预期的那样起到稳定作用。 宏观政策的失误往往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而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而且,政策限制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用政府干预代替市场机制的结果,是破坏了经济稳定和经济本身自发调节的功能。 通货膨胀作为货币供应量过剩的结果对于经济,特别是成长率具有重大影响。 为了说明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的关系,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包括官方失业率U1数据和根据就业率计算出来的真实失业率U2)的历史数据将作为分析的对象。 数据系列将涵盖繁荣的1920年代、大萧条的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扩张期、滞胀的1970年代以及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成长期。 由于经济本身具有周期性,一个足够长的数据系列是避免系统性偏差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为什么要采用美国历史数据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当然是美国历史数据的相对可靠性。 再者,美国在西方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其免受外来因子的干扰。 在所有这些方面,其他国家的数据是难以匹敌的。 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美国经济在扩张与收缩之间大幅度振动(图1)。 到了下半叶,振幅明显减小,而通货膨胀则成为经常性的特征,并在各种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中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U2则自从1947年的劳工部开始统计以来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 为了系统地分析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通货膨胀率系列与GDP增长率系列在不同的对应位置作线性回归并得出斜率与回归系数(R)的平方,这两个数据被用于对时间作图(图2A)。 总的来说,线性相关性较弱,但可以看出两者在-3至-1年之间的正相关性(-3年的α≈0.05)和在1-4年区间的负相关性。 也就是说,GDP上升领先于通货膨胀三年,而后者领先于GDP下降一年。 如果在分析中使用GNP代替GDP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上述结果可以与以下两种可能性相容:(1)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低增长;(2)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 为了对于上述两种可能性进行验证,必须对于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区别对待。 因此,分别对于两个时期的历史数据作回归分析。 首先,是1927-1940年间的通货紧缩和萧条时期(图2B)。 1920年代早期的通货紧缩时期没有被包括进去是为了防止1910年代的通货膨胀的任何潜在的滞后影响干扰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在-1至+1年间显示显著的正相关性(α0.05)。 显然,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并存,两者领先于成长3-4年。 这一结果支持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的推理。 其次,是1941-1999年间的成长与通货膨胀时期(图2C),两种的速率都比较低。 在-1至+1年间,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α50%),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亚;其余16个属于中、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德国、埃及、西班牙、法国、伊朗、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沙特阿拉伯、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国。 在这里,标准是选择各个大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 某些大经济体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而被排除在外。 对于这两组数据做线性回归得到不同的结果(图2D,2E)。 中、低通货膨胀率组显示通货膨胀率与GDP成长率自0年开始的负相关性,其峰值在1年(α0.05)。 由此可见,U2下降领先于通货膨胀,后者领先于U1的增加2-3年和7年,而U1增加之后1-2年都会有U2的下降。 这里能够导出的一般推理是“失业率持续下降-通货膨胀-U1增加-U2减少”。 如果从上述推理要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首先可以认为失业率持续下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其次,通货膨胀可能造成中下阶层的经济困难,迫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来,从而增加失业率U1。 应该注意的是U1的增加是有滞后的,所以与GDP下降的即时效应不是同时的。 换句话说,U1增加不是发生在衰退早期,而是发生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 当U1下降到正常范围的时候,U2就降低了,说明全社会的就业率提高了。 所以,通货膨胀本身并不刺激就业,而是通过增加生活费用来迫使非就业人口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参与市场。 第一部分未能解释如何从经济增长过渡到通货膨胀,而这一环节恰好可以通过失业率持续下降引发通货膨胀而得到解释。 从经济衰退过渡到通货膨胀降低存在两种途经,即失业率增加和工资下降。 对于U2的分析表明衰退早期的失业率只是略有上升,没有显着意义,说明工资下降可能有重要作用。 因此,通货膨胀时期的一个经济周期可以被假设为以下事件系列:(1)经济增长使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U1增加);(2)更多的人就业导致失业率U2持续下降;(3)U2持续下降最终引发通货膨胀率上升;(4)通货膨胀率上升在短时间内引发经济衰退;(5)经济衰退减低工资以及就业率;(6)低工资以及低就业率减低通货膨胀率;(7)低通货膨胀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通货膨胀率的改变与经济增长率的改变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事件。 可见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对于通货紧缩时期,GDP数据上述假设相容,但由于就业数据的缺乏,目前尚无法验证上述假设是否适用。 在各种与通货膨胀相关的现象中,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关系最为密切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带来经济衰退?首先,通货膨胀减少了可用于再生产的资本存量,其结果要么是减少生产,要么是增加借贷以维持再生产水平。 在宏观水平上,两种效应必然同时存在。 后者将增加对于金钱的需求和价格,使利率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减少储蓄的本金和实际利率,从而减少储蓄的欲望。 尽管利率随着通货膨胀而增加,但往往不足以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美国1970年代的情况便是如此。 通货膨胀也同样影响到股东的增值与红利。 在通货膨胀期间,小投资者的回报在扣除税收之后往往成为负数。 在这种环境中,超前消费变成一种时尚,银行的坏帐会增加。 这是一种中长期的现象。 由于国内资本形成途径受阻,通货膨胀必然增加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性。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很可能触发货币贬值,造成资本外流、资金短缺,促使利率进一步上升。 当利率上升和银行坏帐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衰退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上述分析预期利率上升与两个因子相关联:(1)短期资本存量的减少;(2)中长期储蓄的减少以及资本外流。 于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利率上升是短期现象与中长期现象的加成。 这一预期已经为美国通货膨胀率与贷款利率在-1至8年的正相关性(α<0.01)所证实(图4A)。 显然,在0-1年的峰值反映了短期效应,而其后的长尾反映了中长期效应。 此外,美国通货膨胀率与一年期国债利率也具有类似的正相关性。 利率改变对于GDP增长率具有即时的影响,正如预期的那样。 美国贷款利率与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性显示于在0年(α<0.01)和1年(α<0.05),正相关性显示于3-4年(α<0.05)(图4B)。 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也显示类似的关系。 以上定量分析充分证明了本文对于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的两种作用机制的理论推理。 有人以为通货膨胀可以鼓励消费而达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其实,这种刺激是通过减少储蓄率而达到的。 应该认识到储蓄并不意味着资本停止循环,而是减少消费以扩大再生产(包括基本建设、教育、研发的费用),资本始终没有停止流动。 减少储蓄丝毫不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量,而仅仅改变其消费方式。 当然,储蓄率不是越高越好,但美国社会长期依赖日本和中国的储蓄来填补其预算赤字,其自身储蓄率过低则是毫无疑问的。 通货膨胀可以减轻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负担倒是一点不假。 但这种好处是短期的。 随着储蓄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长期经济增长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在美国,这种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已经相当明显,但问题尚不十分严重。 这是因为美元最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美国最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的地位决定了资本向美国集中的倾向,抑制了利率的上升,其它国家决不可能效仿美国的榜样。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通货膨胀必然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 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必然减少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和储蓄。 某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不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工资是与物价指数挂钩的。 然而,挂钩不是普遍的,况且银行储蓄的下降无论如何不可能挂钩,两者对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均有影响。 通货膨胀说到底是财富从民间向政府的再分配过程,相当于一种税收。 既然是税收,就不可能不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和需求。 除此之外,通货膨胀也可以被雇主用于抵消工资的增长,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方式。 这里的所谓贫者主要不是指赤贫者,而是广大中下阶层。 所以,通货膨胀必然使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基本消费品市场疲软。 但是社会总需求量确实可以不受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政府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社会中下层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上层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尽管这是一种不同的需求。 美国的通货膨胀在世界上具有特别的意义。 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储备,所以这个体系可以称之为美元标准。 这种情况与十九世纪英镑的统治地位相类似,但又有所差别:美元与过去的强势货币不同,它已经无法按固定牌价转换为黄金。 美元仅仅是一种法定货币,其币值很容易在货币市场上被高估,而且这种情况早已发生。 说美元被高估有两条证据。 首先,联合国公布的PPP比例显示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被高估。 其次,美元大量持续地流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国这一事实无疑是Gresham定理无处不在的体现。 美元在边缘国比在中心国身价更高,所以流向边缘国。 这种单向流动不会因为达到平衡点而终止,因为纸币的供应量可以无限增大,同时又完全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 美国以印刷的纸张换取其它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而其它国家接受这种交换因为他们以为美元是一种保值的手段。 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永远地延续下去。 英镑在四个世纪之内贬值了三个半数量级,从而沿着通货膨胀的路子完成了自我毁灭。 美元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也已经贬值了一个半数量级。 如果美元要避免英镑的厄运,美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放弃那种以通货膨胀来消灭债务和增加税收的如意算盘。 不过,在国债利息占用财政支出一半的时代,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对于白宫的主人来说是个难以想象的挑战。 某些美国经济学家宣称只要国债与GDP的比值不增加,国债不会成为问题。 这种思维的背谬在于它一旦被各主要经济体所接受,整个体系就会进入赤字预算年代,到那时就没有人能够出来填补赤字,最终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在统治世界经济。 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都乐于以凯恩斯疗法对付经济衰退,尽管凯恩斯主义在理论界早已风光不在。 这种情况大概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膨胀的诱惑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解释。 一是通货膨胀增加财政收入而不必增税。 二是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西方各国政府往往是国内最大的债务人。 三是通货膨胀对于富人有利,因为在西方国家富人总是超前消费的主力军,也是主要的债务人群体。 最后一点是因为采用大量注入资金的方式挽救危机中的大银行和资本市场,加重通货膨胀。 不久前美国及西方各国对次级房屋贷款危机的处理就是沿用了这个老办法。 这种注资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危机,但却造成长期的停滞,因为经济错位无法得到矫正。 总之,只要权宜之计仍然成为治国的方略,通货膨胀就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而美元的下滑轨迹也不会改变。

外汇的基本面是什么?

基本面分析是指对影响货币价值的基本层面进行研究,来预测市场走势。 重大经济数据的公布,经常会带来外汇市场的行情波动。 市场预期对于价格的影响往往大于实际数据。 因此,投资者需密切关注预期值,并警惕任何可能导致市场波动的不一致情况。 •通常在数据发布后会进行修正。 注意比较与前期有何异同,它能帮助您准确分析未来数据。 •了解基本面数据的价值。 通常可以用它辨认买卖信号。 根据对汇价影响力的大小,我们将重要的经济数据划分为三类: 最重要的数据有: 1、非农就业数据及失业率: 每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五公布上一个月的资料 。 它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失业率降低或非农业就业人口增加,表示景气转好,利率可能调升,对美元有利; 反之则对美元不利。 2、贸易收支: 每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四公布两个月前的资料。 它反映了该国在一段时期内对外贸易总额的收入与支出的多少,贸易货币流入减流出为正就是贸易盈余,为负就是贸易赤字。 如果 贸易赤字扩大,反映出口大于进口的金额在扩大,说明美国商品吸引力不及外国商品,美国决策者将可能采取行动使美元贬值来改善贸易赤字,这对美元不利。 相反,贸易赤字下降有利于美元。 有的国家如果贸易收支是盈余,那么盈余增大有利于该国货币走强。 3、国内生产总额(GDP): 每年的 1 、 4 、 7 、 10 月底公布上一季度的初值,之后两个月会公布两次修正值。 GDP 是代表一个国家境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不论谁拥有生产资产。 例如:外国公司在美国设立子公司,即使将营利汇回其位于其它国家的母公司,其营利仍是美国 GDP 的一部份。 GDP 的数字高,表示该国的投资效率佳,海外资金容易流入,其币值自然会往上攀升。 4、利率决定及会议细节 每月上旬公布,两周后公布会议细节。 如果调升利率,那么持有该国货币的利息会增加,会吸引更多买入者,从而使有利该国货币。 5、日本短观报告 每个季度末或下季度初公布。 短观报告 ( Tankan) 是日本的景气领先指标之一,根据历史显示日本政府每季公布的企业短观报告数据极具代表性,能准确预测日本未来的经济走势。 日本政府每季会对近一万家企业作未来产业趋势调查, 受访对象分成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各分成大、中、小型企业 ,调查企业对短期经济前景的信心,以及对现时与未来经济状况与公司盈利前景的看法。 调查结果负数表示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的公司多于感到乐观的公司,而正数则表示对经济前景感到乐观的公司多于感到悲观的公司。 第二类数据:1、资本流动数据: 每月 16 日到 19 日公布两个月前的数据。 该数据是针对美国债券及股票的资金流动情况,不包括直接投资。 2、经常帐: 每年 3 、 6 、 9 、 12 月公布前一季度的数据。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个国家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 、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它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 如果其余额是正数(顺差),表示本国的净国外财富或净国外投资增加。 如果是负数(逆差),表示本国的净国外财富或投资减少。 一国经常帐逆差扩大,该国币值将贬。 3、零售销售: 每个月 11 日至 14 日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反映了不包括服务业在内的零售业以现金、信用卡形式的商品交易情况。 零售额的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 4、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每月第三个星期公布上个月数据。 反映了消费者目前花费在商品、劳务等的价格变化,显示了通货膨胀的变化状况,是人们观察该国通货膨胀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类数据: 1、耐用品订单: 一般在每月的 22 号至 25 号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指不易损耗商品的订购,如车辆、电器等,反映了短期内制造商生产和投资支出情况。 他代表未来一个月内制造商生产情形的好坏。 2、领先指标: 大部分都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公布前一个月的统计结果。 领先指标 (Leading Indicators) 是由 12 个一系列的相关经济指针群所构成,用来测试整体经济的转换情形,并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向上最有效的统计指标。 假如领先指针连续三个月下降,则可预知经济即将进入衰退期 : 若连续三个月上升,则表示经济即将繁荣或持续荣景。 通常领先指标有 6 至 9 个月的领先时时间,根据美国商业部发行的经 济告示板 (Economic Bulletin Board) 指出,在经济衰退前 11 个月可预测经济走下坡,而在经济扩张前 3 个月可预测经济的复苏。 3、工厂订单: 反映了消费者、厂商或政府对未来商品产出的需求。 4、工业生产: 每月 15 号公布上个月的统计结果。 是衡量制造业、矿业与公共事业的实质产出,衡量的基础是数量,而非金额。 指数上扬,代表经济好转,利率可能会调高,对美元应是偏向利多,反之为利空。 5、生产者物价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主要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 一般来说,生产者物价指数上扬对美 元来说大多偏向利多 : 下跌则为利空。 6、消费者信心指数: 反映该国国民对其经济发展的看好程度,预示了未来消费支出的变化。 7、采购经理人指数: 当月的第一个星期。 反映制造业在生产、订单、价格、雇员、交货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通常以 50% 为分界线,高于 50% 被认为是制造业的扩张,低于 50% 则意味着经济的萎缩。 如十分接近 60 时,则通膨的威胁将逐渐升高。 一般来说,除非物价失控,出现无法遏止的恶性通货膨胀,否则,投资人很可能会预期联邦准备局将会采取紧缩利率政策,提高利率。 当指数低于 50% ,尤其是非常接近 40% 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一般预期联邦准备局可能会调低利率以刺激景气。 在全美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公布前一天,还会公布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这是全美采购经理人指数的一部分,市场往往会就芝加哥采购经理人的表现来对全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做出预期。 除了对整体指数的关注外,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支付物价指数及收取物价指数也被视为物价指数的一种,而其中的就业指数更常被用来预测失业率及非农 业就业人口的表现。 8、个人收入,个人支出: 每月的第四个星期。 个人收入 包括一切从工资及社会福利所取得的收入,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 个人支出包括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 个人所得提高,代表经济好转,而个人消费支出可能会增加,当其它经济数据开始出现连续性成长,个人所得与消费支出大于预估值的话,市场可能会预期美国联邦准备局将提高利率,对美元偏向利多。 9、新屋开工: 每月的 16 号至 19 号间公布。 衡量该国建筑业活跃程度的指标,由于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变化周期中的先导产业,预示未来经济的变化。 新屋开工率与建照准许率的增加,理论上对于美元来说,偏向利多 ,不过仍须 合并其它经济数据一同作考量。 10、设备使用率: 每月中旬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工业生产中对设备使用的比率,通常 80% 的设备使用率被认为是工厂和设备的正常闲置。 当设备使用率超过 95% 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满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升高情况下,对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用率在 90% 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降低情况下,对美元是利空。 11、商业库存: 反映商业部门对短期信贷的需求。 商业库存增加,可能带动短期利率的上升,经济发展减缓,表明经济可能进入停滞状态。 另外,央行或联储官员的讲话也是非常重要和值得关注的。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通过Q联系吧

标签: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因素会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 经济增长 从而影响股票价格 经济数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