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投资:有色金属价格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在经济过热时,可以适度加仓有色金属股票;在经济衰退时,可以减仓或逢低买入。

admin 2 0
周期性投资:利用经济周期优化有色金属投资导言有色金属,如铜、铝、锌等,因其在工业和基建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投资者青睐。作为一种周期性行业,有色金属价格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基于经济周期进行周期性投资,从而优化有色金属投资回报。经济周期与有色金属价格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扩张和收缩之间反复循环的现象。在经济扩张期,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企业生产增加,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随之增强,从而推高价格。相反,在经济衰退期,需求疲软、供给过剩,导致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周期性投资策略周期性投资策略旨在通过跟踪经济周期,在不同的经济阶段采取不同的投资行动,以获取超额收益。经济过热时:适度加仓当经济处于过热阶段,主要指标如GDP、工业生产、通胀率等持续走高,表明经济活动异常活跃。此时,有色金属需求旺盛,价格处于上涨趋势。投资者可以考虑适度加仓有色金属股票或基金,以捕捉市场上行机会。经济衰退时:减仓或逢低买入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主要指标下滑,表明经济活动放缓。此时,有色金属需求减弱,价格承压下跌。投资者可以考虑减仓有色金属,或在价格低位时逢低买入,以等待经济复苏带来的价格反弹。经济复苏时:持有或继续加仓在经济复苏阶段,宏观经济指标企稳回升,有色金属需求开始回暖。投资者可以持有现有的有色金属投资,或在价格回升后继续加仓,以充分受益于经济复苏带来的市场机会。具体操作建议阶段1:经济过热关注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生产等,判断经济是否处于过热阶段。适度加仓有色金属股票或基金,配置比例视经济热度和个股基本面而定。把握上涨趋势,及时止盈。阶段2:经济衰退关注经济数据下滑,如GDP增速放缓、制造业PMI指数下降等。逐步减仓有色金属,或在价格低位逢低买入。把握下跌趋势,及时止损。阶段3:经济复苏关注经济指标回升,如GDP增速回升、制造业PMI指数上升等。持仓或继续加仓有色金属,配置比例视经济复苏强度而定。把握上涨趋势,适时调整仓位。风险提示经济数据滞后:经济数据往往滞后于经济实际情况,可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市场波动性:有色金属市场波动性较大,经济周期以外的因素,如地缘政治、技术变革等,也可能影响价格走势。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周期性投资需要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策。结语掌握经济周期,进行周期性投资,是优化有色金属投资回报的重要策略。通过动态调整投资组合,投资者可以捕捉市场机会,规避风险,实现长期稳定收益。不过,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市场规律,做好风险管理,理性投资。

我国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2004年,面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避免了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实现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某些领域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已得到控制,薄弱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货膨胀势头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的同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投资、消费、净出口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态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 从总体上看,2005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在合理区间运行。 一季度GDP增长9.4%;预计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9%。 可以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已转入稳定的增长阶段。 具体而言,宏观调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宏观调控效应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26.4%,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回落15.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7.5%和22.6%,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5.8和5.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的回落以及投资增速结构上的变化,凸显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 2.消费增长平稳,居民收入保持增长。 今年前四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增长13.3%,比上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2.8%。 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有所上升,环比略有下降。 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7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了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增强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 和PPI增幅差距逐渐缩小,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缓。 今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同月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4%。 与4月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2%。 1~5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4%。 分类别看,5月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趋于合理,CPI全年控制在4%的目标可以实现。 1~5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比上年同月分别上涨8.2%、7.5%、5.1%、5.7%、5.7%,回落比较明显。 目前,上下游价格背离的现象有所缓解,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较为有利。 但对成本推动、服务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可能形成的通胀压力,仍不可掉以轻心。 4.财政和货币信贷保持稳定。 今年1~5月,全国财政收入完成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9亿元,增长13.1%;全国财政支出95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63亿元,增加15.2%;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3956亿元。 在增收节支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各项财税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继续加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得到积极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进一步保障。 货币总量增长保持平稳。 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继续保持在13%~15%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一季度储蓄存款新增9705亿元,同比多增1459亿元,各项贷款新增73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存差有所扩大。 5.对外贸易总量持续扩大。 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5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在部分商品国际价格上扬以及美元低位运行等因素作用下,出口增长强劲,出口2764亿美元,增长33.2%;受原油、钢材、汽车等产品进口量下降的影响,进口增长趋缓,进口2464亿美元,增长13.7%。 进出口相抵,顺差300亿美元。 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92亿美元。 6.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业继续增产和农民收入继续增加。 2005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预计为15.58亿亩,比上年增加2.3%。 其中夏粮种植面积3.95亿亩,增加4.8%,扭转了连续7年下降的局面。 行业投资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投资继续加强。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82.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投资404亿元,增长31.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98亿元,增长20.2%。 而部分过热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控制。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加大。 宏观调控既要防止出现反弹,又要防止出现过度回落的问题。 1.防止出现反弹。 第一,投资率和投资增长速度依然偏高。 1~5月,投资增速达26.4%。 虽比上年同期的34.8%有较大回落,但这是建立在上年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投资规模仍非常可观。 从今年已公布的数据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除1~3月略有回落外,基本保持了逐月增高的态势,已出现反弹征兆。 第二,上游产业利润空间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 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7.9个百分点。 但上游产业利润空间仍然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 1~5月,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仍有较大增长,分别达到88%、71.8%、35.6%、149.7%、51.6%。 其中,石油开采业利润逐月上升,由一季度的增长62.7%,到1~4月的69.8%,再到1~5月的71.8%。 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其利润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三,较高的储蓄率和逐步增加的银行存差为投资反弹提供了资金条件。 财政方面,财政政策虽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 2005年,将继续发行相当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且财政预算仍然安排了3000亿元的赤字,因此,财政资金使用方向需严格控制。 金融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年2月以来存差增速明显提高,相对于1997年1月以来长期趋势线的偏离程度越来越高。 5月存差已突破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比上年末增加了21%,比上月增加了5.8%。 商业银行体系巨额的存差与持续上升的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有大量的资金并没有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商业银行需要为过多的剩余资金寻找出路。 此外,大量民间资本不断积聚,力量日益壮大,也为投资反弹创造了条件。 第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具有投资反弹的内在动力。 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许多地方增加投资、上项目的冲动仍较强。 今年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用地量是计划的3倍,投资扩张压力还非常大。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也是可能出现反弹的因素之一。 2.防止出现过度回落。 目前,出现过度回落的风险,主要是CPI变动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亏损面扩大。 但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依然较高,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从行业方面看,下游产业亏损面扩大。 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下滑,这一方面是前一阶段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迅速上升。 值得警惕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有逐月增高的趋势:1~5月亏损额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速比1~4月高1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近2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也一直在高位运行。 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亿元,同比增长19.4%;应收账款净额亿元,同比增长15.5%。 增速与前几个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1~5月石油加工及炼焦行行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并出现全行业亏损,净亏损额达10.3亿元。 同时化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材、电力、电子通信等行业也出现利润下降或亏损。 由于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不畅的局面,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下游企业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如果这种格局长期持续,对经济运行不利。 第二,从产业方面看,服务业缺乏活力。 虽然工业增长明显超过长期平均值,但服务业仍显滞后。 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不仅低于10%的长期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时期1998~2002年平均8.2%的增长水平。 第三,从外贸方面看,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对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贸易摩擦逐渐升温,反倾销个案迅速增加。 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已受到各类反倾销起诉600多起。 同时,我国有25项出口产品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是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 贸易摩擦已开始对我国的出口扩张形成实质性制约。 第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上调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引致的效应相当复杂。 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可能会造成出口减少和就业压力加大,也会给宏观经济造成向下的压力。 三、政策取向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保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努力拉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稳定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与此同时,应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1.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 当前,不必出台新的抑制经济过热的措施,也不要急于出台大的刺激经济的措施。 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 按照推动结构调整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安排好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针对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不确定性加大的问题,应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反弹或过度回落两个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微调措施,防止经济总量出现大的失衡。 2.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必然需要结合使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 在本轮宏观调控中行政型的调控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如果过多依靠行政手段,则会造成市场扭曲。 在目前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应更加注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减少行政手段,注意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3.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要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为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打好体制基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经济运行产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病根”就会存在,旧病复发就有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必须标本兼治,更加重视治本,在铲除滋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土壤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当前,应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采取切实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在调整对最终消费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时需慎重。 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亟需改变,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长期任务。 除了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创造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的环境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方面。 当前,在落实“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当涉及到对最终消费需求有促进作用的政策进行调整时,需要慎之又慎,防止对消费需求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5.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注意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用。 今年1~5月,各月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同比增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注意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当经济出现过热时, *** 应采取什么政策

当经济出现过热时, *** 应采取什么政策

A减少财政支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应当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题目问财政政策,所以选A

当经济过热或过冷时, *** 应采取什么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四种搭配: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双紧),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紧财扩货),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扩财紧货),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双扩).经济过热, *** 应当采取双紧的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能有效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总需求,紧缩的货币政策能提高利率,减少投资,从而起到冷却经济的作用.经济过冷, *** 应当采取双扩的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能 *** 消费需求进而 *** 总需求,扩张的货币政策能降低利率, *** 投资,从而能够 *** 经济增长,走出萧条.另外两种政策搭配分别适用于经济繁荣但并不过热和经济衰退但并不过冷的情况.一紧一扩是为了防止政策导致经济过于偏向调整的一面.

巨集观经济政策在经济紧缩是应采取什么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巨集观经济执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 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 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巨集观调控,不可细化,过多参与经济建设,使经济发展市场化,减少政策干预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采取紧缩政策其实还要细细分析,分不同的程度。 如果回答考题,书上抄一段,如果想弄清楚问题那好好看书了。 通货膨胀是物价的大幅连续的上涨,那么找几个措施来控制消费或是投资

D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 *** 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 应采取什么样的巨集观经济政策来消除

都在用,政策好多,你指的是哪方面的,说不完

当经济过热需要抑制投资时 *** 应采取的税收措施是( )

为了遏制经济过热、投资过度, *** 应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A提高税率和C减少税收优惠都是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正确答案。 E的提高折旧率,是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方向相反。 所以本题答案是AC。

在顺差过热的经济下,应采取怎样的巨集观经济政策

经济增长偏快,发展代价过大。 目前,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增长过快并呈加剧之势。 这一轮巨集观调控以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一直是调控的重点,各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问题虽有所缓解,却没有根本改观。 投资增幅持续攀升。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 新开工专案继续增多。 上半年,城镇累计新开工专案9.9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83万个。 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有40%以上的专案在征地、环评、稽核程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现象。 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一些新上专案存在不少不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问题,产品结构雷同现象也比较突出,存在着新的产能过剩隐患。 二是货币信贷投放仍然过多。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去年3月末为14%,以后逐月持续攀升,今年5月末高达19.1%,6月份虽有回落,但仍处于18.4%的高位。 目前,银行系统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金融机构存贷差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部分超过1万亿元。 人民币贷款上半年新增2.15万亿元,占全年计划2.5万亿元的86%,同比多增加6937亿元。 在货币信贷总量扩张较快的同时,结构也不尽合理。 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快于短期贷款。 银行资金继续向大城市、大企业、大专案和垄断行业集中,广大中小企业、农村获得贷款仍比较困难。 三是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 上半年已达614亿美元,同比增加218亿美元。 其中,6月份单月贸易顺差14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全年贸易顺差将会超过去年。 上述三个问题已经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偏快,特别是工业增长加快,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突出表现为土地粗放使用、能源和环境形势严峻、生产资料价格攀升等方面。 经济执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使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再度盲目扩张,一些已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死灰复燃;势必使刚刚宽松的煤电运形势发生逆转,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进一步加剧;势必削弱市场约束的作用,延缓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序;势必加剧国际收支失衡和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最终将增大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甚至出现大起大落,破坏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 此外,经济社会生活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仍然不容忽视,粮食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加上禽畜产品价格回落,农民继续增收难度加大;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就业形势仍很严峻,上学难、看病贵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中心城市住房价格涨幅仍然较大;安全生产形势也不容乐观,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希望你满意!

*** 在教育公共服务上应采取什么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19日(此件公开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现就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大力推广 *** 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广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重大意义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 *** 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 *** 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有利于加快转变 *** 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作为社会资本的境内外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承担公共服务涉及的设计、建设、投资、融资、运营和维护等责任, *** 作为监督者和合作者,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直接参与,加强发展战略制定、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绩效考核等职责,有助于解决 *** 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有利于打破行业准入限制,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可以有效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型别企业积极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给予中小企业更多参与机会,大幅拓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有利于盘活社会存量资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三)有利于完善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下, *** 以运营补贴等作为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的对价,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价支付依据,并纳入预算管理、财政中期规划和 *** 财务报告,能够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担公共资金投入,符合代际公平原则,有效弥补当期财政投入不足,有利于减轻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波动,防范和化解 *** 性债务风险。 二、总体要求(四)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立足国内实际情况,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投入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 *** 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五)基本原则。 依法合规。 将 *** 和社会资本合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护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明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确保专案规范实施。 重诺履约。 *** 和社会资本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对等,必须树立契约理念,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诚实守信、严格履约。 公开透明。 实行阳光化运作,依法充分披露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重要资讯,保障公众知情权,对参与各方形成有效监督和约束。 公众受益。 加强 *** 监管,将 *** 的政策目标、社会目标和社会资本的运营效率、技术进步有机结合,促进社会资本竞争和创新,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积极稳妥。 鼓励地方各级人民 *** 和行业主管部门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和行业特点的做法,总结提炼经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坚持必要、合理、可持续的财政投入原则,有序推进专案实施,控制专案的 *** 支付责任,防止 *** 支付责任过重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带来支出压力。 (六)发展目标。 立足于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形成有效促进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培育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 *** 和社会资本合作市场。 着力化解地方 *** 性债务风险,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专案改造,争取通过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减少地方 *** 性债务。 在新建公共服务专案中,逐步增加使用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比例。 三、构建保障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七)明确专案实施的管理框架。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专案实施质量。 进一步完善操作指南,规范专案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各环节操作流程,明确操作要求,指导社会资本参与实施。 制定合同指南,推动共性问题处理方式标准化。 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的标准化合同文字,提高合同编制效率和谈判效率。 按照预演算法、合同法、 *** 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 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等要求,建立完善管理细则,规范选择合作伙伴的程式和方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 (八)健全财政管理制度。 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统筹评估和控制专案的财政支出责任,促进中长期财政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公共服务成本财政管理和会计制度,创新资源组合开发模式,针对 *** 付费、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等不同支付机制,将专案涉及的运营补贴、经营收费权和其他支付对价等,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入年度预算、中期财政规划,在 *** 财务报告中进行反映和管理,并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 存量公共服务专案转型为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过程中,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价值,防止公共资产流失和贱卖。 专案实施过程中 *** 依法获得的国有资本收益、约定的超额收益分成等公共收入应上缴国库。 (九)建立多层次监督管理体系。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发起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社会资本也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议发起。 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不同领域的行业技术标准、公共产品或服务技术规范,加强对公共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监管。 建立 *** 、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跟踪、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将 *** 付费、使用者付费与绩效评价挂钩,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价的重要依据,确保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依法充分披露专案实施相关资讯,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 (十)完善公共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资源、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加快理顺公共服务价格。 依据专案执行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健全公共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完善 *** 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社会资本、公众和有关部门意见,确保定价调价的科学性。 及时披露专案执行过程中的成本变化、公共服务质量等资讯,提高定价调价的透明度。 (十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推进相关立法,填补 *** 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立法空白,着力解决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运作与现行法律之间的衔接协调问题,明确 *** 出资的法律依据和出资性质,规范 *** 和社会资本的责权利关系,明确 *** 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为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当地实际,依据立法法相关规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规范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运用。 四、规范推进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实施(十二)广泛采用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务。 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其中,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特定领域需要实施特许经营的,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执行。 (十三)化解地方 *** 性债务风险。 积极运用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方式,将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公共服务专案转型为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和运营,在征得债权人同意的前提下,将 *** 性债务转换为非 *** 性债务,减轻地方 *** 的债务压力,腾出资金用于重点民生专案建设。 大力推动融资平台公司与 *** 脱钩,进行市场化改制,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在其承担的地方 *** 债务已纳入 *** 财政预算、得到妥善处置并明确公告今后不再承担地方 *** 举债融资职能的前提下,可作为社会资本参与当地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通过与 *** 签订合同方式,明确责权利关系。 严禁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保底承诺等方式参与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进行变相融资。 (十四)提高新建专案决策的科学性。 地方 ***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统筹论证新建专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保证决策质量。 根据专案实施周期、收费定价机制、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基本框架和所需要的 *** 投入等因素,合理选择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运作方式。 (十五)择优选择专案合作伙伴。 对使用财政性资金作为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对价的专案,地方 *** 应当根据预演算法、合同法、 *** 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选择专案合作伙伴。 依托 *** 采购资讯平台,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专案采购资讯。 综合评估专案合作伙伴的专业资质、技术能力、管理经验、财务实力和信用状况等因素,依法择优选择诚实守信的合作伙伴。 加强专案 *** 采购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十六)合理确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树立平等协商的理念,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合理分配专案风险,按照激励相容原则科学设计合同条款,明确专案的产出说明和绩效要求、收益回报机制、退出安排、应急和临时接管预案等关键环节,实现责权利对等。 引入价格和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充分考虑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 如单方面构成违约的,违约方应当给予对方相应赔偿。 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为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创造条件。 (十七)增强责任意识和履约能力。 社会资本要将自身经济利益诉求与 *** 政策目标、社会目标相结合,不断加强管理和创新,提升运营效率,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严格按照约定保质保量提供服务,维护公众利益;要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和升级,从工程承包商、建设施工方向运营商转变,实现跨不同领域、多元化发展;要不断提升运营实力和管理经验,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咨询、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要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促进专案增效升级。 (十八)保障公共服务持续有效。 按照合同约定,对专案建设情况和公共服务质量进行验收,逾期未完成或不符合标准的,社会资本要限期完工或整改,并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 健全合同争议解决机制,依法积极协调解决争议。 确需变更合同内容、延长合同期限以及变更社会资本方的,由 *** 和社会资本方协商解决,但应当保持公共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专案资产移交时,要对移交资产进行效能测试、资产评估和登记入账,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在 *** 财务报告中进行反映和管理。 五、政策保障(十九)简化专案稽核流程。 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建立专案实施方案联评联审机制,提高审查工作效率。 专案合同签署后,可并行办理必要的审批手续,有关部门要简化办理手续,优化办理程式,主动加强服务,对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的内容不再作实质性审查。 (二十)多种方式保障专案用地。 实行多样化土地供应,保障专案建设用地。 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专案,可按划拨方式供地,划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建成的专案经依法批准可以抵押,土地使用权性质不变,待合同经营期满后,连同公共设施一并移交 *** ;实现抵押权后改变专案性质应该以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专案,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租金收入参照土地出让收入纳入 *** 性基金预算管理。 以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当以市、县人民 *** 作为出资人,制定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案,经市、县人民 *** 批准后实施。 (二十一)完善财税支援政策。 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的有效方式。 中央财政出资引导设立中国 *** 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支援基金,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专案,提高专案融资的可获得性。 探索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地方融资平台存量专案转型为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 落实和完善国家支援公共服务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公共服务专案采取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地方 *** 在承担有限损失的前提下,与具有投资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基金,并通过引入结构化设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二十二)做好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应创新符合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特点的金融服务,优化信贷评审方式,积极为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提供融资支援。 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中长期贷款优势,参与改造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拓宽专案融资渠道。 鼓励符合条件的专案运营主体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定向票据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 鼓励专案公司发行专案收益债券、专案收益票据、资产支援票据等。 鼓励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创新运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专案资产支援计划等多种方式参与专案。 对符合条件的“走出去”专案,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援。 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引导金融机构正确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援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融资。 六、组织实施(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相关领域具体工作,加强对地方推广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和监督。 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和资讯交流,完善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商务、文化、卫生计生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特点,积极运用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务,探索完善相关监管制度体系。 地方各级人民 *** 要结合已有规划和各地实际,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推动 *** 和社会资本合作专案落地实施。 (二十四)加强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快形成 *** 部门、高校、企业、专业咨询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 统筹内部机构改革需要,进一步整合专门力量,承担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广职责,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 (二十五)搭建资讯平台。 地方各级人民 *** 要切实履行规划指导、识别评估、咨询服务、宣传培训、绩效评价、资讯统计、专家库和专案库建设等职责,建立统一资讯释出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专案实施情况等相关资讯,确保专案实施公开透明、有序推进。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广 ***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抓好落实。 财政部要强化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美元18年会破6到5吗?10年一次的金融危机18会到来吗?

过去每8-10年都会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九年。 这次会例外吗?金融危机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涨、一片繁荣。

真正的关键和重点来了,我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出来:第一次金融危机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997—1998,之间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机是2007—2008,也是相差10年;那第四次金融危机,难道就是2017—2018?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周期谈起。

一、从甲子周期到太阳黑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规律莫过于中国的甲子周期。 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经过两两组合,形成了六十组数据,从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 在六十甲子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法体系,是为四柱八字。 中国古老的算命术,就是以四柱八字为基准,将各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模式定为吉凶祸福,由此去判断过去、预测未来。

除了甲子周期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最早的周期体系之一。 这是一个绵延至今超过2000年的气象周期,按照地球在黄道上的运行节律而将一年分成24个小的周期,从立春到大寒。

中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中比较早的一批研究市场周期规律的人,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节气为工具,尤其是后者,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 只不过近几年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已。

国内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翁文波曾出过一本《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的小书,专门用中国传统的纪历与节气进行天灾等预测,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相比他的地震预测,那只是小儿科。 有数据统计,他1982年到1992年预测国内地震60次的准确率是86.67%、预测国外地震70次的准确率82.85%,每一次预测误差都不到1.0级。

他做预测所采用的方法在《预测论基础》一书中曾有介绍。 在那本书里面,他介绍了醉汉游走、翁式旋回、可公度性原理等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预测理论,并举例了多元一次方程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等等。 比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看起来,这些公式很高深。 但是,如果认真破解那些所谓的数学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两次事件间隔的时间而已。 因为公式可以破解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能看明白吗?第一行,它代表的意思是:第三次事件(地震)到第四次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第一次事件到第二次事件间隔的时间相等。 简单点说,前两次地震间隔380天,后两次地震恰巧间隔375天,就认为在某地同等级地震存在着大约380天的周期。 于是,最近一次地震向未来拓展380天,就可能再发生一次地震。

如是,其地震预测模型,本质上就是找历史上两次地震间隔的时间,然后从最近一次地震的时间向外推,根据可公度性原理,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时间,将其标记,作为预测的时间。 这种周期,我们可以命名为“测量周期”。

测量周期有无道理呢?我们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地震预测的案例,就会发现其国内地震的预测平均地点误差是399公里、国外的平均地点误差是692公里。难道说,一次预测地震,在中国的地盘上,偏差达到400公里,竟然也算预测准确了?

事实上,如果用前述的多元一次方程为基准去预测股市,我们可以得到无数个潜在的预测结果,也可以利用所谓的公度性去推测哪个周期实现的概率最大。 但大量繁复的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成为市场的转折日。 如此,所谓的准确性几乎就全都是人为主观做出来的,其实际价值几乎等于0。

曾经有段时间,国内的一些技术派专家研究太阳黑子周期律,这似乎能解释史玉柱的疑惑: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0年左右。 有人会因此而牵强附会地认为,人类活动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周期的影响,所以才会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机。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解释1254-1400年间英国的谷物收成变化时,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恰巧存在一个11.1年的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非常吻合的周期规律。 他的解释是太阳黑子爆发会促进光照、刺激作物生长。 不过,几年后,科学家修正了观点,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 于是,杰文斯就又把数据计算了一遍,结果他说自己惊讶地发现:作物的周期确实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可笑的是,随后的英国作物报告却与他的这个周期计算不一致。 于是,他修正观点,认为是太阳黑子造成了其它国家的作物变化,间接影响了英国。 而后,他的这些结论就被经济学家嘲笑一番之后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只是,很多中国人,竟然还以太阳黑子为机械的教条来预测未来,不亦谬乎!我们其实可以下一个断语,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都与杰文斯的结论差不多,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来解释事物,最终都会无法自圆其说。

二、唬人的经济周期

实际上,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经济周期。 当时的一位银行家桑顿注意到,英格兰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经济危机,比如,1702年,1705年,1711年,1715年,1720年,1726年,1729年,1734年,1739年……1784年,1789年。 在他观察到的18次经济危机中,经济是螺旋式上升的。

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记载了更多的经济危机的案例。 比如,在美国,1816年曾有过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其后,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几乎就是每间隔10年会有一次大的危机。 如果按照时间序列数下去的话,1895年也有一次衰退、1907年还有一次,1914年又来了,最严重的危机是1928年,再其后……看看,是不是存在着显著的10年左右的周期?

其实,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已经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 这就是“朱格拉周期”。 这属于中等长度的周期,故称中周期。

随后,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出版了专著《经济周期》,这是经济周期第一次进入经济学理论殿堂。 米切尔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工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普遍衰退、收缩阶段、复苏阶段等。 最重要的是,它的结论是:经济周期序列不确定,周期持续的时间是1-10年或者12年。 而且,它们不应该再被细分成更短的周期了——相比朱格拉,米切尔还是实事求是的,他把周期放宽到1-12年的任何一个可能的时间方格,而不是十年周期。

虽然米切尔说周期不可细分,但这不影响其他经济学家的努力。 曾经费劲心力研究周期的人还有许多新发现。 比如,德国科学家基钦发现的40个月的周期(3年多),而苏联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则发现了一个20年周期。 据说,当时还有人论断过,房地产存在着一个18年的周期,“非常接近”库兹涅茨周期。

1910年,一位18岁的俄国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长的波段,14年后,他的长达80页的研究报告问世,提出的新周期长度平均是53.3年。 这个学生叫康德拉吉耶夫,1926年,他说自己设想的周期已经接近新的高潮期。

他或许没有想到,90年后,中国有不少股市和期货的投资人正在抱着他的论文研究这个长达53.3年的周期,按照周期预测,似乎大宗商品正应该走下坡路。 殊不知,这个所谓的康德拉吉耶夫的周期,只是他观察了一百多年人类历史的结果,而且主要还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

康式周期,以其长达50多年,而被称为是长周期。 其实,中国人有更早的长周期理论,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中国人算得很简单,从周朝开始,到秦汉,唐宋,明清,每隔五百年左右总有一轮新的发展周期。

如果说测量周期可以得出无数个不同的周期,因此不靠谱,那么,这种从几十个月到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所谓固定周期,是否可靠呢?简单的推论告诉我们:完全不可靠!

问题主要出在样本检验的范围、误差许可的范围。 康式周期只经过了三四个历史周期的检验,怎么能称之为铁律呢?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不过两三百年,不同时期的规律怎么可能一再重复呢?至于看起来很准确的所谓10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存在着误差问题:假设把所谓的10年前后各3年作为许可误差,那么横竖跨度就是6年之久。 一个10年的周期,竟然容许6年的误差,这还能算是规律吗?

所以,无论是固定周期还是浮动周期,都只是人们研究经济或商品现象的偶然发现而已。 即便这种周期有过几次重复,也只能认为是巧合——除非我们能找到隐含在周期背后的逻辑。

比如,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性规律。 这种规律是可以观察得到、并能被反复验证的。 在可允许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周期性规律一再出现以至于我们可以确信到了每一个时期,事物必然发生。 比如,中国的民谣: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等等。 但这种观察,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 北方的观察结果与南方就完全不同。

除去这种用物理学可以解释的周期规律外,其它所有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周期,都绝对不可能有固定周期。 而浮动周期,也绝对不是靠技术测度就可以得到的。 我们必须拨开周期迷雾,找寻周期背后的逻辑。

三、经济周期的逻辑

1909年,美国人罗杰*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他认为,过度投资与增加货币供给都会导致负面反应。他给出的标准十阶段经济周期模型是:

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票价格下跌;4、商品价格下跌;5、房产价格下跌;

6、货币理论降低;7、债券价格上涨;8、股票价格上涨;9、商品价格上涨;10、房产价格上涨。

到房产价格上涨后,再进入其中第一阶段,于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就产生了。 80年后,日本经济进入所谓泡沫期,最后阶段正是股票和房产价格持续上涨,于是,当局大幅度提高利率,导致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先跌,房产价格后跌。 只可惜,这次下跌只有一次机会,日本经济看不到什么短周期和中周期也看不到什么长周期,30年来始终没有景气。

显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里,核心是利率的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增减其实也会影响到利率的变化。 所以,其后费雪才会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银行信贷,因为现代银行能够创造货币。

费雪在论述经济周期时指出,货币投放会增加生产,生产增加会促进消费。 但是,“萨伊定律并不是永动机”(意思是供给不会永远自动产生需求),供给增长产生的额外收入会被人储存起来,于是,部分资金不再进入投资环节,生产和消费都会下降,大家会进一步降低债务率,生产受到进一步影响,所以,经济危机才会产生。

但是,费雪的论述仅在硬通货时代才会产生——硬通货时代,货币可以被储藏(接近于掩藏),不再进入流通环节,所以才会影响到市场的货币供给,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在纸币时代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几乎所有货币都在银行里,货币的所谓储存功能几乎消失,此时,决定银行信贷增减的变成了中央银行的政策——结论就赫然是:经济周期是否产生,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松紧。 如果再进一步展开,那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周期,是央行创造的。

那么,如果央行主动调整节奏,周期是不是就该被修正?比如说,拉长周期,或者缩短周期?由于缩短周期于经济不利、于口碑不利,所以央行的唯一选择就变成了拉长周期。

由此可见,只要央行能认真学、总结经验,理论上就可能彻底消除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但是,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训,周期就可能一而再地出现,甚至于极端状况下类似于日本,只有下行后的横盘而没有上升,那就不成其为周期。

事实上,美联储的进步能力就是极强的。 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迄今将近90年时间,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次与之同等级别的萧条。 甚至于阶段性的衰退都没有明显发生过。 表现在股市中,1981年后的36年里,美国股市仅仅在2001年和2008年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深幅回调——注意,在2001年的调整发生前,美股已经有近70年没有出现大调整(1987年的闪崩则是暂时的),但是谁也没想到,2001年调整后,仅仅过了五六年,股市就再创新高,但2008年却又迅即出现了新的大幅度调整——这种变幻莫测的周期,以前根本就不曾遇到过。

2009年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8年持续不断地上涨和创下历史新高。 此时,很多人开始忧虑2018年可能再现十年周期。 莫非,美联储那么健忘?莫非,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小心翼翼地警惕着的周期真的会出现?

先不忙着下结论。 我们再回到硬通货时代,或者回到信用货币时代之前。 在那个时候,货币是锚定金银的,或者,纸币是有形的,这都使其具有了储藏(掩藏)的功能。 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

1、货币投放增多,经济景气明显,社会欣欣向荣;

2、富人赚钱多,穷人赚钱少;

3、货币向富人转移,富人储藏货币;

4、穷人占有的货币减少,消费降低;

5、消费降低导致生产下降;

6、经济陷入衰退;

7、重复第一步。

所以,非信用货币时代,是走不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恶性循环的:经济一旦向好,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货币向富人集中,穷人货币少结果导致经济衰退。 于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早期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 它的核心是货币的不断集中和分散的结果。

同样,由上述理论,也就可以解释中国的王朝更替缘由。 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天下大治经济繁荣之后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的归宿。 而经济治乱,根本原因还在于货币的集中与分散。

人类社会只有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在货币的储藏(掩藏功能)消失之后,经济周期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周期就越来越取决于央行而不是经济自身。 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仍旧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去搞什么经济周期预测,难免落入窠臼、贻笑大方。

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是会学的,普通人当然也会学。 这就注定商品的周期性规律是会改变的。

我们以山东大蒜这样一个小品种为例。 2004-2006年,大蒜的价格不断上涨,山东的大蒜出口增加,农民利润增加,于是导致产量增加。 结果,在2006年的时候,大蒜种植面积创下历史新高。 几乎可以断定2007年大蒜肯定会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 那么,此时我们来推断,大蒜的下一个上涨周期会在何时呢?

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则2008年种植人数减少,2008年将出现价格暴涨的行情。

另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2008年很多人都预测价格要暴涨,所以导致2008年种植继续增加,供给不减少,结果2008年价格继续下跌,2009年才会反弹。

事实怎样呢?2007年大蒜价格下跌,但蒜农减种的并不多,由此导致2008年的价格继续暴跌,结果,2006年高峰时2-3元的蒜价,到2008年已经跌到只有0.18元。 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价格。 于是,2009年,物极必反,蒜价暴涨,从不足0.1元上涨到4元以上,现货价格涨幅最多超过40倍。

现在回头看,2004-2006年是上涨周期,2006-2008年是下跌周期,2009年又是上涨周期。如此算来,是不是5年一个周期循环?如果说2006年的价格是阶段性高点,则下一个高点是不是应出现在2011年?

事实并非如此。 2006年4月的高点出现后,下一轮的高点出现在2011年11月。 再下一轮的高点呢?2016年4月确实又现高点,11.4元。 但是,到2017年1月竟然出现了新的高点14.6元,2017年5月的最高点竟然接近16元。 假设2017年5月高点是历史性的(因为2017年7月的最新价格只有7元多),则前一轮周期是5年,后一轮是5年半,再后一轮又是5年半。 那么,下一轮高点会在何时出现呢?

我们不去猜测高点的位置,而是要研究为何会出现这种周期拉长的现象。 根本原因是:信息透明时代,蒜农是会进步的。 他们掌握信息之后,会有博弈,有人增种,有人减种,结果就导致商品价格周期出现波动:有时候周期延长、有时候周期缩短。

一个小小的大蒜头,都充斥着如此多的博弈,周期都不确定,遑论其它商品。 比如说,此前白糖存在着3年+3年的周期,但这几年,周期已经明显被平滑了。 又如,鸡蛋价格本来存在着明显的9月高价定律,但这几年随着冷库技术的发展,9月的价格已经逐渐不再是全年最高价了。 再如,螺纹钢的吨钢利润以前从来没有超过千元,但今年超过千元后,价格强势不回落,等等。

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期。 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周期也许还会相对固定,而一旦信息通畅或者产业形式发生改变,则价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长甚至会完全被抹平。 比如,中国的鸡蛋价格此前存在显著的4年周期(2年上涨2年下跌)。 但2004年9月达到高点、2006年5月达到低点后,周期律明显开始失去作用。 2007年6月、2008年9月先后达到阶段性高点且基本没有大的回调,2011年9月再次达到高点后,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后见底。 此时,上涨周期长达5年多,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 随后,价格继续上涨到2014年9月见到最高点,上涨周期是2年多。 但从那时候到现在,价格下跌了近3年时间仍没有见到底部——相比从前,上涨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以达到3年以上。

不止如此,美国1874年就开始有鸡蛋期货,其后也曾有过波谲云诡的行情,鸡蛋期货也曾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明星交易品种。但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销售模式的改变,鸡蛋价格逐渐被寡头所控制,到1982年,因波幅过小,鸡蛋期货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曾经波澜壮阔的多空行情,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线,谁还敢说再有周期?

所以,我们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规律,也应该摒弃固定周期节律,甚至放弃浮动周期规律,必须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动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去做判断——没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变的。

五、2018年:要崩溃还是要衰退

鸡蛋、大蒜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周期可以被拉长乃至抹平,经济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长或抹平。此时,再谈论什么周期,会不会显得过于小儿科?

在经济领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循环是必然的、或者说经济危机是必然发生的。 但是,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银根的放松和收缩是央行自主决策的,既然如此,就必然可以通过努力掌握规律并适当调整,从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长经济周期。

宽松与繁荣相伴,紧缩与萧条相随。过度通缩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是如此循环的:

经济萧条——放松银根——刺激需求——扩大投资——价格上升——企业盈利——产能扩张——经济过热——供给增加——收缩银根——减少投资——抑制需求——价格下跌——企业亏损——经济萧条。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链条在于银根的松紧。而这一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另外一条路径来消弭这种周期性波动:

经济不景气——货币宽松——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产能扩张、价格上升——经济过热——货币定向生产环节宽松——扩大产能满足需求——供需动态平衡——维持景气——动态调节供需——维持景气

看看前后两个序列,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选择是相同的,都要放松银根。 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紧银根导致利率上升,但新模式下,是定向宽松满足生产,由此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从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

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务必清楚一件事情:有些风险是防出来的,本来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因为担心有风险,防范措施过头了,反而引发了风险。 比如一个正常生产的企业,资产优良,投入较多资金到厂房和设备,产品销售良好,但银行对它防范风险的措施过头了,抽了它的贷款,导致它资金周转不了,无法有效开展生产,只能低价甚至亏损处理库存,于是风险就出现了。

对于政府当局来说,务必要清楚一件事情:预期是会传染的。 如果央行收紧银根,造成了未来银根整体收紧的预期,则这种预期会在短时间内传染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有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的需求突然不见了!比如,1928-1933年大萧条时期,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可以理解!而美国的耐用消费品最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钱人和穷人都减少了耐用品的消费。 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呢?降幅也曾高达52.2%。 这意味着很多美国人连吃饭都比以前少了!

所以,货币和政府当局,应该持续不断地给市场传递正向预期,而不是恐怖的负面预期。 他们应该做到的是通过调节不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以此消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怎么做呢?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更应扩大需求,而不是压制供给;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则更应扩大供给,而不是压制需求。 压制需求或供给,都容易引发通缩甚至经济危机,而引导社会的货币和增发的货币投向供求两端中少的那一端,则可以在维持经济景气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

比如房地产市场,如果房价涨了,那就引导开发商多盖房(增加土地供应和房企贷款),如果房价跌了,那就引导购房者多买房(降低按揭比例和利率,扩大购房人群),由此实现房地产供需的动态平衡,维持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最终实现家家住上好房子、社会财富充裕的幸福场景。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大众在进步,央行在进步,政府监管也在进步中。那么,请你做出判断,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溃或者大萧条,会出现吗?

标签: 可以适度加仓有色金属股票;在经济衰退时 周期性投资 有色金属价格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 在经济过热时 可以减仓或逢低买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