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增长:尽管存在波动,但长期来看,铜股票有望继续增长。对铜的持续需求和有限的供应将支撑价格上涨。

admin 2 0

尽管市场波动,长期来看,铜股仍有望持续增长。对铜的不断需求和有限的供应将成为支撑其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

对铜的持续需求

铜是一种在各种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金属,包括建筑、电气和汽车制造。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对铜的需求不断增长。

建筑业: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金属,用于电线、管道和屋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铜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电气行业: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使其成为电力传输和配电的理想选择。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现代化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铜的需求。

汽车制造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公司基础:考虑投资具有强劲财务状况、经验丰富管理团队和多元化铜资产组合的铜矿公司。

风险评估:了解铜矿开采和加工的风险,包括矿山开发风险、环境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

长期视野:铜股投资的最佳方式是采取长期视野。尽管可能出现短期波动,但长期增长潜力是显而易见的。

结论

尽管市场波动,长期来看,铜股有望继续增长。对铜的持续需求和有限的供应将支撑价格上涨,为投资者提供潜在的回报。

投资铜股需要谨慎和长期视野。通过了解行业动态和公司基础,投资者可以利用铜市场长期增长的机会。


“碳中和”下的钢铁:利益再分配的杠杆

我们在前期报告中总结了 历史 上通胀周期的演化规律,分析了本轮大宗商品上涨原因、走势。 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大宗商品保供稳价问题,集中在财税手段增加进口减少出口、金融手段打击炒作,加强预期引导,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短期内供需矛盾尤其是供给不足明显,大宗商品上涨预期仍存。 供给不足既与海外疫情和地缘政治关系有关,也与国内政策执行有关,包括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环保限产的供给冲击。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8亿吨,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排放来源,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 同时,当前钢铁引领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对消费品的传导已经对宏观经济、微观经营、居民购买力产生影响,影响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 本篇报告以钢铁行业为例,探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政策执行对经济尤其是利益分配的影响。 具体讨论四大问题:我国钢铁行业有哪些特征并如何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当前钢铁产业的上下游供需格局如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环保限产下的钢铁价格会如何演化?将产生哪些经济影响?

一、我国钢铁行业有哪些特征?如何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总量上,以粗钢衡量的钢铁产量高、增速快,是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这也意味着如何降低粗钢产量将是未来碳中和实施路线不可回避的难题。 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超十亿吨,占全球产量的份额超过50%。 同时,近年来中国粗钢产量增速显著高于全球,2018-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速分别为6.6%、7.9%和5.2%,分别较全球(除中国)增速高出2.7、9.9和12.9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上,钢铁产业集中度低,行业资源整合空间大。 碳中和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带来新的机遇,行业资源整合后有助于提升钢企进口铁矿石时的议价能力,保障供给的稳定性,提高发展的安全性,预防输入性通胀风险。 从横向比较来看, 2019年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钢铁产业产量前3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CR3)在50%至90%之间,而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CR3仅为17.3%。 从纵向比较来看, 截至2020年末,中国钢铁行业CR10集中度为36.8%,较2016年仅提高0.8个百分点,与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60%目标相距甚远。 长期以来,钢铁行业存在制约产业集中度提升的三大因素。 一是钢铁企业的地方政府管理特征阻碍了大规模跨区并购;二是融资能力不足,限制了钢铁企业发起整合并购的能力;三是钢铁企业同质化竞争,经营者缺乏并购动力。

3、区域结构上,炼钢企业地域布局不平衡,河北等重点地区面临的减碳压力较大,减碳限产可能带来区域经济发展压力。 今年碳中和的全国性政策机制与实施路线逐步成形,还需要对钢铁生产重点领域的重点地区予以政策支持,保障经济的稳健运行。 从区域分布看,一是我国钢铁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而钢铁需求主要集中在南方。 2020年河北省粗钢产量接近2.5亿吨,占全国炼钢产量的23.7%,位居全国首位,是第二名江苏省的两倍。 二是河北省内钢铁生产分布也不均衡,唐山市钢产量占全省总产量50%以上,邯郸市钢产量占比约20%。

4、生产工艺上,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长,碳排放量相对较高。 我国长流程炼钢工艺的生产原料主要是铁矿石、焦煤等,同时生产过程中由于前期投入资金较大,一旦开工高炉不能停工,焦煤炼化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当前我国长流程转炉炼钢的产量占比接近90%,显著高于全球平均的71.6%。 钢铁的低碳发展要求炼钢工艺的创新发展,未来以废钢为原材料、以电弧炉为的短流程炼钢厂占比将逐步上升,这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对铁矿石的依赖,规避国际铁矿石价格冲击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

5、与供给侧改革侧重去产能不同,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政策重点在于钢铁行业去产量、降低碳排放,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钢铁行业利润有望持续修复。 2021年1-4月规模以上钢铁行业的利润总额1529.8亿元,同比增超4倍,利润率为5.2%,高于去年同期的1.6%和去年底的3.4%。

二、如何看待当前钢铁产业的上下游供需格局?

1、上游供给偏紧,铁矿石、焦炭、废钢等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 1)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而铁矿石由海外垄断且价格弹性高,是影响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最重要的外生变量。 今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影响到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构成输入性通胀因素,铁矿资源保障难题凸显。 从近期进口铁矿石价格来看,高品位矿的涨幅更大,反映出钢厂对高品位矿的需求更高。 2)国内焦炭供给弹性主要是由去产能政策决定,今年初焦化去产能政策实施使得焦炭市场供需错配,焦炭价格大涨,国内钢厂焦炭总库存快速下降。 焦炭与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得钢厂长流程路线的成本优势减弱,短流程电弧炉炼钢的经济性增强,带动了废钢需求的提升,而废钢供给受限使得废钢价格居高不下。 总体来看,钢铁产业供应链安全、资源能源保障面临挑战。

2、国内地产需求韧性较强、基建需求和制造业用钢需求回升,支撑钢厂高钢价、高利润。 1)地产、基建用钢需求波动是影响钢铁总需求的核心因素,建筑、机械消费量占比分别为59%、16%。 2021年经济恢复性增长延续,地产投资韧性较强,基建投资低位回升,建筑用钢量高于往年。 2)中下游制造业设备投资有望进入上行周期,今年1-4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3.8%,两年平均增速较1-3月上升1.6个百分点,反映4月制造业持续回暖。 制造业投资走强推动相关板材用钢需求,制造业中机械、 汽车 、家电行业产销持续增长,我国钢铁需求将平稳向好。 预计2021年钢材消费增长仍将延续。

3、海外制造业用钢需求走强,海外市场供需错配持续,国际国内钢价走阔导致钢企出口动力强,不利于国内钢铁供给。 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短期预测,2021年全球钢铁需求同比增长5.8%,而除中国外钢铁需求同比增长9.3%。 发达经济体制造业活动持续扩张,海外制造业走强拉动国际钢材需求。 而海外粗钢产能利用率仍在爬升阶段,整体尚低于疫情前水平,市场供需错配导致国际钢材价格加速上涨。 我国疫情控制后复工复产较早,粗钢供给强于需求恢复,国内钢价涨幅远远低于国际,国际国内钢铁价格价差走阔。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钢材出口触底回升,2021年1-4月份我国钢材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24.5%。 国内钢企出口动力强,不利于国内钢铁供给。

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环保限产下的钢铁价格会如何演化?

1、2021年供给收缩预期增强是新一轮钢价走强的核心因素。 中长期目标执行短期化引发的钢铁供需失衡远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短期行政式的供给限产执行力度都相对较强,全国钢材价格已远远超出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时期水平。 一方面,国家减碳限产的中长期目标短期化,不断加强限产预期。 另一方面,地方行政式环保限产政策执行力度较强,时空范围有扩大趋势。 今年钢铁行业开启去产能“回头看”,各地环保督察组已经展开了现场检查,违规企业生产节奏需要做出调整。 若限产范围进一步扩大、执行力度进一步加码,钢材价格或将进一步上涨。

2、5月监管政策开始纠偏,限产预期短暂让位于保供稳价,短期钢价回落。 年初以来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已经积累了一定泡沫,现货市场受到贸易商投机炒作的助推,期货市场还受到流动性充裕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 5月以来中央集中出台的保供稳价举措,主要集中在财税手段增加进口减少出口、金融端打击恶性炒作,持续引导预期。 短期钢价回落,市场对政策面的预期边际变化,但供需矛盾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

3、展望后市我们有两点判断:一是大宗商品牛市并未见顶,钢价短期盘整后还将有下一波的上涨,主要基于供需矛盾短期难以缓解以及流动性尚未转向。 二是大宗商品走势分化,钢铁等碳达峰及环保限产行业走势较强。

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钢铁行业如何影响经济利益分配?

1、钢价大幅上涨将引发三大风险:宏观滞胀风险、微观经营破产倒闭风险、下游消费品涨价和居民购买力下降风险

一是钢价上涨使得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破产风险上升。 已有部分领域出现了“多生产多亏损”和间歇性停产的情况。 钢价上涨导致机械铸造企业订单盈利空间弱化,且采购环节需要现金结算使得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

二是钢价上涨已有向终端消费品价格传导的趋势,可能导致居民购买力降低引发需求走弱。 今年一些耐用消费品及生活必需品行业均出现了成本驱动的涨价。 家电行业企业因承受铜、铝、钢等大宗商品上涨的压力纷纷宣布涨价。 这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五一旺季期间零售量同比下滑。

三是如果继续严格实施钢铁产量负增长等举措,供需矛盾加剧,中下游将面临原材料缺乏、价格高涨的停产风险,中下游破产倒闭后中上游的需求难以持续,即宏观滞胀风险。

2、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行政式减产将产生四大利益再分配:上中下游行业、大中小企业、国企与民企、限产与非限产企业

一是碳达峰碳中和助推钢材价格大涨,使得上中下游企业的利益再分配。 1)上游的大宗商品大涨挤压了中下游企业的利润。 今年制造业多数行业利润率普遍修复,但是包括钢铁在内的中上游利润率的涨幅明显高于下游制造业。 2)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上升。 尽管目前下游需求平稳尚且维持高钢价、高利润,一旦中下游企业成本上升挤压经营性现金流,盈利空间弱化导致企业暂停接单,抗风险能力下降,中下游破产企业倒闭后中上游的需求景气度难以持续。

二是碳达峰碳中和限产推动大宗商品上涨,将加剧国企民企之间的分化,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碳达峰碳中和 相对利好钢铁等上游行业,目前国企在上游行业的占比较高,将进一步扩大国企相对民营企业的优势。

三是碳达峰碳中和长期将有利于排放较低的大型钢铁企业发展,不断挤压中小钢铁企业发展空间,产生大中小企业利益再分配。 国内的大型钢铁企业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未来如果二氧化碳排放超过配额的企业将需要从市场购买配额,这种局面下中小钢铁企业将丧失成本优势,而大型钢铁企业长期以来的环保优势将转化为成本优势。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促进钢铁产业摆脱粗放竞争的格局,有助于产业集中度水平的提升。 龙头钢企将凭借成本及绿色制造优势不断扩张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而效率低下的中小钢企则面临环保成本及产量受限的双重挤压,将被收购或退出市场。

四是碳达峰碳中和将推动市场份额在限产企业与非限产企业之间再分配。 非限产企业挤出了重点钢企的产量,重点钢铁企业产量占比在2018、2019年连续下行。 2021年限产区域的执行力度较强,唐山钢铁集团4月粗钢产量同比大降31.7%,今年1-4月粗钢产量累计同比下降18%。 短期唐山等限产地区的供给缺口由非限产地区钢企补充,部分地区的行政限产政策只会改变全国钢厂之间的分配。

风险提示: 限产政策执行力度放松;钢铁需求大幅不及预期;原材料供应风险不断加剧。

论我国当前外交形势与外交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物价高企、股市暴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面临困难,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GDP增速减缓等,又适逢国际经济下滑之际 ,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濒临危机的边缘,前景不容乐观。 那么,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究竟应当怎样看,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关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 总的看法就是,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说明: 1、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健康。 首先,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今年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个速度是最快的。 其次,偏快的经济增速得以减缓。 我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此后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回落。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长10.1%,比上季度又回落0.5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消除。 2、投资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前7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27.3%。 一方面,投资增速,特别是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投资增速与前两年相比有所减缓,有效地扭转了投资增长偏快的趋势;另一方面,投资增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与今年前几个月相比,7月投资增速又有一定程度加快,这对于防止出现因受外需减弱而出现经济增速过快减慢的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3、居民消费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速高达23%。 统计数字显示,自2月份以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基本在逐月提高,同时自4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 这两项指标的逆向变动表明消费确实是在扩大。 在投资和出口的实际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消费增速上升,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较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 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连续回落。 与4月份8.5%的高峰相比,5月份、6月份、7月份的CPI涨幅分别为7.7%、7.1%和6.3%,逐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50多个主要国家(地区)中是最高的,而物价涨幅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减缓、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的GDP跑赢了CPI,而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大部分国家,物价涨幅都大大高于GDP的增幅。 5、财政收入增长。 前7个月全国财政收入4.1万亿元,同比增长30.5%。 6、经济效益仍维持较高水平,企业活力增强。 企业利润总体水平继续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9%,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特别是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上升,一大批企业主动转型,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创新意识、优化产品结构应对危机,谋求发展,竞争力日益提高,市场适应力更强。 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高于全部工业增加值16.3%的增长水平。 前7个月,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4.4%,回落5.3个百分点。 同时,装备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7个月同比增长36.7%。 8、外贸顺差过大矛盾缓解。 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同比减少132亿美元。 上半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8%。 9、农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夏粮总产量达到2408亿斤,连续5年增产,单产和优质率再创历史新高。 早稻丰收,秋粮长势普遍较好。 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075万吨,增产72万吨。 这表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仍然健康,而且出口与投资拉动强、消费拉动弱的局面有很大改观,这确保了我国总需求仍然处在上升态势中,而且更具有可持续性,这就保证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是有力的。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质量又有所提高。 而且现实的经济发展速度仍是较快的,当前的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宏观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外部环境的挑战。 从外部看,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美国次贷危机阴云不散,美、欧、日等经济纷纷走低,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全球通胀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切,都对高度依赖国外的我国经济带来严峻挑战。 2、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因素,今年以来世界各国价格普遍上涨,近两个月来,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CPI都在冲高,有些达到了10多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而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粮食的价格,今年以来增长都在30%以上。 在中国开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我国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对CPI也形成了较大的传导压力。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持续扩大,7月份涨幅达到10%,同比涨幅创12年来新高。 而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对建材的需求等,都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新的因素。 三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仍维持在高位。 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实现增产,粮食库存充裕,有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的压力依然存在。 而且,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有农业与非农产品比价关系合理调整的一面。 四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以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都将趋于上升。 实行节能减排,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五是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 生活费用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增加以及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六是通货膨胀预期还比较强。 虽然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回落,对社会公众的价格上涨预期有一定稳定作用,但在当前国内外,特别是国外价格上涨较快的形势下,社会公众还很容易产生对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 3、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原因,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如房地产业,今年以来,全国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呈现持续回落态势,深圳等部分大城市房价出现了明显下降。 1~5月份城市房屋销售量同比下降7.2%,而上年同期则为增长16.8%。 再如汽车行业,汽车行业产销增幅呈现下降趋势,4、5月份汽车市场销售量出现了12.91%和6.66%的环比负增长。 由于房地产、汽车属于支柱性产业,楼市和车市销售形势逆转将进一步波及下游产业,对钢铁、建材、机械等下游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资金短缺、需求减缓、成本上升等原因,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是当前经济中的又一突出问题。 据有关估计,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有10%-20%中小企业出现倒闭。 目前,全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提供了85%左右的就业机会,创造了6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税收入,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其影响也不可小视。 4、部分领域投资增速下滑过快。 虽然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幅却出现下滑,有些领域下滑幅度很大。 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有较大增长,但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6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增速为31.4%,比2007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比2006年6月下降7.2个百分点。 从投资主体来看,从紧的政策已导致中小企业投资速度下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速度也明显下滑。 到2008年6月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了11.8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5、证券市场过度调整。 股市大跌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同时也导致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资金紧张。 股市下跌还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进一步减弱了人们的投资与消费欲望。 6、出口下滑偏快。 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对部分出口产品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资金成本上升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上国际市场疲软,对我国出口形成越来越大压力。 出口增长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出现下滑态势,进入2008年,增速大幅下滑;同时,进口增速持续攀升。 近年来,出口特别是净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大,2007年贡献了2.7个百分点。 虽然贸易顺差缩小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出口增幅继续回落,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将会不断显现。 7、居民收入增幅减缓影响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 200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下降较为明显。 在股市、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下,居民的财富效应不断减弱,消费难以明显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在扣除物价上涨之后仅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二季度消费实际增速也仅提高2.1个百分点。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6%,大幅低于2006年和2007年同期的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8%,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 2008年上半年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值)增长6.86%,同比下降3.29个百分点,也低于2006年同期的水平。 城镇家庭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2006年上半年为70.5%,2008年上半年下降为68.07%。 总之,当前,一方面,我国经济中继续存在着物价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影经济增长,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已不存在转向过热的危险,恰恰相反,在很多方面出现了紧缩的苗头和迹象,如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股市暴跌等。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但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在国际经济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有陷入滞胀的危险。 三、关于当前政策取向的思考 鉴于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出现滞胀的危险,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应当适时微调,将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整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两大目标。 第一位的,是要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过热不能持久,但减速过猛也不行,一旦经济减速过大,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经济下滑或衰退,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当前,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同时,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由于当前国内外客观形势热,要实现零通胀下的较快增长不可能,但物价上涨过快,引发通货膨胀,同样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中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实为非常正确的决策。 实践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 要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稳定投资。 第二,稳定出口需求。 采取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稳定出口需求,发挥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三,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提高消费需求。 第四,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的力度,防止出现连锁反应。 第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结构调整来开拓市场,以推进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六,努力控制价格过快上涨。 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加主要商品的生产和供给。 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要增强公众对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八大机遇与挑战: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那么,在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又会蕴含哪些机遇呢?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 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 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 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 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 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 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 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 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 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 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 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 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 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 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 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 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 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 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 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铜价大涨是否会持续?

进入2月份后,铜价上涨态势明显,2月25日沪铜主力合约开盘后涨近4%,站上7万元/吨,疯狂的铜价是否会持续上涨?本轮上涨的逻辑是什么?基本面情况如何?

2月25日下午,平安期货通过万得3C会议,在线围绕铜价的上涨问题进行了解读,并从铜矿、废铜和短期消费、需求的情况,以及新能源对铜的长期的消费拉动,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展望。

以下为会议内容实录整理(部分),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核心观点

这一轮上涨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我们认为这一轮的上涨在 历史 上也比较罕见,个人觉得斜率有点夸张,但是从驱动来看,也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我们觉得这波行情特别是节后的这一波领涨,有几点跟节前不一样,因为去年上半年从宏观或者大类资产的波动以及流动性来看,主要是流动性的驱动跟大家对预期上的复苏;下半年不论是出口还是中国的经济恢复,慢慢体现在实体经济这边对铜价的一些支持。

过完节之后,虽然之前的流动性的支持,慢慢变成大家对美债收益率上升,去打压各类资产的影响,但我们发现收益率跟有色商品这边的同步性变得特别强,是正向的同步关系,说明大家对实体的恢复以及需求的乐观,逐渐战胜了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

所以市场在中国需求的真空期发生了快速的拉涨,这是从偏大的角度去看。

如果落到行业层面,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终端的强需求其实不断在证实自己,从去年的反弹开始,大家一直怀疑需求的持续性,但事实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需求都在自证,这也是为什么铜价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回调的原因。

无论是从1月以及2月我们预测的表观消费来看,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降速,而是维持了相对的10%左右的高增速。

当然跟我们春节放假,导致企业比往年的春节淡季的需求要强一点的因素有关,因为过完节之后,中国的铜的库存跟往年相比是极低的状态,不仅仅是基数低,增量也很低,这是节后大家的信心比较强的来源,因为4月份马上到来,低的库存必然会导致缓冲的作用不足。

第二,很重要的驱动在于供给,矿这边其实缺乏一些弹性,这种弹性的缺乏不仅仅来源于疫情对公司的影响,事实上在七八月份左右,南美那边的发运跟往年相比,到了同比增长的运行状态。 所以我觉得除了疫情之外,主要还是铜的供给的周期有一些问题。

在16年之后的投资恢复并没有特别强,也没带来太多的供给增速,所以铜的供给弹性我们觉得是有问题的,而且它不能在量跟价上面互相佐证。

另一个很重要的供给就是废铜,占全球的供给的20~30%,我们认为海外其实没有累积太多的废铜,一方面通过进口在中国消化了海外比较多的废铜,因为国内的废铜相对偏紧。 海外本身低的经济运行情况,在去年不支持有太大的拆解量,所以废铜的供给也缺乏弹性,以往来说铜价上涨1000美金左右,我们可能就会在屏幕表里增加10万吨以上的废铜供给的弹性。

现在来看这一块的弹性在量价上的验证比较缺乏,而且没有太多的库存,随着海外的复苏,会产出更多的废铜,但是海外本身对废铜的需求也会增加,在铜跟铝上面其实都要担心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废铜进口政策的放松,会导致全口径的废铜供给,比较缺乏弹性,这是我觉得应该注意的一个驱动。

另外,海外的出口半径其实主要还是在7~8月下旬起,冬季恢复得还可以,虽然有以前的影响,但是边际的需求的微观指标并没有被破坏,而且海外在伦敦的显性库存也没有太多,有一定的隐性库存,但不会有太多。

在极低的显性库存下,出现了跟价格同步的月差BACK的增长,其实有一种逼仓的态势,给市场提供了一些额外的价格波动性。

以上几点造成了铜这一波15连阳的上涨

中长期来看,铜价会如何演绎?

首先从目前资本市场上金融机构里传来的声音做一些解读。 各种场合和各种报告中大家看铜,可能会讲新能源的长期需求的故事。

我们做商品,去拆解需求会拆得比较细,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中性的情况下需求中新能源的发电,像光伏、风电以及新能源 汽车 ,这几个重要具有新能源需求的领域,给铜消费的全球增长大概会带来1~2个点。

在领域的替代方面,讲个小的故事。 前两天一位做电机的客户提到了一个问题,国家对电机行业的新标准会出来,出来之后会有什么效果,就是他们单位电机的耗铜量会增20%~30%。

因为传统的电机图便宜,用的铜铝比较少,所以容易发热,能耗就比较高。 所以新的节能的电机中,铜铝的耗量会更高。

由此可见,很多领域进行全面的非化学能源的替代,对铜或者锡铝,包括镍这样的基础消费,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从铜价上百年已有数据的价格周期来看,可以总结出一个特点,就是铜价的周期跟经济周期息息相关。 过去100年我们见过太多的新鲜事物了, 汽车 、家电、空调等等, 历史 上这些品种的出现其实都不亚于今天的新能源革命。

我们说这些结构的变化,会影响长期的价格重心,中长期内我们认为铜价重心会不断提升,但是它的价格波动还是会跟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随着非化学领域的能源项的广泛使用,对化学能源的替代,会使得铜的消费迎来长期的增长,这是大的判断。

再回到铜的基本面上来,价格最终要回归供需。 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目前铜价接近1万美金,在全球不发生广义的通胀,就是铜矿的各项投入,其他的成本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铜矿的利润会非常好。

大家现在看未来的铜矿的投入、产出不多,一旦铜价持续一段时间,会发现铜矿多了很多出来,我们大致测算一下,对于远期的一些铜矿的潜在项目,包括科研的也好,或者已经开始做的一些基本投入的矿山。 在目前铜价下面的话,远期的铜矿过剩情况,我们认为还是会比较明显。 所以从中长期的定价角度来讲,铜价定价是比较高估的。

短期来讲的话,我们认为铜价倾向于在一季度末或者二季度初见顶,理由的话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觉得当前的铜价持续上涨,特别是节后的这一波急涨,是来自于美国的流动性的持续的宽松,以及中国流动性这块并没有收紧。

我们觉得在3月份或者4月份的话,至少中国这边流动性收紧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美国的流动性也可能会迎来边际上的拐点。 在微观上面的话,我们会发现铜价大涨之后已经对消费有一些影响了,很多的电缆厂,在这样的铜价下面会回单,然后会看到一些家电企业也有少量的调价现象,会影响到部分的消费。

铜矿方面,我们认为铜矿最紧的时候也会过去。

同时,因为铜的需求非常分散,传统行业对铜的需求,很可能面临触底。 另外一个重点有很多人忽略了,中国的废铜回收,即将迎来高速增长期,我们最后回收平均的周期生命大概是20年左右,现在以及未来几年废铜的回收周期会是高速增长周期,我们大致测算了一下,大概会有接近一个点的增量,这在中长期会对铜的基本面产生影响。

现在的话,我们看到主要的消费领域,像现场的渠道占比较大,表现不算好,这是微观层面,我们觉得三四月份消费很有可能不及预期,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铜价会在宏观和微观的共振下,在今年一二季度迎来今年年内的高点,然后会高位震荡,但是大幅回落的话,短期之内也不会发生,毕竟基本面不会很差,我们的货币政策退出也是比较缓慢的过程。

所以我们建议,如果有多头可以继续去持仓,右侧可以逐步进行一些检查。 因为价格在高位会大幅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短期趋势性下跌的可能性会比较小。 如果没有持仓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可以等待更多的信号出现,去补一些空头,信号主要来自于货币政策的一些转向,以及产业上的这些微观指标的利空。

铜价会不会到12,000美金?

现在这种猜价格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正常的震荡市场里的定价模式,比如用成本曲线去卡点,还是用投资的IRR内部收益率去测算高点,目前这个价格其实远远脱离了价格区间,跟铁矿一样,要算高点的话其实比较难。

更加推荐的是以时间点跟驱动的形式去看价格,比如后面的几天,我们仍然是偏多对待的情况,但是到了真正的旺季来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变得谨慎。

在很早以前我们就觉得价格创新高可能没问题,但是现在价格是不是要到12,000美金,还是到11,000美金,或者到了13,000美金,这其实很难回答。

铜的股票和期货联动中,股票是一个领先的指标吗?

股票跟期货的话,应该说今年实现了比较好的联动,所以有色整体的上涨幅度应该超出了市场的基准。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预期差的问题,因为龙头而言,目前对应的市值如果按15倍PE去算,其实跟当年的铜价来比的话,对当前的股价和期货的价格而言还算比较匹配。

但我们要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是价格上涨带来更多的利润,矿山的更多的利润,另外一个就是大家对铜的长期展望,会否提升它的估值水平,不能按照我们过去几年的经验水准,就是有色行业15~20倍PE这种方式去估值,因为它具有新能源属性的金属,是低碳的必备品,长期来看,在流动性还没有收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去提升它的估值。

完整会议内容,进入孔雀开会APP,或者Wind金融终端-万得3C会议&关注微信公众号“万得3C会议”查看。

往期推荐

兴业李美岑:A股抱团下跌会持续吗?如何看待当前的高估值板块?

天风张樨樨:大宗商品风云再起,石油等能源品涨价及产业链的机会

首创十大行业联合:淬火炼真金,哪些行业确定性更强?

申万宋涛:周期底部上行,化工是一个宝藏赛道吗?

现在是9年商品牛市上行周期的起点,有色、交运和机械怎么看?

标签: 尽管存在波动 长期增长 对铜的持续需求和有限的供应将支撑价格上涨 铜股票有望继续增长 但长期来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