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识别任何会影响公司价值的潜在风险,例如经济衰退、监管变化和技术破坏。

admin 40 0

简介

风险因素是可能对公司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的潜在事件或情况。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对于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影响公司的风险,投资者可以权衡其投资的潜在收益和回报。

风险因素类型

风险因素有多种类型,包括:
  • 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会导致消费者支出下降、失业率上升和企业利润下降。这可能对公司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 监管变化:监管变化包括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公司运营成本或限制其产品或服务。
  • 技术破坏:技术破坏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可以使现有业务模式和技术过时。这可能会对依赖传统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公司构成重大风险。
  • 竞争加剧:来自新进入者或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加剧可能会降低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
  • 原材料价格波动:某些行业公司严重依赖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影响它们的成本和盈利能力。
  • 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自然灾害,如飓风、地震和洪水,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如战争或恐怖主义,可能会破坏资产、中断运营并导致收入损失。

识别风险因素

识别风险因素需要全面了解公司及其运营环境。以下步骤可以帮助识别潜在风险:
  1. 分析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提供有关公司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识别任何异常情况或趋势,这些情况或趋势可能表明存在风险。
  2. 审查管理层讨论和分析 (MD&A): MD&A 是公司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提供管理层对公司运营、财务状况和未来前景的讨论。寻找任何提及潜在风险或挑战。
  3. 研究行业动态:了解影响公司所在行业的趋势和事件至关重要。识别任何可能对公司构成威胁的潜在变化或破坏。
  4. 监控监管环境:跟踪监管变化,因为它们可能会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5. 考虑公司特定的因素:每个公司都有其独特的风险因素,例如其业务模式、产品或服务、地理位置和供应商依赖性。仔细评估所有相关因素。

评估风险因素

识别风险因素后,评估其严重性和可能性至关重要。以下因素可以帮助评估风险:
  • 历史数据:历史数据可以提供有关过去风险发生的见解。分析公司过去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方式。
  • 专家意见:咨询行业专家或分析师可以获得有关潜在风险的见解和观点。
  • 情景分析:考虑不同情景,例如经济衰退或监管变化,以及它们对公司运营的潜在影响。

管理风险因素

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后,公司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管理这些风险,包括:
  • 多样化:通过投资不同行业或资产类别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 对冲:使用金融工具,例如期货或期权,可以对冲特定风险。
  • 应急计划:制定应急计划,概述公司应对潜在风险的方式。
  • 持续监控:持续监控风险环境,并相应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结论

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是投资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可能影响公司价值的潜在风险,投资者可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保护资本免受潜在损失,并提高投资的长期成功机会。

哪些因素会绝对影响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

决定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 竞争战略必须从对决定行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中产生。 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最理想的是将这些规律进行变换使其对企业有利。 在任何行业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生产一种产品还是提供一项服务,竞争规律都寓于如下五种竞争力量之中:①新竞争者的进入;②替代品的威胁;③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④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⑤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集合力决定了企业在一个行业里取得超过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强度因行业而异,并可随行业的发展而变化,其结果是各个行业从其内在的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并非都是一致的。 在那些五种力量都属有利的行业中,例如医药业、软饮料业和数据库出版业等等,很多竞争厂商都能赚取具有吸引力的收益,而在那些其中一种或多种力量的压力较为集中的行业,例如橡胶业、钢铁业等等,尽管管理人员竭尽其能却几乎没有哪家企业赢得具有吸引力的收益。 行业盈利能力不是由产品的外观或该产品所包含的技术高低来决定,而是由行业结构所决定的。 这五种力量决定了行业的盈利能力,其原因是它们影响了行业内的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要的投资,即影响了投资收益率的诸要素。 例如,买方力量影响着企业能够索取的价格,替代品威胁的作用也是如此;买方的力量也可能影响到成本和投资,因为有力量的买方需要成本高昂的服务;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原材料和其它各种投入的成本;竞争强度影响了产品价格,也影响了在诸如厂房设施、产品开发、广告宣传和推销队伍等各方面展开竞争的成本;新的竞争厂商进入市场的威胁限制了价格,并造成了防御进入所需的投资。 五种力量中的每一种力量的长处都是行业结构或作为行业基础的经济特征和技术特征的一个函数。 行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又随行业发展的进程而变化。 结构变化改变了竞争力量总体和相对的强度,从而能够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 对于战略最为重要的行业趋势就是那些影响行业结构的趋势。 如果五种竞争力量及其结构的决定因素只取决于行业内在的特征,那么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选对行业,在对五种力量的认识上比竞争厂商略胜一筹。 然而,当这些对任何企业都无疑是重要的任务,而在某些行业里又是竞争战略的本质所在时,企业通常并不是其行业结构的奴隶。 企业通过其战略可以影响五种力量,企业如果能改造其行业结构,它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或破坏行业吸引力。 很多成功的战略都以这种方式改变了竞争规律。 行业结构可能推动行业内竞争的所有因素。 在任何特定行业里,并非所有五种力量都同样重要,特别结构的重要因素会有所不同。 每个行业都是独此一家,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结构。 五种力量的框架使企业能在扑朔迷离之中冲破迷雾,准确地揭示在其所属行业里对竞争至关重要的那些因素,并确认那些最能提高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的策略创新。 五种力量的框架并不排除在行业里探索竞争的新方式时需要发挥创造性,与此相反,它将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引向对长期盈利能力来说最为重要的那些行业结构方面。 在此过程中,框架的目的就是增强发现令人满意的策略创新的可能性。 改变行业结构的战略可能是有利也有弊的事情。 因为一个企业能改善行业结构和盈利能力,也同样能轻而易举地摧毁它们。 例如,一种能削减行业进入障碍或增加竞争局势动荡不定的新产品设计或许会破坏行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即使推出新设计的企业能一时获取高额利润。 此外,旷日持久的削价可能会有损别具一格的效果,不经注册的商品可能会增强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触发价格竞争,并削弱拒新来者于门外的广告宣传的高壁垒作用。 由于主要铝制品生产厂家为分散风险、降低资本成本而建立的合资企业同样可能对其行业结构起着潜移默化的破坏作用。 主要厂家邀请了一批有潜在危险的新竞争厂商进入该行业,并帮助他们排除了进入障碍。 合资企业还会因一家工厂在关闭之前必须得到合资各方的同意而加强退出障碍。 企业在作出战略抉择时往往对行业结构的长期后果置之不顾。 他们只看到如果一举成功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地位,却未能预见到竞争厂商的反应会造成无穷的后患。 如果主要竞争厂商都步其后尘,结果摧毁了行业结构,那么大家的日子就都不好过了。 此类行业的“破坏者”通常是那些想方设法要克服其主要竞争劣势的二级厂商,是那些问题重重,为摆脱其困境而孤注一掷的厂商,或是那些不计代价或对前途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笨蛋”厂商。 企业改造行业结构的能力给予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厂商添加了一个特殊的负担。 居领先地位的厂商由于其规模以及对于买方、供方和其它竞争厂商的影响,所采取的行动可能对行业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居领先地位的厂商的高市场占有率保证任何改变整个行业结构的因素都将同样影响到他们自己。 因此,居领先地位的厂商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竞争地位,使其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保持平衡;他们往往采取措施改善或保护行业结构而不是为自己谋求更大的竞争市场,由此而改善自己的竞争地位。 可口可乐和坎贝尔汤料等领先公司看来是遵循这条原则的企业。 二、行业竞争强度的决定因素这五种竞争势力——新参加竞争的厂商、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行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反映了这一事实,即某行业的竞争完全超出了已在行业内立足的竞争者的范围。 客户、供应方、替代产品和潜在的参加竞争者是某一行业内厂商的全部“竞争对手”,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它们的重要性可能或多或少有些不一样。 在这种更广泛的意义上,竞争也许可以被称作“扩展的抗衡”。 所有这五种竞争势力共同地确定了行业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并且从战略制定的观点来看,最强大的某个或某些势力是起着支配作用的,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例如,某家公司即使在潜在的新参加竞争者不具有什么威胁作用的行业内拥有非常强有力的市场地位,但如果它面临某个占优势的、成本较低的替代产品,那么它将获得较低的收益。 即使不存在替代产品且能阻止新竞争者的进入,现有的竞争者之间的剧烈抗衡也会限制潜在的收益。 竞争强度的极端情况发生在经济学家所谓的具有完全竞争力的行业内,即参加竞争是自由的,行业现有的厂商对供应者及客户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且由于大批的厂商和产品的情况大体相同,所以抗衡会是激烈的。 某个行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许多重要特征,对每一种竞争势力的强度来说都是至关紧要的。 这些特征将依次加以讨论。 (一)进入的威胁新进入某个行业的竞争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促进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愿望,并且往往带来可观的财源。 这种情况可能造成价格暴跌或行业内部企业费用飞涨,由此减少了获利能力。 从其他市场进入了该行业从事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常常利用其财力造成某种剧变,如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对付米勒啤酒公司那样的做法。 因此,企图巩固其市场地位而进入了某个行业的现象可能被看作是某种参加竞争的意图,即使并未形成什么新的实体。 新厂商进入某个行业的威胁取决于目前的进入障碍,同时依赖于进入者所能预料的来自行业现有竞争对手的反应。 如果障碍是高的,或新厂商能预料到来自地位牢固的竞争对手的报复是严酷的,那么新厂商进入某行业所带来的威胁是低的。 1.进入障碍进入障碍有七个主要来源:(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某项产品的单位成本(或生产某项产品所花费的经营或职能方面的成本)随着每个时期的绝对产量的增长而下降。 规模经济通过迫使进入者采取大规模的进入方式并甘冒行业现有厂商会作出强烈反应的风险,或者采取小规模进入方式并面临成本劣势来阻止进入,这两种经营方式都是令人不快的。 某家企业的几乎每一个职能部门,其中包括制造、采购、研究与发展、市场营销、服务网点、销售能力利用和分配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规模经济。 例如,施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遗憾地发现,在计算机主机行业中的生产、研究、市场营销和服务部门的规模经济可能是新厂商进入该行业的主要障碍。 规模经营可能与某个完整的职能领域有关,在销售能力方面的情况就是如此,或者它们也许产生于特定的经营或活动,这些经营活动是某个职能领域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电视机制造中,彩色显像管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是大的,而在外壳细木工艺和整机组装工作中,其意义就不太重要了。 因此,鉴于其在单位成本与生产规模之间的特殊关系,分别研讨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很重要的。 (2)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是指已立足的厂商拥有受到确认的厂牌和客户的忠实性,这些均产生于以往的广告宣传、客户服务、产品多样化等情况,或者仅由于首先进入该行业的种种活动所致。 产品差异迫使进入者耗费巨资去征服现有的客户忠实性,由此造成了某种进入障碍。 这种努力通常包含投产的损失,而且经历的时期也会延长。 闯出某种牌子的投资所冒的风险特别大,因为一旦进入失败,这种投资就没有什么残余价值。 在儿童保健用品、门市零售药品、化妆品、银行投资及公众会计方面,产品差异或许是最重要的进入障碍。 在酿酒业中,产品差异往往在生产、市场营销和分配方面与规模经济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很高的障碍。 (3)资本要求。 竞争所需要消耗的巨额投资会造成某种进入障碍,尤其是该资金需用于有风险的或未能补偿的、预支的广告宣传或研究与发展的场合。 不仅生产设施需要资金,而且像客户赊账、存货或弥补投产亏损之类事情也都需要资金。 例如,在复印机行业中,当施乐公司选定出租复印机而不是痛快地出售复印机时,则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所需要的流动资本,因而对进入复印机行业者造成了某种较大的资本障碍。 虽然今天一些大公司企业有财力足以加入几乎任何一个行业,但是,像计算机和采矿业这类领域对巨额资本的要求,限制了进入者可能的合伙经营。 即使可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本,但由于预期的进入方必须承担支付利息的风险,对进入的资金使用仍具有风险。 这些情况对现有的厂商是有利的。 (4)转手成本。 转手成本的存在会造成某种进入障碍,这是某个买主将一个供应厂商的产品转移到另一个供应厂商时所面临的一次性成本。 转手成本可能包括重新培训雇员的费用、新的辅助设备的费用、测试某项新来源或验证其是否合格及其所花时间的费用、由于依赖卖方的工程援助导致的技术协助所需要的费用、产品重新设计费用,或者甚至由于切断关系而造成的心理费用。 如果这类转手成本很高,那么新的进入者必须在费用或产品性能方面作出较大的改进,以便买主从某行业内部的厂商中转移出来。 例如,在医院里使用的静脉注射液及其成套器具方面,不同的竞争性注射液之间的注射病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而且悬挂注射瓶的器具也不是可以互相通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转换会遭到负责护理的护士们的竭力抵制,并需要在悬挂器具方面作出新的投资。 (5)进入分配渠道。 新进入者为其产品获得分配渠道的需要会造成某种进入障碍。 当情况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即已立足厂商的产品供应已伸展到那些合乎逻辑的分配渠道时,新厂商则必须通过价格间断、对联合广告实行津贴等方法来说服这些分配渠道接受其产品,这种做法会减少利润。 例如,某种新型食品的制造商必须通过推销契约、零售商的积极的销售努力,或其他一些手段来说服零售商在激烈竞争的超级市场货架上给其一席之地。 某产品的批发或零售渠道愈是受到限制,现有竞争者愈是堵住这些渠道,显然,进入该行业将更为艰难。 现有的竞争者与这些渠道的联系也许是基于长期的关系、高质量的服务,或者甚至与某个特定的制造商的渠道所建立的专门关系。 有时,对进入者的这一障碍是如此之高,以致于某个新厂商想越过它就必须开创出一条全新的分配渠道,梯密克斯公司在手表行业中就采用这种手法。 (6)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 无论潜在的进入者的规模如何以及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程度,他们都无法到达类似于已立足厂商可能拥有的那种成本优势。 至关紧要的优势是如下这些因素:——专有的产品工艺:通过专利或保密手段来保持产品的专有的生产技能或设计特点。 ——取得原料的有利途径:也许早在原料需求比现行需求低的时候,已立足的厂商就按当时的价格封锁了最有利的原料来源,并把可预见到的需求也冻结起来了。 例如,多年前,由于弗拉希公司的采矿技术,使该公司的硫磺厂商在矿藏拥有者还没有意识到其矿藏的价值之前就已像得克萨斯海湾硫磺公司那样,控制了某些非常有利的大型盐坡面硫磺矿床。 然而,从事石油勘探的石油公司常常使硫磺矿床的发现者感到失望,他们并不轻率地对其作出高度的评价。 ——有利的位置:在市场势力还没有哄抬价格去获取其全部价值之前,已立足的厂商也许就已经垄断了那些有利的位置。 ——政府补贴:政府的特惠补贴会使已立足的厂商保持其在某些企业中的长久优势。 ——知识曲线或经验曲线:在某些业务中,当厂商在产品生产中获得的经验越积越多时,可观察到会出现一种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 成本的下降是因为工人们改进了他们的作业方法并且效率愈来愈高(即典型的知识曲线),布局有所改善,专用设备和工序有所发展,通过设备逐渐使操作更为完美,产品设计变化使制造更为容易,测量技术和作业控制有所改进,等等。 经验只不过是某些技术变化的一个概念性名称而已,它也许不仅仅适用于生产,而且还适用于分配、后勤和其他职能。 和规模经济的情况一样,成本随经验而下降的情况与整个厂商无关,而是产生于个别的经营活动或组成厂商的个别职能部门。 经验能够降低市场营销、分配和其他领域的成本,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或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成本。 对成本的每个组成部分必须加以审查,以便经验的效能得以发挥。 (7)政府政策。 进入障碍的最后一个主要来源是政府政策。 通过对申请发放许可证的控制及对获取原材料的限制(如在煤场或煤山上要建造滑雪场),政府能够限制或甚至阻止某个或某些行业的进入。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控制货车运输、铁路、酒类零售、水陆空货物转运之类的行业。 更为微妙的是,政府还能借助于大气和水源污染标准以及产品安全和功效法规等控制手段对进入加以限制。 例如,污染控制要求会增加进入所需的及技术难度所要求的资金,甚至还需扩大最理想设施的规模。 在像食品行业和其他与健康有关的产品行业中普遍流行的产品检验标准能够强行使投产准备期大大延长,这不仅提高进入的基本投资,而且也使已立足的厂商能充分注意到即将发生的进入,从而有时能全面了解新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以此来制定报复性战略。 政府在这些领域内的政策必然会有直接的社会效益,但也会对事先认识不足的进入产生一些副作用。 2.预期的报复潜在的进入者对现有的竞争对手的反应所抱的期望也会影响进入的威胁作用。 如果预计现有的竞争对手会作出强有力的反应,以致进入者在行业内的逗留成为一件不愉快的事,那么进入完全有可能受到阻止。 标志着对进入有很大可能的报复并因此而阻止其进入的条件如下:——对进入者的强烈报复的某种历史记录;——拥有大量财力的已立足的厂商进行的回击,其中包括过剩现金和尚未使用过的借贷能力,能满足未来所有可能需求的充分过剩的生产能力,或者对分配渠道和客户的巨大影响力;——对行业承担大量任务的以及得以使用行业大部分不流动资产的一些已立足厂商;——缓慢的行业增长,会在不削弱已立足厂商的销售能力和财务活动的情况下限制该行业吸收某家新厂商的能力。 (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强度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采取的是人们所熟悉的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形式——使用诸如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介绍以及增加客户服务项目或提供保单措施等类战术。 抗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个或更多竞争者感到有压力或看到有改善其地位的机会。 在绝大多数行业内,某家厂商采取的竞争性行动会对其竞争对手产生引人注目的影响,从而会触发报复或抵制该项行动的努力;那就是说,诸厂商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这种方式的行动和反应,也许会使发起行动的厂商以及整个行业的情况有所好转。 如果行动和抵制逐步升级,那么该行业内所有的厂商会蒙受损失,以致其处境比过去更糟。 从获利能力的观点来看,有些竞争形式,例如引人注目的价格竞争,是极不稳定的,并很有可能使整个行业每况愈下。 价格削减很快又很容易被对手仿效,一旦被仿效,就会降低所有厂商的收入,除非行业的价格需求弹性相当高。 另一方面,广告战会充分扩大需求或提高该行业内的产品差异水平,以利于所有的厂商。 在有些行业内,抗衡的特点可以用这样一些短语来形容,如“好战的”、“痛苦的”或“残酷的”,而在其他一些行业内,则被说成是“彬彬有礼的” 或“绅士风度的”。 剧烈的抗衡乃是大量相互作用的结构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A.为数众多的竞争者或势均力敌的竞争者。 当厂商为数众多时,各厂商自行其是的可能性是大的,有些厂商习以为常地认为它们能随意地采取行动而不被人察觉。 甚至在厂商相对较少的场合下,如果它们在规模和可观的财源方面保持相对平衡,不稳定性就会产生,因为它们很容易互相较量,并拥有足够的财力以进行持续而又激烈的报复。 另一方面,当该行业高度集中或由一家或几家厂商控制时,那么就不存在什么使人误解的相对实力,并且行业领导者通过采取类似订价领先制度的手段来强行纪律措施以及在行业内起一协调性角色的作用。 在许多行业中,无论是国外向该行业出口的或是通过国外投资直接参加的国外竞争者在行业竞争中充当一重要的角色。 虽然国外竞争者与国内竞争者相比尚有些不同之处,这些以后将会指出,但从结构分析的目的出发,国外竞争者应该完全按国内竞争者那样加以同样对待。 B.高固定成本或高储存成本。 高固定成本对所有要充实生产能力的厂商来说会产生强大的压力,当出现生产能力过剩时往往会导致价格削减的迅速升级。 例如,像纸张和铝之类的许多基本材料会遭受这一问题的损害。 成本的重要特性是与增值价值有关的固定成本,而不是作为总成本的一个比例关系的固定成本。 尽管事实上固定成本的绝对比例是低的,但在外部输入物资(低增值价值)中进货成本占很高比例的厂商会感到有巨大的压力来充实其生产能力,以便收支相抵。 某种与高固定成本有关的情况是,产品一旦生产出来,要加以储存是十分困难的,或者要花费很大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销售,诸厂商还将容易受到削减价格的引诱。 在某些行业中,如捕虾业、危险化学品制造业和有些服务性行业中,这种压力会使利润保持很低的水平。 C.产品差异或转手成本的缺乏。 在产品或服务被理解为某种商品或准商品的场合下,买主的选择主要基于价格和服务,由此导致激烈的价格和服务竞争的压力。 如已讨论过的那样,这类形式的竞争特别反复无常。 另一方面,产品差异形成一些针对冲突的隔离层,因为诸买主对一些特定的卖主有偏爱和忠实性。 早已叙述过的转手成本有着同样的作用。 D.大量扩大的生产能力。 在规模经济支配下必须大量增加生产能力的场合,生产能力的增加经常会破坏行业的供求平衡,尤其是在把追加的生产能力串在一起的场合下要冒一定的风险。 行业会面临再次发生生产能力过剩和价格削减的时期,就像那些制造氯、乙稀基氯化物和氨肥行业所面临的苦恼那样。 E.形形色色的竞争者。 在战略、起源、个性以及与其母公司的关系上各不相同的竞争者会有各种不同的目标,对如何竞争有着不同的战略,并有可能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互相残杀。 他们也许要度过一段艰难的时期才能精确地理解彼此的意图,并对该行业的一系列“竞赛规则”取得一致意见。 战略上的抉择对某个竞争者来说是正确的,而对另一个竞争者来说则有可能是错误的。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及目标常常变化,国外竞争者往往给行业增添了大量的多样性。 独自经营的小型制造厂商或服务公司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因为他们满足于一般低于正常投资报酬率的收益以维持其私人所有制的独立性,然而对于一个公认的大型竞争者来说,这种低收益是无法接受的,并且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这样一种行业内,这类小型厂商的姿态也许会限制大型公司的获利能力。 同样,那些把市场看作是(在倾销的情况下)剩余生产能力的某种出路的厂商将会采取与那些把市场看作是一种主要出路的厂商截然相反的政策。 最后,参与竞争的营业单位与其上级公司的关系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也是某个行业的多样性的一种重要来源。 例如,如果某个营业单位是其公司组织的垂直化连锁企业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完全有可能采取不同的目标,甚至是相抵触的目标,而不像在同行业中参加竞争的某家独立自主的小厂商。 或者,如果某个营业单位在其母公司的业务范围中处于“金牛”位置,那么它将有区别地采取行动,而不像在该母公司中由于缺乏其他机会、为了长期增长正处于发展中的那种单位。 F.高度战略性赌注。 如果大量厂商在某个行业内为了取得成功而下了很高的赌注,那么该行业内的抗衡会变得更加反复无常。 例如,某家从事多种经营的厂商会十分强调其在某个特定的行业中所取得的成功,以便促进其公司全面战略的形成。 或者,某家国外厂商,如博希、索尼或菲利普等公司,会感觉到有一种要在美国市场上确立牢固地位的强烈需要,以便树立全球性威望或技术上的信誉。 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厂商的目标也许不仅形式不同,而且是更加不稳定的,因为这些目标具有扩张性并包含有牺牲获利能力的潜在愿望。 G.较高的退出障碍。 退出障碍系指经济上、战略上和情绪上的使公司在诸企业中保持竞争状态的因素,即使它们获得的投资报酬是低的或甚至是负的。 退出障碍的主要来源如下:——专门资产:高度专门用于特定的企业或地点的资产,具有较低的清算价值或较高的转让费用或兑换成本。 ——退出的固定成本:这类成本中包括劳工协议、安置费用、零部件的维修能力,等等。 ——战略上的相互关系:营业单位和公司内其他单位之间在商誉、营销能力、进入金融市场的途径、分摊的设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使厂商把高度战略性的重点放在所从事的业务上。 ——情绪上的障碍:由于对特定企业的自居作用、对雇员的忠实心理、对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担心、自豪感及其他原因,使管理部门不愿意作出从经济上来说是正确的退出决定。 ——政府和社会的限制:这类限制包含着政府因担心失业问题和局部性经济影响而拒绝接受退出或劝阻退出;这类限制在美国国外尤其普遍。 当退出障碍高时,过剩的生产能力并未脱离该行业,而且那些在竞争较量中失败的公司也没有认输。 相反,它们将坚韧不拔地维持下去,而且由于它们的弱点,不得不求助于极端的战术。 结果,整个行业的获利能力只能继续保持较低的水平。 虽然从概念上来说退出障碍与进入障碍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共同水平却是行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退出障碍与进入障碍往往是彼此相关的。 例如,生产中的相当可观的规模经济通常是与专门资产相联系的,就如专有技术的存在情况一样。 以简化的情况为例,在该情况下退出障碍和进入障碍既能高又能低。 从行业利润的观点出发,最佳情况是进入障碍高而退出障碍低。 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将被阻止,而失败的竞争对手将退出该行业。 当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都处于高水平时,潜在的利润是高的,但通常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虽然进入被阻止,但失败的厂商仍将留在行业内继续奋斗。 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两者都低的情况是不足以令人振奋的,但最糟糕的情况则是进入障碍是低的而退出障碍却是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将会被经济状况的好转或其他暂时的意外收获所吸引而容易告成。 然而,当种种结果日趋恶化时,生产能力也不至于会退出该行业,由此而造成生产能力积压在该行业内,以致获利能力长期不振。 例如,某个行业有可能处于这样一种倒霉的情况,如果供应方或贷方将欣然同意地去资助进入行动,但是一旦进入成功,该厂商将面临巨额的固定筹资费用。

审计程序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无疑是存在风险的,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活动过程的始终,渗入到审计活动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审计风险又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又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由于这种审计风险的存在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会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没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就谈不上法律责任的问题,探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助于研究采取何种方式避免审计风险,减少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起了相应的责任,会计责任、审计责任、法律责任等。 解决好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问题,不仅影响社会会计审计的质量,决定注册会计师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有序的运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时间较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企业市场行为尚不规范,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健全,会计工作秩序尚未确定,一些公司、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加之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注册会计师责任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为加强审计执法,提高审计质量,应当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 会计责任、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责任,而法律责任则是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的保障。 目前,仅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法律责任问题,在此简述一点看法。 一、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存在的原因1、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会计体系正处于同国际接轨的阶段,加入WTO也加快了这一进程。 新准则、新法规不断颁布,加之拓展业务的要求,即使已取得了资格考试合格证书,也应不断加强后续学习和培训。 但许多注册会计师对此不甚重视,也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业务发展日益复杂的需要。 审计能力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始终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努力,但又无法达到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审计过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职业经验,而经验又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即要判断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又要判断主观审计行为、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而审计的经验也不是全能的,也有误断的时候。 2、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很低,而潜在的收益却很高,往往是几十万元的注册资本承担的却是几个亿、数十亿数额的业务,难以保持独立性,审计侧重于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审计,忽视对关键人员的审计,不能形成对关键人员的有效威慑,为做出虚假审计报告提供可能。 内部控制分散、重叠、矛盾、低效,往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相当的普遍,落实不好岗位分离与专人管理,因此审计工作也做不到防患与未然。 另外,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素质和品质等原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3、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低,缺乏职业谨慎。 工作的责任心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高尚的品德、正值的人格和一丝不茍的工作态度,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的基本技能,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而许多审计人员或对交易事项缺乏应有的专业怀疑,或收集的审计证据明显不足,或运用不当的审计程序,或过分信赖管理当局,或对客户舞弊的研究与重视不够,或审计人员思想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态度马虎,随便签字盖章,无疑都会增加审计的风险。 4、审计对象复杂性和审计内容广泛性。 从早期的查错防弊,发展为资产负债表审计,进而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远远超出了传统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果进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报告。 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注册会计师想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加之人们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很大,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广大投资者、报表的使用者、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表示极大的关注,更关心已审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审计风险也越来越高。 5、地方政府监管不得力。 我国仍然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为了粉饰地方经济而包庇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加之监督体系薄弱,监管手段不成熟,监管人员严重不足,上市公司造假难以被及时发现查处,注册会计师在此条件下也迁就默许上市公司的这种造假行为。 6、注册会计师审计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通过审计查出企业所有的错误和舞弊,但社会公众却往往将审计意见视同对会计报表担保或保证,虽然被审计单位是造假者,而公众或法官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而审计准则的地位在法律上却没有得到确认,其他法规中对审计民事责任的内容规定又几近空白。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1、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正在逐步扩展,总体来讲,注册会计师职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阻碍或冲击是因为:一是消费者利益的兴起,人们开对消费者的利益逐渐认识和重视;二是有关审计保险论的运用;三是在所有商业领域,注册会计师的参与日益增加。 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管理层舞弊造成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因而指控注册会计师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并要求其赔偿有关的损失。 迫于社会的压力,许多国家的法院判决逐渐倾向于增加注册会计师在这些方面的法律责任。 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不断扩大,“诉讼爆炸”由此产生,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下,注册会计师职业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指控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不当的诉讼案件和赔偿金额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估计,由于法律诉讼和赔偿金额的激增,美国会计师事务所诉讼的直接费用支出占其审计收入的20%。 诉讼赔偿不仅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面临的问题,也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诉讼迅速增长的趋势,出现了职业过失保险赔付急剧增长,保险赔付的增加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保险费用的攀升。 2、注册会计师法津责任的认定。 讨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认定依据的前提是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目前这一问题只是在《独立审计准则》中提到,但《独立审计准则》属于行业准则,法律效力低,且在实际诉讼时,律师、法官往往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特点和行业准则不甚熟悉,对审计固有的局限性不够理解,导致法官做出的判决往往对注册会计师不利。 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注册会计师与法律界的认识不一致。 法律界认为,只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与实际不符,就是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要通过宣传《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让他们认识到:即使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业,也很难保证其出具的报告与实际完全一致。 追究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应有法定的鉴定机构和法定程序。 其要点可以是:一是通过修改《注册会计师法》,依法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由法律专家及精通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界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是其他利害关系人如果对鉴定委员会的界定结论有异议,可向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申请复议。 三是委托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可委托上述鉴定机构,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并依据界定结果确定责任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但如法院对此界定结果有异议,仍可按有关法律规定做出判定。 3、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 为了保护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这些法律责任条款散见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法律规定中。 三、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风险法律责任的应对措施1、加强注册会计师人员的后续学习。 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恰当的分工和授权,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定期考核、评估以督促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自身的培养和提高,事务所也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 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自身执业责任的宣传。 2、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恪守《独立审计准则》坚决摆脱各种关系困扰,改变审计委托方式,建立审计委员会,保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的顺利实施,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较差和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经常存在的情况下,可参考发达国家的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以保证审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立足的根本。 坚持“两手抓”,在抓好业务发展的同时,着力抓好注册会计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名利、物欲,自觉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和腐败思想的侵蚀。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新,随时把最新的、最切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传达到注册会计师人员,以便学习、查阅和利用,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避免有章难循有章不循现象的发生,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突出业务风险点的防范,培养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克服随意性,提高自我约束与监督他人的意识,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经验还表明,选择合适的被审计单位,确定客户的可接受性,是降低风险、减少审计人员因判断错误而招致法律责任的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5、提取风险基购买责任保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6、政府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督。 发现违规作假的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一定要做到使造假成本远远高于造假收益。 建立同行业的复核制度,由一家事务所或指定的检查人员对另一家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进行复核、调查和评估,发现问题一样严惩。 7、完善相关法律,设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 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鉴定是一个专业化很强、复杂性极大的工作,可以设立一个由法律界、企业界和注册会计师等组成的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专门负责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责任鉴定。 建议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承担责任有一定的标准,确定《独立审计准则》在法律中的地位,适当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尽快出台相关的审计法律条文,明确注册会计师在民事制裁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另外,注册会计师在涉及法律责任的情形下,可以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担当法律顾问,咨询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保护自身是很有帮助的。

银行从业2017风险管理重点之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银行专业资格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银行从业2017风险管理重点之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一、 信用风险(表1-1) (表1-1)信用风险 项 目内 容 信用风险的内涵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特征信用风险损失会因为交易对手(包括借款人、债券发行者和其他合约的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造成损失,而且,交易对手信用评级的下降也可能会带来损失。 (也即违约可能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原因)。 贷款、债券投资、信用担保、贷款承诺、衍生品交易都是信用风险来源,其中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带来的风险影响不同,基础金融产品(如债券、贷款),造成的损失最多是其债务的全部账面价值;而对衍生产品而言,由于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通常十分巨大,因此潜在的风险损失也就比较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种类,很大程度上由个案因素决定。 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因此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 二、 市场风险(表1-2) (表1-2)市场风险 项 目内 容 市场风险的内涵市场风险是指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 利率风险是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之一。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利率波动会直接导致其资产价值的变化,从而影响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市场风险的特征市场风险具有数据充分和易于计量的特点,适于采用量化技术加以控制。 市场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 三、 操作风险(表1-3) (表1-3)操作风险 项 目内 容 操作风险的内涵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四大事件类别和七种可能造成实质性损失的事件类型。 具体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别,和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实物资产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等七种事件类型。 操作风险的特征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性和非营利性,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 商业银行之所以承担操作风险是因为其不可避免。 四、 流动性风险(表1-4) (表1-4)流动性风险 项 目内 容 流动性风险的内涵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影响其正常运营。 比如银行挤兑。 流动性风险的特征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涉及的范围广泛,是一种多维风险。 而且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 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五、 国家风险(表1-5) (表1-5)国家风险 项 目内 容 国家风险的内涵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三大类。 (1)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例如长期以来部分南亚和非洲国家政局不稳),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 (2)经济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影响(例如2009年11月发生的迪拜主权债务危机),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3)社会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贫穷加剧、生存状况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例如部分非洲国家长期受困于贫穷、饥饿、卫生、医疗等社会问题),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的特征国家风险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二是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国家风险管理归属于信用风险管理范畴。 六、 声誉风险(表1-6) (表1-6)声誉风险 项 目内 容 声誉风险的内涵声誉是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基于持久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其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因此商业银行通常将声誉风险视为其经济价值最大的威胁。 声誉风险的特征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因此声誉风险也被视为一种多维风险。 管理声誉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并预先做好应对声誉危机的准备;确保其他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和优先排序,进而得到有效管理。 七、 法律风险(表1-7) (表1-7)法律风险 项 目内 容 法律风险的内涵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力。 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密切相关的还有违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1)违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违反监管规定和原则,而招致法律诉讼或遭到监管机构处罚,进而产生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商业目的的风险。 (2)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或监管规定的变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营,或削弱其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的风险。 法律风险的特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法律风险管理归属于操作风险管理范畴。 八、 战略风险(表1-8) (表1-8)战略风险 项 目内 容 战略风险的内涵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 或者,战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或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而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不利影响。 (续) 项 目内 容 战略风险的特征战略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 二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 三是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四是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战略风险同样是一种多维风险。 如果缺乏结构化和系统化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并有效控制战略风险是相当困难的。

标签: 例如经济衰退 风险因素 识别任何会影响公司价值的潜在风险 监管变化和技术破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