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投资时,长期投资策略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在涉及国外股票市场时。与本土市场相比,国外股票市场往往具有更高的波动性,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做好应对价格波动的心理准备。
国外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影响国外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 经济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事件,如经济衰退或政治动荡,可能会对国外股票市场造成重大影响。
- 汇率波动: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外国股票的价值,从而导致收益或亏损。
- 监管环境:不同国家对股票市场的法规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和回报。
- 市场流动性:国外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可能较低,这可能会使投资者难以快速买卖股票。
长期投资策略的优势
尽管国外股票市场存在波动性,但长期投资策略仍有很多优势,包括:- 潜在的高回报:长期来看,国外股票市场因其高增长的潜力而有可能提供更高的回报。
- 分散风险:投资于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减少整体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 对冲通胀:股票在历史上被视为一种对冲通胀的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往往会超过通货膨胀率。
- 长期复利效应:通过定期投资和再投资收益,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长期复利效应,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幅增加其投资。
如何实施长期投资策略
为了实施长期投资策略,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确定投资目标:明确投资目标,例如退休储蓄或教育资金。
- 进行市场研究:研究不同的国家和市场,了解其经济、法规环境和市场趋势。
- 选择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投资于不同的国家、行业和资产类别,以分散风险。
- 定期投资:通过定期投资,投资者可以利用美元成本平均的优势,减少价格波动的影响。
- 保持耐心:长期投资需要耐心和纪律,投资者需要做好应对市场波动的准备。
结论
对于寻求高回报和分散风险的投资者而言,长期投资于国外股票市场是一个明智的策略。虽然波动性可能是令人生畏的,但通过采取适当的研究和耐心,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股票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通过实施长期投资策略,投资者可以为其财务未来做好充分准备并实现其投资目标。组合投资的建议
认清你自己并认真梳理你的资产负债人最难以认清的就是自己,但建立长期组合投资计划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认清自己,顶级的投资大师往往都是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全面透彻的认清自己可能勉为其难,但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对市场波动性的宽容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施长期的投资计划不动摇,而长期投资行为没有在最终得到好的结果往往都是败在心理和情感因素上。 认清你自己可以保证在实施计划时不出现偏差和退缩,但具体要建立怎样的投资组合,就先需要清楚自己的资产状况。 你可以编制一张资产负债表,这对你的投资计划很有帮助。 以下是推荐的分类:(1)付息投资工具;(2)权益投资工具;(3)生活类资产;(4) 负债;你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决定付息投资工具和权益投资工具的相对配置权重,该权重大致决定了投资组合的收益/波动性的特征。 在梳理你的资产负债时,注意不要把资产类别搞混,而且要从尽可能宽泛的视角来审视他们。 比如你认为度假别墅不应该归为生活类资产,但是它一般只能消耗而不会创造财富,除非产生大于持有成本的租金收入从而带来正的现金流。 坚定自己的投资观不同的投资观决定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 对于采取分散组合投资的你来说,你这类投资者认为市场分析技术无法增加价值, “战胜市场”是不切实际的投资目标。 因此你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即投资组合的潜在长期增长路径就是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 随着你愈加接近第四象限代表的世界观,技术因素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决策因素的重要性却在递增。 后者与资产等级的选择以及资金在这些资产等级之间的相对分配权重有关。 当你坚定了自己的投资观后,就相当于为将要实施的长期组合投资计划找到了理论根据,你的一切行为才变得有意义。 明确你的需要、所受限制及投资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需要和限制才能保证长期组合投资计划的实施执行。 例如你必须考虑对投资组合流动性的需要,如果将来可能需要资金满足花销,那么最好不要参与非流动性投资,比如房产投资。 你还要明确你的投资期,投资组合面临的两大风险包括通货膨胀和收益波动性。 在较长投资期内,通货膨胀风险要高于市场波动风险。 因而投资期较长的投资组合应该相应地将更多资产配置给权益投资工具,这样可以保障提高购买力所需的长期资本增值。 在较短投资期里,市场波动的危险性高于通货膨胀。 因此,投资期较短的组合应该更加关注付息投资工具,它们的本金价值更加稳定。 很多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投资期,结果导致权益投资比重过低,从而使投资组合过度暴露于通货膨胀风险之下。 之所以会这样,部分是由于大多数人喜欢用预期的退休时间来定义投资期。 它让人们产生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即权益投资工具仅仅适合在退休前提高财富净值,退休时应该将其卖出并将收益投资于付息投资工具。 该传统观点的问题在于,它忽视了通货膨胀在退休后仍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制定一个投资绩效参考框架只有在你对短期债券、大公司股票、小公司股票以及通货膨胀率的长期历史数据有所了解后,你才会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投资工具——既有高流动性,又有稳定的本金价值,还能产生足够抵消通货膨胀的高收益。 对于完美投资工具的幻想一旦破灭,你就会明白构建投资组合时做出妥协的必要性。 你在进行复合等级资产投资时,经常会发现某类资产最近表现很牛,而自己的投资组合却由于分散化效应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那么你的投资理念与实际情况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这时你的投资绩效参考框架往往是报纸或电视新闻上谈论的高收益资产,这更会加大你的心理压力。 而如果你是通过组合资产的历史数据制定一个合理的投资绩效参考框架,那么会让你忽略眼前的收益而着重于更长远的利益。 因此在实施长期组合投资计划前,制定一个投资绩效参考框架是关键的一步。 分配资产份额并设计投资组合当你认清了你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又明确了投资策略后,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施了。 与使用资产类别较少的传统方法相比,广泛分散的复合等级资产投资能够产生更高的长期波动调整后收益。 一旦你决定采用广泛分散的投资组合,那么就开始着手设计适合你自己的投资组合吧。 下面我们给出一种格式,你可以据此将当前的总现金价值(比如30万)转化成一个具体的推荐组合结构。 你首先输入投资组合当前的总现金价值(30万)。 然后根据你的情况和需要,分别输入分配给短期债券、长期债券和权益投资的百分比和金额。 通常情况下,这些百分比一旦确定便不再更改,除非你的波动性宽容度、投资期或者财务状况发生了重大改变。 根据广泛分散的投资策略,接下来你需要在以下5类资产之间合理配置投资权重:短期债券长期债券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房地产投资工具资产保值投资在付息类资产(短期债券、长期债券)的选择和配置上,主要依据的是其质量和期限。 投资者可以根据预期利率变动,决定短期与长期债券的相对配置。 对于权益类资产,股票和基金理所当然占据最大的权重。 再进一步细分下去,大公司股票和小公司股票、成长型基金与价值型基金适当分散,以消除过度依赖某一类型权益资产带来的风险。 房产通常是国人家庭资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购买个人住房及度假住宅主要不是为了投资目的,因而不能列入投资组合中。 它们通常出现在客户资产负债表的“生活类资产”中。 从历史数据来看,资产保值投资,例如商品关联证券与贵金属投资,具有完全不同于其他资产等级的收益形态。 分配给他们的投资比重相对较小,当组合的其余部分由于严峻的经济形势而丢失城池时,也许它们反而表现优异。 商品关联证券很可能是资产保值的最佳例子。 商品与很多其他资产类别负向相关,因而成了有力的分散投资手段。 资产配置不仅要决定构建投资组合所用的各类资产,还要决定这些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对资金配置权重。 那么,如何决定这些资产类别在资产配置中的权重呢?最简单的方式是考虑它们在国内资本总额中的相对比重。 但这种方法显然过于宽泛,而且不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组合。 正确的方法是根据经济情境预测、自己的期望收益、对资产波动的宽容度以及各种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设计组合。 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也需要投资者不断的在学习中进行调整。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之前都最好设定每类资产的最低权重,从而保证分散投资的幅度。 你对资产波动的宽容度是影响投资组合的主要因素。 在资产配置中可以采取更积极的投资策略,为短期债券、长期债券、权益投资工具分别确定配置权重的波动范围。 在该范围内进行有限的择时操作。 在下表中,根据最低配置规定,至少65%的资产将配置于“核心投资组合”,该组合由25%的短期债务工具、10%的长期债券和30%的权益投资构成。 投资分类 消极管理固定百分比 积极管理百分比波动范围短期债券 35% 25%-45%长期债券 20% 10%-30%权益投资 45% 30%-60%总投资 100% 65%核心投资组合 备制投资策略书并实施投资策略再美妙的计划也离不开坚决的执行,我们强烈建议你制定一份书面的投资策略书,这有助于组合的投资策略得到严格坚决的实施,在极好或极坏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做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投资策略书已经备制完毕,那么就是该把策略付诸实施的时候了。 若在预期投资目标和波动性宽容度下,当前配置不尽合理,那么就应当尽快使组合回到目标。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成本平均策略令投资组合逐渐回到目标配置,这样经济上与心理上都将获得好处。 成本平均法并不难,只要对某项资产定期进行投资,且每次投资金额都相等。 比如说想在股票上投资元,可以连续18个月每月投资 1000元。 对本金价值不定的资产例如股票进行投资时,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低价位买进。 通过使用成本平均策略,股价低时买入的股份较多,而股价高时买入的股份较少。 策略实施完毕后,每股平均成本将低于为这些股票支付的平均价格。 我们已经知道在短期上,波动性资产的收益与长期平均期望差异可能很大。 通过定期定额投资建立某种资产头寸,客户的投资绩效接近长期期望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被投资资产的波动越剧烈,就应该在越长时间里通过成本平均法定期定额地投资。 譬如,股票的波动性高于债券,可以花12到24个月使投资组合接近股票的目标权重,而对于债券这一时间可能短得多,只要6到12个月即可。 当你的投资组合已经处于或接近短期债券、长期债券、权益投资之间的理想配置,只需选择其中的最优资产即可。 在实施组合投资策略过程中,随着市场变化可对投资组合进行被动调整使其恢复目标配置。 如果简单的采用买入持有策略,各等级资产之间的相对比重会随市场变动而改变,这也令组合的波动水平发生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变动。 对投资组合进行被动调整可使投资组合始终保持平衡的分散程度,并严格约束投资组合,防止组合在市场繁荣时为权益分配过高权重,使风险暴露加大;在市场低迷时分配过低权重,未能充分利用即将开始的市场上涨带来的好处。
外汇和股票哪个风险大
外汇的风险大于股票的风险。
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都是投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在风险方面存在差异。 外汇市场的波动性更大,因此风险相对较高。 以下是详细解释:
外汇市场的特点与风险: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经济状况、政治事件、地缘政治风险、利率差异、投资者情绪等。 这些因素使得外汇市场的波动性较大,价格快速波动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损失。 此外,外汇市场的杠杆交易也增加了风险,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市场波动而面临更大的损失。
股票市场的特点与风险:股票市场是投资企业股权的场所,虽然也存在市场波动、公司业绩变化等风险,但与外汇市场相比,其波动性相对较小。 股票市场的投资更多依赖于公司的基本面,如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 虽然股票价格也可能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但其价格变动相对平稳,适合长期投资。
因此,从波动性、杠杆交易等因素来看,外汇市场的风险相对较大。 投资者在参与外汇和股票投资时,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进行合理配置,以分散风险。 同时,加强风险意识,谨慎投资,做好风险管理。
分析说明该如何保证投资市场的稳定发展
●2001年“6·14”后,市场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1999年沪深两市月均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换手率降为20.39%。 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 ●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 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 ●今年,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趋势、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选择“6·14”为转折点的一点考虑 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到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结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2001年“6·14”沪深综指同时达到最高点这天作为市场结构转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但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 散户时代市场操作特点 一、2001年“6·14”以前,市场投资者结构中的主体是散户 1991—1998年,散户是沪深证券市场的主要力量。 此间,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不仅开户数量少,而且资金投向也不仅仅是在证券市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等领域。 到1998年,管理层意识到一个稳定的证券市场必须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特别是1999年政府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了由散户投资者为主体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迅速演变的过程。 二、散户时代证券市场的主流操作特征是投机 1、股价波动大 2001年“6·14”以前的沪深证券市场,谈的最多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坐庄、散户投资者的跟庄、股评的“套住庄家”,热衷于研究庄家行为。 还有一些主力机构操纵市场,引起股价巨幅震荡。 (详见表1) 2、投机气氛浓厚 在以散户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操纵者。 部分机构通过对倒、拉抬股价,或者与上市公司联手炒作。 一些机构对上市公司的重点投资和股价拔高,并不是出于对其投资价值的本意认可,而主要是为了从二级市场的炒作中获利以及扩大圈钱规模的需要。 通过部分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博弈,形成诸如“中科系”等许多颇具规模的机构大鳄。 在市场行为表现上,“6·14”之前市场换手率极高,1996年达到最高峰时,沪深两市换手率分别为760%和950%;到2001年6月才逐渐下降为126%和132%,仍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 沪深股市换手率极高的特点,足以说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时间短,存在着较普遍的炒作现象(见表3)。 3、由于信息不对称,违法操纵行为比较突出 由于当时股市深层机制存在缺陷,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时有发生。 有的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集中资金优势,凭借有利的交易地位和交易手段操纵市场。 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三年内平均一家公司发生过两次大型的资产重组事件,个别上市公司频繁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在二级市场配合股价炒作的需要、满足增发配股的要求、大股东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更彻底地据为己有等。 需要司法介入立案查处的先后有亿安科技股价操纵案、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科创业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案等。 机构投资成为主流 一、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重大变化 “6·14”后,市场和监管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出现质的变化,即市场结构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从监管方面来看,管理层对证券市场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从市场角度看,从2001年6月开始,沪深综指开始大幅度调整,到2001年12月底,沪深综指均下跌1/3以上。 在市场和监管出现重大变化的环境里,证券市场结构也悄然出现变化,机构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投资的主体。 二、“看得见的手”培育机构投资者 沪深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政府力量推动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另一块是民间力量推动型的的机构投资者发展。 政府力量推动的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公司、基金、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 证券公司 到今年11月底,国内证券公司数量上已经达到124家,注册资本为1043亿元。 此外,一些券商还存在一些不同形式的委托理财资金。 基金 截至11月底,国内封闭式基金数量增加到54只,其规模也将近800亿元。 除了封闭式基金外,到现在为止,共有17只开放式基金,其规模达到560多亿元。 而且,根据目前开放式基金发行和发展态势,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开放式基金进入证券市场。 信托公司 到2002年,被保留的信托投资公司为57家。 就这些信托投资公司本身的资本金而言,57家信托投资公司资本金应该在600亿元左右(平均每家10亿元左右)。 根据“自用固定资产和股权投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80%”的原则,简单估计其可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自有资金在480亿元左右。 此外,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将受托资金投资于证券,其可用规模应该与自有资金相当,大约为500亿左右。 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 至2002年11月底,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167亿元。 以平均入市规模为10%计算,国内保险资金可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大约为610多亿元。 另外,还有投资理财型险种的保费,它可以100%投入股市,这个规模大概在400亿左右。 合计2002年11月全国社保资金规模约为1000亿元。 三、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流 1、国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国外市场来看,证券市场的潮流应该是机构占主导。 美国、英国等是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定持有股市绝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则是法人机构相互持股,也是机构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增无减。 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 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 2、沪深开户数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从机构数量、机构规模和市场换手率三者可以反映证券市场是否由机构占主导。 目前,机构投资规模大约在亿元左右,是目前市场流通市值的76.65%,反映了一个机构时代的特征。 从开户数量看,目前市场也开始呈现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 从1995年到2002年,机构开户数占总开户数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表2),尤其是新开户的增长率更有明显的变化。 3、换手率在逐渐下降 换手率也是反映证券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表3所列是1999年至2002年间沪深市值、流通市值和换手率的一些情况。 一般而言,换手率越高,资金进出就越频繁。 而频繁资金的进出绝大部分是小资金运动的结果,大资金则难以频繁换手和进行频繁资金运动。 从表3可见,1999年沪深两市月换手率为33.97%,到2002年12月换手率降为20.39%。 当然,也不排除换手率的下降是由于市场不景气的结果。 但是,这至少反映出投资者有长期持股的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证券市场结构正在出现重大变化,即从过去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转变为机构投资者为主体。 基金陷入分散化投资风险 结构发生变化,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操作行为也因此发生重大的转变。 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持股从相对集中走向相对分散。 一、持股集中度降低 一般而言,持股集中度越高,机构就越有可能重仓持有某一家或者数家上市公司股票。 反之,机构持股就有可能相对均匀。 根据我们的分析,从1998年12月到2002年9月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在不断下降。 以基金开元为例,1998年12月持股集中度为76.45%,到了2002年9月基金开元的持股集中度降为42.28%。 整体上,从1998年到2002年9月基金持股平均集中度总体也在不断下降,1998年12月基金整体持股集中度为61%,1999年12月为55.37%,2000年12月为60.75%,-,2001年12月为59.12%,2002年9月下降为42.96%。 持股集中度的降低说明现在基金更多地不是将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只或者某几只股票上,而是采取分散策略,将资金均匀或者相对均匀地投资于各基金组合之中,这点从后面的持股数量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二、投资越来越分散 基金操作变化之二就是投资越来越分散。 考察一下基金近年持股数量,就会发现这一趋势。 2000年11月,23家基金平均持股家数为66.39家,到2002年6月52家基金(含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持股家数为124.6家,将近翻了一番。 持股家数的增多说明基金投资越来越分散,组合投资越来越成为基金投资的主流,同时也反映基金投资行为越来越谨慎。 从相对分散和相对集中收益率来看,如果以持股的家数超过124.6家为分散投资基金,持股家数少于124.6家为相对集中投资基金,则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反之,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 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 三、过度分散化投资能不能降低风险 分散投资究竟能否降低基金的投资风险呢?根据对基金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结构情况下过度分散投资不能降低基金的风险。 据统计,在扣除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的涨跌幅后,我们发现在持股相对集中的时期,基金的业绩明显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时期。 以基金总收入同比增长比例来看,除了2001年6月30日出现指数和基金业绩增长背离外,在持股相对集中时期(1999.12.30—2001.6.30)基金业绩(收入增长率)明显好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反之,在持股相对分散时期(2001.6.30—2002.6.30)基金业绩则明显劣于大盘指数的涨跌幅度。 据此,我们判断,2001年6月可能是基金投资行为转变的一个分界点。 从同一时期不同的基金表现来看,基金的收益与基金持股数量多少之间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 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资基金中有5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31.25%;35家相对集中投资基金中有8家实现盈利,盈利比例为22.86%。 分散投资基金盈利能力相对好于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收益较好的基金,我们会发现持股相对分散且业绩较好的基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新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如基金丰和、基金鸿阳、基金科瑞等。 由于这些基金入市时间较晚、入市时机相对较好,因而在整体业绩上好于老基金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将这些基金排除在外,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业绩未必好于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 不难看出,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业绩要好于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 这似乎给我们当前的基金操作一个启示: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机构投资应该还是以相对集中为主。 过度分散化使基金在每只股票上的持股数量相对较少,基本上已经沦落为“大散户”,散户在股市中被动挨打的境况在基金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因此,基金过度分散化投资不但不能够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过度分散化投资风险。 机构博弈操作特征 一、机构和机构的博弈 市场进入机构博弈时代后,机构面临的主要对手也是机构,彼此相互了解,市场行为和操作手法相似。 目前,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风格,机构行为散户化使各大基金投资品种雷同化,主要靠小波段、小批量、高频率来获利,侧重于短炒。 证券投资基金正失却资金量大、持股集中的优势,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鉴于沪深股市机构主要是基金和券商(目前保险类基金、私募基金基本上还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或券商委托理财的方式入市),而且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绩优上市公司仍不算多,基金操作采取了极度分散化持股的策略,机构交叉持股情况必然非常严重,所以可供券商选择和建仓的价值型上市公司甚少。 对于券商来讲,面对机构与机构的博弈,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在激烈竞争冲击下如何应对来自商业银行、信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行业渗透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关系到券商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券商在操作手法上,既要研究券商与基金之间的博弈行为,又要研究券商与券商之间的博弈行为,在一个只有少数人赚钱的博弈中,只有坚持自身操作特色、采取与众不同手法的少数券商才会真正盈利。 二、从券商投资行为看未来机构的操作特征 目前由于机构博弈时代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各种操作策略和行为的对与错都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 但是,从2002年强势股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强势股的筹码集中,以前券商的操作特征依然存在。 只不过是根据政府监管加强、市场波幅减小、换手率降低等特点,主流券商一般都调低了盈利预期,更加注重深入研究市场、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采取建立适度分散、重点持有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及波段滚动操作的手法。 从2002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盈利情况来看,极度分散投资十分被动,目前并不能真正降低风险。 因此,在少数人赚钱的市场里,机构未来的博弈策略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寻找价值投资机会,采取合理分散、适度集中的模式。 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沦为散户,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灵活、机动,成为市场少数盈利者。 表1 深市A股1991.12.31—2001.12.31震幅前10名股票 名次 代码 名称 最高价(元) 最低价(元) 震幅(%) 1 海虹控股 80 0.4 2 ST亿安 126.31 3.07 4014.33 3 汕电力A 14.7 0.5 2840 4 深科技A 70 2.4 2816.67 5 南开戈德 50.22 1.95 2475.38 6 赛迪传媒 34.65 1.4 2375 7 深天地A 31.6 1.3 2330.77 8 琼能源 46.35 2.01 2205.97 9 粤电力A 27 1.27 2025.98 10 中科健A 59.2 2.95 1906.78 表2 沪深A股投资者构成(截至沪市2002.10,深市2002.11)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机构(万户) 5.64 7.58 12.48 14.18 18.47 个人(万户) 232 2285 3304 3879 4443 合 计(万户) 1238 2293 3317 3893 4462 机构占总开 0.46 0.33 0.38 0.36 0.41 户比例(%) 年份 2000 2001 2002 机构(万户) 21.48 31.33 35.63 个人(万户) 5081 6461 6761 合 计(万户) 5103 6482 6797 机构占总开 0.42 0.48 0.52 户比例(%) 表3 1999.12-2002.11间沪深两市换手率表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上市公司(个) 949 1088 1160 1220 市值(亿元) 流通市值(亿元) 8214 月均换手率(%) 33.97 41.82 16.93 20.39 表4 基金收入指标与沪深综指比较 2002.6.30 2001.12.31 2001.6.30 净值收益率(%) -6.63 5.87 6.19 总收入同比 -161.5 -79.46 -73.65 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5.37 -37.66 -22.42 分红率(%) 13.65 沪市综指涨跌 5.27 -25.79 6.97 幅度(%) 深市综指涨跌 6.52 -27.7 3.55 幅度(%) 2000.12.31 2000.6.30 1999.12.31 净值收益率(%) 41.05 30.6 17.97 总收入同比 125.77 540.34 120.56 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29.15 15.11 19.17 分红率(%) 90.59 91.97 沪市综指涨跌 7.54 44.26 -19.09 幅度(%) 深市综指涨跌 5.59 47.7 -20.77 幅度(%)
标签: 国外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可能高于本土市场 因此长期投资策略更为明智 长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