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股票市场中,了解趋势对于成功交易至关重要。趋势可以揭示资产价格的潜在方向,并帮助交易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本文将提供有关股票趋势的深入了解,包括其类型、识别方法以及应用趋势分析
彼得林奇心路历程拜托了各位 谢谢
彼得林奇成长记录 在人们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美元,增值28倍,不过13年的时间。 这个“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时代杂志》评他为首席基金经理。 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 他不是人们日常认识中的那种脑满肥肠的商人,他把整个比赛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且紧紧地抓住全国每一个投资人和储蓄者的注意力。 当然,他也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极大的名誉和财富。 成长之路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放弃教职,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 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省钱,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 这份工作应该说是最理想不过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的还多。 高尔夫球场一直是风云人物、名流巨贾的聚集之地,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仅捡球,还注意学习。 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 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关于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 在当时,虽然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但人们的意识还是相对保守,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视股票市场如赌场,把买股票等同于赌博行为,虽然这时股票上涨了3倍,原本林奇也是这样想的,但球童的经历开始让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增强了赚钱意识,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 就这样边工作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顺利考入宾州大学沃顿学院。 即使在沃顿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沃顿商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 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象高尔夫球场的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 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 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的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 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 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因为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的坚强后盾,大二的时候,林奇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小试牛刀。 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 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 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间,林奇来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在这里做暑假实习生,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 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几乎全线崩溃,这种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他是一个奇迹” 1969年,林奇已经毕了业,也服完了兵役,他开始来到富达,正式成为一名公司的职员。 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的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 当时公司正陆续扩展化学、包装、钢铁、铝业以及纺织等部门的业务,这些工作开始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证券市场的最前线,他除了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注意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实践相对应,为以后的真正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年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 这是一个升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林奇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但另一方面,富达有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这样的基金主管,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脱颖而出,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当时的麦哲论基金,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还是一个婴儿,但对于林奇这个初学者而言,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为了工作,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 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个小时的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 他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 当然人们不会把自己即将购买的股票透露出来,但在交流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这些处于投资领域顶尖级的人物,能够提供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 这才是林奇“金点子”的最好来源。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 他认为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他特别留意妻子卡罗琳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每当她们买东西回来,他总要扯上几句。 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罗琳买“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发现这将是一个走俏的商品。 在他的组织下,麦哲伦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的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竟达到原来价格的6倍。 在日常小事中发现商机,这就是林奇。 可是,股票市场涨幅不定,之所以人们将它看成是赌场,就注定了有输有赢,林奇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1977年,他刚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的股票。 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 当时林奇并不相信。 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 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 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了180美元以上。 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了不错水准。 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他开始再也不相信这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了,以后只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 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 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 ”他开始不再相信专家、理论、数学分析。 经过了涨落、失败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他优秀的选股能力开始让人们感到惊奇,与别人注重进出场的时机不同,他觉得何时买进、何时抛出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跌跌涨涨的。 只有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才能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机。 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 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 同时他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长性时,对单位增长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利润增长,因为高利润可能是由于物价上涨,也可能是由于巧妙的买进造成的。 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单的公司的股票。 一般人认为,激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更有可能赚大钱,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低价出售、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林奇成为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 在他所投资的领域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联邦快递等等。 彼得·林奇都能在对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场里的最爱,他对营运地点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别有偏好。
关于股票的全部知识,一问全知
股票的世界:掌握每一粒沙砾
股票,象征着对公司的所有权,赋予持有者参与决策的权利,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挑战。 分红,是投资者收入的重要来源,犹如股息的甜蜜果实。
历史长河中的股票足迹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诞生,标志着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市场的诞生。 而中国的股票历程也颇为悠久,1920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中国股票史上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篇章。
股市的四重奏
股票市场分为四个层次:一级市场发行新股票,二级市场则是股票交易的舞台,交易所与场外交易并存。 三级市场是场外交易的延伸,大机构间的直接交易更为隐秘。 四级市场则反映了市场的深度,不同层级各有其特色和监管要求。
股票的多元世界
股票根据权益不同,分为普通股、优先股和后配股,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权利和风险。 垃圾股,是经营状况不佳或违规公司的警示,而蓝筹股,代表着业绩卓越、分红丰厚的大公司股票,引领行业风向。
交易之旅的启程
购买股票需要通过证券公司,开户、开通服务并下载交易软件,简单的流程背后,是对市场的初步接触。 开户时,个人需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沪深股东账户最多可拥有三个。
代码世界与价格秘密
股票代码规则各异,如A股、B股、新三板和北交所的特有标识。 股票价格由股息和利息率决定,同时受公司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
投资策略与行动
从新股认购到转托管,每个环节都有其规则,如市值要求、申购限制等。 交易过程中,过户、费用和时间限制都是投资者必须关注的要点。
股市术语的深度解读
领导股引领市场风向,投资股提供稳定收益,投机股则受人为因素驱动。 高息股和无息股的区别,以及成长股、浮动股和稳定股的特性,构成了投资者多元化的选择。
市场动态与风险提示
行情牌实时更新,盈亏临界点由交易量决定,填息现象揭示股息政策的影响。 理解票面价值与僵牢,以及配股的机制,是投资决策中的关键环节。
理性交易的艺术
要价与报价揭示买卖双方的意图,蓝筹股的稳健与信托股的公积金投资,是投资者评估股票价值的重要参考。 股票净值、周转率和交易指标,让投资更加科学。
结语:股市智慧的结晶
股市泡沫的警示,提醒我们理性对待价格波动。 证券交易所作为交易的核心平台,股息的发放和涨跌停板的设定,都是股市运作的精密机制。 掌握这些知识,你就能在股票世界中游刃有余,明智投资。
早期加拿大的历史,要关于17世纪到20世纪的!越详细越好!
加拿大的历史可追逆至二万七千年前的冰川期结束的时候。 育空地区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已有人类通过因为冰川退缩而显露出来的陆桥,从亚洲迁徙到此地。 这些人是否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因纽特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作出判断。 但是对因纽特人语言的研究指出,他们的语言是古代亚洲语的一种,学术界称之为古亚细亚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族。 在卑诗省的的史基纳河谷有证据表明,印第安人至少已经在那里连续居住了五千年。 欧洲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在加拿大的土地上长期靠采集、农耕或渔猎为生。 二、加拿大的发现写于十三世纪的北欧传奇声称,红人艾力克于公元九百八十五年左右到达格陵兰,他的儿子在纽芬壮大的北端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定居点。 显然,斯堪的纳维亚的怀金人曾经多次横渡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随后欧洲的渔民也曾偶尔漂流到此地。 但是,有正式文献记载的发现则到十五世纪末才开始。 一四九七年,英国的探险家约翰.卡波特(John Cabot)到达了纽芬兰岛。 他发现,这里有些地方鱼群竟稠密到足以降低他的船速的地步。 一五三四年,法国人杰克。 卡第艾(Jacques Cartier)到达了对罗伦斯湾。 他发现此地盛产珍贵的毛皮。 十六世纪上半期,法国航海家多次到达加拿大东海岸,他们把这一带称?quot;新法兰西。 直到詹姆士.库克(James Cook)船长一七七六至一七七九年的航行探险之后,基督教世界才得知在洛基山脉以西还有大片土地存在。 从一七九二至一七九四年,乔志.温哥华(George Vancouver)在测绘西北海岸线时,以蒙特利乐为基地的西北毛皮公司也在对加拿大西北的内陆进行勘察。 一七九三年,亚历山大.麦肯锡(Alexander Mackenzie)横穿了整个大陆。 一八O八年,西门。 弗雷泽(Simon Fletcher)也克服了重重困难,翻越洛基山,发现弗雷泽河,并顺流通到达太平洋的岸边。 一七九八至一八O二年,大卫.汤姆森(David Thomson)花了四年时间,从头到尾勘测了哥伦比亚河。 【冲突的年代】一、财富的诱惑约翰.卡波特、杰克.卡第艾和一六O三年来到加拿大的法国探险家山缪尔。 迪尚普兰,以及这些人的追随时者前往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财富,结果也确实不虚此行。 欧洲人终于发现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加拿大最早的欧洲人定居点皇家港(1605年建立)及魁北克(1608年建立)完全是为了毛皮交易而设置的。 约四百年前建成的魁北市是现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座四周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 当时最受欧洲人欢迎的是海狸皮,因为这种毛皮最适合十七世纪的加工程序。 法国人建立的新法兰西殖民地,初期便完全依赖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为印第安土著带来了许多他们前未所有的东西。 其中有日用品,有钢刀、铁斧及火枪等武器,而且还有比武器危害性更大的朗姆酒和白兰地。 土著居民与殖民者之间经常发生流血冲突。 英、法殖民者间的利益之争也不断加剧。 双方都和印第安部落结盟,并与盟友联合起来打击对方,争夺地盘。 为便于收购毛皮,法国人在内陆建立了好些据点。 英国人则把殖民点设置在沿海地区,以便充分利用海军力量。 二、 英法冲突从一六八九年起英法两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争夺北美控制权的武装冲突。 一七一O年诺.斯高莎半岛落入英军之手;法军则重新占领了皇家岛(如今的布列敦角)。 法国人在那里修筑路易堡,来防御从对劳伦斯水道而来的英军,并以它为新生法兰西与西印度之间的贸易枢纽。 路易堡在一七四五年被英军攻占,但到一七四八年双为法军所收复。 英国人随后建筑了哈利法克斯城与之抗衡。 一七五五年七月法军在杜奎斯要塞前打几了英国将领布拉多克的军队。 消息传来,诺瓦.斯高莎的英国人总督查尔斯地劳伦斯害怕本地阿卡迪亚法裔居民乘机作乱,竟将这一万人强行遣送到路易斯安纳。 在七年战争中英国确立了世界头号殖民强国的地位。 在北美洲,杰弗雷.阿姆赫斯特将军率部于一七五八年再次从法军手中夺取了路易堡。 第二年,另一个英国将军詹姆士.沃尔夫在魁北克的城外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占领了魁北克城。 一七六O年蒙特利尔也落入英军之手。 至此英国实际上已完全控制了新法兰西。 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约使得新法兰西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在北美洲的属地当时是南至墨西哥湾,北达哈得孙湾。 英国的胜利意味着大约六万法裔加拿大人(包括一千五百名从路易斯安纳倒流回来的阿卡迪亚人)必须适应与原来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幸亏后来的事实证明英国的统治总的说来还相当温和。 英国统治者采用英国刑法,但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保留原来通行的法国民法。 一七七四年魁北克法令正式规定两套法律同时有效。 一七七六年美国独立,保皇派不分贵贱纷纷逃离新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前来加拿大安家。 这些新来的人与原来的居民在宗教、法律和社会制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两者之间产生了如何互相适应,究竟以谁为主的严重问题。 一七九一年这个问题获得部分的解决。 殖民地政府将原有的魁北克省分成上、下加拿大两个部分 ,即如今的安大略及魁北克省。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议会。 原来的诺瓦.斯高莎省也逐渐划分成几个部分:一七六九年爱德华王子岛成了英国直辖殖民地;一七八四年纽布朗斯威克省创立;纽芬兰原来只是个渔业基地,直至一八三二年才有了自己的省政府。 当时加拿大的西部和北部是哈得孙湾公司(成立于一六七O年)的特许地,其地盘包括注入洽得孙海湾报有河流的流域。 三、英美冲突在一八一二年开始的历时三年的英美战争中,美军一度进攻加拿大,但未获胜。 两国海军也几次交锋,都没有决定性的胜负。 最后双方于一八一四年十二月签订协约,同意放弃在战争中占领的领土,并成立一个委员会来划定加美边境线。 但直到一八一五年一月八日英军在新奥尔良败北,战争才终于真正结束。 这声战争加强了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 因此美国人认为他们是胜利者。 尽管英军、加拿大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加拿大未失掉一寸土地,而且直到加拿大发生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的叛乱之前,和约使得加、美双方能基本上相安无事,因此加拿大人也满有理由自我祝贺。 倒霉的只是英国。 英国军队在战争中出了大力,但到头来英国人还是情愿忘掉这声战争。 【联邦的兴起】一、一八三O年代的动乱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加拿大政治、经济问题丛生。 下加拿大议会中法裔议员占多数,但议会的执行委员会却被英裔所把持。 路易。 巴皮诺为首的法裔一直企图要夺过执委会的大权。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耕作不当,土地贫化,下加拿大小麦减产,出现了农业危机。 一八三七年,整个北美地区民生了贸易危机,使得下加拿大的经济情况更加恶化。 当年十一月,深具号召力的巴皮诺率众暴动,但造反者的军事力量远远比不上正规英军以及相当凶猛粗野的民兵。 同年上加拿大地区也发生了规模较小的叛乱。 新闻记者及议员威谦.麦肯齐大力宣传美总统安德鲁。 杰克孙的民主思想,反对英国的统治,并发动了多伦多的暴动。 这两场叛乱都很快就被镇压下去。 巴皮诺和麦肯齐在指令性之后都有逃到美国。 后者在美国的支持下还继续制造了一些边境事件。 一八三八年,达勒姆伯爵就任加拿大总督,受命调查研究加拿大的叛乱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此人思想开放,精明能干,但独断专行,到任才半年就被解职。 然而他在一八三九年提交的达勒姆报告书却改变了英国政府治理这殖民地的方式。 他建议使法裔加拿大人与英裔同化,为此应该合并上、下加拿大。 根据这个建议,原来的上、下加拿大两个殖民地一八四O年变成了新的加拿大省。 达勒姆更有深远影响的建议是,殖民地行政当局应该对民选的议会负责,而不受命于英国指派的总督。 当时的伦敦保守党政府认为这样的制度根本就行不通。 后来保守党下台,而且诺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有罗伯特.包德温、路易.拉封丹等人鼓动的民众骚乱,英国政府才于一八四八年在加拿大采用达勒姆建议的制度。 后来英国其他的北美洲殖民地--纽芬兰、爱德华王子岛及纽布郎斯威克省--也在一八八五年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同样的政治问题。 二、统一的过程(一) 促成改革的压力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蒙特利尔与多伦多两个主要城市之间修起了铁路。 这条铁路后来又东联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港,南接美国的芝加哥市。 其他的一些铁路也在这些年里开始通车。 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个地区互相隔绝的状态,不仅改变了农村,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铁路大大促进了英属北美洲的革新,使加拿大的社会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为六十年代加拿大的联合统一运动打下了基础。 外来因素也起了促进加拿大统一的作用。 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美、加关系变得紧张。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美国战舰圣杰西诺号拦截了英国货轮特伦特号,并拘捕船上的两个南部邦联的特使。 英国为此极为愤慨,声称主权遭受侵犯,因而对美宣战。 第二年美国政府承认拦截英国船只是非法行动,还释放了那两个南部邦联的特使,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 这一事件使加拿大更加感觉到美国的威胁。 另一方面,大英帝国本身也处于对殖民地幻灭阶段。 这一切使英属北美洲的许多人深切地意识必须进行重大的政治改革。 加拿大内部促进联合的势力主要来自西加拿大(即原来的上加拿大)。 这里的人对一八四O年上、下加拿大合并时所定的条件越来越不满。 这时候西加拿大的人口已经是东加拿大(即原来的下加拿大)人强烈要求他们的议员数目应该和人口成比例。 (二) 最早的联邦保守党尽可能地抵制这一变革要求。 但到了一八六四年情势已十分明显:除非进行改革,否则不管是哪个党执政,都无法维持下去。 于是保守党和改革党在当年的六月结成同盟,确定了要组成英属北美洲联邦的目标。 大西洋沿岸的几个殖民地与加拿大省之间相隔着广阔的森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及缅因高地,相互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 而且这几个殖民地不仅历史背景相异,兴趣也不一致。 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的想法与大陆大有差距。 但是诺瓦.斯高莎和纽布郎斯威克却与爱德华王子岛结成联邦有兴趣。 一八六四年十月,各方的代表提出的成立英属北美联邦的建议竟然取代了会议原来的议题。 英国政府热烈赞成这一想法。 五个殖民地的议会亦各自就这一建议进行了表决。 加拿大省在一八六五年三月通过了提案。 但是纽布朗斯威克、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都有拒绝成立加拿大联邦。 诺瓦.斯高莎则决定,只有纽丰郎斯威克也加入的情况下才加入联邦。 纽布朗斯克在一八六六改变了立场。 这既因为受到英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也因为面临外来的军事威胁--这一年的四月和六月,美国的爱尔兰的人反英秘密会社芬尼亚兄弟会两次袭击了这块英国的殖民地。 随着纽布郎斯威克,诺瓦.斯高莎也同意加入联邦。 一八六九年初英国国会通过英属北美法令,让加拿大省、纽布郎斯威克和诺瓦.斯高莎组成一个名为加拿大自治领的联邦。 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 从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国庆日。 新联邦把原来的加拿大省分成安大略和魁北克,加上纽布郎斯威克和诺瓦.斯高莎一共有四个省份。 联邦政府有权否决省政府的法案。 各省的宗教少数派在遭受侵害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就教育权向联邦政府提出上诉。 联邦及各省都采用了英国的制度组阁,政府对民选的议会负责。 (三) 联邦的扩大新加拿大联邦的首任总理是约翰.麦克唐纳。 除了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八年之外,他一直联任,直到一八九一年逝世。 在约翰。 麦克唐纳的任内,加拿大于一八六九年从英国哈德逊公司接管了西北领地,于一八七O年新设了明尼托巴省,于一八七一年合并了英属哥伦比亚,又于一八七三年使爱德华王子岛成了联邦的新成员。 新入联邦的西部各省地广人稀,要治理本来就非常困难,加拿大政府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西部的实际上情况又缺乏了解。 例如,只有在路易.李尔领导法、英与印第安土著混血儿举行红河起义之后,加拿大政府才迫于形势成立了明尼托巴省。 一八七一年,麦克唐纳政府为促使英属哥伦比亚加入加拿大联邦,匆忙许诺要在两年内开始铺设一条从东部直到太平洋岸的铁路,而且还预计一八八一年全线通车。 这条铁路要通过四千八百公里宽的大陆,其间不仅有重重险山恶水,无边的森林沼泽,连绵千里的大草原,而且人烟极为稀少。 要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勘测地形,开路造桥的任务,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尽管有许多私方的投资,整个计划连同麦克唐纳政府在腐化丑闻四出的情况下于一八七三年垮了台。 新上台的自由党总理亚历山大.麦肯齐企图使用政府的力量继续这项工程,但收效甚微。 一八七八年卷土重来的保守党政府也无所作为。 直到一八八O年,才有一个私方财团承担了这一空前艰巨的工程项目。 新组建的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运作。 这公司有雄厚的财源,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一位能力非凡的总裁威廉.范翰。 结果不到五年,从蒙特利尔到温哥华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就打下了最后的一颗道钉。 这条铁路反加拿大的东西两端联成整体,大大地促进了广袤内陆的开发。 铁路沿线原来渺无人烟的大荒原出现了无数新的城镇和乡村。 一八八O年,英国政府将北极群岛交给加拿大。 从一八七三年起,加拿大的西北皇家骑警为加拿大西部的治安作出了出色的工作,但这支警察力量不可能解决导致叛乱的种种政治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政府缺乏远见的西部政策。 一八八四年路易.李尔再次率众在沙斯卡曲湾造反。 政府利用太平洋铁路,很快就能派军队到达那里,并于第二年击溃了李尔领导的梅梯斯大林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和印第安土著的联合武装力量。 保守党政府一八八五年将李尔处以绞弄,结果引起了纷纷抗议,而且东部的抗议之声比西部还要强烈。 尽管加拿大的罗马天主教会谴责李尔叛教,但他的命运却触动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同情之心。 ,许多人认为他是个英雄。 为此在法裔占多数的魁北克省,保守党的势力大受削弱,并且长期不能恢复。 一八九一年麦克唐纳在总理的任上去世。 保守党势力因此进一步削弱。 新领袖约翰.汤姆生既能干又有魄力,尽力想保住保守党的政权,而且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天不假年,一八九四年他也突然病逝。 一再受创的保守党终于在一八九六年因复杂而棘手的明尼托巴学校总是被选民赶下了台。 一八九O年明尼托巴省废除按宗教分设学校的制度,并停止用法语充当官方语言。 这个决定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联邦的保守党怕引火上身,迟迟不加干预,直到一八九五年才受法庭之命提出恢复该省天主教学校的法案。 国会反对派自由党成功地阻止法案的通过。 而在随之而来的全国大选中获得胜利。 【完成现代化的时代】一、联邦的继续发展接下来的十五年加拿大总理是自由党领袖威尔弗里德.洛里埃。 他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法裔总理。 此人身材修长,风度文雅,很有政治魅力,而且颇具真正的自由思想。 洛里埃当政之年也是加拿大急剧发展的时期。 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加拿大又增加了百分之三十。 一九O五年在西部增设了阿伯塔和沙斯卡曲湾两个省。 在一九一一年的联邦大选中,洛里埃的自由党被以罗伯特.博登为首的保守党击败。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间对自由党签订的,由美国首先提出的贸易互惠条约感到不满,而博登充分了选民的民族情绪。 博登政府因为提倡加拿大经济民族主义,强调维持与英国的密切关系,在民间颇有势力基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博登的亲英政策受到严峻考验。 一九一四年十月,加拿大派出三万三千名军人赴欧参战。 其中许多人将丧生疆场。 接着又有更多的加拿大师团奔赴欧洲战场。 很快加拿大军队成了协约在西线的突击力量。 一九一七年四月,加拿大一个军在英国名将朱里安,宾的指挥下攻克了德军重兵把守的维米高地。 协约国曾多次攻打这一军事要地,但毫无进展,来自殖民地的一支军队却创造了奇迹。 为此加拿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声誉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军队的伤亡都空前严重。 仅仅在一九一六年的索姆战役,协约国方面就失掉了六十二万三千九百零七人。 其中二万四千零二十九人为加拿大人。 而在维米一战,就有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大人阵亡。 严重的伤亡使前往欧洲访问的博登总理意识到,要使加拿大军队继续战斗下去,只有实行强制征兵制度。 但一九一七年五月他回到加拿大时,发现国内许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看法,而法裔中反对征兵者尤为众多。 为发避免人民的分裂博登邀请自由党领袖洛里埃参加他的联合政府,但遭到后者的拒绝。 虽然博登总算组成了有赞成征兵的自由党人参加的联合政府,但总的说来因为这一政策疏远了法裔人民。 博登在外交上坚持加拿大在英帝国的战争政策上必须有发言权。 由于他的努力,一九一九年加拿大能够以独立成员的身份在凡赛尔条约上签字。 这使加拿大在实现完全自治的方向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三、经济动荡时期在这个世纪的头二十年里,加拿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汽车变成了寻常物;妇女在一九一八年获得了选举权;禁酒运动势头增旺;老式的牛仔酒巴,连同地上的锯屑和痰盂,成了世界大战和妇女运动的永久性牺牲。 到了大战末期,全国各省份都禁止买卖酒精饮料。 但加拿大并不象美国那样在和平时期也禁酒。 一九二O年后在省级政府的控制下,各地逐渐恢复了各种酒类的合法销售。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加拿大通货膨胀,也使加拿大内部经济、政治关系失调。 一九一九年五月温尼伯市爆发了总罢工。 一九二一年的全国大选结果也显示各地区、党派之间分歧严重,意见纷纭。 这时候上台执政的是麦肯齐.金。 他在一九一九年洛里埃逝世后成了自由党领袖。 二十年代后期加拿大深受股票市场起落的影响。 加拿大人也和美国人一样在股票价值猛升时染上了股票热,结果在一九二九年股票行情大暴跌时受到灾难的打击。 不少人多年的积蓄顷刻化为乌有。 麦肯齐.金的政府也随之于一九三O年下台。 新总理理查德.本涅特和他的保守党政府呼吁加拿大人民束紧腰带。 同时联邦政府大力削减财政预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束紧腰带。 同时联邦政府大力削减财政预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紧缩开支。 加拿大完全自治的地位在一九三一年获得了正式确认英国在这一年颁布的威斯敏斯特条例规定,不列颠与加拿大等英帝国的自治领互相平等。 加拿大于是正式成为独立和主权国家。 当时加拿大的小麦和其他主要的出口商品几乎没有买主。 小麦价格从每浦式尔一无六十分暴跌至六十分。 但更不幸的是,从三一年夏起发发生了持久的旱灾,原来无边的麦海变成了尘土滚滚的荒漠,数以万计的农家因之破产。 以股市崩溃开始的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令人绝望。 加拿大人民不禁对自由企业制度产生幻灭之感。 他们纷纷向别的经济哲学和政治党派寻求出路。 一些的新政党于是应运而生,鼓吹社会主义的合作共同体联盟在一九三三年成立;一九三五年社会信用党在阿伯塔省的选举中获得了政权;以莫里斯.杜布莱西为首的民族联盟一九三六年也在魁北克上了台。 就连保守党的本涅特,在无他路可走的情况下也于一九三五年初仿效美联社国的罗斯福总统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的加拿大翻版。 但这并未能挽救本涅特和他的政党。 在同年举行的大选中,保守党大败在麦肯齐.金的自由党的手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战时总理麦肯齐.金不公在一九三五年重新上台,而且一直保住政权直到四八年退休。 在他领导下加拿大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表面上看这个老单身汉圆滚肥胖,谈吐乏味,处事模棱两可,据说还经常就重大政事求教他母亲的鬼魂。 但实际上他却精明过人,是个坚持主见,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且还有杰出的用人之道。 他远不是什么天生的战时领袖,然而他深有自知之明,能挑选最胜任的人才来承担各项要职。 他的内阁可谓是人才济济,不拘一格。 麦肯齐.金对欧洲一向缺乏好感,并不热衷于为英国效力。 一九三九年十日,在英国对德国宣战七天之后加拿大也宣布参战。 但当时金只想让加拿大起有限的作用。 一九四O年六月战局恶化到极点,当时法国已经投降,而美国尚未参战。 继续抵抗纳粹德国霸占欧洲的只有英国。 加拿大在和其它的英联邦国家。 于是加拿大在麦肯齐.金的领导下实行全民动员,在各方面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巨大有贡献和牺牲。 (二) 浴血奋战的陆军战争爆发时加拿大人口约为一千一百二十六万七千,到一九四五年战争结束时也不过一千二百零七万二千。 然而在这期间有一百一十万人先后在军中服役。 在最高峰时加拿大陆军有兵员四十九万五千八百零四人。 其中包括一万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妇女。 加拿大皇家海军大约有九万二千人;而空军人数在一九四三年达到二十万零六千三百五十,到一九四五年时加拿大空军的规模在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大投入大量兵力,但是在加拿大政府的默许下,重大的军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的盟国决定。 为此,在某些情况下加拿大军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英军当局命令加拿大的一个师强渡英伦海峡,攻打德军重镇迪耶普海港(位于法国诺曼地北部)。 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又是德军重点防守之地。 加拿大军队英勇历战,但在寡不敌众,既缺乏英军曾许诺的空海军火力掩护,又没有增援的情况下惨遭失败。 五千名登陆者中竟有三千三百六十七人伤亡或被俘。 当时苏联及美国都批评英国迟迟不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 英军统帅部命令加拿大军队发动这?quot;侦察性攻击,显然主要是为了堵住苏联和美国的口。 军事史家普遍认为选择这样的地方来做登陆点是具显而易见的错误。 但是同盟国从这一指令性中汲取了教训,更加意识到强行登陆必须有占绝对优势的空、海军支持。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国军队发动世界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诺曼地登陆战役时就没再犯同样的致命错误。 从这一角度来,加拿大人的鲜血并未白洒迪耶普滩头。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诺曼地登陆之战中,同盟同军队的五个师(加拿大一个师,英、美各两个师)分别攻占了五个海滩。 加拿大师不但攻破了德军的海防阵线,还朝内陆向喀安城推进了十英里。 接着加拿大第一军在数月连续苦战之后,又于九月末进攻比利时谢尔特河港口安特卫普。 同盟国迫切需要用这个港口来供应军用品,而德军则利用沿河沼泽顽强固守。 加拿大军队从陆军推进有极大困难,又无法利用登陆艇从水路进攻,因此伤亡非常严惩但经过两个月流血奋战,加军终于攻克安特卫普。 这个胜利使同盟国船只得以及时到达谢尔特港,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军火及其他物资,为击退那年冬天希特勒在比利时东部孤注一掷的大反扑奠定了基础。 以后加拿大军队一直推进到德国荷兰边境的莱茵河,并强渡成功。 接着又横扫北德平原,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到达北海之滨,切断了荷兰德国占领军的后退之路,迫使该地区的德军向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投降。 随后加拿大部队又奉命回师解放了荷兰。 当时荷兰人民正受饥荒之苦,许多人竟用郁金得球根充饥。 加拿大军队及时到达,才使许多人不至饿死。 为感谢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他们的帮助,许多荷兰城镇至今仍每年举行解放日纪念仪式,表示对加拿大解放者的感激之情。 荷兰王室每年赠送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十万枚郁金香球根,为这城市美丽的春天锦上添花。 此外加拿大还有一个军于一九四三年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在那里与英军并肩作战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