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医药行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正在重塑这一行业。这些趋势对药企股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有望在未来继续塑造其轨迹。创新驱动增长
创新是医药行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制药公司不断投资于研发,以开发新的疗法和治疗方法。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结果,而且还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生物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正在带来新的治疗方法,例如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这些疗法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少,从而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结果。个性化医学:个性化医学正在兴起,允许医生根据患者的遗传和生活方式定制治疗方案。这将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购整合行业
为了增强竞争力并获得新技术,制药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并购活动。这些并购创造了规模更大的公司,拥有更广泛的产品组合和更强大的研发能力。大宗交易:近年来,药企之间出现了一些大宗并购交易,例如辉瑞和惠氏的合并。这些交易创造了行业巨头,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研发资源。专注于特定领域:制药公司也正在通过收购更专注于特定治疗领域的较小型公司来整合行业。这将使他们能够建立专门知识并增强竞争优势。全球扩张解锁新市场
全球化正在为药企创造新的增长机会。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增长。制药公司正在通过以下方式进入这些市场:合资企业:制药公司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成立合资企业,以进入新市场。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当地知识和分销渠道。收购:制药公司收购在目标市场运营的本地公司,以建立业务并获得市场份额。直接投资:制药公司直接投资于新兴市场的研发和制造设施。这使他们能够定制产品并满足当地需求。影响药企股票的额外因素
除了创新、并购和全球扩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药企股票的未来趋势:政府监管:政府监管对药企行业有重大影响。监管机构对新药的批准、定价和营销实行严格的规定。专利到期:专利到期的到来对药企股票有负面影响,因为它们的畅销产品将面临仿制药竞争。医疗保健改革:医疗保健改革举措,例如平价医疗法案,正在改变医药行业的格局。这些举措对药物定价和报销产生影响。结论
医药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创新、并购和全球扩张将在塑造这一行业的未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趋势对药企股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将继续影响其未来轨迹。投资者在评估药企股票时,应考虑这些趋势如何影响公司的运营和财务业绩。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是你并购他,就是他并购你,看似并购模式各种各样,其结果必然形成少数几个企业独霸市场的新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中,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得益于政府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又在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发展战略,建立新的国际生产经营分工体系;资本积累越来越雄厚,财富聚集越来越集中,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这些跨国公司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跨国公司并购,进一步形成少数几个跨国公司独霸全球市场的新格局,以致我国乃至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企业,无论从规模、资本和市场,还是从技术、管理和效率方面都难以与之进行有效的抗衡,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 例如:当今世界汽车产业总的竞争态势是跨国公司全方位垄断市场,领导汽车产业发展新潮流。 2002年,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日产、本田、标致-雪铁龙和宝马九大跨国汽车公司通过各自的并购重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年销售总量就达到世界汽车销售总量的92%,明显占有全球市场的绝对优势。 又如:2002年,法国于齐诺尔公司并购卢森堡阿尔贝德公司和西班牙的埃塞雷亚公司,并购交易金额达31亿美元。 此次并购造就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阿塞洛钢铁公司。 2003年,阿塞洛钢年产量约为4,000多万吨,年销售额达到293亿美元,已远远超过此前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制铁。 后两者的钢年产量均在2,600万吨左右。 再如:2003年,新日铁、阿塞洛与宝钢实行强强联合,三方投资65亿元,引进新日铁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流程,共同生产高等级汽车钢板,以抢占我国作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的板材市场。 面对跨国公司并购活动,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完善市场机制,开放资本市场,健全法律体系,引导和支持一些企业尽快成为跨国公司并购主体或并购对象,参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 我国企业既要学习全球商业运作模式,增强跨国公司并购意识,又要调整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推进管理变革,积极寻求与跨国公司实行并购重组及合资合作模式,以求获取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500强企业,特别是已经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要全面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并购与联盟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科学制定全球化经营发展战略;在公司经营层面要加强资本运作,提升品牌效应,重视文化整合,进而加速创建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跨国并购四点忠告企业进行兼并仅是扩张的开始,如何整合好收购后的企业是扩张成功的关键,而进行跨国收购,整合的难度和挑战对中国企业而言应是空前巨大的,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案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必须做好兼并后整合计划和准备:收购后整合必须是系统的,严谨地通过计划来完成,而绝不可能通过随意的或收购方企业的意志便能完成。 企业必须做好准备,在对被收购企业内外部情况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制定出明晰的整合计划。 (2)整体有效的管理和协调至关重要:由于整合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业务和员工,必须自上而下在企业管理层直接领导下来强有力地推进和完成,特别注意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计划来完成。 我们建设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项目中心领导和协调各业务和职能部门的整合工作,对整合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能有所保证。 (3)整合涉及到的规模和影响巨大,管理层少数人能推进和完成,企业应充分与公司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沟通,特别是被收购方人员,以求达到共识和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事实上中国企业进行跨国收购,一样也存在着本土化管理的问题,必须积极挑选、提拔和招募当地优秀的人才来进行管理,而非依靠输出人才,尤其是中国本土具有这种跨国管理的人才本身就十分匮乏。 (4)必须从兼并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工作,其目的决非强制式地输出本企业的文化,而是根据企业新的战略目标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有机的一套整合方案来创立公司共同的一种新型文化,以求得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起云涌。 TCL收购了汤姆逊公司;上海汽车工业公司收购韩国双龙;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集团。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仅是扩张的开始,如何整合好收购后的企业才是扩张成功的关键。 因为在时间和文化这两个层面上承受巨大压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难度和挑战空前巨大。
先声药业的概述
先声药业成立于1995年3月28日,至今,已发展成为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拥有6家通过GMP认证的现代化药品生产企业,2家全国性的药品营销企业、1家药物研究院,拥有员工4000余人的新型药业集团。 2005年,联想控股公司下属的弘毅投资出资2.1亿元,持有先声药业31%的股份。 2007年4月20日,先声药业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募集资金2.61亿美元,股票代码SCR,成为中国内地第1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化学生物药公司。 2008年,先声药业实现销售收入17.41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31亿元,实现净利润3.51亿元。 从2002年到2008年,先声药业的年销售额、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是33.8%和87.7%,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强于众多A股上市的医药公司。 先声药业正成为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上领先的品牌非专利药生产商和供应商。 目前,先声药业拥有超过50种药品的强大产品组合,重点覆盖肿瘤、心脑血管、感染等疾病治疗领域。 包括“再林”,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阿莫西林抗生素非专利药,享受单独定价政策,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必存”,2004年首入市场的国内首家、世界第二家上市的非专利抗脑卒中药物,第一个作用机理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恩度”,第一个在中国获准销售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创新药,拥有中国和美国的专利,并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以及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及其他3个年销售额在7000万以上或过亿的品牌药:英太青、必奇、安奇;其中,英太青也于2008年2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008年,经过五年研发,先声于国内首家上市了抗感染药物注射用比阿培南,为国内中、重度感染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先声药业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分销网络和专业化的营销团队,800多的销售人员和超过100家战略合作伙伴,其中80%拥有医学学位。 在中国,先声拥有超过1500家的经销商。 我们的产品营销到超过4000家的中国医院以及家药店。 每年,由先声药业主办、承办、协办的各类学术会议上千场,制作的学术资料、论文汇编上百本,数以万计的医生因此更好的学习、交流、提高。 先声药业于2004年成立先声药物研究院,有数个技术平台,可进行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的研究。 目前已经申请或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共89件,成功开发上市首家、独家品种10个。 “一类新药再畅片剂”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有11位博士后进站。 2006年1月,先声药业和清华大学建立“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同时和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美国爱德程实验室有限公司正在就新药研发开展合作。 2006年底,先声药物研究院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中心正式启用,更多新药正在孕育之中。 先声药业的新药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并聚焦于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创新药或中国市场上首先研制的品牌非专利药。 我们将研发努力集中于具有高发病率或高死亡率且具有更有效药物需求的疾病治疗领域,如癌症、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和传染性疾病。 近年来,先声药业推出了中人氟安、捷佰舒、安信等一系列首入市场的品牌非专利药或创新药物,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目前,先声药业有10余个在研项目正处于不同的研究开发阶段。 1995年3月--先声药业的前身江苏臣功医药有限公司成立。 首创中国医药营销企业的“总经销”模式2001年--控股海南海富制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建立药品生产能力。 2003年--收购南京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产品组合和生产能力。 2004年--成立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建立综合研发平台。 2005年9月--联想旗下弘毅投资完成对先声药业的参股投资。 2007年4月 --先声药业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SCR,成为中国内地第1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化学生物药公司。 突破药品营销旧模式:——1995年,首创中国医药营销企业的“总经销”模式。 ——全国第一家为药品生产厂家提供产品包装设计、广告策划、终端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全国第一家“总经销”药品单品种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 扬弃旧的药品销售模式,率先采用新的“总经销”模式并取得骄人成绩,为先声药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完成企业原始积累。 先声药业先后购并控股了:——江苏汉合制药有限公司——海南海富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哈慈一医药业有限公司——南京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东捷药业有限公司——芜湖中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医药生产企业的并购扩张,使先声药业超越了药品营销的单一业务范畴,自主生产能力确保了企业的独立性,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整合江苏先声药业新药研究中心、海南省化学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研发资产和队伍基础上,先声药业于2004年组建了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先声药业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6年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了“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2006年底位于南京紫金山东麓,5000平方米的药物研发基地已投入使用。 建立药品研发队伍,独立研发能力构成先声的核心竞争力。 占领技术制高点,不断推出优势新品,确保了先声的持续性发展,为企业注入长盛不衰的活力。 美国新泽西州白宫站2011年7月21日与中国江苏南京 2011年7月22日消息 ― 默克公司(NYSE:MRK,在美国与加拿大以外称为默沙东)与中国先声药业集团((NYSE:SCR,Simcere)于今日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在重要治疗领域更广泛地提供优质药品,以满足中国市场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 合作双方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罗伟(Rahway)的默克研究院举行的签字仪式上共同宣布这一消息的。 默克公司董事会主席柯瑞嘉、默克公司全球人类健康部总裁石亚敦、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先声药业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先声药业总裁张业泓博士等双方高层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也莅临了本次签字仪式。 这一新颖、富有创意的合作方式,将汇聚一家跨国医药公司与一家领先的中国制药公司的丰富研发、销售经验和资源,以达成双方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 该合作将包含双方的产品研发、注册、制造和销售等多方面内容。 此外,在合作初期将以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领域的领先品牌药为重点。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为合资公司提供双方的精选品牌与非专利药品组合,包括默克/默沙东的舒降之® (辛伐他汀)、科素亚® (氯沙坦)与RENITEC® (依那普利)以及先声药业的欣他 (左旋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舒夫坦 (瑞舒伐他汀)。 同时,双方还将积极合作,共同提高中国糖尿病患者对西格列汀的可及性。 西格列汀是一种创新的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二类糖尿病。 在中国,二类糖尿病所带来的显著公共卫生威胁正日益加剧。 “能够与先声药业合作,默克深以为豪,先声是中国领先的制药公司,默克与先声有着共同的使命,即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石亚敦表示,“同时,合作也是默克在中国扩大业务战略的重要一步,这与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优质药品可及性的目标不谋而合。 ”“今天的合作是先声通过提供创新药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个不懈追求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任晋生说,“这一创新性的合作,目的是要应对中国医疗体系的巨大挑战及中国患者和其他医疗相关方的需求。 ”“先声与默克的合作,不仅对双方公司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是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的标志性事件。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指出,“生物制药产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默克与先声合作将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动力,有助于江苏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优质药品。 ”该合资企业的成立将取决于双方对合作条款的最终确定。 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三个月前的设想瞬间变成了现实。 7月22日,全球第二大药企美国默克公司(美国与加拿大以外称为默沙东)与中国先声药业集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决定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双方将拿出各自的精选品牌和非专利药组合交由合资企业经营,力求在心血管和糖尿病用药市场实现较大突破。 按照其三年战略规划,默沙东将开展一系列合作、收购、兼并举措,改善其原有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的窘境。 2009年9月,刚刚接管中国市场9个月的冯纳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对于研发公司而言,中国市场比其他任何地方的发展速度都快,在全球最具价值的市场中,中国将在三年内成为第三,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疫苗市场。 尽管对中国市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但已经进入中国20年的默沙东发展步伐并不引人瞩目,这一方面缘于其渠道推广不够理想,另一方面还在于其药品价格较高。 为改变这种状况,默沙东主动在2010年把一款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舒降之”降价52%,使之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外资原研药。 冯纳玺坦陈,这样做会使利润大幅下降,但换来的是在更多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初级社区卫生中心的覆盖。 此次酝酿成立的合资企业,经营重点是价格相对较低的非专利药,无疑将有助于默沙东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 默沙东公司2010年的课件显示,其业务重点是结合政府导向,扩大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使用,特别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慢性病用药;确保产品在每个省市的市场准入,继续加快市场开拓及多渠道市场教育,使产品能够有效配送到广阔市场;同时探索建立商业伙伴合作模式,提高产品覆盖率。 冯纳玺称,未来三年,默沙东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通过三种渠道拓展新的业务能力,一是加强自身业务,二是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三是并购。 与先声药业的合作正是默沙东强化自身业务的同时,实施的第二种开拓方案。 资料显示,先声药业在中国拥有800多人的销售团队,100多家战略合作伙伴,以及1500多家经销商,其产品营销到4000多家医院以及家药店。 而这些,正是默沙东欠缺的。 在冯纳玺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中,还包括基于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进行的安排。 “我们根据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集群建立了十个大区,分别设立区域总经理负责制,应该说我们是第一个布局全国的跨国药企。 ”要使这十个大区发挥出默沙东期望的效果,冯纳玺恐怕还不能单单指望一家先声药业,在未来的市场突破中,他将更多地使用并购手段,在规模上实现快速扩张,以期把握住中国医改创造出的巨大商机。 “中国要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这在全球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发展中国家的医改通常是建立初期的医疗体系,而中国已经开始建立基本覆盖全国的医疗体制,尤其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药品的可及性、提高医保的覆盖面,以及缩小东、西部医疗环境的差异。 ”冯纳玺说。 与默沙东一样,许多跨国医药巨头都看中了中国医改的商机,可以想见,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默沙东能否改变一直以来不瘟不火的局面,还需要看它有多大的魄力突破自己。 默沙东不是第一家与国内药企组建合资公司的跨国药企,今年6月,全球最大制药企业辉瑞与海正药业签署意向书,双方将共同组建合资企业,通过全球的营销平台实现有关药物更广泛的商业化。 在辉瑞之前,另一大医药巨头诺华,也宣布完成与中国疫苗企业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程序。 究竟为何国内药企会吸引跨国医药巨头合资?医药专家戴浩森告诉记者,跨国药企与中国公司合作,其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在中国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因为跨国药企在技术、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国内的市场拓展、对中国政策的了解等方面却不如国内企业。 而且,与国内企业合作生产、销售可以降低跨国药企的成本,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也可以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 同时,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以往跨国药企要想不断发展扩大,大多都会通过并购的方式,但市场上值得收购的好公司并不多,而且也不一定能收购得到。 所以,大型跨国药企已经开始逐渐用“投资”来取代“收购”。 此前备受关注的默克(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称“默沙东”)与先声合作事宜正迅速进入实操层面。 “我们希望在9月1日就开始在销售方面进行合作,把我们的互补性展现出来,快速见效也是我们合作的一个创新点。 ”在8月16日举办的默沙东与先声药业合作媒体见面会上,先声药业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兴奋地表示。 在此次会议上,双方透露了合作内容以及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更多细节。 对于外界广为关注的合资企业的财务细节,双方均表示还不能透露,“由于两家企业都是美国上市公司,相关数字会在两家公司的公报或财报中公布。 ”默克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强调说,“我可以向各位保证,我们投资的数额是绝对足够的,绝对能够实现我们双方雄心勃勃的目标。 ”据介绍,本次战略合作将呈现阶段式发展:短期而言,双方将于2013年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共同推广和销售双方的畅销产品;长期而言,默沙东和先声药业将于2020年完成该合资公司的全面整合,加强其在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领域的研发能力,并在南京兴建一家药厂。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资源,开展在产品研发、注册、制造和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先期将以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领域的领先品牌药和非专利药合作开发为重点,但暂不涉及国际市场。 9个多月的谈判、长达1000多页的文件远远超过了任晋生的预期,但这也让他相信,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通过本次合作,默沙东和先声药业将在市场、渠道和研发领域共享各自所长。 根据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为合资公司提供双方的精选品牌与仿制药品组合,包括默沙东的舒降之(辛伐他汀)、科素亚(氯沙坦)与RENITEC(依那普利)以及先声药业的欣他(左旋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舒夫坦(瑞舒伐他汀)。 同时,双方还将在糖尿病领域发力,共同提高中国糖尿病患者对西格列汀的可及性。 西格列汀是一种创新的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除此之外,我们双方还要共同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药物,包括对现有药物进行市场化改进,我想这都属于我们的合作范围。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拥有丰富的产品和资源的基础上,更需要注重的是对市场的了解,让我们能够帮助更多优秀的药品在中国市场实现广泛覆盖,这是我们合作的基本出发点。 ”任晋生表示。 此前,默沙东一直强调:未来3年,默沙东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通过3种渠道拓展新的业务能力,一是加强自身业务,二是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三是并购。 “此次与先声药业的合作正是第二种方法的典型体现。 通过这类合作,我们将从领先的本土公司汲取经验,并进一步深入各地市场。 ”冯纳玺表示。 而对先声而言,在与默沙东达成合作前,也一直在探索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机会,比如其此前已经与美国Advenchen公司、OSI生物制药公司以及BMS等展开相关合作。 事实上,在中国医药行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层出不穷,被业界认为新合资时代已经到来。 尽管大家相信本土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合作能够结合双方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但迄今为止,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 这也让外界对默沙东和先声的合作有所担忧。 对此,先声药业总裁张业泓表示:“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因此,我想我们的谈判花了这么长时间,也有一定的原因。 ”在他看来,目前双方的合作是全方位、真正创新的合作,所搭建的平台潜力相当大,但关键是能否真正在一个突破点上把价值体现出来,“如果能够体现出来,那么这个东西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为进一步加强疾病的分类管理与风湿病诊疗质量评估工作,提高中国风湿病诊疗水平,国家风湿病诊疗数据中心(简称CRIS中心)于2011年11月27日在北京成立。 卫生部医管司领导、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成员以及来自全国的142家风湿科的专业医生共同出席了本次CRIS中心启动大会。 先声药业在CRIS中心启动会上召开了治疗类风湿的国家一类新药艾得辛的卫星会。 卫星会由中华风湿分会候任主委曾小峰教授主持。 会上,山西医科大学附二院李小峰教授对艾得辛的上市时间、产品信息和优势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通过本次卫星会,来自全国142家重点医院风湿科的专家们明确而详细地了解了艾得辛即将上市的消息以及核心产品信息。 同时先声药业利用这次机会,与全国的风湿科医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为即将到来的艾得辛在全国全面上市做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艾得辛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艾拉莫德制剂,也是一个全新结构类型的DMARDS(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药物,其主要适应症为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疾病症状和炎症指标,减轻患者的痛苦。 先声药业于2011年8月24日宣布艾得辛(艾拉莫德片)正式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件。 艾得辛将于2012年1月全国上市。 1995年,再林诞生1996年6月,与药大制药厂签订英太青总经销协议1996年,我们在淮安涟水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1997年9月,签订咳喘宁总经销合同1998年,正值百年未遇洪涝灾害,我们捐赠了100万元的药品1999年,我们完成了从臣功到先声的转变2003年,公司与东元制药合作签字2003年,我们成立了先声药业集团2003年,我们还在海南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小学2003年,先声集团及药物研究院新址奠基2003年,我们捐赠100万医疗救助金2004年先声杯优秀医院院长表彰会2004年 药物研究院承办的“创新药物国际论坛” 再林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开始使用新包装2004年,必存在国内首家上市2005年,我们在中国医院管理学会设立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励基金2005年,我们引入联想弘毅2005年底,必奇启用新包装并开始发布广告2006年初,我们与清华大学创办联合实验室2006年于合肥举办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我们举办创新药物发展战略院士论坛2006年,我们闪电并购烟台麦得津随后,我们迅速将恩度推向市场 恩度上市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知名媒体关注2007年司庆,大家将心灵相连2007年4月20日,先声药业登陆纽交所,先声药业宣布将IPO募集资金的5200万美元投入新药研发2007年9月,先声收购吉林博大51%的股权2007年11月,先声完成了对东捷药业及其抗肿瘤化疗药捷佰舒的并购2008年1月,恩度发明专利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2008年4月,先声收购芜湖中人药业70%的股权2009年我们参股上海塞金、控股江苏延伸等企业,进一步拓展在生物制药领域的涉足面 我们成功将抗高血压药物欣他推向市场,标志着先声大举进军心血管治疗领域我们的抗炎镇痛品牌英太青成为NBA中国推广合作伙伴2009年,总投资近3个亿的先声药物研究院二期工程在南京正式破土动工 任晋生任晋生,先声药业的创始人,现任先声药业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任晋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1982~1992年就职于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历任技术员、副总经理;1992~1995年担任江苏医药工业公司部门经理;1995年3月创立先声药业;2003年获澳洲麦考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客座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刘洪泉刘洪泉,先声药业董事会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拥有30年制药领域管理经验;山西财经学院学士、中欧工商国际学院EMBA学位。 从2000年至2012年,刘洪泉先生任德国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在此之前,他先后担任法玛西亚普强公司中国区财务总监、市场总监及法玛西亚公司总经理等多个职位,并从2004年开始担任先声药业独立董事。 2012年10月,刘洪泉出任先声药业集团CEO兼董事会执行董事。 周进东周进东,先声药业常务副总裁;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从1996年起至今历任南京先声制药总经理、江苏先声药业副总经理、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总经理、(海南)先声药业总经理。 2008年获得澳洲麦考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田家伦田家伦,先声药业常务副总裁;1989年毕业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财会专业;2002年通过清华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课程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2008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4~2000年曾先后任南京国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南京六合制药厂经营副厂长、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 2000年加盟先声,2000年~2008年,先后担任先声药业总经办经理助理、商务部大区经理、商务部商务总监、商务部总经理、江苏先声副总经理、集团采购部总经理、粤桂琼分公司总经理、集团总裁助理、集团副总裁。 殷晓进殷晓进,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1982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任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厂总经理;1992~2000年担任中国药科大学药研处处长;2000~2003年,出任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新药研究中心总经理;2001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担任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 钱海波钱海波,先声药业董事会秘书,高级经济师、执业药师;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本科毕业;1986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取得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1993年,任南京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研究室主任;1993年加入先声药业,历任总监、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市场战略部总经理以及部门总经理;2002年获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5年出任上海复星医药公司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2007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管理和社会药学博士学位。 冯全服冯全服,先声药业副总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1995年加入先声药业,具有企业文化部、市场广告部、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商务部、医院部等多部门工作经验,历任江苏先声药业浙闽赣大区经理、商务华南苏沪大区经理、广东分公司经理、北京分公司经理、总裁办主任、总裁助理兼医院一部总经理、医院部总经理、江苏先声副总经理、华北分公司总经理、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等职位。 刘婕刘婕,先声药业副总裁兼先声美国分公司总裁,分管先声药业在海外的战略合作和在美国的业务,拥有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药学博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MBA学位,12年医疗行业从业经验。 刘婕2009年加入先声,之前她在美国西雅图Allozyne任副总裁。 2006年至2008年,刘婕在中国阿斯利康任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总监。 在此之前,刘婕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为世界500强公司提供战略和运营咨询。 刘婕的主要办公地点位于美国西雅图和新泽西普林斯顿。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研究者做过多种表述,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定义,一般可以解释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原因进入80年代,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 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贸易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 全球贸易额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占29.8%上升到35%。 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特征之一。 1996年,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 与此相关,在过去10余年里,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 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组织者,它们将整个世界纳入其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过去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首先,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 1970-1997年,取消经常项目汇总管制的国家由35个猛增至137个,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完成的。 另据统计,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对管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例进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 毫无疑问,无论是各国内部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贸易和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都意味着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这些创新,加上电子计算机远程终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交易速度,从而为资金在国际间的快速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7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用于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从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后,以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始于80年代中期的乌拉圭回合,与过去历次谈判主要限于商品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等议题不同,将谈判议题扩大到了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反倾销规则和建立多边贸易机构等在内的许多新领域。 经过近8年的艰苦谈判,各国终于在上述方面基本达成一致,从而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基本框架。 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 同时,所有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交易的汇兑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开始越来越积极。 近两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项多边协定的谈判业已取得明显进展。 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 该协定已从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并有首批52个国家宣布加入。 其二是世界多边投资协定。 这一主要由经合组织成员国参与、被认为是旨在制定“单一的全球经济规则”的协定,目前正在谈判之中,估计不久也将面世。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 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 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 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 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 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 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 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 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 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 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 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 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 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 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标签: 创新 并购和全球扩张的影响 药股票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