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金融行业的脉搏:揭示金融股票投资的秘密

admin 26 0

引言

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命脉。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和复杂化。对于投资者来说,把握金融行业的脉搏,了解金融股票投资的秘密,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金融行业的最新趋势、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技巧,帮助投资者制定明智的投资决策,获取丰厚的回报。

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趋势

把握金融行业的脉搏,首先需要了解行业内的最新趋势。这些趋势将塑造金融市场的未来,并对金融股票的投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主要趋势包括:
  • 数字化的加速:金融科技(FinTech)的兴起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传统格局。数字银行、移动支付和智能投顾等创新技术,正在降低金融门槛,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也为金融股票投资带来新的机遇。
  • 可持续性的崛起: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因素。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推动金融行业向绿色投资和社会责任投资转型,相关主题的金融股票也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 监管环境的变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管机构也在不断调整监管政策。例如,加密货币和数字资产的监管日益受到关注,这将对相关金融股票的投资前景产生影响。

金融股票投资策略

掌握了金融行业的最新趋势后,投资者需要制定有效的金融股票投资策略。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 长期投资:金融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股价波动较大。长期投资可以平滑市场的波动,降低投资风险,获取稳健收益。
  • 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是一种寻找被低估的股票的方法。投资者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基本面,寻找具有良好业绩、稳定增长和合理估值的股票进行投资。
  • 增长投资:增长投资侧重于投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股票。投资者寻找具有强劲收入和利润增长的企业,押注于未来业绩的持续改善。
  • 行业轮动:金融行业是一个由不同子行业组成的复杂行业。投资者可以通过行业轮动策略,根据经济周期和行业趋势,调整投资组合中不同子行业的权重,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

金融股票投资风险管理

金融股票投资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护投资者的资金和获取长期回报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风险管理技巧:
  • 分散投资:不要将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投资者破浪,获取丰厚的回报。

资本参考产品栏目介绍

以下是资本参考产品栏目的详细介绍:

最策略:作为专业操盘策略的权威平台,我们每日分享最新研究报告,解析最前沿的证券投资策略,助您在股市风云变幻中精准决策,提前布局。

最行业:依托强大的分析师团队和权威金融研究,我们的行业观察栏目每日提供深度剖析,挖掘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动态,助您洞察行业趋势。

最题材:汇集权威研究机构成果,我们关注政策动向和主力资金流向,助您第一时间抓住概念题材的启动信号,紧跟市场热点。

最揭秘:凭借广泛的信息渠道,我们与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保持紧密联系,第一时间传递最新上市公司内幕,助您把握投资先机。

最潜力: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的专业分析,为您揭示个股周期性,挖掘最具潜力的股票,助您把握市场动态,抓住投资机会。

最爆发:运用决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我们揭示机构套利模型,准确预测股价波动,助您有效把握短线买卖的波段。

最晨报:每日与实力分析师和大型研究机构合作,我们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机构的观点,助您紧跟市场步伐。

最新闻:全球财经动态尽在掌握,跟踪市场走势,我们全方位解析全球经济,助您捕捉投资热点,把握经济脉搏。

最财富:财富在线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集合股市会、财博、财讯等精华栏目,打造投资者的信息互动分享与学习的平台。

扩展资料

资本参考页面[1]

2021财富大变局来了!投资底层逻辑已变,未来2-3年要做好准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人类对于颠覆式变化,往往后知后觉。 眼下,中国市场财富分配已进入新的周期,中国家庭财富也正在加速驶向下一个配置拐点。 洞见中国财富新趋势新格局,把握投资潮汐,才能在全球大变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时代的脉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集体“放水”,长期货币宽松政策积累了越来越深厚的经济和债务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连续冲击下不断激化,史无前例的货币大放水将世界经济推向危险边缘。

“饮鸩止渴”式危机自救并没有真正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和结构性矛盾, 世界经济共同下探。 2021年既是世界经济继续探寻底部的一年,也是从底部再出发、创新突围底部的一年。

全球经济早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同时暴露出来,各类危机共振,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胜利令全球进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但“寅吃卯粮”只能缓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却不能真正解决危机,只能将危机一次次延后。

与此同时,全球格局也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在跨国企业与资本所引领的全球寻租时代,无边界资本将全球经济推向不平衡,各国资源禀赋在世界范围比拼竞争,致使生产要素在全球经济领域再分配,进而将马太效应发挥到极致,导致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不断抬头。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已不可避免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之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和丛林法则。

长期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明斯基时刻”的种子早已深深埋下。 一旦长周期风险积累到上限,便会引发过剩产能、超额货币、债务危机和资产泡沫的集中清算。

无论危机来自哪个经济体,“蝴蝶效应”下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因此, 我们对未来经济下行压力要有估计和准备,同时也要对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和财富保值做好准备。

新 科技 革命带来的经济转折点,即将到来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产能过剩危机, 历史 上,每次危机的消失都是通过新一轮的 科技 革命和产业革命,从而带领人类走出危机的泥潭,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科技 创新是助燃时代发展的燃料,新技术产生会超额利润,引发敏感的创新资本蜂聚。 资本与 科技 的再结合,能够助力经济再次增长并繁荣。

我国正在由经济大国向 科技 强国转型,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已集中到高新 科技 和消费上,这些行业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机器人、大数据、无人 科技 、新消费等,第四次 科技 革命已悄然开启。

所有财富的源泉都来自于 科技 创新,所有经济的发展也来自于 科技 创新。 新 科技 革命带来的经济转折点即将到来,也势必将带来新的财富风口和赚钱机会。

经济结构转型大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经济转型是必然。 十四五阶段,我们会从中等收入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入到高收入阶段,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将促使资本结构的变化。

消费升级是驱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原生动力。 高收入阶段资本会十分丰富,消费升级和经济赛道换道超车将驱动经济由制造业不断向服务业转型,同时高精尖端等优势产业、战略性产业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逐步由赶超变为领先。

国家在下的一盘大棋,在于调结构,将资金和人才资源更好地配置到实体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具体来讲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 科技 、实体经济、新能源、新基建、资本市场等。

实体经济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正道,更是解决现存经济顽疾的良药。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中,将有一批又一批的产业崛起,带来一波又一波造富浪潮。

共同富裕——中等收入群体扩大

共同富裕是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国家安全、碳中和等并驾齐驱的中长期目标。 按照规划,到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倍达到8亿,届时我国 社会 阶层将从一个金字塔型结构变成一个橄榄型结构。

“橄榄型” 社会 是相对 健康 稳定的 社会 结构。 中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经济提供头脑和市场。 未来中产将成为 社会 结构的主流。

“橄榄型”分配目标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城市化进程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将引爆中国经济,带来巨量产业机会和经济活水。

消费升级的时代或也将引领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赚钱周期,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巨大的下沉市场空间,而这些也正是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机会。

权益投资的大时代来临,增配金融资产

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将有巨大的扩容空间。 中国整体的股票市场证券化率为87%(包括A股、港股、中概股等),与美国1980年代相仿,与当下主要经济体差距明显。 根据IMF预测,中国GDP将在2025-2030年达到约20万亿美元的水平。 假设届时中国证券化率达到103%(目前法国水平)到135%(目前日本水平)之间,中国股票市场总容量将达到21-27万亿美元,代表了8-14万亿美元的增量, 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国股票市场。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经济驱动方式的转变,房地产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比例已经见顶。 从财富格局上来看,中国房产的高速成长阶段带来的价值红利已经接近尾声,金融化程度较低的中国股市,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财富增长的主要接棒者。 权益类金融资产或成为家庭财富新的蓄水池。

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经济结构转型、新兴经济尤其是 科技 创新对资本的需求不断加大。 结合目前的经济结构与政策趋势,未来随着房地产投资吸引力的下降,金融资产占比将持续上升。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告别全民炒房时代后,权益投资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减少不动产配置增配金融资产将是大势所趋。

持有优质资产,及早布局新经济,注重资产配置

资本收益率大于劳动收益率,现金不产生任何收益,反而会被通胀隐性征税,因此持有资产是我们搭乘财富快车的关键。

不仅要持有资产,还要持有好资产,并且做好资产配置。 在财富大变局的当下,构建一个合理的抗风险收益组合,做好个人资产配置,将会使我们的财富增长之路更加游刃有余。

在全球布局 科技 新周期与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双重机遇下, 及早布局新经济资产,通过在价格低点买入新兴企业股权、基金, 投资者有望分享中国在 科技 创新、消费升级和产业变革过程中蕴藏的巨大红利。

借助长期投资和专业投资的力量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百年变局的前夕阶段。 它的长度是以年来计算的,而不是以天或者周来计算的。 时间创造的回报率对最终价值具有巨大的杠杆作用。 长期持有能够通过复利效应放大投资收益。 我们有幸站在新的长周期的起点,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入新经济新资产,而坚持长期投资才能最终取得丰厚的回报。

未来机构化投资趋势中,个人投资者单打独斗获得财富的难度非常大。 专业投资者拥有更为先进和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论,投研体系更为系统和严谨,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把钱委托给专业投资者管理,投资效率和胜率要更高。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每个企业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市场财富分配新信号已初步展现,站在财富分配新周期的起点上,只有紧跟时代旋律,把握投资机会,才能有望搭上国运快车,从“造富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保安临守自盗读后感

其实我一直对纪录片不怎么感兴趣,因为觉得它很枯燥、乏味,听到纪录片总是让我提不起精神。 最近,应社会实践部的要求,我们看了一部名为《监守自盗》的纪录片。 但是说实在,在教室里看的效果不怎么好,连画面都看不清楚。 不过为了完成“任务”,我又重新将影片看了一遍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 《监守自盗》纪录片在2011年2月27日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整个纪录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受访人物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受访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诺贝尔经济学家、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和记者,甚至新加坡、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 影片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本片一开始,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一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并以各种细致的数据与不同的条理逻辑分析,犀利而又准确地揭示这场危机背后发人深省的缺陷与漏洞,揭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的“铁幕演说”里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或许这句话用在这部美国金融风暴纪录片《监守自盗》里面再贴切不过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影片中给我们展现了金融危机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结构体系的弊病。 我们能够看出,这场危机可以说是由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惨剧。 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 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明知此举犯法,明知这是泡沫经济,却依然高唱赞歌,依然阔步向前。 这些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以及那些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 而最终的结果,正如中文片名“监守自盗”一样,他们自己窃取了自己看守的财物,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悲剧。 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搅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观看完此片,我不禁联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到头来也许真的就只是一场空。 华尔街和政府勾结,雇佣知名学者来游说,但是这些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能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事。 甚至在金融风暴过后,继续坐收名利。 受害的,依然是那些普通民众。 也就是说,最后的最后,在美国,90%的财产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为这1%人的行为埋单。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虽然我对金融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绝对是不合理的。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欲望这个东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难满足。 这些人对于财富的追求真的达到了一种让人心惊胆寒的地步,他们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沦丧。 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力量是巨大的,也是极为可怕的。 正因如此,世界的财富正不断的从大多数人的手里流向那极少数人。 究其原因,就是金融领域缺乏广大群众的监督、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在如此强大的力量面前,我们这些弱势群体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财富就这样被无情的掠夺吗?答案当然是“不”,我们要奋起反击,齐心合力建立一种健全、公正、合理的秩序来保卫我们的利益。 即使这个世界本身并不是很公平,但是我们依然要勇敢面对现实,勇敢的生活。 监守自盗观后感(2)《监守自盗》这部影片阐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片通过冰岛债务问题展开,讨论了这场危机的前前后后。 从片名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他本身就是非常确定并带有谴责的以为去将危机的始作俑者如何暗地操作并策划了这场危机的始末呈献给观众。 看过影片后,我不光对整个金融危机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得到了一些启示。 影片在痛斥那些贪婪的坏蛋的同时,更是将矛头对准了社会的管理者。 那些坏蛋再坏,他们的目的还是合理的,那就是逐利。 但是对管理者来说逐利就是另一种性质的错误了。 管理者是被人民选出来服务大众的,他们的报酬就应该取决于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好坏程度,他们的逐利正途应该是把服务工作做好,跟着社会进步提高酬劳。 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自己也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去捞一笔,这就是性质错误了。 整个市场缺乏监管,每况愈下,最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小小的推动就触发了整个危机。 那些下定了决心要推行“金融衍生不收监管合法化“法律规定、热心推动放宽政策、颁布“利富”的税收政策、可以逼迫放弃对某些公司谴责的官僚,那些把客户的储蓄存款当做风险投资,狠心推销反投保的有价证券的投资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那些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书写虚假文章的专家学者,都在印证着“实用主义”的影响。 没有监管的整个市场在尔虞我诈中变得愈发不可控制。 在危机过后的萧条中,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监管的重要性,可是制定这些规划、条款的人呢?很讽刺的还有当初吹鼓要经济自由的那些理论家们。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重申了影片的批判主题,“导致灾难的人和机构仍在掌权”,“他们保证这一切不会再重演,当然这一切不会很容易,但那至少还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影片拍摄的很应景,内容挖掘恰如其分值得人们深思,也引起了我对金融的兴趣。 《论语》有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想要改变现状,实现金融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固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依然要充满信心,相信一切迟早会步入正常的轨道。 监守自盗观后感(3)“真正的工程师造桥,金融工程师造梦,一旦变成恶梦,其他人为他买单。 ”影片结尾中国人说的这句话,成为我所有感想的源头。 影片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评价纪录片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拍摄者的立场。 我一直觉得中立是纪录片应持有的态度,而影片中对商界人士如剑出鞘咄咄逼人的提问,却使得影片处在了中、低阶层人民的立场。 但或许在这部影片中带有这样的立场也是可以接受的,犀利一点的提问,才能用核心问题直抵问题的核心。 于是影片中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眼看问题就要揭开一个谜团时,镜头前的人也将太极打到了极致。 看完全片,感觉监守自盗并非真正描述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阐述经济问题,它真正着眼点,是披在金钱外衣下的人性与道德,以及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时的抉择。 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让全片升华。 本次的道德拷问,枪口指向了美国上流阶级——银行家、华尔街宠儿和政府高官们。 然而拿道德的眼光审视经济能有多大意义呢,我不知道。 作为学生,我的道德建立在中、低产阶级的立场上,虽然代表着大多数人的东西兴许就是正义,但带着偏颇的道德去质疑他人,总让我不能理直气壮。 换成上层阶级的立场,眼前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上、中、下阶层的人们,各自持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站在立场之上看待着问题,获得自己的利益,守护自己的利益,这是相当正常的行为。 我相信能量和物质守恒,一个人获取利益时必将一定程度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无所谓阶级。 银行家、资本家们,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做着同样的事,只是他们获取利益时伤害了更多的人,于是需要被批判。 我承认他们需要被批判,但使用道德这个武器进行判断和批评,并不显得那么正义。 换成那几个主张监管的人或者道德水平更高的人来管理,世界就会平安无事吗?“保护最底层者的利益,并不是他们的偏好”,但其实保护其他阶层的人们,也不是我们的偏好。 我们打着“大多数人”的旗号,似乎考虑到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真正担心的只是“大多数人里自己”的利益,依旧自私,并不比上流的经济流氓们更高尚。 问题根源在于社会让我们有着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阶级,我们也只是凭此行事。 挖掘之后发现根于社会,令人顿感无奈与无力。 也许共产主义,才是解决人吃人社会的终极方法了。 明白了需要吃中药慢慢调理治本时,也应该吃点西药治标,表面的症状仍需要解决。 首先是监管。 纵观美国对于金融的监管法律,监管还是放松监管一直都相争不下,如果前一个法案是放松监管,那么通常会出现危机,导致政府不得不重新监管。 而等一切都平复下来,政府又被利益集团游说着放松监管,说市场经济由市场自由解决,政府不能多加干预。 每一次金融市场的放松监管,几乎都是自由派经济学家游说政府(或者自己成为政府决策者,如保尔森成为财政部长)。 而每一次对于金融市场的松绑,几乎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如果不是08年全球化金融危机爆发了巨大问题,美国政府也不会重新走上监管的道路——通过加紧对华尔街监管的法案。 其次想谈的是大资本家们的算盘。 又提到了这个阶级,我需要指出他们的自私,尽管我并没资格,但谁让你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呢。 保尔森先前是高盛的老总,格林斯潘以前做过多家投资银行的董事,这些人或成为了总统顾问,或成为了财长部长,甚至是金融监管者。 政府和华尔街的渊源,可以说比一条街还深。 在国外,政府总是和大财团利益集团们联系在一起,互相牵制或帮助。 正是这样的人进入政府,他们带着大资本家的立场,你不可能指望他们做出的决策真正考虑到中下资产阶级,不带偏向性。 这里有个我比较关注的地方,为何他们要放弃在公司的高薪,转投政府呢?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就任财长后,保尔森之流可以冠冕堂皇地抛售股票,又可推迟纳税,因而商而优则仕何乐不为呢?影片提到了08年美国救市的法案,拿纳税人的钱,居然是去救济保尔森所在的高盛和其他银行,并且在退休之后,他们还可以回到华尔街和银行里去。 贪婪是人的本性,但是贪婪过度,就必须受到责罚了。 通货膨胀,房价飞涨,两极分化,教育昂贵,政经一体,权钱交融......其实提到这些四字经,让我最先想到的不是美国,是中国。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真的有必要以美国为镜,好好目视自身现状了。 监守自盗,监者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监管者相当明白问题和漏洞,格林斯潘说“金融市场已经复杂到金融制度很难监管”的论调太苍白,监管者缺乏的不是金融知识,也不是观察力,而是去改变现状的动力。 当经济危机发生了,民不聊生时,他们才会因为舆论压力而做出监管的样子。 而等市场一旦复苏,监管松绑,又将再度恶性循环。 这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呢?我是个普通人,看问题必须带着道德角度去看,最让我心痛的,是纳税人成了最后埋单人。 上流金融精英搞出了乱子,这些勤勤恳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的纳税人,他们交的税被用在少数人惹出的乱子的善后上。 举一个片中的例子,美国政府为了挽救其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投入巨额,纳税人的钱到了AIG,又从AIG最后到了高盛口袋中。 (高盛从AIG手中买了大量保险,赌自己的客户买的金融产品CDO会大贬值,而金融危机后,的确如此,(AIG必须赔高盛巨额保险金,濒临破产)这种欺骗客户利益的行为反而让高盛赚到了。 回过头说说第一段开场白。 自己读农水这门工科出身,在课程里听过一些颇有名气的教授们谈过工程,他们的着眼点其实早已超越了工程技术和工程本身带来的收益。 他们放眼的是自然,是工程带给人们的福利,考虑的是工程和人、自然的和谐共存,目视当下,思及未来。 “金融工程师”所做的却差强人意,利用大众的投机、贪婪、短视、脆弱等心理弱点谋求自身利益,同时给社会带来灾难。 金融行业左右手来回过过钱,依靠投机赚取高回报,这样的“经济发展”有多少意义呢,他们的付出不见得比真正工人、农民、工程师企业家这些阶层人民多。 我相信真正的劳动和科技,他们是世界向前真正的动力、财富创造的根源,如果没有劳动与科技,拿钱生钱的行业无非是把钱从大多数人手中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的游戏。 真正承载这个世界的,更多的是劳动者和实业家们。 最后,站在道德角度说了很多经济问题也不知道有多大意义。 人性本善本恶都好,自私贪婪是人的原罪不置可否,欲望急剧膨胀之时都应该收紧自己的心。 只是希望不同立场的人,能站在互相的立场上思考世界,愿共产主义不是在彼岸独自盛开的梦想。 监守自盗观后感(4)《监守自盗》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从影片中可以找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下:低利润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精英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信用评价机构的错误引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 在上述原因中,美国金融机构监管的缺陷和失职是主要原因,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监管失职。 在影片中“监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几乎每次提到监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监管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失职。 美国在金融危机前采取的是“多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多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 美国危机前的监管机构在联邦层面主要有美国联邦储蓄系统(FRS),货币监管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储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个机构。 上述机构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SEC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CFTC负责期货交易机构和期货市场的监管,OTS负责对储蓄存款协会和储蓄贷款控股公司的监管,NUCA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 美国这种专业化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这套制度在自由主义主导的美国确实支持过美国经济大繁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制度确实让美国经济秩序极度失控。 危机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由某个行业失控引起的,某个行业就是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的失控的主要责任在于监管的失职。 1982年里根政府实行的是金融监管宽松政策,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制,允许贷款公司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这最终导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直接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积蓄。 在这场储贷危机中,OTS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管。 OTS是不是应该存续存款公司的存款进行核计,是不是该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督查和监控,进而限制储蓄存款风险投资。 在90年代末发生的危机中,针对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票投资崩溃导致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的事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毫无作为。 这些只是监管不力的具体表现,对于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监管失职远不于此。 在危机前美国实行的是“多边监管”机制,这种机制随着次贷证券化、金融创新以及监管者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放松监管的发展,就会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疏漏。 花旗在危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监管它的不仅有货币管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交易委员会,还有其他50个州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存在监管重复的现象。 不同的监管文化、监管理念、监管标准,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确要做到高效监管确实不易。 另外监管重复也可能会在造成无人监管局面,有一名美联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没有对不断发放的抵押贷款进行深入的调查是因为他们以为有人在进行调查,这种推脱中可以看到多重监管缺失是会导致无监管局面的出现。 当一个金融机构处于低效监管或者无监管状态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出现类似抵押贷款呈倍数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多标准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各监管机构监管区存在监管漏洞是很正常的,于是就出现了影片中呈现出的诸多监管真空。 随着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类金融企业把焦点瞄准了衍生品交易。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萨默斯部长合作提议金融衍生品不应受到监管,2000年12月国会通过了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禁止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受法律约束的衍生品交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 除了传统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新出现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监管的前提下为投资银行所用来大发财。 抵押债务责任证券和信用违约互换都是风险分散、收益极高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都处在资产证券化的链条中,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 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放贷者不再担心还款,投资银行同样也不在乎,于是销售的CDO越来越多,在短短三年内抵押贷款总量增加了四倍,这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金融交易市场不稳定性倍增。 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外,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高杠杆率运作等也都处于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充分。 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产品和交易逐渐酿成此次金融危机。 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 我记得影片中对冲基金经理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 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 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 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就越多。 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 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至少是A级。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 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 可以说疏于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此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银行利润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金断裂,这其中监管失职负主要责任。 业主公平保护法案广泛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抵押贷款行业进行规范,但是格林斯潘拒绝使用,抵押贷款行业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 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 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泡沫期间没有对投资银行进行任何调查。 疏于监管的抵押贷款行业发放巨额得到贷款并且获得巨额利润,全国信贷公司放出970亿的贷款从中获利110亿美元。 在次贷证券化的链条中,风险巨大在于消费者的还款能力是个未知数,当消费者还不起次贷时,次级债就欠款,进而使得银行或者信托倒闭,接着联储调控,从而信贷紧缩,之后带来一系列的资金断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就是如此。 把油轮比做的市场,为了防止巨大的油轮倾覆后原油泄漏所以要把巨大的油轮用水密隔舱加以分割,而市场中的监管机制就相当与于水密隔舱,监管失职或放松监管就相当于去掉这些隔舱,没有隔舱的油轮容易发生原油泄漏,所以要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要监管有效充分。

标签: 揭示金融股票投资的秘密 把握金融行业的脉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