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 股票年报中的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

admin 36 0

股票年报是一份由上市公司每年编制的报告,旨在向投资者提供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近年来,股票年报中越来越重视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的陈述,这是投资者评估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

战略愿景

战略愿景是指公司对于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长期规划。它描述了公司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的目标,以及计划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战略愿景通常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相一致,指导着公司的决策和行动。

在股票年报中,战略愿景通常通过以下内容表达:

  • 公司的目标市场和客户群
  • 公司的核心产品和服务
  • 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因素
  • 公司计划如何利用新技术和创新
  • 公司计划如何应对市场趋势和挑战

增长潜力

增长潜力是指公司未来实现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能力。股票年报中的增长潜力陈述通常基于以下因素:

  • 市场增长率: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规模及其增长潜力。
  • 公司市场份额:公司在目标市场中的占有率,以及计划如何提高市场份额。
  • 新产品和服务:公司计划推出新产品或服务,以及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增长潜力。
  • 并购:公司计划通过并购其他公司来扩大规模或进入新市场。
  • 运营效率:公司计划如何提高运营效率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率。

评估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

投资者在评估股票年报中的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公司管理层的可信度:公司管理层是否拥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并致力于实现其战略愿景。
  • 行业趋势: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趋势是否支持公司的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
  • 竞争格局:公司是否面临激烈的竞争,以及计划如何应对竞争。
  • 财务可行性: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财务资源来实现其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

结论

股票年报中的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陈述是投资者评估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通过仔细分析这些陈述,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增长前景形成更深入的了解。投资者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公司管理层的可信度、行业趋势和竞争格局,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中移动是国有公司吗?

百分百是。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通信”)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于20 00年4月20日成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 中国移动通信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 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神州大众卡”等著名服务品牌,服务网号为“139、138、137、136、135、134”。 中国移动通信是国内唯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移动通信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综合通信网络。 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第一。 截止到2003年底,网络已经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县(市),主要交通干线实现连续覆盖,城市内重点地区基本实现室内覆盖,GSM 移动电话交换容量达到2.22亿户,客户总数超过1.77亿户,与1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 目前,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中国移动通信已经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 中国移动通信已连续4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0强,最新排名第 242位。 2004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企业500强”第五位。 上市公司成为连续三年入榜《福布斯》“全球400家A级最佳大公司”的唯一中国企业。 中国移动通信既是一个财务稳健 、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盈利性公司,又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具有发展前景的持续成长性公司。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通信确立了“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移动通信全力实施“服务与业务领先” 的近期战略重点,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新跨越,确保企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已经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后,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最新排名,中国移动通信位列第230位。 按照国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要求,中国移动通信确立了 “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移动通信全力实施“服务与业务领先”的近期战略重点,努力提升领先优势,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推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删除线test=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企业理念体系=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由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三部分构成。 核心价值观阐述了“我们是谁,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反映了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精神;使命表达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其内涵表达了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原因;愿景说明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企业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是形成使命、愿景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源泉,是选择使命、愿景的决定因素;而使命、愿景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发展领域的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活动中的承载和表现。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体现了中国移动作为企业、中国移动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将以成为“负责任”和“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作为自己的追求。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立足于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凝结了中国移动人缔造辉煌历史的精神精髓,表达了中国移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一理念体系的提出,必将凝聚和激励全集团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同实现中国移动新的跨越!“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既体现了中国移动独有的特质,又阐释了中国移动历来的信仰。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就是要求我们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气质,锻造勇于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 “创无限通信世界”体现了中国移动通过追求卓越,争做行业先锋的强烈使命感;“做信息社会栋梁”则体现了中国移动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将承担发挥行业优势、勇为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任务。 “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是中国移动内生企业品性的自在要求。 中国移动选择了“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信仰,注定了我们不仅要追求数量的超越,更必须成就品质的铸炼。 关注品质、追求品质是我们对社会负责、追求卓越的最佳体现方式,中国移动只有通过为社会创造卓越品质而践行自己的价值观。 中国移动肩负着“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使命,意味着我们必将永恒保持对网络、服务、业务的高品质追求,这是“无限通信”的基础,也是“无限通信”固有的内涵;同时唯有以追求高品质的信念和实践,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信息社会的蓬勃繁荣,才能无愧为整个信息社会中坚力量和榜样,无愧为“社会栋梁”。 中国移动将致力于以我们高品质的创造与奉献,消除人类沟通的障碍、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的提升,促使人们充分享有一个自由沟通、自在生活的新世界。 [编辑]企业服务理念中国移动通信的企业服务理念---沟通从心开始服务理念是企业为建立理想客户关系、赢得客户忠诚所确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在从事服务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和准则。 沟通从心开始沟通代表中国移动通信从事的是一项旨在沟通千万人相互之间理解和信任的事业。 从心开始表明中国移动通信将用真心和真诚筑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从心开始是沟通的基石和最高境界,只有用真心、用真诚去传情达意,才能使彼此的交流更为顺畅、更为高效、更为精彩。 强调沟通从心开始,表明真心真诚的沟通将延续不断、永无止境。 每一次心灵的交流和理解,都将打破心与心之间的隔阂,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下一步更高境界的心灵之旅做好铺垫。 沟通从心开始,从企业外部的角度来看,是企业对外的诚挚承诺;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看,是企业对内的文化规范。 沟通无止境,我们对客户满意服务的追求也无止境。 中国移动通信员工与客户之间心与心最惬意的沟通就是客户的满意。 让我们共同努力树立一套正确的企业理念、制定一个有生命力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 坚持自己的理念、实施既定的战略更需要我们付出卓绝的努力。 我们相信,中国移动通信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诞生,必将会与时代一起发展、壮大。 中国移动通信将以崭新的风貌展现于世界,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以心灵之间的沟通为根本,敬业诚信,追求客户满意服务,持续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向世界一流通信企业迈进。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通信”)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国内31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 目前,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中国移动的主页是中国移动通信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 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以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等著名客户品牌。 用户号码段包括“139”、“138”、“137”、“136”、“135”以及“134(0至8号段)”,最新又推出159号段(与3G无关)。 中国移动通信是国内唯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移动通信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移动通信网络。 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第一。 截至2004年底,网络已经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县(市),主要交通干线实现连续覆盖,城市内重点地区基本实现室内覆盖,客户总数超过2亿户,于184个国家和地区的235个运营公司开通了GSM国际漫游业务,与73个国家和地区的51个运营商开通了GPRS国际漫游,国际短信通达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14家运营商,彩信通达4个国家和地区的14家运营商。 中国移动通信已经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 中国移动通信已连续4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0强,最新排名第242位。 2004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企业500强”第五位。 上市公司成为连续三年入榜《福布斯》“全球400家A级最佳大公司”的唯一中国企业。 中国移动通信既是一个财务稳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盈利性公司,又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具有发展前景的持续成长性公司。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通信确立了“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移动通信全力实施“服务与业务领先”的近期战略重点,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新跨越,确保企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000年大事记运营机制市场化打破依据行政区域层层设立管理机构的惯例,组织完善了非上市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的省会城市公司撤并工作,使管理层、操作层的界面更加清晰。 在原来广东等六省公司上市的基础上,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山东、广西七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资产重组,注入更名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客户增长规模化移动电话客户总数以平均每月230万的速度增长,截至2000年底达到6579万户。 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签约客户1403万户,签约客户总数达到5209万户;神州行客户达到1370万户,占移动电话客户总数的20.8%业务发展多样化在全国各省(区、市)全面开放神州行智能网预付业务,全球通和神州行两大品牌家喻户晓。 相继推出了全球通IP电话、全球通WAP、手机银行、信息点播、奥运点播、聋哑人手机、中国移动联网、虚拟专用网、电子商务等新业务,受到市场欢迎。 企业管理规范化开展管理创新,建立集团母子公司内部产权纽带关系,实行经营者绩效考核制度,推动以省(区、市)公司为单位的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面开展财产和债务惯例,控制财务风险。 加大清缴欠费和清理不良资产的力度,核销非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 企业合作扩大与14 个国家32家运营公司新开办了国际漫游业务,使得与中国移动开通自动漫游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63个,运营公司达到116个。 积极与国内其他电信企业展开合作,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宇通信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适应移动互联网市场特点,推出具有共赢效应的移动梦网创业计划,得到社会广泛响应。 强化网络集中管理,完善网管系统和本地集中操作维护中心的功能,开展大规模的网络优化工作,使网络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2000年,GSM移动通信网长途来话接通率达到61.14%。 无线接通率达到99.06%,话音接通率达到60.09%,掉话率为1.25%,基本消灭了超忙小区。 加强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40亿元,净增GSM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4000万户,总容量达到万户(其中GSM网9864万户);净增信道100万个,总数达到312万个;净增基站个,总数达到个。 完成全国移动智能网二期工程,启动中国移动互联网试验网工程和骨干网一起工程建设,中国移动互联网投入商用。 进一步完善支撑服务网,各省(区、市)计费业务中心建成投产,形成全国两级计费管理的体系结构。 截至2000年底,全部从业人员为人,其中在岗职工人,比上年减少6665人。 通信企业劳动生产率(不含两费的通信业务收入)达到128.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53.7%*。 有16人获得行业教授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3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1个集体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绝大多数企业被评为当地文明单位。 企业文化一、序中国移动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历程。 回首过去,我们踏着快速、坚实的步伐,坚持“服务与业务领先”,以“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目标,创造了移动通信事业大发展的辉煌;展望未来,中国移动将以“做世界一流企业”为己任,努力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 卓越的企业建筑于卓越的企业文化。 纵观中外企业的发展史,成功的企业大都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基,建立并贯彻一套清晰的价值理念,是企业基业常青的灵魂。 2005年中国移动提出“培育先进企业文化、锤炼持久核心能力、塑造卓越企业形象”三大措施作为“从优秀到卓越”战略的重要举措,就是要使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动力源泉,凝聚企业的精神力量,建立具有中国移动特色的文化理念体系,明确中国移动人的价值观。 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进步、提升的过程。 2005年,中国移动对企业成立以来的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深刻总结了企业发展实践中凝聚并凸显出来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以继承和创新为方针,经过全集团上下反复酝酿和讨论,最终整合、提炼成中国移动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由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三部分构成。 核心价值观阐述了“我们是谁,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反映了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精神;使命表达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其内涵表达了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原因;愿景说明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企业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是形成使命、愿景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源泉,是选择使命、愿景的决定因素;而使命、愿景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发展领域的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活动中的承载和表现。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体现了中国移动作为企业、中国移动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将以成为“负责任”和“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作为自己的追求。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立足于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凝结了中国移动人缔造辉煌历史的精神精髓,表达了中国移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一理念体系的提出,必将凝聚和激励全集团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同实现中国移动新的跨越!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持久和最根本的信仰,是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精神。 无论对于企业整体还是员工个体,价值观作为一把标尺,时刻衡量着我们自身的存在意义和行为方式。 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是“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一)缘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坤厚载物”的责任感,“健行不息”的自强心,一直是浸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最深层的人文精神,并成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强劲动力。 从中国移动人迈出勇敢而坚实的第一步开始,踏实勤勉地承担责任、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就成为我们永恒不移的两条精神主线,它贯穿于我们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迹——搭建无数基站、建成数万公里传输、打造精品网络、提供一流服务、塑造优质品牌……在中国移动点点滴滴的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透过历史的沉淀,珍惜并传承担当责任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我们对过往岁月的致礼和历经光荣的继承。 在当今这个日行千里的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嬗变,使得电信行业面临着竞争日益全球化、技术不断更新、消费市场需求日趋复杂等诸多挑战。 拥有承担责任的胸襟和追求卓越的勇气,是时代对中国移动的要求,更是中国移动把握当前机遇,发挥竞争优势,持续保持领先的自主选择。 这也同时意味着,在竞争更加激烈和多元的未来,中国移动必将一如既往地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坤厚无私为舵,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进取为桨,去承载并实现中国移动基业长青、奉献社会、助力人类文明进步的梦想。 从这种意义上说,“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正是中国移动内在信仰与精神的最佳体现。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价值理念成于千年、相辅相生。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表达言简而意赅,寓意深远而旷达,既传承了中华悠久历史当中“身、国、天下”的深厚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民族沉积的文明,又彰显了中国移动追求卓越、勇担责任的社会时代精神;既体现了中国移动的独有特质,反映了文化体系的特色核心内涵,又阐释了中国移动的远大信仰,表达了中国移动人的理想和胸襟,融合了中国移动人的现代发展理念,是我们胸中神圣责任感的承载和我们追求卓越情结的传述。 (二)内涵“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既体现了中国移动独有的特质,又阐释了中国移动历来的信仰。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就是要求我们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气质,锻造勇于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 正德厚生“正德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水、火、金、木、土、谷维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是一种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责任”为核心要义的道德情操。 “德”指对个体品性、修养、行为的要求和标准,“正德”是谓“正身之德”,指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要求,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表达了个体对自我的最高要求,充盈着人对自身严格的责任意识。 “生”指社会民生,甚至一切生命,“厚生”则谓“厚民之生”,指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体现的是一种关爱民生、兼及天下的济世情怀。 “正德”强调个体责任和对自我的约束,“厚生”强调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奉献。 “正德厚生”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移动现代的企业精神,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了中国移动人渴望担负重任的自我定位和选择。 “正德厚生”是中国移动的行为责任规范。 中国移动的员工要以“责任”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中国移动在全集团倡导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鼓励承担责任的自觉行为。 中国移动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自身与用户、政府、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这是中国移动作为一个企业通过承担责任对自身价值的彰显。 “正德厚生”是中国移动的社会责任宣言。 中国移动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中国移动将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关怀社会民生,关注民众福祉,做一个优秀企业公民,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中国移动将关注并尽力满足人与社会的合理愿望和切实需求,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分享通信给人类带来的更为丰富便捷的高品质生活,使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提供助力,展现了中国移动长远的眼光和笃实的志向。 臻于至善“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一种古已有之,奉行者甚众的事业理念,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境界追求。 “止”是“到达”的意思。 “臻”也是“到达”的意思,同时“臻”还有“不断趋向、不断接近”的意思,用“臻”取代“止”表达了一种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永不停息的精神。 “至善”,即最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 “臻于至善”昭示的是一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是一种对完善、完美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崇高精神,宣示了中国移动争取成为公认成功典范的自我定位。 “臻于至善”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状态。 中国移动“臻于至善”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进取、上下求索、开拓创新、自我超越的持续提升过程,最终将引领中国移动成为其他企业学习和追赶的标杆。 “臻于至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按照事物内在的标准力求达到极致的境界。 追求至善至美是中国移动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从做大走向做强的内在驱动。 意味着中国移动将以无畏的精神追求完美和极致,不留恋于历史的辉煌,敢于直面未来的竞争,在更大的地域范畴,在无限的技术领域,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不断创造历史的辉煌和高度。 “臻于至善”是一种位势,是一种站位领先的气势。 它宣示了中国移动在未来通信行业乃至全球产业界的自我定位,那就是要力争在全球企业中站位领先。 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同业乃至所有企业所公认的典范。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是在中国移动企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的灵魂,它体现了中国移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襟和责任意识,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斗志和卓越精神。 (三)承诺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信仰,中国移动以承担责任的胸怀、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实际行动向客户、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社会公众郑重承诺:对客户的承诺:做为客户提供卓越品质的移动信息专家。 中国移动以创造卓越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为永恒目标,以客户导向为经营原则。 未来用户需求的重心将由“通信产品”延伸到“信息服务”,这不仅意味着需求的领域得到拓展,更意味着需求的层次得到深化。 中国移动将主动适应新需求、新竞争、新环境,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高效的流程,去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及时、充分、持续地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的需求,以“专家”的精神开创品质卓越的移动信息服务,为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助力添彩。 对投资者的承诺:做最具价值的创造者。 中国移动自创始之日起,就坚持以诚信为本,高度尊重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投资人的委托,信息公正透明,遵纪守法,建立并遵循有效的治理结构。 中国移动将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和保持优良业绩,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领先地位,确保企业的保值、增值,回报投资者长远利益,通过增强股东的信心,赢得股东的信任。 对员工的承诺: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 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没有人心的凝聚,就没有企业的发展。 中国移动始终坚持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眼光,充分关注人的价值与差异,以尊重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点和核心,最大限度地理解、关爱、信任和提升员工,营造员工合适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其发挥所长,为企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创造更大价值。 对合作伙伴的承诺:成为引领产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 现代产业竞争已经由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转变为价值链之间的整体竞争,产业价值链的综合实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国移动将建立互惠共赢的商务机制,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广泛合作,建立紧密互动的沟通机制,巩固和发展产业共同体间健康和谐的伙伴关系,组建业界最为强大、牢固的产业联盟,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推动“无限通信世界”的形成,引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对同业者的承诺:成为促进良性竞争、推动共同发展的主导运营商。 中国移动充分尊重业内同行,遵守竞争规则。 中国移动将同业者视为相互促进的产业伙伴,始终本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电信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框架之下,与之展开积极、富有建设性的竞争。 我们承诺,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手段及公开透明的沟通解决机制,与同业者共同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升行业整体价值,实现同行间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 对社会的承诺:做优秀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 在寻求自我超越、获得辉煌成就的过程中,中国移动始终从全局着想,以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为企业行为的依据和目标。 中国移动承诺始终争做品格健全、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公民,在承担好基本商业责任、确保通信畅通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环保、教育等公益事业,以永不停息的事业追求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服务和谐社会。 三、中国移动的企业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 做信息社会栋梁”使命是核心价值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给中国提出三个大的定位和判断是什么?

竞争者。 挑战美国权威、与美国争夺全球利益的竞争者。 这是此前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政府都从没有表述过的。

美国当地时间18日,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他上台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特朗普在演讲中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位美国的对手国家(rival powers)。

而在报告的文本中,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还谈到了台湾问题,但并没有完全排除同中国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朝鲜核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也将同中国继续开展合作。

扩展资料: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军队致力于同各国军队加强军事交流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任何国家、任何一个报告想歪曲事实、恶意诋毁都是徒劳的。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 反观个别国家,动辄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上,脑子里满是“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一会儿给这个国家贴标签,一会儿给那个国家下定义,处处凸显利己主义,国际社会对此自有公论。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澳洋顺昌()、鹏辉能源()、欣旺达()。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 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 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 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 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 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 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辅助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大发展方向。 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 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 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 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 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 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 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 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 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 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 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 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 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 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 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 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政府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 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 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 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 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 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 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 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 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 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标签: 股票年报中的战略愿景和增长潜力 展望未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