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比例的战略影响:了解其对财务决策和公司治理的影响

admin 3 0

引言

股票比例,或称所有权结构,是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和公司治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代表了不同利益相关方对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配。股票比例的战略性选择可以对公司的长期表现产生重大影响。

股票比例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资本成本

股票比例可以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高度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即没有主要股东,可能导致较高的资本成本。这是因为外部投资者通常要求更高的回报来补偿不确定性和对管理层的监督较少。

融资选择

股票比例影响公司可用的融资选择。拥有大量大股东的公司可能会发现更容易通过股权融资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分散所有权的公司>

  • 投资偏好
  • 公司治理目标
  • 行业规范
  • 常见的股票比例策略

    有几种常见的股票比例策略,包括:

    • 分散所有权: 没有主要股东,所有权广泛分散。
    • 两级所有权结构: 一个或少数几个大股东持有大量股权,其他股东持有较小的股份。
    • 家族所有权: 家族成员拥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控制权代代相传。

    结论

    股票比例是影响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战略性股票比例选择可以优化财务决策,改善公司治理,并支持长期增长。公司应仔细考虑其融资目标、投资偏好和公司治理目标,以制定符合其战略利益的股票比例战略。


    增发配售股份解禁股是什么意思

    增发配售股份解禁股是指公司通过发行新股来融资,并将这些新股出售给股东。 这种方式被称为增发配售。 而解禁股是指企业在上市后规定一定的锁定期,禁止股东出售股票。 一旦锁定期过后,这些股票就被解禁了,股东可以自由出售。 当增发配售的股份解禁时,股东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股票,从而可能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增发配售股份解禁股的影响不仅仅是价值影响,还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在股份解禁后,公司的治理结构可能会受到影响。 股东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其股份,进而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 这也将对公司的财务利益产生影响,增发配售的股票解禁可能会导致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可能进一步减少公司融资的能力。

    另一个影响增发配售股份解禁股的因素是公司的市值。 当新发行的股票解禁时,公司市值会因为股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这个影响可能会对公司的借贷能力、融资条件和投资者的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增发配售股份解禁股对公司的影响比较复杂,在股东、公司治理、股票价格、公司市值和金融环境等多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国家关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任免的相关规定,请说的详细一点

    国家关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任免的相关规定,请说的详细一点

    关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任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会计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任免,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并应经过上级主管单位同意。 会计人员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受到错误处理的,上级主管单位应当责成所在单位予以纠正;玩忽职守,丧失原则,不宜担任会计工作的,上级主管单位应当责成所在单位予以撤换。

    会计人员是如何进行内部会计监督 ?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会计手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一种监督。

    如何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一、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约束机制,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 同时,建立薪金优厚与违法严惩相结合的内部激励制度,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 二、切实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 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对内部设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帮助堵漏、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事前、事中控制,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 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同时要把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 要进一步明确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职责,落实会计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责任,并逐步完善会计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管理,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 要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做到信息共享;要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此外,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曝光。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 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 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自觉加强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加深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 四、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杜绝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表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兼任,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重叠。 这种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如银广夏公司、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存在董事兼任经理的情况。 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弱化,会导致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由一人独揽,随意性大,缺乏相应的制约和程序。 如财务决策中资金调拨,对外投资等方面的决策失误及公司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等许多不利于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情况往往就是源于交叉任职,源于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因此,要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必须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做到各阶层各行其是、各尽其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职责,任何一方都不得越权,更不得疏忽职责,要有程序的控制,不得随意而为,但同时又要具备灵活性,要适应自身公司实际情况。 五、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内部审计结构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部门的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并负责向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提出建议和报告,所以,内部审计是对会计控制工作的再监督。 只有建立起一种较科学的设置机构,使内部审计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指导,这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局面。 此外,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指导能够完善监事会监督功能并对董事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制衡作用。 因此,要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监督,必须科学设置直接受股东或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作用、参谋作用和控制作用。 六、加强企业各阶层的素质和诚信教育结合高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完善的监督体系能从总体上提高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但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结果,并不是个人发自内心去自觉遵循规范和自发实施行为的结果,只有使公司的全体员工认识到诚信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只有坦诚、公允的信息披露才能取信于市场,才能获得企业竞争优势。 在这种只有公司得到发展员工也才能得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公司同时进行后续教育培训,才能提高企业各阶层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诚实品质,使他们改变被迫遵守公司规章的观念,形成一种自觉遵循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氛围。 此外,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它可激励员工的工作热忱,使员工自动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效率,能为企业节减员工培训费。 因此,只有调动、诱导和激发出人的自觉主动性,再结合科学合理的激励、监督体系,才能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到完整高质的遵守,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应,发挥其最大效用。

    请问企业内部人事任免的问题

    《公司法》规定:第四十三条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四条 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四十七条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九)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你可以参照以上条款,对你所提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判定。

    如何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 企业作为一个会计实体,它的会计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 *** 部门监督;二是社会会计中介机构监督;三是企业内部监督,即内部会计监督。 在我国企业“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中, *** 部门的监督带有强制性,社会审计的监督带有鉴定性,这两者是外界对企业实施的监督,这种监督对企业来讲是被动型的。 而内部会计监督,则是企业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得健康良好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监督,这种监督是自觉的,是主动型的监督。 在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中,内部会计监督是基础,其目的就是要求企业自觉地把企业的经营行为约束在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地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合规和真实、完整。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不利于会计监督的开展。 首先是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会计监督如同“空中楼阁”的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出纳一人保管现金、支票、财务专用章及法人名章,往来款项及资产长年不清查核对等,这些基本的内控制度都不存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更无从谈起。 其次是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现行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致使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弱化。 国家财政部门是全国会计人员的业务领导部门,而会计人员在劳动、人事、工资、福利等方面却隶属于各个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聘任、升迁、利益及奖惩完全决定于企业管理部门,致使企业会计人员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仍经常面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尴尬局面,最后一些会计只能唯领导命令是从,完全按照管理部门的意志行事。 (二)、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实施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的重要因素。 会计人员素质低有两种情形:其一,未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能辨别真伪,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能力,而导致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失真;其二,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低,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利益,缺少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二、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对策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及会计人员素质的下、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是会计监督弱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改善会计监督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强化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 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因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定硬的软件程序,把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章变成大家共同遵守,谁都无法擅自更改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硬件授权,用程序约束所有人的行为,以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 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借助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使管理工作的“手”伸长,“眼”变亮,特别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将规章制度固化,形成制度硬约束,减少国企的种种“内部人”行为,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 (二)、改革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会计管理新体制。 [!--]一是对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 即国有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由国家设立统一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 *** 成立会计管理局,采用属地原则,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和措施,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在会计人员的管理方面,一是对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实行委派制,其余会计人员由企业按照会计管理局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求和程序进行任聘;二是将企业会计组织、人事、公资关系等从企业分离出来,由各级会计管理局管理;三是国家会计管理局赋予会计人员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权利。 当前,会计任免权由经营者掌握,只有把国有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任免权直接掌握在国家会计管理机构手中,使企业会计由其授权充分发挥依法监督企业经营者及其活动的作用,才可避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是对其他企业的会计人员,可成立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进行统一管理。 它虽不是 *** 机构,但必须是一个在专业技术指导和职业资格认定上具有高度权威性的行业自律组织。 总之,成立会计行业管理组织来管理会计人员的目的还是使会计人员不受企业管理部门的制约,增强独立性,以便更好地实施监督。 (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工作质量。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受诸多因素制约,但关键还是在人,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法制观念,以保证会计监督工作地质量。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监督责任心,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才能有效地实行监督。 会计管理部门应开展定期地培训、考核活动,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地业务素质,同时还须通过不间断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每一个会计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岗敬业,养成自觉的会计监督习惯。

    江苏省2015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通过的会计人员免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 除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继续教育形式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还包括:(一)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考试,以及省级财政部门、中央主管单位财务局组织的高端会计人才考试;(二)参加会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考试;(三)参加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会计类(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学、财务管理、理财学)专科以上学位学历教育;(四)承担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或其认可的会计学术团体的会计类研究课题,或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经济管理类报刊上发表会计类论文;(五)公开出版会计类书籍;(六)参加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中央主管单位财务局组织或其认可的会计类知识大赛;(七)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形式。 第十六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当根据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我也是江苏的初级会计考生 打电话咨询过当地财政局 当年考过的明年才能领证的考生免当年继续教育 此消息已确定 勿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时应考虑哪些相关因素

    首先,确定企业经营模式,商业还是制造业,如果是商业就没有中间生产环节。 现在以制造业为例进行说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产、供、销三个环节。 1、生产环节主要涉及成本控制制度的制定;2、供应环节主要涉及物资采购控制制度的制定,其中包括物资出、入、存,采购付款等;3、销售环节主要涉及销售控制制度的制定,其中包括产品出入库,货款回收等。

    我国的《会计法》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中作出了哪些规定

    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

    内部会计监督仅仅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事情

    答案是错误的。 主体没错,但后半句错了,内部会计监督包括如下三种:1、内部牵制制度从效率角度来看,牵制与效率是不相容的。 比如,采购人员购买材料,需要填写“请购单”等相关申请文件,报主管批准后,再向财务部门申请货款使用或支付计划。 这一过程需要耗费时间,降低了办事效率。 既然牵制制度会牺牲效率,为什么还要设立这种制度?这与前述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关。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只要有可能,他总是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企业经营活动离不开资本与财富,几乎每一个经营环节都要接触、处理大量的财产物资。 比如,在资本投入阶段,需要有人负责登记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资本;在供应阶段,购买各种原材料、支付货款等,需要有人经办;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同样如此。 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几乎每个岗位都需要有人去办理,几乎每个岗位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企业的财产物资。 如果这些人可以不加限制地处理、支配财产物资,则有可能导致财产的大量流失,最终使得企业的再生产难以为继。 若设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牵制、约束并监督经济人的各种自利行为,则在牺牲部分效率的同时,可保证了再生产过程的顺利、有序地进行。 正因为此,几乎每个单位内部都程度不同地设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2、财产清查制度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核对,查明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结算款项的实有数额,确定其账面结存数额和实际结存数额是否一致,以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会计专门方法。 财产清查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个部分,其目的在于定期确定内部牵制制度执行是否有效。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可选择范围大小适宜、时机恰当的财产清查。 也就是说,可按照财产清查实施的范围、时间间隔等把财产清查适当地进行分类。 3、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旨在保障单位或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财产清查只是定期核对财产物资,通过是否账实相符,来检查内部牵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但设立了内部牵制制度,并不能保证其一定得到有效执行;期末账实相符,也不能必然保证内部牵制制度已经有效运行。 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包括内部牵制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和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方能确保内部牵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督中有什么职权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自行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什么是啄食顺序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①内源融资;②外源融资;③间接融资;④直接融资;⑤债券融资;⑥股票融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当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其次是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也就是说,内部融资优于外部债权融资,外部债权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所以从本质上说,Pecking Order理论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并且以对不同性质的资本进行排序的方式,给出了决策者应当遵循的行为模式。正因为Pecking Order理论是关于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所以支持或反驳Pecking Order理论的讨论,都是在现代公司金融中的资本结构理论的背景框架下进行的。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逻辑起点是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年的论文,也即M—M定理的最初形式,它指出:如果①不存在破产风险;②个体可以在无风险市场上以市场利率借贷;③不存在税收;④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不存在可以使得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如果M—M定理是严格成立的,那么各种融资方式之间无差别,啄食(Pecking Order)理论就不可能成立。但是M—M定理的假设条件是比较严格的,有可能使得在应用这个理论对经济现实进行解释和说明时,存在极大的偏差。因此,后人在不断放松M—M定理前提假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经典理论,也丰富了讨论啄食(Pecking Order)理论的背景框架。在放松上述假设条件的过程中,因为不同学者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发展出了形形色色的资本结构理论。基本上讲,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在主要考虑债务融资给企业所带来的税收屏蔽效应以及财务、破产风险和相应的成本的条件下,得出了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具有相关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可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权衡理论。(2)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破产风险(不考虑破产成本)对企业的影响的条件下,得到了企业的价值仍然是同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的。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是由Stopitz(1969)、Kraus and Litzenberger(1973)、 Millef(1977)完成的。(3)在主要考虑企业内外关系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相应的代理成本的条件下,得到了企业价值同资本结构相关,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的结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Jensen and Meckling(1976)、Ross(1977)、Myers and Majluf(1984)所完成的。 对啄食理论的评议 要想证明Pecking Order理论,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在任何条件下或者在比较符合市场实际的条件下,如果企业需要进行融资都会按照内部留存收益——外部债权融资——外部股权融资的顺序进行自己的资本结构选择。在对基本的M—M定理的后续发展中,已经证明了在比较完备的市场中,如果信息是对称的,那么税收(同时存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和破产风险 (不考虑破产成本)都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各种融资方式无差别,啄食理论也就不可能成立。因此对Pecking Order理论的讨论主要是在放松M—M框架下的信息对称与不存在破产成本的前提假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公司资本结构的信息不对称分析首先考虑信息不对称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在这方面Pecking Order理论的主要支持是 Myers and Majluf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当存在公司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时,由于投资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类型,只能按照对公司价值的期望来支付公司价值,因此如果公司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为公司的新项目融资时,会引起公司价值的下降,所以公司发行新股票是一个坏消息,如果公司具有内部盈余的话,公司应当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的方式。当公司必须依靠外部资金时,如果可以发行与非对称信息无关的债券,则公司的价值也不会降低,因此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具有较高的优先顺序。我们可以看到在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的分析上,Myers and Majluf模型的论述是比较清晰的,其假设与现实也比较贴近;但是,在债权融资比股权融资优先方面,Myers and Majluf模型对Pecking Order理论的支持是建立在很强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在这方面,这个模型基本上没有考虑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问题,这与现实的差距是比较大的。二、公司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分析信息不对称还导致了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代理成本差异。从代理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由于内部经理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进行任何的外部融资都会产生代理成本,引起公司价值的下降,而如果采用内部融资的方法则不会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因此内部融资是比外部融资优先的融资方式。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模型证明了,假设公司仅采取外部股权的融资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内部经理人有可能采取过度的在职消费行为,从而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 中外企业融资顺序分析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即“ 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特别是经济证券化程度不同及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类型国家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顺序是不同的。由于美国企业融资模式和企业的融资顺序较具有代表性,我们着重从美国企业融资的实际来进行分析,并将我国和美国的企业融资顺序进行比较。一、中美企业融资顺序比较(1)美国企业融资顺序。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制度也已非常完善,企业行为非常理性化, 完全在市场引导下进行。 美国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留利和折旧),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 主要是通过①发行企业债券;②发行股票,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可见,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啄食顺序理论”。美国企业融资特点:一是企业内源融资总额比重大。据统计,1979~1992年,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二是美国企业在外源融资中优先选择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美国企业从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中,债权融资所占的比重比股权融资要高得多。据统计,从1970~1985年,美国企业通过债权融资筹集的资金在企业外部筹资中所占的比重为91.7%,远远大于股权融资所筹资金的比重。(2)我国企业融资顺序。目前我国企业融资顺序是内源融资比例低,而外源融资比例高。而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比例高,债券融资比例低。《中国证券报》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1997年我国上市公司累计筹资958.86亿,其中的股权筹资额就占72.5%,1998、1999年这个比例分别为72.6%和72.3%,而这两年债权融资额的比例则分别为17.8%、24.9%,研究结果显示:约3/4的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偏好短期债务融资。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偏好是: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可见与“啄食顺序理论”的不同。中国企业融资的啄食顺序是:①外源融资;②内源融资;③直接融资;④间接融资;⑤股票融资;⑥债券融资。中国企业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顺序,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用缺失。(3)日德企业的融资模式 在日德模式中,以日本银行融资模式最为典型和突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要企业的融资始终是以银行为中心,1957年~1974年间,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内部融资(折旧和利润留成)所占比重仅在25.6%~37.7%,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银行融资所占比例很高,一直在40%左右,而股票和债券等证券融资所占比例从1957~1959年的18.5%下降到1970~1974年的8.3%,呈下降趋势。正是这种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而证券市场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形成了以依靠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结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及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日本企业的融资方式从以银行融资为中心,转变为以证券融资、间接融资和内源融资等三种方式并重。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主要企业内源融资成为主要融资方式,借款所占比重急剧下降,1985年~1988年仅占3.2%。这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说明银行融资已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证券融资比重则大幅提高。1985~1988年,证券融资比重已高达28.7%,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日本作为一个后起国家,证券市场不发达,其融资体制也不同于欧美国家,主要采取的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日本所有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主办银行。与此相对的是,日本公司在证券融资中形成了独特的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企业通过这种持股方式集结起来容易形成企业集团,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也有利于加强企业经理者对公司的自主控制。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与英美等国很不相同的特点:一方面,日本公司经理人员拥有做出经营决策的极大自主权,由于法人之间具有持股关系,很少干预对方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企业经理者又会受到银行特别是主办银行的监督。二、中美企业融资偏好差异成因分析我国企业的融资偏好和美国的企业完全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1)我国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低。目前我国企业股权融资成本呈现过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股票发行时的市盈率高。据推算,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在30~40倍之间,近两年虽有所下降,但一般也维持在20倍左右,而全球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一般都在20倍以下,其中美国1874~1988年的平均市盈率仅为13.2倍,而香港更是在10倍以下。高市盈率导致较高的股票发行价,从而使同样股利水平条件下,股权融资成本较低;二是我国股票股利的低分配和不分配现象较普遍,低派现率使得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三是股权融资不需要偿还,债务融资却需要支付固定本息。(2)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低。我国上市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也是造成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财务管理水平低,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企业可用于内源融资的留存收益很少,只能依靠外源融资。许多上市企业的财务经理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应、控制与融资方面,真正有效实施财务管理的企业少之又少,因此企业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的粗糙和单一就在所难免了。(3)某些企业经理的行为的非理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经理股票期权等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司经理的代理问题相当严重。公司经理不是以公司的真实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往往倾向于公司经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决定了公司经理的融资和投资行为决策不可能完全理性。从而出现了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圈钱饥渴症”以及“投资饥渴症”。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导致公司经理非理性行为的上市公司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而美国的上市公司都有设计较好的机制来解决代理问题,使公司经理的行为集中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些制度安排包括经理股票期权和经理负债。这样一些制度设计,可以使得公司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价值挂钩,从而使得从私利出发的公司经理能够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行为准则。(4)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社会思想文化中,认为“无债一身轻”,企业应较少负债。这种思想使我国上市企业的管理者们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过于保守:在外部融资选择时,较多使用不需要偿还且不需要支付固定股利的股权融资方式。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在使用债务融资时,首先大量使用短期债务,然后才考虑使用长期债务。在美国则没有这样的观念。(5)我国公司管制尚不到位。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现象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准确、透明,证券欺诈屡有发生。此外,市场中的操纵股价行为屡禁不止。而在美国,资本市场发达,信息披露及时。(6)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的信用度低,造成投资者对企业债券不感兴趣,企业债券也因此发行困难,成本较高。(7)信用制度不发达。美国有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并有不隶属于任何金融机构的信用局,整个社会的信用度高。我国缺乏这种机构和制度。因此发行股票就变成一种软约束,使得企业乐于发行股票和增发,发行股票后,就不再对投资者负责,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三、我国企业融资偏好的评价根据比较中美两国的企业融资偏好,我们认识到我国的企业融资顺序存在不合理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过于偏好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会带来以下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不发达,企业一窝蜂选择股权融资,一方面使得真正需要股权资金发展的企业可能因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而失去良机,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他们的股权融资机会因其它股权融资申请者的存在而减小,如一些竞争性的行业;另一方面使得那些不需要多少股权资金的企业闲置了大量资金,这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如一些公共事业部门。同时,如果一个已经具有成熟盈利模式的上市公司,因股权融资而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它必然要寻求其它的利润增长点,而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这易产生盲目的投资行为而导致投资失败。如果企业的股权融资比例过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这是因为债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硬约束,而股权约束相对偏软,股权比例过高的资产结构只会造成对企业经理监督不力,企业经理努力工作的压力不足,这样股东、债权人、企业经理三者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不能形成一套制衡、激励机制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最终损害的还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此外,适度的负债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带来税负结构利益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的股权比例显然无法获得以上好处。四、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融资顺序新理论——“倒啄食顺序理论”(1)“啄食顺序理论”值得参考和借鉴,但不能照搬。在“啄食顺序理论”中企业首选内源融资,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 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 同样的, 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 企业负债经营, 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 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 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投资回报率高, 股东收益好, 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 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 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 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但我国的客观情况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是国有企业,没有内部积累,自注资金能力弱,没办法用内源融资。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比例很低, 这说明: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 企业的经济效益低,形不成内部积累 。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企业确实没有钱。所以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实际是没办法将内源融资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我国的企业只能将“啄食顺序理论”作为参考和借鉴,不能照搬。(2)“倒啄食顺序理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融资顺序偏好。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内源融资的企业融资顺序。因为该顺序与“啄食顺序理论”相反,将它命名为“倒啄食顺序理论”。为什么是这样呢?原因如下:第一,在我国的现状下,应首选外源融资。在我国大部分企业是国有企业没有内部积累,而且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自注资金能力弱,确实没办法用内源融资。因此,我国企业的客观情况造成了必须要依赖和首选外源融资。第二,在外源融资中,应首选债券融资,而不是股权融资。原因如下:(1)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对于融资的企业本身来说,资金结构中有一定的企业债券,可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对于解决企业自身的公司经理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有很好的作用。因为企业债券一般面对社会公众发行,它相对于股权融资,是一种最硬的融资方式,不但要求固定利息,而且必须还本付息。这样对公司的经理形成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工作。(2)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信号传递理论的角度分析:当公司必须依靠外部资金时,如果发行与非对称信息无关的债券,公司的价值不会降低。因此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具有较高的优先顺序。(3)从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2001年,美国公司债(相当于我国的企业债)的余额为亿美元,占美国GDP比重达到36.185%;2000年, 日本这一数字是23%;而我国2002年末的这个比例还不到1%,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上,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一般比股票发行规模大3~10倍。从机构上看,中美两国的债券市场,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两个三角型:美国的债券市场是由国债、抵押贷款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市政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组成的。美国迄今发展最快、发行量最大的是企业债券;其次是市政债,拥有全球最大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行量最小的是国债。我国债券市场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是国债,还没有地方政府债券,而企业债在债券市场结构中的位置,刚好处于与美国相反的位置上,数量最少。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空间大,所以,应该借鉴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4)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应该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结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5)投融资环境已经得到一些改善,尤其是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完成国债的发行任务,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6)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7)当前国内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已经完成了由个人投资者为主到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转变。机构投资者包括: 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主体的变化,有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啄食理论信息不对称融资分析 一、问题提出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所谓的啄食理论是指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换言之,企业先依靠内部融资(留利和折旧),然后再求助于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资金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这一融资顺序的选择反映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是内部融资占最重要地位,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最后是发行新股等资。为什么中国的上市公司不追求通常认为的资金成本较低的债券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方式呢?这里将主要考虑信息不对称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对啄食理论进行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并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的啄食理论的反常表现。二、我国融资结构的信息不对称分析美、中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对比(占融资总额的%)国别美国(1944-1990平均)中国(1995-2000平均)内源资金7515外源资金2585股权150债权2435外源资金合计2585注:美国资料:载《中国证券报》1997.12,15中国资料:国信证券课题组,《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2002。表显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债权融资,印证了啄食理论,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而我国上市公司恰恰相反,与目前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Singh(1992)发现与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上市公司具有”异常融资优序”现象— — 外部资本优于内部资金,外部资本中股权资本优于债权资本,偏好于股权融资。就我国的上市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异常的融资顺序的重要原因。(1)信息成本高昂。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信息成本差异。从信息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由于内部经理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进行任何的外部融资都会产生信息成本,引起公司价值的下降,而如果采用内部融资的方法则不会增加公司的信息成本。因此内部融资是比外部融资优先的融资方式Jensenand MeckIing(1976)的模型证明假设公司仅采取外部股权的融资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内部经理人有可能采取过度的在职消费行为,从而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从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美国经济是以个人产权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几乎是由个人股东持股。但近二十年来,美国机构持股得到快速发展,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是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这些机构投资者克服了小额投资者的信息搜寻困难,理解专业信息的成本大为降低,避免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美国个人投资于企业开辟了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中介机制。而我国目前也在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相继引进QFIl,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入市。为什么不见成效呢?这主要市场力量欠缺所致,美国监管严格,市场力量的作用包括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多种形式。这些市场机制都能对企业经理人员施加影响,使其目标行为有利于所有者。这些市场力量中,数股票市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最强,也最直接。但在我国,本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旨在改善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市场不成熟,结果事与愿违,进一步提高信息成本。在我国,监督力量薄弱,小额投资者作为所有者(委托方)难以真正对企业经理人员(代理人)起到监督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占有股权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有”措便车“的倾向,他们既不关心,也无力左右企业经理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机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只是机构性的代理人、代理基金的受益人运作基金,他们是”被动的投资者”,主要关心企业能付给他们多少的红利而不是企业经营的好坏和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当机构投资者发现所持股票收益率下降时就会立即抛出所持股票套现退出,而根本无意介入改组企业经理人员。还有我国小额投资者处于信息的弱势方又缺乏理性,投机心理极强,未充分发育的市场更是助长此种心态,通过”用脚投票”机制来约束企业经营名存实亡,借以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是很小的,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和作用。(2)信号传递效应。债务融资向市场传递的是积极信号,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价值。信息不对称时企业资本结构变动和财务决策披露具有信号效应,外部投资者依据这些变动和决策披霜所传递的信息理性地调整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从而导致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价格下跌意味着股东利益被稀释,这种决策披露后形成的企业价值损失称为决策的信息成本。为了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筹资方就会进行积极的信息显示。罗斯的信号一激励模型(Ross)中,经理使用公司的负债比例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利润分布的信息,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率看作是公司高质量的表现。为了使债务比例成为可靠的信息机制,罗斯对破产公司的管理者施加“惩罚“约束,从而使公司负债比例成为正确的信号。梅叶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认为,资本结构的确定是为了缓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公司投资决策的无效率由于投资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类型,只能按照对公司价值的期望来支付公司价值,因此如果公司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为公司的新项目融资时,会引起公司价值的下降,所以公司发行新股票是一个坏消息。如果公司具有内部盈余的话,公司应当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的方式,当公司必须依靠外部资金时;如果可以发行与非对称信息无关的债券,则公司的价值也不会降低,因此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具有较高的优先顺序。我们发现,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符合上述结论,当公司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是公司前期的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时候。在这种条件下 ROSS(1 977)的模型表明 如果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优质公司”应当比”劣质公司”具有更高的负债率,以向市场传递自己公司类型的信息,使得市场能够对本公司的价值正确估价,避免公司价值的市场低估。但我国市场制度执行不力,上市公司信托责任淡薄,筹集的资金用途随意改变却无后续处罚措施,这种情况下促使了股权筹资偏好。三、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偏好股权融资是我国筹资和投资双方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摧毁股东财富,不利经济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透明度提高及其逐渐发展成熟,相信我国融资偏好一定会符合啄食理论。 本条目相关链接

    标签: 股票比例的战略影响 了解其对财务决策和公司治理的影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