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期: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减少基建投资,基建股票价格下跌。

admin 2 0

在经济周期中,收缩期是一个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在此期间,政府通常会减少基础设施投资,而基础设施股票的价格也会下跌。

经济增长放缓

收缩期的首要特征是经济增长放缓。这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需求下降、生产中断或金融危机。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往往会减少投资和雇佣工人,这会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动。

政府减少基建投资

政府通常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在收缩期,政府通常会减少在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支出,以节省资金或减少预算赤字。这会减少对建筑材料、设备和劳动力等相关行业的经济活动。

基建股票价格下跌

由于政府减少基建投资,与基建相关的股票价格往往会下跌。这是因为投资者预期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将会下降。在经济增长放缓期间,人们通常会对风险资产持更加谨慎的态度,而基建股票通常被视为风险资产。

收缩期的影响

收缩期对经济有重大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和生活成本上升。收缩期还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股市下跌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政府政策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政策来减轻收缩期的影响。这些可能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减税和提高社会福利。这些政策旨在刺激经济活动,并为受经济下滑影响的人们提供支持。

结论

收缩期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困难时期,其特点是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和基建股票价格下跌。收缩期对经济有重大影响,但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政策来减轻其影响。


什么叫新基建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文|盘和林集聚新优势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本质上看,新型基础设施并未改变基础设施的特征和标准,依然具有一般性和公共性的特征,其“新”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基础设施而言。 简而言之,新基建区别于老基建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的先进性。 其不仅具有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等特征,还呈现诸如新基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新兴领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虚拟产品为主要形态、以平台为主要载体等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的特征。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学界、新闻媒体、资本市场等对于新基建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中央和地方历次会议与相关文件中关于新基建的表述中也不难发现,新基建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 这一动态内涵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基础设施,但又不仅局限在具体的某个物理设施层面,而是具有良好的产业延展性和包容性。 从宏观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上看,新基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原因在于,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与以铁路、公路、机场和桥梁等为主的传统基建有所区别,但其在属性上仍属于宏观经济理论传统范式框架中的投资需求和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供给侧。 因而既具备传统基建稳增长的经典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与新服务。 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四化同步从根本上离不开“信息化”。 虽然传统基建的发展空间已经收窄,难有大幅上升的空间,但新旧基建之间仍有很强的共生关系,甚至是相互交叉存在的。 在中观层面,数字技术变革正在加速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国内新旧动能转换,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形态在国内蓬勃发展。 为数字经济匹配的大量基础设施,就必须依靠蕴含先进技术的新基建而非传统基建来完成。 聚焦于微观视角,数字化经济的强势产业集群对新基建真实的需求是新基建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基础前提,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这样的强势产业集群,如依托数字化平台等。 当然,由于新基建所涵盖的领域和行业范围非常广泛,且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其潜力与优势的挖掘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灵活调整。 抢抓新机遇综合新基建优势与数字经济发展本身的技术路径特点来看,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几乎所有的新基建项目建设主体,都肩负着立足国家或区域发展、深耕市场的使命,这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一是历史机遇。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基建作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基础设施,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既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空间,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海量大数据资源和广阔的应用场景。 具体来看,新基建蕴含的巨大投资规模和产业协同效应,为锻造中国经济的强度和韧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实现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的自主创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不应仅落脚于短期经济刺激,而要将其作为构建智慧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先导性工作和重要支撑。 在传统基建扩张增速有限的背景下,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未来长期的发力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新基建投资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硬基建”的情况,更要看运营体制、数据保护等“软基建”的实施效果。 二是政策机遇。 当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已全面铺开,实践和政策交织推进,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提高新基建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服务效率。 无论是从发展趋势还是从发展潜力上来看,数字经济已然完成对农业和工业经济的跨越,成为当下主流经济形态。 将新基建放到如此重要经济战略高度,绝非心血来潮应对经济下滑的权宜之计。 从近期央行、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出台的措施和释放的信息来看,中央部委贯彻落实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的信号十分明朗。 新基建已成为中央和地方稳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发展战略和具体行动上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都有具体安排,这为新基建投资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 三是产业机遇。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表明,投资的增加会发挥乘数作用,即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引发连锁反应,这一原理在实践中也被不断证实。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每一轮技术革命浪潮都是多部门的协同性爆发增长,而不是个别产品和部门的单点突破。 现实来看,数字新基建政策全面部署以来,与之关联产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业务场景正在不断延伸,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仅以5G领域为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的直接投资累计将达1.7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的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 预计到2025年,5G商用将给中国带来超过8万亿元的经济消费和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迎接新挑战首先要重视把握投资质量,提高投资效率。 与传统基础设施赶超阶段面临的确定性目标和技术路径不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采用新兴数字技术,其服务对象也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选择过程中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 因而与身处一线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企业相比,政府对前沿技术的不确定性更不敏感。 在结构上,投资新基建应用层的企业较多,而投资基础层的较少,存在投融资资金匹配失衡、结构不合理问题。 所以新基建的投资不同于传统的修路架桥,缺乏技术经验优势和信息优势的地方政府部门很难进行有效信息甄别和评估,极易降低投资效率。 另一角度看,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一般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周期长,且往往涉及多部门协调和互补性投资,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遵循了这一逻辑。 统筹规划新基建投资进度,防止走低效重复建设老路,是提高投资效率避免产能过剩和挤出效应的关键。 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消除重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尤其要重点突出民生领域、能够拉动内需的新基建。 此外,在行动上地方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地考虑地区差异性。 其次要警惕投资债务风险,增强造血功能。 新基建虽然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收益特点,但与传统基建投资类似,同样面临着较强的融资约束。 如果技术路线选择不慎贸然投入,就可能陷入投资债务陷阱。 我国以往传统基建投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财政兜底,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宏观背景下,以政府财政资金主导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 传统的体制机制下,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度扩张无法避免,地方政府在预算外无序、大规模举债造成了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 由于投资新基建是商业周期更长的“迂回生产”,在新基建投资项目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和良好的商业闭环之前,单纯的货币资金投入很有可能诱发通胀或催生经济泡沫。 对此,政府要树立对新基建的理性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推进新基建。 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避免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盲目大干快上而加重自身债务负担。 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折旧期短,可能直接导致新基建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尽管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新型基础设施如果不能适时发挥作用,不仅会消耗巨额资金,还可能导致新基建出现“未使用已落后”的尴尬局面。 另外,还要注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拓展融资渠道。 新基建包含大量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传统基建的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难以适配,因而新基建的投资应该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开放式合作生态系统。 这一过程中,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市场愿意做、擅长做的交给市场,渐次降低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水平。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表,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具体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民营企业同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下一步,政府需要逐步放松管制,适度引入市场竞争,制定竞争中性的经济发展政策,破除对民营企业进入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隐性障碍,采取包括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多种政策措施激励多种市场主体,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参与其中。 这将有助于调动更多的资源,加速新基建的建设进度,带动和完善相关产业链。 此外,虽然新基建投资要依靠自身力量,以本国技术水平做根本保障,走独立自主发展之路,但同时也不能排斥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一些新基建领域也可以尝试与外资进行深度合作。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新基建绝非在经济下行期间刺激经济增长、逆周期调节的“特效药”,而是着眼于长期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 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阶段,只有认清未来科技革命的方向、演变路径及重点领域,才能有效把握新基建投资风口,推动新基建有的放矢。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比于抓住投资风口,适应新经济的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同样重要。 通过制度创新,不仅可以使新基建的投资更有效率,也能解决新基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瓶颈,从而有效地推动新基建发展,甚至提高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效率。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7月下旬刊

中字头基建为何大跌

中字头股票大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内经济压力加大:当前国内经济面临较大压力,政策刺激力度下降,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导致投资者对中字头基建股的信心减弱。

2. 行业产能过剩:部分基建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盈利压力加大,这可能促使投资者对中字头基建股的估值降低。

3. 政策调整影响:近期政府对基建行业的政策调整,如降低投资增速、减少政府投资等,可能会对中字头基建股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其持谨慎态度。

4. 估值过高:部分中字头股票的估值已经较高,存在一定的泡沫,在市场调整时,这些股票的价格也容易受到影响。

5. 资金撤离:近期市场资金撤离迹象明显,一些机构资金撤离中字头基建股,导致其股价下跌。

综上所述,中字头基建股大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国内经济压力加大、行业产能过剩、政策调整影响、估值过高以及资金撤离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市场表现不佳,但也不排除一些优质公司的基本面依然稳健,未来仍有机会。 投资者需要结合市场情况和公司基本面进行综合分析,以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经济下行压力下,国内启动“稳增长”,那么基建股会受到何种影响?

在A股中,基建股一直都是周期股的重要代表。 不过,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环境下,基建股一度出现了独立走强的行情。 基建股出现独立行情的原因,主要和国内启动“稳增长”的措施有关。 不过,“稳增长”的预期,不一定会带动基建股的持续走强。

首先,“稳增长”的主要发力方向,并不完全是传统的基建工程,而基建股价格在相应预期的推高下,存在“预期兑现”的可能性。 一方面,“房住不炒”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大前提,因此基建推动的力度,并不会像“次贷风暴”时期那么强烈。 另一方面,各地机构也存在着不小的地方债压力,而这种压力也会限制基建推进的力度。 此外,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特别是硬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了相对发达的程度,因此纯粹的基建发力也不存在“超预期”的想象空间。

其次,决策层实行“稳增长”措施的考量,不仅包括“通过基建拉动经济增长”,也包括“基建的适度超前”。 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压力,因此我们需要在老龄化状况加剧之前,适度提前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毕竟,在人口老龄化状况加重之后,相关机构发动基建的成本,要远高于现阶段。 从这个角度看,基建股价格也存在着“提前透支未来潜力”的可能。

再次,受到“稳增长”措施刺激的基建股,会更多集中在新型基建上。 我国在下一阶段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智能电网、储能等新型基础设施都需要择机发力。 从这个角度看,A股市场上受益于“稳增长”措施的基建股,会更多集中在进行新型基建的个股之上。

综上所述,国内“稳增长”措施发力虽然会带动基建股价格的阶段性走强,但其后续效果大概率会是分化的、复杂的。 我们在进行相关投资前,一定要看清形势,保持清醒。

标签: 收缩期 经济增长放缓 政府减少基建投资 基建股票价格下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