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admin 31 0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和经济学的研究金融市场和个人投资行为的学科。它旨在理解投资者在理性预期之外的非理性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学的基础

行为金融学基于以下假设:

  • 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们会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
  • 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即所有可用的信息都反映在资产价格中)。
  • 投资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偏差。
行为金融学发现:
  • 投资者经常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 金融市场可能无效。
  • <会表现出异常或非理性的行为。
  • 为什么投资者经常做出糟糕的投资决策。
  • 如何开发更有效的投资策略。

结论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提供金融市场和投资者行为独特见解的不断发展的学科。通过理解影响投资行为的情绪和认知偏差,我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并提高投资结果。


一文读懂什么是行为金融学,如何利用行为金融学进行投资实践

每次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它就开始跌,卖了却又开始涨? 天天都在关注股票涨跌,但买来卖去最终赚了个寂寞? 本想冲进熊市抄底,结果亏得更惨? 明明把钱放在了几个篮子里,结果还是没有躲过风险? 学了一大堆投资知识,最后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你的投资中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你是否想解决这些问题?是时候了解一门新兴学科——行为金融学了。 因为想要在投资中获利,不仅需要掌握金融学知识,更需要了解人性,知道人的行为会对投资产生怎样的影响。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是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入门书,书中用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什么是行为金融学,人的心理是如何对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以及如何利用行为金融学指导投资实战等。 作者陆蓉曾在美国著名高校系统学习过行为金融学,而且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她目前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她的行为金融学课在投资圈备受关注。 阅读本书,不但可以全面了解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投资实践也会有帮助和启发。 芝加哥大学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人惊呼:“地上有100美元!”传统金融学家说:“这不可能,有的话早被捡走了。 ”行为金融学家则说:“怎么不可能?”他跑去一看,地上果然有100美元,于是开开心心地把它捡走了。 这就是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从均衡的角度来看,地上不应该有100美元,这是长期的趋势和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实际是”什么样。 在看待任何领域的事物时,“应该是”的视角帮我们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我们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 金融学研究的是金融社会运行规律,心理学专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相交叉的学科,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趋势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试图从人类的心理、行为角度解释投资者投资什么,为什么投资,如何投资的问题。 因此,行为金融学擅长投资实战,更贴近金融市场的真实情况和人的实际行为。 越来越多的顶尖基金公司开始采用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华尔街的投资者会一直紧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北京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高校,只要一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基本上都是一座难求。 甚至连诺贝尔经济学奖都对它青睐有加,2002年、2013年、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颁给了行为金融学家,足见行为金融学在实务界和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要深入系统的了解行为金融学,首先需要了解行为金融学的三大理论基础:有限理性假说、有限套利以及前景理论。 1.有限理性假说 传统金融学假设人都是“理性人”,其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和决策都是用最小的成本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观察真实世界中人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我们会发现“理性人”的假设存在很多缺陷。 基于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人。 因为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其价值取向和多元目标并非始终如一,经常是相互抵触的。 现实中,人们在做决策时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决策的选择不在于效用的绝对值,而在于是否满意,所有决策都是比较而言的。 说个现实中很常见的场景,老板给你发了1万元奖金,你满不满意,不在于1万元对你来说是多是少,而是取决于你的其他同事拿了多少奖金。 2.有限套利 传统金融学认为,套利可以消除一切价格偏差,哪怕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理性的,都能够完成套利,继而能够纠正价格偏差。 在传统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下,只要有套利行为的存在,长期来看,价格就会收敛到合理水平,而不会出现价格偏差的问题。 事实上,实现成功套利,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如果有一件事,不要钱、又没风险、还能赚到钱,人们愿意用多少钱去做这件事?理性人应该动用全世界的财富来做这件事,直到这个套利机会消除。 但是,在真实的市场中,套利是有成本的,无论在哪个市场上买卖,都需要交保证金;同时,套利是有风险的,因为价差不一定会很快收敛,在套利过程中,价差还可能会越来越大;此外,套利的收益并不能保证,因为套利者不一定能坚持到胜利的时刻。 因此,真实市场中的套利是有限制的,这也就是行为金融学所说的有限套利。 3.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基于的参考点不同,所以面对风险时会有不同的态度。 前景理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发现人的决策选择取决于预期与设想之间的差距,而非结果本身。 人在做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点,然后衡量每个结果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参考点。 对于高于参考点的收益型结果,人们往往表现出风险厌恶,偏好确定的小收益;而对于低于参考点的损失型结果,人们又表现出风险偏好,寄希望于好运气来避免损失。 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投资股票时,总是会卖出正在获利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 因为,在面临获得时,人们往往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们却会变成冒险家。 另一方面,人对于概率的反应也是非理性的,人们通常会对小概率反应过度,对大概率则估计不足。 例如:中彩票概率虽小,总有人买彩票做发财梦;出车祸概率虽小,多数人还是愿意买保险。 所谓认知偏差指人无法正确认识想了解的事物。 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性的存在,人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下面介绍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发现的,投资者常见的认知偏差和决策偏差。 1. 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说的是,人们在分析了解一个陌生事物时,会习惯性的根据过去传统或类似的情况,对事物加以分类,并倾向于根据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做出决策判断。 在金融市场中,代表性偏差非常常见。 比如说,很多投资者看到一家公司连续3年利润翻番,然后立即对它的股票做出判断——买!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起作用。 “连续3年利润翻番”是一家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就是一家好公司,因为,其中还有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如:好业绩可能是有意调整出来的;这家公司的赢利机会消失,业绩不能持续等等。 2.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它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为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最大的权重。 与之相反,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到达的信息被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句话:“我给你推荐一只股票,A股票收益不错,但,有风险!” “我再给你推荐一只股票,B股票有风险,但,收益不错。 ”你觉得哪只股票更好?多数人感觉B好一点。 但其实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只是信息的表达顺序不同。 通过这个例子你应该感受到了近因效应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 至于现实中人们会受到哪种效应的影响,主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 3. 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正常人一般都会过度自信。 人的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有关。 当一个人没有任何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他是没有自信的,随着信息收集得越来越多,他的能力相应提升,自信就会同步增强。 但是,信息积累没有上限,能力的提升却有上限。 最终,人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身的实际水平,这就是人会过度自信的原因。 过度自信在投资中造成的行为主要有:频繁交易和冒风险。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经常在不该买入的时候不断地买入;不该卖出的时候又不断地卖出。 很多投资者做了不少交易,但发现没赚什么钱,做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些都是过度自信导致的。 4. 参考点依赖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喜欢找一个参考点,并将需要决策的事与这个参考点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逐步修正自己的决策。 参考点像“锚”一样,影响我们的决策。 举例来说:A打算买一床被子,商场正常售价是:超大码豪华双人被每床1000元,精品双人被每床600元,普通双人被每床400元。 活动期间,所有尺码都只卖300元。 受参考点影响,A最终买了超大码豪华双人被,因为它最划算,但实际上超大码的被子和他床的尺寸并不匹配。 回忆一下,你是不是做过很多和A一样的决策。 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者自己是否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5. 心理账户 在我们的头脑里,会分别为不同用途的资金建立不同的账户,并通过心理预算来使每个心理账户的成本与收益相匹配。 也就是说,决策者有多个心理账户,每个账户都在单独记账。 思考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做决策?第一种情况,你花1500元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在去的路上,发现票丢了。 你会再买一张票吗?第二种情况,你打算去现场买音乐会的门票,票价1500元,但在去的路上,你丢了1500元钱。 你会继续买票听音乐会吗?从传统金融学的角度看,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一样的,人的真实账户里少了1500元。 但研究表明,多数人丢了票以后会选择回家,而在丢了钱以后会选择买票。 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了第一种情况,多数人会选择不再买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多数人会选择买票。 这就是心理账户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心理账户会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从全局视角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 最终导致总的投资组合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优的,且投资者的风险分散来自于投资目标的分散,而不是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所要求的资产分散。 异象是指金融市场中资产的实际收益偏离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现象。 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出现了违背传统金融学风险-收益对应论的异常现象。 下面介绍几个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的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异象。 1. 规模溢价:小盘股异象 小公司的股票收益更高是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发现的第一个金融市场异象。 实证研究发现,规模不同的公司,其股票收益是不同的,而这其中小公司的收益更高,这就是规模溢价,之所产生这种异象是因为投资者错误地估计了小盘股的价值,进而不喜欢投资这类股票。 在美国,由于小盘股的流动性不够,所以只有一些封闭式基金愿意持有小盘股,大型机构不太愿意持有小盘股,这就造成了小盘股异象。 传统金融学认为,买股票最好是随机配置,也就是市场上所有股票都买一点,这样风险最分散、收益最优。 而小盘股异象告诉我们,只买小公司的股票,比在大、小公司股票之间随机购买收益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不太一样。 中国投资市场以散户为主,因此,中国投资者对大小盘股的偏好与美国投资者不同。 所以规模溢价的策略在中国有可能效果不好。 2. 股权溢价之谜 股权溢价之谜最早起源于芝加哥大学教授罗杰·伊博森的研究。 根据其对1925年到2016年,投资1美元在不同资产上的收益情况的研究发现,股权类资产的收益率远高于其他资产,这种现象无法用传统金融学理论进行解释,因此被称为股权溢价之谜。 由此可见,股票资产是一种特别适合配置的资产。 理论上,无论风险厌恶程度如何,家庭或个人投资者都应该配置一些股权资产,因为这样做才符合投资的逻辑。 但实际上,美国只有不到50%的家庭拥有股票,而其他国家家庭股票拥有率更低。 这是因为投资股票的一次性成本高,这些成本包括财富成本、时间成本、学习成本等。 3.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资产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 与之相反的,反应不足是指,资产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地、及时地反应。 过度反应会导致资产价格在坏消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消息下上升过度。 而反应不足时,市场对利好和利空消息出现时的股价没有及时反应。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主要是投资者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导致的。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而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 自我归因的投资者把投资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高能力,而将投资的失败时归因于外在因素影响。 行为金融学理论下投资策略盈利的核心在于:利用人们的错误。 其基本的交易策略就是寻找上面所说的金融市场的异象,做出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投资操作。 下面介绍几个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实践指导及策略。 1. 基于米勒假说的投资指导建议 米勒假说认为,当市场最终达到平衡的时候,股票价格一定是被高估的,它反映的是乐观者的情绪,由乐观者获得所有股票,而不是像理性理论预期的那样,股票会准确反映投资者的平均预期。 因此,米勒假说对投资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估价有泡沫是常态,我们不能仅凭基本面分析市场,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于投资实践至关重要。 此外,越是交易放量,即股票交易量变大,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 同时,投资者还需要注意那些特别难卖空或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和证券。 资产泡沫对整个金融市场非常不利,投资者要充分意识到长期持有的风险,不可盲目照搬价值投资理念。 那么投资者如何判断市场泡沫,什么时候买进、什么时候卖出呢?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记住: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 2. 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3. 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 所谓羊群行为就是投资者的从众行为,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由于羊群行为的存在,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头”或者“跌过头”。 投资者可以利用可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来进行套利交易。 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 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4. 如何寻找到有效的交易策略 了解目前已有的交易策略固然重要,想要从投资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寻找有效的交易策略。 对投资界而言,这些金融市场的异象是形成行为交易策略的基础,这些交易策略具有隐秘性,使用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的机构不会公开自己的盈利因子。 那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稳健的异象呢?作者提供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阅读优秀学术期刊发现收益异象;另一种是参加每年的金融学术年会,这些最新的学术研究会议中都有关于行为金融交易策略的专题。 另外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97个异象因子,这些因子都是经过了行为金融学学术界的研究检验,可以为你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行为金融的投资策略都是基于发现的异象来进行相应的交易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异象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它的效用会衰减。 同时,投资者们也需要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交易策略会持续有效,它们都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效。 所以,投资者需要不断的寻找获利的新方法。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金融市场实际是怎么运行的、为什么存在有利可图的交易策略、怎么避免投资错误、如何能够获取收益等。 可以说,作一名合格的投资者,应该懂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不仅提供了另外一套完整的金融学思维方式,还在用更有效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金融市场的判断与决策。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这本书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主要包括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和应用两大部分。 书中讲到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不仅适用于金融市场投资,甚至对于你为人处世、看待社会和生活的方式都有帮助。 无论你是谁,对金融市场的了解程度如何,希望你在读过这本书后,能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市场,更了解生活。 ​

行为金融学的经典教材有哪些

1、《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 2、《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3、《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费雪) 4、《股市投资致富之道》(菲利普·费雪) 5、《沃伦·巴菲特致股东信(1956-2002)》 6、《安全边际——有思想投资者的价值投资避险策略》(塞思·卡拉曼) 7、《投资最重要的事——顶尖价值投资者的忠告》(霍华德·马克斯) 8、《忠告——来自94年的投资生涯》(罗伊·纽伯格) 9、《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 10、《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

最近出版的《金融情报学》这本书如何?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国内的《行为金融学》有许多版本,例如: 1、作者:陆剑清主编 页数:232 出版社: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 2、作者:饶育蕾,盛虎编著 页数:325 出版社: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 3、作者:董志勇编著 页数:316 出版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 4、作者:陆剑清主编 页数:303 出版社:上海市: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 5、作者:陈野华著 页数:422 出版社:成都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 6、作者:饶育蕾,张轮著 页数:348 出版社: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7、作者:王稳著 页数:286 出版社: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8、作者:李国平著 页数:421 出版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 9、作者:周爱民,张荣亮等著 页数:249 出版社:北京市: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10、作者:崔巍编著 页数:311 出版社:北京市: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11、作者:饶育蕾,刘达锋著 页数:241 出版社: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12、作者:易宪容,赵春明主编 页数:382 出版社: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您可以通过作者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履历,作者知名度,出版日期,再版次数等判断书的好坏,还可以去书店浏览进行选择国外的资料更加丰富,可以参考: Shefrin(2000)的《Beyond Greed and Fear》,他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三部分,即启发式偏差(heuristic-driven bias)、框定依赖(framing dependence)和无效率市场(inefficient markets),您可以对这几个概念分别进行理解,中西结合。

标签: 行为金融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