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股票市盈率:从业余投资者到专业分析师的终极指南

admin 2 0

前言

在股票市场中,市盈率(PE)是一个关键指标,它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价值是否相对合理。对于初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来说,理解和有效使用市盈率至关重要。全面的指南将深入探讨市盈率,从其定义和计算方法到其在股票分析和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市盈率的定义

市盈率是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每股收益(EPS)是一家公司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对每股普通股的收益。因此,市盈率表示每股收益的多少倍股票正在被交易。

计算市盈率

市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市盈率 =股价 / 每股收益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为 50 美元,每股收益为 10 美元,那么其市盈率为 5(50 美元 / 10 美元)。

市盈率的类型

有不同类型的市盈率,每种类型都提供特定类型的见解: 市盈率(TTM): 这是基于最近四个季度的收益的当前市盈率。 远期市盈率: 这是基于分析师对未来 12 个月收益的预测的市盈率。 历史市盈率: 这是基于公司过去财务业绩的市盈率。

市盈率的作用

市盈率对于股票分析和投资决策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估值股票: 市盈率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股票相对于其收益的估值是否合理。较高的市盈率表明投资者愿意为每单位收益支付更多,而较低的市盈率表明股票可能被低估。 比较公司: 市盈率可以用于将不同行业的和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比较。它允许投资者识别相对便宜或昂贵的股票。 预测未来表现: 分析师使用远期市盈率来预测股票的未来表现。较高的远期市盈率可能表明预期增长,而较低的远期市盈率可能表明预期的放缓或停滞。

使用市盈率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市盈率时,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 行业和周期性因素: 不同行业和公司的市盈率可能有所不同。周期性公司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市盈率可能会有波动。 增长潜力: 高速增长的公司通常具有较高的市盈率,因为投资者愿意为未来的增长潜力支付更多费用。 财务健康: 考虑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市盈率的可信度。 估值过高: 异常高的市盈率可能表明股票被高估,可能是修正或下跌的候选对象。

市盈率与其他估值指标

除了市盈率之外,还有其他估值指标可供投资者使用,包括: 市净率(P/B): 这是股票价格与每股账面价值的比率。 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 这是企业价值与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比率。 自由现金流市值比(FCF/EV): 这是自由现金流与企业价值的比率。这些指标提供了对股票价值的不同视角,并且可以与市盈率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估。

案例研究:使用市盈率进行股票分析

为了说明市盈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让我们考虑以下案例研究:公司 A: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当前股价为 100 美元,过去 12 个月的每股收益为 20 美元。因此,市盈率为 5(100 美元 / 20 美元)。公司 B:一家中型制造业公司,当前股价为 50 美元,过去 12 个月的每股收益为 10 美元。因此,市盈率为 5(50 美元 / 10 美元)。基于市盈率,

巴菲特的相关书籍

个人感觉看投资类的书不求多而求精,以下是搜集的一部分书,像巴菲特本人著作《从100到160亿》还是买一本回家慢慢体味吧。 经典名作推荐《巴菲特原则》,《巴菲特经典投资案例》,《巴菲特怎样选择成长股》,《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连载)。 一个资料很全的投资论坛,注册下,你会发现投资天地如此宽广,世界如此大同:英国人里奥·高夫写的《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里面有几本书值得推荐给大家。 里奥·高夫推荐的第一本书是《金钱游戏》(亚当·史密斯)。 这本书在中国大陆没有译本,很奇怪,因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还是蛮有意思的。 比如身为投机客的作者为了赌赢可可的上涨期货合约,派了一名“间谍”马文去非洲加纳,考察那里的虫害是否严重。 不幸的是,马文在丛林中被水蛭叮满了全身,又被村子的居民扔进了一个热油锅里。 史密斯最后当然是损失惨重,但马文并没死,那些热油是给他治伤的。 第二本书是《像大亨般思考》,我不敢恭维。 这种励志书与传销一样,有着很大的市场,可我一点兴趣都没有。 同样,我也多次拿起罗伯特·清崎写的《富爸爸穷爸爸》之类的书,可读了几行字,便觉得像个肤浅的骗子的巧舌如簧。 当然我佩服这个美籍日本人通过《富爸爸》系列发财致富的本领,但他向人灌输的“智慧”实在小儿科。 《漫步华尔街》(伯顿·麦基尔)。 这本书很棒,它是我的启蒙书籍之一。 我1991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后,坊间还没有什么合适和有趣的证券书籍,只有台湾地区过来的一些图书在充数。 而《漫步华尔街》就是大陆最早翻译的一批投资经典之一(2002年的上海财大版是近年最新的译本)。 尽管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对麦基尔从猩猩掷飞镖得来的投资组合可以大胜基金经理人的例子记忆犹新,而且我赞同里奥·高夫的评论,《漫步华尔街》是对“股市不同的理论提出最详尽、清楚解说的投资经典”。 2004年麦基尔应博时基金公司的邀请,来到中国讲演,似乎没有引起像其他投资大师来华般的轰动,但我看了记者对他的访谈录,还是倍感平实、亲切。 如果一个初入市的投资者想真正入门“华尔街”的话,或不想被充斥着骗子的股评家蒙蔽,不妨先读一下《漫步华尔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也曾出版了麦基尔与中国大陆在美国的学者梅建平合著的《全球猎商机》,却逊色不少。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 《巴菲特:美国资本家的特质》(罗杰·洛文斯坦),海南出版社的书名译为《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这似乎更加贴切些。 这本书是巴菲特传记进入大陆最早也是最好的一本。 当然后来出版的大量有关巴菲特的书籍也不错,如《福布斯》评出的“全球最具响应力的二十部商业书”中的《沃伦·巴菲特之路》(小罗伯特·G·海格士多姆)。 除了《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外,《投资圣经》(安迪·基尔帕特里克)和《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颇值得一读,前者未必精彩,但很细微很全面,简直就是有关巴菲特的百科全书,可以当辞典翻查。 后者由巴菲特写的公司年报文章摘编而成,天底下可能没有第二家公司的年报,会受到如伯克希尔公司年报那般的热烈欢迎。 这当然有着狂热崇拜的成份,但巴菲特亲笔写的东西也确实引人入胜。 而且,我以为比起各种巴菲特的传闻轶事,年报是最伟大的投资教科书。 遗憾的是,《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未收录近几年的巴菲特年报摘录,也没作过修订。 《战胜华尔街》 《征服股海》(彼得·林奇)这本书在上海财大版上译成了《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是共同基金经理的杰出代表,为了基金营销,有些基金公司会花功夫包装“明星经理”,彼得·林奇也是由富达基金公司推出的明星。 不过,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都随风消逝,像彼得·林奇那般有自己的投资哲学并至今被人认可的经理可谓凤毛麟角。 彼得·林奇有一个投资观点我一直很受用,那就是你不必千里迢迢或费尽心思去调研自己不熟悉的上市公司,好股票就在你身边,比如你夫人爱穿的服装自己孩子爱喝的饮料。 彼得·林奇和巴菲特有一点是共通的,不买自己搞不懂的产品和公司股票,比如一些“神秘”的高科技产品。 我最近又细读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觉得林奇真是个很平实通达的人物,不偏不倚,高人啊。 一般来说,基金经理都不会倡导散户自己投资,否则他们收谁的管理费呢。 林奇却不然,他谈到散户投资有很多优势,没有必要去买基金。 另外,一般基金经理也喜欢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专家”,至少要“专业”,让傻傻的客户肃然起敬,而林奇强调“我将继续尽可能地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投资上的问题”。 大多数投资股票的人还有一个偏见,就是对买房兴趣不大,可是林奇劝大家投资股票前先买房,他认为,同样是买股票和房产,后者大多时候不会像投资股票那般让你后悔不已。 彼得·林奇有些直觉很深刻。 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为Tandon的热门软件公司去,见到一位投资者关系办公室的人员,他来公司的时间不长,却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权的市值达2000万美元。 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因公司变得如此富有,让林奇顿生警觉。 Tandon股价已上涨了8倍,市盈率极高,若再涨一倍,他的资产不是变成了4000万美元?林奇果断地拒绝了购买Tandon的建议。 后来,Tandon从35多美元跌到1美元多。 《金融炼金术》 《开放社会》 投资大师都挺有风格的,索罗斯和林奇迥然不同。 林奇评论索罗斯“是通过制造让人难解的头寸,如卖出黄金,买进看跌期权,对澳大利亚证券进行套期保值,赚了一大笔钱”。 而且林奇坦承,他也搞不懂索罗斯的把戏。 相对而言,林奇和巴菲特却是很美国化的投资大师,林奇评论巴菲特“是所有人中最为出色的投资者,他所寻找的机会类型跟我的几乎一样,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旦他找到了这样的机会,就会把这家公司的股票全部买下来。 ” 比起美国式的实用主义文化,索罗斯显得很玄,他是典型的“老欧洲产物”。 除了《超越指数》外,坊间有不少关于索罗斯的传记和“如是说”,可我觉得可以尽量读投资大师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像索罗斯这种很难用“他人”语言概括的人。 正如林奇所言,索罗斯的许多市场举动令人费解难懂,人们便抓住他狙击英镑等故事,大肆渲染,这就把他下降到一个狡诈的对冲基金经理的层面上了。 我很幸运,因为索罗斯的著作言必称波普尔,而后者是我大学时代花过功夫研究的科学哲学大师。 由于本文不是专门讨论索罗斯更不是波普尔思想介绍,我长话短说,索罗斯对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和开放哲学大为赞赏,决心将它们用到金融市场上去。 索罗斯认为自己不仅没拥有绝对真理,而且也没必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念是不是真理,他的行动哲学就是要不断被“证伪”,也就是说随时准备出错,然后修正之,因为这对一个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上的投机客太重要了。 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确实不好懂,不过,我曾把这本书作为陪我游走世界各地的“休闲书”,且读得津津有味!商务印书馆出了他的另两本专著《开放社会》和《索罗斯论全球化》,要好读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一读。 如果读者想对波普尔有研究,坊间有许多他的译著,但我建议读读《维特根斯坦的拔火根》(长春出版社),里面的两个主人公之一就是波普尔。 这书写得非常有趣,可以看出发现开放理论的人未必是开放的人物。 《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 这是里奥·高夫推荐的三本书,我觉得没什么大意思。 《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是本畅销书,大陆由宇航出版社出版,书名起得很吸引人,但放在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的副标题上才合适。 因为《专业投机原理》是本大杂烩,拿出许多东西来唬弄人,类似的投资理财书极多,只不过该作者更会包装而已。 《股市大亨》/《新股市大亨》(约翰·崔恩)也是畅销书,收集了许多投资大师的故事。 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读这些投资大师的原作,原因是故事并不能反映投资智慧和理念。 《金融怪杰》(杰克·史瓦杰)描述的是交易员的故事,这类书有不少,随便翻翻而已。 里奥·高夫在选择《股市大亨》时,曾谈到它曾对海外有过较大的影响,但在中国大陆却没有。 在九十年代初期,倒是在《上海证券报》的专题版上连载过《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史振邦编译),当时这类书籍在大陆根本没有,所以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由我们将它编成书籍,很是畅销。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又将《上海证券报》上的“实战经典”专版上的文章汇成《国际投资基金经理谈股论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但影响力已经明显不如前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的第十本书是《论凯恩斯》(罗伯特·史卡斯基著)。 里奥·高夫认为凯恩斯是投资大师,非常正确。 经济学家一般在投资方面是屡战屡败,像大经济学家费雪在1929年大崩溃前夕仍乐观过头,已成为经典案例。 而1998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直接操盘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灭,使人们对经济学家的实践能力的怀疑更是雪上加霜。 但凯恩斯是个例外。 这倒不是说凯恩斯曾从事期货、股票、外汇等多种投资,而且成绩似乎不错(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但有人也认为凯恩斯最终的投资结果并不成功),而是因为凯恩斯在他的著作中时时显露了对投资市场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如“选美女理论”、“抢座位”,已深入到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层面。 坊间有凯恩斯文集,其中一本就是《投资的艺术》(江苏人民出版社),不过真正的精华还是那本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股票作手回忆录》 接下来的《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尽管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却经久不衰,它确实像一部经典的西部片般魅力长存。 后来很多书有意无意地模仿《股市作手回忆录》,偏偏就是缺了那种感觉和深入人心的激烈。 这本书描写的是美国早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欺诈和操纵,但许多教训和经验值得后人借鉴。 按高夫的说法,最让人感慨的是书中的原型交易员大败于1929年的股市崩盘,一蹶不振,在1940年饮弹自尽,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啊(在许多方面,出色的交易员与红颜不乏相似之处)。 在中国大陆,《股票作手回忆录》从来没有畅销过,却是一本常销书。 《证券分析》 《聪明的投资者》 《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更多地被译成《聪明的投资者》,它是巴菲特向崇拜者推荐的必读书。 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是基本面分析派的开山力作,当然经典,不过我却几番犹豫是否要列入55本书目中去,因为我自己也没读完!在我筹划期间,就定下一个标准,那就是无趣的或硬啃的书都不列入进去,如威廉·夏普的《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也许很重要,可是我只是选了一部分阅读而已。 我虽然读过许多大部头的金融投资教科书,却总觉得不少论述华而不实。 《证券分析》太晦涩,《聪明的投资者》好读点,但我还建议大家读一本叫《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书精选了格雷厄姆的一些文章、演讲及访谈,如在1932年《福布斯》杂志上发表的《美国企业是否值得活下去?》,当时纽交所挂牌的公司中,超过30%的公司股票的价值低于其解散并清算出售的价值,格雷厄姆向大家发出信号,现在该是安全地回到股票中去的时候了。 还有一篇是1955年3月格雷厄姆在美国参议会银行货币委员会上的证词,主要是讨论影响股票买卖的因素是哪些,它的轰动性当然不能和老摩根在去世前不久的国会证词相比,但非常有趣,值得一读。 《价值再发现》还发表了格雷厄姆在纽约金融学院的演讲稿,共有十讲,也是清晰了解这位证券分析之父思路的好办法。 格雷厄姆的著作在大陆翻译得较全,如《储备与稳定》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都有中译本。 《怎样选择成长股》 《非常潜力股》(费利普·费舍),海南出版社的译名是《怎样选择成长股》。 众所周知,巴菲特将自己成功的理论基础归于两个人,一个是恩师格雷厄姆,另一个就是费舍。 通俗地说,格雷厄姆教巴菲特如何拾起还能吸上几口的烟蒂,而费舍教他如何发现味道极佳的好烟。 价廉物美的股票固然好,可不易找,尤其是在大牛市中,而费舍认为,价贵物美的股票也可以买,因为随着企业的成长,价贵会变得相对便宜。 格雷厄姆与巴菲特面临的市场环境迥然不同,一个是二次大战前且遭遇大萧条的熊多牛少的市场(格雷厄姆在1929年的大崩盘后丧失了35%的价值),另一个是战后美国走向全球经济独霸的阶段,投资策略和方法当然会改变。 关于费舍的成长股理论,我曾在几年前的《财经》杂志上长文介绍过,以新闻报道为价值取向的主编胡舒立对我不厌其烦的一期又一期的文章失去了耐心,终于一次在我的文章最后加上“本文完”的字样,强行停止长篇大论,有趣得紧啊。 从阅读效果看,熊市里读格雷厄姆、牛市里读费舍比较合适。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高夫下面推荐的两本书是有关技术分析的——《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江恩)和《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罗伯特·爱德华和约翰·迈吉)。 对这两本书,高夫与其说是将信将疑,还不如说是基本否定,勉强推荐只是因为它们对不少投资者有影响力。 好笑的是,高夫竟把《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比作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原因是它们都有历史价值! 绝大多数投资大师对技术分析派不屑一顾,乃至于认为他们在行江湖骗术,我过去也如是想。 在十多年的中国股市中,股价波动主要是由政策、人为操纵和偶然的公司盈利因素决定,技术分析如何有用武之地?我曾有一个观点,读懂技术图形只对想和庄家一赌的人有用,这与如何辨识地下钱庄的地址一样。 庄家在每天股价的行走上做足功夫,划出技术分析经典图型,让参与者一起入局赌一把。 至少从中国股市的经验看,技术分析派中出的骗子最多,像写《短线是银》的唐能通之流数不胜数,对散户的伤害也最深,但接受所谓技术分析的土壤很肥沃,因为不劳而获赚快钱是人的欲望。 我现在仍没有改变上述看法,但试图对技术分析做点研究,因为它是金融心理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它,做不好投资。 技术分析的重点是研究趋势,虽然它未必能清晰地指出趋势。 但绝不能和趋势作对,是一条重要的控制风险原则,很多人知道却经常做不到这点,如果利用技术分析的“教条”督促一下自己,未必是件不妙的事情。 又如,技术图型有种“自我实现”效应,很多人抛售股票的原因仅仅是别人在抛,反之亦然。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中最好的章节可能是“历史上的大炒家”,江恩举了不少大炒家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上述股票作手利文摩尔。 江恩称利文摩尔是个有信用的人,他虽然屡屡破产,但只要恢复元气,一定还债(包括欠江恩的钱)。 高夫曾提到利文摩尔在1929年便彻底失败,而江恩说他在1934年再次破产后又赚了钱,当然最后确实在破产状态下自杀。 《金融心理学》的作者拉斯·特维德还提到过利文摩尔是如何逃过1929年大崩盘的,当时他雇佣40名“统计员”作为助手,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对下跌和上涨的股票家数进行计算。 在他们广泛选取的1002只股票中,有614只同一时期下跌,只有338只上涨,所以尽管工业指数成份股涨势喜人,利文摩尔感到大势不妙,赶紧走人。 江恩对这位大炒家的总结是:“利文摩尔的弱点之一是他除了学习如何赚钱之外,什么都不学。 他从不学习保存资金的方法。 他贪心,有权力欲,所以当他赚了一大笔钱以后,就不再稳妥地进行交易。 他试图让市场跟着他的意愿走,而不是等待市场自然地转势”。 这也是所有最终失败的大炒家的通病,当他们赚到大钱后,就忘却了遇事小心谨慎的成功之道,变得过度交易,没考虑意外的出现,忘乎所以,最后市场经常只有他一个买家,其他都是卖家。 江恩的下面一段话已超出了技术分析的范畴:“任何投资者都应在交易的时候记住,他可能是错的。 那么他怎样才能纠正错误呢?答案是设置止蚀单,这样可以减少损失。 除非一个人知道他要冒多大的风险,以及在一笔交易中他的资金要冒多大的风险,否则他就不应该开始投机。 因为如果不知道这些基本的规则,那么他迟早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爆仓”。 要掌握技术分析势必要了解心理学,《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的作者之一约翰·玛吉还有一本《战胜华尔街》的书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译出。 坊间有无数的“战胜华尔街”,这本叙述的是“成功投资的心理学与哲学”,有点意思。 比如书中讲了很多有关地图的故事,不失为一种理解技术图形的哲学涵义的方法。 《与天为敌》 里奥·高夫推荐的第十六本书是彼得·伯恩斯坦的《与天为敌》。 伯恩斯坦是《投资组合管理期刊》的创办者(1974年),更是一位将复杂的投资理论和观念注释成风格清新的故事的高手。 我每每读伯恩斯坦的书,就觉得是在读历史小说,极有快感。 《与天为敌》的副标题是“风险探索传奇”,从希腊、文艺复兴一直聊到现代,主要涉及不少概率问题,但写得极人性化。 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投资革命》(上海远东出版社)讲的是马克维茨、默顿、萨谬尔森、米勒、莫迪格里亚尼等经济学家是如同把高深莫测的理论用于华尔街的实践上的,读者看完之后,就不会被所谓的“火箭科学”之流的金融工程蒙得晕头转向了。 伯恩斯坦的另一本书《黄金的魔力》没有中译简体字本,写的是黄金的历史,大家之作。 《投资组合管理期刊》对伯恩斯坦的助益很大,他坦承:“是这份杂志使我更年轻了,而非别的什么东西,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很紧张的,当你必须要读所有那些材料——是你细读,而不是浏览,并且好的坏的都读——你就不能不从中学到东西”。 伯恩斯坦近年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过一篇《投资的核心》的短文,描述不确定性始终围绕着我们,其中不乏警句般的风格: “在投资者头脑比较冷静的时候,投资者知道他们没有能力预知未来。 然而,在处于极端恐慌或狂想的心理状态下时,他们对其预测变得非常大胆:他们的行为使人感觉好像不确定性已经消失了,结果是毫无疑问的一样。 现实突然转变成了那个假象的未来,其中结果是已知的。 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但他们也是难以让人忘记的:市场的大起大落就是由投资者的心里从怀疑到确定的转变形成的”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有关市场行为的教训,尽管如此,以延伸不可重复的过去的长期因素适用范围方式来预计长期期望收益是非常危险的。 尽管没有人会怀疑老摩根的推测,即资本市场永远是在波动的,但是并没有事先确定的市场必定会恢复到的均值。 在20年或者30年中收益率即使只有1—2个百分点的差异,也会造成最终财富的巨大差别” “投资不像许多其他的领域:因为不确定性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数的胜利都会属于乌龟,而不属于兔子”。 《24天:安然垮台真相》 《玛莎的公司》 我不明白高夫接下来为什么推荐《战胜道琼斯》(麦克·欧希金斯/约翰·道恩士),因为它的内容很普通,没看出什么成功之道来。 而下面的《放空巧术》(凯萨琳·史丹利)和《统计会说谎》(达伦·霍夫)被上海财大出版社译成《卖空的艺术》和《统计陷阱》。 《统计陷阱》是本很有趣的小册子,由一位有统计背景的新闻记者所写,但它首先最适合的是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因为他们稍有统计常识,不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卖空的艺术》也不错,有许多个案,可是缺乏具体的情境。 我建议大家读两本有助卖空的书,一本是《24天:安然垮台真相》(上海远东出版社),另一本是《玛莎的公司》(中信出版社)。 安然公司欺诈案早已真相大白,似乎没什么可深挖的地方。 我当时见到《24天:安然垮台真相》,也是这个意思。 但有位朋友建议我一读,我看后才发现安然公司垮台有相当的偶然性,它肇始于公司的CEO斯基林的辞职,《华尔街日报》的两位记者觉得有点奇怪,便想写点东西,后来他们又很偶然地发现了公司年报中的“相关合作交易”的栏目,这些东西早被许多分析人员和基金经理读过,记者们却找到了公司财务总监法斯托在关联公司兼职的情况,本想抓些“小辫子”,没想越搅越浑,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在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放空者竭力帮助记者的故事,他们是揭穿黑幕不可缺少的一环。 放空的真正艺术在于不仅能够看空一家公司或一个市场,还得在合适的时机放空,这确实需要“一叶知秋”的本领,乃至运气使然。 对于喜欢人文历史思索的朋友,还可以看看林达写的《总统是靠不住的》(三联书店),“水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尼克松下台,而人们是如何放空政府的,可以看其中的详细叙述,看后也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慨:现实远比故事要离奇,有许多事情非我们人力所及。 《玛莎的公司》反映的是另一个故事。 女主人公玛莎是美国家居时尚的代言人,她的玛莎·斯图尔特多媒体公司于1999年10月18日开盘交易,发行价是18美元/股,当天开盘价为37美元/股,上涨了107%,但在随后的6个月里,股价下跌了48%。 事情并没完,她又因内幕消息,抛售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股票,而被法院审判。 整个过程也是离奇、精彩,让人深思。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与其是主动卖空,不如说是要防天有不测风云。 里奥·高夫最后推荐的六本书都很有价值。 《一九二九年股市大崩盘》经常被人提及,自是一本经典之作。 作者加尔布雷思并不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可是对社会大众有影响力,文笔也很浅显易懂,这本书即将由上海财大出版社译出,我们静候佳音。 《混乱中的困惑》(乔瑟夫·迪加维加)收入海南出版社的《投机与骗局》中。 这本书在1688年已出版,用的是对话形式来解释当时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场的运作,但书中所描述的种种现象似乎也发生在今天的市场中——混乱、疯狂,充斥着人性弱点的暴露。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麦里斯·麦基)不单是本投资经典,也是一本人类愚行的总记录,如十字军东征、“女巫”、占卜术、催眠术、圣物崇拜、决斗等历史故事。 《投机与骗局》只收录南海公司、郁金香和密西西比计划的几个大泡沫,相比之下,视野狭小了些。 在中国九十年代初的上市狂潮和九十年代末的世界科网泡沫中,我们都会看到南海泡沫的影子。 当时的“股份公司申请”中有:马匹保险公司、头发贸易公司、为所有男女主人因为仆人造成的损失而保险的公司以及“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公司”。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股票市场显相实录》(费雷德·施维德)明显没有《客户的游艇在哪里》的译名那般直奔主题和生动,也就是说港湾里到处是经纪人的游艇,却不见客户的游艇。 这书事实上讲的是金融中介机构的盈利之道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忽视客户利益的腐败,比如基金可以亏得一塌糊涂,但基金经理照样收取管理费等。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聪明的人不应该“买股票”,而是要么“卖股票”,要么做“交易中介”。 也就是说,自己搞家公司上市或者为别人包装上市,这样就避免了投资风险。 中国的绝大多数券商的死亡之旅是与自营有关,他们自己充当了交易主体,把自己的风险全部暴露却无法防范。 如果这些券商仅经营经纪业务,即使没有赚大钱的投行业务,生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说谎者的扑克牌》 《营救华尔街》 《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 《悲观博士考夫曼论货币价值》 《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是个极机智的写手。 他曾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债券交易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叙述出来,有黑色幽默风格,让人忍俊不禁。 所罗门公司是80年代华尔街极富个性的公司,它出了很多人才,后来又演绎了许多故事。 例如,已超过路透社的财经信息商彭博创始人、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就出自所罗门公司,当时年已不惑的他被炒鱿鱼,不得不自创事业。 《说谎者的扑克牌》写到1988年、1991年所罗门公司因操纵政府债券丑闻而差点倒闭,后被巴菲特解救,故事情节可见《华尔街黑幕》(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是马丁·迈耶,海南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很多著作。 迈耶的文风应属通俗财经类,可总透露一股陈腐味,让人难以卒读。 如果把他的著作与伯恩斯坦比较,高下立见。 债券丑闻的主角之一是梅利韦瑟,他是所罗门公司的董事和王牌债券交易员,《说谎者的扑克牌》就是以他登场亮相为开头的。 巴菲特接手所罗门后,对公司的交易文化颇为感冒,梅利韦瑟不得不离开,创办了后来轰动一时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于是又成为《营救华尔街》一书的主角。 当公司面临破产,很想出资营救的巴菲特最终没有动手,可能是与他对梅利韦瑟的交易文化不以为然有关。 《营救华尔街》和《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的作者同是罗杰·洛文斯坦,他将复杂晦涩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前因后果写得如此扣人心弦,真是有本事。 坊间还有一本英国作者尼古拉斯·邓巴的《创造金钱》(上海人民

李迅雷: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 大消费与高科技

10月14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做客今日头条《首席讲坛》线上访谈栏目,详解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 以下,以问答形式呈现对话内容。

问:本期话题是“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记得在两年前,你就提出过“存量经济主导”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你当时是如何判断“中国已经步入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的呢?

李迅雷: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我应该是市场上最早提出中国经济步入存量经济主导时代的学者之一。 除了GDP增速连续九年放缓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人口流动性下降、外贸增速下降、M2增速下降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时长增速下降等四方面来说明 人口流、资金流、货物流及信息流的绝对量或增速 均在下降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存量特征愈加明显。

分化也是存量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下降、产能过剩的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每年的增量占总量的比重越来越低,存量经济的特征就会愈加明显。 首先我关注到的是人口的分化,之后又看到区域经济的分化,此外,还有居民收入的分化、新旧产业的分化以及行业内的企业也出现了分化。

所以,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相比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赚钱越来越难了,投资意愿下降,消费增速下降。 因为投资错了要亏钱,银行业惜贷了,收入差距大了,奢华消费增长快,但大众消费增长慢,因此对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来说,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

例如,乘用车销量负增长、手机销量负增长,传统产业投资意愿下降,而投资PE、VC的风险也大了,因为新兴产业尽管需求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如新能源汽车,目前也不能随便投。

问:早几年曾有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消失了,或者说“周期的波动性正在淡化”,从近几年的经济来看,这一判断准确吗,周期是否明显?你如何看待近年来的经济周期?

李迅雷: 周期大致可分为长周期、中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从目前看,中周期和中短周期确实有弱化现象。 这是因为当今主要经济体都加大了逆周期调控的力度,使得中短周期呈现弱化现象。 例如,2017年的时候,不少人认为新周期来临的,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可怕的时滞》,认为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尽管2015年以来的逆周期政策导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大幅上升,但政策只能改变斜率,不能改变趋势。 事实证明,2018年以后,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稳中向下的减速中。

因为周期是学者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形象描述,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重复。 因此,周期现象还是存在的,但表现方式会有所变化。 比如,过去谈论比较多的为期三年左右库存周期,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下,就淡化了。 简言之,中国经济目前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特征。

不过,中国经济的中长周期和长周期依然是存在的,因为这两个周期太长,因此,研究者不多。 尤其是中长周期,或成为建筑周期,目前已经处在下行阶段,它将以房价回落并在未来走稳为结束特征。 至于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我没有什么研究。 但个人认为, 中国仍处在长周期的上行阶段,起点是1979年,中国的GDP总量或将在10年内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从1700-1820年,走了一波上行期,GDP的全球份额从大致25%上升到32%;1820-1949年,是非常痛苦的下行期,GDP的全球份额降至5%左右,1949-1979年,是盘整期,GDP的全球份额没有上升。 1979年以后,是新一轮长周期的开始, 估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GDP的全球份额可以达到20%左右。

但是,对于这轮经济增速下行趋势而言,远没有止跌迹象,欧美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全球经济将经历低增长、高震荡的阶段。 但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依然很明显,即GDP增速几乎是全球增速的两倍, 中国经济总量将在减速中成为全球第一。

问:非常想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些地方?映射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机会分别在哪?或者换句话说,未来十年资本市场上哪些行业值得进行投资,而哪些行业又值得我们去创业或者就业?

李迅雷: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动能很多,如现在大家热议的“硬科技”,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方向。 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增长点,但这些增长点,与传统的家电、汽车、手机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事实上,要形成新的巨大需求,才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纺织机械为代表, 拉动了英国经济发展,使英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龙头,带来了电力设备、汽车等的迅猛发展, 也持续了近100年时间,美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三次工业革命,仍是美国领头,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主导, 已经持续了近70年时间,但这些年来,缺乏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发明或技术进步,动力不断减弱。 因此,发达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都在放缓,中国也不例外。

所以,如今的投资机会也多是结构性的,而非普遍性的。 因为存量经济下,行业内部是此消彼长,行业之间也存在新旧转换。 就资本市场而言,我觉得主题投资可能是两大方面,一是大消费,逻辑是投资、出口都在下行,中国GDP中消费的相对比重上升;二是高科技,毕竟科技引领时代进步。 但是,这只是概念,投资需要落到具体的公司上。 我在去年年末,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意思了目前市场上钱太多了,但好项目、好标的少,过去是钱少,好标的多,那时应该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资本市场发展至今,智商税征了太多,别再被征了,炒地图、炒题材、炒概念,都是低智商游戏的表现。

从就业的角度看,IT行业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毕竟是科技引领时代进步。 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不大了,目前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在7.5%以上,超前发展了,今后金融业可能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减量博弈。

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就是大顶;寒意更浓的是用户时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已经滑到了6%,人均单日时长358.2分钟,可能也离大顶不远了。 过去的5年多的时间里,在4G带动下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很多高薪的程序员岗位,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近几年也大热,伴随着O2O的出清、互联网金融去产能、互联网相关PE/VC行业寒冬接踵而至,我们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将至,市场正在进行残酷的存量厮杀,用户下沉和出海也快成了最后的故事。 互联网行业是否拐点已至?未来还有新的机会吗?

李迅雷: 去年中泰研究所TMT分析师已经做出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见顶的判断,但目前来看海外第三世界包括印尼、印度、非洲地区等仍然处于用户红利阶段,从今年这些地区4G基站发货较快的情况也可以判断,这些地区的移动互联网还在快速发展中。

从国内来看,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已经走出用户红利阶段,受益于国内良好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覆盖,中高低端各个层次的用户都已经发掘的较为充分,进入需要依托产品内容进行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阶段,对企业竞争实力的要求很高。 这可以视作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拐点,但仍然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腾讯音乐、美团点评都是以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用户实现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典型。 4G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机会,驱动了过去多年产业的大发展,而未来的机会有望聚焦在5G带来的物联网领域。 5G是第一次从技术上满足物联网发展的需求,将开启从人联网时代走向物联网时代的新创新周期,现在正是在起点,需要从战略上重视。

问: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经常听到“风格切换”“结构性行情”“板块轮动”的概念,这是不是就是存量博弈的直接表现?去年年中,你提到“存量博弈时代,市场正在给确定性溢价”“2017年是抓大放小的元年”,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以大消费为代表的股票大幅上涨,市场给了这些股票一个名字,叫做“核心资产”。“漂亮50”和“核心资产”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半年“核心资产”涨幅较大,下半年风格切换是否已经再次转向成长股?从估值看“核心资产”目前贵不贵,是否仍然具有长期持有价值?

李迅雷: 在2017年以前,股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散户市场,如小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非常高,大市值股票被相对低估。 我们将A股各行业中,每年ROE最差的10%的公司挑选出来,滚动构成绩差组合,代表市场中业绩最差的公司的股价表现。 结果是,绩差公司股价的平均涨幅远远超过万得全A指数。 2005年至2016年末,绩差组合总涨幅约13.5倍,而同期全A指数涨幅只有6倍,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一路领先于万得全A指数。 2016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才与全A指数反向变化,趋于回归合理的估值水平。

因此,2017年之前,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是严重扭曲的,2017年进入所谓新价值投资时代,其机会正是来自于估值体系的修复,而非宏观基本面的逆转。 所谓存量博弈,与存量经济特征相对应。 博弈的结果,就是有一大批过去被称为“壳资源”的股票,不断缩水,而过去被当成大白马的股票,估值水平不断提升。

核心资产和漂亮50,实际涵义都差不多——蓝筹股,但用在A股市场上,还不是太精准。 但是, A股市场的再回到从前炒概念为主导的所谓风格切换已经不太可能了, A股市场已经走上了朝成熟市场迈进的不归路。 至于成长还是价值,两者之间不属于风格切换。 有价值的公司,一定具有很好的或很稳定的成长性,否则就没有价值可言。 所谓转向成长之说,说穿了,就是一部分人希望重炒概念。 我认为,个别热门板块有可能被炒作,但伪成长的股票,要想再度提升估值水平已经很难了。

至于目前核心资产贵不贵,应该说,从静态看,大部分核心资产都已经实现了价值回归,处在估值洼地的已经很少了。 从今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的表现看,回报率很惊人,可见一斑。 但从动态看,不少成长型企业在若干年后,可能又会出现估值洼地。

因此,最终还是要看这些核心资产的成长性如何,如果成长性很好,市场份额在提升,则股价仍有上升空间。 所以,投资选股就得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去做基本面分析。

投资机会,从逻辑上讲,看好两方面: 一方面是存量经济下的结构性机会,企业分化带来头部企业的投资机会, 产业分化带来新旧动能转换的投资机会,包括大家讲的大消费、高科技等,这也是一个新旧转化过程;区域分化带来热点大城市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依然存在,但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等等。

另一方面,从散户时代步入到机构时代的估值体系重整机会。 整体而言,过去是大企业被低估,小企业被高估,确定性的增长被低估,不确定的增长被高估。 今后,就是要让价值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核心资产已经不便宜了,接下来应该会发生风格切换,成长股行情会起来——这样的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也不排除判断准确的可能性。 但是,它存在一个逻辑缺陷。

因为 走势是围绕着均值上下波动,离均值远了,便会出现回归,但不意味着回到均值就不动。 有个成语叫矫枉过正, 也就是说,从下往上回到均值附近后,有可能继续往上,反之亦然。 低估的时候叫价值发现,回归的时候叫价值实现,再度偏离均值的时候叫过热或过冷。 投资,如果有逻辑依据,就会踏实些,包括资产价格理性阶段逻辑,也包括非理性阶段逻辑。

问:李老师提到过行业的分化和集聚,从行业比较的角度看,分散和集聚的两个行业,哪个更好?比如说,一个行业正在百花齐放,大量新的小公司不断诞生;而另一个行业则是小公司不断倒闭、大公司不断变强,头部效应明显。你会选择投资百花齐放中有潜力的小公司,还是行业集中度上升过程中的大公司(或者对应的行业)?

李迅雷: 应该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的行业大部分属于新兴行业,处在春秋战国时代,机会很多,同时风险也很大。 例如,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热潮中,互联网企业大量产生,“触网”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多,估值从市盈率变成了“市梦率”,当时如果能够选对BAT,那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率,但如果选错,可能血本无归。 因此,投资应该要相信二八定律,即选对的概率总是很低的,即便你做再多的研究,对于新兴行业未来存在诸多风险,恐怕很难回避。

因此,我在过去为什么反复强调确定性溢价呢?是因为很多投资者抱有侥幸心理,喜欢投资不确定性高的标的,希望一夜暴富,乌鸡变凤凰,由此导致不确定的股票估值过高,而确定性的股票被冷落而导致估值偏低。 所以,我的建议,还是 去投资相对成熟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风险收益比会相对高。 因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从散户市场转向机构主导的市场过程,即理性的投资者数量会越来越多,资金实力决定了话语权,投机股将来会缺乏接盘者。

李迅雷: 首先,我不觉得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但指数的缓慢上涨是必然的,因为 指数走势主要是由大市值股票走势决定的。 今年的增量资金多来自北上资金,这是在A股被纳入MSCI之后,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规模大幅上升。

其次,今后外资的A股市场的投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如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的外资的投资市值比重都在20%以上,我国目前的外资占比在5%以下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资不能不增加投资比重。

第三,从长期看,国内的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入市规模还将持续上升,一是增量部分入市规模可观,二是存量部分会逐步提高权益资产投资的比重,如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上限是30%,而行业实际运用比例为22.64%,还有一定空间。

股市从来都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 只要信心提升了,各路资金将会纷纷入市。 现阶段只是外资的被动入市居多,为的是MSCI的配置需要。 因此,我国要观察的是基本面是否改善,如果基本面改善了,则股市马上会有涨势,因为A股市场的效率一直比较高。

问:近几年,随着P2P行业的出清、地产市场调控、资管新规等,高收益率的资产越来越少,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优质资产,市场似乎迎来了一轮新的“资产荒”。想必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从现在往后看3年5年甚至10年,普通居民还能配置什么资产?

李迅雷: 从发达市场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看,金融资产配置比重远高于房地产,存款类资产配置比重比较少,个人投资者买的基金类产品比较多。 我想,未来中国也会像成熟市场的居民一样, 增加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或把钱交给机构投资者去理财,即购买基金产品。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内投资者应该增加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比重,如目前港股通、沪伦通都已经开通,投资一定要有全球化配置资产意识。

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的大背景下,投资者还应该有防范风险意识,其中,对家庭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显得很重要。 如果专业一点的话,可以选择外汇、贵金属或商品期货、股指或国债期货等对冲工具,以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此外,由于今后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高震荡模式,各国之间的冲突会多于合作,导致全球风险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意识提高,因此, 如果业余一点的话,像黄金这类贵金属作为避险性品种,值得长期增持。

问:房地产市场一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财经话题,单聊这一个话题,都能撑起来很多场访谈了。 早先有经济学家预判“2019年是楼市大底”,似乎是在暗示我们抄底;去年年底你做出过判断,认为“2019年房地产将进入减持窗口”。 从整个行业来看,今年有200多家房企破产,行业集中度似乎正在上升。 大家目前担心的问题是,美联储降息可能引起全球的宽松大潮,国内可能也会慢慢宽松起来,“资产荒”之下,我们的楼市未来会不会再次步入上涨通道?或者说,未来有可能形成“一二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三四线城市慢慢下跌”的格局吗?整个房企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格局?

李迅雷: 我在今年年初的宏观经济与投资策略报告中曾提出,房地产作为国内居民最主要的大类资产,已经进入减持窗口。 我的逻辑是,长达20余年的房地产牛市已经步入尾声,即便利率再降,美联储再推量化宽松政策,它们能改变的只是经济下行的斜率,不能改变趋势。 我认为,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问题日益严峻, 这是由于全球性长期和平所引发的难以避免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长期和平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的价格也会带来抑制。

从古今中外看, 资产价格总是波动的,长期高位走平的案例几乎没有。 而且不少投资者是贷款买房,即便房价走平,各种持有成本加起来比较,也将导致实际投资亏损。 此外,还要关注房地产的流动性,一旦流动性极度萎缩,则投资性购房的持有风险会大幅上升。 以上均为减持理由。

从今后看,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 因为当前及今后房地产调控的总基调是因城施策,防止大起大落。 由于人口流向大城市,所以,三四线城市总体看,房地产库存率会不断提高,一二线城市则相对比较好些,因为需求仍将持续增加。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将加速头部公司的形成。 从数据看,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在快速上升,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会因为土地购置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而难以生存下去。 而龙头房企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因此,房地产业的结构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变动风险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炒过股

如何选股 我国沪深股市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只A股,经过十年的风风雨雨,投资者已日 渐成熟,从早期个股的普涨普跌发展到现在,已经彻底告别了齐涨齐跌时代。 从近 两年的行情分析,每次上扬行情中涨升的个股所占比例不过1/2左右,而走势超过 大盘的个股更是稀少,很多人即使判断对了大势,却由于选股的偏差,仍然无法获 取盈利,可见选股对于投资者的重要。 第一节 选股的基本策略 如何正确地选择股票,100多年来人们创造出各种方法,多得使人感觉目不暇 接,但是不论有多少变化,可以归纳为基本的几种投资策略。 一、 价值发现: 是华尔街最传统的投资方法,近几年来也被我国投资者所认同,价值发现方法 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市盈率、市净率等一些基本指标来发现价值被低估的个股。 该 方法由于要求分析人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对于非专业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困难。 该 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价格总会向价值回归。 二、 选择高成长股: 该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越来越流行。 它关注的是公司未来利润的高增长,而市 盈率等传统价值判断标准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采用这一价值取向选股,人们最倾 心的是高科技股。 三、 技术分析选股: 技术分析是基于以下三大假设:(1) 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2)价格沿趋势变 动;(3) 历史会重演。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以技术分析方法进行选股,通常一般不 必过多关注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等基本面情况,而是运用技术分析理论或技术分 析指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来进行选股。 该方法的基础是股票的价格波动性,即不 管股票的价值是多少,股票价格总是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技术分析选股就是从中寻 找超跌个股,捕捉获利机会。 四、 立足于大盘指数的投资组合(指数基金): 随着股票家数的增加,许多人发现,也许可以准确判断大势,但是要选对股票 可就太困难了,要想获取超过平均的收益也越来越困难,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 力,取得的效果也就和大盘差不多、甚至还差,与其这样,不如不作任何分析选 股,而是完全参照指数的构成做一个投资组合,至少可以取得和大盘同步的投资收 益。 如果有一个与大盘一致的指数基金,投资者就不需要选股,只需在看好股市的 时候买入该基金、在看空股市的时候卖出。 由于我国还没有出现指数基金,投资者 无法按此策略投资,但是对该方法的思想可以有借鉴作用。 上述策略,主要是以两大证券投资基本分析方法为基础,即基本分析和技术分 析。 由上述的基本选股策略,可以衍生出各种选股方法,另外随着市场走势和市场 热点不同,在股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选股策略和方法。 此外,不同的 人也会创造出各人独特的选股方法和选股技巧。 zx0430 04-9-5 12:06 第二节 基本分析选股 基本分析选股,即对拟投资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公司的经营情况、 管理情况、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由研究公司的内在价值入手,确定公司股 票的合理价格,进而通过比较市场价位与合理定价的差别来确定是否购买该公司股 票。 一. 公司所处行业和发展周期 任何公司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速度与其所处行业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任何行 业都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生命周期,人们把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 期、成长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行业经历这四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 一。 一般在初创期,盈利少、风险大,因而股价较低;成长期利润大增,风险有所 降低但仍然较高,行业总体股价水平上升,个股股价波动幅度较大;成熟期盈利相 对稳定但增幅降低,风险较小,股价比较平稳;衰退期的行业通常称朝阳行业,盈 利减少、风险较大、财务状况逐渐恶化,股价呈跌势。 因此公司的股价与所处行业 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常人们在选则个股时,要考虑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高成长行业的个 股,而避免选择夕阳行业的个股。 例如我国的通信行业,近年来以每年30%以上 的速度发展,行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典型的朝阳行业,通信 类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中倍受青睐,其市场定位通常较高,往往成为股市中的高价贵 族股。 另外象生物工程行业、电子信息行业的个股,源于行业的高成长性和未来的 光明前景也都受到热烈追捧。 上市公司的股价,更多地是受到其自身发展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影响。 任何一家 公司,与行业发展周期相仿,也存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同样也可以划分为初创期、 成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 以家电行业的四川长虹为例,从初创到打出自己的知名 品牌,之后经历了11年的高速成长期,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它的股价,也在几年 中经历了十余倍的狂飚后稳定下来。 又如沪市中的大盘股新钢矾,虽然属于被认为 是夕阳行业的钢铁行业,但是由于自身良好的经营和管理水平,98年实现了净利 润增长超过100%的骄人业绩,说明夕阳行业中照样可以出现朝阳企业。 以上事实 表明,行业发展周期和公司自身的发展周期有时可能差别很大,投资者在选股时既 要考虑行业周期,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我国,由于公司的一般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的短期经营思想比 较浓厚,要想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难度较大 ,上市公司中往往昙花一现者较 多,这从某种程度上增大了选股的难度。 二. 公司竞争地位和经营管理情况分析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优胜劣汰,无竞争优势的企业,注定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萎缩及至消亡,只有确立了竞争优势,并且不断地通过技术更新、开发新产品等各 种措施来保持这种优势,公司才能长期存在,公司的股票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决 定一家公司竞争地位的首要因素是公司的技术水平,其次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另外 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规模效益和项目储备及新产品开发能力也是决定公司 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公司的竞争地位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对公司的未来发展 情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主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企业经营效率、内部管理制度、人 才的合理使用等。 通过对公司竞争地位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公司基本素质有比较 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很有帮助。 三. 公司财务分析 如果说,对公司的竞争地位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的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那 么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的财务分析则是对公司情况的定量分析。 本书在第五章中已 对详细介绍了公司财务分析的方法,此处就不再重复。 四. 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和利润预测 投资者可以综合分析公司各方面情况,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一基本估计, 分析方法主要从上面介绍的几方面加以考虑。 另外还可通过对公司的产品产量、成 本、利润率、各项费用等各因素的分析,预测公司下一期或几期的利润,以便为公 司的内在价值作一定量估计。 这项工作由于专业性较强,一般由专业分析师进行。 普通投资者虽然对利润预测难度较大,仍然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一大概的估 计,对于选股的投资决策不无裨益。 五.发现公司已存在或潜在的重大问题 在选股时,除对公司其它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外,我们还必须通过对公司 年报、中报以及其它各类披露信息的分析,发现公司存在的或潜在的重大问题,及 时调整投资策略,回避风险。 由于各家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周期、经营环境、地域 等各不相同,存在的问题也会各不相同,我们必须针对每家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模式,但是一般发生的重大问题容易出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公司生产经营存在极大问题,甚至难以持续经营 公司生产经营发生极大问题,持续经营都难以维持,甚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和倒闭的边缘。 2. 公司发生重大诉讼案件 由于债务或担保连带责任等,公司发生重大诉讼案件,涉及金额巨大,一旦债 务成立并限期偿还,将严重影响公司利润、对生产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对公司信 誉也可能受到很大损害。 更为严重的公司还可能面临破产危险。 3.投资项目失败 ,公司遭受重大损失 公司运用募股资金或债务资金,进行项目投资,由于事先估计不足、或投资环 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产品销路发生变化、或技术上难以实现等各种原因,使得投资 项目失败,公司遭受重大损失,对公司未来的盈利预测发生重大改变。 4.从财务指标中发现重大问题 从一些财务指标中可以发现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 (1) 应收帐款绝对值和增幅 巨大,应收帐款周转率过低,说明公司在帐款回收上可能出现了较大问题;(2) 存 货巨额增加、存货周转率下降,很可能公司产品销售发生问题,产品积压,这时最 好再进一步分析是原材料增加还是产成品大幅增加;(3) 关联交易数额巨大,或者 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或者上市公司的销售额大部分来源于母 公司,利润可能存在虚假,但是对待关联交易需认真分析,也许一切交易都是正常 合法的;(4) 利润虚假,对此问题一般投资者很难发现,但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 迹,例如净利润主要来源于非主营利润,或公司的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改变,某年 的净利润却突然大幅增长等,随着我国证券法的实施及监管措施的俞加完善,这一 困扰投资者的问题有望呈逐渐好转趋势。 实例:琼民源(0508),96年公司业绩发生突变,净利润由95年的38万跃升 至4.85亿元,每股收益高达0.87元。 该股是96年和97年初的明星股,一年多时 间里股价翻几番,以火箭般的速度一跃成为高价绩优股,一时该股跟风者众,许多 股民以持有琼民源为时尚。 然而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一些重大的可疑之处,该公司 96年的主营业务利润仅39万元,而其它业务利润却高达4.41亿元,投资收益也有 3015万元,这样一种收益结构不能不让人对该公司打上一个大问号。 果然由于虚 假利润等问题,该股自97年3月1日开始停牌,共计长达两年多的时间。 该股的 投资者所遭受的资金损失和心灵上的伤痛无疑是巨大的,而假如当初投资者将该公 司列入问题公司行列,敬而远之,则结果将不会这般惨痛。 (虽说最后政府介入圆 满地解决了琼民源事件,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仍应引以为戒) 总之,投资者对选择问题公司股票必须持慎之又慎的态度,最好是敬而远之, 回避问题股应是运用基本分析方法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六.结合市盈率指标选股 运用基本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每股盈利、市盈率等指标,并综合考虑公司 所在板块、股本大小、公司发展前景等因素,确定公司的合理价格,如果价格被低 估,则可作为备选股票,择机买入。 在此方法中,市盈率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究竟市盈率处在什么位置比较合 理,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市盈率差距也很大,欧美国家 股市平均市盈率经常保持在20倍左右,日本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居60倍以上。 近几年来,我国沪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在30-50倍的范围内波动,一般来 说,30倍左右是低风险区,50倍左右是高风险区。 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分析,假如我们把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 率,那么在股市中高于这一收益率的收益水平就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例如我们以目 前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3.78% 所对应的市盈率26.5倍,作为判断股票投资价值 的标准,低于这一市盈率水平的股票,就可以认为价值被低估、具备了投资价值。 然而如果仅从这一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必然要犯错误,因为市盈率受一些因素的 影响巨大。 首先,市盈率水平与公司所处行业密切相关。 例如,生物医药行业作为高成长 行业,其市场定位一直很高,动辄50-60倍的市盈率并不鲜见;97年的大牛股深 科技,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龙头股,市盈率曾高达70倍;而曾极度不被人看好的 钢铁板块个股,市盈率常常在10倍左右徘徊。 其次,市盈率还受股本大小和股价高低的影响。 一般说,股本越小的股票越受 青睐,其市场定位和市盈率越高,有人将此成为小公司效应,美国的Baze 1981年 最早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股票分为5类,发现最小一类的 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要高出最大一类的股票平均收益率达 19.8%。 据笔者的观察, 我国的小公司效应更为明显,并且呈现不同的特点,由于非流通股的存在,市盈率 更多地是与流通股的联系紧密。 另外,偏爱低价股是我国股市的一大特色,股价越 低,市盈率越高,有时每股收益才几分钱的股票,股价达到5、6元还被认为便 宜,这一价值取向不能说是成熟市场的表现,但在目前,在判断市盈率的高低时,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此外,公司高成长与否,对市盈率有重大影响。 俗话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 未来,一个对未来有良好预期的个股,其股价自然就高。 公司未来前景越好,成长 性越高,市盈率水平就越高。 那么如何衡量这一因素呢,我们在此引入动态市盈率 的概念,从市盈率的公式可以看出,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值,每股收益的 变化,使市盈率向相反方向变化,由每股收益的不同,我们可以计算出3种市盈 率,即市盈率Ⅰ,市盈率Ⅱ,市盈率Ⅲ。 市盈率Ⅰ=考察期股价 / 上年度每股收益 市盈率Ⅱ=考察期股价 / 中期每股收益 ×2 市盈率Ⅲ=考察期股价 / 预期本年每股收益 市盈率Ⅰ是基于假设企业考察期每股收益与上年每股收益相同,而上年每股收 益实际上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获利能力,因此该市盈率不能 真实地反映实际市盈率水平,其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例如一只市盈率Ⅰ为100倍的 股票,若其利润增长1倍,则实际市盈率就降到50了,反之,一只市盈率Ⅰ仅20 倍的股票,若其盈利能力大幅滑坡,则其市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中期业绩公布后, 许多人用市盈率Ⅱ来选择股票,缺陷也是明显的,公司上半年的收益不等于全年的 收益,有时还差距很大。 由于企业的未来每股收益较难预测,不确定因素太多,市 盈率Ⅲ很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但是无论如何,它是人们经过综合分析公司 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3种市盈率虽然各有不足,毕竟是投资 的重要依据,我们将3种市盈率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就会更加全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市盈率,而 且应该把市盈率和成长性结合起来考虑。 在成长性类似的企业中,应选择市盈率低 的股票,若一个企业成长性良好,即使市盈率高些也还是可以介入。 选择高成长股实例: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是一家通信行业领域的企业,97.11月上市,上市后一直定位较高, 股价在20几元徘徊。 98年初公布97年度报告,每股收益0.46元。 年报公布后该 股并没有大幅下跌,仅最低调整至21元、市盈率45倍时,即开始一波上扬行情, 股价最高升至37.88元,按97年业绩计算,市盈率高达80倍。 其原因就是投资者 对该公司的未来前景普遍看好,预测到它98年度会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果然, 随后公布的该股98年业绩为0.47元/股,98年度全年业绩在10送3扩股后还达到 0.97元/股,公司净利润增长100%以上,至此该股的市盈率大幅下降。 假如有一个 投资者在97年初,经过对公司基本面情况的认真分析,认定该公司正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98年利润增长有望达到100%,即98年度可望达到每股收益0.90元,当 时的股价为21-24元,按97年业绩计,市盈率Ⅰ为45--52倍,但是市盈率Ⅲ 仅23-27倍,而当时市场上对高科技股的定位可达市盈率35-40倍,即预计该股 的价格有可能达到36元,这时的股价与预计价格相差很大一段空间(50%左 右),投资价值显现,即使预测有一定的偏差仍然不会导致亏损,市场风险较小, 这时如果该投资者果断买入,在98年的最后一天卖出,可获利60%。 zx0430 04-9-5 12:07 第三节 技术分析选股 在股市投资实战中,运用公司基本面情况选股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专业投资 者,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及利用业余时间炒股的股民,无论从时间、精力以及所要求 的知识面和掌握的信息来说,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该方法在广大中小股民中的应 用具有局限性。 而技术分析选股,由于其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考虑问题比较直 接,与市场联系紧密,且由于价格、成交量等技术数据、技术分析手段的获得相对 容易,以及电脑、乾隆软件等技术分析工具的普及,使得该方法的应用日渐普遍。 技术分析方法一般是将选股与买入有机地结合起来,选股过程也是确定买入时 机的过程。 一. 寻找真正底部,捕捉潜在黑马 运用MACD指标选股 选择股价经深幅下挫、长期横盘的个股,同时伴随成交量的极度萎缩,继尔股 价开始小幅扬升,MACD指标上穿零轴。 此时还不是介入时机,还应耐心等待股 价回调,待MACD指标回至零轴之下,再观察股价是否创下新低。 在股价不创新低 的前提之下,股价再次上扬,同时MACD指标再次向上穿越零轴时,则选定该 股,此时为最佳买进时机。 选股原则: (1)深幅回调:股价从前期历史高点回落幅度,就质优股而言,回落30%左右;对 一般性个股来说,股价折半;而对质劣股,其股价要砍去2/3可谓深幅回落。 这里必须 结合对股票质地的研究,例如对于高成长的绩优股来说,跌去1/3就属不易,而对 于一只有摘牌危险的ST个股,跌去2/3也属正常,这里没有绝对的标准。 因此必 须辩证地看待某只个股的跌幅,当投资者对此把握不住时,建议重点关注股价已跌 去2/3的个股。 (2)长期缩量横盘:一般而言,在控盘机构完成出货过程之后,如果股价没有一 个深幅的回调,就很难有再次上扬的空间,这样当然无法吸引新多入场。 只有经过 股价的长期横盘使60日、80日、120日等中长期均线基本由下降趋势转平,即股价 的下降趋势已改变,中长期投资者平均持股成本已趋于一致。 这时股价才对新多头 有吸引力。 长期横盘时应伴随着成交量的极度萎缩,如果仍然保持大的成交量,说 明做空能量依然较强,上升动力不足。 (3)MACD第一次上穿零轴时不动:股价经过大幅下跌后,第一波段行情极有可 能是被套机构的解套行情。 即使是新多头的建仓动作,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还存在一 个较残酷的洗盘过程。 因此,MACD指标第一次上穿零轴并非最佳买点。 (此处 MACD取常态指标) (4)股价不再创新低:从趋势角度而言,股价高低点的依次下移意味着整个下降 波段没有结束,在一个下降趋势中找底是一种极不明智的行为,因此股价不再创新 低是保证投资者只在上升趋势中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此基础之上,伴随着股价 上扬,MACD再次上穿零轴,又一波升浪已起,方可初步确认已到中线建仓良机。 利用上述原则选择并买入潜力个股后,如果股价不涨反跌,MACD再次回到零 轴之下,应密切关注股价动向,一旦股价创下新低,说明下跌趋势未止,应坚决止 损出局。 否则应视为反复筑底的洗盘行为。 实例:龙舟股份(),(见图4.),该股自97年7月下旬见顶18.72元之后, 在两个月内跌至7元以下,股价几乎跌去2/3。 而经过这次典型的“深幅下挫”之后, 该股随沪市大盘在9月23日见底,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筑底阶段。 这期间,股价窄幅 波动,成交低迷,12月3日单日成交量仅4.6万股,相当于行情高峰时413万股的单日 最高成交量的1/10,满足“长期缩量横盘”的必要条件;同时,股价始终在6.5元上 方,没有再创新底。 进入12月底龙盘股份股价开始出现异动,先是成交量温和放大, 每隔一个月有一个量能急升的过程。 MACD指标在零轴下方5个月后第一次上穿 零轴,60日、80日、120日等中长期均线基本走平,说明中长期投资者持股成本接 近,无杀跌动能,且有新多入场收集底部筹码。 随后开始的洗盘行为使MACD指标重 回零轴之下,但股价在触及回调1/2位时受60日、80日、120日等多条中长期均线 交汇带的支撑无法下行,并开始重拾升势,MACD指标第二次上穿零轴,此时已到最佳 买点。 即使随后仍有大规模洗盘行为,但三条中长期均线已开始上行,显示后期股 价走势已成大涨小回的中期上扬格局。 二. 寻找由底部起动的强势股 1.运用ROC指标选股 经过长期缩量横盘的个股,在开始进入上升趋势后,股价首次出现加速上扬, 使得ROC指标在常态下,第一次出现连过零轴以上三条天线的现象,显示该股极 具黑马相,可于回调时介入。 选股关键: (1)底部区域起动:首先结合上文判明股价处于底部区域。 (ROC取常态值) (2)股价快速拉升:变动速率ROC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其在测量极端行情时 有着良好的绩效。 伴随股价在上扬初期所出现的快速拉升,ROC指标连续越过三 条天线,显示出机构有拉高建仓迹象。 而强调这种状况需第一次出现则是为了保证 股价仍在底部区域附近。 (3)适用范围:该方法不适用于超级大盘股及刚上市新股。 ROC指标连过三条 天线,一般股价已有50%以上涨幅,对于超级大盘股而言已具有很大风险,涨升 空间已经不大。 而刚上市新股的市场定位尚未经受时间考验,利用该指标行动缺乏 合理性。 上文中所谓ROC指标在常态下,是指在钱龙动态中不对开机界面做放大或缩小, 以免引起第三条天线值的变化而无法取得统一标准。 实例:仍以龙舟股份()为例,(见图 ),该股在盘出底部之后于98年4 月份开始第一波加速上扬行情。 这期间成交量明显放大,股价从不足9元在一周之 内迅速上摸11.89元高位,带动ROC指标在4月7日达到28.91,一举突破当时第 三条天线27.7,显示有机构不计成本拉高建仓。 虽然其后仍有深幅洗盘动作,但黑 马相已显露无遗。 该股在半年多时间里连续大幅扬升,股价最高于98年10月达到 23.47元,从第一次突破第三条天线时介入计,涨幅达一倍多。 该方法即可帮助投资者选择强势股,又可使投资者避免过早将黑马股抛掉。

标签: 从业余投资者到专业分析师的终极指南 揭秘股票市盈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