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减持股票:隐忧还是机遇?

admin 2 0

引言

上市公司减持股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既可以是积极的信号,也可以是消极的信号。理解上市公司减持股票背后的原因很重要,以便对该行为做出明智的判断。

减持股票的积极原因

筹集资金

减持股票可以帮助公司筹集急需的资金。这笔资金可以用于运营、研发或收购。

改善资产负债表

减持股票可以减少公司的股份数,从而提高每股收益率(EPS)。这可以改善资产负债表并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释放价值

公司可能认为其股票被低估,因此通过减持来释放价值。这可以为股东创造盈利机会。

减持股票的消极原因

管理层信心不足

减持股票可能是管理层缺乏信心或对公司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的迹象。这可能会引发对公司未来的担忧。

潜在财务问题

减持股票也可能表明公司存在财务问题或流动性问题。这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股东价值稀释

减持股票会增加已发行股票的数量,从而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这可能会对每股收益(EPS)产生负面影响。

判断减持股票的影响

为了判断减持股票的影响,投资者应考虑以下因素:

减持股票的规模和时间

大规模或持续时间长的减持可能比小规模或一次性的减持更令人担忧。

公司整体财务状况

减持股票对财务状况强劲的公司可能不像对财务状况薄弱的公司那么令人担忧。

管理层减持股票的动机

管理层减持股票的动机对于了解减持的影响至关重要。

结论

上市公司减持股票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决定,既有潜在的积极影响,也有潜在的消极影响。投资者在对减持股票做出判断之前,应仔细考虑所有相关因素。通过了解减持股票背后的原因,投资者可以对公司及其未来前景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如何看待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大手笔减持这件事呢?

对外向来低调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因减持美的股权并套现近14亿元一事,陷入舆论中心。

美的集团出现多笔巨额大宗交易。 深交所官网显示,方洪波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美的集团2000万股,成交均价68.12元,减持参考市值达13.62亿元。

美的方面回应称,此次减持系方洪波个人资产配置需要,是方洪波首次减持。 交易受让方以海外投资机构为主,会继续长期持有,且根据法规要求交易后6个月内受让方也不得减持。

尽管美的表示公司未来三季度基本面继续向好,市场对方洪波减持一事仍有质疑。 A股家电板块普跌,而自减持信息公开以来,美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美的市值已跌去约300亿元。

正因此,方洪波减持也让国内职业经理人圈层再度被关注——职业经理人究竟能带企业走多远?

何享健与方洪波的交接,是国内家族企业将管理权“让渡”于职业经理人的典型案例之一。 家电市场迅速增长,美的也随之一路狂奔。 “上规模”战略让美的拥有超过两万个产品型号。 与之对应的是,美的的组织结构、人员规模显得臃肿,仅美的日用家电事业部即在国内开设了超过60家销售公司。

与庞大规模相悖的是,无论是空调、冰洗、日用家电,美的利润率较海尔、格力等厂商均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处于较低水平。 美的利润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 规模化战略正侵蚀美的的盈利水平。

对于新任主帅来说,缩减营销规模、砍去不必要的产品线是当务之急,但这势必带来阵痛。

另一个不确定性则来自于新帅本人。 方洪波并非管理学出身,亦非公司创业元老。 接班何享健前,这位历史学出身的经理人,曾在美的内部刊物《美的报》、美的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等部门任职。

尽管修读了MBA、管理过空调事业部,但对于接班一家家族企业的方洪波来说,如何平衡董事会与大股东的关系、能否把握公司战略方向,都是难题。

方洪波接手后,美的关闭了超过10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砍掉7000个产品型号,将营销体系扁平化,对销售人员乃至管理层进行裁员。

与此同时,方洪波所推进的战略包括全球化、智能制造等。 具体到业务上,更早地发力线上渠道,以及除了空调以外的产品多元化,也成为这些年包括新冠疫情期间,美的逐步胜过老对手格力的重要原因。

在A股俱乐部里,如今市值总额排在美的前面的企业包括“四大行”、“两桶油”、两大保险巨头、贵州茅台等。

未来,美的以及经理人方洪波能否迎来何享健期待的5000亿营收里程碑,亦或下一个市值高位,仍待时间考量。

业绩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方洪波为代表的美的董事会和以何氏家族为代表的大股东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大股东较大程度地放权给经理人,后者则对外表现低调,并未强化个人在品牌中的形象,仅称自己为美的“过客”。 这一点与另一头部经理人——快人快语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截然相反。

这可能是经理人截然不同的个性所致,也可能是因为美的原本的家族企业特质。 “毕竟不是血缘关系,是雇佣关系”,方洪波曾这样描述自己和何享健之间的信任。

如何把握信任的度,是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的必修课。 据报道,在方洪波上任初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何享健曾向方表示,“做你想做的”。 方洪波任期内,美的管理层曾出现变动,而这被部分解读为,何享健愿意让方洪波获得更集中的管理权。

不过,美的并非没有隐忧。 以空调为例,国内空调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迫使格力推进营销渠道变革,董明珠开始削藩,简化格力多层的渠道商体系,并积极拓展线上。 在美的空调毛利率尚不及格力的情况下,

其他品类上,美的也存在产品差异化不足、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 这和美的此前主打中低端产品有关。 平价走量的策略,适合渠道优先的增量市场。 而当家电市场转向存量,用户需求优先更为关键。 按照方洪波的说法,“如何从高端制造转向智造高端”,差异化和高端化是关键。

实际上,国内职业经理人文化较西方起步较晚,职业经理人制尚未在国内传统企业中广泛普及。 不少上市公司仍延续家族企业架构,由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要职。

对于少数走上台前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他(她)们需要对公司内外多方负责。 曾有国内民营企业经理人撰文称,职业经理人要做到“老板(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 ”

获得“好评”绝非易事。 在商场上,职业经理人常因对未来市场机会研判失误、公司业务条线梳理不明晰、只重视短期业绩增长而非长期发展、业绩增速未使股东满意等原因被质疑。

对技术创新不足、市场不够敏感、用户导向不足、渠道转化速度较慢,是联想落后的原因。 在备受争议的手机业务领域,杨元庆曾谈到,“运营商市场的成功让我们有点故步自封。 ”

而如果公司创始人已将企业带到了一定高度,难以超越创始人的成绩也是职业经理人需要面对的难题。 对于万科前董事局主席王石来说,这个难以超越的“创始人”就是他自己。

万科上市前,创始人王石持有万科40%的股权;万科上市时,由于王石放弃了万科的原始股份,使得自己从老板的身份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不过,从王石卸任前万科的业绩表现来看,已过而立之年的万科也未逃出业务趋于保守、内部活力衰减、业绩弹性降低的魔咒。 以2011年至2017年万科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例,该指标由2.68%下降至0.61%。 尽管万科希望鼓励内部创业,拓展物业、家装、养老等新商业模式,但在净资产收益率承压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公司现金流,万科新业务的开展显得有些畏手畏脚。

对于王石本人而言,更多的质疑声源自其对于个人观点、个人生活的大胆表达。 外界多认为,尽管王石自称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但在与万科相关的行为处事上,他更多以创始人身份自居。

美的集团市值多少?美的集团股票最高价位是多少?美的集团股今天价格是多少?

如何看待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大手笔减持这件事呢?

截止2021年7月6日,格力电器市值为3014亿,美的市值为4835亿。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申明“格力没有把美的当做竞争对手”。 然而,美的在多元化经营明显已经超越了格力,并且格力在空调领域的优势也局部缩小。 美的、格力对各自的估值都不满意,试图通过回购提振市场信心。

然而,格力的三期回购,收效甚微。在营收增速放缓,主营业务差距也在局部缩小,格力“翻盘”无望之际,2021年7月6日的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峰会上,格力再放大招,能否助力格力“逆风翻盘”?

格力宣布“第一期回购”——2020年4月10日,动用自有资金30亿~60亿进行回购,价格不超过678元/股。 第一期回购累计买入108亿股,均价5536元/股,总对价60亿。

格力宣布“第二期回购”——2020年10月13日,动用自有资金30亿~60亿进行回购,价格不超过6902元/股。 第二期回购累计购入101亿股,回购均价593元/股,总对价60亿,。

格力宣布“第三期回购”——2021年5月26日,运用自有资金75亿~150亿进行回购,价格不超过70元/股。 截至2021年6月30日,累计回购6000万股,回购均价529元/股,总对价3175亿,按计划还将投入118亿进行回购。

回购价目前都高于现收盘价,并且但三期回购也是格力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回购计划,最终效果微乎其微。 由于资本投资者基本只会看中一家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单单靠回购来提振信心,投资者是不会买单的,这一决策基本宣告失败。

2012年,格力、美的市值均从千亿出发。 随后2016-2020年,美的在方洪波带领下, 领先优势扩大到近40个百分点。

营收增速方面:美的营收同比增速均是个位数,反观格力,2019年零增长,2020年同比下降15%。 不仅在营收方面未能超过对手,连自己的“战绩”也没能保住。 不论从横向看格力自身,还是纵向对比美的,营收增速完全没有优势。

2018年, 格力家用空调业务营收1557亿,美的“家用空调+暖通空调”加起来不到格力的一半。 随后,2020年,美的“家用空调+暖通空调”收入达1212亿,首次超过格力“家用空调”收入。 而美的的多元化经营全面开花,而格力家用空调在2018年冲高之后,连年下降,此消彼长。 美的的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格力喊了多年“加快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 智能手机、精密器械、新能源、半导体、医疗 健康 等这些板块格力也是积极布局参与,但是依然没有摆脱格力电器对空调业务的高度依赖,这种多元化业务终究成不了格力“翻盘”的重要手段。

董明珠在CBNData举办的2021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峰会上称,“格力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可把光能、储能和空调结合起来,当足够的能源聚集起来后通过空调发电。 把这个技术深入研究,一个家庭可以完全自我发电,照明不用花一分钱电费 ”。

首先,从技术层面分析: 董明珠所说的是基于该技术已经能得到验证才能实现“全球温度可降半度”,目前该技术处于开发中,有待研究深入,才能实现“新招”。 董明珠这项新技术方向,或许能够成为格力的“翻盘”大招。 这里不加评论,用时间来证明。

然后,从降本增效方面来说: 2018-2020年, 格力在成本控制方面显然更胜一筹,而且优势越来越大。 现今,格力四大成本合计比美的低76%。 这也是目前仅存的优势,并且,随着美的的多元化加速,这种优势只会逐渐缩小。

最后,不论格力“翻盘”能否成功,格力在降本增效这一方面是值得学习的。 如果格力的多元化经营突破不了“空调天花板”,可以试试把“空调路”走到极致,可以把董明珠的“新招”早日全球化使用,不仅企业能轻松“破局”,对环境也是一大助力。

海尔逐渐掉队,改名能挽救海尔的中年危机吗?

对外向来低调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因减持美的股权并套现近14亿元一事,陷入舆论中心。

美的集团出现多笔巨额大宗交易。 深交所官网显示,方洪波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美的集团2000万股,成交均价6812元,减持参考市值达1362亿元。

美的方面回应称,此次减持系方洪波个人资产配置需要,是方洪波首次减持。 交易受让方以海外投资机构为主,会继续长期持有,且根据法规要求交易后6个月内受让方也不得减持。

尽管美的表示公司未来三季度基本面继续向好,市场对方洪波减持一事仍有质疑。 A股家电板块普跌,而自减持信息公开以来,美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美的市值已跌去约300亿元。

正因此,方洪波减持也让国内职业经理人圈层再度被关注——职业经理人究竟能带企业走多远?

何享健与方洪波的交接,是国内家族企业将管理权“让渡”于职业经理人的典型案例之一。 家电市场迅速增长,美的也随之一路狂奔。 “上规模”战略让美的拥有超过两万个产品型号。 与之对应的是,美的的组织结构、人员规模显得臃肿,仅美的日用家电事业部即在国内开设了超过60家销售公司。

与庞大规模相悖的是,无论是空调、冰洗、日用家电,美的利润率较海尔、格力等厂商均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处于较低水平。 美的利润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 规模化战略正侵蚀美的的盈利水平。

对于新任主帅来说,缩减营销规模、砍去不必要的产品线是当务之急,但这势必带来阵痛。

另一个不确定性则来自于新帅本人。 方洪波并非管理学出身,亦非公司创业元老。 接班何享健前,这位历史学出身的经理人,曾在美的内部刊物《美的报》、美的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等部门任职。

尽管修读了MBA、管理过空调事业部,但对于接班一家家族企业的方洪波来说,如何平衡董事会与大股东的关系、能否把握公司战略方向,都是难题。

方洪波接手后,美的关闭了超过10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砍掉7000个产品型号,将营销体系扁平化,对销售人员乃至管理层进行裁员。

与此同时,方洪波所推进的战略包括全球化、智能制造等。 具体到业务上,更早地发力线上渠道,以及除了空调以外的产品多元化,也成为这些年包括新冠疫情期间,美的逐步胜过老对手格力的重要原因。

在A股俱乐部里,如今市值总额排在美的前面的企业包括“四大行”、“两桶油”、两大保险巨头、贵州茅台等。

未来,美的以及经理人方洪波能否迎来何享健期待的5000亿营收里程碑,亦或下一个市值高位,仍待时间考量。

业绩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方洪波为代表的美的董事会和以何氏家族为代表的大股东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大股东较大程度地放权给经理人,后者则对外表现低调,并未强化个人在品牌中的形象,仅称自己为美的“过客”。 这一点与另一头部经理人——快人快语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截然相反。

这可能是经理人截然不同的个性所致,也可能是因为美的原本的家族企业特质。 “毕竟不是血缘关系,是雇佣关系”,方洪波曾这样描述自己和何享健之间的信任。

如何把握信任的度,是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的必修课。 据报道,在方洪波上任初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何享健曾向方表示,“做你想做的”。 方洪波任期内,美的管理层曾出现变动,而这被部分解读为,何享健愿意让方洪波获得更集中的管理权。

不过,美的并非没有隐忧。 以空调为例,国内空调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迫使格力推进营销渠道变革,董明珠开始削藩,简化格力多层的渠道商体系,并积极拓展线上。 在美的空调毛利率尚不及格力的情况下,

其他品类上,美的也存在产品差异化不足、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 这和美的此前主打中低端产品有关。 平价走量的策略,适合渠道优先的增量市场。 而当家电市场转向存量,用户需求优先更为关键。 按照方洪波的说法,“如何从高端制造转向智造高端”,差异化和高端化是关键。

实际上,国内职业经理人文化较西方起步较晚,职业经理人制尚未在国内传统企业中广泛普及。 不少上市公司仍延续家族企业架构,由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要职。

对于少数走上台前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他(她)们需要对公司内外多方负责。 曾有国内民营企业经理人撰文称,职业经理人要做到“老板(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 ”

获得“好评”绝非易事。 在商场上,职业经理人常因对未来市场机会研判失误、公司业务条线梳理不明晰、只重视短期业绩增长而非长期发展、业绩增速未使股东满意等原因被质疑。

对技术创新不足、市场不够敏感、用户导向不足、渠道转化速度较慢,是联想落后的原因。 在备受争议的手机业务领域,杨元庆曾谈到,“运营商市场的成功让我们有点故步自封。 ”

而如果公司创始人已将企业带到了一定高度,难以超越创始人的成绩也是职业经理人需要面对的难题。 对于万科前董事局主席王石来说,这个难以超越的“创始人”就是他自己。

万科上市前,创始人王石持有万科40%的股权;万科上市时,由于王石放弃了万科的原始股份,使得自己从老板的身份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不过,从王石卸任前万科的业绩表现来看,已过而立之年的万科也未逃出业务趋于保守、内部活力衰减、业绩弹性降低的魔咒。 以2011年至2017年万科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例,该指标由268%下降至061%。 尽管万科希望鼓励内部创业,拓展物业、家装、养老等新商业模式,但在净资产收益率承压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公司现金流,万科新业务的开展显得有些畏手畏脚。

对于王石本人而言,更多的质疑声源自其对于个人观点、个人生活的大胆表达。 外界多认为,尽管王石自称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但在与万科相关的行为处事上,他更多以创始人身份自居。

美的集团现在的市值高吗?美的集团有什么价值多少?美的集团集团最新消息?

17年时,传统家电厂商海尔发布了其首款智能音箱产品,涌入了超过两千家厂商的智能音箱市场。 根据海尔公开的信息,这款产品除了和普通的智能音箱一样的功能之外,更多在于通过海尔的平台,实现家电设备的互联,帮助实现家电联网控制,从而塑造家庭物联网。

从其智能音箱产品的迭代和出货量上来看,海尔本身并不在意音箱本身的产品,其目的在于布局物联网产业。

虽然物联网给了传统家电新的增长方向,但也给传统家电厂商带来了更多对手。

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除了霸占电视这块大屏之外,已经进军到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这一传统家电厂商的核心腹地。

而在物联网的潮流下,行业融合开始逐渐发力,互联网厂商和家电厂商开始各显神通,都想要开拓新的物联网市场。

开拓市场当然要从改名开始,家电行业在19年前后迎来了改名狂潮,海信电器改名为海信视像,TCL集团变成TCL 科技 ,而海尔则从青岛海尔摇身一变成为了海尔智家,其打造智能家居平台的寓意,跃然纸上。

19年六月,海尔发布其证券名称变更公告,青岛海尔更名为海尔智家。 在公告中,海尔还特别解释, 其更名是为了更好推进公司的物联网智慧家庭生态品牌战略实施。

今年3月,海尔发布其更名后的首份财报,其19年全年营收2007亿,。 然而看似实现关键增长的海尔,其实也面临巨大困境。

首先,盈利能力不够,和美的,格力差距过大。 19年海尔虽然拥有2007亿的营收,但是净利润只有82亿。 相比之下,格力营收只有1981亿,但是净利润却达到了246亿

海尔一直无法上升的利润率在于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一直高居不下,极大了影响其利润率。 由于海尔存在,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两个经营主体,在销售,管理上都存在冗杂过度的问题,导致其费用高涨,难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再而,海尔市值低于美的,格力

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 美的和格力的市值差距就足以填补一个海尔

10月份以来,美的市值一直在5000亿以上,格力也一直维系在3500亿左右,其市值差距超过1500亿,而海尔的市值只有1600亿左右。 当然,海尔智家只是海尔集团的部分业务,美的和格力则是集团整体估值。

虽然,海尔高举智能家居以及物联网等概念,寻求新的增长方向。 但是在向这一方向靠拢的不仅仅只是海尔,还有美的,格力,TCL等老牌家电企业。

横向对比国内家电三巨头,不难发现,在转型中,美的无论在市值还是在营收等关键数据上,都已经获得局部优势,正在成为家电一哥。 而格力则严守空凋这一核心阵地,拥有最高的利润率,同时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打造智能家居系统。

而小米,华为这样的互联网厂商也在智能家居上攻城略地,分别推出了自家的智能家居方案。

面对这样的情况,海尔似乎也进入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观察海尔近年的调整,海尔似乎试图通过主动升级的方式来化解危机。 从产品渗透到场景,打造平台化的家电运营。

目前,海尔官网的业务介绍已经以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为核心宣传点,而这也透露了海尔转型的决心。

然而就当前的激烈竞争而言,海尔中年之后,能不能赢得下一个时代,仍然尚未可知。

刚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家用电器行业涨势不错,达到历史最高点,但现在正在进行高位调整。那么接下来的行情是否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再捞一笔呢?下面要讲的就是在家用电器行业名列前茅的巨头公司--美的集团!

在即将解读美的集团股票之前,这份家用电器行业龙头股名单,就是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从链接进去就能浏览:宝藏资料:家用电器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绍:美的集团在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一,在消费电器、暧通空调、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公司都有业务经营,变为A股家用电器行业市值在首位的代表性企业。 公司拥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洗衣机产业链等完整产业链。

大家已经了解了美的集团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美的集团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有哪些,我们投资能不能赚到钱?

亮点一:公司强势引领线上渠道发展,B、C端业务同步进行

国内疫情得到缓解后,国民对家电的需求也处于稳定的阶段。 美的集团在先进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供应链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加持下,这也将意味着公司营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其中,在渠道销售方面,公司在上半年全网的销售规模达到520亿元,同比上涨超过了20%,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全品类搜索与销售同行披挂桂冠,

线上渠道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不仅有利于公司的品牌荣誉不断增强和扩大,公司的知名度也是一样,成为以后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有力保障。

亮点二:空调销量反超,成为空调界老大

美的集团空调营收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764亿元,同比增长近20%,现在已经超过了格力电器的671亿元,变成了空调界的领军企业之一。 就目前来看,反超的金额已经达到了上百亿,佐证了公司的空调完全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有望继续在家电空调领域稳坐第一。

我有种感觉,在强者恒强的规则下,在空调的销量上公司反超同行,无形中也会强化公司品牌的影响力,可以帮公司多多销售其他家用电器领域的产品。

亮点三:国内唯一产业链与产品线齐全的家电生产企业

美的集团是国内一家家电生产企业,有着唯一全产业链、全产品线,同时公司在压缩机、电控、磁控管等家电核心部件研发技术方面领先其他同行。 该优势使得公司在家电行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有力增强,使公司继续稳坐家电行业第一,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

受文章篇幅的影响,有关美的集团的更多深层次测评和风险告知,全部都在学姐整理的这篇研报中,打开链接即可详细了解:深度研报美的集团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贸易增速下降了,家用电器出口量跟同期相比下降不少。 不过从未来的角度来说,目前,国家对地产领域的改革,将会有利于家用电器的需求持续加大。 并且,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智能产业的发展,将对家电产品质量标准升级有促进作用,为家用电器行业带来新的机会点和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美的集团的家用电器研发技术优越,所生产的家电在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有明显减少,能对应上国家近几年来一直倡导的绿色环保政策,是一家前景开阔的家用电器公司。

不过文章毕竟有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美的集团未来行情,只需点击下文的网址链接,有专门的顾问为你诊股,看下美的集团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美的集团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0-03,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

谁能介绍一下中国近五年的股市情况?比如几几年几月大跌了?

中国股市历年牛熊市情况(2009-01-17 15:31:20)■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9605——2年半后——1429) 1380%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 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1429——386)1992年11月17日 (半年时间) - 73%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386——三个月后——1558)303%

快速下跌之后,峰回路转,迎来了快速上涨,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 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 这种行情让海外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1558——17个月后——325)-79%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 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325——一个半月时间——1052) 223%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1052——8个月后——577点)-45%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 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582——三天后——926)59%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中国股市政策市”的说法被充分验证。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926——8个月左右时间——512) -45%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 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 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512——17个月时间——1510) 194%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1510------101-----1025)-33%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 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 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1047-------104-------2245) 114%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2245-----199---------998) - 555%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 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 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 (998 -----118-------6214)513%

对于2001年至2005年大熊市中经济快速增长的股指的修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逐步提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预期,并且国有股减持即股权分置的原则确定,有种利空出尽变利好的感觉,沉寂了4年的A股市场也该有上涨的动能了。 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点达到2005年9月20日的点之后盘整了二个多月后,几乎是一路上扬至点,演绎着疯狂的旋律,投资者也都争先恐后的纷纷入市,但是冲动之后必然会有“冲动的惩罚”。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今(6124 --------54------1664) -73%

A股截止到2007年10月16日达到了疯狂的极致,随之而来的就是暴跌,截止2008年9月12日,A股市场上证指数达到了2000点。 由于A股市场前期涨幅巨大,积累了一定泡沫,有回调的需要,再加上市场再融资规模巨大,股权分置确定的大小非开始解禁,中国股市与国际的联动性逐步增强,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对于国内金融业和国内投资者的信心都已一定的冲击。

炒股今年亏损的人多吗

打开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软件,都会有关于债券市场的查询。 一般选择左下方的“沪深债券”,就可以看到交易所交易的所有实时债券价格。

什么时候买债券最赚钱呢?买债券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买债券最赚钱呢?买债券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一般人们普遍认为债券基金合适的买进机会是经济踏入衰退阶段,金融机构正式进入降息周期。 先前债券销售市场已遭受数次升息冲击性,因为投资人担忧来源于后面升息的进一步冲击性,在大家迫不及待地售卖下,债券不仅提早释放出来源于银行利率调整的大多数风险性,并且很多种类处在明显超跌股情况。 其为债券销售市场底部地区,当然最适合买进债券型基金。 需要注意债券的投入范围是什么,交易费用多少钱,对债券的盈利期望不必太高。

在如今投资市场与经济过程中,存在一种从众效应,便是某个人的项目投资或者其它个人行为总可以从归属于大部分人的个人行为,从而获得大家的喜爱,这表现在A股市场上是资产或投资人也会比较密集的进入某一个A股市场或是某一个投资品种,一旦了解、了解到了巨额资产进入销售市场后,债券的价钱早已很高了。 因此,又预知的投资人会先一步,在一大群投资人赶到以前来投资。 不论是债券销售市场或者其它的销售市场都一样,价格运动都存在惯性力,这表明不管价是涨是跌都是会不断一段时间,因此投资人应当趁机实际操作,当债券销售市场一开始增涨的时候可以买入,假如发现价格有往下转为的态势就果断放开手被淘汰。 那种感觉实际操作一定要及时的预料确定发展趋势。

把银行贷款利率做为较为债券价钱的一个标准,债券市场价格很容易受利率危害,假如银行贷款利率上升时大量资金便会返回金融机构,看向存款,债券价钱便会持续下跌,相反也是,由于,投资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赢利,投资人一定会任意关心项目投资环境变化,勤奋剖析利率转变,比较好的购入方法就是在年利率降低以前买入,或在银行贷款利率提高一段时间后买入,这样就可以是利润的更大化。

最新上市的债券和新上市股票不一样,债券价格行情一般相对稳定,假如有新债券发售,新债券将来吸引投资者留意,新发行的债券就比其它的债券的年化收益率高出一些,此刻很有可能债券销售市场要做一次新的变化。 一般是新债券的价钱慢慢增涨,盈利慢慢降低,原先上市债券价钱差不多或者下挫,盈利慢慢扩大,债券市场中的价钱做到新平衡。 此刻价格对比调节前价钱要高很多,因此,若是有新债券发售的话要坚决买入,可以等涨价一段时间后再售出,那么就会有非常好的盈利。

明天银行债券理财还跌吗

防疫政策边际变化、地产政策持续放松、资金利率边际上行等多方因素影响,债券市场出现调整,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净值型产品出现净值回撤,造成了投资者大面积亏损。 根据wind数据统计,近一周全市场负收益的短债基金占比超过90%,负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也超过40%。

大面积亏损下,不少“不明真相”的投资者选择了非理性赎回,部分产品短短几天被赎回了超过70%,甚至出现流动性风险。 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也纷纷发出“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希望安抚恐慌的客户。 无论是投资者、资管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此刻都备受煎熬。

这种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今年3月,也曾出现数千只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的情况。 当时,也同样引发了投资者不解、投诉和赎回。

遗憾的是,时间过了大半年,熟悉的剧本再次上演。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好事。 可以让投资者、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更好地认知银行理财、短债基金的本质,也是财富管理行业适应资管新规转型的一次压力测试。

过往,银行理财产品凭借刚性兑付、保本保收益的“优点”,迎合了大批低风险偏好投资者。 但刚性兑付是违背资管行业本质规律的,在金融体系内积聚了大量风险,因此资管新规把“破刚兑”作为首要目标。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所有理财产品,都应是“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净值型产品。

为了避免给市场造成过大冲击,2018年4月发布、原本应在2020年底完成过渡的资管新规,最终将过渡期延期至2021年底。 监管也是希望给予市场、投资者足够的缓冲和适应时间,转换过往的管理策略、销售方式和投资预期。

但经过这几次的压力测试和检验,大家似乎仍未适应过来。

时代列车滚滚向前,但车上的人,仍然沉醉在过往的幻象之中。 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为了迎合投资者“根深蒂固”的刚兑预期需求,通过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近一年收益等方式,将低波动的净值化产品贴上 “理财替代”、“稳健收益”等产品标签,销售给普通客户。 而大部分客户也仍然把此类产品,作为存款替代,有很明确的保本保收益预期。

这种错配的风险遇到市场波动,极易因巨额赎回而演化成危机。

其实,无论从纵向和横向比较,本轮债券市场波动并不算是特别大的量级。

纵向来看,以“中债综合财富指数”为例,本轮行情自11月以来,累计下跌071%,下跌幅度其实远不及2016年债灾时的206%和2020年5月至7月时的193%。 横向来看,以美国为例,本轮美联储开启加息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近一年上行了超过250BP,而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本轮也只是上行了20-30BP。

前两次较大的债市调整,给投资者造成的影响,似乎并不如此次强烈。 而美国本轮“暴力”加息给美国投资者造成的扰动,也似乎有点风平浪静。

那这次算不上特别重量级的债市调整,为何引起了如此大的市场负反馈呢?木爷认为,资管新规实施后,资管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没有将客户的预期管理在金融专业合理范围内,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除少数符合要求的资产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外,大部分资产都应采用市价估值。 市价估值,就意味着有涨有跌。 市价估值下的债券投资,其实并不只是收取稳定票息这么简单。 债券价格受宏观环境、市场利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等诸多变量影响,发生上下波动是必然的。 而资管机构无法再通过过往“分离定价、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的方式,将产品实际收益率,“稳稳”落在给客户所展示的收益率上。 这就导致了所见非所得的问题。

刚兑时代,客户所见即所得;净值化时代,所见并不一定所得。 不管是资管机构还是财富管理机构,都无法保证客户赚钱或者赚足够多的钱。 投资结果永远是个概率问题,而且时间越短,不确定性越大。 理财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效果是后显的、不确定的。

然而,这种后显的、所见并不一定所得的不确定性预期,并没有有效传导给投资者。 相反,部分财富管理机构为了提升销售保有量,迎合投资者对刚兑的“执念”。 通过展示确定数值,如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收益、近一年收益等,让投资者产生了强烈且不合理的保本保收益的“确定性”预期。 有历史包袱的银行理财如此,而本没有历史包袱、净值化彻底的短债基金产品,也乘上互联网的翅膀,被当做银行理财的替代。

市场平稳时,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投资者三向奔赴、一片祥和,保有量节节攀升。 而资金端的不断充裕,也导致信用债市场拥挤。 在资产荒的不断加剧下,债券收益率一再压低,风险积聚。

一遇风吹草动,这种建立在不合理预期上的信任,就极易崩塌、反噬。 当“本应盈利”的产品产生亏损时,缺乏有效预期的普通投资者就容易选择恐慌性赎回。 为了应对巨额赎回,产品管理人被动折价变现债券,又使得债券市场出现踩踏,导致了产品净值进一步下跌,产生螺旋式负向循环。

当初投资者对刚兑爱得有多深,当保本保收益的光环被打破时,“跌落神坛”的理财产品就会承担多大的压力。 辛辛苦苦大半年积累起来的收益率和保有量,短短几天就都还回去了。

投资者预期与产品收益表现不匹配,诱发了资金端的赎回。 而从资产端市场来看,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投资者行为改变,也成为了风险放大器。

过往,银行理财是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者也以机构为主。 在摊余成本法估值、刚性兑付的背景下,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并不会感知债券市场的波动,银行理财也不需要应对净值波动带来的赎回压力,可以在债市波动时作为稳定市场的力量出现。 而债基投资者中,机构占多数。 机构相对而言更加理性,即使需要赎回,也一般会与管理人提前沟通,尽量减少对投资端流动性的冲击。

净值化后,这些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由于净值化后,债券价格的波动会反映在产品净值上,银行理财就不得不面对净值波动带来的赎回压力。 资金端的赎回扰动,最终传导至资产端的投资上,银行理财也作为抛售方出现在债券交易中,或通过赎回债券基金的方式间接抛售债券资产。 而随着非标资产压缩,在银行理财的投资构成中,标准化债券占比不断抬升,信用债占比超过了50%。 赎回带来的抛售,势必使得信用债流动性承压。

其次,债券型基金,特别是短债基金中,在互联网渠道的加持下,个人投资者的占比也与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当。 个人投资者受限于风险承受能力、专业背景、情绪影响,更容易做出非理性行为,繁荣时蜂拥而至申购,波动时一哄而散赎回。 比如这次,不少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短债产品,短短几天规模下降就超过50%。 债券基金也成为了本轮债市调整的抛售方。

第三,为了使得净值型产品在收益率上迎合普通投资者的过往收益预期及排名需求,在没有非标资产高收益率的加持下,资管机构在管理中只能通过拉长久期、下沉信用、提高杠杆的操作,尽可能增厚投资收益。 但这种操作,也同样会提升风险,在抛售时将面临更大的净值波动。

还有一个隐忧是,过往银行理财负债端较为稳定,配置信用债资产,主要以持有至到期为主,较少进行交易,信用债资产流动性相对不足。 而当负债端不再稳定后,信用债市场的流动性、参与方的交易能力能否支撑因赎回导致的交易需求,也尚未经过充分检验。

可以说,因未形成合理预期的个人投资者介入,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风险。

市场波动带来的散户非理性行为,最终也传导到了债券市场。 在赎回压力裹挟下,参与债券投资的机构也只能不计成本地砸盘抛售,产生踩踏。 而久期越长、资质越差、杠杆越高,所受的损失也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整仅是市场风险因素导致的,并未发生信用风险事件。 事实上,由于目前我国信用债定价体系尚不完善,在各种“信仰”的加持下,债券的评级结果、估值都存在一定扭曲。 目前的债券价格并不能真实反映债券的信用风险。 如果未来同时遭遇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事件,引起的危机或将更加严重。

资管新规颁布四年有余,资产端已经基本完成了净值化改造,但是作为资金端的投资者和财富管理平台,仍然没有摆脱过往的路径依赖。

资金端的偏好,也会传导给投资端的资产管理人。 为了迎合不合理的预期,导致动作变形,重回老路。 而每次不合理预期的落空,都导致客户的投资体验不佳,也将导致客户对财富管理行业的不信任。 从近几次的市场检验来看,财富管理行业应对资管新规的转型仍难言成功。

而如何帮助客户建立起符合金融规律的合理预期,是财富管理行业应对此次转型的关键和本源。

“以客户为中心”也是这几年财富管理机构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以客户为中心”,并不是要一味迎合客户不合理的需求和预期。 当客户对产品的预期不合理时,该做的,应该是引导客户对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和预期。 而不应简单贴上稳健标签、收益率数字了事。

就比如短债基金,凭借其清晰的风险收益特征,本身是具有投资配置价值的,短期有波动也非常正常。 但拉长周期来看,持有一年,获得盈利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如果通过重点展示产品的波动回撤数据、持有一定时间的盈利概率指标,让客户在投资前能形成合理认知,遇到波动时,客户也会更加冷静、理性,而不是一赎了之。

当然,展示更多的风险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产品销售和转化,涉及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 但短期利益,其实很容易还回去,售前不切实际的美感有多大,售后就要花多大的精力、成本去维护。

这次银行理财、债基的净值下跌和巨额赎回,对投资者、资管机构、财富管理机构都是很好的警醒。 相信这次交完学费后,行业参与者都能从中吸取教训,在下次市场考验来临时,可以更加从容应对。

帮我看看这几只股票

毫无疑问,2022年一定是大部分人最难的一年,A股基金这边大跌了ji个月,超90%的人都在亏损,生活中疫情导致多数人失业,没工作没收入,物价还上涨,今年绝对是最近几年最难的一年,不知道我是有多大的毅力居然能坚持到现在,生活中有好景就会有逆境,有富裕就会有贫困,人生起起伏伏,没有谁的生活永远能一帆风顺,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日子,我们就是赢家,一起加油!

2看了下基金,今晚小回血一两万,不过千万别兴奋,更不要涨一点就觉得行情又行了,今天只是一个超跌反弹,外资还是流出的,就是主力流入带着行情冲了一波,总体利空并没有减弱和减少,所以还是要谨慎。

3今天有个粉丝问了我一个问题,基金一直跌大家都在亏钱,那跌的钱去哪里了?

其实这个答案不难解释,基金亏的钱一部分会当做基金公司的手续费,比如买入时的手续费、管理费托管费等,另外就是你基金亏的钱会给其他赚钱的投资者,股市里一般的规律都是7亏2平1赚,有人买肯定有人卖,有人亏肯定有人赚,说白了基金股市就是一个0和1的游戏,不断在重复,回到问题本身,钱去哪了,钱实际上只是从一个人的口袋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口袋,算到最后,必定有人买了单,归根到底,炒股、炒基,就是一场财富转移的游戏

4今天证监会副主席表示,A股最近出现大波动,主要是因为国际局势冲突、美联储加息以及近期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大家发现了没,他说的这些原因大龙前面也说过很多次,这说明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A股为什么跌,但这些利空每一个都是重量级的太惨了!2022年股市人均亏损6万元!2022年12月30日,A股收盘总市值为784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9152万亿元人民币下跌了1308万亿人民币,人均亏损623万元,真的是太惨了。

2021年底,上证指数收盘在点,但是到2022年底,上证指数收盘在3089点,一年下来,上证指数下跌了点,下跌幅度达到了15%,其中股市中大概只有996支股票上涨,大概占到1966%的样子,而其他80%以上的股票都出现了下跌。

2022年大盘下跌,80%股票下跌,这不仅造成了大部分股民亏损,而且也造成了基金的亏损。 根据统计,现在股民总数大概在21亿人,而A股市场一年总市值下滑了1308万亿人民币,平均每位股民在2022年大概亏损了623万元。 而基金表现也是比较差,截止12月29日收盘,全市场基金平均收益率-105%,近七成基金年内收益告负。

而展望2023年股市,由于点位比较低,而且再加上2023年经济增长率肯定会比2022年要好的多,这样来看,2023年股市可能将有一大波行情,但是估计涨的也不会太多,4000点估计也很难达到。这样来看,未来股市投资中,还是拿着低估值高分红绩优股每年分红更不容易亏损,也更合适,更稳健一些

本人建立了一个股民自学圈子,是一个股票期货爱好者的交流学习的圈子,每天免费分享股票期货等金融视频课程,以及大V

首先要说明一下,对楼主选择的多数股票表示肯定,行情趋好,普涨,也给精选个股加大了难度,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股票池中,两会前看涨,底部堆量明显,周四洗筹较成功,可以介入,缺点:浮筹较多

中小板,基本控盘,权重回调时可能会产生快速拉升行情,较为抗跌,是较好的防御型品种。 万科为首的地产公司房价再度降价促进房价回暖,对其有深度影响,可适当关注。

后期还有补涨要求,但港口板块昨日已初显分化,对板块谨慎看高。板块内更看好的高度,该股目前也符合权重股领涨格局,仅供参考

概念丰富,基金筹码集中度较其他房地产品种有很大提升,攻击型品种,地产振兴计划出台前基本安全

温和加量补涨,行情有望延续,防御型品种

由于有前面假突破的高点,接盘的也不是什么实力派的主儿,所以后期的行情即时能突破前期高点,力量也不会太强,当然了,单日成交超过25%另当别论,但目前实体经济尚未转好,这个涨幅已经超过地产股的地产下游股已经不再吸引我了。

好票,但未必适合这10个交易日的持股周期,楼主要有兴趣,可私聊一下你选择这个票的原因,如果对它有跟踪,也希望能赐教一二。

综上,

应有如下条件:

1、持股周期,20个交易日

2、20个交易日内大盘必出现宽幅震荡,应选择超强攻击型品种或防御型品种,不选择中性品种

3、爆发力较强

本人更倾向于、(周期适当延长)

祝投资顺利~!

——暗渡陈仓显性记忆,点到为止。

PS关于看参考资料

标签: 上市公司减持股票 隐忧还是机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